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鳞介部-卷四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鳞介部-卷四-原文

○鳖

《易·说卦》曰:离为鳖。

《尔雅》曰:鳖三足,能。(今吴兴阳羡县君山上有池,池中出三足鳖。)

《周书》曰:成王时,长沙献鳖蜃。

《周礼·天官·鳖人》曰:鳖人,掌取玄物,以时藉鱼、鳖、蜃。(郑司农注云:籍,谓以杖刺泥中搏取之。)春献鳖、蜃。

《礼记·曲礼上》曰:水潦降,不献鱼鳖。(不饶多也。)

又《乐记》曰: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

《魏略旧志》曰:昔北方有橐离之国者。其王侍婢有身,王欲杀之。婢云:’有气如鸡子来下我,故有娠。’后生子,王捐之於溷中,猪以气嘘之;徙马栏,马以气嘘之。王疑之以天子,乃命其母收畜之,名曰东明,常令牧马。东明善射,王恐夺其国,欲杀之。东明走,南至淹水,以弓击水,鱼鳖浮为桥,东明得渡,而鱼鳖解散,追兵不得渡。东明因都王夫馀之地。

《后魏书》曰:夫馀之臣以朱蒙善射,欲杀之。朱蒙母以告,朱蒙与乌引、乌连二人弃夫馀东南走。遇一大水,欲济无梁,蒙告水曰:’我是日子、河伯外孙,今逃,追兵垂及,如何?’是鱼鳖并浮,为成桥,朱蒙得渡,追骑不得渡。蒙至绝升骨城,遂居焉。

《隋书》曰:崔弘度每诫其寮吏曰:’人当诚恕,无得欺诳。’皆曰:’诺。’后常食鳖,侍者八九人,弘度一一问之,曰:’鳖美乎?’人惧之,皆云:’鳖美。’弘遁甓是大骂曰:’佣奴!何敢诳我?汝初未食鳖,安知其美?’俱杖之八十。官属百工见之,莫不流汗,无敢欺隐。

《孙卿子》曰:跬步不休,跛鳖千里。(《淮南子》同。)

《庄子》曰:坎纠戤蛙谓东海鳖曰:’吾跳梁井幹之上,入沐缺甃之岸,乐亦至矣!子奚不时来入观乎?’海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垫矣,於是逡巡而却,告之曰:’夫海,千里之远不足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极其深。禹时,十年九潦,而水不为加益;汤时,八年七旱,而岸不加损。夫不为须臾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於是蛙闻之適適然惊,规然自失。

《韩子》曰:郑县人卜子毒妻之市,买鳖以归。过颍水,以为渴,因纵而饮之,遂失鳖。

《淮南子》曰:鳖无耳而目不可以瞥,精於明也。(不可以瞥,瞥则见。)

又曰:王子庆忌足蹑麋鹿,手缚虎兕;置之冥室掷晷,不能搏龟鳖,势不便也。(庆忌,吴王僚之子也。)

又曰:大生小,多生少,天之道也。故丘阜不能生云雨,萦水不能生鱼鳖者,小也。

又曰:杀戎马而求狐狸,援两鳖而失灵龟,断右臂而争一毛,折镆鎁而争急远,用智如此,岂足高乎?(高犹贵也。)

又曰:忠信形於内,感动应於外,故禹执干戚舞于阶之间,而三苗服。(三苗畔禹,禹风以礼乐而服也。)鹰翔川,鱼鳖沉,(禹以德服三苗,犹鹰翔川上,鱼鳖恐,皆深潜。)飞鸟扬,(鸟见鹰而扬去。)必远实也。

《说苑》曰:曾子有疾,曾玄抱首,曾华抱足。曾子曰:’吾无颜氏之才,何以告汝?虽无能,君子务益。夫华多实少者,天也;言多行少者,人也。夫飞鸟以山为卑而层巢其巅,鱼鳖以渊为浅而穿穴其中,然戍以得者,饵也。君子苟能尾馛利害身,辱安从至乎?’

《国语》曰:够愿文伯饮南宫敬叔酒,以露赌父为客。(赌父,曾大夫。客,上客也。)羞鳖焉,小,赌父怒,相延食鳖,辞曰:’将使鳖长而后食之。’遂出。文怖戤母闻之,怒曰:’吾闻之先子曰:’祭养尸,飨养上宾。'(言祭祠之礼,尊养尸;飨宴之礼,养上宾。)鳖於何有而使夫人怒出?’遂杖之五日。

《吕氏春秋》曰:死戤深则鱼鳖归之,树之盛则飞鸟归之,庶草美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

《晏子春秋》曰:齐大旱,景公召群臣问曰:’寡人欲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伯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彼独不欲雨乎?祀之何益?’

《山海经》曰:从山多三足鳖。

顾谭《新语》曰:吴之玩水若鱼鳖。蜀植点山若禽兽。

《神仙传》曰:汝南郡中常有鬼怪,岁辄数出。过时导从威仪如太守,入府打鼓,周行内外,乃还去,甚以为患。后费长房诣府君,而正值此鬼来。到府君门常径入,独此来至门而已,不敢前。欲去,长房厉声呼,便促前来。鬼化作老公,乃下车把板,伏庭中叩头,乞得自改。长房曰:’汝死老鬼!不念良善,无故导从,荡突官府,知当死不?复汝真形。’ 此鬼须臾即成大鳖,如车轮,颈长一丈许。长房复令还就人形,以一札符付之,令送与葛陂君。鬼叩头流涕,持一札符去。使人追视之,至陂边以颈绕株而死。

《王子年拾遗记》曰:容山下有水,多丹鳖、鱼,皆能飞跃。

《星经》曰:天鳖十三星在南斗,主水虫。

《南越志》曰:海中有朱鳖,状如肺,有眼,六脚,而常吐珠,见则天下大旱。

崔豹《古今注》曰:鳖,一名河伯从事。

《博物志》曰:九窍者胎化,八窍者卵生。龟、鳖、鼋,此诸类皆卵生而影伏。

又曰:大腰无雄,龟鳖类也。无雄,与蛇通气则孕。

又曰:鳖锉令如棋,捣赤苋汁和合,厚以茅苞,五六月中作,投於池泽中,鞠挟,脔脔成鳖。

《志怪》曰:昔有人与奴俱得心腹病,治不能愈。奴死,乃刳腹视之,得一白鳖,赤眼,甚鲜净。以诸药内鳖口中,终不世。后有人乘白马者,马溺溅鳖,缩头藏脚,乃试取马溺灌之,豁然消成水。病者顿饮一升,即愈。

《淮南万异术》曰:青泥杀鳖,得苋复生。

○鼋

《礼记·月令》曰:季秋,登龟取鼋。

《左传·宣上》曰:楚人献鼋於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常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於鼎,常之而出。

《广雅》曰:海鼋,大亩,重千钧。

《续汉书》曰:灵帝时,江夏黄氏之母浴,而化为鼋,入於深渊。其后时时出见。初浴簪一银钗,及见,犹在其首。

《唐史》曰:韦丹少在东洛,尝在中桥,见数百人喧集瞬吊,乃渔者网得大鼋,系之桥柱,引颈四顾,有求救之意。丹问曰:’几钱可赎?’曰:’五千。’丹曰:’吾驴直三千,可乎?’曰:’可。’於是与之,放鼋於水,徒步而归。

《淮南子》曰:桀之力,则,(,骨也。)伸钓索铁,操金椎,移大戏;(大戏,军之大旗。)水杀鼋鼍,陆捕熊罴。

又曰: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坎纠戤所无鼋鼍,隘也;园中之无修木,小也。

又曰:高山险阻,深林丛薄,虎豹之丝戎也,人入之而畏;川谷通原,积水重渊,鼋鼍之所便也,人入之而死。

《魏子》曰:夫树树异风,人人异心,不可以一检量。故鼋鼍得水则生,虎豹得水则死。

《晏子春秋》曰:齐三子争桃,古冶钟曰:’吾常济河,鼋衔左骖而入砥柱流,冶潜行逆流百步,从流九里,得鼋头,鹤跃而出。若冶之功,可以食桃。’

《抱朴子》曰:在头水有大鼋,常在深潭,号为鼋潭,此能作魅行病。吴有道士戴炳者,能视见之。以越章封泥遍掷潭中,良久,有大鼋径长丈馀浮出,不敢动,乃格杀之,而病者并愈。又有小鼋出,罗列死於渚上,甚多。

《竹书纪年》曰:穆王三十七年,起师至九江,以鼋为梁也。

《琐语》曰:范献子猎,占之曰:’此其繇也,君子得鼋,小人遗冠。’献子猎而不得,遗蒲蔼冠。

《列仙传》曰:庐山顶上有湖,耗捭数顷,鼋鼍盈於死晷。

《博物志》曰:屠鼋,解其肌肉,惟肠连於头,而经日不世,犹能啮物。鸟往食之,则为所得。渔者或以张鸟雀。

崔豹《古今注》曰:鼋为河伯使者。

《搜神记》曰:齐景公渡於江沅之河,鼋衔左骖,没之,众皆惕惧。古冶钟於是拔剑从,邪行五里,逆三里,至於砥柱之下,乃鼋也。左手持鼋头,右手挟左骖,燕跃鹄踊而出,仰天大呼,水逆流三百步,观者皆以为河伯也。

《淮南万毕术》曰:鼋暗得火,可以燃铁。(取鼋杀之,烧铁如炭状,以卒其脂中,铁自燃。)烧鼋致鳖。(取鼋烧之,鳖自至。)

《楚辞》曰:乘白鼋兮逐文鱼。(言河伯游戏,近则乘鼋也。)

宋玉《高唐赋》曰:鼋鼍鳣鲔,交积纵横。

○鼍

《毛诗·文王灵台》曰:鼍鼓逢逢。

《礼记·月令》曰:季秋之月,伐蛟取鼍。

《说文》曰:鼍,水虫,似蜥蜴,长丈所,从龟单声。

《汲冢周书·王会》曰:会稽以鼍。(注:其皮可以冠鼓。)

《吴志》曰:孙亮初,公安有白鼍鸣。谣曰:’白鼍鸣,龟背平。南郡城中可求生,守死不去义无成。’明年,诸葛恪败,弟融镇公安,被收。融刮金印龟背,一服而死。(《江表传》同。)

《庄子》曰:孔子观於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三十里,鼋鼍不得游。见一丈夫,游之数百步而出。孔子请问曰:’有道乎?’丈夫曰:’吾长於性,成乎命,从死戤道而无私焉。’

《吕氏春秋》曰:帝颛顼令飞龙作八风之音,以祭上帝。乃会为乐昌,鼍乃偃寝,以其尾击腹,志其美也。

《搜神记》曰:荣阳张福舡行,夜,有女子乘小舟来投福,云日暮畏虎,不敢夜行。福戏调之,遂就福寝。中夜月照,乃见一白鼍枕福臂而卧,福惊起,鼍便去,乘之舡乃枯槎也。

郭义恭《广志》曰:鼍鱼,长三尺,有四足,高尺馀,尾如蝘蜓而大。南方嫁娶,必得食之。魏武赤壁还所掘得之,是也。

支僧载《外国事》曰:私诃条国纫算辽山有毗呵罗寺,寺中有石鼍,至有神灵。众僧饮食欲尽,寺奴辄向石鼍作礼,於是食具。

许氏《志怪》曰:沙门竺僧瑶得神符,尤能治邪。广陵王家女病邪,召瑶治之。瑶入门便瞋目大骂:’老魅!不守道,敢於犯人!’女在内大唤云:’人杀我夫!鬼在侧曰:’吾免ā於今,可为痛心!’因歔欷悲啼。又曰:’杆神也,不可争。’旁人悉闻。於是化为老猕,走出中庭,瑶入,扑杀之。

《幽明录》曰:宋高祖永初中,张春为武昌太守。

时有嫁女未及昇车,忽便失性,出外殴击人,垂云已不乐嫁俗人。

巫云是邪魅,乃将女江际,击鼓以术祝治疗。

春以为欺惑百姓,制期须得妖魅。

后有一青蛇,来到巫所,即以大钉钉头。

至日中,复见大龟从江来,伏前,更以赤朱书背作符,更遣入立。

至暮,有大白鼍从江中出,乍沉乍浮,向龟随后催逼。

鼍自忿死冒来,先入幔,与女辞诀,女恸哭,云失其姻好。

自此渐差。

或问巫曰:”魅者归於何物?”

巫云:”蛇是传通,龟是媒人,鼍是其对。”

所获三物悉示春,春始知灵验。

○吊

裴氏《广州记》曰:吊,蛇头鼍身,亦水宿,亦水栖,俗谓为吊膏。

至轻利,以铜瓦器贮之,浸出,而惟鸡卵盛之,不漏。

磨治诸毒肿,绝验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鳞介部-卷四-译文

《易经·说卦》中说:离卦象征着鳖。

《尔雅》记载:鳖有三种脚,能够行动。(现在吴兴阳羡县君山上有一个池塘,池塘里就有长着三只脚的鳖。)

《周书》记载:成王时期,长沙献上了鳖和蜃。

《周礼·天官·鳖人》记载:鳖人负责捕捉玄色的物品,按时捕捉鱼、鳖、蜃。(郑司农注解:籍,指的是用棍子刺入泥中捕捉。春天要献上鳖和蜃。)

《礼记·曲礼上》记载:水涝下来时,不要献上鱼和鳖。(表示不要过多。)

又,《乐记》中说:土地贫瘠则草木不长,水波翻滚则鱼鳖不肥。

《魏略旧志》记载:从前北方有一个叫橐离的国家。国王的侍女怀孕了,国王想要杀掉她。侍女说:‘有东西像鸡蛋一样进入我的身体,所以我怀孕了。’后来生下孩子,国王把他扔到厕所里,猪用气息吹他;后来又把他移到马厩,马用气息吹他。国王怀疑他是天子,就命令他的母亲收养他,取名叫东明,让他经常牧马。东明擅长射箭,国王担心他会夺取国家,想要杀掉他。东明逃跑,南至淹水,用弓击水,鱼鳖浮起来成为桥梁,东明得以渡过,鱼鳖散开,追兵无法渡过。东明于是都王夫余的地方。

《后魏书》记载:夫余国的臣子因为朱蒙擅长射箭,想要杀掉他。朱蒙的母亲把这件事告诉他,朱蒙和乌引、乌连两人离开夫余向东南方向逃跑。遇到一条大江,想要过河但没有桥梁,朱蒙对江水说:‘我是日神、河伯的外孙,现在逃跑,追兵即将追上,怎么办呢?’于是鱼鳖一起浮出水面,形成桥梁,朱蒙得以渡过,追兵无法渡过。朱蒙到达绝升骨城,就住在那里。

《隋书》记载:崔弘度经常告诫他的属吏说:‘人应当诚实宽恕,不要欺骗。’大家都说:‘是。’后来他经常吃鳖,侍者有八九个人,崔弘度一一问他们,说:‘鳖好吃吗?’人们害怕他,都说:‘好吃。’弘度的大老婆是大骂说:‘奴才!怎么敢骗我?你最初没吃过鳖,怎么知道它好吃?’于是每人打了他八十棍。官属和工匠看到这一幕,没有不汗流浃背的,没有人敢欺骗隐瞒。

《孙卿子》说:小步不停,瘸腿的鳖也能走千里。(《淮南子》也有同样的说法。)

《庄子》说:坎纠戤蛙对东海鳖说:‘我在井口跳来跳去,进入有裂缝的岸边,也很快乐!你为什么不时常来观看呢?’海鳖左脚还没踏进去,右膝已经跪下了,于是犹豫不决地退回去,告诉他说:‘海,千里之远不足以形容它的广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探究它的深度。大禹时期,十年有九年洪水,但水并不因此增加;汤时期,八年有七年旱灾,但岸边并不因此减少。不为片刻的推移、不为多少的增减所动,这也是东海的大乐。’于是青蛙听了感到非常惊讶,突然感到失落。

《韩子》说:郑县的人卜子毒在市场上毒害妻子,买来鳖带回家。路过颍水,觉得口渴,就放任鳖饮水,结果鳖逃走了。

《淮南子》说:鳖没有耳朵,眼睛也不能轻易眨动,这是因为它非常专注于观察。

又,《淮南子》说:王子庆忌能够脚踏麋鹿,手抓犀牛;放在暗室中扔进日晷,却不能捕捉龟鳖,形势不便。(庆忌是吴王僚的儿子。)

又,《淮南子》说:大的产生小的,多的产生少的,这是天的规律。所以山丘不能产生云雨,弯曲的水流不能产生鱼鳖,这是因为它们太小了。

又,《淮南子》说:杀掉战马去追求狐狸,抓住两只鳖却失去了灵龟,砍断右臂去争夺一根毛发,折断宝剑去争夺急迫和遥远,这样的用智,哪里值得赞扬呢?(高,即珍贵。)

又,《淮南子》说:忠诚和信实表现在内心,感动和回应表现在外面,所以大禹在台阶之间挥舞干戚,三苗就臣服了。(三苗背叛大禹,大禹用礼乐感化他们而使他们臣服。)鹰在河上飞翔,鱼鳖沉入水底,(大禹用德行感化三苗,就像鹰在河上飞翔,鱼鳖都深潜。)飞鸟高飞,(鸟看到鹰就飞走。)这都是因为它们的实际存在。

《说苑》记载:曾子生病了,曾玄抱着他的头,曾华抱着他的脚。曾子说:‘我没有颜回那样的才能,怎么告诉你们呢?虽然能力有限,但君子总是追求进步。华多实少,这是天意;话说得多而行动少,这是人的特点。飞鸟把山看作低矮而把巢建在山顶,鱼鳖把深渊看作浅薄而把洞穴开在其中,然而能够捕获它们的原因,是因为有诱饵。君子如果能远离危害自己的利益,那么耻辱又从何而来呢?’

《国语》记载:够愿文伯请南宫敬叔喝酒,用露水赌父亲是客人。(赌父,即曾大夫。客,即上客。)献上了鳖,但鳖太小,赌父生气,邀请大家吃鳖,他推辞说:‘我要等鳖长大后再吃它。’于是他离开了。文伯的母亲听说这件事,生气地说:‘我听先父说:“祭祀时要供养尸,宴请时要供养上宾。”’(这是说祭祀时要尊敬尸,宴请时要招待上宾。)鳖有什么值得生气的,以至于夫人气得离开家?”于是她打了赌父五天。

《吕氏春秋》记载:水潭深则鱼鳖归附,树木茂盛则飞鸟归巢,草木茂盛则野兽归聚,君主贤明则豪杰归附。

《晏子春秋》记载:齐国大旱,景公召集群臣询问说:‘我想祭祀河伯,可以吗?’晏子说:‘不可以。河伯以水为家,以鱼鳖为百姓,难道他不想下雨吗?祭祀他有什么用呢?’

《山海经》记载:从山有很多三足的鳖。

顾谭的《新语》说:吴地的人玩水就像鱼鳖一样。蜀地的人植树就像禽兽一样。

《神仙传》记载:汝南郡中常有鬼怪,每年都会出现几次。过时导从威仪如同太守,进入府中击鼓,周游内外,然后离开,非常让人头疼。后来费长房来到府中,正好遇到这个鬼怪。到府君门经常径直进入,只有这个鬼怪不敢前进。想要离开,费长房大声呼喊,它就急忙前来。鬼怪变成了老翁,于是下车拿起板子,跪在庭院中磕头,请求得到改正。费长房说:“你是个该死的死鬼!不念及善良的人,无故带领随从,扰乱官府,你知道应该死吗?现在恢复你的真身。”这个鬼怪片刻之间就变成了一只大鳖,像车轮一样大,脖子有一丈多长。费长房又命令它恢复人形,给了它一纸符咒,让它送给葛陂君。鬼怪磕头流泪,拿着一纸符咒离开了。派人追赶查看,到了陂边,它用脖子绕着树干而死。

《王子年拾遗记》记载:容山下有水,有很多能飞跃的丹鳖和鱼。

《星经》记载:天鳖星有十三颗在南斗星中,主管水中的生物。

《南越志》记载:海中有一种朱鳖,形状像肺,有眼睛,六只脚,常常吐出珍珠,一旦出现,天下就会大旱。

崔豹的《古今注》说:鳖,又名河伯从事。

《博物志》说:有九个孔的是胎生,有八个孔的是卵生。龟、鳖、鼋,这些生物都是卵生且隐居的。

又,《博物志》说:大腰的鳖没有雄性,属于龟鳖类。没有雄性,与蛇通气就会怀孕。

又,《博物志》说:将鳖切成像棋子一样的大小,用赤苋的汁液和合,用茅草包裹,在五六月制作,投入池塘或湖泊中,就能长出鳖来。

《志怪》说:从前有个人和他的奴仆都得了心腹病,治疗无效。奴仆死了,人们剖开他的肚子一看,里面有一只白鳖,红色的眼睛,非常新鲜干净。人们把各种药放进鳖的嘴里,但最终都没有效果。后来有个人骑着白马,马尿溅到了鳖身上,鳖缩头藏脚,那个人就试着用马尿浇它,结果鳖立刻化成了水。病人喝了一升马尿,病就好了。

《淮南万异术》说:用青泥可以杀死鳖,但用苋菜可以使它复活。

《礼记·月令》说:在季秋,人们登高取龟,捕取鼋。

《左传·宣上》说:楚国人向郑灵公献鼋。公子宋和子家将要见面,子公的食指动了动,向子家示意,说:‘如果有一天我这样,必定会有不同寻常的口味。’等到进入宴会,厨师正要宰杀鼋,两人相视而笑。灵公问他们为什么笑,子家把情况告诉了他。等到吃鼋的时候,没有给子公分配。子公生气了,沾了鼎里的汁出来。

《广雅》说:海鼋,大约有亩大,重量有千钧。

《续汉书》说:汉灵帝时,江夏黄氏的母亲洗澡时变成了鼋,进入深渊。之后,她时常出现。最初洗澡时头上插着一根银钗,等到变成鼋后,银钗还在她的头上。

《唐史》说:韦丹年轻时在东洛,有一次在中桥,看到数百人聚集围观,原来是渔民用网捕到了一只大鼋,拴在桥柱上,伸长脖子四处张望,好像在求救。韦丹问:‘需要多少钱可以赎它?’回答:‘五千钱。’韦丹说:‘我的驴值三千钱,可以吗?’回答:‘可以。’于是他买了鼋,把它放回水中,然后步行回家。

《淮南子》说:夏桀的力量很大,(桀,骨头也。)可以拉起钓索,拿着金锤,移动大旗;(大旗,军队的大旗。)在水里杀死鼋鼍,在陆地上捕捉熊罴。

《淮南子》又说:积累的力量无所不能;集体的智慧无所不能。沟壑中没有鼋鼍,是因为狭窄;园中没有高大的树木,是因为面积小。

《淮南子》又说:高山险阻,深林茂密,虎豹在那里是安全的,人进入那里却会害怕;江河平原,积水深潭,鼋鼍在那里是便利的,人进入那里却会丧命。

《魏子》说:每一棵树都有不同的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不能一概而论。所以鼋鼍得到水就能生存,虎豹得到水就会死亡。

《晏子春秋》说:齐国的三个贵族争抢桃子,古冶钟说:‘我常常渡河,鼋咬住我的左边的马匹,进入砥柱的激流中,我潜行逆流百步,顺着水流走了九里,得到了鼋头,像鹤一样跃出水面。我的功劳可以换取桃子。’

《抱朴子》说:在头水有大鼋,常在深潭中,被称为鼋潭,这个鼋能作怪行病。吴国有个道士戴炳,能看到它。他用越章封泥撒遍潭中,过了一会儿,一只大鼋径长一丈多浮出水面,不敢动弹,于是他杀死了它,病人也因此痊愈。还有小鼋出来,排列在沙滩上,很多。

《竹书纪年》说:周穆王三十七年,起兵到九江,用鼋作为桥梁。

《琐语》说:范献子打猎,占卜的结果说:‘这是征兆,君子得到鼋,小人丢失帽子。’范献子打猎没有收获,却丢失了草帽。

《列仙传》说:庐山顶上有一个湖,面积几顷,鼋鼍充满了死水。

《博物志》说:杀鼋时,解它的肌肉,只有肠子连在头上,但即使过了几天,它还能咬东西。鸟飞来吃它,就会被它抓住。渔民有时用这种方法捕鸟。

崔豹《古今注》说:鼋是河伯的使者。

《搜神记》说:齐景公在江沅的河上渡船,鼋咬住了他的左边的马匹,沉入水中,众人都很害怕。古冶钟于是拔剑跟随,斜行五里,逆行三里,到了砥柱下面,才发现是鼋。他左手拿着鼋头,右手夹着左边的马匹,像鹤一样跃出水面,仰天大呼,水倒流了三百步,观众都以为他是河伯。

《淮南万毕术》说:鼋在暗处得到火,可以燃烧铁。(杀死鼋,烧铁成炭状,放入其脂中,铁自然燃烧。)烧鼋可以引来鳖。(烧鼋,鳖会自动到来。)

《楚辞》说:骑着白鼋去追逐文鱼。(意思是河伯在游戏,靠近时骑着鼋。)

宋玉《高唐赋》说:鼋鼍鳣鲔,交织纵横。

《毛诗·文王灵台》说:鼍鼓声音响亮。

《礼记·月令》说:季秋之月,捕杀蛟和鼍。

《说文》说:鼍,水生动物,像蜥蜴,长一丈左右,声音像龟。

《汲冢周书·王会》说:会稽以鼍。(注:鼍皮可以用来做冠和鼓。)

《吴志》说:孙亮初年,公安有白鼍鸣叫。歌谣说:‘白鼍鸣叫,龟背平。南郡城中可求生,守死不去义无成。’第二年,诸葛恪战败,弟弟诸葛融镇守公安,被逮捕。诸葛融刮金印在龟背上,服毒而死。(《江表传》同。)

《庄子》说:孔子在吕梁观赏,看到三十丈高的瀑布,水流三十里,鼋鼍不能游动。看到一个男子,游了几百步出来。孔子问他:‘有什么道吗?’男子说:‘我擅长水性,顺应自然,从死的地方游过,没有私心。’

《吕氏春秋》说:帝颛顼让飞龙发出八种风的声音,来祭祀天帝。于是举行音乐盛宴,鼍就卧下,用尾巴拍打腹部,表示它的满意。

《搜神记》说:荣阳张福乘船行,夜里,有个女子乘小船来找福,说害怕老虎,不敢夜间行船。福开玩笑逗她,于是和她同床。半夜月光照进来,才看到一只白鼍枕着福的胳膊睡觉,福惊醒,鼍就离开了,船是枯木做的。

郭义恭《广志》说:鼍鱼,长三尺,有四条腿,高过一尺,尾巴像蝾螈但更大。南方结婚,必须吃鼍鱼。魏武帝赤壁之战后所捕获的,就是这种。

支僧载《外国事》说:私诃条国纫算辽山有毗呵罗寺,寺中有石鼍,非常灵异。众僧的饮食快要用完时,寺里的奴仆就向石鼍行礼,于是食物就出现了。

许氏《志怪》说:沙门竺僧瑶得到神符,特别擅长治疗邪病。广陵王家的女儿得了邪病,召僧瑶来治疗。僧瑶进门就瞪大眼睛大声骂:‘老妖怪!不守道,敢来害人!’女儿在屋里大声喊:‘人杀了我丈夫!鬼在旁边说:“我免不了今天,可以为你痛心!”’于是哭泣。又说:“杆神也,不可争。”旁边的人都听到了。于是它变成了老猴子,走出庭院,僧瑶进去,把它打死了。

《幽明录》记载:宋高祖永初年间,张春担任武昌太守。当时有一户人家要嫁女儿,女儿还没来得及上花轿,突然性情大变,外出殴打他人,显然是不愿意嫁给普通人。巫师认为是邪魅作祟,于是将女儿带到江边,击鼓用巫术进行治疗。张春认为这是欺骗百姓,下令必须捉到妖魅。后来有一条青蛇来到巫师那里,巫师就用大钉钉住了蛇头。到了中午,又有一条大乌龟从江里游来,趴在前面,巫师用红朱砂在龟背上画了符咒,然后派人去立符。到了傍晚,有一条大白鳖从江中出来,时而沉入水中,时而浮出水面,跟着乌龟追赶。鳖因为愤怒而冒死前来,先进入帐篷,和女儿告别,女儿痛哭流涕,说失去了她的婚约。从那以后,女儿病情逐渐好转。有人问巫师:‘那些邪魅都回到哪里去了?’巫师说:‘蛇是传递信息的,乌龟是媒人,鳖是它的对手。’所捕获的这三样东西都给张春看了,张春这才相信了巫术的灵验。

裴氏的《广州记》记载:吊,指的是一种蛇头鳖身的生物,它既能在水中住宿,也能在水中生活,民间称之为‘吊膏’。这种生物非常轻盈,可以用铜瓦罐来存放,浸泡出来后,只有鸡蛋可以装得下,不会漏出来。用这种吊膏磨治各种毒疮肿毒,效果非常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鳞介部-卷四-注解

鳖:鳖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爬行动物,属于鳖科。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鳖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常出现在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中。鳖在中国古代医学中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离:《易经》中的六个卦象之一,代表火,象征着光明、热情和变化。

易·说卦:《易经》的一部分,解释卦象的含义。

尔雅:中国古代的一部词典,收录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及其解释。

周书:《周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记载了周朝的历史。

周礼:《周礼》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礼制书,详细记载了周朝的官制和礼仪。

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礼仪书,记录了古代的礼仪制度。

乐记:《乐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音乐理论著作。

魏略旧志:《魏略旧志》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地理志。

后魏书:《后魏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记载了北魏的历史。

隋书:《隋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记载了隋朝的历史。

孙卿子:孙卿子即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庄子:古代一部哲学著作。

韩子:韩子即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法家思想家。

淮南子:古代一部哲学著作。

说苑:《说苑》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杂家著作。

国语:《国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吕氏春秋:古代一部综合性哲学著作。

晏子春秋:古代一部记载晏子言行的书籍。

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地理志和神话传说集。

神仙传:《神仙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神话传说集。

王子年拾遗记:《王子年拾遗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神话传说集。

星经:《星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天文学著作。

南越志:《南越志》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地理志。

崔豹《古今注》:古代一部记载各种事物的书籍。

博物志:古代一部记载各种事物的书籍。

志怪:古代记录奇异事物的书籍,多包含神话、传说、怪异故事等内容。

心腹病:指内心的疾病,这里可能指的是严重的疾病。

白鳖: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大型甲壳动物,这里可能指的是病者体内的一种异物。

白马:指某种特殊颜色的马,这里可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马溺:马尿,在这里可能被用作治疗药物。

青泥:一种泥质物质,这里可能指某种治疗用的泥。

苋:一种植物,这里可能指某种用于治疗白鳖的药物。

鼋:一种生活在水中的大型爬行动物,属于鳖科。

礼记·月令:《礼记》中的篇章,记录了古代的岁时礼仪。

左传:古代一部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书籍。

广雅:古代一部综合性词典。

续汉书:古代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书籍。

唐史:古代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书籍。

魏子:古代一部哲学著作。

抱朴子:古代一部道教著作。

竹书纪年:古代一部记载夏商周历史的书籍。

琐语:古代一种记载杂事的书籍。

列仙传:古代一部记载仙人传说的书籍。

搜神记:古代一部记载神话、传说、怪异故事的书籍。

淮南万毕术:古代一部记载各种技艺和方法的书籍。

楚辞:古代一部诗歌总集。

毛诗·文王灵台:《诗经》中的一篇。

说文:古代一部解释文字的书籍。

汲冢周书·王会:《汲冢周书》中的一篇。

吴志:古代一部记载吴国历史的书籍。

郭义恭《广志》:古代一部记载各种事物的书籍。

支僧载《外国事》:古代一部记载外国事物的书籍。

许氏《志怪》:古代一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籍。

宋高祖永初中:宋高祖指的是刘裕,他是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开国皇帝。永初中是刘裕在位期间的年号,即公元420年至422年。

张春:张春是古代的一个人物,此处担任武昌太守的职务。

武昌太守:武昌太守是古代官职,负责武昌地区的行政管理和军事防御。

昇车:昇车指的是古代婚礼中女方上花轿。

失性:失性在此处指情绪失控,行为异常。

巫:巫是指古代的巫师,擅长占卜、祭祀和驱邪等。

邪魅:邪魅指的是邪恶的鬼魅,此处指女子的病是由邪魅引起的。

江际:江际可能指的是江边的地方。

击鼓以术祝治疗:击鼓是一种仪式,术祝治疗指的是通过巫术进行治疗。

妖魅:妖魅指的是妖怪和魅惑人的鬼怪。

青蛇:青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通常象征着邪恶和变化。

大钉:大钉指的是用来钉住或固定物体的钉子。

大龟:大龟指的是体型较大的乌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与长寿和智慧联系在一起。

赤朱:赤朱指的是红色的朱砂,常用于道教和巫术中的符咒。

符:符是道教和巫术中用来驱邪、治病或祈求好运的符号。

大白鼍:大白鼍指的是体型巨大的鼍(一种大型的爬行动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鼍有驱邪的作用。

吊膏:吊膏是一种传说中的生物,由蛇头和鼍身组成,生活在水中。

铜瓦器:铜瓦器指的是用铜制成的瓦罐。

浸出:浸出指的是浸泡或提取的过程。

鸡卵:鸡卵指的是鸡蛋。

磨治:磨治指的是研磨或处理。

毒肿:毒肿指的是由毒物引起的肿胀。

绝验:绝验指的是非常有效,有确切的疗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鳞介部-卷四-评注

《幽明录》中记载的这段故事,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关于邪魅与巫术的神秘现象。首先,故事开篇提到宋高祖永初中,张春为武昌太守,这一背景设定为后续的巫术治疗事件提供了社会环境。

在故事中,女主角因嫁女未及昇车而失性,这反映出古代社会对于女性婚嫁的重视,以及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女主角的失性行为,暗示了她对于嫁俗人的不满,从而引发了巫术治疗的场景。

巫术治疗的过程中,巫师运用了蛇、龟、鼍这三种动物作为媒介。其中,蛇作为传通,象征着沟通阴阳两界的使者;龟作为媒人,代表着调和与和解的力量;鼍作为对,代表着对抗与驱除邪魅的力量。这种动物的选择,体现了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对自然界的崇拜和对神秘力量的敬畏。

巫师使用大钉钉头和赤朱书背作符的举动,展现了古代巫术治疗中常用的法术。这些法术的运用,旨在借助神秘的力量来驱除邪魅,恢复女主角的健康。

故事中,女主角在巫术治疗后逐渐恢复,这反映了巫术治疗在古代民间信仰中的实际效果。同时,巫师对于魅者归何物的解释,进一步揭示了巫术治疗背后的神秘逻辑。

在《广州记》中提到的吊,是一种既能在水中栖息又能在陆地上生活的神秘生物。吊膏的记载,展示了古代民间对于这种生物的利用和崇拜。吊膏的治疗效果,说明古代民间对于生物特性的认识和应用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整体而言,这两段古文内容不仅展现了古代民间信仰中的神秘现象,还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自然界的敬畏和对于神秘力量的崇拜。这些内容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和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鳞介部-卷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17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