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王朴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王朴-原文

周世宗时,拾遗王朴献《平边策》,略云:

“攻取之道,从易者始。

当今唯吴易图,东至海,南至江,可挠之地二千里。

从少备处先挠之,备东则挠其西,备西则挠其东。

彼奔走以救弊,则奔走之间,我可窥其虚实。

避实击虚,所向无前,则江北诸州举矣。

既得江北,用彼之民,扬我之兵,江南亦不难下也。

江南下,而桂、广、岷、蜀,可飞书召之矣。

吴、蜀既平,幽必望风而至,唯并为必死之寇,必须强兵力攻,然不足为边患也。”

世宗奇之,未及试,其后宋兴,卒如其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王朴-译文

在周世宗时期,拾遗王朴献上了《平边策》,大致内容如下:

“攻取敌人的方法,应该从容易的地方开始。

现在只有吴地容易攻取,东至大海,南至长江,可以侵扰的地区有两千里。

从敌人防备薄弱的地方先进行侵扰,如果敌人防备东边,我们就侵扰西边;如果敌人防备西边,我们就侵扰东边。

敌人为了补救漏洞而四处奔走,在奔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他们的虚实。

避开敌人的强处,攻击他们的弱点,这样我们就能所向无敌,江北的各州就能轻易攻下。

一旦得到江北,利用当地的百姓,壮大我们的军队,江南也就不难攻下了。

江南一旦攻下,桂、广、岷、蜀等地,就可以通过书信招降。

吴、蜀平定后,幽州必然会望风而降,只有并州是必死的敌人,必须用强大的兵力攻打,但他们不足以成为边境的威胁。”

周世宗对此感到惊奇,但还没来得及实施,后来宋朝兴起,最终按照这个策略取得了成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王朴-注解

周世宗:指五代后周的第二位皇帝柴荣,他在位期间致力于统一中国,加强中央集权。

王朴:五代时期后周的政治家、军事家,曾担任拾遗一职,提出了著名的《平边策》。

《平边策》:王朴向周世宗提出的军事策略,主要内容是通过逐步攻取易攻之地,最终实现全国统一。

吴:指五代十国时期的吴国,位于今天的江苏、浙江一带。

江北:指长江以北的地区,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湖北等地。

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包括今天的浙江、江西、湖南等地。

桂、广、岷、蜀:分别指今天的广西、广东、四川等地,这些地区在五代时期属于不同的割据政权。

幽:指幽州,位于今天的北京一带,五代时期属于契丹(辽国)的势力范围。

并:指并州,位于今天的山西一带,五代时期属于北汉政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王朴-评注

《平边策》是五代时期后周政治家王朴向周世宗提出的一项重要军事策略,其核心思想是通过逐步攻取易攻之地,最终实现全国统一。这一策略不仅体现了王朴对当时政治军事形势的深刻洞察,也反映了五代时期统一中国的迫切需求。

从文化内涵来看,《平边策》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的‘避实击虚’原则。王朴主张从易攻之地入手,通过调动敌人的兵力,使其疲于奔命,从而暴露其虚实,最终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这一策略与《孙子兵法》中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有异曲同工之妙,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智慧的精髓。

从艺术特色来看,《平边策》的语言简洁明了,逻辑清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王朴在文中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证,逐步展开其战略构想,既有宏观的战略布局,又有具体的战术指导,展现了其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

从历史价值来看,《平边策》不仅对周世宗的统一大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来的宋朝统一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参考。尽管周世宗未能亲自实施这一策略,但其后的宋朝在统一过程中,确实采用了类似的战略,逐步消灭了各地的割据政权,最终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因此,《平边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总的来说,《平边策》不仅是一篇优秀的军事策略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军事智慧的集中体现。它通过对当时形势的深刻分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统一方案,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战略启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王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1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