作者: 唐传奇是指唐代的一种文学体裁,结合了历史、浪漫、神话与现实元素,着重描述唐代的宫廷、民间以及爱情故事。许多唐代著名文学家如白居易、元稹等人也创作了传奇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唐传奇》是唐代流行的文学形式之一,内容通常包括了爱情、历史、神话和奇异故事。它以诗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为基础,展现了唐代丰富多彩的社会面貌,既有现实题材的描述,又充满了浪漫的情感和虚构的奇幻成分。唐传奇为后世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影响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宋之愻-原文
唐洛阳丞来之愻,太常主簿之问弟,罗织杀驸马王同皎。
初,之愻谄附张易之兄弟你,出为兖州司仓,遂亡而归。
王同皎匿之于小房。
同皎,慷慨之士也,忿逆韦与武三思乱国,与一二所亲论之,每至切齿。
之愻于帘下窃听之,遣侄昙上书告之,以希韦之旨。
武三思等果大怒,奏诛同皎之党。
兄弟并授五品官。
之愻为光禄丞,之问为鸿胪丞,昙为尚衣奉御。
天下怨之,皆相谓曰:“之间等绯衫,王同皎血染也。”
诛逆韦之后,之愻等长流岭南。
客谓浮休子曰:“来俊臣之徒如何?”
对曰:“昔有狮子王,于深山获一豺,将食之。
豺曰:“请为王送二鹿以自赎。‘狮子王喜。
周年之后,无可送。
王曰:“汝杀众生亦已多,今次到汝,汝其图之。’
豺默然无应,遂齰杀之。
俊臣之辈,何异豺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宋之愻-译文
唐代的洛阳丞之愻,是太常主簿之问的弟弟,他罗织罪名杀害了驸马王同皎。起初,之愻巴结依附张易之兄弟,被任命为兖州司仓,后来逃亡后又回来了。王同皎将他藏匿在小房间里。王同皎是个豪爽的人,对韦后和武三思扰乱国家感到愤怒,他和几个亲近的人讨论这件事,常常咬牙切齿。之愻在帘子下偷听,派他的侄子昙上书告发他们,希望能迎合韦后的心意。武三思等人果然非常愤怒,上奏请求诛杀王同皎的党羽。兄弟二人都被授予了五品官职。之愻担任光禄丞,之问担任鸿胪丞,昙担任尚衣奉御。天下的人都怨恨他们,互相说:“之问等人的红袍,是王同皎的血染成的。”
在诛杀逆贼韦后之后,之愻等人被长期流放到岭南。有人对浮休子说:“来俊臣这类人怎么样?”
浮休子回答说:“以前有一只狮子王,在深山中捕获了一只豺,打算吃掉它。豺说:‘请让我为您送两只鹿来赎罪。’狮子王很高兴。过了一年后,豺没有送来鹿。狮子王说:‘你杀的众生已经很多了,现在轮到你了,你最好想个办法。’豺默默无言,没有回应,于是狮子王就咬死了它。来俊臣这类人,和豺有什么区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宋之愻-注解
唐洛阳丞:唐代洛阳的县丞,官职名称,负责县内行政事务。
之愻:人名,具体身份在文中未明确说明,但从上下文推测,可能是官吏。
太常主簿:太常寺的主簿,太常寺是古代掌管礼乐的官署,主簿是其中的官员。
罗织杀:罗织罪名,捏造罪名陷害他人。
驸马:皇帝的女婿,因古代公主下嫁时,其夫家地位随之提高。
王同皎:人名,慷慨之士,因忿逆韦后与武三思乱国而被害。
谄附:谄媚依附,指巴结奉承。
张易之兄弟:张易之和张昌宗,唐代武则天时期的权臣。
兖州司仓:兖州的地方官,司仓是掌管粮食的官职。
匿:隐藏,藏匿。
慷慨之士:豪爽正直的人。
忿逆:愤怒地反对。
韦与武三思:韦后和武三思,唐代武则天时期的权臣。
切齿:咬牙切齿,形容非常愤怒。
帘下窃听:躲在帘子后面偷听。
遣侄昙上书:派遣侄子昙上书告发。
希韦之旨:希望得到韦后的旨意。
长流岭南:被流放到岭南地区。
浮休子:人名,文中对话的另一方。
狮子王:比喻强大的统治者。
豺:狼的一种,比喻狡猾的人。
狮子王获一豺:狮子王捕获了一只豺。
自赎:赎罪,自求宽恕。
齐杀之:杀死它。
俊臣之辈:指来俊臣这样的人。
何异豺也:和豺有什么不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宋之愻-评注
唐洛阳丞来之愻,太常主簿之问弟,罗织杀驸马王同皎。
此句开篇点明人物关系,唐洛阳丞来之愻与太常主簿之问为兄弟,而王同皎则因被诬陷而被杀。‘罗织’一词,形象地描绘了之愻兄弟利用权谋编织罪名,陷害忠良的恶行。
初,之愻谄附张易之兄弟你,出为兖州司仓,遂亡而归。
此句描述了之愻的生平,他先是巴结张易之兄弟,得以外放为官,却因罪行败露而逃回。
王同皎匿之于小房。
‘匿’字表现了王同皎的仁义之心,他收留了之愻,尽管之愻曾陷害他。
同皎,慷慨之士也,忿逆韦与武三思乱国,与一二所亲论之,每至切齿。
此句刻画了王同皎的形象,他是一个性格刚烈、敢于直言的人,对韦后与武三思的乱国行为表示强烈不满。
之愻于帘下窃听之,遣侄昙上书告之,以希韦之旨。
‘窃听’与‘上书’两词,展现了之愻的阴险狡诈,他通过偷听和上书来陷害王同皎,以求得到韦后的赏识。
武三思等果大怒,奏诛同皎之党。
此句反映了武三思等人的残暴,他们因王同皎的直言而大怒,进而奏请诛杀王同皎的党羽。
兄弟并授五品官。
‘并授五品官’表现了之愻兄弟的权势,他们因陷害王同皎而得到了朝廷的封赏。
之愻为光禄丞,之问为鸿胪丞,昙为尚衣奉御。
此句列举了之愻兄弟及其侄子的官职,突显了他们的显赫地位。
天下怨之,皆相谓曰:“之间等绯衫,王同皎血染也。”
‘天下怨之’反映了民众对之愻兄弟的憎恶,他们以王同皎的血染为代价,换取了自己的官位。
诛逆韦之后,之愻等长流岭南。
此句说明了之愻等人的最终命运,他们因罪行被贬至岭南。
客谓浮休子曰:“来俊臣之徒如何?”
‘来俊臣之徒’指代那些像来俊臣一样陷害忠良的奸佞之人,浮休子对此表示质疑。
对曰:“昔有狮子王,于深山获一豺,将食之。豺曰:“请为王送二鹿以自赎。‘狮子王喜。周年之后,无可送。王曰:“汝杀众生亦已多,今次到汝,汝其图之。’豺默然无应,遂齰杀之。俊臣之辈,何异豺也!”
浮休子用一则寓言故事来比喻来俊臣等人,将他们比作贪婪的豺狼,最终被正义所消灭。此段话寓意深刻,揭示了奸佞之人的最终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