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饮食部-卷十二-原文
《说文》曰:糟,酒滓也。糠,谷皮也。
《春秋后语》曰:张仪说韩惠王曰:’韩地多厄恶山居,五谷所生,非菽而麦。民之食,大板、菽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
又曰:秦急围邯郸,邯郸且欲降。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曰:’今邯郸之民析骨而炊,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縠,馀粱肉,而民弊衣不完,糟糠不厌,君器物锺鼓自若。使秦破赵,安得而有此哉?’
《后汉书》曰:明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华峤《后汉书》曰:药崧家贫,为郎,无被食糟。自此诏给大官食。
《魏志》曰:李通禽黄巾大帅吴霸,而降其属。遭岁大饥,通倾家振施,与士分糟糠,皆争为用。由是盗不敢犯。
《六韬》曰:太公曰:’古之乱君夏桀、殷纣,积糟为丘,以酒为池,饮者常三千人。’
《尔雅》曰:糠谓之虫。(米皮。)
《广志》曰:糠谓之〈禾曷〉。
《通俗文》曰:碎糠曰〈米靡〉。(牟皮切。)
《史记》曰:吴中大夫应高说胶西王母曰:’舐糠及米。’
《汉魏春秋》曰:甄后之诛,由郭后之宠。及殡,令以糠塞口。后明帝逼杀郭后,使殡如甄后。
《晋书》曰:王戎子万有美名而太肥。戎令食糠,而肥愈甚。
又曰:孙绰性通率,好讥调。尝与习鉴齿共行,绰在前,顾谓凿齿曰:’沙之汰之,瓦石在后。’凿齿曰:’簸之扬之,糠秕在前。’
《齐书》曰:顾欢所居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於舍壁后倚听,无遗忘者。夕则燃松节读书,或然糠自照。
《墨子》曰:备城,皆收藏灰糠马矢。
又曰:人衣短褐,食糠糟。
《庄子》曰:播糠脒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
《韩子》曰:糟糠不厌者,不待粱肉而饱;短褐不完者,不须文绣而好。
《潜夫论》曰:不命大将以讨叛羌,州郡稍兴兵,若排糠障风,掏沙壅河。
《抱朴子》曰:上世玄水结而不寒,肴糠绝而不饱。
刘欣期《交州记》曰:合浦海口有糠头山,传云:越王舂米於此,积糠而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饮食部-卷十二-译文
《说文》说:糟,是指酒渣。糠,是指谷物的皮。
《春秋后语》中记载:张仪劝说韩惠王说:‘韩国的地形多险恶,居住在山上,种植的五谷不是豆类而是麦子。民众的食物主要是大板、豆饭、野菜汤。如果一年没有收成,民众连糟糠都吃不上。’
又说:秦国紧急围攻邯郸,邯郸即将投降。客舍的官吏的儿子李同劝说平原君说:‘现在邯郸的民众已经到了析骨而炊、易子而食的紧急程度。而您的后宫美女如云,婢妾们穿着华丽的丝绸,还有剩余的粮食和肉,而民众却穿着破烂的衣服,连糟糠都吃不上,您的钟鼓乐器依旧照常使用。如果秦国攻破赵国,您怎么能拥有这些呢?’
《后汉书》记载:明帝的姐姐湖阳公主刚守寡,明帝与她一起讨论朝中大臣,暗中观察她的想法。公主说:‘宋公的威严和德行,群臣无人能比。’明帝说:‘我正准备对付他。’后来弘被引见,明帝让公主坐在屏风后面,于是对弘说:‘俗语说:“贵易交,富易妻。”这是人之常情吗?’弘说:“我听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明帝回头对公主说:“事情不会顺利的。”’
华峤《后汉书》记载:药崧家里贫穷,担任郎官,没有被子吃糟糠。从此之后,朝廷下诏让他在大官那里吃饭。
《魏志》记载:李通擒获黄巾军大帅吴霸,并使其部下投降。遇到大饥荒,李通倾家荡产救济,与士兵们分享糟糠,大家都争相为他效力。因此,盗贼不敢侵犯。
《六韬》记载:太公说:‘古代的暴君夏桀、商纣,堆积酒糟成山,用酒当作池子,饮酒的人常常有三千人。’
《尔雅》说:糠被称为虫(米皮)。
《广志》说:糠被称为〈禾曷〉。
《通俗文》说:碎糠称为〈米靡〉(牟皮切)。
《史记》记载:吴中大夫应高劝说胶西王的母亲说:‘舔糠及米。’
《汉魏春秋》记载:甄后被杀,是因为郭后的宠爱。到下葬时,命令用糠塞住她的嘴。后来明帝逼迫杀害郭后,让她的葬礼和甄后一样。
《晋书》记载:王戎的儿子王万有美好的名声但非常肥胖。王戎让他吃糠,但他的肥胖更加严重。
又说:孙绰性格通达直率,喜欢讥讽调笑。曾与习凿齿同行,孙绰走在前面,回头对习凿齿说:‘沙之汰之,瓦石在后。’习凿齿说:‘簸之扬之,糠秕在前。’
《齐书》记载:顾欢所住的乡中有学校,顾欢贫穷无法入学,于是在学校墙壁后面靠听,没有遗漏的。晚上就点燃松节读书,有时用糠来照明。
《墨子》说:在城防中,都要收藏灰糠马粪。
又说:人们穿着短褐色的衣服,吃糠糟。
《庄子》说:播糠迷眼,天地四方就会颠倒。
《韩子》说:糟糠不厌的人,不需要粱肉也能吃饱;短褐不完的人,不需要文绣也能喜欢。
《潜夫论》说:不命令大将去讨伐叛乱的羌族,州郡逐渐兴起兵力,就像排糠挡风,掏沙堵塞河流。
《抱朴子》说:上古的玄水结冰但不寒冷,肴糠绝食但不饥饿。
刘欣期《交州记》说:合浦海口有糠头山,传说越王在这里舂米,积累糠成了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饮食部-卷十二-注解
糟:糟是指酒经过发酵后剩下的残渣,也比喻困苦的境遇。在古代,糟常用来形容生活困苦,如‘民不厌糟糠’中的糟糠即指粗粮和糟粕,比喻贫困的生活。
糠:糠是指谷物去壳后剩下的皮,常用来比喻微不足道的东西。在古代文献中,糠也常用来比喻贫困和艰苦的生活,如‘食糠糟’即指吃粗粮和糟粕。
菽:菽是指豆类作物,是古代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麦:麦是指小麦,也是古代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
板:板指一种食物,可能是用小米或高粱等谷物制成的饭。
藿羹:藿羹是指用藿(一种野菜)做成的汤。
易子而食:易子而食是指因为食物匮乏,不得不交换孩子来吃,形容极其贫困的境地。
绮縠:绮縠是指精美的丝织品,这里用来形容华丽的服饰。
粱肉:粱肉是指用粱米做的肉食,是古代富贵人家的高级食品。
弊衣:弊衣是指破旧的衣服,这里用来形容贫困。
器物锺鼓:器物锺鼓是指古代的乐器,这里用来比喻财富和地位。
宋公:宋公是指宋国的公爵,这里指的是朝臣宋公威。
德器:德器是指德行和才能。
引见:引见是指引导某人见面。
大官:大官是指官府,这里指的是官府的粮食供应。
黄巾大帅:黄巾大帅是指东汉末年起义军的首领。
岁大饥:岁大饥是指那一年发生了严重的饥荒。
振施:振施是指救济。
禽:禽是指捉拿。
属:属是指部下。
夏桀:夏桀是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历史上以暴虐著称。
殷纣:殷纣是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同样以暴虐著称。
积糟为丘:积糟为丘是指堆积酒糟成为山丘,形容酒量极大。
舐糠及米:舐糠及米是指连糠和米都舔食,形容极度贫困。
殡:殡是指为死者举行的丧礼。
塞口:塞口是指用东西堵住死者的口。
短褐:短褐是指短小的粗布衣服,是古代贫民所穿。
播糠脒目:播糠脒目是指用糠米擦眼睛,形容极度贫困。
短褐不完:短褐不完是指粗布衣服破烂不堪。
排糠障风:排糠障风是指用糠来挡风,形容力量微薄。
玄水:玄水是指黑色的水,这里可能是指某种特殊的泉水。
糠头山:糠头山是指一个传说中因越王舂米积糠而成的小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饮食部-卷十二-评注
《说文》中提到‘糟’是指酒糟,‘糠’是谷物的皮。这两字虽然简单,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春秋后语》中张仪对韩惠王的劝诫,通过对比韩国的地理环境和民众的生活状态,突显了糟糠之食在民间的普遍性,以及民众对粮食的渴望。
李同对平原君的劝告,通过对比邯郸贵族与民众的生活差异,揭示了社会不公和贵族阶层对民众疾苦的漠视。
《后汉书》中明帝与湖阳公主的对话,通过引用‘贵易交,富易妻’的谚语,表达了忠诚与爱情的永恒价值。
华峤《后汉书》中描述药崧家贫,无被食糟,反映了当时士人的清贫生活。
《魏志》中李通倾家振施,与士分糟糠,体现了将领与士兵同甘共苦的精神。
《六韬》中太公对夏桀、殷纣的描述,通过夸张的比喻,揭示了古代君王荒淫无度的形象。
《尔雅》中对糠的解释,表明糠是米皮,是粮食的副产品,这也反映了古代对粮食的珍惜。
《史记》中应高对胶西王母的劝诫,通过‘舐糠及米’的比喻,强调了忠诚的重要性。
《汉魏春秋》中甄后的遭遇,反映了宫廷斗争的残酷,以及权力斗争对个人命运的摧残。
《晋书》中王戎对儿子的教育,通过让儿子食糠,体现了古代教育中对节俭的重视。
《齐书》中顾欢贫而好学,通过‘燃松节读书,或然糠自照’的描述,展现了古代士人的勤奋。
《墨子》中备城收藏灰糠马矢,反映了古代军事对物资的重视。
《庄子》中‘播糠脒目’的描述,通过夸张的手法,揭示了物质对精神的影响。
《韩子》中‘糟糠不厌者,不待粱肉而饱;短褐不完者,不须文绣而好’的论述,强调了人的内在品质的重要性。
《潜夫论》中‘不命大将以讨叛羌,州郡稍兴兵,若排糠障风,掏沙壅河’的比喻,揭示了战争的无意义。
《抱朴子》中‘上世玄水结而不寒,肴糠绝而不饱’的描述,反映了古代对自然环境的敬畏。
刘欣期《交州记》中糠头山的传说,体现了古代对自然景观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