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饮食部-卷十一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饮食部-卷十一-原文

○饣宛(於月切)

《方言》曰:腕,谓之餚。(以豆屑杂饧也。)

《苍颉解诂》曰:饣宛,饴中着豆屑也。

《说文》曰:饣宛,豆饴也。

○馓(先但切)

《广雅》曰:浮〈流中’氵改米’〉,〈米咠〉也。(〈流中’氵改米’〉,音流。)

《说文》曰:馓,熬稻张饘也。

《急就篇》曰:馓饴饧。

卢谌《祭法》曰:四时皆用馓。

○麹蘖。

《书》曰:若作酒醴,尔惟麹蘖。

《记》曰:仲冬之月,乃命有司:秫稻必齐,麹蘖必时。

《左传》曰:楚子伐箫。还无社与司马卯言,号申叔展。(还无社,萧人也。司马卯、申叔展,皆楚大夫。)叔展曰:’有麦麹乎?’曰:’无。'(麦曲,所以御湿也。)’有山芎藭乎?’曰:’无。’

《方言》曰:〈麦殳〉、(音器)〈麦才〉、(音才)〈麦穴〉、(于八切)麰、(音牟,大麹也。)〈麦卑〉、(音脾,细面麹也。)〈麦蒙〉、(音蒙,有衣麹。)〈麦果〉、麹(小麦为麹,〈麦果〉即麹耳。)自关而西秦豳之间曰〈麦殳〉,晋之旧都曰〈麦才〉,(今河东人呼麹为才。)齐右河济曰〈麦穴〉,北燕曰〈麦果〉,曲,其通语也。

《说文》曰:曲,酒母也。〈酉蒙〉,生衣也。〈酉甚〉,熟曲也。蘖,牙米也。

《通俗文》曰:〈禾圂〉麦曲曰〈麦皃〉。

《释名》曰:麹,朽也,郁之使生衣朽败也。蘖,缺也,渍麦覆之,使生牙开缺也。

《史记》曰:文帝遗匈奴秫蘖。

又曰:通邑大都,蘖麹盐鼓千答也。

《东观汉记》曰:顺帝诏禁民无得酤卖酒麹。

《汉晋阳春秋》曰:愍帝在长安,为刘粲所攻,粮尽,太仓有麹数十饼,屑之为粥以供奉帝。麹屑尽遂降。

《列子》曰:子产有兄公孙朝,聚酒千锺,积麹成封。

刘伶《酒德颂》曰:枕麹藉糟。

崔寔《四民月令》曰:七月七日作麹。

○麸

《苍颉解诂》曰:面,细麸也。

《说文》曰:麸,小麦皮屑也。

《史记》曰:陈平为人长大美色。或谓陈平贫,何食而肥若是?其嫂疾平之不视家产,曰:’亦食糠核。'(孟康曰:麦糠中之不破者。晋灼曰:京师谓粗屑为纥头。)

《吴书》曰:袁术既为雷薄等所距,留住三日,士众绝粮乃还。至江亭,去寿春八十里,问厨下,尚有麦屑三十斛。

刘谦之《晋记》曰:王莽诛,童谣曰:’昔年食麦屑,今年食豆。豆不可食,使我枯咙喉。’

崔寔《四民月令》曰:五月五日至后可籴麸,至冬以养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饮食部-卷十一-译文

《方言》说:腕,叫做餚。(用豆屑和糖混合制成的食物。)

《苍颉解诂》说:饣宛,是指在糖中放入豆屑。

《说文》说:饣宛,是豆制糖。

《广雅》说:浮在流中的‘氵改米’,是‘米咠’。(‘氵改米’的音读作流。)

《说文》说:馓,是熬煮的稻米制成的饘。

《急就篇》说:馓饴饧。

卢谌《祭法》说:四季都使用馓。

《书》说:如果制作酒醴,你就需要麹蘖。

《记》说:在仲冬这个月,命令官吏:高粱必须精选,麹蘖必须适时。

《左传》说:楚子攻打箫国。回来后,无社与司马卯交谈,呼喊申叔展。(无社,是箫国人。司马卯、申叔展,都是楚国的大夫。)叔展问:‘有麦麹吗?’回答说:‘没有。’(麦曲,是用来防潮的。)‘有山芎藭吗?’回答说:‘没有。’

《方言》说:‘麦殳’(音器)、‘麦才’(音才)、‘麦穴’(于八切)、‘麰’(音牟,大麹)、‘麦卑’(音脾,细面麹)、‘麦蒙’(音蒙,有衣麹)、‘麦果’(小麦为麹,‘麦果’即麹。自关而西秦豳之间称为‘麦殳’,晋的旧都称为‘麦才’(现在的河东人把麹称为才),齐的右河济称为‘麦穴’,北燕称为‘麦果’,曲,是通用的说法。)

《说文》说:曲,是酒母。‘酉蒙’,是生衣。‘酉甚’,是熟曲。蘖,是牙米。

《通俗文》说:‘禾圂’麦曲称为‘麦皃’。

《释名》说:麹,是朽的意思,通过郁热使其生衣朽败。蘖,是缺的意思,浸泡麦子覆盖它,使其生芽开缺。

《史记》说:汉文帝送给匈奴秫蘖。

又记载:在通邑大都,蘖麹盐鼓千答。

《东观汉记》说:顺帝下诏禁止民间买卖酒麹。

《汉晋阳春秋》说:愍帝在长安,被刘粲攻打,粮食吃尽,太仓还有几十块麹,磨成粥来供奉皇帝。麹屑吃完后,就投降了。

《列子》说:子产有兄长公孙朝,聚了千钟酒,堆积的麹成了一座山。

刘伶《酒德颂》说:枕着麹,垫着糟。

崔寔《四民月令》说:七月七日制作麹。

《苍颉解诂》说:面,是细麸。

《说文》说:麸,是小麦皮屑。

《史记》说:陈平长得高大美丽。有人问陈平贫穷,怎么吃得这么胖?他的嫂子嫉妒他不看家产,说:‘也吃糠核。’(孟康说:麦糠中未破损的部分。晋灼说:京师人把粗屑称为纥头。)

《吴书》说:袁术被雷薄等人阻挡,停留了三天,士兵们断粮后只好返回。到了江亭,离寿春八十里,问厨房,还有麦屑三十斛。

刘谦之《晋记》说:王莽被杀,童谣说:‘去年吃麦屑,今年吃豆。豆不能吃,让我喉咙干枯。’

崔寔《四民月令》说:五月五日以后可以买麸,到冬天用来喂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饮食部-卷十一-注解

餚:以豆屑杂饧也,即用豆粉和麦芽糖混合制成的食品。

饣宛:饴中着豆屑也,指在麦芽糖中添加豆粉。

馓:熬稻张饘也,指用糯米或其他谷物制成的食品,经过熬煮后形成的。

麹蘖:制作酒类的微生物,麦曲和蘖都是发酵过程中使用的。

麦曲:麦曲,即麦芽经过发酵制成的曲,用于酿酒。

山芎藭:一种植物,其汁液可用来防止潮湿。

麦殳:指大麦曲,用于酿酒。

麦才:指小麦曲,在晋朝的旧都地区称为麦才。

麦穴:指小麦曲,在齐国的右河济地区称为麦穴。

麦果:指小麦曲,在北燕地区称为麦果。

曲:酒母也,指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用于酿酒。

酉蒙:生衣也,指酒曲表面生长的微生物。

酉甚:熟曲也,指发酵成熟的酒曲。

蘖:缺也,指浸泡麦子使发芽,形成蘖。

麦皃:麦曲的别称。

麹:朽也,指通过发酵使麦芽变朽,产生酒曲。

秫蘖:指用高粱和蘖(发酵剂)制成的酒。

麸:小麦皮屑也,指小麦的外皮。

糠核:指麦糠中未破的颗粒。

纥头:指粗屑,京师地区对粗屑的称呼。

麦屑:指小麦的细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饮食部-卷十一-评注

《方言》中提到的‘腕’,又称作‘餚’,是一种以豆屑和饴糖混合而成的食品。这里的‘餚’字,反映了古代食品制作中豆类和糖类的结合,以及豆屑作为填充物的使用,体现了古代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苍颉解诂》对‘饣宛’的解释,进一步说明了它是将豆屑放入饴糖中制成的,这种制作方法不仅增加了食品的口感,也丰富了食品的营养成分。

《说文》中的解释,将‘饣宛’定义为豆饴,强调了豆类和糖类的结合,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对食品分类的细致。

‘馓’字在《广雅》中的解释,指的是一种在流水中漂浮的米食,这种食品的制作方法可能涉及到米的处理和烹饪技巧,体现了古代食品制作的精细。

《说文》中对‘馓’的解释,提到了熬煮稻米制成的饘,这种食品的制作方法与‘馓’有所不同,但都反映了古代对稻米食品的重视。

卢谌在《祭法》中提到,馓在四时都使用,这表明馓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其制作和食用可能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

《书》中提到的‘麹蘖’,是制作酒类的重要原料。这里的‘麹蘖’指的是麦曲,它不仅是发酵的催化剂,也是酒香的重要来源。

《左传》中的故事,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古代对麦曲的重视,以及麦曲在生活中的应用。

《方言》中对‘麦麹’的多种称呼,反映了古代对麦曲的不同分类和命名,同时也说明了麦曲在各地的不同用法。

《说文》中对‘曲’的解释,将其定义为酒母,进一步说明了麦曲在酒类制作中的关键作用。

《通俗文》和《释名》对‘麹’和‘蘖’的解释,从字义上揭示了它们的制作过程和用途,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食品和酒类的制作方法。

《史记》和《东观汉记》中的记载,展示了古代对酒类和麹蘖的重视,以及它们在政治、军事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列子》和刘伶的《酒德颂》中的故事,则从文学角度展现了酒类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人们对酒的喜爱。

崔寔的《四民月令》中提到的制作麹的方法,为我们了解古代食品制作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步骤。

《苍颉解诂》和《说文》中对‘麸’的解释,说明了麸是小麦皮屑,这种食品的副产品在古代可能有着多种用途。

《史记》和《吴书》中的故事,通过人物的经历,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食品和饮食的重视。

刘谦之的《晋记》中的童谣,则从侧面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对食物的依赖。

崔寔的《四民月令》中提到的养马方法,说明了麸在古代农业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饮食部-卷十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14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