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唐传奇是指唐代的一种文学体裁,结合了历史、浪漫、神话与现实元素,着重描述唐代的宫廷、民间以及爱情故事。许多唐代著名文学家如白居易、元稹等人也创作了传奇作品。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唐传奇》是唐代流行的文学形式之一,内容通常包括了爱情、历史、神话和奇异故事。它以诗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为基础,展现了唐代丰富多彩的社会面貌,既有现实题材的描述,又充满了浪漫的情感和虚构的奇幻成分。唐传奇为后世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影响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义侠-原文
顷有仕人为畿尉傲,常任贼曹。
有一贼系械,狱未具。
此官独坐厅上,忽告曰:’某非贼,颇非常辈。公若脱我之罪,奉报有日。’
此公视状貌不群,词采挺拔,意已许之,佯为不诺。
夜后,密呼狱吏放之,仍令狱吏逃窜。
既明,狱中失囚,狱吏又走,府司谴罚而已。
后官满,数年客游,亦甚羁旅。
至一县,忽闻县令与所放囚姓名同,往谒之,令通姓字。
此宰惊惧,遂出迎拜,即所放者也。
因留厅中,与对榻而寝。欢洽旬余,其宰不入宅。
忽一日归宅,此客遂如厕。
厕与令宅,唯隔一墙。
客于厕室,闻宰妻问曰:’公有何客,轻于十日不入?’
宰曰:’某得此人大恩,性命昔在他手,乃至今日,未知何报。’
妻曰:’公岂不闻,大恩不报,何不看时机为?’
令不语,久之乃曰:’君言是矣。’
此客闻已,归告奴仆,乘马便走,衣服悉弃于厅中。
至夜,已行五六十里,出县界,止宿村店。
仆从但怪奔走,不知何故。
此人歇定,乃言此贼负心之状,言讫吁嗟,奴仆悉涕泣之次,忽床下一人,持匕首出立。
此客大惧。
乃曰:’我义士也,宰使我来取君头。适闻说,方知此宰负心,不然,枉杀贤士。吾义不舍此人也,公且勿睡,少顷与君取此宰头,以雪公冤。’
此人怕惧愧谢,此客持剑出门如飞。
二更已至,呼曰:’贼首至!’
命火观之,乃令头也。
剑客辞诀,不知所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义侠-译文
不久前有一个官员担任畿尉,对下属傲慢,经常指使贼曹去抓捕盗贼。有一个盗贼被捆绑着,案件还没有审理完毕。这个官员独自坐在厅上,突然告诉狱吏说:‘我不是盗贼,绝不是那种人。如果你能帮我洗清罪名,我将来会报答你。’这个官员看到他的样子与众不同,言辞犀利,心里已经同意了他的请求,但表面上装作没有答应。
夜里,他秘密地叫狱吏放了这个盗贼,并让狱吏逃走。第二天,监狱里少了囚犯,狱吏也失踪了,官府只是对他进行了谴责。
后来这个官员任期满了,几年间四处游历,生活也很不自在。
他到了一个县,突然听说县令的名字和那个被释放的囚犯的名字一样,于是去拜访他,县令告诉他全名。这个县令很惊讶,赶紧出来迎接并跪拜,原来就是他之前释放的那个囚犯。囚犯留在了县令的厅中,两人同床而睡。他们相处得很愉快,十多天里县令都没有回自己的宅邸。
有一天县令突然回家,这个客人就去上厕所。厕所和县令的宅邸只隔着一堵墙。客人上厕所时,听到县令的妻子问:‘你有什么客人,十天内都不回家?’
县令回答:‘我得到了这个人的大恩,以前他的性命在我手中,现在还不知道怎么报答他。’
妻子说:‘你没听说吗?大恩不报,何不抓住机会呢?’
县令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才说:‘你说得对。’
这个客人听到这话后,告诉了他的仆人,骑马就跑了,把衣服都留在了厅中。
到了夜里,他已经走了五六十里,出了县界,在村店住了下来。仆人们只觉得他突然奔跑,不知道为什么。这个人停下来后,告诉了仆人这个盗贼忘恩负义的情况,说完后长叹一声,仆人们都哭了起来。突然床下一个人拿着匕首站起来。
这个客人非常害怕。那个人说:‘我是义士,县令派我来取你的头。刚才听说这个县令忘恩负义,不然我就白白杀了一个贤士。我不会放过这个人,你先别睡,一会儿我帮你取这个县令的头,为你报仇。’
这个人害怕、羞愧地道歉,这个客人拿着剑飞快地出门。
到了二更天,他喊道:‘贼首到了!’
让人点火一看,竟然是县令的头。剑客告别后,就不知道去了哪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义侠-注解
仕人:指在朝廷或地方担任官职的人,即官员。
畿尉:古代官职,负责京畿地区的治安。
贼曹:古代官职,负责处理盗贼案件。
系械:用绳索捆绑,指囚犯被束缚。
狱未具:案件尚未审理完毕。
状貌不群:形容人的外貌与众不同,有特殊之处。
词采挺拔:文辞优美,有力度。
佯为不诺:假装不答应,实际上同意。
密呼:秘密地召唤。
逃窜:逃跑。
府司:古代官署名,负责司法审判。
官满:官员任期届满。
羁旅:客居他乡,漂泊不定。
谒:拜访。
通姓字:互通姓名。
宰:古代对县令的尊称。
对榻而寝:面对面地睡觉。
欢洽:友好相处。
归宅:回到家中。
如厕:上厕所。
止宿:停留住宿。
仆从:随从仆人。
义士:有正义感的人。
辞诀:告别。
雪公冤:为某人洗刷冤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唐传奇-义侠-评注
此段古文讲述了一个仕人因一时仁慈而放走囚犯,却因此陷入道德困境的故事。从专业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首先,文中的仕人形象鲜明。他身为畿尉,却因囚犯的请求而心生怜悯,决定放走囚犯。这种矛盾的心理和行为,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仕人的仁慈并非出于道德观念,而是基于对囚犯的同情和对自己身份的反思。
其次,文中的对话富有哲理。县令的妻子提醒县令,大恩不报,应当抓住时机回报。这种观点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即容易忘记恩情,而追求即时回报。这种对比,使得故事更加引人深思。
再次,文中的情节曲折离奇。仕人放走囚犯后,因县令与囚犯同名而结识,进而得知县令负心。这种情节安排,使得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
此外,文中的环境描写生动。如‘夜后,密呼狱吏放之,仍令狱吏逃窜’一句,通过夜晚的描写,渲染了故事的紧张气氛,使读者更加投入到故事中。
最后,文中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如‘此公视状貌不群,词采挺拔’一句,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仕人的形象,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综上所述,这段古文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深刻的哲理、曲折的情节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