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饮食部-卷十三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饮食部-卷十三-原文

《释名》曰:豉,嗜也。五味调和,须之而成,乃可甘嗜也。故齐人谓’豉’声如’嗜’。

《史记》曰:蘖面盐豉千答。(徐广曰:或作’合’,器名。)

谢承《后汉书》曰:羊续为南阳太守,盐豉共壶。

袁宏《汉纪》曰:李亻霍数设酒请郭汜,或留汜。汜妻惧与亻霍婢妾私而夺己爱,思有以离间之。亻霍送馈,汜妻乃以鼓为药,汜将食,妻曰:’食从外来,傥或有故。’遂摘药示之,曰:’一栖不两雄,我固疑将军之信李公也。’明日,亻霍请汜,大醉,汜疑亻霍药之,绞粪汁饮之,乃解。於是遂相疑猜也。

《三辅决录》曰:南阳旧语曰:’前队丈夫范仲公,盐鼓蒜果共一筒。’言其廉俭也。

《豫章列士传》曰:羊茂为东郡太守,出界买盐鼓。

《博物志》曰:外国有豉法:以苦酒溲豆,暴令极燥,以油麻蒸讫,复暴三过乃止,然后细捣椒屑,筛下,随多少合投之。

《金楼子》曰:五色茄,一名金盐;地榆,一名玉鼓。惟此二物,可以煮石。

《广志》曰:苦,秦豉也。

《楚辞·招魂》曰:大苦酸咸(大苦谓豉。)辛甘行。(言取豉调和以椒姜,咸酢和以饴蜜,则辛甘之味皆发而行。)

《古歌》曰:美豉出鲁门。

○齑

《周礼》曰:醯人掌共五齐。(昌本、脾析、蜃、豚拍、深蒲也。)

《记》曰: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齑,以授相者。

《释名》曰:蟹齑,去其匡,熟,捣合如齑也。

《通俗文》曰:淹韭曰齑,淹薤曰{队韭}。

《东观汉记》曰:王莽将败北海,逢萌载齑器於市,曰:’辛乎!’因潜藏不见。

《魏志》曰:华佗尝见病咽塞者,语之曰:’向来道隅有卖饼人,萍齑甚酸,可取三升饮之。’如言,立吐一蛇。

王隐《晋书》曰:袁甫曰:’美莫过稻,不可以为齑。’

《语林》曰:石崇尝冬月得韭齑,王恺货崇帐下督,云:’是捣韭根,杂以麦苗耳。’

《楚辞》曰:惩於羹者而吹齑。

又曰:吴酸毛蒌不沾薄。(毛,菜也。言吴人善为致美,其菜若蒌,味无沾薄,言有调也。又曰蒿也。蒌不沾薄,繁草也。蒌,香沾多汗也。薄,无味也。言吴人工调咸酸,使偷蒿蒌以为齑味酸,又不薄,适甘美人也。)

崔寔《四民月令》曰:八月收韭菁,作捣齑。

弘《君举食檄》曰:大市覆罂之蒜,东里独姥之醯、大盐杂以姜、椒,叛奴使之春齑。

《岭表异录》曰:容南土风,好食水牛肉,言其脆美,则柔毛肥彘不足比也。每军衙有局筵,必先此物,或炮或炙,尽此一牛。既饱,即以圣齑销之。(圣齑,如有菘,云是牛肠胃中已化草。)既至,即以盐、酪、姜、桂调而啜之,腹遂不胀。北客到彼,多赴此筵,但能食肉,罔有啜齑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饮食部-卷十三-译文

《释名》说:豉,就是嗜好。五种味道调和在一起,需要豉来成就,才能变得甜美可口。所以齐地的人说‘豉’的发音就像‘嗜’。

《史记》记载:用蘖面和盐制成的豉,一千个一捆。(徐广注:有的写作‘合’,是器物的名称。)

谢承的《后汉书》记载:羊续担任南阳太守时,盐豉是装在一个壶里的。

袁宏的《汉纪》记载:李亻霍多次设宴邀请郭汜,有时还留下郭汜。郭汜的妻子担心他和李亻霍的婢妾私通,夺走了自己的宠爱,想有办法离间他们。李亻霍送来礼物,郭汜的妻子便把鼓当作药,郭汜在吃的时候,妻子说:‘食物是从外面来的,或许有什么原因。’于是拿出药给他看,说:‘一窝不能有两个雄性,我本来怀疑将军相信李公。’第二天,李亻霍邀请郭汜,郭汜喝得大醉,怀疑李亻霍在酒里下了药,就绞了粪汁喝下去,才解了酒。从此,他们开始互相猜疑。

《三辅决录》记载:南阳有句老话:‘前队丈夫范仲公,盐豉蒜果共一筒。’这是说他的节俭。

《豫章列士传》记载:羊茂担任东郡太守,出界时买了盐豉。

《博物志》记载:外国有一种制作豉的方法:用苦酒泡豆子,晒干到极致,用麻油蒸好后,再晒三次才停止,然后细捣胡椒末,筛下来,根据需要加入。

《金楼子》记载:五色茄子,又名金盐;地榆,又名玉豉。只有这两种东西,可以用来煮石头。

《广志》记载:苦味,指的是秦地的豉。

《楚辞·招魂》记载:大苦酸咸(大苦指豉。)辛甘行(说取豉调和以椒姜,咸醋和以糖蜜,那么辛甘的味道都会发挥出来。)

《古歌》记载:美味的豉出自鲁地。

《周礼》记载:醯人负责提供五种酒食。(昌本、脾析、蜃、豚拍、深蒲。)

《记》记载:士兵吃客饭时,从前面跪下。吃完饭后,把饭和齑递给旁边的人。

《释名》说:蟹齑,就是去掉蟹壳,煮熟后捣碎混合成齑。

《通俗文》说:腌制的韭菜叫齑,腌制的葱叫{队韭}。

《东观汉记》记载:王莽将要失败时,逢萌在市场上带着齑器说:‘辛辣吗!’于是悄悄藏起来不露面。

《魏志》记载:华佗曾经遇到一个喉咙堵塞的病人,告诉他说:‘刚才街角有个卖饼的人,那里的齑很酸,可以取三升喝下去。’病人按照他的话做了,立刻吐出一条蛇。

王隐的《晋书》记载:袁甫说:‘美味的食物没有超过稻米的,但不能用来做齑。’

《语林》记载:石崇曾经在冬天得到韭菜齑,王恺买给石崇手下的督帅,说:‘这是捣碎韭菜根,掺杂麦苗做的。’

《楚辞》记载:因为羹太苦而吹齑。

《楚辞》又记载:吴地的酸毛蒌不沾薄(毛,指的是菜。说吴人善于调味,他们的菜就像蒌,味道不沾薄,说有调味。又说蒌是香沾多汗的草。薄,指的是无味。说吴人善于调味咸酸,使偷来的蒌成为齑的味道酸,又不薄,味道适合甜美的人。)

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八月收韭菜,做成捣碎的齑。

弘的《君举食檄》记载:大市上覆盖着坛子的蒜,东里的老妇人家的醋、大盐混合着姜、椒,让叛奴来捣齑。

《岭表异录》记载:容南地区的风俗,喜欢吃水牛肉,说它的肉质鲜嫩,比不上柔毛肥猪。每次军队的宴席上,必定先吃这个,或者煮或者烤,吃完一头牛。吃饱后,就用圣齑来消化。(圣齑,就像白菜,说是牛肠胃中已经消化掉的草。)到了之后,就用盐、酪、姜、桂来调和着喝,肚子就不会胀了。北方的客人到了那里,很多人参加这个宴席,但只有吃肉,没有人吃齑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饮食部-卷十三-注解

豉:豉是一种发酵豆制品,古时用于调味,具有独特的香味。在古代文献中,豉常被用来代表调味品的总称,有时也指代具体的调味品如豆豉。‘豉’字本身含有‘嗜’的意思,表示对食物的喜爱。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是古代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基本味道分类。

调和:指将不同的味道搭配在一起,使之平衡和谐。

齐人:指齐国的居民,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蘖面盐豉:蘖面盐豉是一种古代的调味品,由蘖(一种植物)和盐、豉混合而成。

羊续:羊续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官员,曾任南阳太守。

郭汜:郭汜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将领。

李亻霍:李亻霍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将领。

三辅决录:《三辅决录》是东汉时期的一部地方志。

博物志:《博物志》是晋代的一部博物志。

金楼子:《金楼子》是南朝陈代的一部杂著。

广志:《广志》是南朝宋代的一部地理志。

楚辞:《楚辞》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

大苦:大苦指豉,即豆豉。

齑:齑是一种将食物切碎或捣碎而成的调味品,常用于凉拌或与其他食物混合。

五齐:五齐是古代饮食中的五种酒,分别是昌本、脾析、蜃、豚拍、深蒲。

蟹齑:蟹齑是一种以螃蟹为主要原料的调味品。

淹韭:淹韭是指将韭菜浸泡后捣碎成齑。

东观汉记:《东观汉记》是东汉时期的一部纪传体史书。

华佗:华佗是东汉末年的一位著名医学家。

王莽:王莽是新朝的开国皇帝,他的统治时期是西汉末年至新朝初年。

袁甫:袁甫是晋代的一位文学家。

石崇:石崇是西晋时期的一位富豪。

王恺:王恺是西晋时期的一位官员。

惩於羹者而吹齑:这句话出自《楚辞》,意思是比喻因为对某种食物不满而吹嘘另一种食物。

毛蒌:毛蒌是一种植物,这里指用毛蒌制作的齑。

崔寔《四民月令》:《四民月令》是东汉时期的一部农书。

弘《君举食檄》:《君举食檄》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饮食书籍。

岭表异录:《岭表异录》是唐代的一部地理志。

圣齑:圣齑是一种用牛肠胃中的草化成的齑,这里指用牛肠胃中的草制成的齑。

盐、酪、姜、桂:这些是常用的调味品,盐用于调味,酪是一种乳制品,姜和桂都是香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饮食部-卷十三-评注

《释名》中提到‘豉’字,其意在于‘嗜’,即喜爱。这里通过字源学的角度,揭示了‘豉’在调味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它是调和五味的关键,没有它,食物便无法达到令人喜爱的甘美之味。齐人将‘豉’的发音与‘嗜’相近,这也反映了‘豉’在饮食文化中的重要性和人们对它的喜爱。

《史记》中的记载,提到了‘蘖面盐豉千答’,这里的‘蘖面’可能指的是某种发酵的面食,而‘盐豉’则是指用盐腌制的豆豉。这种食物的制作方法以及名称的记载,反映了古代饮食文化的丰富性和地域特色。

谢承《后汉书》中的故事,通过羊续和李亻霍的故事,展现了古代官场中的人际关系和权谋斗争,同时也反映了盐豉在当时社会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三辅决录》中的记载,通过范仲公的例子,表现了古代士人的节俭美德,盐豉作为调味品,在这里成为了节俭的象征。

《博物志》中对外国豉的制作方法的描述,展现了古代对外来文化的接触和交流,同时也反映了豆豉制作工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金楼子》中的记载,通过茄子和地榆的比喻,揭示了食物的象征意义,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食物的审美情趣。

《广志》中的记载,提到了秦豉,即苦豉,反映了不同地区对豆豉的不同制作和风味。

《楚辞·招魂》中的描述,通过豉与其他调料的搭配,展现了古代饮食文化的调和之美。

《古歌》中提到‘美豉出鲁门’,这里的‘鲁门’可能指的是鲁国的城门,而‘美豉’则是指鲁国出产的优质豆豉,反映了古代对地方特产的认可和推崇。

《周礼》中的记载,提到了‘醯人掌共五齐’,这里的‘五齐’指的是五种不同的酒,而‘醯人’则是指负责酿造这些酒的人,反映了古代酒文化的丰富性。

《记》中的记载,描述了古代宴席上的礼仪,以及‘齑’这种调味品的制作和使用,展现了古代饮食文化的细节。

《释名》中对‘蟹齑’的解释,揭示了‘齑’的制作方法,即去壳、煮熟、捣碎,反映了古代调味品的制作工艺。

《通俗文》中的记载,对‘齑’的制作原料进行了分类,如韭菜、薤等,反映了古代调味品的多样性。

《东观汉记》中的故事,通过逢萌的例子,展现了古代士人的机智和生存智慧,同时也反映了‘齑’在生活中的普遍性。

《魏志》中的记载,通过华佗的治疗方法,展现了古代医学的实践和经验,同时也反映了‘齑’在医疗中的应用。

王隐《晋书》中的记载,通过袁甫的话,反映了古代对食物的审美和评价,同时也展现了‘齑’在饮食文化中的地位。

《语林》中的记载,通过石崇和王恺的故事,展现了古代贵族的奢华生活和饮食文化。

《楚辞》中的描述,通过‘惩於羹者而吹齑’和‘吴酸毛蒌不沾薄’等句子,展现了古代饮食文化的审美情趣和对食物的赞美。

崔寔《四民月令》中的记载,通过八月收韭菁制作‘齑’的方法,反映了古代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食物的多样性。

弘《君举食檄》中的记载,通过‘大市覆罂之蒜,东里独姥之醯、大盐杂以姜、椒,叛奴使之春齑’的描述,展现了古代饮食文化的制作工艺和调味品的多样性。

《岭表异录》中的记载,通过描述南方饮食文化中水牛肉和‘圣齑’的搭配,展现了不同地区饮食文化的差异和特色。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饮食部-卷十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14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