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唐传奇是指唐代的一种文学体裁,结合了历史、浪漫、神话与现实元素,着重描述唐代的宫廷、民间以及爱情故事。许多唐代著名文学家如白居易、元稹等人也创作了传奇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唐传奇》是唐代流行的文学形式之一,内容通常包括了爱情、历史、神话和奇异故事。它以诗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为基础,展现了唐代丰富多彩的社会面貌,既有现实题材的描述,又充满了浪漫的情感和虚构的奇幻成分。唐传奇为后世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影响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兰亭始未记-原文
《兰亭》者,晋右将军会稽内史瑯琊王羲之逸少所书之诗序也。
右军蝉联美胄,萧散旨名贤,雅好山水,尤善草隶。
以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宦游山阴—,与太原孙统承公、孙绰兴公、广汉王彬之道生、陈郡谢安安石、高平郄昙重熙、太原王蕴叔仁、释支遁道林,及其子凝之、徽之、操之等,四十有二人,修祓楔之礼é。
挥毫制序,兴乐而书。用蚕茧纸,鼠须笔,遒美劲健,绝代特出。
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有重者,皆构别体。
其中“之”字最多,乃有二十许字,变转悉异,遂无同者,是时殆有神助。
及醒后,他日更书数十本,终无及者。
右军亦自爱重此书,留付子孙。
传至七代孙智永,即右军第五子徽之之后,安西成王谘议彦祖之孙,卢陵王胄曹昱之子,陈郡谢少卿之外甥也。
与兄孝宾俱舍家人道,俗号永禅师。
禅师克嗣良裘!
精勤此艺。
尝居永欣寺阁上临书,所退笔头,置之于大竹簏,簏受一石馀,而五簏皆满。
凡三十年,于阁上临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浙江东诸寺各施一本。
今有存者,犹直钱数万。
孝宾改名惠欣。
兄弟初落发时,住会稽嘉祥寺,寺即右军之旧宅也。
后以每年拜墓便近,因移此寺。
自右军之坟,及右军叔荟以下茔域,并置山阴县西南三十一里,兰渚山下。
梁武帝以欣、永二人,皆能崇释教,故号所居之寺为水欣焉。
事见《会稽志》。
其临书之阁,至今尚在。
禅师年近百岁乃终,其遗书并付与弟子辨才。
辨才姓袁氏,梁司空昂之玄孙,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臻其妙。
每临禅师之书,逼真乱本,辨才尝于寝房伏梁上,凿为暗槛,以贮《兰亭》,宝惜贵重,甚于禅师在日。
至贞观中,太宗以听政之暇,锐志玩书,临右军真草书帖,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
寻知此书,知在辨才之所,乃降敕追师入内道场供养,恩赍优洽。
数日后,因言次,乃问及《兰亭》,方便善诱,无所不至。
辨才确称:“往日侍奉先师,实常获见。自禅师丧后,游经丧乱,坠失不知所在。”
既而不获,遂放归赵中。
后更推究,不离辨才之处。
又敕追辨才入内,重问《兰亭》。如此者三度,竟靳固不出。
上谓侍臣曰:“右军之书,朕所偏宝,就中逸少之迹,莫如《兰亭》。求见此书,劳于寤寐。此僧暮年,又无所用,若得一智略之士,设谋计取之,必获。”
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今贯魏州莘县。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召见翼。
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
太宗依给。
翼遂改冠微服,至洛阳,随商人船,下至越州。
又衣黄衫,极宽长潦倒,得山东书生之体。
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
过辨才院,止于门前。
辨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
翼因便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
寒温既毕,语议便合,因延入房内,即共围棋抚琴,投壶握槊,谈说文史,意甚相得。
乃曰:“白头如新,倾盖若旧,今后无形迹也。”
便留夜宿,设缸面药酒、茶果等。
江东三缸面,犹河北称瓮头,谓初熟酒也。
酣乐之后,请宾赋诗。
辨才探得来字韵,其诗曰:“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披云同落寞,步月共徘徊。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燃灰。”
萧翼探得招字韵,诗曰:“邂逅款良宵,殷勤荷胜招。弥天俄若旧,初地岂成遥。酒蚁倾还泛,心猿躁自调。谁怜失群翼,长若叶空飘。”
妍媸略同,彼此讽咏,恨相知之晚。
通宵尽欢,明日乃去。
辨才曰:“檀越间即更来。”
翼乃载酒赴之,兴后作诗,如是者数次。
于是诗酒为务,僧俗混然。
遂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
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世,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自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
辨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
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辨才。
辨才熟详之,曰:“是则是矣,然未佳善也。
贫僧有一真迹,颇是殊常。”
翼曰:“何帖?”
辨才曰:“《兰亭》。”
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伪作耳。”
辨才曰:“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际,亲付于吾。付授有绪,那得参差?可明日来看!”
及翼到,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
翼见讫,故驳瑕指颣!
曰:“果是响拓书也。”
纷竞不定。
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伏槛,并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
辨才时年八十余,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其老而笃好也如此。
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
后辨才出赴邑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弟子曰:“翼遗却帛子在床上。”
童子即为开门。
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便赴永安驿,告驿长凌愬曰:“我是御史,奉敕来此,今有墨敕,可报汝都督知。”
都督齐善行闻之,驰来拜谒。
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
善行走使人召辨才。
辨才仍在严迁家,未回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
又遣散直云:“侍御史须见。”
及才来,见御史,乃是房中萧生也,萧翼报云:“奉敕遣来取兰亭,兰亭今已得矣,故唤师来作别!”
辨才闻语便绝,良久始苏。
翼便驰驿而发,至都奏御。
太宗大悦,以玄龄举得其人,赏锦彩千段。
招拜翼为员外郎,加五品,赐银瓶一,金缕瓶一;玛瑙碗一,并实以珠;内厩良马两匹,兼宝装鞍辔;庄宅各一区。
太宗初怒老僧之祕吝,俄以其年耄,不忍加刑。
数月后,仍赐物三千段,谷三千石,便敕越州支给。
辨才不敢将入己用,乃造三层宝塔,塔甚精丽,至今犹存,老僧因悸病,不能强饭,惟啜粥,岁余乃卒。
帝命供奉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拓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
贞观二十三年,圣躬不豫,幸玉华宫含风殿。
临崩,谓高宗曰:‘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耶,汝意何如?’
高宗哽咽流涕,引耳而听受制命。
太宗曰:‘吾所欲得《兰亭》,可与我将去。’
后随仙驾人玄宫矣。
今赵模等所拓在者,一本尚直钱数万也。
人间本亦稀少,绝代之珍宝,难可再见。
吾尝为左千牛将军时,随牒适越,汛巨海,登会稽,探禹穴,访奇书,名僧处士,犹倍诸郡。
固知虞预之著《会稽典录》,人物不绝,信而有征。
其辨才弟子元素,俗姓杨氏,华阴人也,汉太尉之后。
六代祖佺期为桓玄所害,子孙避难,流窜江东。
后遂编贯山阴,即吾之外氏近属,今殿中侍御史瑒之族。
长安三年,素师已年九十三,视听不衰,犹居永欣寺永禅师故房,亲向吾说。
聊以退食之暇,略疏始末,庶将来君子,知吾心之所存,付之永、明、温、起等兄弟,其有好事同志者,亦无隐焉。
于时岁在甲寅季春之月,上巳之日,感前修而撰此记。
主上每暇隙,留神艺术,迹逾笔圣,偏重《兰亭》。
仆开元十年四月二十六日,任筠州刺史,蒙恩许拜扫,至都寻访,所得委曲,缘病不获诣阙,遣男昭成皇太后挽郎!
吏部常选骑都尉永写本进。
其日奉日曜门司宣敕,内出绢三十匹赐永。
于是负恩荷泽,手舞足蹈,捧戴周旋,光骇闾里。
仆跼天闻命,伏枕怀欣,殊恩忽临,沈疴顿减,辄题卷未,以示后代。
朝议郎行职方员外郎上柱国何延之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兰亭始未记-译文
《兰亭》这篇文章,是晋朝右将军、会稽内史、琅琊王羲之,字逸少所写的诗序。
右军是连绵不绝的美貌世家,性格萧散,名声显赫,是名贤,喜欢山水,尤其擅长草书和隶书。
在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到山阴宦游,与太原的孙统承公、孙绰兴公、广汉的王彬之道生、陈郡的谢安安石、高平的郄昙重熙、太原的王蕴叔仁、释支遁道林,以及他们的儿子凝之、徽之、操之等共四十二人,举行修祓楔的仪式。
他挥毫写下了这篇序文,一边欣赏音乐一边书写。使用的是蚕茧纸和鼠须笔,笔力遒劲,非常出色。总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有些字重复了,但都构造了不同的字体。其中‘之’字最多,大约有二十个,每个都变化多样,没有重复的,当时似乎有神助。
醒来后,他又在其他日子写了数十本,但都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右军自己也非常珍爱这篇作品,留给了子孙。
传到第七代孙智永,即右军第五子徽之的后代,安西成王谘议彦祖的孙子,卢陵王胄曹昱的儿子,陈郡谢少卿的外甥。
他和哥哥孝宾一起出家修行,俗号永禅师。禅师继承了优良的家传。
他勤奋地学习书法。曾经住在永欣寺的阁楼上练习书法,用过的笔头放在大竹簏里,簏能装下一石多,五个簏都装满了。
三十年间,他在阁楼上临摹了八百余本真草《千字文》,分送给浙江东部的各个寺庙。现在存活的,价值数万钱。
孝宾改名为惠欣。兄弟最初出家时,住在会稽嘉祥寺,那座寺就是右军的旧宅。
后来因为每年拜墓方便,所以迁到了这里。
从右军的坟墓,到右军的叔叔荟以下的墓地,都安置在山阴县西南三十一里,兰渚山下。
梁武帝因为欣、永二人都能推崇佛教,所以把所住的寺庙称为水欣寺。这件事在《会稽志》中有记载。
临摹书法的阁楼至今仍然存在。禅师近百岁时去世,他的遗书都交给了弟子辨才。
辨才姓袁,是梁司空昂之的玄孙,博学多才,擅长文学,琴棋书画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他每次临摹禅师的书作,都逼真到让人分辨不出真假,辨才曾经在卧室的梁上凿了一个暗格,用来存放《兰亭》,非常珍视。
到贞观年间,唐太宗在处理政事之余,热衷于玩书法,临摹右军的真草书帖,搜集了所有的版本,但唯独没有《兰亭》。
后来得知这本书在辨才那里,于是下旨召辨才进宫供养,恩赐优厚。
过了几天,唐太宗趁机询问《兰亭》的事情,用尽各种方法诱导,但辨才坚决不说。
最终没有得到,于是放辨才回赵中。后来进一步调查,发现《兰亭》仍然在辨才那里。
又下旨召辨才进宫,再次询问《兰亭》。这样一共三次,辨才仍然坚决不说。
唐太宗对侍臣说:‘右军的书法,是我特别珍爱的,其中逸少的笔迹,没有比《兰亭》更好的了。我一直在寻找这本书,梦寐以求。这个老僧晚年,又没有什么用处,如果有一个智谋之士,想出一个计策取回它,一定能得到。’
尚书右仆射房玄龄上奏说:‘我听说监察御史萧翼,是梁元帝的曾孙,现在住在魏州莘县。他才华横溢,多权谋,可以派他去,一定能取回。’
唐太宗召见了萧翼。萧翼上奏说:‘如果作为公使,按照道义是没有理由得到的。我请求私自前往,必须得到二王杂帖几封。’
唐太宗同意了他的请求。萧翼于是换上便装,到了洛阳,跟着商人乘船,下到越州。
他又穿上宽大的黄衫,装成山东书生的样子。傍晚时分进入寺庙,沿着走廊观看壁画。
经过辨才的院子,停在门前。辨才远远地看到萧翼,问道:‘哪里来的施主?’
萧翼趁机上前行礼说:‘弟子是北方人,带来一些蚕种来卖,在寺庙里到处看,有幸遇到禅师。’
寒暄之后,交谈甚欢,于是邀请他进房间,一起下围棋、弹琴、投壶、玩槊,谈论文史,彼此都感到非常愉快。
于是说:‘白发如新,倾盖如旧,今后不再有任何痕迹。’
于是留宿一晚,准备了酒菜、茶果等。江东的三缸面,就像河北的瓮头,是指刚酿造好的酒。
畅饮之后,请客人赋诗。辨才抽到‘来’字韵,他的诗是:‘初酿一缸开,新知万里来。披云同落寞,步月共徘徊。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燃灰。’
萧翼抽到‘招’字韵,他的诗是:‘邂逅款良宵,殷勤荷胜招。弥天俄若旧,初地岂成遥。酒蚁倾还泛,心猿躁自调。谁怜失群翼,长若叶空飘。’
诗的优劣大致相同,彼此吟诵,只恨相识太晚。整夜欢聚,第二天才离开。
辨才说:‘施主如果再来,就方便了。’
萧翼于是带着酒去,之后又多次这样做。于是诗酒成了他们的主要活动,僧人和俗人混在一起。
经过十天,萧翼向辨才展示了梁元帝自己画的《职贡图》,辨才赞叹不已。
于是谈论起书法,萧翼说:‘我祖先都传习二王的楷书法,我从小就喜欢玩弄书法,现在也有几封信件随身携带。’
辨才高兴地说:‘明天来,可以带来看看。’
萧翼按照约定去了,辨才拿出他的书法作品给辨才看。辨才仔细看了,说:‘这些是二王的书法,但是还不够好。我有一本真迹,非常不同寻常。’
萧翼问:‘哪一本?’
辨才说:‘《兰亭》。’
萧翼假装笑着说:‘经历了多次战乱,真迹怎么可能还在,一定是响拓,伪造的。’
辨才说:‘禅师在世时非常珍视,临终之际,亲自交给了我。传授有序,怎么会错乱?明天可以来看。’
等到萧翼到了,辨才亲自从屋梁上的暗格里取出《兰亭》。萧翼看完后,故意挑剔它的瑕疵。
说:‘果然是响拓书。’
双方争论不休。自从给萧翼看过之后,辨才就不再把《兰亭》放在暗格里,连同萧翼带来的二王书法,都放在桌案之间。
辨才当时已经八十多岁,每天在窗下临摹书法几遍,他的老而好学就是这样。
从此萧翼来往多次,童子和弟子们也不再怀疑。后来辨才出门去参加邑汜桥南严迁家的斋会,萧翼于是悄悄来到房前,对弟子说:‘我遗忘了一块布在床上。’
童子马上开门。萧翼于是从桌上取走了《兰亭》和御府的二王书法,前往永安驿,告诉驿长凌愬说:‘我是御史,奉敕来此,现在有墨敕,可以告诉你的都督。’
都督齐善行听说了,急忙前来拜见。萧翼于是宣读了敕旨,详细告诉了来由。
齐善行派人召辨才。辨才还在严迁家,没有回寺,突然被追呼,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又派人传话:‘侍御史要见。’
等到辨才来了,见到御史,原来是房中的萧翼,萧翼说:‘奉敕来取《兰亭》,《兰亭》现在已经取到了,所以叫您来告别!’
辨才听到这话,立刻昏倒,过了很久才苏醒过来。
萧翼于是骑马出发,前往京城奏报。
太宗非常高兴,认为玄龄推荐的确实是人才,于是赏赐给他一千段锦彩。
太宗召见翼,任命他为员外郎,提升为五品官,赐予他一个银瓶和一个金缕瓶;还有一个玛瑙碗,里面装满了珍珠;另外还有两匹良马,配备了宝装的鞍辔;还赐予他一处庄宅。
太宗最初对老僧的吝啬感到愤怒,但后来因为老僧年纪已大,不忍心对他施以刑罚。几个月后,太宗还是赐给了他三千段布匹和三千石粮食,并下令越州供应。
辨才不敢将这些赏赐占为己有,于是建造了一座三层宝塔,塔非常精美,至今仍然存在。老僧因为惊恐生病,无法强忍饥饿,只能喝粥,一年多后去世。
皇帝命令供奉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自拓印几本,赐给皇太子、诸王和近臣。
贞观二十三年,皇帝身体不适,前往玉华宫含风殿。临终前,他对高宗说:‘我想向你请求一样东西,你既然孝顺,难道会违背我的心意吗?你的想法是什么?’
高宗哽咽流泪,侧耳倾听皇帝的命令。太宗说:‘我想要《兰亭》这本书,你可以帮我拿走。’
后来《兰亭》随着皇帝的仙驾进入了玄宫。现在赵模等人拓印的版本中,有一本还值几万钱。人间的版本也很稀少,这样的绝世珍宝难以再次见到。
我曾经担任左千牛将军时,跟随文书去越州,航行在大海上,登上会稽山,探访禹穴,寻找奇书,拜访名僧和隐士,这些地方的名士比其他郡县还要多。因此我知道虞预所著的《会稽典录》中记载的人物络绎不绝,是真实可信的。
辨才的弟子元素,俗姓杨,是华阴人,是汉太尉的后代。他的六代祖佺期被桓玄杀害,子孙为了避难,流亡到江东。后来定居在山阴,即我的外戚近亲,现在殿中侍御史瑒的家族。
长安三年,素师已经九十三岁,视听仍然清晰,他仍然住在永欣寺永禅师原来的房子里,亲自向我讲述。我在闲暇时,简要地记录了这些事情,希望未来的君子能够了解我的心情,我将这些记录交给永、明、温、起等兄弟,如果有好事者,也不要隐瞒。
当时是甲寅季春的上巳日,我感慨前人的事迹,撰写了这篇记。皇帝每次有空闲时间,都会关注艺术,他的书法甚至超过了书法家,特别重视《兰亭》。
我在开元十年四月二十六日被任命为筠州刺史,皇帝恩准我拜扫,我来到都城寻找,但因为疾病无法前往朝廷,派我的儿子昭成作为皇太后的挽郎。
吏部常选骑都尉永写本进呈。那天,奉日曜门司宣读敕令,皇帝拿出三十匹绢赐给了永。
于是永感激涕零,手舞足蹈,到处炫耀,引起了街坊的轰动。我听到这个命令后,虽然身体不便,但心中充满喜悦,沉疴顿减,于是题写了这篇卷子,以示后代。
朝议郎行职方员外郎上柱国何延之记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兰亭始未记-注解
右将军:指古代武官的职位,晋朝时王羲之曾任此职。
会稽内史:会稽是古代地名,内史是地方行政官员的职位。
瑯琊王羲之:王羲之,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被尊称为书圣。
宦游:指官员因公事四处游历。
山阴:古县名,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
祓楔之礼:古代春季举行的清洁身体和祭祀祖先的仪式。
蚕茧纸:一种用蚕茧丝制成的纸张,质地细腻,适合书写。
鼠须笔:古代用鼠须制作的毛笔,书写时线条流畅。
遒美劲健:形容书法有力而美观。
构别体:创造新的字体风格。
修祓楔之礼:进行祓楔之礼。
永欣寺:寺庙名。
千字文:古代儿童启蒙读物,由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
会稽志:记载会稽地区历史、地理、风俗等的书籍。
内道场:指皇帝或高僧修行的地方。
太宗: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年号贞观,以开明、宽容著称。
听政:指皇帝处理朝政。
二王杂帖:指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作品。
魏州莘县:今河北省邢台市莘县。
权谋:指权术和谋略。
冠微服:戴帽并穿便服。
三缸面:指初熟酒。
职贡图:古代绘画作品,描绘外国使节进贡的情景。
二王楷书法:指王羲之和王献之的楷书书法风格。
响拓:指临摹书法作品的一种方法,用纸覆盖在原作上,用墨拓印。
凌愬:唐代官员,曾任永安驿长。
都督:古代军事行政长官的职位。
玄龄:房玄龄,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唐太宗的重要谋士。
举得其人:选拔得到合适的人才。
锦彩千段:锦彩是一种华丽的织物,千段表示数量多。
翼:李翼,唐太宗时期的一位官员。
员外郎:官职名,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
五品:古代官阶制度中的第五品,表示较高的官职。
银瓶:银制的瓶子。
金缕瓶:金线装饰的瓶子。
玛瑙碗:玛瑙制成的碗。
珠:珍珠。
内厩:皇宫内的马厩。
良马:好马。
宝装鞍辔:装饰华丽的马鞍和马辔。
庄宅:庄园和住宅。
老僧:年老的僧人。
祕吝:吝啬,这里指保守秘密。
年耄:年老。
刑:刑罚。
越州:唐朝的一个州名,位于今浙江省东部。
辨才:辩才法师,唐代著名高僧。
宝塔:用宝石装饰的塔。
皇太子:皇帝的儿子,有继承皇位的资格。
诸王:皇帝的兄弟或其他宗室。
近臣:皇帝身边的亲近大臣。
圣躬:对皇帝身体的尊称。
不豫:身体不适。
玉华宫:唐代的宫殿,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
含风殿:玉华宫中的一座殿宇。
高宗:唐高宗李治,唐太宗的儿子,唐朝第三位皇帝。
制命:皇帝的命令。
兰亭: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玄宫:皇帝的陵墓。
拓书人:专门负责拓印书法作品的人。
赵模:唐代的书法家。
韩道政:唐代的书法家。
冯承素:唐代的书法家。
诸葛贞:唐代的书法家。
直钱数万:价值数万钱。
绝代之珍宝:非常珍贵的宝物。
虞预: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
会稽典录:虞预所著的关于会稽地区的书籍。
人物不绝:人才辈出。
信而有征:有确凿的证据。
元素:辨才法师的弟子。
杨氏:姓氏。
华阴人:华阴县的人,位于今陕西省东部。
汉太尉:汉代的高级官职。
佺期:人名。
桓玄:东晋时期的权臣。
编贯山阴:编入山阴县籍。
外氏:母亲的家族。
永禅师:寺庙中的禅师。
退食之暇:休息吃饭的空闲时间。
始末:事情的经过。
永、明、温、起等兄弟:作者的兄弟。
上巳之日:古代节日,农历三月初三。
主上:对皇帝的尊称。
艺术:指书法、绘画等艺术。
迹逾笔圣:书法技艺超过笔圣(指王羲之)。
开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
筠州:唐朝的一个州名,位于今江西省。
刺史:州的长官。
日曜门司:官署名。
宣敕:宣布皇帝的命令。
绢:一种丝织品。
负恩荷泽:受到恩惠和恩泽。
捧戴周旋:表示感激之情。
跼天:非常高兴。
沈疴:严重的疾病。
朝议郎:官职名。
职方员外郎:官职名。
上柱国:官职名,表示极高的荣誉。
何延之:人名,唐代官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兰亭始未记-评注
太宗大悦,以玄龄举得其人,赏锦彩千段。招拜翼为员外郎,加五品,赐银瓶一,金缕瓶一;玛瑙碗一,并实以珠;内厩良马两匹,兼宝装鞍辔;庄宅各一区。
此段描述了太宗对玄龄举荐之人的赏识和奖赏,体现了唐代皇帝对人才的重视和赏赐的丰厚。锦彩千段、银瓶、金缕瓶、玛瑙碗等宝物,以及良马和庄宅,不仅是对个人的奖赏,也是对其才华的肯定。这一情节展现了唐代皇帝的仁德和对人才的尊重。
太宗初怒老僧之祕吝,俄以其年耄,不忍加刑。数月后,仍赐物三千段,谷三千石,便敕越州支给。
这段文字描绘了太宗对老僧的宽容态度。起初因老僧的吝啬而愤怒,但考虑到其年事已高,最终选择了宽容。之后,太宗又赐予老僧大量财物和粮食,显示了皇帝的仁慈和对老年人的关怀。
辨才不敢将入己用,乃造三层宝塔,塔甚精丽,至今犹存,老僧因悸病,不能强饭,惟啜粥,岁余乃卒。
此段描述了辨才对赐予的财物不敢私用,而是建造了三层宝塔,体现了佛教徒的慈悲和奉献精神。宝塔的精丽和至今犹存,也反映了当时佛教文化的繁荣。老僧因悸病而去世,这一情节增加了故事的悲剧色彩。
帝命供奉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拓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
这段文字描述了皇帝对书法艺术的重视,命人拓印《兰亭》赐予皇太子、诸王和近臣。这不仅是对书法艺术的推崇,也是对皇室的传承。
贞观二十三年,圣躬不豫,幸玉华宫含风殿。临崩,谓高宗曰:“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耶,汝意何如?”
此段描绘了太宗临终前对高宗的托付,希望他能继承自己的遗志。太宗的这句话,既表达了对高宗的信任,也体现了皇位的传承。
后随仙驾人玄宫矣。今赵模等所拓在者,一本尚直钱数万也。人间本亦稀少,绝代之珍宝,难可再见。
这段文字描述了《兰亭》拓本的珍贵和稀少。太宗将《兰亭》带入玄宫,使得拓本更加珍贵。赵模等所拓的拓本,价值连城,反映了《兰亭》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吾尝为左千牛将军时,随牒适越,汛巨海,登会稽,探禹穴,访奇书,名僧处士,犹倍诸郡。
此段描述了作者在任左千牛将军时的经历,体现了唐代文人的豁达和追求。作者游览名山大川,访求奇书,与名僧处士交往,展现了唐代文人的风采。
长安三年,素师已年九十三,视听不衰,犹居永欣寺永禅师故房,亲向吾说。
这段文字描述了素师的高寿和智慧,以及他与作者的交往。素师的智慧和长寿,体现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聊以退食之暇,略疏始末,庶将来君子,知吾心之所存,付之永、明、温、起等兄弟,其有好事同志者,亦无隐焉。
此段表达了作者撰写此文的初衷,希望将来的人们能够了解自己的心志,并将这份心意传承下去。
于时岁在甲寅季春之月,上巳之日,感前修而撰此记。
这段文字描述了作者撰写此文的背景,即在甲寅季春的上巳之日,感慨前人的修为,从而撰写此文。
主上每暇隙,留神艺术,迹逾笔圣,偏重《兰亭》。仆开元十年四月二十六日,任筠州刺史,蒙恩许拜扫,至都寻访,所得委曲,缘病不获诣阙,遣男昭成皇太后挽郎!
此段描述了作者对艺术的追求和皇帝对艺术的重视。作者在开元十年担任筠州刺史时,蒙恩许拜扫,但因病未能赴京,只能派遣儿子昭成皇太后挽郎。
吏部常选骑都尉永写本进。其日奉日曜门司宣敕,内出绢三十匹赐永。
这段文字描述了吏部常选骑都尉永将《兰亭》写本进献,皇帝因此赐予他三十匹绢。
于是负恩荷泽,手舞足蹈,捧戴周旋,光骇闾里。
此段描述了永得到皇帝赏赐后的喜悦和感激之情,以及他在乡里的盛名。
仆跼天闻命,伏枕怀欣,殊恩忽临,沈疴顿减,辄题卷未,以示后代。
这段文字描述了作者在得到皇帝恩赐后的喜悦和感慨,以及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传承文化。
朝议郎行职方员外郎上柱国何延之记。
此段是文章的结尾,由朝议郎何延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