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唐传奇是指唐代的一种文学体裁,结合了历史、浪漫、神话与现实元素,着重描述唐代的宫廷、民间以及爱情故事。许多唐代著名文学家如白居易、元稹等人也创作了传奇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唐传奇》是唐代流行的文学形式之一,内容通常包括了爱情、历史、神话和奇异故事。它以诗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为基础,展现了唐代丰富多彩的社会面貌,既有现实题材的描述,又充满了浪漫的情感和虚构的奇幻成分。唐传奇为后世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影响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僧侠-原文
唐建中初,士人韦生,移家汝州。
中路逢一僧,因与连镰,言论颇洽。
日将夕,僧指路歧曰:‘此数里是贫道兰若,郎君能垂顾乎?’
士人许之,因令家口先行。
僧即处分从者;供帐具食。
行十余里不至,韦生问之,即指一处林烟曰:‘此是矣。’
及至,又前进。
日已昏夜,韦生疑之。
素善弹,乃密于靴中取张卸弹,怀铜丸十余,方责僧曰:‘弟子有程期,适偶贪上人清论,勉副相邀。今已行二十里,不至,何也?’
僧但言且行。
是僧前行百余步,韦生知其盗也,乃弹之,正中其脑。
僧初若不觉,凡五发中之。
僧始扪中处,徐曰:‘郎君莫恶作剧。’
韦骇之,无可奈何,亦不复弹。
良久,至一庄墅,数十人列火炬出迎。
僧延韦生坐一厅中,笑曰:‘郎君勿忧。’
因问左右:‘夫人下处如法无?’
复曰:‘郎君且自慰安之,即就此也。’
韦生见妻女别在一处,供帐甚盛,相顾涕泣。
即就僧,僧前执韦生手曰:‘贫道盗也,本无好意,不知郎君艺若此,非贫道亦不支也。今日固已无他,幸不疑耳。适来贫道所中郎君弹悉在。’
乃举手搦怀脑后,五丸坠焉。
有顷布筵,具蒸犊,犊上劄刀子十余,以齑饼环之。
揖韦生就座,复曰:‘贫道有义弟数人,欲令谒见。’
言已,朱衣巨带者五六辈,列于阶下。
僧叱曰:‘拜郎君!汝等向遇郎君,则成齑粉矣!’
食毕,僧曰:‘贫道久为此业,今向迟暮,欲改前非。不幸有一子,技过老僧,欲请郎君为老僧断之。’
乃呼飞飞出参郎君。
飞飞年才十六七,碧衣长袖,皮肉如脂。
僧曰:‘向后堂侍郎君。’
僧乃授韦一剑,及五丸,且曰:‘乞郎君尽艺杀之,无为老僧累也。’
引韦入一堂中,乃反锁之。
堂中四隅,明灯而俟。
飞飞当堂执一短鞭,韦引弹,意必中。
丸已敲落,不觉跃在梁上,循壁虚蹑,捷若猱玃。
弹丸尽,不复中。
韦乃运剑逐之,飞飞倏忽逗闪,去韦身不尺。
韦断其鞭数节,竟不能伤。
僧久乃开门,问韦:‘与老僧除得害乎?’
韦具言之。
僧怅然,顾飞飞曰:‘郎君证成汝为贼也,知复如何!’
僧终夜与韦论剑,及弧矢之事。
天将晓,僧送韦路口,赠绢百疋,垂泣而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僧侠-译文
唐建中初年,有一个名叫韦生的士人,搬家到了汝州。在半路上遇到了一个僧人,两人因此同行,交谈得很愉快。
天快黑了,僧人指着一条路说:“这里几里路就是我的寺庙,郎君能否赏光去那里看看?”
韦生答应了,于是让家人先走。僧人立即安排随从准备食物。走了十多里路还没到,韦生好奇地问,僧人指着一片林子里的烟雾说:“就是这里。”
等到了那里,僧人又继续往前走。天已经黑了,韦生开始怀疑起来。他平时擅长弹弓,于是悄悄地从靴子里取出弹弓,装上十几个铜丸,然后责问僧人:“我有急事,刚才偶然听到了高僧的清谈,勉强答应了一起走。现在已经走了二十里,还没到,这是怎么回事?”
僧人只是说继续走。僧人往前走了百多步,韦生知道他是盗贼,于是用弹弓射击,正好打中了他的头部。僧人一开始好像没感觉到,总共被打了五次。
僧人开始摸被射中的地方,慢慢地说道:“郎君不要以为我在开玩笑。”
韦生感到惊讶,无可奈何,也不再射击。过了一会儿,他们到了一个庄园,几十个人拿着火炬出来迎接。僧人请韦生坐到一个厅里,笑着说:“郎君不要担心。”
然后问左右的人:“夫人住在哪里,一切安好吗?”
又对韦生说:“郎君先自己安慰一下,就住在这里吧。”
韦生看到妻子和女儿被安置在另一处,供食非常丰盛,相互看着都流下了眼泪。于是他走到僧人面前,僧人上前握住韦生的手说:“贫道是个盗贼,本来没有好意,不知道郎君的技艺如此高超,如果不是这样,贫道也无法承受。今天确实没有恶意,希望郎君不要怀疑。刚才贫道中弹的铜丸都在这里。”说完,他举起手,从脑后取下五个铜丸。
过了一会儿,摆上了酒席,准备了蒸小牛,小牛上插着十几个刀子,用切碎的饼围在周围。僧人请韦生入座,又说:“贫道有几个义弟,想让他们见见郎君。”
说完,有五六个穿着红袍、腰带宽大的人站在台阶下。僧人喝道:“向郎君行礼!你们要是遇到郎君,早就变成肉末了!”
吃完饭后,僧人说:“贫道长期从事这个职业,现在年纪大了,想改过自新。不幸的是,我有一个儿子,技艺超过了我,想请郎君帮我除掉他。”于是他叫飞飞出来见韦生。
飞飞十六七岁,穿着绿色衣服,长袖,皮肤像脂肪一样白。僧人说:“以后就在后堂侍奉郎君。”然后僧人给韦生一把剑和五个铜丸,并说:“请郎君用你的技艺杀了他,不要让老僧受到连累。”
僧人带着韦生进入一个大厅,然后把门反锁。大厅的四个角落都点着明灯等候。飞飞当堂拿着一根短鞭,韦生拉开弹弓,以为一定能射中。铜丸已经打落,但他不知不觉地跳到了梁上,沿着墙壁轻盈地移动,像猿猴一样敏捷。弹丸用尽,再也打不中。韦生于是拔剑追赶,飞飞迅速闪避,离韦生只有不到一尺的距离。韦生砍断了飞飞鞭子的几节,但最终还是没能伤到他。僧人过了很久才开门,问韦生:“和飞飞交手,除掉了老僧的祸害了吗?”韦生详细地告诉了他。
僧人很失望,看着飞飞说:“郎君已经证明你是盗贼了,现在该怎么办呢!”
僧人整夜和韦生讨论剑术和箭术。天快亮时,僧人把韦生送到路口,送给他一百匹绢,含泪告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僧侠-注解
唐建中初:指唐朝建中元年的初期,建中是唐德宗李适的年号,公元780年至783年。
士人:指有文化、有学问的人,这里指韦生。
移家:搬家。
汝州:古代的一个地名,今河南省汝州市。
兰若:指寺庙。
郎君:古代对年轻男子的尊称,这里指韦生。
供帐具食:准备食物和帐篷。
程期:行程的时间安排。
清论:清雅的言论,这里指僧人谈论的内容。
盗:偷盗。
艺:技艺,这里指韦生的弹弓技艺。
庄墅:庄园。
夫人:古代对已婚妇女的尊称,这里指韦生的妻子。
供帐甚盛:准备的食物和帐篷非常丰盛。
涕泣:流泪哭泣。
义弟:结义兄弟。
飞飞:僧人的儿子,名字。
弧矢:弓箭。
疋:古代计量布料的单位,相当于一匹。
猱玃:猿猴类动物,这里形容动作敏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僧侠-评注
唐建中初,士人韦生,移家汝州。
此句开篇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唐建中是唐朝的一个年号,士人韦生则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物,他即将搬家到汝州。这里的‘移家’暗示了韦生的人生转变,也为后续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中路逢一僧,因与连镰,言论颇洽。
韦生在途中遇到了一位僧人,两人交谈甚欢。‘中路’表明了僧人的出现是在韦生旅途中,‘连镰’则描绘了两人交谈的亲密无间,‘言论颇洽’则展现了僧人韦生之间的和谐氛围。
日将夕,僧指路歧曰:‘此数里是贫道兰若,郎君能垂顾乎?’
随着日暮,僧人邀请韦生到他的兰若(寺庙)休息。僧人的邀请充满了谦逊和诚恳,‘贫道’和‘垂顾’等词语都体现了僧人的谦卑和尊重。
士人许之,因令家口先行。
韦生答应了僧人的邀请,让家人先行。这里的‘许之’表明了韦生的信任和善良,而‘因令家口先行’则体现了韦生对家人的关心。
僧即处分从者;供帐具食。
僧人立即安排随从准备食物和住宿,展现了他的周到和细心。
行十余里不至,韦生问之,即指一处林烟曰:‘此是矣。’
走了十多里,还没有到达目的地,韦生询问僧人,僧人却指向一片林烟,表示那里就是他的兰若。这里的‘林烟’营造了一种神秘和朦胧的氛围,暗示了故事中可能存在的超自然元素。
及至,又前进。
到达兰若后,僧人又引导韦生继续前行,这里的‘又’字表明了僧人的行为有些反复无常,为故事的发展增添了悬念。
日已昏夜,韦生疑之。
天色已晚,韦生开始怀疑僧人的意图,‘疑之’表现了韦生的警惕性和对未知事物的恐惧。
素善弹,乃密于靴中取张卸弹,怀铜丸十余,方责僧曰:‘弟子有程期,适偶贪上人清论,勉副相邀。今已行二十里,不至,何也?’
韦生擅长弹弓,于是从靴中取出弹弓和铜丸,质问僧人。这里的‘素善弹’和‘怀铜丸’展现了韦生的武艺和自信,而他的质问则表明了他对僧人意图的怀疑。
僧但言且行。
僧人只是让韦生继续前行,没有给出解释。这里的‘但言且行’暗示了僧人的狡猾和韦生的无奈。
是僧前行百余步,韦生知其盗也,乃弹之,正中其脑。
僧人前行百余步后,韦生确认了他的盗贼身份,于是用弹弓射击,正中僧人头部。这里的‘知其盗也’表明了韦生的判断力,而‘乃弹之’则展示了他的果断和勇敢。
僧初若不觉,凡五发中之。
僧人一开始似乎没有察觉到疼痛,但韦生连续射击五次,都击中了僧人。这里的‘初若不觉’和‘凡五发中之’展现了僧人的坚韧和韦生的技艺。
僧始扪中处,徐曰:‘郎君莫恶作剧。’
僧人开始摸到中弹的地方,然后缓缓地说:“郎君不要恶作剧。”这里的‘始扪中处’和‘徐’字都表现了僧人的冷静和从容。
韦骇之,无可奈何,亦不复弹。
韦生对僧人的反应感到惊讶,但无可奈何,于是停止了射击。这里的‘骇之’和‘无可奈何’表现了韦生的无奈和无力。
良久,至一庄墅,数十人列火炬出迎。
经过一段时间,他们到达了一个庄园,数十人手持火炬出来迎接。这里的‘庄墅’和‘列火炬’营造了一种庄重和神秘的氛围。
僧延韦生坐一厅中,笑曰:‘郎君勿忧。’
僧人邀请韦生坐下,并笑着告诉他不要担心。这里的‘延’字和‘笑’字都表现了僧人的热情和友好。
因问左右:‘夫人下处如法无?’
僧人询问左右,关心韦生的家人是否安好。这里的‘夫人’和‘如法无’都体现了僧人的细心和关心。
复曰:‘郎君且自慰安之,即就此也。’
僧人告诉韦生,他的家人就在这里,让他安心。这里的‘且自慰安之’和‘即就此也’都表现了僧人的体贴和周到。
韦生见妻女别在一处,供帐甚盛,相顾涕泣。
韦生看到他的妻子和女儿被安置在另一处,生活条件十分优渥,他们相互哭泣。这里的‘供帐甚盛’和‘相顾涕泣’展现了家庭的温暖和情感的真挚。
即就僧,僧前执韦生手曰:‘贫道盗也,本无好意,不知郎君艺若此,非贫道亦不支也。今日固已无他,幸不疑耳。适来贫道所中郎君弹悉在。’
僧人握住韦生的手,坦白了自己的身份和意图,并解释了之前的行为。这里的‘贫道盗也’和‘本无好意’都表现了僧人的坦诚和悔过。
乃举手搦怀脑后,五丸坠焉。
僧人举手摸后脑,五颗铜丸掉落。这里的‘乃举手搦怀脑后’和‘五丸坠焉’都展示了僧人的真实身份和韦生的技艺。
有顷布筵,具蒸犊,犊上劄刀子十余,以齑饼环之。
不久后,僧人摆上了酒席,准备了蒸乳犊,上面插着十多把刀子,用切碎的饼子围在周围。这里的‘布筵’和‘具蒸犊’展现了僧人的款待之意,而‘劄刀子’和‘齑饼环之’则暗示了可能存在的危险。
揖韦生就座,复曰:‘贫道有义弟数人,欲令谒见。’
僧人请韦生入座,并说:“我有几个义弟,想让你见见。”这里的‘揖’字和‘义弟’都体现了僧人的尊重和义气。
言已,朱衣巨带者五六辈,列于阶下。
说完,有五六个人穿着朱衣,腰带宽大,站在台阶下。这里的‘朱衣巨带’和‘列于阶下’都展现了僧人义弟的威严和气派。
僧叱曰:‘拜郎君!汝等向遇郎君,则成齑粉矣!’
僧人喝道:“向郎君行礼!你们如果以前遇到郎君,早就化成齑粉了!”这里的‘叱’字和‘拜郎君’都表现了僧人的威严和对韦生的尊重。
食毕,僧曰:‘贫道久为此业,今向迟暮,欲改前非。不幸有一子,技过老僧,欲请郎君为老僧断之。’
用餐结束后,僧人说:“我长期从事这个行业,现在已到晚年,想要改过自新。不幸我有一个儿子,技艺超过了我,想请郎君帮我解决这个麻烦。”这里的‘久为此业’和‘欲改前非’都表现了僧人的悔过和希望。
乃呼飞飞出参郎君。
僧人呼唤他的儿子飞飞出来见韦生。这里的‘呼’字和‘出参郎君’都展现了僧人对儿子的关心和对韦生的尊重。
飞飞年才十六七,碧衣长袖,皮肉如脂。
飞飞年纪轻轻,大约十六七岁,穿着碧色的衣服,长袖飘逸,皮肤白皙如脂。这里的‘年才十六七’和‘碧衣长袖’等词语都描绘了飞飞的年轻和俊美。
向后堂侍郎君。
僧人让飞飞到后堂去侍奉韦生。这里的‘向后堂’和‘侍郎君’都表现了僧人对韦生的尊重和对飞飞的安排。
僧乃授韦一剑,及五丸,且曰:‘乞郎君尽艺杀之,无为老僧累也。’
僧人将一把剑和五颗铜丸交给韦生,并说:“请郎君尽力杀了他,不要让老僧受到连累。”这里的‘授’字和‘乞’字都表现了僧人的诚恳和信任。
引韦入一堂中,乃反锁之。
僧人带领韦生进入一个房间,然后反锁了门。这里的‘引’字和‘反锁’都展现了僧人的谨慎和对韦生的保护。
堂中四隅,明灯而俟。
房间四角明亮着灯光,等待着什么。这里的‘四隅’和‘明灯而俟’都营造了一种紧张和神秘的氛围。
飞飞当堂执一短鞭,韦引弹,意必中。
飞飞手持短鞭站在堂中,韦生拉弓射击,自信一定能命中。这里的‘执’字和‘引弹’都展现了飞飞的自信和韦生的技艺。
丸已敲落,不觉跃在梁上,循壁虚蹑,捷若猱玃。
韦生的弹丸已经打落,飞飞却跃上梁,沿着墙壁轻盈地移动,灵活如同猿猴。这里的‘敲落’和‘跃’等词语都描绘了飞飞的敏捷和韦生的惊讶。
弹丸尽,不复中。
韦生的弹丸用尽,再也无法命中飞飞。这里的‘弹丸尽’和‘不复中’都表现了韦生的无奈和飞飞的狡猾。
韦乃运剑逐之,飞飞倏忽逗闪,去韦身不尺。
韦生拿起剑追赶飞飞,飞飞快速闪避,距离韦生只有不到一尺的距离。这里的‘运剑’和‘逐之’展现了韦生的决心和飞飞的狡猾。
韦断其鞭数节,竟不能伤。
韦生砍断了飞飞的鞭子几节,但仍然无法伤害到飞飞。这里的‘断’字和‘竟不能伤’都表现了韦生的努力和飞飞的坚韧。
僧久乃开门,问韦:‘与老僧除得害乎?’
僧人等待了很久才开门,问韦生:“你帮我除掉了这个害吗?”这里的‘久乃’和‘问’字都表现了僧人的焦急和期待。
韦具言之。
韦生详细地告诉了僧人整个过程。这里的‘具言之’表现了韦生的诚实和僧人的关心。
僧怅然,顾飞飞曰:‘郎君证成汝为贼也,知复如何!’
僧人感到失望,看着飞飞说:“郎君已经证明你是贼了,你还有什么话说!”这里的‘怅然’和‘证成’都表现了僧人的失望和飞飞的绝望。
僧终夜与韦论剑,及弧矢之事。
僧人整夜与韦生讨论剑术和箭术。这里的‘论剑’和‘弧矢’都展现了僧人对武学的热爱和对韦生的尊重。
天将晓,僧送韦路口,赠绢百疋,垂泣而别。
天快亮了,僧人送韦生到路口,赠送了一百疋绢,然后含泪告别。这里的‘送’字和‘垂泣而别’都表现了僧人对韦生的感激和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