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鳞介部-卷十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鳞介部-卷十-原文

○鲸鲵鱼

《春秋考异邮》曰:鲸鱼死而彗星出。

《左传·宣下》曰: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鲸鲵,大鱼,以喻不义之人。)

《春秋后语》曰:楚威王问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欤?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夫鸟有凤而鱼有鲸。凤皇上击九千里,翱翔乎窈冥之上。夫藩篱之鷃,岂能与料天地之高哉?鲸鱼朝发於昆仑之虚,暮宿於孟津。赤泽之鲵岂能与量江汉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鲸,士亦有之。”

《唐书》曰:开玄七年,大拂涅靺羯献鲸鲵睛。

《淮南子》曰:麒麟斗则日月食,鲸鱼死而彗星出。(鲸,海中鱼之王也。)

《邓析书》曰:猎猛虎者不于后园,钓鲸鲵者不于清池。何则?园非虎处,池非鲸渊。

《说苑》曰:昔南瑕子过程本子,程本子为之烹鲵鱼。南瑕子曰:”吾闻君子不食鲵鱼。”程本子曰:”乃君子不食,子何事焉?”南瑕子曰:”吾闻上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狭行也。陛甓善,自进之阶也;陛甓恶,自退之源也。

《魏武四时食制》曰:东海有大鱼如山,长五量蕊,谓之鲸鲵。次有如屋者,时死岸上,膏流九顷,其须长一丈,广三尺,厚六寸,瞳子如三升碗大,骨可为矛矜。

《广志》曰:鲵鱼,声如小儿,有四足,形如鳢,出伊水也。司马迁谓之人鱼,故其着《史记》曰:”始皇帝之葬也,以人鱼之膏为其烛也。”徐广曰:”人鱼似鲇而四足。即鲵鱼也。

崔豹《古今注》曰:鲸,海鱼也。大者长千里,小者数千丈。一生数万子,常以五月、六月就岸边生子,至七、八月导引其子还入海中,鼓浪成雷,喷沫成雨。水族惊畏之,皆逃匿,莫敢当。其雌曰鲵,大者亦长千里,眼晴为明月珠。

任昉《述异记》曰:南海有珠,即鲸鱼目瞳。夜可以鉴,谓之夜光。

潘岳《沧海赋》曰:鱼则吞舟鲸鲵。

左思《吴都赋》曰:长鲸吞航,修鲵吐浪。

木玄《虚海赋》曰:其鱼则横海之鲸,突兀孤游,巨鳞刺云,洪鳍卜觎,颅骨成岳,流膏为渊。

曹毗《观涛赋》曰:於是神鲸来往,乘波跃鳞,喷气雾合,噫水成津。骸丧成岛屿之虚,目落为明月掷觊。

○鲮(音陵)鱼

《山海经》曰:鲮鱼吞舟。

《临海水土记》曰:鲮鱼背腹皆有刺,如三角菱。

○〈鱼昔〉鱼

《南越记》曰:〈鱼昔〉鱼,南越谓为瑰雷鱼,长一丈。子朝出食,暮还母腹,常从脐中入,口中出。腹内有两洞,腹贮水以养子,腹容二子,两腹则四子也。其〈鱼思〉鳞皮有珠文,可以饰刀剑口。

孙绰《望海赋》曰:劲〈鱼昔〉扬鳍以排流。

○槌额鱼

《临海水土记》曰:槌额,似〈鱼昔〉鱼,长四尺。

○海鱼

《临海水土记》曰:海长丈馀。

《金楼子》曰:鲸鲵,一名海,穴居海底。鲸入穴则水溢,溢为潮来。鲸既出入有节,故潮水有期也。

《岭表录异》曰:海鱼,即海上最伟者也,其小者亦千馀尺。每岁,广州常发〈舟同〉舡过南安货易,路经调黎(地名,海心有山,阻东海,涛崄而急,亦黄河之三门也。)深阔处,或见十馀山或出或没。稿工曰:”非山岛,鳅鱼背也。”双目熌烁,鳍鬛若箕。朱旗日中,忽雨霡霖。舟子曰:”杆鳅鱼喷气,水散於空,风势吹来,若雨耳,”近鱼,鱼即鼓舡而噪,倏尔而没。(鱼畏鼓,物类相伏耳。)

○石蟊鱼

《临海水土记》曰:石蟊(音矛。)附石以锯错。

○鳄鱼

《吴时外国传》曰:鳄鱼大者长二三丈,有四足,似守宫,常吞食人。扶南王范寻敕捕取置沟堑中,寻有所忿者,缚以食鳄。若罪当死,鳄便食之;如其不食,便解放,以为无罪。

《梁书》曰:扶南国于城沟中养鳄鱼,门外圈猛兽。有罪者辄以喂猛兽及鳄,不食为无罪,三日乃放之。鳄大者长二丈馀,状如鼍,有四足,喙长六七尺,两边有齿如刀剑。常食鱼,遇得獐鹿,及人亦啖之。苍梧以南及外国皆有。

《唐书》曰:韩愈为潮州刺史。既视事,恂吏民疾苦,皆曰:”郡西湫水有鳄鱼,卵而化,其长数丈,食民畜产将尽,以是民贫。”居数日,愈往视之,令判官秦济炮一豚一羊投之湫,咒之曰:”今潮州,大海在其南,鲸鹏之大、虾蟹之细无不容,鳄鱼朝发而夕至。今与鳄鱼约:三日乃至七日,如顽而不徙,须为物害,则刺史选材伎壮夫操劲弓毒矢,与鳄鱼从事矣!”咒之夕,有暴风雷起於湫中。数日,湫水尽涸,徙于旧湫西六十里。自是潮人无鳄患。

虞喜《志林》曰:方有鳄鱼,喙长八尺,秋时诸甚。人在舟边者,鱼或出头食人。故人持戈於舡侧而御之。

《博物志》曰:南海有鱷鱼,状如龟。斩其头而乾之,断喙去齿而更生,如此三乃止。

《交州记》曰:鳄好出沙上,卵大如鹅卵,可食。

《广州异物志》曰:鳄鱼,长者二丈馀,有四足,喙长七尺,齿甚利。虎及鹿渡水,鳄击之,皆断喙去齿,旬日更生。

《岭表录异》曰:鳄鱼,其身土黄色,有四足,修尾,形状如鼍,而举止矫疾,口生锯齿,往往害人。南中鹿多,最惧此物。鹿走崖岸之上,群鳄嗥叫其下,鹿必怖惧落崖,多为鳄鱼所得,亦物之相摄伏也。故李太尉贬官潮州,经鳄鱼滩,沉损舟船平生宝玩、古书图画一时沉失。遂召舶工昆仑取之,但枷醟咢鱼极多,不敢辄近,乃是鳄鱼窟宅也。

○鲛鱼

《说文》曰:鲛,鱼也,皮可以饰刀。

《山海经》曰:燕山,漳水出焉,其中多鲛鱼。(郭璞注曰:鲛,背上有甲,朱文,尾长三四尺,皮可以饰刀剑口。)

《西京杂记》曰:尉陀,高祖时献鲛鱼、荔枝,高祖报以蒲萄锦四匹。

《博物志》曰:东海中有鲛鯖鱼,既生子,子惊,还入母腹,寻复出。

任昉《述异记》曰:虎鱼老则为鲛。

○鱕(音藩)鱼

《南越记》曰:鱕鱼,鼻有横骨如轓。海中波浪为之涌,海舡逢植地断。

○石首鱼

《临海异物志》曰:石首,小者名水,其次名春来。石首异种又有石头,长七八寸,与石首同。

《岭表录异》曰:石头鱼,状如鳙鱼,随其大小,胆中有一石子,如乔麦粒,莹白如玉。有好奇者,多市鱼之小者,贮於竹器,任其坏烂,即淘之,取其鱼胫石子,以植酒筹。

○黄灵鱼

《临海水土记》曰:黄灵鱼,小文,正黄,似石首。

○乌贼鱼

《南越记》曰:乌贼鱼有矴,遇风浪便虬前一须下矴而住。腹中血及胆正黑,中以书也,世谓’乌贼怀墨而知礼’。故俗云:’是海若白事小吏。’或曰:’古掷觐生常自浮水,乌见以为死,便往啄之,乃卷取乌,故谓乌贼。今乌化为鱼。’

崔豹《古今注》曰:乌贼鱼,名河伯从事小吏。

《岭表录异》曰:乌贼鱼,只有骨一片,如龙骨而轻虚,以指甲刮之即为末。亦无鳞而肉翼,前有四足。每潮来,即以二长足捉石,浮身水上。有小虾鱼过其前,即吐涎惹之,取以为食。广州边海人往往探得大者,率如蒲扇,炸熟,以姜醋食之,极脆美。或入盐浑腌为乾,槌如脯,亦美。吴中好食之。

左思《吴都赋》曰:乌贼拥剑。

○{佶鱼}(音佶)鱼

《临海异物志》曰:{佶鱼}似乌贼而肥,炙食甘美。

○{制鱼}(音制)鱼

《临海异物志》曰:{制鱼}鱼至肥,炙食甘美。谚曰:’宁去累世田宅,不去鱼额。’

○鳆(步角反)鱼

《汉书》曰:王莽以关东兵起,忧懑不食,但饮酒食鳆鱼。

《东观汉记》曰:吴良,字大仪,齐人,为郡仪卜靧。正旦,入贺太守,门下掾王望前上言寿,皆称万岁。良跪曰:’门下掾谄,明府无受其觞。盗贼未弭,人民困乏。’太守曰:’生言是。’遂不举觞,赐鳆鱼百枚,教署功曹。良耻以言受官,遂不肯谒。

《后汉书》曰:张步遣使伏隆诣阙上书,献鳆鱼。(郭璞症《三苍》云:鳆似蛤,偏着石。《广志》曰:鳆无鳞,有一面附石决明,细孔杂杂,或七或九。《本草》云:石决明,一名鳆鱼。音步角切。)

《魏志》曰:倭国人入海捕鳆鱼,水无深浅,皆沉没取之。

《齐书》曰:褚彦回,时淮北属魏,江南无鳆鱼,或有间关得至者,一枚直数千钱。有饷彦回鳆鱼三十枚,彦回时虽贵而贫过甚,门生献计卖之,云可得十万钱。彦回变色曰:’我谓此是食物,非曰财货,且不知堪钱,聊尔受之?虽复俭乏,宁可卖饷取钱?’悉与亲游啖之,少日便尽。

陈思王《求祭先主表》曰:先主喜食鳆鱼,前已表徐州臧霸送鳆鱼二百,足自供事。

魏文帝《与孙权书》曰:今因赵咨致鳆鱼千枚。

○比目鱼

《尔雅》曰: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鱼枼〉。(郭璞症曰:状如牛脾。一眼,两片相合乃行。江东呼王余鱼。)

《史记》曰:管仲谏桓公:’古者封禅,东海有比目之鱼。’

《搜神记》曰:东海名馀腹者,昔越王为脍,割而未切,堕半於水,化为鱼。

《临海异物志》曰:两片特立,合体俱行,比目鱼也。

《岭表录异》曰:比目鱼,南人谓之鞋屉鱼,江淮为之拖沙鱼。

左思《三都赋》曰:双则比目,片则王馀。

孙绰《望海赋》曰:王馀孤逝,比目双游。

○人鱼

《山海经》曰:龙侯之山,决水出焉。其中多人鱼,状如〈鱼帝〉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

《史记》曰:秦始皇冢中,以人鱼膏为灯烛。

《临海异物志》曰:人鱼,似人,长三尺馀,不可食。

○虎鱼

《范子》曰:虎鱼出东海。

郭璞《江赋》曰:或虎状类人。(虎鱼,头似虎,腹背皆有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鳞介部-卷十-译文

《春秋考异邮》说:鲸鱼死后,彗星就会出现。

《左传·宣下》说:古时候贤明的君王惩罚不敬的人,会捕捉鲸鱼并将它们封印,作为极大的惩罚。(鲸鲵,指大鱼,用来比喻不义之人。)

《春秋后语》说:楚威王问宋玉说:‘先生是不是有什么不良行为?为什么士人和民众都不赞扬你呢?’宋玉回答说:‘鸟有凤凰,鱼有鲸鱼。凤凰能飞上九千里,在幽深的天空中翱翔。那篱笆边的鹁鸪,怎么能与测量天地的高度相比呢?鲸鱼早上从昆仑山出发,晚上宿在孟津。赤泽的鲵鱼怎么能与衡量江汉的大小相比呢?所以不仅鸟有凤凰,鱼有鲸鱼,士人也有优秀者。’

《唐书》说:开元七年,大拂涅靺羯国献上鲸鱼的眼睛。

《淮南子》说:麒麟相斗时会出现日食月食,鲸鱼死后会出现彗星。(鲸,海中的鱼王。)

《邓析书》说:捕猎猛虎的人不会在后园,钓鱼的人不会在清澈的池塘。为什么?因为园子不是老虎的栖息地,池塘不是鲸鱼的深渊。

《说苑》说:从前南瑕子过程本子,程本子为他烹煮鲵鱼。南瑕子说:‘我听说君子不吃鲵鱼。’程本子说:‘既然君子不吃,你为什么还要吃呢?’南瑕子说:‘我听说向上比较是为了推广德行,向下比较是为了约束行为。台阶好,是上升的阶梯;台阶坏,是退步的源头。’

《魏武四时食制》说:东海有一条大鱼像山一样,长五丈,叫做鲸鲵。次一级的有像房屋那么大的,有时死在岸上,油脂流淌九顷,它的须长一丈,宽三尺,厚六寸,眼睛像三升的碗那么大,骨头可以用来做矛和盾。

《广志》说:鲵鱼,声音像小孩,有四条腿,形状像鳢鱼,出产于伊水。司马迁称它为人鱼,所以他在《史记》中说:‘秦始皇的葬礼上,用人鱼的油脂做蜡烛。’徐广说:‘人鱼像鲇鱼但长有四条腿。就是鲵鱼。’

崔豹《古今注》说:鲸,海中的鱼。大的长千里,小的也有数千丈。一生能生数万子,常在五月、六月到岸边生子,到七、八月引导它们的子嗣回到海中,激起巨浪如雷,喷出泡沫如雨。水族都害怕它,都逃避,不敢抵挡。它的雌性叫做鲵,大的也长千里,眼睛里的珠子是明月珠。

任昉《述异记》说:南海有珠,就是鲸鱼眼睛里的珠子。夜晚可以用来照镜子,叫做夜光。

潘岳《沧海赋》说:鱼有能吞舟的鲸鲵。

左思《吴都赋》说:长鲸吞没航船,修鲵吐出波浪。

木玄《虚海赋》说:那里的鱼是横海的鲸鱼,独自游玩,巨大的鳞片刺破云层,宽大的鳍摆动如雷,头骨能做成山岳,流出的油脂能形成深渊。

曹毗《观涛赋》说:于是神鲸往来,乘风跃起,喷出的气雾汇合,喷出的水形成河流。它的尸体变成岛屿的空虚,眼睛掉落成为明亮的珠子。

《山海经》说:鲮鱼能吞没大船。

《临海水土记》说:鲮鱼背和腹都有刺,像三角菱。

《南越记》说:〈鱼昔〉鱼,南越人称之为瑰雷鱼,长一丈。它的子嗣早上出来觅食,晚上回到母体,经常从肚脐进入,从口中出来。腹内有两个洞,腹中储存水来养育子嗣,一个腹中可以容纳两个子嗣,两个腹中就有四个子嗣了。它的〈鱼思〉鳞皮上有珠纹,可以用来装饰刀剑。

孙绰《望海赋》说:强健的〈鱼昔〉鱼扬起鳍,推动水流。

《临海水土记》说:槌额鱼,像〈鱼昔〉鱼,长四尺。

《临海水土记》说:海鱼,长一丈多。

《金楼子》说:鲸鲵,又名海,住在海底的洞穴中。鲸鱼进入洞穴时水会溢出,溢出的水形成潮水。鲸鱼出入有规律,所以潮水也有定期。

《岭表录异》说:海鱼,是海上最巨大的鱼,小的也有千余尺。每年,广州都会派船到南安进行贸易,路经调黎(地名,海心有山,阻挡东海,波涛汹涌而急,也像黄河的三门。),在深阔的地方,有时能看到十几个山,有时露出水面,有时没入水中。船工说:‘这不是山岛,是鱼背。’它的眼睛明亮,鳍毛像簸箕。太阳中,忽然下起雨。船夫说:‘鱼喷出的气,水散在空中,风势吹来,就像雨一样。’靠近鱼,鱼就鼓动船桨并喧闹,然后迅速潜入水中。(鱼害怕鼓声,同类相互躲避。)

《临海水土记》说:石蟊鱼,附着在石头上用牙齿咬。

《吴时外国传》说:鳄鱼大的有二三丈长,有四条腿,像壁虎,经常吞食人。扶南王范寻命令捕捉后放在沟渠中,如果有人有怨气,就用绳子绑起来喂鳄鱼。如果罪该死,鳄鱼就会吃掉它;如果不吃,就释放,认为它是无罪的。

《梁书》说:扶南国在城沟中养鳄鱼,门外圈养猛兽。有罪的人就喂给猛兽和鳄鱼,不吃的人被认为是无罪的,三天后释放。

《唐书》说:韩愈担任潮州刺史。上任后,关心官吏和民众的疾苦,大家都说:‘郡西的湫水有鳄鱼,卵孵化成鱼,它的长度有几丈,吃掉了民间的牲畜,导致民众贫穷。’过了几天,韩愈去视察,让判官秦济把一头猪和一只羊扔进湫水,念咒语说:‘现在潮州,大海在其南,无论鲸鹏大小、虾蟹细小,都不容忽视,鳄鱼早上出发,晚上就能到达。现在与鳄鱼约定:三天到七天,如果它顽皮不离开,必须成为害人的东西,那么刺史将挑选强壮的弓箭手,与鳄鱼战斗!’咒语念完的那天晚上,湫水中突然刮起暴风雨。几天后,湫水干涸,鳄鱼迁移到原来的湫水西边六十里。从此潮州人没有鳄鱼的困扰。

虞喜《志林》说:有一种鳄鱼,嘴巴长八尺,秋天特别凶猛。人在船边时,鳄鱼可能会伸出头来吃人。所以人们拿着武器在船边防御。

《博物志》说:南海有一种鳄鱼,形状像龟。割掉它的头晒干,割掉它的嘴和牙齿,它就会再生,这样反复三次。

《交州记》说:鳄鱼喜欢出没在沙滩上,卵像鹅蛋一样大,可以吃。

《广州异物志》说:鳄鱼,长的有两丈多,有四条腿,嘴巴长七尺,牙齿非常锋利。老虎和鹿过河时,鳄鱼会攻击它们,咬断它们的嘴巴和牙齿,十天后就会再生。

《岭表录异》说:鳄鱼,身体呈土黄色,有四条腿,长尾巴,形状像鼍,行动敏捷,嘴巴长有锯齿,经常伤害人。南方的鹿很多,最害怕这种动物。鹿在岸边奔跑时,一群鳄鱼在下面吼叫,鹿一定会害怕地从悬崖上掉下来,很多都被鳄鱼捕获,这也是同类相互威慑的例子。所以李太尉被贬官到潮州,经过鳄鱼滩时,沉没了船上所有的宝物、古书和图画,一时全部丢失。于是他召唤船工昆仑去取,但只能看到很多枷锁和鱼,不敢靠近,那其实是鳄鱼的巢穴。

《说文》说:鲛是一种鱼,它的皮可以用来装饰刀剑。

《山海经》记载:燕山,漳水从这里流出,那里有很多鲛鱼。(郭璞注解:鲛的背上长有甲壳,有红色花纹,尾巴长三四尺,皮可以用来装饰刀剑的口部。)

《西京杂记》记载:尉陀在高祖时期献上鲛鱼和荔枝,高祖回报他四匹葡萄锦。

《博物志》记载:东海中有鲛鯖鱼,鱼生子后,子因惊吓,回到母腹中,不久又出来。

任昉的《述异记》记载:虎鱼年老就会变成鲛。

○鱕鱼

《南越记》记载:鱕鱼,鼻子上有横骨像车辕。海中的波浪因此涌动,海船遇到它就会触礁。

○石首鱼

《临海异物志》记载:石首鱼,小的叫水,稍大的叫春来。石首鱼还有一种叫石头,长七八寸,和石首鱼一样。

《岭表录异》记载:石头鱼,形状像鳙鱼,无论大小,胆中都有一个像高粱粒大小的石头,晶莹洁白如玉。有好奇的人,常常买小的鱼,放在竹器里,任其腐烂,然后淘洗,取出鱼腿上的石头,用来做酒筹。

○黄灵鱼

《临海水土记》记载:黄灵鱼,颜色纯黄,像石首鱼。

○乌贼鱼

《南越记》记载:乌贼鱼有吸盘,遇到风浪就会伸出前面的一须吸附住。它的肚子里的血和胆都是黑色的,中间可以装墨水,世人说‘乌贼怀墨而知礼’。所以俗语说:‘海若白事小吏。’有人说:‘古代投掷生人常常自己浮在水面上,乌鸦见它以为死了,就飞过去啄它,结果吞下了乌鸦,所以叫乌贼。现在乌鸦变成了鱼。’

崔豹的《古今注》记载:乌贼鱼,名叫河伯从事小吏。

《岭表录异》记载:乌贼鱼,只有一片骨头,像龙骨一样轻而空,用指甲刮它就能变成粉末。它也没有鳞片,有肉质的翅膀,前面有四只脚。每当潮水来时,它就用两只长脚抓住石头,让自己浮在水面上。有小虾鱼经过它前面,它就吐出唾沫引诱它们,吃掉它们。广州沿海的人常常能捕到大的乌贼,大的像蒲扇一样,炸熟后,用姜醋食用,非常脆美。或者用盐腌制成干,敲打成肉脯,也很好吃。吴中的人喜欢吃它。

左思的《吴都赋》记载:乌贼拥剑。

○{佶鱼}鱼

《临海异物志》记载:{佶鱼}像乌贼但更肥,烤着吃很甜美。

○{制鱼}鱼

《临海异物志》记载:{制鱼}鱼非常肥美,烤着吃很甜美。谚语说:‘宁愿放弃几代的田地房产,也不愿放弃鱼额。’

○鳆(步角反)鱼

《汉书》记载:王莽因为关东兵起,忧心忡忡,不吃饭,只喝酒吃鳆鱼。

《东观汉记》记载:吴良,字大仪,齐人,担任郡中卜官。正月初一,去拜见太守,门下掾王望上前上寿,都称万岁。吴良跪下说:‘门下掾谄媚,明府不要接受他们的酒。盗贼未平息,人民困乏。’太守说:‘你说得对。’于是没有举杯,赐给吴良一百枚鳆鱼,让他担任功曹。吴良因为说话而得到官职,感到羞耻,于是不肯去拜见。

《后汉书》记载:张步派人给伏隆送信,到皇宫上书,献上鳆鱼。(郭璞注《三苍》说:鳆鱼像蛤蜊,一边附着在石头上。《广志》说:鳆鱼没有鳞片,一边附着在石头上,有细孔,有的七孔,有的九孔。《本草》说:石决明,又名鳆鱼,音步角切。)

《魏志》记载:倭国人入海捕鳆鱼,不论水有多深,都能沉入水中捕捞。

《齐书》记载:褚彦回,当时淮北属于魏,江南没有鳆鱼,偶尔有人从中间带过来,一枚价值数千钱。有人送给褚彦回三十枚鳆鱼,褚彦回当时虽然地位很高但非常贫穷,门生献计卖掉它们,说可以赚到十万钱。褚彦回脸色变了说:‘我以为这是食物,不是财货,而且不知道它能值多少钱,只是随便接受吧?虽然贫穷,但怎么能卖掉食物来赚钱呢?’于是他全部给了亲近的人吃,不久就吃完了。

陈思王《求祭先主表》记载:先主喜欢食用鳆鱼,之前已经上表徐州臧霸送来二百枚鳆鱼,足够自己食用。

魏文帝《与孙权书》记载:现在趁赵咨的机会送来一千枚鳆鱼。

○比目鱼

《尔雅》记载:东方有一种比目鱼,如果不并排就不能行动,它的名字叫〈鱼枼〉。(郭璞注解:形状像牛脾。只有一只眼睛,两片合在一起才能行动。江东人称它为王余鱼。)

《史记》记载:管仲劝谏齐桓公:‘古代封禅时,东海有比目鱼。’

《搜神记》记载:东海有一个叫余腹的地方,以前越王做鱼脍,割了一半没切开,掉进水里,变成了鱼。

《临海异物志》记载:两片并排,一起行动,这就是比目鱼。

《岭表录异》记载:比目鱼,南方人称它为鞋屉鱼,江淮人称它为拖沙鱼。

左思的《三都赋》记载:一对就是比目鱼,一片就是王余鱼。

孙绰的《望海赋》记载:王余孤独地游动,比目鱼成双成对地游。

○人鱼

《山海经》记载:龙侯之山,决水从这里流出。那里有很多人鱼,形状像〈鱼帝〉鱼,有四只脚,声音像婴儿,吃了它就不会有痴病。

《史记》记载:秦始皇的陵墓中,用人鱼油做灯烛。

《临海异物志》记载:人鱼,形状像人,长三尺多,不能食用。

○虎鱼

《范子》记载:虎鱼出产于东海。

郭璞的《江赋》记载:有的虎鱼形状像人。(虎鱼,头部像虎,腹部和背部都有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鳞介部-卷十-注解

鲸鲵:鲸鲵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比喻大鱼,尤其是指鲸鱼。在《春秋考异邮》中,鲸鱼死亡与彗星出现相联系,可能象征着天象的异常或某种天灾。在《左传·宣下》中,鲸鲵被用来比喻不义之人,表示其庞大且不可忽视的存在。在《淮南子》中,鲸鱼被称为海中鱼之王,象征着力量和神秘。

鲸:鲸鱼,海洋中最大的鱼类之一,被誉为海中鱼之王。在古代文献中,鲸鱼常被用来象征力量、神秘和威严。

鲵:鲵鱼,古代文献中指一种大型的鱼类,有时与鲸鱼相提并论。在《淮南子》中,鲵鱼被称为明月珠的来源,象征着珍贵和神秘。

凤: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神鸟,象征着吉祥、高贵和美好。

麒麟:麒麟,古代传说中的仁兽,象征着吉祥、仁爱和和平。

日月食:日月食,指日食或月食现象,古人认为这是天象异常的征兆,与国家政治或社会动荡有关。

鲸鲵睛:鲸鲵睛,指鲸鱼的眼睛,在《唐书》中提到大拂涅靺羯献鲸鲵睛,可能用于制作珍贵的饰品或药材。

鲮鱼:鲮鱼,古代文献中提到的一种鱼类,背腹皆有刺,形状类似三角菱。

〈鱼昔〉鱼:〈鱼昔〉鱼,南越地区称为瑰雷鱼,具有特殊的繁殖方式和生活习性。

槌额鱼:槌额鱼,形状类似〈鱼昔〉鱼,但长度较短。

海鱼:海鱼,一种生活在海底的大型鱼类,与潮汐现象有关。

石蟊鱼:石蟊鱼,一种附着在石头上的鱼类,以锯错的方式获取食物。

鳄鱼:鳄鱼,一种生活在水边的爬行动物,以其强大的捕食能力和凶猛的性格著称。

鲛鱼:鲛鱼,古代文献中提到的一种鱼类,常与珍珠有关,有时被认为是神话中的生物。

鲛:鲛鱼,古代传说中的海中生物,背上有甲,皮可以用来装饰刀剑的剑口。

燕山:燕山,即今天的燕山山脉,位于河北省与北京市交界处。

漳水:漳水,古代河流名,流经河北省。

尉陀:尉陀,古代少数民族首领,高祖时曾献鲛鱼、荔枝。

高祖:高祖,指汉高祖刘邦。

蒲萄锦:蒲萄锦,古代一种用葡萄图案装饰的锦缎。

鲛鯖鱼:鲛鯖鱼,古代传说中的海中生物,有特殊繁殖方式。

虎鱼:虎鱼,古代传说中的海中生物,形状像虎。

鱕鱼:鱕鱼,古代鱼类的一种,鼻有横骨。

石首鱼:石首鱼,古代鱼类的一种,体型较小,有石头鱼之称。

黄灵鱼:黄灵鱼,古代鱼类的一种,颜色呈正黄色。

乌贼鱼:乌贼鱼,古代鱼类的一种,有特殊的捕食方式,被称为‘乌贼怀墨而知礼’。

河伯从事小吏:河伯从事小吏,古代传说中的河伯部下的小官。

{佶鱼}:{佶鱼},古代鱼类的一种,类似乌贼但体型较肥。

{制鱼}:{制鱼},古代鱼类的一种,肉质肥美。

鳆鱼:鳆鱼,古代鱼类的一种,无鳞,有一面附着在石头上。

比目鱼:比目鱼,古代鱼类的一种,身体扁平,两片鱼合体而行。

人鱼:人鱼,古代传说中的海中生物,形状类似人。

龙侯之山:龙侯之山,古代山名,位于东海。

决水:决水,古代河流名,流经龙侯之山。

〈鱼枼〉:〈鱼枼〉,古代鱼类的一种,即比目鱼。

王余鱼:王余鱼,古代对比目鱼的别称。

鞋屉鱼:鞋屉鱼,古代对比目鱼的别称。

拖沙鱼:拖沙鱼,古代对比目鱼的别称。

王馀:王馀,古代对比目鱼的别称。

孤逝:孤逝,比目鱼中只有一片鱼游动,另一片则逝去。

双游:双游,比目鱼两片鱼合体游动。

虎:虎,古代传说中的鱼类,头似虎,腹背有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鳞介部-卷十-评注

《说文》中的鲛鱼描述,首先揭示了鲛鱼作为一种鱼的属性,其皮可以用来装饰刀剑,这反映了古人对鲛鱼皮材质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实用美学的追求。

《山海经》中的鲛鱼描述,增加了鲛鱼的形象细节,如背上的甲、朱文、尾长等,这些描述不仅丰富了鲛鱼的文学形象,也为后世的绘画和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

《西京杂记》中提到的鲛鱼与荔枝的贡品,反映了古代的贡品制度,同时也展示了鲛鱼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

《博物志》中的鲛鱼生育现象,如子惊回母腹,展现了古人对生物奇观的好奇心,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生命奥秘的探索。

任昉《述异记》中虎鱼变鲛的记载,体现了古人对生物变化的神秘感,这种转变也常常被用来象征生命的轮回。

《南越记》中对鱕鱼的描述,揭示了鱕鱼的特殊之处,如鼻有横骨,海中波浪因之涌动,反映了古人对海洋生物的观察和认识。

《临海异物志》中对石首鱼的描述,详细介绍了石首鱼的不同种类和特点,体现了古人对海洋生物的细致观察。

《岭表录异》中对石头鱼的描述,不仅介绍了其形态,还提到了其胆中的石子可以用来做酒筹,反映了古人对海洋生物的利用。

《临海水土记》中对黄灵鱼的描述,简单勾勒了其形态,体现了古人对海洋生物的记录和分类。

《南越记》中对乌贼鱼的描述,结合了其生活习性和文化寓意,如乌贼怀墨知礼,体现了古人对海洋生物的哲学思考。

崔豹《古今注》中乌贼鱼与河伯从事小吏的关联,反映了古人对神话传说的传承。

《岭表录异》中对乌贼鱼的描述,进一步丰富了其形象,如只有一片骨,前有四足,反映了古人对海洋生物的观察。

左思《吴都赋》中乌贼拥剑的描述,将乌贼与剑结合,展现了古人对海洋生物的想象。

《临海异物志》中对{佶鱼}和{制鱼}的描述,体现了古人对海洋生物的记录和分类,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美食的追求。

《汉书》和《东观汉记》中对鳆鱼的描述,反映了鳆鱼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人们对它的食用。

《后汉书》和《魏志》中对鳆鱼的描述,进一步说明了鳆鱼在当时社会中的珍贵程度。

陈思王《求祭先主表》和魏文帝《与孙权书》中对鳆鱼的描述,体现了鳆鱼在古代政治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尔雅》中对比目鱼的描述,揭示了其独特的生理特征,如一眼两片相合乃行,反映了古人对生物奥秘的探索。

《搜神记》和《临海异物志》中对比目鱼的描述,进一步丰富了其神话色彩。

《岭表录异》和左思《三都赋》中对比目鱼的描述,展现了古人对海洋生物的想象和文学创作。

孙绰《望海赋》中对比目鱼的描述,反映了古人对海洋生物的审美。

《山海经》中对人鱼的描述,展现了其神秘的形象,如四足、婴儿之声,反映了古人对未知世界的想象。

《史记》和《临海异物志》中对人鱼的描述,进一步说明了人鱼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郭璞《江赋》中对虎鱼的描述,揭示了其独特的形态,如头似虎、腹背有刺,反映了古人对海洋生物的观察和认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鳞介部-卷十》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16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