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唐传奇是指唐代的一种文学体裁,结合了历史、浪漫、神话与现实元素,着重描述唐代的宫廷、民间以及爱情故事。许多唐代著名文学家如白居易、元稹等人也创作了传奇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唐传奇》是唐代流行的文学形式之一,内容通常包括了爱情、历史、神话和奇异故事。它以诗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为基础,展现了唐代丰富多彩的社会面貌,既有现实题材的描述,又充满了浪漫的情感和虚构的奇幻成分。唐传奇为后世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影响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卢涵-原文
开成中,有卢涵学究,家于洛下,有庄于万安山之阴。
夏麦既登,时果又熟,遂独跨小马,造其庄。
去十余里,见大柏林之畔,有新洁室数间,而作店肆。
时日欲沉,涵内憩马。
睹一双鬟,甚有媚态,诘之。
云“是耿将军守茔青衣,父兄不在”。
涵悦之,与语,言多巧丽,意甚虚襟,盼睐明眸,转资态度。
谓涵曰:“有少许佳酝,郎君能饮三两杯否?”
涵曰:“不恶。”
遂捧古铜樽而出,与涵饮,极欢。
青衣遂击席而讴送卢生酒曰:“独持巾栉掩玄关,小帐无人烛影残。昔日罗在今化尽,白杨风起陇头寒。”
涵恶其词之不称,但不能晓其理。
酒尽,青衣谓涵曰:“更与郎君入室添杯去。”
秉烛挈樽而入。
涵蹑足窥之,见悬大乌蛇,以刀刺蛇之血,滴于樽中,以变为酒。
涵大恐栗,方悟怪魅,遂掷出户,解小马而走,青衣连呼数声,曰:“今夕事,须留郎君一宵,且不得去。”
知势不可,又呼:“东边方大,且与我趁取遮郎君。”
俄闻柏林中有一大汉,应声甚伟。
须臾,回顾,有物如大枯树而趋,举足甚沉重,相去百余步。
涵但疾加鞭,又经一小柏林,中有一巨物,隐隐雪白处,有人言云:“今宵必须擒取此人,不然者,明晨君当受祸。”
涵闻之,愈怖怯。
及庄门,已三更,扃门阒然,唯有数乘空车在门外,群羊方咀草次,更无人物。
涵弃马,潜跧于车箱之下,窥见大汉径抵门,墙极高,只及斯人腰胯。
手持戟,瞻视庄内,遂以戟刺庄内小儿,但见小儿乎足捞空于戟之巅,只无声耳。
良久而去。
涵度其已远,方能起扣门。
庄客乃启关,惊涵之夜至。
喘汗而不能言。
及旦,忽闻压院内客哭声,云:“三岁小儿,因昨宵寐,而不苏矣。”
涵甚恶之,遂率家僮及庄客十亲人,持刀斧弓矢而究之。
但见夜来饮处,空逃户环屋数间而已,更无人物。
遂搜柏林中,见一大盟器婢子,高二尺许;傍有乌蛇一条,已毙。
又东畔柏林中,见一大方相骨,遂俱毁拆而焚之。
寻夜来白物而言者,即是人白骨一具,肢节筋缀,而下欠分毫,锻以铜斧,终无缺损,遂投之于堑而已。
涵本有风疾,因饮蛇酒而愈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卢涵-译文
在开成年间,有一个名叫卢涵的学者,他的家在洛阳,他在万安山的北面有一座庄园。夏天麦子收割完毕,当时的水果也熟了,于是他独自骑着一匹小马,前往他的庄园。走了十多里路,他看到大柏林的旁边,有几间新建的干净房屋,那里开了一家店铺。
当时太阳快要落山了,卢涵让马休息。他看到一个年轻女子,长得非常美丽,便问她。她说是耿将军守墓的仆人,她的父兄都不在。卢涵对她产生了好感,和她交谈,她说话机智而优雅,态度谦虚,眼神明亮,举止优雅。她对卢涵说:“我这里有一些好酒,你能不能喝三杯?”
卢涵说:“不讨厌。”
于是她捧出一个古铜酒杯出来,和卢涵一起喝酒,非常开心。那个仆人于是拍着席子唱着歌给卢生送酒,歌词是:“独自拿着梳子遮住深闺,小帐无人烛影残。昔日罗在今化尽,白杨风起陇头寒。”
卢涵觉得她的歌词不太合适,但又不明白其中的含义。酒喝完了,仆人对卢涵说:“再和郎君进屋去喝一杯吧。”
他们拿着蜡烛和酒杯进了屋。卢涵悄悄地窥视,看到一根大乌蛇,有人用刀刺蛇,蛇的血滴进酒杯里,变成了酒。卢涵非常害怕,这才意识到这是一个妖怪,于是他扔下酒杯,解开小马,就跑了。那个仆人连叫了几声,说:“今晚的事情,你必须留在这里过一夜,你不能离开。”
卢涵知道形势无法改变,仆人又喊道:“东边天快亮了,跟我来,我要帮你赶走这个人。”
不久,他听到柏林中有一个大汉的声音,声音非常洪亮。一会儿,他回头看,有一个像大枯树一样的东西跑过来,每一步都走得非常沉重,距离有一百多步。卢涵只是拼命地抽打马鞭,又经过一个小柏林,中间有一个巨大的东西,隐约可以看到雪白的颜色,有人说话的声音说:“今晚必须抓住这个人,不然的话,明天早上你就会受到祸害。”
卢涵听了更加害怕。等到到了庄园门口,已经是三更天了,门紧闭着,只有几辆空车停在门外,一群羊正在那里吃草,没有其他人。卢涵下了马,躲在车箱下面,看到那个大汉径直走到门口,围墙非常高,只到他的腰间。
他手持长矛,环顾庄园内,然后用长矛刺向庄园里的一个小孩,只见小孩的脚在长矛顶端抓空,但是没有声音。过了一会儿,大汉就离开了。卢涵估计他已经走远了,才敢去敲门。庄园的门开了,门外的客人惊讶地看到卢涵深夜到来,他喘着气,说不出话来。等到第二天早上,突然听到压院里的客人哭声,说:‘三岁的孩子,因为昨晚睡觉,今天早上醒不过来了。’
卢涵非常讨厌这件事,于是他带领家僮和庄园里的十个亲人,拿着刀斧弓箭去调查。但他们只看到昨晚喝酒的地方,有几间空房子逃跑了,没有其他人。于是他们在柏林中搜索,看到一个大约两尺高的大酒坛,旁边有一条已经死去的乌蛇。又在东边的柏林中,看到一个巨大的方相骨,于是他们都破坏了这些东西并烧掉了。寻找昨晚说话的白物,原来是一具人的白骨,肢节和筋络都连接着,但缺少了一些部分,用铜斧敲打,最终没有损坏,于是扔到了壕沟里。卢涵本来有风湿病,因为喝了蛇酒而好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卢涵-注解
开成中:指唐朝的开成年间,即公元836年至840年。
卢涵学究:卢涵,指一个名叫卢涵的学者;学究,指学识渊博的人。
洛下:指洛阳,古代都城之一,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庄:指庄园,古代贵族或富商的住宅。
万安山:指位于洛阳附近的一座山。
夏麦既登:夏麦既登,指夏天的麦子已经收割完毕。
时果又熟:时果又熟,指当季的水果已经成熟。
遂独跨小马:遂独跨小马,指卢涵独自骑着一匹小马。
造其庄:造其庄,指前往他的庄园。
大柏林:大柏林,指一片大片的柏林树丛。
新洁室:新洁室,指新建的干净整洁的房间。
店肆:店肆,指店铺。
内憩马:内憩马,指让马在内休息。
一双鬟:一双鬟,指年轻女子的发型,这里指一个年轻女子。
耿将军守茔青衣:耿将军守茔青衣,指耿将军的守墓人,青衣指穿青色衣服的仆人。
佳酝:佳酝,指美酒。
郎君:郎君,古代对年轻男子的尊称。
击席而讴:击席而讴,指击打席子,唱着歌。
玄关:玄关,指门前的通道。
白杨风起陇头寒:白杨风起陇头寒,指白杨树被风吹得发出寒意,形容秋天的景象。
少许:少许,指一点。
古铜樽:古铜樽,指古代用铜制成的酒杯。
大乌蛇:大乌蛇,指一条大乌黑色的蛇。
怪魅:怪魅,指妖怪。
今夕事:今夕事,指今晚的事情。
东边方大:东边方大,指东方的夜色已经很深。
大汉:大汉,指一个身材魁梧的男子。
大枯树:大枯树,指一棵大而枯死的树。
空车:空车,指没有载物的车。
大盟器:大盟器,指古代用于盟誓的大器物。
大方相骨:大方相骨,指一种大型的方形骨器。
风疾:风疾,指风痹病,一种以肢体麻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卢涵-评注
开成中,有卢涵学究,家于洛下,有庄于万安山之阴。
此句开篇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地点,开成是唐文宗年号,卢涵是一位学者,居住在洛阳,并在万安山的北面拥有一座庄园。这里的‘洛下’指代洛阳,古代的文化中心之一,‘万安山之阴’则暗示了故事发生地的幽静与神秘。
夏麦既登,时果又熟,遂独跨小马,造其庄。
此句描绘了季节的变化,夏麦已经收割,果实也成熟了,卢涵独自骑马前往他的庄园。这里的‘既登’与‘又熟’描绘了丰收的景象,同时也为卢涵的行动提供了合理的背景。
去十余里,见大柏林之畔,有新洁室数间,而作店肆。
卢涵在前往庄园的路上,经过一片大柏林,看到那里有几间新建的干净房屋,并设有店铺。这里的‘大柏林’与‘新洁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故事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
时日欲沉,涵内憩马。
天色渐晚,卢涵让马休息。这里的‘时日欲沉’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故事即将进入高潮。
睹一双鬟,甚有媚态,诘之。
卢涵看到一位年轻女子,她有着非常迷人的美貌,于是上前询问。这里的‘一双鬟’与‘媚态’描绘了女子的外貌,为故事增添了浪漫色彩。
云‘是耿将军守茔青衣,父兄不在’。
女子自称是耿将军守墓的青衣,她的父兄不在。这里的‘耿将军’与‘守茔青衣’暗示了女子身份的特殊性,为故事埋下了伏笔。
涵悦之,与语,言多巧丽,意甚虚襟,盼睐明眸,转资态度。
卢涵对女子产生了好感,与她交谈,发现她言辞巧妙,态度谦逊,眼神明亮,举止优雅。这里的描写展现了女子的魅力,也为后续的故事发展做了铺垫。
谓涵曰:‘有少许佳酝,郎君能饮三两杯否?’
女子邀请卢涵共饮美酒,这里的‘佳酝’与‘三两杯’暗示了酒的质量与数量,为故事增添了趣味性。
遂捧古铜樽而出,与涵饮,极欢。
卢涵与女子共同饮酒,非常愉快。这里的‘古铜樽’暗示了酒的历史悠久,为故事增添了神秘感。
青衣遂击席而讴送卢生酒曰:‘独持巾栉掩玄关,小帐无人烛影残。昔日罗在今化尽,白杨风起陇头寒。’
女子击打席子,吟唱了一首诗,表达了对卢涵的祝福。这里的诗句充满了诗意,同时也暗示了女子内心的情感。
涵恶其词之不称,但不能晓其理。
卢涵不喜欢这首诗的词句,但无法理解其含义。这里的描写展现了卢涵的直率与不解。
酒尽,青衣谓涵曰:‘更与郎君入室添杯去。’
酒喝完后,女子邀请卢涵进入室内再喝一杯。这里的‘入室’暗示了故事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秉烛挈樽而入。
卢涵手持烛台和酒杯进入室内。这里的‘秉烛’与‘挈樽’描绘了室内环境的幽暗与酒宴的气氛。
涵蹑足窥之,见悬大乌蛇,以刀刺蛇之血,滴于樽中,以变为酒。
卢涵偷偷观察,发现女子在用乌蛇的血酿酒。这里的‘大乌蛇’与‘蛇之血’为故事增添了恐怖色彩。
涵大恐栗,方悟怪魅,遂掷出户,解小马而走。
卢涵非常害怕,意识到这是一个妖怪,于是逃离现场。这里的‘大恐栗’与‘怪魅’描绘了卢涵的恐惧与逃离的紧迫感。
青衣连呼数声,曰:‘今夕事,须留郎君一宵,且不得去。’
女子在后面追赶,要求卢涵留下过夜。这里的‘今夕事’与‘一宵’暗示了故事中可能发生的奇异事件。
俄闻柏林中有一大汉,应声甚伟。
卢涵在逃跑的过程中,听到柏林中有人回应,声音洪亮。这里的‘大汉’与‘应声甚伟’为故事增添了神秘感。
须臾,回顾,有物如大枯树而趋,举足甚沉重,相去百余步。
卢涵回头看到一个大汉,他像一棵大树一样快速移动,脚步沉重。这里的描写展现了大汉的神秘与力量。
涵但疾加鞭,又经一小柏林,中有一巨物,隐隐雪白处,有人言云:‘今宵必须擒取此人,不然者,明晨君当受祸。’
卢涵加快速度逃跑,经过一个小柏林,看到一个大物体,有人警告他必须捕捉大汉,否则会有灾难。这里的警告为故事增添了紧张气氛。
及庄门,已三更,扃门阒然,唯有数乘空车在门外,群羊方咀草次,更无人物。
卢涵到达庄园时,已经是深夜,门紧闭,门外只有几辆空车和吃草的羊群,没有其他人。这里的描写为故事增添了荒凉与孤独感。
涵弃马,潜跧于车箱之下,窥见大汉径抵门,墙极高,只及斯人腰胯。
卢涵放弃马匹,躲藏在车箱下,看到大汉直接走到门前,墙壁很高,只到大汉的腰部。这里的描写展现了大汉的身高与力量。
手持戟,瞻视庄内,遂以戟刺庄内小儿,但见小儿乎足捞空于戟之巅,只无声耳。
大汉手持戟,观察庄园内部,然后用戟刺向一个小孩,但小孩只是徒劳地抓着戟尖,没有发出声音。这里的描写展现了大汉的残忍与小孩的无助。
良久而去。
大汉停留了很长时间后才离开。这里的‘良久’暗示了事件的严重性。
涵度其已远,方能起扣门。
卢涵确认大汉已经离开,才敢敲门。这里的‘度’与‘扣门’描绘了卢涵的谨慎与紧张。
庄客乃启关,惊涵之夜至。
庄园的门卫打开门,惊讶地发现卢涵深夜来访。这里的‘启关’与‘夜至’描绘了门卫的惊讶与卢涵的紧张。
喘汗而不能言。
卢涵喘着气,说不出话来。这里的‘喘汗’与‘不能言’描绘了卢涵的恐惧与紧张。
及旦,忽闻压院内客哭声,云:‘三岁小儿,因昨宵寐,而不苏矣。’
第二天早上,卢涵听到庄园内有人哭泣,原来是昨晚被刺的小儿去世了。这里的‘及旦’与‘哭声’描绘了事件的严重性。
涵甚恶之,遂率家僮及庄客十亲人,持刀斧弓矢而究之。
卢涵非常愤怒,带领家僮和庄园的客人们,拿着武器去调查事件。这里的‘恶之’与‘究之’描绘了卢涵的决心与愤怒。
但见夜来饮处,空逃户环屋数间而已,更无人物。
卢涵发现昨晚饮酒的地方空无一人,只有几间房屋被破坏。这里的‘空逃户’与‘环屋’描绘了现场的荒凉与破坏。
遂搜柏林中,见一大盟器婢子,高二尺许;傍有乌蛇一条,已毙。
卢涵在柏林中找到了一个高约两尺的婢子雕像,旁边有一条已经死去的乌蛇。这里的‘大盟器’与‘婢子’为故事增添了神秘感。
又东畔柏林中,见一大方相骨,遂俱毁拆而焚之。
卢涵还在柏林的东边找到了一个大方相骨,于是将其摧毁并焚烧。这里的‘大方相骨’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
寻夜来白物而言者,即是人白骨一具,肢节筋缀,而下欠分毫,锻以铜斧,终无缺损,遂投之于堑而已。
卢涵找到了昨晚说话的白骨,它肢体完整,筋骨相连,用铜斧锻造后没有损坏,最后被扔进了壕沟。这里的‘人白骨’与‘锻以铜斧’描绘了事件的奇特与卢涵的果断。
涵本有风疾,因饮蛇酒而愈焉。
卢涵原本患有风湿病,因为喝了蛇酒而痊愈。这里的‘风疾’与‘愈焉’为故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同时也暗示了蛇酒的特殊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