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鳞介部-卷五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鳞介部-卷五-原文

《周易·系辞下》曰: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尔雅》曰:螣,螣蛇。(龙类也,能兴云雾而游其中。淮南云蟒蛇。)蟒,王蛇。(郭璞症曰:蟒,蛇最大者,故曰王蛇。)

《左传·庄公》曰:初,内蛇与外蛇斗於郑南门掷晷,内蛇死。六年而厉公入。

又《文下》曰:有蛇自泉宫出,入於国,如先君之数。(自伯禽至僖公十七君。)秋八月辛未,声姜薨,毁泉台。(鲁人以为蛇妖所出,而声姜薨,故坏之。)

又《襄三》曰:叔向母曰:”深山大泽,实生龙蛇。”

又《襄五》曰:梓慎曰:”今兹宋、郑其饥乎?蛇乘龙。”(蛇,玄武之宿,虚危之星。)

《史记》曰:秦文公梦黄蛇自天下属地,其口出於鄜衍。文公问史敦,敦曰:”杆上帝之徵,君其祠之。”於是作鄜峙。

《汉书》曰:高祖以亭长送徒骊山,夜行,经丰西大泽中,有大蛇当道,拔剑斩之,遂行。后人至者,见二老妪哭蛇,曰:”杆白帝子也,向赤帝子过而杀之。”媪因忽然不复见。

《后汉书》曰:华佗常行道,有病咽塞者,(咽,喉也。)因语之曰:”向见道隅卖饼人,{艹汧}齑甚酸,可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乃立吐一蛇。

《晋书》曰:杜预,先在荆州,因宴集,醉卧斋中。外人闻呕吐声,窃窥於户,而见一大蛇垂头而吐。闻者异之。

又曰:乐广常有亲客,久阙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厅事壁上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其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而解,沉疴顿愈。

又曰:赵脱凶篡位,殿上有大蟒及小蟒,耳间垂肉,似重孝帻,小蟒亦然。

又曰:慕容熙游於城南,止大柳树下,若有人呼曰:”阁王且止。”熙恶之,伐其树。乃有蛇,长丈餘,从树中而出。

又曰:沮渠蒙逊攻浩,而蛇盘於帐前。蒙逊笑曰:”前为一腾蛇,今盘在吾帐。天意欲吾回师。”先定酒泉,烧攻具而还。

沉约《宋书》曰:刘秀之,少孤贫,有志操。十许岁时,与诸儿戏於前渚,忽有大蛇来,势甚猛,莫不颠沛惊呼;秀之独不动,众并异焉。

《南史》曰:梁主衣库见黑蛇,长丈许,数十小蛇随之,举头高丈餘,南望,俄失所在。帝又与宫人幸玄州苑,复见大蛇盘屈於道,群小蛇绕之,并黑色。帝恶之,宫人曰:”杆非怪也,恐是钱龙。”帝敕所司即日取数十万钱镇於蛇处,以厌之。因设法会,赦囚徒,赈穷乏,退居栖心省。又有蛇从屋坠落帝帽上,忽然便失。又龙光殿上所御肩舆,复见小蛇萦屈舆中,以头驾夹膝前金龙头上,见人走,逐之不及。

《梁书》曰:倭国有兽如牛,名山鼠,又有大蛇吞此兽。蛇皮坚不可斫,其上有孔,乍开乍闭,时或有光。射中之,蛇则死矣。

《陈书》曰:后主末年,昏淫政乱。秘书监传绎上书谏诤,后主逼令自尽。死后,有恶蛇上屋来灵床当前,受祭酹而去。复来百有餘日,时有弹指声。俄而陈灭。

《后魏书》曰:东魏孝静帝武定中,有大蛇见武牢城上。时北豫州刺史高仲蜜以武牢叛,死者数千人。后司马消难之任武牢,蛇又见,消难亦叛。土人谓之雌龙。

《隋书》曰:炀帝大业末年,翟让初见李密,衣在格上,密腰带化为赤蛇,让心异之,竟为密所杀。

又曰:薛浚初为童儿时,与宗中诸儿游戏于涧滨。见一黄蛇,有角及足。召群儿共视,了无见者。浚以为不祥,归而忧悴。母逼而问之,浚以实对。时有胡僧诣宅乞食,浚母蠢而告之,僧曰:”杆乃儿之吉应。且是儿也,早有名位,然寿不过六七耳。”言终而出,忽然不见,时咸异之。既而寿终於四十二,六七之言於是验矣。

又曰:李密据偃师,王世充领兵讨之。夜有班蛇长丈餘,向寝屋作声,如牛吼,执仗者斩之。明日战大溃,匹马归国。

《唐书》曰:太宗屯桓壁,常欲觇敌,潜军远抄,骑皆四散。太宗与一甲士登丘而睡,俄而贼兵四面云合,不之觉也。会有蛇逐鼠,触甲士惊起,因见贼至,遽白太宗而惧上马,驰百餘步,为贼所及,发大羽箭射之,殪其骁将,贼骑乃退。当时以为神异焉。

又曰:建中三年,赵州宁晋县仁孝里沙北,有棠树甚茂,百姓祷之为神。忽有群蛇数千,自东南来,趋北岸集棠树下为二积,留居南岸者为一积。俄有三龟,径寸,绕行积旁,积蛇尽死,而后各登其积。野人以告,蛇腹皆有疮,若矢所中。

又曰:玄和中,五坊小使每群聚於卖酒食家,肆情饮啖。将去,留蛇一箧,诫之曰:”吾以此蛇致供奉鸟雀,可善饲之,无使饥渴。”主人赂而谢之,方肯携蛇箧而去。

又曰:李朝晟为邠州刺史,城方渠无水,师徒嚣然。遽有青蛇乘高而下,视其迹,水随而流。朝晟令筑防环之,遂为停泉,军人仰饮以足。图其事上闻,诏致祠焉。

又曰:琤蚌国有鼠,喙尖而尾赤,能食蛇。有被蛇螫者,鼠辄嗅而尿之,其疮立愈。

《后唐史》曰:欠戛三年春,有蛇、鼠斗於狮子门外,而鼠杀蛇。

《晋史》曰:高祖即位之前一年,岁在乙未,邺西李固桥下,鼠与蛇斗。斗及日掷晷,蛇不胜而死。行人观者志之,后唐果灭於申。

《周史》曰:太祖常寝,柴后见五色小蛇入〈雚页〉鼻间,心异之,知蒲柏贵,敬奉愈厚。

《战国策》曰:昭阳为楚伐魏,复军杀将,移师攻齐。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曰:’楚有祠者,赐其舍人酒一卮。(卮,酒器也,受四升。卮,章移切。)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馀。请各画地为蛇,蛇先成者饮酒。’一人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为足未成,一人蛇后成,夺其卮,曰:’蛇故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今公攻魏,破军杀将,又将移师攻齐,齐畏公甚。战胜不知止,犹为蛇足。’昭阳解军而归。

《孙子兵法》曰: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身,则首尾俱至。

《慎子》曰:腾蛇游雾,飞龙乘云。云罢雾散,与蚯蚓同。

《韩子》曰:昔黄帝合鬼神於西太山,作为青角,虎狼在前,虫蛇伏后。

又曰:蟮似蛇而蚕似蠋,人见蛇则惊骇,见蠋则毛起;渔者持蟮,妇人拾蚕,利之所在,皆为贲、诸。

又曰:鸱夷子皮事田成子。成子去齐,亡之燕,鸱夷子皮负传而从。至望邑,曰:’子独不闻涸泽之蛇乎?泽涸将徙,有小蛇谓大蛇曰:’大蛇行而小蛇随之,人以为蛇之行者耳,必有杀钟。子不如相衔负我以行,人必以我为神也。’乃相负,越挂算而行,人皆避之。今子美而我恶,以子为我上客,一乘之君也;以子为我使者,万乘之卿也。不如为我舍人。’田成子负传而随之。至逆旅,君待之甚敬,因献酒肉。

《淮南子》曰: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中国得而弃之,无用。(蚺蛇,大蛇也,其长数丈。)

又曰:牺牛骍毛宜於牲,其象以致雨,不若黑戾。(黑戾,黑色,蛇属也。戾潜于水,神像,能致雨也。)

又曰:神蛇能断而复属,而不能使人析狞惓也。

又曰:昔容成氏之时,道路雁作行而处,(容成,黄帝时造历上。)记婴儿於巢氏,致馀粮於亩首,虎豹可尾,蛇虺可蹶。

又曰:虎豹不可使缘木,蝮蛇不可以安足。

《淮南万毕术》曰:乌喙蛇肝,病作不苦。(取鸟喙、蛇肝各等,治和丸如梧桐实。欲作,吞一丸,人不倦矣。)

《抱朴子》曰:巳日山中称寡人者,社中蛇也。

又曰:或问隐居山泽,治蛇蝮之道,曰:’昔员丘多大蛇,又生好药。黄帝揭趍焉,广成子教之佩雄黄而蛇去也。今带武都雄黄色如鸡冠者五两,以入山林,则不畏蛇。蛇若中人,以少许雄黄末敷之疮中,登愈。’

又曰:蛇类虽多,惟有蛇蝮,中人至急,一日不治则杀人。若不晓方术,而为此蛇所中者,但以刀割疮肉投地,其肉沸如火,须臾焦尽,而人得活也。

《山海经》曰:泰华山有蛇,名曰肥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又曰:巴蛇吞像,三岁而出骨。君子服之,已心腹之疾。(今南方蚺蛇吞鹿,已烂,自绞於树,腹中骨皆穿鳞甲间出,此类也。)

又曰:天同之山有蛇,名曰长蛇,其毛如彘毫,其音如鼓柝。(如鼓人击柝身。音吒。)

又曰:鳞山多鸣蛇,其状如蛇,四翼,音如磬,见则大旱。

又曰:黑齿人,为人黑齿。有蛇一赤一青在其旁。

又曰:雨师,为人黑手,各操一蛇。

《星经》曰:螣蛇二十二星在室北,近河,主虫蛇。

《说苑》曰:齐景公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问晏子曰:’杆不祥耶?’曰:’有贤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此不祥耳;山是虎室,泽是蛇窟,何不祥乎?’

《新序》曰:太子申生至灵台,蛇绕左轮。御曰:’速得国之祥。’太子遂不返,伏剑而死。

《贾谊书》曰:晋文公出田,前驱还白:’前有大蛇,其高如堤,横道而处。’文公曰:’还车而归。’其御曰:’臣闻祥则迎之,妖则陵之。今前有妖,请攻之。’公曰:’不可。吾闻天子梦恶则修道,诸侯梦恶则修政,大夫梦恶则修身,善是则祸不至。今我有失行而天戒以妖。我若攻之,是逆天令也。’乃归。斋宿而请於庙,退而修政。居三日,梦天诛蛇,曰:’尔何敢当圣君之路!’文公觉,令人视之,蛇已鱼烂矣。(《新序》同。)

又曰:孙叔敖之为儿,出游还,忧而不食。其母问其故,泣而对曰:’今旦儿见两头之蛇,恐死。’母问曰:’今蛇安在?’曰:’闻见两头蛇者死,恐他人复见之,已杀而埋之。’母曰:’无忧,汝不世矣。吾闻之,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新序》同。)

《列仙传》曰:玄俗者,自言河间人,饵巴豆、云母,卖药於都市,七丸一丸,治百病。河间王病,买服之,下蛇十馀头。

郦善长《水经注》曰:南乡故城城南外,旧有郡社柏树,大三十围,萧欣为郡,伐之。言有大蛇。从树腹中坠下,大数十围,长三丈,小蛇数十随之,入南山,声如风雨。伐树之前,见梦於欣,欣不以厝意。及伐之,少日果死。

又曰:汉水又东,合洛水。水有二源,合注壑於神蛇戍西。左右山溪多五色蛇,性驯良,不为物毒。

又曰:交州山多大蛇,名曰蚺蛇,长十丈,围七八尺。

常在树上伺鹿兽,鹿兽过便低头绕之,有顷鹿死。

先濡令湿,讫,便合头角啖之,骨背诵薮出。

山夷始见蛇不动时,便以大竹签签蛇头至尾,杀而食之,以为珍异。

故杨氏《南裔异物志》曰:

‘蚺惟大蛇,既洪且长。彩色驳荦,其文锦章。食灰吞鹿,腴成养创。宾享嘉宴,是豆是觞。’

言其养疮之时,肪腴甚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鳞介部-卷五-译文

《周易·系辞下》说:尺蠖弯曲身体,是为了求得伸展;龙蛇冬眠,是为了保存生命。

《尔雅》说:螣,就是螣蛇。(属于龙类,能够兴云雾在其中游动。淮南人称蟒蛇为云蟒。)蟒,指的是王蛇。(郭璞注解说:蟒是蛇中最大的,所以称为王蛇。)

《左传·庄公》记载:起初,郑国南门内外两条蛇斗,内蛇死了。六年之后,厉公入主郑国。

《左传·文下》记载:有蛇从泉宫出来,进入国都,就像先君以来的那样。(从伯禽到僖公十七位君主。)秋八月辛未日,声姜去世,毁了泉台。(鲁人认为蛇妖出自泉台,而声姜去世,所以拆毁了泉台。)

《左传·襄公》记载:叔向的母亲说:‘深山大泽,确实能生长龙蛇。’

《左传·襄公》记载:梓慎说:‘今年宋国和郑国可能要闹饥荒吗?因为蛇骑在龙背上。’(蛇,指的是玄武星宿,虚危星。)

《史记》记载:秦文公梦见一条黄蛇从天上垂到地上,它的口在鄜衍地方。文公询问史敦,史敦说:‘这是上天的征兆,您应该祭祀它。’于是修建了鄜峙。

《汉书》记载:高祖刘邦以亭长的身份送役徒去骊山,夜晚行走,经过丰西的大泽中,遇到一条大蛇挡在路上,他拔剑斩了它,然后继续前行。后来的人看到两个老妇人哭那条蛇,说:‘这是白帝的儿子,赤帝的儿子经过时杀死了它。’老妇人突然不见了。

《后汉书》记载:华佗经常在路上行走,遇到一个喉咙堵塞的人,他告诉那个人:‘以前看到路边卖饼的人,他们做的菜非常酸,你可以喝三升这种菜汁,病就会好。’那个人照着华佗的话做了,立刻吐出一条蛇。

《晋书》记载:杜预在荆州时,因为宴会醉卧在斋中。外面的人听到呕吐声,从门缝偷看,看到一个巨大的蛇垂头吐出东西。听到的人都感到很奇怪。

《晋书》记载:乐广有一个亲近的客人,很久没有再来。乐广问他为什么不来,客人回答说:‘以前在座上,您赐给我酒,我正要喝,看到杯子里有蛇,我非常讨厌它,喝了酒之后就开始生病。’当时河南厅事墙壁上角画的蛇,乐广认为杯中的蛇是角影。他再次在那里设宴,对客人说:‘酒中还有别的东西吗?’客人回答说:‘和以前一样。’乐广于是告诉了客人原因,客人立刻明白了,重病立刻痊愈。

《晋书》记载:赵脱篡位后,殿上有大蟒和小蟒,它们的耳朵旁边垂着像重孝帻一样的肉。

《晋书》记载:慕容熙在城南游玩,在大柳树下停下,好像有人喊他:‘阁王停下。’慕容熙很讨厌这个声音,砍掉了那棵树。然后有蛇,长一丈多,从树中出来。

《晋书》记载:沮渠蒙逊攻打浩时,蛇盘踞在帐篷前。蒙逊笑着说:‘以前是一条腾蛇,现在盘踞在我的帐篷里。这是天意要我叫军队回去。’先攻下酒泉,烧毁了攻城器具然后撤退。

《宋书》记载:刘秀小时候,家境贫寒,有志向和操守。大约十岁左右,和孩子们在前渚玩耍,突然有条大蛇冲过来,大家都很惊慌,只有刘秀不动,大家都觉得他与众不同。

《南史》记载:梁武帝的衣库里出现了一条黑蛇,长一丈左右,跟着几十条小蛇,抬头高达一丈多,向南望去,然后不见了。武帝又和宫人去玄州苑,又看到一条大蛇在道路上盘曲,一群小蛇围绕着它,都是黑色的。武帝很讨厌它,宫人说:‘这不是怪事,恐怕是钱龙。’武帝命令有关部门立刻在蛇所在的地方放置几十万钱,以镇压它。于是举行法会,赦免囚犯,救济穷人,退居栖心省。又有蛇从屋顶坠落,落在武帝的帽子上,突然就不见了。还有一次,在龙光殿上,武帝所乘坐的车里,又看到小蛇盘踞在车中,用头夹住膝盖前金龙头上,人一走,蛇就追不上。

《梁书》记载:倭国有一种像牛的野兽,名叫山鼠,还有一条大蛇吞食这种野兽。蛇皮坚硬,不能砍破,上面有孔,时而张开,时而关闭,有时会发光。射中它,蛇就会死。

《陈书》记载:陈后主晚年,政治昏庸,政乱。秘书监传绎上书劝谏,后主逼迫他自杀。死后,有恶蛇爬上屋顶,停在灵床前,接受祭祀后离开。又过一百多天,有时听到弹指的声音。不久,陈朝灭亡。

《后魏书》记载:东魏孝静帝武定年间,在武牢城上出现了一条大蛇。当时北豫州刺史高仲密叛变,死了几千人。后来司马消难接任武牢,蛇又出现,消难也叛变了。当地人称之为雌龙。

《隋书》记载:隋炀帝大业末年,翟让初次见到李密,衣服挂在架子上,李密的腰带变成了赤蛇,翟让感到很奇怪,最终被李密杀死。

《隋书》记载:薛浚小时候,和堂兄弟们在涧边玩耍。看到一条黄蛇,有角和脚。他叫来其他孩子一起看,但没有人看到。薛浚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回家后感到忧虑。他的母亲追问,薛浚如实相告。当时有位胡僧来他家化缘,薛浚的母亲告诉他,僧人说:‘这是你儿子的吉祥之兆。而且这个孩子,年纪轻轻就会成名,但寿命不会超过六七岁。’说完就消失了,大家都感到很奇怪。不久,薛浚在四十二岁时去世,六七岁的话应验了。

《隋书》记载:李密占据偃师,王世充带兵征讨他。夜里有一条长丈余的班蛇,向寝室发出声音,像牛吼一样,守卫的人杀了它。第二天战斗大败,王世充独自逃回。

《唐书》记载:唐太宗驻扎在桓壁,经常想侦察敌人,派兵远出偷袭,骑兵都四散而去。太宗和一个士兵登上山丘睡觉,突然有蛇追逐老鼠,触动了士兵,士兵惊醒,看到敌人到了,立刻报告太宗,骑马跑了百多步,被敌人追上,发射大羽箭射杀了敌人的勇将,敌骑兵才撤退。当时的人都认为这是神异的事情。

《唐书》记载:建中三年,赵州宁晋县仁孝里沙北,有一棵茂盛的棠树,百姓祈祷它成为神树。突然有几千条蛇从东南方向来,聚集在棠树下,分成两堆,留在南岸的又成了一堆。突然有三只直径一寸的乌龟,在堆边绕行,堆中的蛇都死了,然后各自爬上堆。乡下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大家,蛇的腹部都有箭伤。

《唐书》记载:玄和中,五坊小使常常聚集在卖酒食的地方,尽情吃喝。要走的时候,留下一个装蛇的箱子,告诉主人:‘我用这个蛇来喂养供奉的鸟雀,你要好好饲养它,不要让它饿着。’主人收了贿赂才肯带走蛇箱子。

《唐书》记载:李朝晟担任邠州刺史,城里的方渠没有水,军队和百姓都很困扰。突然有条青蛇从高处下来,看它的痕迹,水就跟着流了。李朝晟命令筑堤围住水,于是就有了水源,军人可以饮用。

《唐书》记载:琤蚌国有一种老鼠,嘴尖尾巴红,能吃蛇。有人被蛇咬了,老鼠就嗅嗅它,然后尿在上面,伤口立刻就好了。

《后唐史》记载:欠戛三年春天,有蛇和老鼠在狮子门外斗,老鼠杀了蛇。

《晋史》记载:高祖即位前一年,那年是乙未年,邺西李固桥下,老鼠和蛇斗。斗到中午,蛇被打败而死。路过的人看到了,都记在心里,后来后唐在申年灭亡。

《周史》记载:太祖常常睡觉,柴后看到一条五彩的小蛇进入《雚页》的鼻孔,心里感到很奇怪,知道蒲柏将会显贵,于是更加尊敬地供奉。

《战国策》记载:昭阳为楚国攻打魏国,再次领军杀了魏国将领,然后转移兵力攻打齐国。陈轸作为齐王的使者,见到昭阳说:‘楚国有个祭祀的人,赐给他一卮酒。(卮,是一种酒器,容量为四升。)他的随从相互商量说:“这么多人喝一卮酒不够,一个人喝一卮酒就足够了。我们每人画一条蛇,先画完的人喝这杯酒。”其中一个人先画完,拿起酒杯准备喝,然后用左手拿着酒杯,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给蛇画上脚。”但是蛇的脚还没画完,另一个人画完了蛇,夺过他的酒杯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于是他喝了那杯酒,画蛇脚的人最终没有喝到酒。现在你攻打魏国,打败了军队,杀了将领,又要转移兵力攻打齐国,齐国非常害怕你。打了胜仗不知道停止,就像画蛇添足一样。”昭阳于是解散军队回国。

《孙子兵法》说:擅长用兵的人,就像率领的蛇一样。率领的蛇,是常山的蛇。打它的头,尾巴就会来;打它的尾巴,头就会来;打它的中间,头尾都会来。

《慎子》说:腾蛇在雾中游动,飞龙乘云而行。雾散云消后,它们和蚯蚓一样。

《韩子》说:从前黄帝在西泰山召集鬼神,制作了青色的角,让虎狼走在前面,虫蛇隐藏在后面。

《韩子》又说:蟮(蚯蚓)像蛇,蚕像蠋(一种虫子),人们看到蛇就害怕,看到蠋就毛发竖起;渔夫拿着蟮,妇女捡蚕,都是为了利益,像古代的勇士贲、诸。

《韩子》又说:鸱夷子皮侍奉田成子。田成子离开齐国,逃到燕国,鸱夷子皮背着行李跟着他。到了望邑,鸱夷子皮说:“你没有听说过干涸的沼泽里的蛇吗?沼泽干涸了,蛇要搬家,有一条小蛇对大蛇说:‘大蛇你走,小蛇跟着你,人们只认为是大蛇在走,一定会有杀身之祸。你不如叼着我一起走,人们一定会认为我们是神。’于是它们相互叼着走,人们都躲避它们。现在你美而我丑,如果你把我当作上宾,你就是一国之君;如果你把我当作使者,你就是万乘之卿。不如把我当作你的随从。”田成子背着行李跟着他。到了旅馆,主人非常尊敬他们,于是献上了酒肉。

《淮南子》说:越人得到蟒蛇,把它当作上等佳肴;中原人得到它却丢弃了,认为它没有用。(蟒蛇,是一种大蛇,长度可达数丈。)

《淮南子》又说:祭牛的红色毛发适合用于祭祀,它的形象可以招致雨水,不如黑色的蛇。(黑色蛇,属于蛇类,潜于水中,形象神秘,能招致雨水。)

《淮南子》又说:神蛇能够断开后再接上,却不能让人解析复杂的情感。

《淮南子》又说:在容成氏的时代,道路上的雁排成行,住在巢氏那里,把多余的粮食放在田头,虎豹可以跟在后面,蛇和蝮(一种毒蛇)可以踩在脚下。

《淮南子》又说:虎豹不能爬树,蝮蛇不能站稳。

《淮南万毕术》说:乌鸦的喙和蛇的肝,治疗疾病时不会感到痛苦。(取鸟喙、蛇肝各等份,制成药丸如梧桐子大小。要治疗疾病,吞下一丸,人就不会感到疲倦了。)

《抱朴子》说:在巳日山中称自己为王的人,是社中的蛇。

《抱朴子》又说:有人问在山泽中隐居,如何治疗蛇和蝮的方法,回答说:“从前员丘有很多大蛇,还生长着好药。黄帝前往那里,广成子教他佩戴雄黄来驱蛇。现在带着武都的雄黄,像鸡冠一样,进入山林,就不会怕蛇。如果蛇咬了人,用少许雄黄粉末敷在伤口上,就会很快痊愈。”

《抱朴子》又说:蛇类虽然很多,但只有蛇蝮对人伤害最急,一天不治疗就会致命。如果不懂得治疗方法,而被这种蛇咬到的人,只需用刀割开伤口的肉扔在地上,肉会像火一样沸腾,不久就会烧尽,人就能活下来。

《山海经》说:泰华山有一种蛇,名叫肥遗,有六只脚和四只翅膀,它出现的时候,天下就会大旱。

《山海经》又说:巴蛇吞食大象,三年后骨头才会出来。君子服用它,可以治愈心腹之病。(现在南方的大蟒蛇吞食鹿,消化后自己绞死在树上,腹中的骨头都从鳞甲间穿出来,就是这类。)

《山海经》又说:天同山有一种蛇,名叫长蛇,它的毛像猪毛,它的声音像鼓声。(像击鼓的人击鼓的声音。音吒。)

《山海经》又说:鳞山有很多鸣蛇,它们的形状像蛇,有四只翅膀,声音像磬,它们出现的时候,就会有大旱。

《山海经》又说:黑齿人,他们的牙齿是黑色的。旁边有一条红蛇和一条青蛇。

《山海经》又说:雨师,他的手是黑色的,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条蛇。

《星经》说:螣蛇二十二星位于室宿的北面,靠近黄河,主管虫蛇。

《说苑》说:齐景公打猎,上山看到老虎,下泽看到蛇。他问晏子:“这是不祥之兆吗?”晏子说:“有贤人却不被了解,了解却不用,用了却不信任,这才是不祥;山是虎的窝,泽是蛇的窟,有什么不祥的呢?”

《新序》说:太子申生来到灵台,一条蛇绕着左边的车轮。车夫说:“这是得到国家的吉祥之兆。”太子于是没有返回,自杀而死。

《贾谊书》说:晋文公外出打猎,前驱回来报告说:“前面有条大蛇,它的高度像堤坝,横在路上。”文公说:“掉头回去。”车夫说:“我听说吉祥的事情就迎接它,不吉祥的事情就驱赶它。现在前面有不吉祥的事情,请攻击它。”文公说:“不行。我听说天子梦到不吉祥的事情就修养道德,诸侯梦到不吉祥的事情就修养政治,大夫梦到不吉祥的事情就修养自身,这样做吉祥的事情就不会降临。现在我有了过失,上天用不吉祥的事情来警告我。如果我攻击它,就是违背天意。”于是他返回,住在庙里斋戒,然后修养政治。过了三天,梦见天神诛杀蛇,说:“你怎么敢挡住圣君的道路!”文公醒来,派人去看,那条蛇已经像鱼一样腐烂了。(《新序》也有同样的记载。)

《贾谊书》又说:孙叔敖小时候出游回来,忧心忡忡,不吃饭。他的母亲问他为什么,他哭着回答说:“今天早上我看到一条有两个头的蛇,我担心自己会死。”母亲问:“那条蛇在哪里?”他说:“听说看到两个头的蛇的人会死,我担心别人再看到它,已经把它杀了埋掉了。”母亲说:“不用担忧,你不会死的。我听说,有阴德的人,上天会以福祉回报他。”(《新序》也有同样的记载。)

《列仙传》说:玄俗自称是河间人,服用巴豆、云母,在都市卖药,一丸药可以治疗百病。河间王生病了,买了药服用,结果吐出了十多条蛇。

郦善长《水经注》说:南乡故城的城南外,以前有一棵郡社的柏树,树干粗三十围,萧欣担任郡守时,砍掉了这棵树。据说树里有条大蛇。从树干中掉下来,有几十围粗,三丈长,小蛇有几十条跟着它,进入南山,声音像风雨。在砍树之前,萧欣梦见它,但没有放在心上。等到砍树的时候,过了几天,萧欣果然死了。

郦善长《水经注》又说:汉水向东流,与洛水汇合。水有两个源头,汇合后流入神蛇戍西边的山谷。左右的山溪中有很多五彩的蛇,性情温顺,不会伤害人。

又有人说:交州的山里有很多大蛇,叫做蚺蛇,长度有十丈,粗细大约七八尺。它们常常在树上等待鹿和其他野兽,野兽经过时就会低头绕着蛇走,过了一会儿鹿就死了。蛇先让鹿湿透,然后,就合上头和角去吃它,骨头和肉一起从背上被吃掉。山里的居民第一次看到蛇不动的时候,就会用大竹签从蛇头到尾刺穿蛇,杀死后吃掉,认为这是一种珍奇的食物。

所以杨氏的《南裔异物志》中说:‘蚺蛇是条大蛇,既庞大又长。颜色斑斓,花纹像锦缎。吃灰吞鹿,肥美的肉用来滋养伤口。宾客享受美宴,既有豆类也有酒。’这里说的是蚺蛇在滋养伤口的时候,脂肪非常肥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鳞介部-卷五-注解

尺蠖:尺蠖是一种昆虫,其行动方式为屈伸前进,比喻退让以图进取。

信:信在这里指诚信,引申为坚持和守信用。

龙蛇:龙蛇是古代神话中的两种神兽,龙象征帝王,蛇象征臣民,比喻君臣关系。

螣蛇:古代神话中的神蛇,也指星座。

蟒:蟒是一种大型的蛇,郭璞认为蟒是蛇中最大者,故称王蛇。

掷晷:掷晷是古代计时工具,这里指时间。

泉宫:泉宫是古代宫殿名,这里指宫殿。

声姜:声姜是古代人名,这里指人。

毁泉台:毁泉台是指破坏泉宫中的台阁。

叔向母:叔向母是古代人名,这里指人。

深山大泽:深山大泽指偏远的山区和湖泊,比喻隐居之地。

玄武:玄武是古代神话中的四象之一,代表北方,与蛇有关。

虚危之星:虚危之星是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与蛇有关。

黄蛇:黄蛇是古代神话中的神兽,象征皇帝。

鄜衍:鄜衍是古代地名,这里指地方。

白帝子:白帝子是古代神话中的神兽,与蛇有关。

咽:咽指喉咙。

道隅:道隅指道路的角落。

艹汧:艹汧是一种植物,其汁液可以治疗疾病。

杜预:杜预是晋代名将,这里指人。

梓慎:梓慎是古代人名,这里指人。

宋、郑:宋、郑是古代国家名,这里指国家。

秦文公:秦文公是秦国的君主,这里指人。

鄜峙:鄜峙是古代地名,这里指地方。

亭长:亭长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亭舍。

骊山:骊山是古代地名,这里指地方。

丰西大泽:丰西大泽是古代地名,这里指地方。

白帝:白帝是古代神话中的神兽,与蛇有关。

赤帝:赤帝是古代神话中的神兽,与蛇有关。

华佗:华佗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这里指人。

道隅卖饼人:道隅卖饼人是指道路角落卖饼的人。

赵脱凶:赵脱凶是古代人名,这里指人。

慕容熙:慕容熙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燕的君主,这里指人。

沮渠蒙逊:沮渠蒙逊是十六国时期北凉的开国君主,这里指人。

刘秀之:刘秀之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弟弟,这里指人。

梁主:梁主是指南朝梁的君主,这里指人。

钱龙:钱龙是古代神话中的神兽,与蛇有关。

倭国:倭国是指古代日本,这里指国家。

山鼠:山鼠是古代神话中的动物,这里指动物。

陈书:陈书是南朝陈的历史记载,这里指书籍。

后主:后主是指南朝陈的最后一位君主,这里指人。

秘书监:秘书监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图书。

传绎:传绎是古代人名,这里指人。

武牢城:武牢城是古代地名,这里指地方。

高仲蜜:高仲蜜是古代人名,这里指人。

司马消难:司马消难是古代人名,这里指人。

翟让:翟让是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这里指人。

李密:李密是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这里指人。

班蛇:班蛇是古代神话中的蛇,这里指蛇。

太宗:太宗是指唐太宗李世民,这里指人。

棠树:棠树是一种植物,这里指植物。

五坊小使:五坊小使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宫廷中的鸟类。

邠州刺史:邠州刺史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邠州。

欠戛:欠戛是古代地名,这里指地方。

李固桥:李固桥是古代地名,这里指地方。

申:申是古代地支之一,这里指时间。

太祖:指古代帝王的开国皇帝,此处指周朝的开国皇帝周武王。

柴后:指周武王的皇后,柴氏。

五色小蛇:指颜色多样的细小蛇,此处可能寓意着吉祥或不祥的征兆。

雚页:古代的一种书简或文书。

蒲柏:指古代传说中的吉祥植物,此处可能寓意着尊贵的地位。

祠:古代对神灵的祭祀活动。

卮:古代酒器,容量约为四升。

舍人:古代官职,指贵族或官员的家臣。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馀:比喻做事过度或不足。

画地为蛇:比喻空谈或徒劳无功。

蛇足:比喻多余的举动,无益于事。

率然:古代传说中的神蛇,能灵活地适应攻击。

腾蛇:古代传说中的神蛇,能游走于云雾之间。

飞龙:古代传说中的神龙,能乘云而行。

鬼神:指天地间的一切神灵。

青角:古代传说中的神物,形似角,青色。

虫蛇:泛指各种昆虫和蛇类。

蟮:即蚯蚓。

蠋:一种昆虫,形状像蚕。

鸱夷子皮: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善于游说。

田成子:古代传说中的贤臣。

涸泽之蛇:比喻困境中的人。

容成氏:古代传说中的圣贤,黄帝时的人物。

巢氏:古代传说中的圣贤,黄帝时的人物。

虎豹:指猛兽。

蛇虺:指蛇类。

乌喙:一种毒药。

蛇肝:蛇的肝脏。

梧桐实:梧桐树的果实,可入药。

雄黄:一种矿物,可入药,有驱蛇的功效。

蛇蝮:一种毒蛇。

肥遗:古代传说中的神蛇,能引起大旱。

巴蛇:古代传说中的大蛇,能吞食大象。

长蛇:古代传说中的大蛇,有特殊的毛和声音。

鸣蛇:能发出声音的蛇。

黑齿人:古代传说中的民族,以黑齿为特征。

雨师:古代神话中的雨神。

杆:古代的一种仪式或仪式用的器物。

两头之蛇:古代传说中的不祥之物,见者必死。

妖:古代指不祥之事或现象。

天戒:天意警告。

两头蛇:古代传说中的不祥之物,见者必死。

阴德:暗中积累的善行。

巴豆:一种植物,种子可入药。

云母:一种矿物,可入药。

河间王:古代的一个封号,指河间国的国王。

社: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郡社柏树:古代郡守祭祀土地神时用的柏树。

洛水:古代的一条河流。

神蛇戍: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洛水附近。

交州:交州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名称,大约相当于现在的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地区。

山:指交州地区的山脉。

大蛇:指体型巨大的蛇。

名曰:意思是叫做,用来介绍或命名。

蚺蛇:一种大型毒蛇,学名为蟒蛇,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常被提及。

长十丈,围七八尺:形容蚺蛇的长度和直径,十丈约等于30米,七八尺约等于2.3米。

常在树上伺鹿兽:蚺蛇经常在树上等待猎物,伺机捕食鹿类动物。

鹿兽:指鹿类动物。

鹿死:鹿被蚺蛇捕食后死亡。

先濡令湿:先将蚺蛇的肉弄湿。

讫:完毕,结束。

合头角啖之:合头角指的是用头部和嘴巴,啖之即吃掉。

骨背诵薮出:骨背诵指的是骨头从背后被取出,薮出可能是指骨头被吐出。

山夷:指山区的居民。

大竹签:用大竹签来刺杀蛇。

杀而食之:杀死蛇后食用。

以为珍异:将蛇肉视为珍稀的美食。

杨氏《南裔异物志》:《南裔异物志》是杨氏所著的一部记载南方异物的书籍。

蚺惟大蛇,既洪且长:蚺蛇是一种巨大的蛇,非常庞大和长。

彩色驳荦,其文锦章:蚺蛇的颜色斑斓多彩,其花纹如同锦缎。

食灰吞鹿,腴成养创:蚺蛇吃灰吞鹿,肥腻的肉可以用来治疗伤口。

宾享嘉宴,是豆是觞:在宾客共享的盛宴上,蚺蛇的肉和酒是上等的享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鳞介部-卷五-评注

古文开篇即以‘交州山多大蛇’点明地域特色,交州古为岭南之地,山多林密,蛇类繁多,此句不仅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岭南山林的生动画面,也暗示了当地居民与蛇共生的生存环境。

‘名曰蚺蛇,长十丈,围七八尺’通过具体数字描绘了蚺蛇的巨大体型,形象地展现了蛇类的威猛与神秘。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常在树上伺鹿兽,鹿兽过便低头绕之,有顷鹿死’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蛇的行为描绘得生动有趣,同时也展现了蛇捕食的敏捷与凶猛。

‘先濡令湿,讫,便合头角啖之,骨背诵薮出’这句话描述了蚺蛇食鹿的情景,‘濡令湿’暗示了蛇类食前的准备,‘合头角啖之’则形象地描绘了蛇吞食时的样子,‘骨背诵薮出’则表现了蛇消化能力的强大。

‘山夷始见蛇不动时,便以大竹签签蛇头至尾,杀而食之,以为珍异’反映了当地居民对蛇的态度,既敬畏又利用,将蛇视为珍异之物,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

‘故杨氏《南裔异物志》曰:“蚺惟大蛇,既洪且长。彩色驳荦,其文锦章。食灰吞鹿,腴成养创。宾享嘉宴,是豆是觞。”’杨氏《南裔异物志》的引用,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同时通过对蚺蛇的描述,展现了古人对蛇类生物特性的认知和对其象征意义的解读。

‘言其养疮之时,肪腴甚肥’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蚺蛇的肥腻,同时也暗示了其药用价值,古人对蚺蛇的利用不仅仅是为了食用,还涉及到了医疗领域。

整篇文章通过对蚺蛇的描述,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蛇类生物特性的认知和对其象征意义的解读,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鳞介部-卷五》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16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