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饮食部-卷二十二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饮食部-卷二十二-原文

○脂膏

《周礼·庖人》曰:凡用禽献,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踞鱐(音搜。)膳膏臊,秋行犊麂膳膏腥,冬行鲜羽膳膏膻。(用禽献,谓煎和之以献王也。郑司农云:膏香,牛脂也。膏臊,豕膏也。杜子春云:膏臊,犬膏。膏腥,豕膏也。鲜,鱼也。羽,雁也。膏膻,羊脂也。玄谓:膏腥,鸡膏也。八物者,得四时之气尤盛,为人食之弗胜,是以用休废之脂膏煎和膳之。)

又《冬官·梓人》曰:天下之兽五:脂者、膏者、裸者、羽者、鳞者。(脂,牛羊之属。膏,豕之属也。)宗庙之事,脂者、膏者以为牲。(致美味也。)

《礼》曰:脂用葱,膏用薤。(脂,肥凝者。泽者曰膏。)煎诸膏,膏必灭之。肝膋,取狗肝一,幪之以其膋。(膋,肠问脂。幪音蒙。)小切狼臅膏,以与稻米为酏。(狼臅膏,臆中膏也。酏,之然反。)

《尔雅》曰:冰,脂也。(《庄子》云:肌肤若冰雪。冰雪,脂膏也。)

《说文》曰:〈月尞〉,牛肠脂。(〈月尞〉,音力彫反。)

《通俗文》曰:脂在脊曰肪,在骨曰〈月册〉,(音珊。)兽脂聚曰〈月囷〉。(音窘。)

《史记》曰:败脂辱处也,而公伯千金。

《后汉书》曰:孔奋为姑臧长,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以为身处脂膏,不能自润,徒益苦辛耳。

《淮南子》曰:无角者膏而无前,有角者脂而无后。

○油

《魏志》曰:孙权至合肥新城,满宠驰往赴,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

又曰:黄初三年,车驾幸宛,使夏侯尚率诸军与曹真共围江陵。权将诸葛瑾与尚军对江。瑾度入江中渚,而分水军於江中。尚夜多持油船,将步骑万馀人,於下流潜渡攻瑾,诸军夹江烧其舟船,水陆并攻,破之。

王隐《晋书》曰:元康三年,武库火。检校,是工匠盗库中,恐罪,乃投烛着麻膏中火燃。

又曰:齐王冏起义,孙秀多敛苇炬,益储麻油於殿省,为纵火具。

《东宫旧事》曰:月给油六升。

《宋书》曰:朱脩之为荆州刺史,去镇之日,秋毫无犯。计在州已来,然油及私牛马食官谷草,以私钱六十万偿之。

《梁书》曰:沈约年十三而遭家难,潜窜,会赦乃免,既而流寓。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释卷。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

又曰:张缵为湘州刺史,州境大宁。晚好积聚,多写书数万卷。有油二百斛、米四千石,他物称是。

又曰:侯景攻台城,为曲项木驴攻城,矢石不能制。羊侃作雉尾炬,施铁镞,以油灌之,掷驴上,焚之俄尽。

又曰:初,侯景既南奔,魏相高澄命先剥景妻子面皮,悉以油煎杀之。

《后周书》曰:卫剌王真作乱,率其党袭肃章门,不得入,乃纵火烧之。尉迟运惧火尽真党得进,乃取油灌木以益火,火势转盛,真不得进,乃退。

《博物志》曰:煎油,水气尽,无烟,不复沸则还冷,可内手搅之。得水而焰起飞散。

《释名》曰:柰油,捣柰实和之,以涂缯上,燥而发之,形似油也。杏油亦如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饮食部-卷二十二-译文

《周礼·庖人》说:凡是用来献祭的禽鸟,春天用羊和猪的脂肪香膏,夏天用鱼做的香膏和猪的脂肪香膏,秋天用小牛和麂子的脂肪香膏,冬天用新鲜鸟羽的脂肪香膏。用禽鸟献祭,是指将它们煎煮调和后献给国王。郑司农说:香膏是牛脂,膏臊是猪脂,膏腥也是猪脂,鲜是鱼,羽是雁,膏膻是羊脂。这八种东西,因为得到了四季之气最盛的部分,人吃了会难以承受,所以用这些休废的脂肪煎煮成膏来食用。

又《冬官·梓人》说:天下的兽类有五种:脂肪的、膏的、裸的、羽的、鳞的。脂肪的是牛羊等,膏的是猪等。宗庙祭祀时,脂肪和膏用来作为祭品,是为了提供美味。

《礼》说:脂肪用葱来调味,膏用薤来调味。煎煮各种膏时,膏必须被灭掉。肝膋,取一只狗的肝脏,用它的肝脂包裹。小切狼臅膏,与稻米一起煮成粥。

《尔雅》说:冰,是脂肪。庄子说:肌肤像冰雪一样,冰雪就是脂肪。

《说文》说:月尞,是牛肠中的脂肪。

《通俗文》说:脂肪在脊骨上叫肪,在骨头上叫月册,兽脂聚集叫月囷。

《史记》说:败脂辱处,而公伯千金。

《后汉书》说:孔奋担任姑臧长,力行清洁,被众人嘲笑,认为他身处脂膏之中,却不能自己润泽,只是徒增苦辛。

《淮南子》说:无角的是膏,无前的是脂,有角的是脂,无后的是膏。

《魏志》说:孙权到达合肥新城,满宠驰往赴战,招募壮士数十人,折断松树做火把,用麻油浇灌,从上风放火,烧毁敌人的攻城器械。

又《魏志》说:黄初三年,皇帝的车驾到达宛城,派夏侯尚率领各军与曹真一起围攻江陵。孙权的将领诸葛瑾与夏侯尚的军队对峙在江中。诸葛瑾渡入江中的沙洲,将水军分散在江中。夏侯尚夜间携带许多油船,率领步兵和骑兵一万多人,从下游潜渡攻击诸葛瑾,各军从江中夹击,烧毁他们的船只,水陆并进,将其击败。

王隐《晋书》说:元康三年,武库发生火灾。检查时发现是工匠偷了库中的东西,害怕受到惩罚,就把蜡烛扔到麻膏中,火势蔓延。

又《晋书》说:齐王冏起义,孙秀收集了许多苇炬,并在殿省中储存了大量的麻油,作为纵火工具。

《东宫旧事》说:每月供应六升油。

《宋书》说:朱脩之担任荆州刺史,离开镇守时,一丝一毫的东西都没有侵犯。计算他在州任职期间,尽管如此,还是用六十万私钱偿还了油和私有的牛马吃官府的谷物和草。

《梁书》说:沈约十三岁时遭遇家难,隐居,遇到赦免才免于一死,之后流亡。他孤贫,专心好学,昼夜不放松书本。他的母亲担心他过度劳累生病,常常让他减少油的使用以熄灭火焰。

又《梁书》说:张缵担任湘州刺史,州境安宁。晚年喜欢积累,抄写了数万卷书籍。有二百斛油、四千石米,其他物品也很多。

又《梁书》说:侯景攻打台城,使用曲颈木驴攻城,箭石无法阻止。羊侃制作了雉尾炬,装上铁钉,用油浇灌,扔到木驴上,火势迅速蔓延,木驴被烧尽。

又《梁书》说:起初,侯景南逃后,魏国的宰相高澄命令先剥去侯景妻子和孩子的脸皮,然后用油煎杀他们。

《后周书》说:卫剌王真作乱,率领他的党羽袭击肃章门,未能进入,于是放火烧门。尉迟运害怕火势熄灭,真党得以进入,就取油浇灌灌木以助长火势,火势更加旺盛,真党无法进入,于是退去。

《博物志》说:煎油,水气蒸发完毕,没有烟,不再沸腾时就会冷却,可以用手搅拌。如果加水,火焰会飞散。

《释名》说:柰油,是将柰果捣碎后和油混合,涂在丝绸上,干燥后展开,形状像油。杏油也是这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饮食部-卷二十二-注解

脂膏:脂膏是指动物的脂肪,古代用于烹饪和祭祀。在《周礼·庖人》中,脂膏被分为不同的类型,如牛脂、豕膏、羊脂等,分别用于不同季节的祭祀活动。脂膏在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代表着肥美和富饶。

禽献:禽献指的是用禽类动物作为献祭品,以示对神灵的敬意。在古代,献祭是重要的宗教仪式之一。

膏香:膏香指的是牛脂,古代用于烹饪和祭祀。

膏臊:膏臊指的是豕膏,即猪油。

膏腥:膏腥指的是豕膏,即猪油。

鲜:鲜指的是鱼。

羽:羽指的是鸟类,如雁。

膏膻:膏膻指的是羊脂。

脂者:脂者指的是牛羊等有脂肪的动物。

膏者:膏者指的是猪等有脂肪的动物。

裸者:裸者指的是无毛的动物,如猪。

羽者:羽者指的是有羽毛的鸟类。

鳞者:鳞者指的是有鳞片的鱼类。

牲:牲指的是用于祭祀的牲畜。

葱:葱是一种香草,古代常用于烹饪。

薤:薤是一种香草,古代常用于烹饪。

膋:膋指的是肠间的脂肪。

狼臅膏:狼臅膏指的是羊的胸腹部脂肪。

酏:酏是一种稀薄的粥。

月尞:月尞指的是牛肠脂。

肪:肪指的是动物的脂肪,特指脊背上的脂肪。

月册:月册指的是动物的脂肪,特指骨间的脂肪。

月囷:月囷指的是动物的脂肪聚集处。

麻油:麻油指的是用麻籽压榨出的油。

苇炬:苇炬指的是用芦苇制成的火炬。

麻膏:麻膏指的是用麻油和膏脂制成的混合物。

柰油:柰油指的是用柰子(一种果实)制成的油。

杏油:杏油指的是用杏子制成的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饮食部-卷二十二-评注

《周礼·庖人》中提到的‘脂膏’,是对古代烹饪中使用的动物油脂的统称。文中详细描述了春季使用羊脂(膏香)、夏季使用猪脂(膏臊)、秋季使用牛脂(膏腥)、冬季使用鱼脂(膏膻)等不同季节所用的油脂。这种根据季节变化选择油脂的做法,体现了古人对食材与季节相配合的烹饪理念,也反映了古代对食材营养价值的认识。‘膏香’、‘膏臊’、‘膏腥’、‘膏膻’等词汇的使用,不仅是对油脂的命名,也蕴含了对不同油脂特性和用途的区分。

《冬官·梓人》中提到的‘脂’和‘膏’,分别指代牛羊等动物的脂肪和猪的脂肪,它们在宗庙祭祀中作为牺牲品,体现了油脂在古代宗教仪式中的重要性。这里的‘脂’和‘膏’不仅是食物,更是宗教仪式中表达敬意和祈福的象征。

《礼》中提到的‘脂用葱,膏用薤’,说明了古代烹饪中油脂的调味方法。葱和薤作为调味品,与油脂结合,能够提升食物的风味,这也反映了古代烹饪技艺的精细。

《尔雅》中‘冰,脂也’的说法,将冰与脂膏相提并论,揭示了冰的物理性质与油脂的相似之处,即两者都具有凝固和融化的特性。

《说文》中对‘月尞’的解释,即牛肠脂,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古代油脂种类的认识,也体现了古代对动物油脂的广泛使用。

《通俗文》中对‘脂’、‘肪’、‘〈月册〉’、‘〈月囷〉’等词汇的解释,说明了不同部位的脂肪名称,以及脂肪在动物体内的分布情况。

《史记》和《后汉书》中的记载,展示了油脂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多重含义,既可以是财富的象征,也可以是个人品质的体现。

《淮南子》中的描述,则是对油脂的一种哲学思考,通过‘无角者膏而无前,有角者脂而无后’的对比,揭示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规律。

《魏志》和《晋书》中的记载,说明了油脂在军事和生活中的应用,如‘灌以麻油’的火攻策略,以及‘月给油六升’的生活用油。

《东宫旧事》、《宋书》、《梁书》等文献中的记载,反映了油脂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从日常生活的用油到军事战争中的火攻,油脂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博物志》和《释名》中的记载,则是对油脂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的进一步阐述,如‘煎油’的过程和‘柰油’、‘杏油’的制作方法,展现了古代对油脂科学知识的掌握。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饮食部-卷二十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13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