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鳞介部-卷十四-原文
○蛤
《易进卦验》曰:立冬,燕雀入水为蛤。
《礼记·月令》曰:季秋之月,雀入大水为蛤。
《汲冢周书·王会》曰:东越海蛤。(东越则海际。蛤,文蛤。)
《三国典略》曰:周天和玄年夏,齐冀州人於蚌蛤中得瑶环一只。
又曰:徐之才初迁豫章王综国常侍,随综入北。有一人患足跟痛,诸医咸莫能识。之才视之曰:’蛤精疾也,得之当由乘舡入海,垂脚水中。’疾者曰:’实曾如此。’之才为剖之,得蛤子二,大如榆荚。
《淮南子》曰:土龙致雨,燕雁代飞。(燕春南而雁秋北也。)蛤〈虫兆〉珠龟,与月盛衰。
《吕氏春秋》曰:月者,群阴植稻。月望则蚌蛤实,群阴盈;月晦则蚌蛤虚,群阴湫。夫月形於天,而群阴化於渊。
《汉武帝内传》曰:西王母云:’仙家之药,有白水灵蛤。’
《汝南先贤传》曰:周燮,字彦祖。好潜靖养志,惟典籍是乐。有先人草庐,庐有陂,鱼蛤生焉。非身所耕,则不食也。
《南越志》曰:凡蛤之属,开口,闻雷鸣,不复闭。
《云南记》曰:新安蛮妇人於耳上悬金环子,联贯瑟瑟,帖於髻侧。又绕腰以螺蛤,联穿系之,谓为珂珮。
《博物志》曰:东海有蛤,鸟常啖之,其肉消尽,壳起浮出,更薄在沙中岸边,潮水涂却碏薄,荡白如雪。入药最精,胜彩取自死者。
崔豹《古今注》曰:岛雁,常在河边沙上食沙石,悉皆销烂,惟食蛤不销,随其粪出。用以为药,倍胜常者。
《本草经》曰:文蛤有文,味醎无毒。主除阴蚀、恶疮、五痔、九孔出血,生东海。
左思《赋》曰:蚌蛤珠胎,与月亏全。
○蛱燮
《临海水土物志》曰:蛱燮,似蛤,如蜆大。
○三蝬(音宗)
《临海水土物志》曰:三蝬似蛤。
○车螯
沉约《宋书》曰:庐陵王义真出为南豫州刺史,刘湛为长史。义真出时,居高祖忧,使帐下备膳,湛禁之。义真乃於斋内别立厨帐,会湛入,暖酒炙车螯。湛正色曰:’挂薠今不宜有此设!’义真曰:’且甚寒,一杯酒亦何伤?’酒既至,湛因起曰:’既不能以礼自处,又不能以礼处人!’
谢灵运《答弟书》曰:前月十二日至永嘉郡,蛎不如鄞县,车螯亦不如北海。
○移角
《临海水土物志》曰:移角,似车螯。角移不正,名曰移角。
○姑劳
《临海水土物志》曰:姑劳,如车螯而壳薄。
○羊蹄
《临海水土物志》曰:羊蹄,似蚌,味似车螯,罗江小卢有之。
○蛤蜊
《宋书》曰:王融初为司徒法曹,诣王僧祐,因遇沉昭略,未相识。昭略屡顾眄,谓主人曰:’是何年少?’融殊不平,谓曰:’仆出於扶桑,入於旸谷,照曜天下,谁云不知?而卿此问,何也?’昭略云:’不知许事,且食蛤蜊。’融曰:’物以群分,方以类聚。君长东隅,居然应嗜此族!’
《淮南子》曰:若士方卷龟壳而食蛤蜊。
《抱朴子》曰:若士所食,此必草也。又海中自有蛤蜊、螺蚌之类,未加煮,凡人所不能啖,况君子若士乎?
○芦雉
《临海水土物志》曰:芦雉,似蛤蜊,壳小薄耳。
○蚶(火甘切)
《唐书》曰:玄和中,岭南节度使崔咏卒。宰臣奏拟,皆不可。上谓裴度曰:’常有谏进海蚶、淡菜者,词甚忠正,卿可求此人与之。’度出以访人,或有言孔戣谏者。度即日以闻,乃命之。
《广志》曰:巨延州以蚶与行估货易。
《临海水土物志》曰:蚶侧径四尺也。
盛弘之《荆州记》曰:始安郡骇鹿山,山上有石室,凿内辄得骨,并获蚶。
《岭表录异》曰:瓦屋子,盖蚌蛤之类也。旧呼为蚶(音憨。)子,顷因卢钧尚书作镇,遂改为瓦屋子。以其壳上有棱如瓦垄,故名焉。壳中有肉,紫色而满腹。广人尤重之,多烧以荐酒,俗呼为天脔炙。吃多即壅气,背膊烦疼,未测蒲熬性也。
○乌头
《临海水土物志》曰:乌头似蚶。
○下来〈虫咸〉(许咸切。似蛤,出海中)
《临海水土物志》曰:下来〈虫咸〉,虽似乌头,各自有种。
又曰:〈虫咸〉蛤有似乌头。
○越王
《临海水土物志》曰:越王,形似〈虫咸〉,壳赤,尾如人爪形。
○蛎
《梁书》曰:何胤初侈於味,食必方丈。后稍欲去其甚者,犹食白鱼、〈鱼且〉脯、糖蟹。以为非见生物,拟食蚶蛎,使门下议之。学生锺玩曰:’〈鱼且〉之就脯,骤於屈伸;蟹之将糖,躁扰弥甚。仁人用意,深怀如怛。至於车螯蚶蛎,眉目内阙,惭浑沌之奇;犷壳外缄,非金人之慎。不悴不荣,曾草木之不若;无香无臭,与瓦砾其何算?故宜长充庖厨,永为口味?’竟陵王子良见玩议大怒。汝南周颙与胤书,劝令食菜。
《茅君内传》曰:欲合九转,先作沙拆。取东海左顾牡蛎凡六物,令分等,各捣三万杵。
《异物志》曰:古贲灰,牡蛎壳。
《临海水土物志》曰:蛎长七尺。
《南越志》曰:南土谓蛎为蠔甲,为牡蛎。合涧州圆蛎,土人重之,语曰:’合涧一蛎,虽不足豪,亦可以高也。’
《永嘉郡记》曰:乐成县新溪口有蛎屿,方圆数十亩,四面皆蛎,其味偏好。
谢灵运《游名山志》曰:新溪蛎味苹允,有过紫溪者。
《岭表录异》曰:卢亭亭,卢循遗类也。循昔据广州,既败,馀党奔於海岛野居,惟食蚝蛎,叠壳为墙壁。
又曰:蠔即牡蛎也。
其初生海岛边,如拳石,四面渐长,有高一二丈者,巉岩如山。
每一房内,蠔肉一片,随其所生,前后大小不等。
每潮来,诸蠔皆开房伺蚁,入即合之。
海夷卢亭亭者,以斧揳取壳,烧以烈火,蠔即启房,挑取其肉,贮以小竹筐,趁虚市以易醑米。(卢亭好酒,以蠔肉换酒也。)
蠔肉大者腌为炙,小者炒食。
肉中有滋味,食之即甚壅肠胃。
○蚬(户典切)
《尔雅》曰:蜃小者曰珧。(郭璞症曰:新燕蛤也,江东呼为蚬也。)
○蟹
《广雅》曰:蟹,蚭(音尼。)也。其雄曰〈虫良〉螘,其雌曰转带。
《山海经》曰:大蟹在海中。(盖十里之蟹。)又,女丑有大蟹。
《汲冢周书·王会》曰:成王时,海阳献蟹。
《大戴礼》曰:蟹二螯八足,非鳣之穴而无所寄托者,心躁也。(《孙卿子》同。)
《礼记·檀公下》曰:成人有兄死而不为衰者,闻子皋将为成宰,遂为之衰。成人曰:’蚕则绩,而蟹有筐;范则冠,而蝉緌;兄则死,子皋为之衰。’
《孝经援神契》曰:蟹二螯,两端旁行。(螯犹兵也。小虫而欲两端自卫,故使旁行也。)
《晋书》曰:解系坐免官,以白衣还第,阖门自守。及张华、裴頠植祷诛也,伦秀以宿憾收系兄弟。梁王彤救系等,伦怒曰:’我於死晷蟹且恶之,况此人兄弟轻我耶?此而可忍,孰不可忍!’彤苦争之不得,遂害之。
又曰:刘聪左都水使者襄陵王摅,坐鱼蟹不供,斩於东市。
《三国典略》曰:周永定玄年夏四月,齐主禁取蟹蛤之类,惟许私家捕鱼。
《淮南子》曰:夫释大道而任小数,尾馛异於使蟹捕鼠、蟾诸捕蚤,不足以禁奸塞邪,乱乃愈滋。(以霸萜蟹筐上,内置穴中,乃热走穷穴,適能擒一鼠。)
又曰:礠石引铁,蟹之败漆,(置蟹漆中,则漆败也。)虽在明知,弗能然也。
《抱朴子》曰:若蟹之化漆,麻之坏酒,此不可以理推者也。
又曰:山中称无腹公子者,蟹也。
又曰:兵地生蟹者,宜急移军。太一在主帐掷晷,不可攻也。
《郭子》曰:毕茂世云:’左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可了一生哉!’
《国语》曰:越王召范蠡而问焉,曰:’与子谋吴,子未可也;今其稻蟹食不遗种,其可乎?’范蠡对曰:’天应至矣,人事未也,勤须厉志。’
《世说》曰:蔡司徒渡江,见蟛蜞,大喜曰:’蟹有八足,加以二螯。’令烹之。既食,委顿吐下,方知非蟹。后向谢仁祖说此事,谢曰:’卿读《尔雅》不熟,几为《劝学》死!'(刘孝标云:《大戴礼·劝学》篇曰:蟹八足二螯,非蛇蛆之穴无所寄托者,用心躁也。故《尔雅》云:螖小者劳,即彭螖也,似蟹而小。案,今彭蜞小于蟹而大于螖,《尔雅》所谓螖泽者也。然此三物,皆八足二鳌,状甚相类。蔡谟不精其大小,食而致敝,故云读《尔雅》不熟也。)
《永嘉郡记》曰:安国县有山鬼,形体如人,而一脚,裁长一尺许。好啖盐,伐木人盐辄偷将去。不甚畏人,人亦不敢伐木犯之,犯之即不利也。喜於山涧中取石蟹,同伐木人眠息,便十十五五出,就火边跂石炙啖之。常有伐木人见其如此,未眠之前,痛燃石使热,罗置火畔,便佯眠看之。须臾魑出,悉皆跂石,石热灼之,跳梁叫呼,骂詈而去。此伐木人家,后被火烧委顿。
《博物志》曰:南海有水虫名剻,蛤之类也。其中有小蟹,大如榆荚。剻开甲食,则蟹亦出食;剻合甲,蟹亦还入。为剻取以归,始终死不相离。
又曰:蟹、漆相合成水。(神仙服食方云。)
又曰:秋蟹毒者,尾丛可疗。目相向者尤甚。
《玄申记》曰:天下之大物,北海之蟹。举一螯能加於山,身故在死晷。
《淮南万毕术》曰:烧蟹致鼠。
《搜中记》曰:晋太康年中,会稽炕恫蜞及蟹皆化为鼠,其众,复野为灾,食稻。
《述异记》曰:出海口,北行六十里至腾榆屿之南溪,有淡水清澈照底。有蟹焉,筐大如笠,脚长三尺。宋玄嘉中,章安县民屠虎取此蟹食之,肥美过常。梦一少妪语之曰:’汝啖我,知汝寻被啖不?’屠氏明日出行,为虎所食。馀家人殡瘗之,虎又发棺啖之,肌体尾簜。此水今犹有大蟹,莫敢复犯。
《广五行记》曰:玄嘉中,富阳人姓王於渎中作蟹断。旦往视之,见一材头,长二尺许,在断中而裂开,蟹出都尽。乃治断,出材岸上。明旦往之,见材复在断中,而裂开如前。王又治断出材,明晨往视,所见如初。王疑此材妖异,乃取笼中担归。去家一二里,闻笼中窣动声。王生顾见向材段变成一物,人面猴身,一手一足,语王生曰:’我性嗜蟹,比实入破君断食蟹,以此相负,望君恕我。我是山神,当相祐助。’王曰:’汝犯暴人,罪自应死,何以多言?’此物曰:’君何姓名?’频问不已,王终不答。去家转近,曰:’既不放我,又不告我姓名,当复何许?’王至家以火焚之。土俗谓之山犭喿,知人姓名则能为伤人耳。
又曰:军行地无故生蟹,宜急移,吉。蟹鱼之类,水失其性则有此孽。
《岭南异物志》曰:常有行海得州渚,林木甚茂,乃维舟登岸,爨於水旁。半炊而林没於水,遽断其缆,乃得去。详视之,大蟹也。
《岭表录异》曰:水蟹,螯壳内皆咸水,自有味。
广人取之淡煮,吸其咸汁下酒。
黄膏蟹,壳内有膏,如黄苏,加以五味,和厩爆之,食亦有味。
赤母蟹,壳内黄赤膏,如鸡鸭子黄,肉白。
以和膏实其壳中,淋以五味,蒙以细面,为蟹饆饠,珍美可尚。
红蟹,壳殷红色,巨者可以装为酒杯也。
虎蟹,壳上有虎班,可装为酒器,与红蟹皆产琼崖海边。
《本草经》曰:蟹味咸,治胸中邪气、热结痛。
《张敞集》曰:朱登为东海相,遗敞蟹,报书曰:
‘蘧伯玉受孔氏之赐,必及乡。敞谨分斯贶於三老尊行者,曷敢独烹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鳞介部-卷十四-译文
《易进卦验》说:立冬时节,燕子麻雀进入水中变成蛤蜊。
《礼记·月令》说:在季秋这个月,麻雀进入大水中变成蛤蜊。
《汲冢周书·王会》说:东越地区有海蛤。(东越指的是海边。蛤,指的是文蛤。)
《三国典略》说:周天和玄年夏天,齐冀州的人从蚌蛤中得到了一只瑶环。
又记载:徐之才初次迁任豫章王综的常侍,跟随综入北。有一个人脚跟痛,众医生都无法诊断。之才看了之后说:‘这是蛤蜊精引起的疾病,得病的原因可能是乘坐船进入海中,脚垂入水中。’病人说:‘确实如此。’之才为他切开,得到了两个蛤蜊子,大小像榆树的叶子。
《淮南子》说:土龙能带来雨水,燕子春天南飞而雁秋天北飞。(燕子春天南飞,雁秋天北飞。)蛤蜊和珍珠、龟甲,都与月亮的盈亏相呼应。
《吕氏春秋》说:月亮,聚集了众阴,种植稻谷。月亮满月时,蚌蛤充实,众阴充满;月亮亏损时,蚌蛤空虚,众阴亏损。月亮在天空中形成,众阴在深渊中转化。
《汉武帝内传》说:西王母说:‘仙家之药,有白水灵蛤。’
《汝南先贤传》说:周燮,字彦祖。喜欢安静修养,只以典籍为乐。有祖先留下的草庐,草庐旁边有池塘,池塘里生长着鱼和蛤蜊。如果不是亲自耕种的,就不吃。
《南越志》说:所有的蛤蜊类,开口后听到雷声,就不会再闭上。
《云南记》说:新安蛮族妇女在耳朵上挂金环子,用瑟瑟连在一起,贴在发髻旁边。又用螺蛤绕腰,串在一起,称为珂珮。
《博物志》说:东海有一种蛤蜊,鸟经常吃它,蛤蜊肉被吃光后,壳浮出水面,壳更薄地留在沙中岸边,潮水冲刷后,壳变得洁白如雪。这种蛤蜊入药最精良,胜过彩色贝壳。
崔豹《古今注》说:岛上的雁,经常在河边沙地上吃沙石,全部消化,只有吃蛤蜊不能消化,随着粪便排出。用蛤蜊制药,效果比常药好一倍。
《本草经》说:文蛤有花纹,味道咸,无毒。主治阴蚀、恶疮、五痔、九孔出血,产于东海。
左思《赋》说:蚌蛤的珍珠,与月亮的盈亏相呼应。
《临海水土物志》说:蛱燮,像蛤蜊,大小如蜆。
《临海水土物志》说:三蝬,像蛤蜊。
沉约《宋书》说:庐陵王义真出为南豫州刺史,刘湛为长史。义真出时,担心高祖的忧虑,让手下准备饮食,湛禁止了。义真就在斋内另外设立厨房,等湛进来时,热了酒,烤了车螯。湛严肃地说:‘现在不宜有这样的安排!’义真说:‘天气很冷,喝一杯酒又有什么关系?’酒上来后,湛站起来说:‘既不能以礼自处,又不能以礼待人!’
谢灵运《答弟书》说:上个月十二日到永嘉郡,蛎不如鄞县,车螯也不如北海。
《临海水土物志》说:移角,像车螯,但壳较薄。
《临海水土物志》说:姑劳,像车螯,但壳较薄。
《临海水土物志》说:羊蹄,像蚌,味道像车螯,罗江小卢有这种。
《宋书》说:王融初为司徒法曹,拜访王僧祐,因此遇到了沉昭略,之前不认识。昭略屡次回头看,对主人说:‘这是哪个年轻人?’融非常不高兴,说:‘我出自扶桑,进入旸谷,照耀天下,谁说不知道?而你这样问,是什么意思?’昭略说:‘不知道这件事,且吃蛤蜊。’融说:‘物以群分,人以类聚。你生长在东方,自然应该喜欢这类食物!’
《淮南子》说:如果士人卷起龟壳来吃蛤蜊。
《抱朴子》说:如果士人吃的,这一定是草。又海中自有蛤蜊、螺蚌之类,未经煮熟,普通人不能吃,何况是君子或士人呢?
《临海水土物志》说:芦雉,像蛤蜊,但壳小而薄。
《唐书》说:玄和中,岭南节度使崔咏去世。宰相们提出的建议都不被采纳。皇帝对裴度说:‘经常有人进谏吃海蚶、淡菜,言辞非常忠诚,你可以找这个人给他。’裴度出去访求,有人提到孔戣。裴度当天上报,于是皇帝命令他。
《广志》说:巨延州用蚶与商人交易。
《临海水土物志》说:蚶的侧面直径四尺。
盛弘之《荆州记》说:始安郡骇鹿山上,山上有石室,凿开里面就能得到骨头,还有蚶。
《岭表录异》说:瓦屋子,是蚌蛤之类。以前称为蚶子,后来因为卢钧尚书镇守,就改称为瓦屋子。因为它的壳上有棱,像瓦沟,所以得名。壳中有肉,紫色而充满腹部。广东人特别重视它,多用来伴酒,俗称天脔炙。吃多了会阻塞气机,背部和胳膊疼痛,不知道它的性质。
《临海水土物志》说:乌头,像蚶。
《临海水土物志》说:下来〈虫咸〉,虽然像乌头,但各自有不同的种类。
又记载:〈虫咸〉蛤有像乌头的。
《临海水土物志》说:越王,形状像〈虫咸〉,壳红色,尾巴像人的爪子形状。
《梁书》说:何胤最初对美食很奢侈,吃饭必定是丰盛的。后来逐渐想要减少过度奢侈的食物,但仍然吃白鱼、〈鱼且〉脯、糖蟹。他认为这些不是活物,想要吃蚶蛎,让门下的人讨论。学生钟玩说:‘〈鱼且〉脯像是在做屈伸的动作;蟹与糖一起吃,更加躁动。仁人用意,深深怀有怜悯之心。至于车螯蚶蛎,眉目不清,不如浑沌的奇特;外壳粗犷,不像金人的谨慎。不枯不荣,连草木都不如;无香无臭,与瓦砾有何区别?所以应该长期作为厨房的食材,永远作为口味的选择。’竟陵王子良看到钟玩的议论非常愤怒。汝南周颙给何胤写信,劝他吃素。
《茅君内传》说:想要合成九转金丹,先要制作沙拆。取东海左顾牡蛎六件,让它们分别等量,各自捣碎三万杵。
《异物志》说:古贲灰,是牡蛎壳。
《临海水土物志》说:牡蛎长七尺。
《南越志》说:南方人称牡蛎为蠔甲,也就是牡蛎。合涧州的圆蛎,当地居民非常重视,有句话说:‘合涧一蛎,虽然不足以显赫,也可以高人一等。’
《永嘉郡记》说:乐成县新溪口有蛎屿,方圆数十亩,四面都是蛎,味道特别鲜美。
谢灵运《游名山志》说:新溪蛎的味道非常美味,胜过紫溪的蛎。
《岭表录异》说:卢亭亭,是卢循的余党。卢循曾经占据广州,失败后,余党逃到海岛野居,只吃蚝蛎,用贝壳叠成墙壁。
又说:蠔就是牡蛎。它最初生长在海岛的边缘,像拳头大小的石头,四面逐渐长大,有的高达一二丈,像山一样陡峭。每一房里有一片蠔肉,随着它的生长,前后大小也不一样。每当潮水来临时,所有的蠔都会打开房门等待蚂蚁,蚂蚁进入后它们就关闭房门。海边的卢亭亭人,用斧头砍开壳,用烈火烧烤,蠔就会打开房门,挑取里面的肉,用小竹筐装起来,趁潮水退去的时候去市场上换酒。(卢亭亭人喜欢喝酒,用蠔肉换酒。)蠔肉大的可以腌制后烤着吃,小的可以炒着吃。蠔肉很美味,吃多了会堵塞肠胃。
《尔雅》说:小的蛤蜊叫做珧。(郭璞注:新燕蛤,江东人叫它蚬。)
《广雅》说:蟹,就是蚭(音尼)。雄蟹叫做〈虫良〉螘,雌蟹叫做转带。
《山海经》说:海中有大蟹。(大概十里范围内有蟹。)还有,女丑有大蟹。
《汲冢周书·王会》说:成王时,海阳献上蟹。
《大戴礼》说:蟹有两个螯和八只脚,不是鳣的洞穴而无所寄托的,是因为心性急躁。(《孙卿子》也有同样的说法。)
《礼记·檀公下》说:成人有兄弟死了却不穿丧服的,听说子皋将要担任成宰,于是为他穿上了丧服。成人说:‘蚕丝可以织布,而蟹有筐;范铸可以铸冠,而蝉有丝;兄弟死了,子皋为他穿丧服。’
《孝经援神契》说:蟹有两个螯,两端旁行。(螯就像兵器。小虫而想要两端自卫,所以让螯旁行。)
《晋书》说:解系因为坐免官,穿着白衣回家,闭门不出。等到张华、裴頠被诛杀时,伦秀因为旧怨逮捕了他的兄弟。梁王彤救解系等人,伦秀愤怒地说:‘我对死蟹都感到厌恶,何况这个人兄弟轻视我呢?如果这个可以忍受,还有什么不能忍受的!’彤苦苦争辩却无法改变,于是杀害了他。
又说:刘聪左都水使者襄陵王摅,因为鱼蟹没有供应,被斩首于东市。
《三国典略》说:周永定玄年夏四月,齐主禁止捕捉蟹蛤等物,只允许私人捕鱼。
《淮南子》说:放弃大道而依赖小伎俩,就像用蟹捕鼠、蟾蜍捕跳蚤一样,不足以禁止邪恶,反而会使混乱加剧。(把蟹放在蟹篓上,里面放个洞,蟹就会热得往洞里跑,正好能捉到一只老鼠。)
又说:用礠石吸引铁,蟹会破坏漆,(把蟹放在漆中,漆就会坏掉。)虽然知道这一点,却无法做到。
《抱朴子》说:如果蟹能化漆,麻能坏酒,这些事情是不能用常理来解释的。
又说:山中被称为无腹公子的,是蟹。
又说:在兵地生蟹的地方,应该紧急转移军队。太一在主帐中投掷沙漏,不能进攻。
《郭子》说:毕茂世说:‘左手拿着蟹螯,右手拿着酒杯。在酒池中漂浮,可以度过一生!’
《国语》说:越王召见范蠡询问,说:‘和你商量攻打吴国,你不同意;现在他们的稻米和蟹都吃不完,可以吗?’范蠡回答说:‘天命已经到了,人间的努力还没有,需要勤奋并坚定意志。’
《世说》说:蔡司徒渡江时,看到蟛蜞,非常高兴说:‘蟹有八只脚,加上两只螯。’让人把它煮了。吃完后,感到身体不适,呕吐,才知道那不是蟹。后来向谢仁祖讲述这件事,谢说:‘你读《尔雅》不熟练,差点因为《劝学》而死!’(刘孝标说:《大戴礼·劝学》篇说:蟹有八只脚两只螯,不是蛇蛆的洞穴而无所寄托的,是因为心性急躁。所以《尔雅》说:小蟹叫做劳,就是彭蜞,像蟹但小。按照现在的情况,彭蜞比蟹小而比螖大,《尔雅》所说的螖是泽蟹。然而这三样东西,都有八只脚两只螯,形状非常相似。蔡谟不懂得它们的区别,吃了以后才感到不适,所以说读《尔雅》不熟练。)
《永嘉郡记》说:安国县有山鬼,形状像人,但只有一只脚,大约一尺长。喜欢吃盐,伐木人带盐去,就会偷走。不太怕人,人们也不敢砍伐树木冒犯它,冒犯它就会不利。喜欢在山涧中取石蟹,和伐木人一起睡觉休息,就一个接一个地出来,靠近火边用石头烤着吃。常有伐木人看到这样的情况,在睡觉之前,痛痛快快地烧热石头,放在火边,就假装睡觉看着。不一会儿,鬼出现了,都跳到石头上,石头热得灼烧它们,它们跳跃着呼喊,骂着离开了。这个伐木人家,后来被火烧毁。
《博物志》说:南海有一种水虫叫做剻,属于蛤蜊类。里面有小的蟹,大小像榆荚。剻打开甲壳吃,蟹也会出来吃;剻合上甲壳,蟹也会回去。剻捕了蟹带回家,蟹始终不会离开。
又说:蟹和漆混合后会变成水。(神仙服食方中提到。)
又说:秋季有毒的蟹,尾巴聚集的地方可以治疗。眼睛相向的蟹尤其有效。
《玄申记》说:天下的大物,北海的蟹。举起一只螯就能超过山,身体却还在。
《淮南万毕术》说:烧蟹可以引来老鼠。
《搜中记》说:晋太康年中,会稽的蟹和蜞都变成了老鼠,数量众多,在野外造成灾害,吃稻谷。
《述异记》说:出海口,向北行六十里到腾榆屿的南溪,有淡水清澈见底。有一种蟹,筐子大小像斗笠,脚长三尺。宋玄嘉中,章安县的居民捕捉这种蟹吃,味道比平常鲜美。梦见一个年轻的老妇人对他说:‘你吃了我,知道你会被吃吗?’屠氏第二天出门,被老虎吃掉。剩下的家人为他办了丧事,老虎又挖开棺材吃了他,肌肉和尾巴都被吃光。现在那里还有大蟹,没有人敢再犯。
《广五行记》说:宋玄嘉中,富阳人姓王在河中砍断了一棵树。早上去看,发现一段树干,大约两尺长,在砍断的地方裂开,蟹都从里面爬出来。王处理了砍断的树,把树干移到岸上。第二天去看,发现树又回到了砍断的地方,像之前一样裂开。王又处理了砍断的树,第二天去看,情况还是一样。王怀疑这棵树是妖怪,于是把它带回家。离开家一二里,听到笼子里有窸窸窣窣的声音。王生回头看到原来的树段变成了一样东西,人面猴身,一只手一只脚,对王生说:‘我生性喜欢吃蟹,实际上已经进入你的树里吃蟹,以此作为报答,希望你能原谅我。我是山神,会帮助你。’王说:‘你冒犯人类,罪有应得,为什么要说这么多?’这个怪物说:‘你叫什么名字?’不停地问,王始终不回答。离家越来越近,说:‘既然不放我,又不告诉我名字,我还能去哪里?’王回到家后用火烧死了它。当地风俗称之为山犭喿,知道人名字就能伤害人。
又说:军队行军的地方无故出现蟹,应该紧急转移,这是吉祥的。蟹鱼之类,水失去了本性就会有这样的灾害。
《岭南异物志》说:常常有航海的人到达州渚,看到林木非常茂盛,于是系船登岸,在水边生火做饭。半烧的时候,树林突然没入水中,急忙切断缆绳,才得以离开。仔细看,原来是大蟹。
《岭表录异》记载说:水蟹的螯壳里面都是咸水,本身就有味道。广东人取出来用淡水煮,吸食里面的咸汁,作为下酒菜。黄膏蟹,壳里面有膏,像黄苏一样,加上五种调料,拌炒后食用,味道也很美。赤母蟹,壳内是黄色的膏,像鸡鸭蛋黄一样,肉质白嫩。把膏实填在壳中,淋上五种调料,用细面覆盖,做成蟹馅饼,非常美味,值得推崇。红蟹,壳是深红色,大的可以用来装酒杯。虎蟹,壳上有虎斑纹,可以用来装酒,和红蟹一样都产自琼崖海边。
《本草经》记载说:蟹的味道是咸的,可以治疗胸中的邪气、热结痛。
《张敞集》记载说:朱登担任东海相时,送给张敞蟹,附信说:‘蘧伯玉接受孔子的赠礼,一定会惠及乡里。我张敞谨慎地将这份礼物分给了三位年长的尊贵之人,怎么敢独自享用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鳞介部-卷十四-注解
蛤:蛤是一种双壳类海洋生物,壳坚硬,生活在海水中。在古代文献中,蛤常被用来比喻事物的变化无常或神秘现象。
燕雀:燕雀是一种小鸟,这里指的是雀类,它们在古代文献中常被用来象征季节的变化。
蛤精:蛤精在古代传说中是一种神秘生物,常被用来比喻疾病或邪祟。
蛤子:蛤子指的是蛤的幼体。
蛤〈虫兆〉珠:蛤〈虫兆〉珠是指蛤类生物体内产生的珍珠。
蚌蛤:蚌蛤是指蚌和蛤这两种双壳类海洋生物的总称。
瑶环:瑶环是一种用美玉制成的环形装饰品,象征着珍贵和美好。
蛤精疾:蛤精疾是指由蛤精引起的疾病。
土龙:土龙在古代传说中是一种能带来雨水和吉祥的龙形生物。
燕雁:燕雁是指燕子和大雁,它们在古代文献中常被用来象征季节的变化。
月望:月望是指月亮圆满的状态,通常发生在农历每月十五。
月晦:月晦是指月亮消失的状态,通常发生在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西王母:西王母是中国神话中的女神,掌管着不死药和仙丹。
仙家之药:仙家之药是指神仙所用的药物,具有神奇的功效。
草庐:草庐是指用茅草等材料搭建的简陋房屋,常用来比喻贫寒或隐居的生活。
瑟瑟:瑟瑟是一种古代的装饰品,通常用珠子或宝石制成。
珂珮:珂珮是一种古代的装饰品,由玉或宝石制成,挂在腰间。
岛雁:岛雁是指岛屿上的雁,这里可能是指海雁。
沙石:沙石是指沙子和石头,这里可能是指岛雁用来磨碎食物的沙石。
文蛤:文蛤是一种双壳类海洋生物,壳上有花纹,味道鲜美。
阴蚀:阴蚀是指身体内部的疾病,如肿瘤等。
恶疮:恶疮是指严重的皮肤病或疮口。
五痔:五痔是指身体内部的五种痔疮。
九孔出血:九孔出血是指身体九个孔道(如口、鼻、耳等)出血。
东海:东海是指中国东部的大海,古代文献中常用来指代大海或丰富的资源。
蚌蛤珠胎:蚌蛤珠胎是指蚌类生物体内孕育的珍珠。
芦雉:芦雉是一种水鸟,这里可能是指生活在芦苇丛中的鸟类。
海蚶:海蚶是一种双壳类海洋生物,壳薄,生活在海水中。
淡菜:淡菜是一种海藻类生物,常被用作食物。
巨延州:巨延州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骨:骨是指动物的骨头,这里可能是指古代墓葬中出土的骨头。
瓦屋子:瓦屋子是一种用蚌蛤壳制成的房屋,这里可能是指用蚌蛤壳装饰的房屋。
天脔炙:天脔炙是一种用海蚶制作的菜肴,味道鲜美。
乌头:乌头是一种植物,其根茎有毒,这里可能是指某种有毒的植物。
下来〈虫咸〉:下来〈虫咸〉是一种海洋生物,具体种类不详。
越王:越王,古代越国的君主。
蛎:蛎是一种双壳类海洋生物,壳坚硬,生活在海水中。
〈鱼且〉脯:〈鱼且〉脯是一种鱼类制成的干肉,可能是指鱼干。
糖蟹:糖蟹是指用糖腌制的螃蟹。
牡蛎:牡蛎,又称蚝,是一种双壳贝类,肉质鲜美,富含蛋白质和多种微量元素。
贲灰:贲灰是指用牡蛎壳制成的灰,可能用于建筑或医疗。
合涧州:合涧州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蛎屿:蛎屿是指长满牡蛎的岛屿。
卢亭亭:卢亭亭,人名。
蚝蛎:蚝蛎是指牡蛎的一种,壳厚,肉质鲜美。
蠔:蠔,即牡蛎,一种生活在海中的贝类,肉质鲜美,是中国沿海地区的常见食材。
海岛边:指靠近海边的岛屿,古时候人们常用此指代海边地区。
房:指牡蛎的壳,这里指牡蛎的壳房。
伺蚁:伺,等待;蚁,指蚂蚁,这里指牡蛎等待蚂蚁进入壳中。
海夷:海夷,指居住在海边的少数民族。
斧:斧,一种工具,用于砍伐。
烈火:烈火,非常旺盛的火。
炙:炙,指烤制。
醑米:醑,酒的一种;米,指粮食。
蚬:蚬,一种小型的贝类,肉质鲜美,常见于江河湖泊。
珧:珧,一种小型的贝类,与蚬相似。
蟹:蟹,一种生活在水中的甲壳类动物,肉质鲜美,有多种食用方法。
螘:螘,蟹的别名。
〈虫良〉螘:〈虫良〉螘,蟹的雄性,螘是蟹的别名。
转带:转带,蟹的雌性。
山海经:《山海经》,古代地理志,记载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地理知识。
女丑:女丑,古代神话人物,与蟹有关。
成王:成王,周朝的一位君王。
海阳:海阳,古代地名。
王会:《王会》,古代文献。
大戴礼:《大戴礼》,古代礼书。
孙卿子:孙卿子,即荀子,古代儒家思想家。
衰:衰,古代丧服,表示哀悼。
蚕:蚕,一种昆虫,能吐丝结茧。
范:范,古代的一种冠帽。
蝉緌:蝉緌,蝉的幼虫,古代用来做冠帽的装饰。
孝经援神契:《孝经援神契》,古代文献。
螯:螯,蟹的爪子。
兵地:兵地,指战争之地。
晷:晷,古代计时工具,这里指时间。
郭子:《郭子》,古代文献。
毕茂世:毕茂世,人名。
浮酒池:浮酒池,指酒池。
范蠡:范蠡,古代越国的大臣。
吴:吴,古代国家名。
蚕则绩:蚕则绩,蚕吐丝结茧。
蟛蜞:蟛蜞,一种生活在水中的甲壳类动物,与蟹相似。
谢仁祖:谢仁祖,人名。
彭蜞:彭蜞,一种小型的甲壳类动物,与蟹相似。
大戴礼·劝学:《大戴礼·劝学》,古代文献。
安国县:安国县,古代地名。
山鬼:山鬼,古代神话中的鬼怪。
剻:剻,一种水生贝类。
水虫:水虫,生活在水中的昆虫或动物。
水蟹:指生活在淡水中的螃蟹,因其螯壳内含有咸水而得名。
北行:北行,向北走。
腾榆屿:腾榆屿,古代地名。
宋玄嘉:宋玄嘉,南朝宋的一个年号。
章安县:章安县,古代地名。
屠虎:屠虎,人名。
少妪:少妪,年轻的女巫。
土俗:土俗,当地的习俗。
山犭喿:山犭喿,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山神。
军行地:军行地,军队行军的地方。
州渚:州渚,指水中的小岛。
爨:爨,烧火做饭。
岭表录异:《岭表录异》是唐代段成式所著的一部志怪小说集,记载了岭南地区的奇异事物和民间传说。
螯壳:螃蟹的壳的一部分,指其前肢的壳。
咸水:含有盐分的水。
广人:指广东地区的人民。
淡煮:用淡水煮熟。
黄膏蟹:指壳内有黄膏的螃蟹,膏指蟹黄。
黄苏:可能是指黄苏叶,一种植物,这里用来形容蟹膏的颜色。
五味: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基本味道。
和厩爆之:指将食材混合后进行烹饪。
赤母蟹:指壳内黄赤膏的螃蟹,赤母可能是指母蟹。
鸡鸭子黄:指鸡和鸭蛋黄的颜色。
和膏实其壳中:指将蟹膏填入蟹壳中。
淋以五味:指在蟹膏上淋上五味调料。
蒙以细面:指在蟹膏上撒上细面。
蟹饆饠:指一种用蟹制作的食品。
珍美可尚:指非常珍贵美味,值得推崇。
红蟹:指壳呈殷红色的螃蟹。
装为酒杯:指将红蟹的壳雕刻成酒杯。
虎蟹:指壳上有虎斑纹的螃蟹。
虎班:即虎斑,指像老虎身上的斑纹。
酒器:指用于盛放或饮用酒的工具。
琼崖海边:指海南岛的海边。
本草经:《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药物学著作,由汉代学者编撰。
胸中邪气:指胸部感到的不适或疾病。
热结痛:指由于体内热气凝结而引起的疼痛。
朱登:指朱登这个名字的人。
东海相:指担任东海地区的地方官员。
遗敞蟹:指朱登送给张敞螃蟹。
报书:指朱登写给张敞的信。
蘧伯玉:古代的一位贤人,这里可能用来说明朱登的行为有礼节。
孔氏之赐:指孔子赐予的礼物。
乡:这里可能指朱登的家乡或故里。
三老尊行:指尊敬的长者。
斯贶:指朱登赠送的礼物。
曷敢独烹之:表示谦虚,不敢独自享用这份礼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鳞介部-卷十四-评注
《岭表录异》中提到的水蟹、黄膏蟹、赤母蟹和红蟹,不仅描绘了不同种类的蟹的形态和特点,也反映了当时广东地区人们对蟹的食用习惯和烹饪方法。水蟹螯壳内咸水自有的味道,说明了古人对食材的天然属性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对酒文化的喜爱,用蟹的咸汁下酒,既是一种味觉上的享受,也是社交场合中的一种雅趣。
黄膏蟹的壳内有膏,如黄苏,加以五味和厩爆之,食亦有味,这里的‘黄苏’可能指的是蟹黄,与五味相和,不仅丰富了蟹的口感,也体现了古人对食物调味技艺的掌握。‘和厩爆之’则是对烹饪方法的一种描述,展现了古人在烹饪技术上的创新。
赤母蟹的描述‘壳内黄赤膏,如鸡鸭子黄,肉白’生动地描绘了蟹的色泽和肉质,‘以和膏实其壳中,淋以五味,蒙以细面,为蟹饆饠’则是对蟹饆饠的制作过程的详细描述,‘珍美可尚’则是对这种食物的高度评价,反映了古人对美食的追求。
红蟹和虎蟹的描述,‘壳殷红色’和‘壳上有虎班’,则是对蟹壳颜色的描绘,‘可以装为酒杯’和‘可装为酒器’则说明了古人对蟹壳的再利用,这种对自然资源的尊重和利用,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本草经》中对蟹的药用价值的描述‘蟹味咸,治胸中邪气、热结痛’,体现了古人对食材药用价值的认识,这种认识对于后世的医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张敞集》中的故事,朱登为东海相,遗敞蟹,报书中的‘蘧伯玉受孔氏之赐,必及乡。敞谨分斯贶於三老尊行者,曷敢独烹之?’反映了古代官场中的一种礼仪和谦逊的态度,同时也体现了对食物的尊重和对长辈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