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鳞介部-卷十三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鳞介部-卷十三-原文

《尚书·禹贡》曰:淮海惟杨州,岛夷卉服,厥篚织贝。

又《顾命》曰:大贝鼖鼓在西房。(大贝,如车渠,商周传宝之。)

《毛诗·节·巷伯》曰:苈兮菲兮,成是贝锦。(贝如锦也。)

又《义疏》曰:有紫贝,质白如玉,紫点,为文皆行列相当。大者径一尺七寸。今九真交阯以为杯盘实物也。

《孝经援神契》曰:德至渊泉,则江生大贝。

《尔雅》曰:贝,陆居贆,(方遥切。)在水者蜬;(水陆异名也。贝中肉如科斗,但有头尾。音含。)大者魧,(《书大传》曰:大贝如车渠。谓车〈车冈〉,即魧属。魧,户郎切。)小者鲭。(今细贝,亦有紫色者,出日南。鰿音青。)玄贝,贻贝;(黑色贝也。)馀貾,(音池。)黄白文。(以黄为质,白为文点。)馀泉,白黄文。(以白为质,黄为文点。今之紫贝,以紫为质,黑为文点。)蚆,(音巴。)博而頯(頯者,中夹广两头锐。頯,逵、轨二音。)蜠,(音囷。)大而险,(险者,污薄。)〈虫责〉,小而橢。(即上小贝。橢,谓狭而长。此皆说贝之形容。橢,索妍切。)

《说文》曰:贝,海介虫也。古者货贝而宝龟也。

《汲冢周书·王会》曰:共人玄贝。(共人,吴越之蛮。玄贝,昭贝也。)

《汉书》曰:文帝赐尉佗书,佗因使者献紫贝五百。

《后周书》曰:步落稽,妇人多贯蜃贝以为饰。

《隋书》曰:流求国人用鸟羽为冠,饰以珠贝。

《唐书》曰:吐浑国,妇人辫发萦后,缀以珠贝。

又曰:拂菻国,有大贝车渠。

《淮南子》曰:商拘文王於羑里。於是散宜生乃以千金求天下之珍怪,得大贝百朋。(五百为一朋也。)

《山海经》曰:虢山之尾,其上多玉。鱼水出焉,其中多文贝。

又曰:邽山,濛水出焉。其中多贝。(贝甲中肉如科斗,但有头尾。)

又曰:赤死戤东,有苍梧之野。爰有文贝。(紫贝也。)

《南州异物志》曰:交趾以南,海中有大文贝,质白文紫,天姿自然,不假雕琢磨莹,而光焕烂。

《六韬》曰:商王拘周西伯昌於羑里。太公与散宜生金千镒,求珍物以免君罪。九江之浦,有大贝百冯。(《诗》作’朋’也。)

《盐铁论》曰:教与俗改,敝与世易。夏后氏以玄贝,周人以紫石。

《相贝经》曰:珪延得大贝於昌阳弱泉,为五帝瑶器也;得拘吝何贝,大如轮,为文王寿;穆王得大紫贝,悬其壳於昭阳观,以消恶雾。

又曰:濒瞬荡可以朗目;南海贝如珠,可以治水毒也;浮贝,投水则浮也;醟贝,使童子愚、女子淫。

《岭表录异》曰:紫贝,即砑螺也,儋振夷黎海畔彩以为货。

《南越志》曰:土产明珠,大贝,即紫贝也。

《易·说卦》曰:离为蠃。(注曰:刚在外也。)

《周官·天官上·鳖人》曰:祭祠供蠯羸蚳,以授醢人。(蠃,螔蝓也。郑司农云:蠯,蛤也。杜子春云:蠯,蚌也。蠯,音陴。)

《国语》曰:大夫种谋吴曰:’今吴大荒其民,必移就蒲蠡於东海植吊,必可伐。’

《广志》曰:海文蠡数种,其大者受一升,南人以为酒杯。

《魏书》曰:汉末,天下荒乱,率乏粮穀。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相食,州郡萧条。

《宋书》曰:玄嘉末,魏太武征彭城,遣使求酒及柑橘。张畅宣孝武帝命,致螺杯杂粽,南土所珍。

《北史》曰:隋刘臻性好啖蚬,以音同父讳,呼为扁螺。

《淮南子》曰:蠃〈虫丽〉愈烛睨,(蠃,附螺也。蛳,细长螺也。烛睨,目中疾。)此皆治目之药也。人无故而求此物者,必有蔽其明也。

《水经》曰:桂阳贞女峡,峡西岸高岩名贞女山,山下际有石如人形,高七尺,状女子,故名贞女峡。古来相传,有数女取螺於此,遇风雨昼晦,忽化为石。

《山海经》曰:旬山,洵水出焉,南流注於阏泽。其中多芘蠃。(紫色螺也。)

又曰:邽山,濛水出焉。有螺,鱼身而鸟翼,见则其邑大水。

《搜神记》曰:谢端,复官人。少孤,为乡人所养。年十八,恭谨自守。后於邑下得一大螺,如三升盆耳,将盍瓮中。每早至野,还,见有饮饭汤火处。端疑之,於篱外窥之,见一少女从瓮中出,至灶下燃火。便入问之,女答曰:’我天汉中白水素女,天帝哀卿少孤,使我权相为守舍炊煮,待卿后得妇当还去。今无故相伺,不宜留此。’忽有风雨而去。

徐衷《南方记》曰:马轲蠃,大者围九寸,长四寸;细者围七寸,长三寸。

《南州异物志》曰:鹦螺,状如复杯,头如鸟头,向其腹视,似鹦鹉,故以名。肉离壳食,惟以筋自系於壳,饱则入壳中。若为鱼所食,壳乃浮出,为人所得,质白而文紫。

崔豹《古今注》曰:蜗牛宛转,有草纹缚为结,似螺髻。

《交州异物志》曰:寄居山,康虫而长,如蠡而脚似蜘蛛,大无壳,入蠡壳中。

又曰:螺大者如筥,一边重,可为酒器。

又曰:吒螺,著海边树上,见人吒,如人声。可食。

又曰:苍螺,江东人以为碗。假猪螺,日南有之,厌为甲香。

邓德明《南康记》曰:平固水口下流数里,有螺亭临江。

昔一少女,曾与伴俱乘小舡江汉彩螺,既逼暮,因停沙边共宿。

忽闻骚骚如军马行,湏臾,乃见群螺张口无数,相与为灾,来破舍啖此女子。

同侣诸妪当时惶怖不敢作声,悉走上岸。

至晓方还,但槛迩耳。

收敛圣骨,薄埋林际,归报其家,经四五日,间近所埋处,翻见石蒙穹窿,高十馀丈,头可受二十人坐也。

今四面有阶道,仿佛人冢,其顶上多螺壳,新故相仍,乡传谓之螺亭。

《世语》曰:卫瓘,大康永熙中,家人炊饭堕地,尽化为螺,出足而行。

瓘终见诛。

《广五行记》曰:晋武帝时,裴楷家炊黍在甑,或变为螺,其年吭蒌。

又石崇家稻米化螺,崇亦被诛。

《岭表录异》曰:鹦鹉螺,旋尖处屈而朱,如鹦鹉嘴,故以此名。

壳上青绿班。

文者可受二升。

壳内光莹如云母,母为酒杯,奇而可玩。

又红螺,大小亦类鹦鹉螺,壳薄而红,亦堪为酒器。

刳小螺为足,缀以胶漆。

葛龚荐戴昱曰:肱年六十二,兄弟同居二十馀年。

及为宗老分旧业,昱将妻子逃入虞泽,结茅为室,捃获野豆,拾掇蠃蚌,以自赈给。

○蚌

《易通卦验》曰:小雪,雉入水为蜃。

《尔雅》曰:蜃,小者珧。(珧,玉珧也,即小蚌。珧音遥。)

《说文》曰:〈鱼丙〉,(步梗切。)蚌也;鮚,(巨栗切。)鱧(音蚌。)也。

《汉书》曰:汉律,会稽献鮚酱二升,〈虫丰〉蜃之属也。

《周书》曰:成王时,具驱献蜃。(郑玄注曰:蜃,大蛤也。)

《大戴礼》曰:十月,雉入淮为蜃。蜃者,蒲芦也。

《春秋后语》曰:齐、赵将伐燕,苏代为燕说赵王曰:”今者臣来,过小水,见小〈虫丰〉方出暴,而鹬啄其肉,〈虫丰〉合而挟其喙。(喙,口也。上啄其肉,音张角切;下喙,音许秽切。)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必见〈虫丰〉脯!’〈虫丰〉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必见死鹬!’两不相舍,渔父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其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大王熟计之。”赵王於是乃止。

《魏志》曰:孔融与韦康书云:”玄将仲将,不意双珠,近出老蚌。”

《陈书》曰:武帝雅善恭俭,膳不过数品。

私飨曲宴,皆用瓦器蚌盘。

《唐书》曰:太宗谓侍臣曰:”蜃性含水,待月而水生;木性怀火,因燧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而成美。”

《墨子》曰:申屠狄谓周公曰:”贱人何可薄耶?周之灵圭出於土石,楚之明月出於蚌蜃,少豪大家出於污泽,天下诸侯皆以为宝。狄今请退也。”

《淮南子》曰:季秋,爵入大水为蛤。(爵,依屋之雀也,飞鸟也,随阳下藏故为蛤。)

又曰:古者剡耜而耕,摩蜃而耨。(剡,利也。耜,臿属也。蜃,大蛤,摩令利,用挚犭希。耨,除苗秽。)

又曰:孟冬,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雉,阳鸟也。三岁而死,极阳化阴,故随阴气入水为蜃。蜃,大蛤也。)

又曰:明月掷觊,出於蛖。(音尨。)蜃。(珠有夜光之明月,生於蛖中。)

又曰:毛羽者,飞行之类也,故属於阴。日者,阳掷犄也。是以春夏则群兽除,日至而麋鹿解。(解角也。)月者,阴之宗也。是以月亏而鱼脑减,月死而螺蚌〈疒秋〉。(〈疒秋〉,諴蹵也。)

又曰:古者,民茹草饮水,彩树木之实,食蠃蠬之肉。

时多疹病、毒伤之害。

又曰:明月掷觊,蜃蠬之病而我之利;虎爪像牙,禽兽之利而我之害。(我犹人也。)

又曰:蚌、像之病,人植郸也。(蚌,大蛤中有珠,像牙,还以自病,故人得以为宝。)人之病,将有谁宝之者乎?(人以利欲为病,无人宝之,故曰将有谁宝。)

《西京杂记》曰:长安始盛饰鞍马,竞加雕镂。

或一马之饰直百金。

皆用白蜃为珂,紫金为花,以饰其上。

《越地形记》曰:夏靖《答车茂弘论鄮县书》曰:”其蚌蛤之属,目所希见,耳所未闻。”

徐衷《南方记》曰:白珠蚌,壳长三寸半,涨海中,深六七丈,去岸四五十里。

《永嘉郡记》曰:乐成县木履山东带彩海门。

凡海彩者,皆由其门,故以为名。

多香螺、文蛤之属。

《博物志》曰:东南之人食死戤产,西北之人食陆畜产。

食水产者,龟蛤螺蚌以为珍味,不觉其腥臊也;食陆畜产者,狸兔鼠雀以为珍味,不觉其膻焦也。

杜宝《大业拾遗录》曰:南方林邑,有大蚌盈车,明珠至寸,不以为贵,国人不彩。

《交州异物志》曰:乌浒山居,射翠取羽,剖〈虫丰〉采珠。

任昉《述异记》曰:淮死晷,黄雀至秋化为蛤,至春复为黄雀,五百年化为蜃蛤。

《岭表录异》曰:珠池,帘州边海中有洲岛。

岛上有大池,谓掷觊池。

每年修贡珠,户户入池彩珠,皆彩老蚌剖而取珠。

池在海上,疑其底与海通。

珠如豌豆大,常珠也;如弹丸者,亦时有得;径寸照室掷觊,卒不可遇也。

又取小蚌肉,贯之以篾,曝乾,谓掷觊母。

容桂人率交袁烧之,以荐酒肉也。

中有细珠如梁粟。

乃知珠池之蚌,随其大小,悉胎中有珠矣。

延笃《与高义方书》曰:今兹以五经为鼎簠,书传为俎笾。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未暇〈虫丰〉也,宜勿以为念。

郭璞《江赋》曰:紫蚢如渠,洪蚶专车。

琼蚌晞曜以莹珠,石〈虫去〉应节而扬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鳞介部-卷十三-译文

《尚书·禹贡》说:淮河和海之间的地区是扬州,那里的岛夷人穿着草编织的服装,他们的竹篓里装着贝壳。

《顾命》说:大贝壳制成的鼓放在西边的房间里。(大贝壳,就像车渠一样,是商周时期的宝物。)

《毛诗·节·巷伯》说:苣兮菲兮,织成了像锦一样的贝壳。(贝壳像锦一样。)

《义疏》说:有一种紫贝壳,质地像玉一样白,上面有紫色斑点,图案都是行列整齐的。大的直径一尺七寸。现在在九真和交阯(今越南地区)用它们做杯盘等日常用品。

《孝经援神契》说:德行深厚到深渊,江水中就会产出大贝壳。

《尔雅》说:贝壳,陆地上被称为贆,在水里被称为蜬;(水陆有不同的名称。贝壳中的肉像蝌蚪,只有头尾。音含。)大的叫魧,(《书大传》说:大贝壳像车渠。车渠即魧属。魧,户郎切。)小的叫鲭。(现在的细贝,也有紫色的,出产于日南。鲭音青。)黑色的贝叫贻贝;(黑色贝。)其他的叫貾,(音池。)有黄白纹理。(以黄色为底色,白色为纹理点。)还有的叫泉,有白黄纹理。(以白色为底色,黄色为纹理点。现在的紫贝,以紫色为底色,黑色为纹理点。)蚆,(音巴。)宽大而尖锐,(頯者,中夹广两头锐。頯,逵、轨二音。)蜠,(音囷。)大而危险,(险者,污薄。)虫责,(小而橢。)这些都是对贝壳的描述。橢,索妍切。

《说文》说:贝壳,是海里的甲壳类动物。古时候用贝壳作为货币,把龟当作宝物。

《汲冢周书·王会》说:共人(吴越的少数民族)献上黑色的贝。

《汉书》说:汉文帝赐给尉佗书信,尉佗通过使者献上五百个紫贝。

《后周书》说:步落稽(一个民族),那里的妇女多把蜃贝串起来作为装饰。

《隋书》说:流求国人用鸟羽做帽子,用珠贝装饰。

《唐书》说:吐浑国,那里的妇女把头发辫成辫子,在后面装饰上珠贝。

又记载:拂菻国,那里有大贝壳和车渠。

《淮南子》说:商王把文王周西伯昌囚禁在羑里。于是散宜生用千金购买天下的奇珍异宝,得到了一百个大的贝壳。

《山海经》说:虢山之尾,山上有很多玉。鱼水从这里流出,水中有很多有花纹的贝壳。

又记载:邽山,濛水从这里流出。水中有很多贝壳。(贝壳中的肉像蝌蚪,只有头尾。)

又记载:赤死戤东,有苍梧之野。那里有花纹的贝壳。(紫贝。)

《南州异物志》说:交趾以南,海中有大花纹的贝壳,质地白,花纹紫,天生丽质,无需雕琢,就光彩照人。

《六韬》说:商王把周西伯昌囚禁在羑里。太公和散宜生用一千镒金,购买了珍宝,以救君王之罪。九江之浦,有百个大的贝壳。

《盐铁论》说:教育和风俗会改变,破旧与时代会变迁。夏后氏用黑色的贝,周人用紫色的石头。

《相贝经》说:珪延在昌阳弱泉得到大贝壳,作为五帝的宝器;得到拘吝何贝,大得像车轮,作为文王的寿礼;穆王得到大紫贝,把贝壳悬挂在昭阳观,用来消除恶雾。

又记载:濒瞬荡可以明目;南海的贝壳像珍珠,可以治疗水毒;浮贝,投入水中就会浮起来;醟贝,会使童子愚笨、女子淫荡。

《岭表录异》说:紫贝,就是砑螺,儋振夷黎在海边用它作为商品。

《南越志》说:当地土产有明珠和大贝壳,就是紫贝。

《易·说卦》说:离卦为蠃。(注解:刚在外。)

《周官·天官上·鳖人》说:祭祀时提供蠗羸蚳,给厨师。(蠃,螔蝓也。郑司农说:蠗,蛤也。杜子春说:蠗,蚌也。蠗,音陴。)

《国语》说:大夫种向吴国建议说:‘现在吴国的人民生活困苦,他们一定会迁移到东海边的蒲蠡地种植,这就可以攻打他们了。’

《广志》说:海中有多种花纹的螺,大的可以装一升水,南方人用它做酒杯。

《魏书》说:汉末,天下大乱,粮食匮乏。袁术在江淮地区取用蒲蠡,人们相互食用,州郡荒凉。

《宋书》说:元嘉末年,魏太武帝征讨彭城,派人求酒和柑橘。张畅传达孝武帝的命令,送上了螺杯和杂粽,这是南方的珍品。

《北史》说:隋朝的刘臻喜欢吃蚬子,因为音与父亲的名字相同,所以叫它扁螺。

《淮南子》说:蠃(附螺)比烛光还要明亮,蠃,附螺也。蛳,细长的螺。烛睨,眼睛中的疾病。这些都是治疗眼睛疾病的药物。无故寻求这种东西的人,一定是被蒙蔽了眼睛。

《水经》说:桂阳贞女峡,峡西岸的高岩叫贞女山,山下有像人形的石头,高七尺,像女子,所以叫贞女峡。自古以来相传,有几个女子在这里取螺,遇到风雨白天昏暗,突然变成了石头。

《山海经》说:旬山,洵水从这里流出,向南流入阏泽。水中有很多紫色的螺。

又记载:邽山,濛水从这里流出。有一种螺,鱼的身体,鸟的翅膀,出现时,那个城邑就会发生大水。

《搜神记》说:谢端,一个复官人。他小时候成了孤儿,被乡人抚养。十八岁时,他恭敬谨慎。后来在城里发现了一个大螺,像三升盆那么大,把它放在瓮里。每天早上出去,晚上回来,都看到有喝饭和煮火的地方。谢端怀疑,就在篱笆外偷看,看到一个少女从瓮里出来,到灶下生火。他进去问,少女回答说:‘我是天汉中的白水素女,天帝可怜你是个孤儿,派我来暂时照顾你的家,等你娶了媳妇我就回去。现在无故偷看,不应该留在这里。’突然有风雨来临,她消失了。

徐衷《南方记》说:马轲螺,大的直径九寸,长四寸;小的直径七寸,长三寸。

《南州异物志》说:鹦螺,形状像双层杯子,头部像鸟头,从腹部看去,像鹦鹉,所以叫鹦螺。肉可以离壳食用,只把筋系在壳上,吃饱了就回到壳里。如果被鱼吃了,壳就会浮出水面,被人发现。质地白,花纹紫。

崔豹《古今注》说:蜗牛转动,有草纹束缚成结,像螺髻。

《交州异物志》说:寄居山,一种长虫,像螺,脚像蜘蛛,没有壳,可以进入螺壳中。

又记载:螺大的像簏,一边重,可以做成酒器。

又记载:吒螺,附着在海边的树上,见人吒,像人的声音。可以食用。

又记载:苍螺,江东人用它做碗。假猪螺,日南有之,用来做甲香。

邓德明的《南康记》记载:平固水口下游数里处,有一座螺亭临江而建。从前有一个少女,曾和同伴一起乘坐小船在江汉彩螺中游玩,到了傍晚,便停在沙滩边一起过夜。突然听到沙沙声,像是军队行进的声音,不久,就看到一群螺张开嘴巴,数量无数,共同造成灾害,来攻击并吞噬这个女子。同行的老妇人当时害怕得不敢出声,都跑上了岸。直到天亮才返回,但已经只听到女子被吞噬的声音。她们收起女子的圣骨,浅埋在树林边缘,回家后报告了家人。过了四五天,在靠近埋骨的地方,竟然看到一块巨大的石头,形状穹窿,高达十几丈,上面可以容纳二十人坐下。现在四面都有台阶,看起来像是人的坟墓,顶部布满了螺壳,新旧相接,当地人称这地方为螺亭。

《世语》记载:卫瓘在大康永熙年间,家人做饭时不小心将饭掉在地上,结果全变成了螺,还能走出脚来行走。卫瓘最终被杀。

《广五行记》记载:晋武帝时,裴楷家中蒸黍在甑里,结果变成了螺。那一年裴楷喉咙痛。

《广五行记》又记载:石崇家中稻米变成了螺,石崇也因此被杀。

《岭表录异》记载:鹦鹉螺,尖端弯曲且呈红色,像鹦鹉的嘴巴,因此得名。壳上的颜色是青绿色斑驳。有花纹的螺壳可以装二升东西。壳内光亮如云母,可以做成酒杯,既奇特又好玩。还有一种红螺,大小和鹦鹉螺相似,壳薄且红,也可以用来做酒器。将小螺挖空做成脚,用胶漆粘合。

葛龚推荐戴昱说:肱年六十二岁,和兄弟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等到分家时,昱带着妻子逃到虞泽,搭建草屋居住,采摘野豆,捡拾蛤蜊,以此自给自足。

《易通卦验》记载:小雪时节,野鸡下水变成蜃。

《尔雅》记载:蜃,小的是珧。(珧,玉珧,即小蚌。珧音遥。)

《说文》记载:〈鱼丙〉(步梗切),是蚌;鮚(巨栗切),是鲛(音蚌。)

《汉书》记载:汉律规定,会稽献上二升鮚酱,属于〈虫丰〉蜃之类。

《周书》记载:成王时,进贡大蛤。

《大戴礼》记载:十月,野鸡进入淮水变成蛤。

《春秋后语》记载:齐、赵两国将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游说赵王说:‘今天我路过一条小河,看到小〈虫丰〉刚从水中出来晒太阳,鹬鸟啄食它的肉,〈虫丰〉合拢嘴来夹住鹬鸟的喙。(喙,嘴。上啄其肉,音张角切;下喙,音许秽切。)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一定看到〈虫丰〉的肉干!”〈虫丰〉也对鹬鸟说:“今天不出来,明天不出来,一定看到死鹬鸟!”双方都不肯放手,渔夫把它们一起捉住了。现在赵国即将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期相持,使双方军队疲惫,我担心强大的秦国会成为渔翁得利。因此,希望大王仔细考虑。’赵王于是停止了进攻。

《魏志》记载:孔融给韦康写信说:“玄将仲将,没想到双珠,最近从老蚌中出来。”

《陈书》记载:武帝非常节俭,饮食不超过几种。私人宴请,都使用瓦器和蚌盘。

《唐书》记载:太宗对侍臣说:“蜃性含水,等到月亮升起时水就生出来了;木性怀火,等到用火钻木时火焰就燃烧起来;人性含灵性,等到学习就能变得美好。”

《墨子》记载:申屠狄对周公说:“贫贱之人怎么可以轻视呢?周朝的灵圭是从土石中出来的,楚国的明月是从蚌蜃中出来的,小豪族大家族是从污泽中出来的,天下诸侯都把它们视为宝物。我申屠狄现在请求退下。”

《淮南子》记载:季秋,爵鸟进入大水变成蛤。(爵,依屋之雀,飞鸟,随阳下藏故为蛤。)

《淮南子》又记载:古时候,人们用石刀耕种,用石磨磨蛤蜊来除杂草。

《淮南子》又记载:孟冬,水开始结冰,地开始冻结,野鸡进入大水变成蛤。(野鸡,阳鸟。三岁而死,极阳化阴,所以随阴气进入水变成蛤。蛤,大蛤。)

《淮南子》又记载:明月珠,是从蛤蜊中出来的。

《淮南子》又记载:毛羽类是飞行的生物,所以属于阴。太阳是阳的象征。因此,春夏季节群兽都脱毛,到了夏至,麋鹿的角就会脱落。

《淮南子》又记载:古时候,人们吃草喝水,吃树木的果实,吃蛤蜊和蚌的肉。那时多患疾病、毒伤之害。

《淮南子》又记载:明月珠,蛤蜊和蚌的病,对我却是利益;虎爪像牙,禽兽的利益对我却是害处。(我就像人一样。)

《淮南子》又记载:蚌和象的病,人可以种植;(蚌,大蛤中有珠,象牙,反以自病,故人得以为宝。)人的病,有谁会视为宝物呢?(人以利欲为病,无人视为宝,故曰将有谁宝。)

《西京杂记》记载:长安城开始装饰鞍马,竞相雕刻。有的马饰价值高达百金。都用白蜃作为马铃,用紫金作为花朵,装饰在上面。

《越地形记》记载:夏靖在《答车茂弘论鄮县书》中说:“那里的蚌蛤等物,眼睛看不到,耳朵没听过。”

徐衷的《南方记》记载:白珠蚌,壳长三寸半,生长在深海中,离岸四五十里。

《永嘉郡记》记载:乐成县木履山东边有彩海门。所有的海彩都是从那里来的,因此得名。那里有很多香螺、文蛤等。

《博物志》记载:东南地区的人吃水产品,如龟、蛤蜊、螺、蚌,视为美味,不觉其腥臊;西北地区的人吃陆地上饲养的动物,如狐狸、兔子、老鼠、麻雀,视为美味,不觉其膻焦。

杜宝的《大业拾遗录》记载:南方林邑,有一种大蚌,满车都是,里面的明珠有直径一寸的,但当地人并不认为它珍贵。

《交州异物志》记载:乌浒山居民居住在山中,射取翠鸟的羽毛,剖开蛤蜊采珠。

任昉的《述异记》记载:淮河的白天,黄雀到了秋天变成蛤,到了春天又变成黄雀,五百年后变成蜃蛤。

《岭表录异》记载:珠池,在帘州边海中有一个岛屿,岛上有一个大池,称为掷觊池。每年修贡珠,家家户户都把蚌壳投入池中,取出里面的珠子。池子在海上,怀疑其底部与海相通。珠子像豌豆大小,是常见的珠子;像弹丸的珠子,偶尔也能得到;直径一寸的珠子,很难遇到。还取出小蚌肉,用竹签穿起来晒干,称为掷觊母。容桂人经常用它来祭酒肉。其中还有像小米一样的细珠。由此可见,珠池中的蚌,无论大小,都含有珠子。

延笃在《与高义方书》中说:现在把五经当作鼎簠,把书传当作俎笾,继承尧、舜的道德,效法文、武的典范,没有空闲时间去〈虫丰〉。

郭璞的《江赋》记载:紫色的蚢像水渠,巨大的蚶装满车辆。琼蚌因晶莹的珠子而闪耀,石〈虫去〉随季节变化而绽放花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鳞介部-卷十三-注解

贝:贝类动物的总称,古代用作货币和装饰品,尤其在商周时期被视为贵重物品。贝类有各种颜色和形状,如紫贝、大贝、车渠等。

车渠:一种大型的贝类,因其光泽和美观,在商周时期被视为宝物。

贝锦:用贝壳制成的锦缎,比喻精美细致的工艺品。

紫贝:一种紫色的贝类,质地白如玉,表面有紫色斑点。

玄贝:黑色贝类。

黄白文:指以黄色为底色,白色为纹点的贝类。

大贝:指大型贝类,如车渠。

小贝:指小型贝类。

蜬:水陆异名,指生活在水中的贝类。

魧:大贝的一种,如车渠。

鲭:小贝的一种。

蚆:一种贝类。

頯:指贝类的一种形状,中夹广两头锐。

蜠:一种贝类。

险:指贝类的一种形状,大而险。

橢:指贝类的一种形状,小而狭长。

货贝:古代的一种货币,以贝壳制成。

共人:吴越地区的少数民族。

尉佗:西汉时期南越国的建立者。

步落稽:古代少数民族。

流求:古代对琉球群岛的称呼。

吐浑国:古代民族。

拂菻国:古代国家。

百朋:古代货币单位,五百为一朋。

虢山:古代山脉。

邽山:古代山脉。

赤死戤东:古代地名。

文贝:有花纹的贝类。

南州异物志:古代地理志书。

六韬:古代兵书。

盐铁论:古代经济论著。

相贝经:古代关于贝类的书籍。

濒瞬荡:一种贝类,能明亮眼睛。

南海贝:南海出产的贝类。

醟贝:一种能使人愚钝和女子淫荡的贝类。

砑螺:一种贝类,又称紫贝。

土产明珠:指当地出产的珍珠。

蠃:一种贝类,如蛤。

蒲蠡:一种贝类,可用于酿酒。

扁螺:一种贝类,因音同刘臻父讳而得名。

蠃〈虫丽〉:一种附生在螺上的贝类。

芘蠃:一种紫色的贝类。

谢端:古代人物。

天汉中白水素女:传说中的仙女。

马轲蠃:一种大型的贝类。

鹦螺:一种形状像鹦鹉的贝类。

蜗牛:一种软体动物,外形像螺。

寄居山:古代地名。

吒螺:一种海边树上生长的贝类。

苍螺:一种江东人用来做碗的贝类。

假猪螺:一种产自日南的贝类,可做香料。

螺亭:一种传说中的建筑,据说是由螺壳堆积而成,形状奇特,位于江边。

卫瓘:晋朝时期的一位官员,因炊饭化为螺而被诛。

裴楷:晋朝时期的一位官员,家中炊黍变为螺。

石崇:晋朝时期的一位富豪,家中稻米变为螺。

鹦鹉螺:一种螺类生物,壳形如鹦鹉嘴,壳上有青绿色斑纹。

蚌:一种软体动物,生活在水中,能产珍珠。

蜃:一种大蛤,古时认为雉入水化为蜃。

珧:即小蚌,古代律法中提及的贡品。

〈鱼丙〉:即蚌。

鮚:一种鱼类,与蚌类似。

〈虫丰〉:即蚌。

雉:一种鸟类,古时认为雉入水化为蜃。

蜃蛤:即大蛤,古代文献中提及的贡品。

明月:指珍珠,古代认为珍珠产自蚌。

蛖:即蚌。

〈疒秋〉:指蚌蚌的疾病,即蚌壳中的珍珠。

掷觊:指珍珠,古代文献中提及的宝物。

白蜃:一种白色的蚌,古代用于装饰马匹。

珠池:指产珍珠的池塘,古代文献中提及的宝地。

掷觊母:指蚌肉,经过加工后用于食用。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古代儒家经典。

鼎簠:古代的一种食器,用于盛放食物。

俎笾:古代的一种食器,用于盛放肉类。

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古代圣王。

〈虫去〉:指蚌。

洪蚶:一种大蛤,古代文献中提及的珍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鳞介部-卷十三-评注

邓德明《南康记》所述,描绘了一幅充满神秘色彩的古代传说画面。平固水口下流数里,螺亭临江,少女与伴夜宿沙边,遭遇群螺张口相噬的恐怖场景,体现了古代民间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未知的恐惧。此段文字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将神话传说与自然景观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神秘而诡异的氛围。

《世语》中卫瓘的故事,通过炊饭化为螺的奇异现象,暗示了人物命运的转折。卫瓘因祸得福,最终却因祸被诛,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命运无常的哲学思想。

《广五行记》中裴楷、石崇的故事,通过稻米化螺的异象,暗示了人物命运的起伏。裴楷、石崇因异象而遭遇不幸,体现了古代民间对天命、神罚的信仰。

《岭表录异》中对鹦鹉螺的描述,展示了古代对螺类生物的观察和认识。鹦鹉螺因其形状与鹦鹉嘴相似而得名,其壳上的青绿斑纹和壳内光莹如云母的特质,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

葛龚荐戴昱的故事,描绘了一幅古代农耕生活的画面。昱兄弟同居,自给自足,体现了古代农耕社会中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易通卦验》中雉入水为蜃的记载,反映了古代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解释。雉入水化为蜃,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变化和生命轮回的认识。

《尔雅》中对蜃的描述,展示了古代对蚌类生物的分类和命名。蜃,小者珧,体现了古代对生物分类的细致和严谨。

《说文》中对蚌的记载,揭示了古代对蚌类生物的形态和习性的认识。〈鱼丙〉,即蚌,反映了古代对生物形态的描述。

《汉书》中会稽献鮚酱的记载,反映了古代对蚌类生物的经济价值。

《周书》中成王时献蜃的记载,体现了古代对贡品的重视和对天子的崇敬。

《大戴礼》中雉入淮为蜃的记载,反映了古代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解释。

《春秋后语》中苏代为燕说赵王的故事,通过雉入水化为蜃的比喻,表达了苏代对赵王劝谏的巧妙。

《魏志》中孔融与韦康书的故事,通过双珠出老蚌的比喻,表达了孔融对韦康的赞美。

《陈书》中武帝私飨曲宴用瓦器蚌盘的记载,反映了古代对饮食文化的重视。

《唐书》中太宗对侍臣的教诲,体现了古代对人性、自然和教育的认识。

《墨子》中申屠狄对周公的言辞,反映了古代对财富、地位和道德的思考。

《淮南子》中对季节、动物、植物和人类生活的描述,展示了古代对自然、生命和宇宙的认识。

《西京杂记》中对长安鞍马装饰的记载,反映了古代对物质文化和审美情趣的追求。

《越地形记》中对鄮县蚌蛤的描述,展示了古代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认识。

《南方记》中对白珠蚌的描述,反映了古代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永嘉郡记》中对乐成县彩海的描述,展示了古代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博物志》中对东南、西北地区饮食习惯的描述,反映了古代对不同地域文化的认识。

《大业拾遗录》中对南方林邑大蚌的描述,反映了古代对异域珍宝的认识。

《交州异物志》中对乌浒山居的描述,展示了古代对异域风土人情的了解。

《述异记》中对淮死晷、黄雀化为蛤的记载,反映了古代对生命轮回和神秘现象的信仰。

《岭表录异》中对珠池的描述,展示了古代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与高义方书》中延笃对五经、书传的推崇,体现了古代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

《江赋》中郭璞对江中生物的描绘,展示了古代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生物习性的观察。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鳞介部-卷十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17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