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饮食部-卷十-原文
○〈麦咅〉〈麦主〉
束晳《饼赋》曰:〈麦咅〉〈麦主〉髓烛。
○甘脆
范汪《祠制》曰:孟夏祭,下甘脆。
○安幹特
束晳《饼赋》曰:安幹、粔籹之伦。
卢谌《祭法》曰:四时祠皆用安幹特。
○饧
《礼记·内则》曰:枣、栗、饴、蜜以甘之。
《方言》曰:饧谓之张皇,(即幹饴也。)饴谓之饣亥,(音该。)饧谓之糖。(江东皆言糖也。)凡饴谓之饧,自关而东,陈魏宋楚卫之间通语。
《说文》曰:饴,米蘖煎也。饧,饴和馓也。
《释名》曰:饧,洋也,煮米消烂洋洋然也。饴,小弱於饧,形怡怡然也。哺,餔也,如饧而浊可哺也。
《后汉书》曰:明德马皇后报章帝曰:’吾但当含饴弄孙,不能复关政矣。’
《东观汉记》曰:野王献甘胶膏饧,每作,大发吏,以为饶利。樊闳知之,临薨奏焉。
《四王起事》曰:惠帝到华阴,河间王遣使上甘果餔二百幡。
《幽明录》曰:王胤、祖安国、张显等以太元中乘船,见仙人赐糖饴三饼,大如比轮钱,厚二分。
《淮南子》曰:柳下惠见饴曰:’可以养老。’盗跖见饴曰:’可以粘牡。’见物同而用之异也。
《盐铁论》曰:洗爵以盛水,升降而进糖,礼虽备,然非其贵也。
《世说》曰:王君夫饴餔澳釜。
《楚辞·招魂》曰:粔籹蜜饵有张皇。(张皇,饧也。)
张衡《七辨》曰:沙饴石蜜,远国贡储。
崔寔《四民月令》曰:十月,先水冻作煮饧,煮暴饴。
卢谌《祭法》曰:冬祠用荆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饮食部-卷十-译文
束晳在《饼赋》中提到:《麦咅》和《麦主》是髓烛。
范汪在《祠制》中提到:在夏季的祭祀中,要提供甜美的食物。
束晳在《饼赋》中提到:安幹、粔籹这类食物。
卢谌在《祭法》中提到:四季的祭祀都要使用安幹特。
《礼记·内则》中提到:用枣、栗、饴糖、蜜来增加食物的甜味。
《方言》中提到:饧被称为张皇,也就是幹饴。饴被称为饣亥,音同‘该’。饧被称为糖,江东地区都这么叫。所有饴糖都被称为饧,从关中往东,直到陈、魏、宋、楚、卫等地,都是通用语。
《说文》中提到:饴是米蘖煎制的。饧是饴和馓的混合物。
《释名》中提到:饧,是指煮米变得软烂的样子,洋洋然。饴比饧小而弱,形状怡然。哺,是指像饧一样,但较为浑浊,可以用来喂食。
《后汉书》中提到:明德马皇后对章帝说:‘我只是含着饴糖逗弄孙子,不能再参与政事了。’
《东观汉记》中提到:野王献上甘胶膏饧,每次制作都会召集大量官吏,认为这是利润。
《四王起事》中提到:惠帝到达华阴时,河间王派人送上甘果和饴糖两百卷。
《幽明录》中提到:王胤、祖安国、张显等人在太元年间乘船时,见到仙人赠予糖饴三块,大小如车轮钱,厚二分。
《淮南子》中提到:柳下惠见到饴糖说:‘这可以用来养老。’盗跖见到饴糖说:‘这可以用来粘牡。’看到同样的东西,用途却不同。
《盐铁论》中提到:用洗过的酒杯盛水,递上糖,虽然礼节完备,但并不是最珍贵的。
《世说》中提到:王君夫用饴糖喂猪。
《楚辞·招魂》中提到:粔籹蜜饵有张皇。(张皇,即饧。)
张衡在《七辨》中提到:沙饴石蜜,是远方国家进贡的珍品。
崔寔在《四民月令》中提到:十月,先冻结水,然后煮饧,煮暴饴。
卢谌在《祭法》中提到:冬季祭祀时使用荆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饮食部-卷十-注解
麦咅:麦咅,古代祭祀用的麦芽糖,是古代食品中的一种甜食,常用于祭祀和礼仪活动中。
麦主:麦主,指麦芽,与麦咅类似,也是古代祭祀和礼仪活动中使用的食品。
髓烛:髓烛,古代用动物油脂或植物油脂制成的蜡烛,常用于照明和祭祀。
甘脆:甘脆,指甜而脆的食物,常用来形容食物的美味。
安幹:安幹,古代一种用米粉或其他谷物制成的食品,类似于今天的年糕。
粔籹:粔籹,古代一种用米粉制成的食品,形状类似今天的馒头。
饧:饧,古代的一种糖类食品,是用米或麦芽制成的,可以用来调味或作为甜食。
张皇:张皇,古人对饧的一种别称,也指饧这种食品。
饣亥:饣亥,古人对饴的一种称呼,音译为“该”,是饴的另一种说法。
糖:糖,指从甘蔗、甜菜或其他植物中提取的甜味物质,古代也有用米或麦芽制成的糖。
米蘖:米蘖,指发芽的米,是制作饴糖的原料。
馓:馓,古代一种用米粉制成的食品,类似于今天的麻花。
哺:哺,喂养,此处指用饧喂养。
餔:餔,吃,此处指食用。
比轮钱:比轮钱,古代的一种货币,此处比喻糖饴的大小。
柳下惠:柳下惠,古代著名贤人,此处指他见到饴糖时的评价。
盗跖:盗跖,古代传说中的著名盗贼,此处指他见到饴糖时的评价。
沙饴:沙饴,古代的一种糖类食品,类似于现在的糖粉。
石蜜:石蜜,古代的一种糖类食品,是用蜂蜜制成的。
荆饧:荆饧,用荆树皮制成的饧,是古代的一种食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饮食部-卷十-评注
《麦咅》〈麦主〉髓烛。这句话中,《麦咅》和《麦主》是古代文献中提到的两种食物,可能分别指的是麦芽糖和麦面制品。‘髓烛’则是一种比喻,意指这些食物如同烛光一般,既温暖又照亮人心。这里束晳《饼赋》通过这样的比喻,传达了食物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其带来的温暖感受。
‘甘脆’一词在范汪《祠制》中,指的是祭祀时使用的甜而脆的食物。这反映了古代祭祀仪式中对于食物的讲究,不仅仅是食物本身的味道,更是通过食物传达对神灵的敬意。
‘安幹特’在束晳《饼赋》和卢谌《祭法》中均有提及,可能是指一种古代的食品。‘安幹’和‘粔籹’可能分别指不同的食品,而‘特’字则可能表示这些食品在祭祀中的特殊地位。卢谌《祭法》中提到‘四时祠皆用安幹特’,说明这种食品在古代祭祀活动中具有普遍性。
‘饧’一词在《礼记·内则》等多部文献中都有出现,指的是一种甜食,如米糖。从《方言》中的解释可以看出,‘饧’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称呼,如‘张皇’、‘饣亥’、‘糖’等,反映了古代语言的多样性和地域文化的差异。《说文》和《释名》则从字源和形态上对‘饧’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展现了古人对食物的深入理解。
《后汉书》和《东观汉记》中的记载,展示了‘饧’在古代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作为贡品、礼品等,以及其在民间传说中的地位。这些记载不仅丰富了我们对‘饧’的了解,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
《淮南子》中的记载,通过柳下惠和盗跖对‘饧’的不同看法,揭示了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和利用方式,体现了古人对事物本质的探讨。
《盐铁论》和《世说》中的记载,则从礼仪和生活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饧’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楚辞·招魂》中的‘粔籹蜜饵有张皇’,以及张衡《七辨》中的‘沙饴石蜜’,都是对古代食品的描述,反映了古代食品的丰富多样性和地域特色。
崔寔《四民月令》和卢谌《祭法》中的记载,则展示了‘饧’在古代祭祀活动中的重要性,以及在不同季节祭祀中使用的不同类型‘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