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唐传奇是指唐代的一种文学体裁,结合了历史、浪漫、神话与现实元素,着重描述唐代的宫廷、民间以及爱情故事。许多唐代著名文学家如白居易、元稹等人也创作了传奇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唐传奇》是唐代流行的文学形式之一,内容通常包括了爱情、历史、神话和奇异故事。它以诗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为基础,展现了唐代丰富多彩的社会面貌,既有现实题材的描述,又充满了浪漫的情感和虚构的奇幻成分。唐传奇为后世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影响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吴全素-原文
吴全素,苏州人,举孝廉,五上下第。
元和十二年寓居长安永兴里。
十二月十三日夜既臥,见二人白衣执简,若贡院引榜来召者。
全素曰:‘礼闱引试分甲有期,何烦夜引。’
使者固邀,不得已而下床随行。
不觉过子城,出开远门二百步,正北行,有路阔二尺已来此外尽目深泥。
见丈夫妇人捽之者,拽倒者,杻枷者,锁身者,连裾者,僧者,道者,囊盛其头者,面缚者,散驱行者,数百辈皆行泥中,独全素行平路。
约数里入城郭,见官府同列者千余人。
军吏佩刀者,部分其人,率五十人为一引。
引过,全素在第三引中。
其正衙有大殿,当中设床几,一人衣绯而坐,左右立吏数十人。
衙吏点名,便判付司狱者,付碨狱者,付矿狱者,付汤狱者,付火狱者,付案者。
闻其付狱者,方悟身死。
见四十九人皆点付讫,独全素在,因问其人曰:‘当衙者何官?’
曰:‘判官也。’
遂诉曰:‘全素忝履儒道,年禄未终,不合死。’
判官曰:‘冥官案犊,一一分明,据籍帖追,岂合妄诉?’
全素曰:‘审知年命未尽,今请对验命籍。’
乃命取吴郡户籍到,捡得吴全素,元和十三年明经出身,其后三年衣食,亦无官禄。
判官曰:‘人世三年,才同瞬息,且无荣禄,何必却回;既去即来,徒烦案犊!’
全素曰:‘辞亲五载,得归即荣;何况成名,尚余三载,伏乞哀察。’
判官曰:‘任归。’
仍诫引者曰:‘此人命薄,宜令速去,稍似延迟,即突明矣。’
引者受命,即与同行。
出门外,羡而泣者不可胜纪。
既出城,不复见泥矣。
复至开远门,二吏谓全素曰:‘科命甚薄,突明即归,得不见判官之命乎?我皆贫,各惠钱五十万,即无虑矣。’
全素曰:‘远客又贫,如何可致?’
吏曰:‘从母之夫,居宣阳为户部吏者,甚富,一言可致也。’
既同诣其家,二吏不肯上阶,令全素入告。
其家方食煎饼。
全素至灯前拱曰:‘阿姨万福。’不应。
又曰:‘姨夫安和。’又不应。
乃以手笼灯,满堂皆暗。
姨夫曰:‘何不抛少物?夜食香物,鬼神便合恼人。’
全素既憾其不应,又目为鬼神,意颇忍之。
青衣有执食者,其面正当,因以手掌之,应手而倒。
家人竞来拔发喷水,呼唤良久方悟。
全素既言情不得,下阶问二吏。
吏曰:‘固然,君未还生,非鬼而何?鬼语而人不闻,笼灯行掌,诚足以骇之。’
曰:‘然则何以言事?’
曰:‘以吾唾,涂人大门,一家睡;涂人中门,门内人睡;涂堂门,满堂人睡。
可以手承吾唾而涂之。’
全素掬手,二吏交唾,逡巡掬手以涂堂门。
才毕,满堂欠伸,促去食器,遂入寝。
二吏曰:‘君入,去床三尺,立言之,慎勿近床;以手摇动,则魇不寤矣。’
全素依其言言之。
其姨惊起,泣谓夫曰:‘全素晚来归宿,何忽致死?今者见梦求钱,言有所遗如何?’
其夫曰:‘忧念外甥,偶为热梦,何足遽信?’
又寝,又梦,惊起而泣;求纸于柜,适有二百幅,乃令遽剪焚之。
火绝,则千缗宛然在地矣。
二吏曰:‘钱数多,某固不能胜。
而君之力,生人之力也,可以尽举。
请负以致寄之。’
全素初以为难,试以两手上承,自肩挑之,巍巍然极高,其实甚轻。
乃引行寄介公庙。
主人者紫衣腰金,敕吏受之。
寄毕,二吏曰:‘君之还生必矣。
且思便归,为亦有所见邪?今欲取一人送之受生,能略观否?’
全素曰:‘固所愿也。’
乃相引入西市绢行南尽人家灯火荧煌,呜呜而泣。
数僧当门读经,香烟满户。
二吏不敢近,乃从堂后檐上,计当寝床,有抽瓦拆椽,开一大穴。
穴中下视,一老人,气息奄然,相向而泣者周其床。
一吏出怀中绳,大如指,长二丈余,令全素安坐执之,一头垂于穴中。
诫全素曰:‘吾寻取彼人,人来当掣绳。’
遂出绳下之,而以右手椊老人,左手掣绳。
全素遽掣出之,拽于堂前,以绳缚囚。
二吏更荷而出。
相顾曰:‘何处有屠案最大?’
其一曰:‘布政坊十字街南王家案最大。’
相与往焉。
既到,投老人于案上,脱衣缠身,更上推扑,老人曰苦,其声感人。
全素曰:‘有罪当刑,此亦非法,若无罪责,何以苦之?’
二吏曰:‘讶君之问何迟也?凡人有善功清德,合生天堂者,仙乐彩云,霓旌鹤驾来迎也,某何以见之。
若有重罪及秽恶,合堕地狱,牛头奇鬼铁叉枷杻来取,某又何以见之。
此老人无生天之福,又无入地狱之罪,虽能修身,未离尘俗,但洁其身,静无瑕秽。
既舍此身,只合更受男子之身。
当其上计之时,其母已孕,此命既尽,彼命合生。
今苦不团扑,令彼妇人何以能产?’
又尽力揉扑,实觉渐小。
须臾,其形才如拳大,百骸九窍,莫不依然。
于是依依提行,逾子城大胜业坊西南下,东回第二曲,北壁入第一家。
其家复有灯火,言语切切。
沙门三人当窗读《八阳经》,因此不敢逼。
直上阶,见堂门斜掩,一吏执老人投于堂中,才似到床,新子己啼矣。
二吏曰:‘事毕矣,送君去。’
又偕入永兴里旅舍。
到寝房,房内尚黑,略无所见。
二吏自后乃推全素,大呼曰:‘吴全素!’
若失足而坠,
既苏,头眩苦,良久方定,
而街鼓动。
姨夫者,自宣阳走马来,
则已苏矣。
其仆不知觉也。
乘肩舆,憩于宣阳数日,
复故,
再由子城入胜业生男之家,
历历在眼。
自以明经中第,不足为荣,
思速侍亲。
卜得行日,
或头眩不果去,
或驴来脚损,
或雨雪连日,
或亲故往来。
因循之间,
遂逼试日。
入场而过,
不复以旧日之望为意。
俄而成名,
笑别长安而去。
乃知命当有成,
弃之不可。
时苟未会,
躁亦何为?
举此一端,
足可以诫其知进而不知退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吴全素-译文
吴全素是苏州人,考中孝廉,五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列前茅。元和十二年在长安永兴里居住。十二月十三日夜晚,他躺在床上,看到两个穿着白衣的人拿着简牍,像是贡院来召唤他。
使者坚持邀请,他无奈之下下了床跟随他们。不知不觉中,他们穿过了子城,出了开远门走了两百步,一直往北走,看到路很宽,有两尺宽,除此之外都是深泥。看到有男人和女人被拉扯、被推倒、被锁链束缚、被锁住身体、衣服被撕破、僧人和道士、用袋子装着头、被绑着面朝下、被驱赶着走,几百个人都在泥中行走,只有吴全素走在平坦的路上。大约走了几里路进入城郭,看到有千余个官员。
官府的正堂有一个大殿,中间放了一张床和几案,有一个人穿着红色的衣服坐着,左右站着几十个官吏。衙吏点名,就把人分配给不同的监狱,分配给司狱、碨狱、矿狱、汤狱、火狱、案狱。听到分配给监狱的人,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将死去。看到四十九个人都被点名分配完毕,只有他还在,于是他问那个人说:“当衙的是哪个官?”那个人说:“是判官。”于是他申诉说:“我吴全素虽然担任儒生,但年禄未满,不应该死去。”判官说:“冥官的案卷,每一件都清楚分明,根据籍帖追捕,怎么能随意申诉?”吴全素说:“既然知道年命未尽,现在请让我对验命籍。”于是让人取来吴郡的户籍,找到了吴全素,他是元和十三年通过明经考试出身的,之后三年他只有衣食,没有官禄。判官说:“人世间的三年,只是瞬息之间,而且没有荣禄,何必拒绝回去;既然去了就会回来,只是浪费了案卷!”吴全素说:“离开家乡五年,能回家就是荣耀;何况我还有三年的名声,恳请哀怜。”判官说:“任你回去。”还告诫引路人说:“这个人命薄,应该让他赶快走,稍微延迟,就会立刻明白。引路人接受了命令,就和他一起走。出门外,羡慕哭泣的人不计其数。出了城,就不再看到泥了。又到了开远门,两个官吏对吴全素说:“你的科举命运很薄,一旦明白就回去,能看到判官的命令吗?我们两个都很贫穷,各给你五十万钱,就没有忧虑了。”吴全素说:“我是远客又贫穷,怎么能得到这些钱?”官吏说:“你母亲的丈夫,住在宣阳,是户部的小官,很富有,一句话就能得到。”于是他们一起到了那家,两个官吏不愿意上台阶,让吴全素进去告诉。
那家人正在吃煎饼。吴全素走到灯前鞠躬说:“阿姨万福。”没有人回应。他又说:“姨夫安好。”还是没有回应,于是他用手挡住灯,整个房间都暗了下来。姨夫说:“为什么不扔点东西?夜间的食物香气,鬼神会生气。”
吴全素对他们的无动于衷感到怨恨,又把他们看作是鬼神,心里很是不满。有个穿青衣的人拿着食物,他的面容正常,吴全素用掌心碰了碰他,他应声倒下。家人都跑来拔他的头发、喷水、呼唤他,过了很久他才醒悟。
吴全素既然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就下台阶问两个官吏。官吏说:“当然,你还没有复活,不是鬼是什么?鬼说话人听不到,用手挡灯,确实足以吓人。”
吴全素问:“那么怎么说话呢?”
官吏说:“用我的唾沫,涂在大门上,一家人都会睡觉;涂在中门上,门内的人会睡觉;涂在堂门上,满堂的人都会睡觉。你可以用手承接我的唾沫去涂堂门。”
吴全素用手捧着,两个官吏交给他唾沫,他小心翼翼地用手涂在堂门上。涂完之后,满堂的人都打起了哈欠,催促他们拿走餐具,然后他进入卧室。两个官吏说:“你进去后,离床三尺远,站着说话,千万不要靠近床;用手摇动,那样魇魔就不会醒来了。”
吴全素按照他们的话去做。他的姨母惊醒,哭着对丈夫说:“全素晚上回来住宿,怎么突然就死了?现在他托梦来要钱,说有所遗留,怎么办?”
他丈夫说:“担忧外甥,偶尔做了个热梦,哪里值得立刻相信?”
他们又睡觉,又做梦,惊醒后哭泣;从柜子里要纸,恰好有二百张,就立刻剪了烧掉。火灭了,就有一千缗钱在地上。两个官吏说:“钱数很多,我本来就不能全部搬走。但是你的力量,是活人的力量,可以全部搬走。请让我背起来寄出去。”
吴全素一开始以为很难,试着用两只手承接,从肩膀挑起来,看起来很高,实际上很轻,于是他引着他们走到介公庙。主人穿着紫色的衣服,腰间挂着金饰,命令官吏接受。寄完之后,两个官吏说:“你复活是必然的。你想想看,是不是也有所看见?现在想带一个人送你去投胎,你能稍微看看吗?”
吴全素说:“当然愿意。”
于是他们带他到了西市绢行南边的人家,灯火通明,呜呜地哭泣。有几个僧人在门口念经,香烟弥漫。两个官吏不敢靠近,就从堂后的屋檐上,计算着当睡觉的床的位置,有抽掉瓦片、拆掉椽子,打开一个大洞,从洞中向下看,看到一个老人,气息奄奄,周围的人都在他的床边哭泣。一个官吏从怀里拿出一条粗如手指、长两丈多的绳子,让吴全素坐下握住,一头垂入洞中。官吏告诫吴全素说:“我找到那个人,人来了就拉绳子。”
于是他把绳子放下去,用右手推老人,左手拉绳子。吴全素猛地拉出老人,把他拉到堂前,用绳子绑起来。两个官吏换着背着他出去。他们互相看了看,问:“哪里有最大的屠案?”
其中一个说:“布政坊十字街南边的王家案最大。”
他们一起去了那里。到了之后,把老人放在案上,脱掉他的衣服缠在身上,再往上推搡,老人喊痛,声音感人。吴全素说:“有罪应当受刑,这也不是合法的,如果没有罪责,为什么要让他痛苦?”
两个官吏说:“你问得怎么这么晚?凡是人有善行清德,应该生天堂的人,会有仙乐、彩云、霓旌、鹤驾来迎接,我怎么能看到呢?如果有重罪和恶行,应该堕入地狱,会有牛头鬼、铁叉、枷锁来抓取,我又怎么能看到呢?这个老人没有生天堂的福分,也没有入地狱的罪过,虽然能修身,但还没有脱离尘世,只是身体干净,安静无瑕疵,既然舍去了这个身体,只应该再转生为男人。在他上报户籍的时候,他的母亲已经怀孕,这个命已经结束,那个命应该出生。现在他不团圆,让那个女人怎么能够生产?”
他们又尽力揉搓老人,实际上觉得他的身体逐渐变小。不久,他的身体才像拳头大小,百骸九窍,都和原来一样。于是他们依依不舍地提着他走,穿过子城,来到大胜业坊西南边,往东转第二道弯,北壁进入第一家。那家也有灯火,说话声音切切。有三个僧人在窗边念《八阳经》,因此不敢靠近。一直上台阶,看到堂门斜着关着,一个官吏把老人扔进堂中,刚到床边,新生的孩子已经哭了起来。两个官吏说:“事情完成了,送你回去。”
他们又一起回到永兴里的旅舍。到了寝室,房间里还是黑的,什么也看不见。两个官吏从后面推了吴全素一下,大声喊道:“吴全素!”
如果不小心摔倒了,摔倒后醒过来,头昏脑胀非常难受,过了很久才恢复正常,这时候街上的鼓声已经响起。
姨夫从宣阳骑马赶来,这时候他已经醒过来了。他的仆人却还没察觉。
姨夫乘坐轿子,在宣阳休息了几天,恢复了健康,然后再次从子城进入胜业生男之家,那些景象历历在目。
他自己认为考中明经已经足够荣耀,不足以作为骄傲的资本,想要尽快侍奉父母。
占卜得到了出发的日子,但是或者因为头昏没有去,或者因为驴子来时脚受伤,或者因为连续下雨下雪,或者因为亲友往来。
就这样拖延着,转眼就到了考试的日子。进入考场后,他不再以过去的期望为意。
很快他就成名了,笑着告别长安离去。这才明白命运注定会成功,放弃是不可能的。
当时如果还不明白这一点,急躁又有什么用呢?举这个例子,足以警示那些只知道前进而不知道退让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吴全素-注解
举孝廉:孝廉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选拔方式,主要选拔孝顺父母、品德高尚的士人。举孝廉意味着通过这一选拔,成为朝廷的官员。
五上下第:五上下第指的是科举考试中的名次,五上指第五名以上的进士,五下指第五名以下的举人。
元和十二年:元和是唐朝皇帝唐宪宗的年号,元和十二年即公元817年。
长安永兴里:长安是唐朝的都城,永兴里是长安城中的一个里坊。
礼闱引试:礼闱是古代科举考试中的试场,引试指引导应试者进入试场。
分甲有期:分甲是指将应试者按照成绩分为不同的等级,有期指有确定的时间。
子城:子城是指环绕主城的小城,这里可能指某个地方或城池。
开远门:开远门是长安城的一座城门。
杻枷:杻枷是古代的一种刑具,用于束缚犯人。
汤狱:汤狱是指古代的一种监狱,因狱中囚犯需承受酷热,故称汤狱。
案犊:案犊是指案件档案。
明经出身:明经是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门科目,通过明经考试的人可以成为官员。
突明:突明是指突然明白,这里指吴全素意识到自己即将死去。
科命:科命是指科举考试中的命运。
宣阳:古代地名,指宣阳城,这里可能是指姨夫所在的地方。
户部吏:户部是古代政府中的一个部门,负责户籍、税收等事务,户部吏即户部官员。
煎饼:煎饼是一种用面粉制成的食品,常见于中国古代。
冥官:冥官是指阴间的官员,负责审判亡魂。
籍帖:籍帖是指户籍文书。
案者:案者是指负责案件的人。
西市绢行:西市绢行是长安城中的一个市场。
布政坊:布政坊是长安城中的一个里坊。
十字街:十字街是指交叉路口的街道。
王家案:王家案是指王家的刑具。
上计:上计是指向上级汇报工作。
八阳经:八阳经是佛教经典之一。
沙门:沙门是指出家为僧的人。
魇:魇是指梦中受到惊吓而醒来。
新子:新子是指新生儿。
子城大胜业坊:子城大胜业坊是长安城中的一个里坊。
失足而坠:指不小心摔倒或从高处坠落,这里可能比喻人生遭遇挫折或失败。
苏:苏醒,从昏迷或沉睡中醒来。
头眩苦:头晕目眩,感到不适。
良久方定:经过一段时间才恢复平静或稳定。
街鼓动:街上的鼓声响起,指时间已晚。
姨夫:妻子的哥哥,即妻子的姨父。
走马:骑马疾行,形容速度很快。
肩舆:古代一种用人肩扛的轿子,这里指乘坐轿子。
憩:休息,暂作停留。
胜业生男之家:指一个富裕且家庭和睦的人家,胜业可能是指事业有成。
历历在眼: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形容记忆或景象非常清晰。
明经中第:明经是科举考试中的一门科目,中第指考试及格,这里可能指通过科举考试。
不足为荣:不够成为荣耀或骄傲的事情。
思速侍亲:想尽快回家侍奉父母。
卜得行日:通过占卜得到出发的日子。
头眩不果去:因为头晕而没有成行。
驴来脚损:骑驴时脚受伤。
雨雪连日:连续多天下雨或下雪。
亲故往来:亲戚朋友来往频繁。
因循之间:在拖延的时间里。
逼试日:临近考试的日子。
入场而过:进入考场并完成考试。
不复以旧日之望为意:不再把过去的期望当作重要的事情。
俄而成名:很快名声大噪。
笑别长安而去:笑着告别长安城离开。
命当有成:命中注定会成功。
弃之不可:放弃是不可能的。
时苟未会:如果当时还不明白。
躁亦何为:急躁又有什么用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吴全素-评注
此段古文描绘了一位士人在经历了人生起伏后的顿悟与释然。首句‘若失足而坠,既苏,头眩苦,良久方定,而街鼓动’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士人从失足到苏醒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和挣扎。‘既苏’一词点明了士人虽经历挫折,但并未完全丧失生机,而是顽强地生存下来。
‘姨夫者,自宣阳走马来,则已苏矣’这句话通过姨夫的及时出现,象征着希望和救助,同时也反映了士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待。‘其仆不知觉也’则进一步强调了士人苏醒的突然性和意外性。
‘乘肩舆,憩于宣阳数日,复故,再由子城入胜业生男之家,历历在眼’这一段描述了士人在宣阳的休养和恢复,以及他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历历在眼’一词生动地描绘了士人内心的清晰和坚定。
‘自以明经中第,不足为荣,思速侍亲’表达了士人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以及对亲情的重视。这种情感上的转变,体现了士人从追求个人成就到关注家庭责任的转变。
‘卜得行日,或头眩不果去,或驴来脚损,或雨雪连日,或亲故往来’这一句列举了士人在出行前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阻碍,反映了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和不确定性。这些困难既是对士人意志的考验,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
‘因循之间,遂逼试日’表明士人在经历了一系列波折后,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入场而过,不复以旧日之望为意’则揭示了士人在面对成功时的冷静和从容,不再为功名利禄所累。
‘俄而成名,笑别长安而去’这句话描绘了士人成名后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体现了他的豁达和淡泊。‘乃知命当有成,弃之不可’则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总结,意味着士人认识到顺应天命的重要性。
‘时苟未会,躁亦何为?举此一端,足可以诫其知进而不知退者’这句话是对士人经历的总结,也是对后人的警示。它告诉我们,在面对人生的起伏时,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既要懂得进取,也要懂得适时退让,以免陷入盲目追求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