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饮食部-卷二十一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饮食部-卷二十一-原文

○肉

《礼》曰:毋反鱼肉。(为已历口人可秽也。)濡肉齿决,幹肉不齿决。

又曰:六十宿肉,六十非肉不饱。

又曰:觞酒豆肉,让而受恶。

《传》曰:公将如棠观鱼,臧僖伯谏曰:’乌兽之肉不登於俎,则公不射,古之制也。’

又曰:齐师伐我,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肉食者,谓朝大夫。)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又曰:公膳日双鸡,(卿大夫之膳食。)饔人窃更之以鹜。御者知之,则去其肉而以其泊馈。(御者,进食者。饔人、御者欲使诸大夫怨庆氏,减其膳,盖卢蒲癸王何之谋也。)

又曰:有酒如淮,有肉如坻。有酒如渑,有肉如陵。(亦具酒门。)

《谷梁传》曰:公曰:’天王使石尚来归脤。脤也者,何也?俎实也,祭肉也。生曰脤,熟曰俎。’

《论语》曰: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又《乡党》曰:鱼馁而肉败,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祭於君,不宿肉。(助祭於君,所得牲体,归即以班赐,不留神惠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自其家祭肉也,过三日不食,是亵鬼神之餘。)

《尔雅》曰:肉谓之败。(臭坏。)

又曰:肉曰脱之。(剥其皮也。今江东呼麇鹿之属通为肉。)

又曰:鲍宣上书:奈何独私养外亲与幸臣董贤,使奴从宾为肉。

《家语》曰:夫食肉者勇悍。

《战国策》曰: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

《史记》曰:廉颇奔魏,赵王使使者视颇尚可得用不。赵使见颇,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

又曰:公孙弘为丞相,食一肉。

《帝王世纪》曰:夏桀为肉山、脯林。

《汉书》曰:黄霸为颍川太守,使吏出,不敢舍邮亭,食於道旁,乌攫其肉。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霸,与语道此。后日,吏谒见,霸迎劳之,曰:’甚苦,食於道旁,乃为乌所盗肉。’吏大惊。

又曰:武帝为酒池肉林,令外国客遍观。

又曰:陈平为里社分肉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宰天下,亦当如此肉矣。’

又曰:张汤父为长安丞,出,汤为儿守舍。父还,鼠盗肉。父怒笞汤,汤掘室得鼠及餘肉,劾鼠掠治。

又曰:伏日,赐从官肉。大官丞日晏不来,东方朔独拔剑切肉,即怀肉归。太官奏之,朔入免冠谢。上曰:’先生起,自责也。’朔再拜曰:’朔来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割肉,一何壮也!割之不多,一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上笑曰:’使先生自责,乃反自誉?’赐酒一石、肉百斤,归遗细君。(视酒如浆,视肉如霍。)

又曰:鲍宣上书:’奈何独私养外亲与幸臣董贤,使奴从宾客浆酒霍肉!'(视酒如浆,视肉如霍。)

又曰:成帝许后上疏曰:’故时酒肉有所赐外家,辄上表乃决。’

《东观汉记》曰:太尉赵喜闻鲁恭志行,每岁时遣子送米肉,辞让不敢当。

又曰:卓茂为密令,民有言亭长受其米肉者。茂问之:’亭长从汝求乎?有事与之,自以恩意遗人乎?’民曰:’自遗之。’茂曰:’人异於禽兽者,以有仁爱也。亭长素为善吏,岁时遗之,礼也。’

又曰:贼经姜诗墓,不敢惊孝子。致米肉,诗埋之。后吏谴诗,掘出示之。

又曰:闵仲叔客居安邑。老病家贫,不能买肉,日买猪肝一片。

谢承《后汉书》曰:李苌家昼则躬耕,夜则读书,日为母市斤肉粱米作食。

《后汉书》曰:桓任,字仪辽。后母生时,不食猪羊肉,故终身不以猪羊肉入口。

又曰:李充。延平年中,诏公卿中二千石各举隐士大儒,务取高行,以劝后进。特徵充为博士。侍中大将军邓骘贵戚倾时,无所下借。(下音假,借音子夜反。)以充高节,每卑敬之。尝置酒请宾客,满堂酒酣,骘跪曰:’幸托椒房,位列上将,幕府初开,欲辟天下奇伟,以匡不逮,惟诸君博求其器。’充乃为陈海内隐居怀道之士,颇有不合,骘欲绝其论,以肉啖之,充抵肉於地,曰:’说士犹甘於肉!’遂出径去,骘甚望之。

《汉旧仪》曰:齐法,食肉三十六两。

《英雄记》曰:冀州刺史韩馥问诸从事曰:’收有何长何短?’治中刘子曰:’前劳赐,有餘肉百斤,卖之,一州调度,奢俭不复在。是犹可劳赐,勤劳吏士,卖之,可示俭。’

《吴志》曰:赵达尝过故知,取盘中只箸再纵横之,乃言:’卿东壁下有美酒一斛,又有鹿肉三斤,何以辞无?’

王隐《晋书》曰:愍怀太子令人屠肉,已自分齐,手揣轻重,斤两不差,云其母本屠家之女也。

《太康起居注》曰:尚书郭弈有疾,日赐酒米各伍升,猪羊肉各一斤。石崇,崔亮母疾,日赐清酒、粳米各伍升、猪羊肉各一斤半。

臧荣绪《晋书》曰:赵高为丞相,指鹿为马,持蒲作肉。

《晋中兴书》曰:陆纳为吴兴太守,辞大司马桓温,因问桓公:’醉可饮几酒?肉食多少?’温曰:’温酒不过三升便醉,白肉不过十脔。’纳后伺间求入,自言外有征礼,温敕而受,正有酒一斗、鹿肉一盘。一坐愕然,纳曰:’公近云饮三升,民正可二升,今有一斗,以备餘沥。’温叹服。

《晋书》曰:周访乡人盗访牛,於家间杀之。访得之,密埋其肉,不使人知。

《宋书》曰:衡阳王仪季镇荆州,队主续丰母老家贫,无以充养,遂不食肉。仪季哀其志,以钱米给丰母,并制丰啖肉。

《齐书》曰:高帝虽从官,而家业本贫。为建康令时,明帝等冬月犹无缣纩,而奉瞻甚厚。后母撤去兼肉,曰:’於我过足矣。’

《梁书》曰:傅昭性尤笃慎。予妇尝得家饷牛肉,以进昭。昭召其子曰:’食之则犯法,告之则不可,取而埋之。’

《隋书》曰:王邵笃好经史,遗落世事,用思既专,性颇恍忽。至对食闭目疑思,盘中之肉,辄为仆从所食。邵弗之觉,惟责肉少,数罚厨人。厨人以情白,依前闭目伺候而获之,厨人方免笞辱。

《墨子》曰:孔子厄於陈、蔡,子路烹豚,孔子不问肉所由来,食之。

《晏子春秋》曰:梁丘据见晏子中食而肉不足。

《王孙子》曰:楚庄伐宋,厨有臭肉,将军子重谏王以肉馈於贤公孙。

《尼子》曰:殷纣为肉圃。

《孟子》曰:孔子为鲁司寇,从而祭,膰肉不至,不税冕而行。不知者以为肉也,其知者以无礼也。

又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又曰: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韩子》曰:夫百日不食,以待粱肉,饿者不育。令待尧、舜之贤,乃治当世之民,是犹待粱肉而救饿之说也。

又曰:晏子对景公曰:’田成子杀一牛,取一豆肉,馀以食士。’

《燕丹子》曰:荆轲入秦,过阳翟,买肉争轻重,屠辱轲。武阳欲击,轲止之。

《淮南子》曰:今屠牛而烹其肉,或以酸,或以甘,煎熬燔炙,和有万方,其本一牛之体。

《吕氏春秋》曰: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俊燕之翠、述荡之掔、(音牵,兽名。)旄象之约。(旄、象,牛、兽也。旄、象肉美,贵之也。)

又曰:尝一脔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又曰:肥肉厚酒,务以相强,命之曰烂肠之食。

刘向《新序》曰:赵简子使使聘孔子於鲁,以胖牛肉迎於河上。使者谓船人曰:’孔子即上船,中河安流而杀之。’孔子至,使者致命,进胖牛之肉。孔子仰天而叹曰:’美哉水乎,洋洋也!使丘不济此水者,命也夫?’

桓谭《新论》曰:九江太守庞真,案县令高真曾受社祭釐,有生牛肉二十斤,劾以主守盗,上请逮捕。诏釐不赃天下,缘是诸府县社腊祠祭灶,不但进熟食,皆复多肉米酒脯腊,诸奇珍益盛,是故诸郡府至杀牛数十头。

又曰:关东鄙语:’世人闻长安乐,出门西向笑;知肉味美,则对屠门而大嚼。’

《风俗通》曰:陈伯敬目有所见,不食其肉。

王充《论衡》曰:仲子兄禄万锺,以兄之禄为不义,而不食之,避兄离母,处於陵。他日归,有馈其兄生鹅者,曰:’恶用是鶂鶂者?’他日,其母杀是鹅,与之食。其兄自外来至,曰:’鶂鶂之肉!’而仲子耻负前言,即吐而出之。

《典略》曰:凡宗庙,三岁大袷。每大牢,分之左辩上帝,右辩上后;俎馀委肉,积於前数千斤,名堆俎。

《博物志》曰:食燕肉不可入水,为蛟所吞。龙肉以醢渍,则文章生。

《方言》曰:燕之北郊,朝鲜洌水间,凡异肉及披牛羊五脏,谓之膊。(音博。)

《说文》曰:肴,杂肉也。腌,(一劫反。)渍肉也。(之耎反。)切肉也。

《广志》曰:北方有牧草,便於其畜,故北方出美肉。

《异苑》曰:山阴有人尝食牛肉,便作牛鸣,菜食乃止。

《广州先贤传》曰:丁密不食有目之肉。

《桂阳先贤画赞》曰:程曾子孝孙七岁亡母,号慕毁悴。王母哀怜,嚼食哺之。知有肉味,遂吐不食。

《华阳国志》曰:孝子郎偶,二亲病时不能食肉,遂终身不食肉。

《董卓别传》曰:吕布杀卓,百姓欣庆相贺,长安酒肉为暴贵。

《江氏家传》曰:蕤年七岁,葬父,有酒肉食之,左右或戏曰:’郎为孝,何肉食?’蕤瞿然敛容,遂不食。

《十洲记》曰:昆仑铜柱下有回屋焉,壁方丈。上有鸟,名曰希,有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其肉若醢,仙人甘之。

《笑林》曰:甲买肉,过入都厕,挂肉着外。乙偷之,未得去。甲出觅肉。因诈,便口衔肉曰:’挂著外门,何得不失?若如我衔肉着口,岂有失理?’

《世说》曰:罗友作荆州从事,桓宣武为王车骑集别。友求集,坐良久,辞出。宣武曰:’卿向以谘事,今何以去?’答曰:’友闻白羊白肉美,一生未尝得,故来求食。食了无事可谘。’

《魏文帝与吴质书》曰:举太山以为肉,竭东海以为酒。

陆凯《表》曰:吕蒙、凌统早亡,先帝痛悼不已。子并幼稚,皆内省中,称肉食之客。

○炙

《释名》曰:炙,炙也,炙於火上也。脯炙,以饧、蜜、鼓汁淹之脯然也。釜炙,於釜中汁和熟之也。衔炙,细掾肉,和以姜、椒、盐、鼓,已乃以肉衔裹其表而炙之。豹炙,全体炙之。各自方割,出於胡貊之为也。

《礼》曰:脍炙处外。毋嘬炙。(嘬,初夬切。)

《诗》曰:执爨,为俎孔硕,或燔或炙。

又曰: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毛曰炮,加火曰燔。)

《传》曰:栾宁将饮酒,炙未熟。闻乱,使告季子。(季子,子路也,为孔氏宰邑也。)召获驾乘车,(召获,卫大夫。驾乘车,言不欲战也。)行爵食炙,奉卫侯辄来奔。

《韩子》曰:晋平公时,进炙而发绕之。

平公使杀庖人,庖人呼天曰:’嗟乎!臣有三罪而死不自知乎?’

平公曰:’何谓也?’

对曰:’臣刀之利,风靡骨断,而发不截,是臣之一死;’

桑灰炙之,肉红白而发不烧,是臣之二死也;

炙熟,又重睫而视之,发绕炙而目不见,是臣三死也。

意者堂下有憎臣乎?杀臣不亦枉乎?’

谢承《后汉书》曰:陈正,字叔方,为太官令,与黄门侍郎有隙。

因进御食,以发内炙中。

光武见之,怒将斩正,正曰:’臣当万死者三:’

山炭增冶吐炎,焦肤烂肉,而发不销,臣罪一也;

匣出佩刀(匠也。)砥砺,而亏肌截骨,曾不能断发,臣罪二也;

臣少事眼目,书奏章表,犹读表五经,具供御食,与承及庖人六目齐视,岂不如黄门两目?臣罪三也。

制赦之。

《晋书》曰:王羲之年十三,谒周凯,凯异之。

时重牛心炙,座客未啖,凯割啖羲之,於是始知名。

《齐书》曰:桂阳之役,诏檄久之未就。

齐高帝引江淹入中书省,先赐酒食。

淹素能饮啖,食鹅炙垂尽,进酒数升讫,文诰亦办。

《隋书》曰:炀帝初在藩,鱼俱罗弟赞以左右从,累迁大都督。

及帝嗣位,拜车骑将军。

赞性凶暴,虐其部下。

令左右炙肉,遇不中意,以签剌瞎其眼;有温酒不适者,立断其舌。

《孟子》曰:嗜秦人之炙,无以异於嗜吾炙。

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嗜炙亦有外与?

又曰: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

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

孟子曰:’脍炙哉。’

公孙丑曰:’然则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乎?’

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

《孝子传》曰:王祥后母病,欲黄雀炙。

乃有黄雀数枚飞入其幕,因以供母。

《说苑》曰:智伯以庖人忘炙,而不知韩、魏炙,知小而不忘知大也。

《世说》曰:顾荣,字彦先。

辍已炙,啖行炙者,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也耶?’

《明皇杂录》曰:杜甫后漂寓湘、潭间,羁旅鹪悴於衡州耒阳县,颇为令长所厌。

甫投诗於宰,宰遂致牛炙、白酒以遗甫。

甫饮过多,一夕而卒。

集中犹有《赠聂耒阳诗》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饮食部-卷二十一-译文

《礼记》说:不要吃已经反刍过的鱼肉。(因为这种肉对已经吃过的人来说可能是不洁的。)软肉可以用牙齿咀嚼,干肉则不能用牙齿咀嚼。

《礼记》又说:六十天的肉,六十天不吃肉就会感到不饱。

《礼记》还说:喝酒吃豆肉,要谦让接受。

《左传》记载:鲁公准备去棠地观鱼,臧僖伯劝阻说:‘如果野兽的肉不上供,您就不应该射杀,这是古代的规定。’

《左传》又说:齐军攻打我们,曹刿请求见鲁公,他的同乡说:‘那些吃肉的人会商量对策。’(吃肉的人,指的是朝廷的大夫。)曹刿说:‘吃肉的人眼光短浅,不能远见。’

《左传》又说:鲁公的膳食每天有两只鸡,(这是卿大夫的膳食。)厨师偷偷地用鸭子代替了鸡。厨师知道后,就把鸡去掉,用汤水代替鸡肉给鲁公送饭。(厨师和送饭的人想让大夫们怨恨庆氏,减少他们的膳食,这是卢蒲癸和王何的计谋。)

《左传》又说:有酒像淮水一样,有肉像小山一样。有酒像渑水一样,有肉像大陵一样。(这些都是关于酒的故事。)

《谷梁传》记载:鲁公说:‘天王派石尚来归还祭肉。祭肉是什么呢?就是放在祭器里的肉,祭祀用的肉。生的叫祭肉,煮熟的叫俎肉。’

《论语》记载: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三个月都尝不出肉的滋味。

《论语·乡党》记载:鱼腐烂了,肉坏了,就不吃了。肉虽然很多,但不能让它压过食物的气味。在君王面前祭祀,不要留宿肉。(帮助君王祭祀,得到的牲畜,回来就分赐给大家,不留下一丝恩惠。)祭祀的肉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这是指自己家中的祭祀肉,过了三天不吃,就是亵渎鬼神了。)

《尔雅》说:肉叫做败(腐烂。)

《尔雅》又说:肉叫做脱之(剥去皮的意思。现在江东把麋鹿一类通称为肉。)

《汉书》记载:鲍宣上书说:‘为什么只私养外戚和宠臣董贤,让奴仆和宾客喝酒吃肉!’

《孔子家语》说:吃肉的人勇敢凶悍。

《战国策》说:晚上吃点东西就像吃肉一样,悠闲地散步就像坐车一样。

《史记》记载:廉颇逃到魏国,赵王派使者去看廉颇是否还能被任用。赵国的使者见到廉颇,廉颇为他吃了一顿饭,一斗米、十斤肉。

《史记》又说:公孙弘担任丞相,只吃一块肉。

《帝王世纪》说:夏桀建造了肉山和肉林。

《汉书》记载:黄霸担任颍川太守,派官吏出去,不敢在驿站住宿,就在路边吃饭,乌鸦啄食了他的肉。有个想到官府说事的人,正好遇到黄霸,和他谈论这件事。后来,官吏来见黄霸,黄霸迎接慰劳他们,说:‘非常辛苦,在路边吃饭,结果被乌鸦偷吃了肉。’官吏非常惊讶。

《汉书》又说:汉武帝建造了酒池肉林,让外国客人都可以参观。

《汉书》又说:陈平在里社分肉很均匀,父老们说:‘好!陈孺子做官确实做得好。’陈平说:‘唉!如果让我治理天下,也会像这样分肉一样。’

《汉书》又说:张汤的父亲担任长安县丞,外出时,张汤在家里看家。张汤的父亲回来,老鼠偷吃了肉。张汤的父亲生气地打了张汤,张汤挖开屋子找到了老鼠和剩下的肉,审问老鼠。

《汉书》又说:伏日,皇帝赐给从官肉。大官丞迟迟不来,东方朔独自拔剑切肉,然后带着肉回家。太官上奏皇帝,东方朔摘下帽子谢罪。皇帝说:‘先生起来,自己责备自己吧。’东方朔再拜说:‘东方朔来接受赏赐,不等诏令,多么失礼啊!拔剑切肉,多么豪迈啊!切的不多,多么廉洁啊!送给妻子,又是多么仁爱啊!’皇帝笑着说:‘让你自己责备,反而自己夸耀自己?’赐给他一石酒、一百斤肉,让他带回家送给妻子。(把酒看作水,把肉看作草。)

《汉书》又说:鲍宣上书说:‘为什么只私养外戚和宠臣董贤,让奴仆和宾客喝酒吃肉!’(把酒看作水,把肉看作草。)

《汉书》又说:汉成帝许后上书说:‘以前赐给外戚酒肉,都要上表请求才能决定。’

《东观汉记》记载:太尉赵喜听说鲁恭的品德和行事,每年都派儿子送米肉,推辞不敢接受。

《东观汉记》又说:卓茂担任密县县令,有人告发亭长接受他的米肉。卓茂问那个人:‘亭长向你索取了吗?有事给了他,自己以恩惠送人吗?’那个人说:‘自己送给他的。’卓茂说:‘人和禽兽的区别,在于有仁爱之心。亭长平时就是好官,每年送给他,是礼节。’

《东观汉记》又说:贼人经过姜诗的坟墓,不敢惊扰孝子。送来米肉,姜诗埋掉了。

《后汉书》记载:闵仲叔客居安邑。年老病弱,家里贫穷,买不起肉,每天只买一片猪肝。

《后汉书》记载:李苌白天亲自耕种,晚上读书,每天为母亲买一斤肉和一斗米。

《后汉书》记载:桓任,字仪辽。后母生时,不吃猪肉和羊肉,所以终身不吃猪肉和羊肉。

《后汉书》记载:李充。延平年间,皇帝下诏让公卿中二千石官员各推荐一位隐士大儒,务必选取品行高尚的人,以鼓励后进。特别征召李充为博士。侍中大将军邓骘是显贵的外戚,当时无人敢不敬他。因为李充品行高尚,邓骘对他非常尊敬。曾经设宴请宾客,满座酒酣,邓骘跪下说:‘有幸托身于椒房,位列上将,幕府初开,想广纳天下英才,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希望各位广为搜寻。’李充于是列举了全国隐居修行的人,邓骘想打断他的话,用肉引诱他,李充把肉扔在地上,说:‘说客比肉更甜美!’于是径直离开,邓骘非常失望。

《汉旧仪》记载:齐国的法律规定,食肉三十六两。

《英雄记》记载:冀州刺史韩馥问从事们说:‘收取有什么长处和短处?’治中刘子说:‘上次赐予的肉有一百斤,卖掉后,整个州的费用都不再是问题。这就像可以赏赐,勤劳官吏,卖掉后,可以显示节俭。’

《吴志》记载:赵达曾经拜访老朋友,拿起盘子里的筷子,反复比划,然后说:‘你东边的墙壁下有一斛美酒,还有三斤鹿肉,为什么不请我吃呢?’

《晋书》记载:愍怀太子让人杀猪,已经分好了肉,用手掂量重量,斤两不差,说他的母亲原本是屠户的女儿。

《晋书》记载:晋武帝司马炎有病,每天赐给他五升酒和米,一斤猪羊肉。石崇和崔亮的母亲生病,每天赐给他五升清酒、五升粳米、一斤半猪羊肉。

《晋书》记载:赵高担任丞相,指着鹿说是马,用蒲草做成肉。

《晋书》记载:晋中兴时,陆纳担任吴兴太守,拒绝了大司马桓温的宴请,趁机问桓公:‘喝醉了能喝几杯酒?吃多少肉?’桓温说:‘喝三升酒就会醉,吃十块白肉就会饱。’陆纳后来找机会进去,自称为外有征礼,桓温下令接受,正好有一斗酒、一盘鹿肉。大家都惊讶不已,陆纳说:‘您刚才说喝三升酒就会醉,我们普通人只能喝两升,现在有一斗,是为了备用的。’桓温感叹佩服。

《晋书》记载:周访的乡人偷了周访的牛,在家里杀了。周访发现了,秘密地埋掉了牛肉,不让人知道。

《宋书》记载:衡阳王刘义季镇守荆州,队主续丰的母亲年老家贫,没有东西养活,于是不吃肉。刘义季同情她的志向,用钱和米供给续丰的母亲,并规定续丰可以吃肉。

《齐书》记载:高帝虽然曾经做过官,但家业本就贫穷。当他担任建康令的时候,明帝等人冬天还穿着单薄的衣物,但他所受到的奉养却非常丰厚。后来他的母亲撤去了一并的肉食,说:‘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梁书》记载:傅昭性格特别谨慎。他的妻子曾经得到家里送来的牛肉,想要拿去给傅昭。傅昭召唤他的儿子说:‘吃它就犯了法,告诉他又不行,那就把它埋掉。’

《隋书》记载:王邵非常喜欢经史,对世事不太关心,用思非常专注,性格有些恍惚。甚至吃饭时也会闭上眼睛思考,盘子里的肉常常被仆人吃掉。王邵没有察觉到,只是责怪肉少,多次惩罚厨师。厨师们以实情禀报,按照之前的办法闭眼等待,最终找到了肉,厨师们才免于受罚。

《墨子》记载:孔子在陈国和蔡国遭受困厄时,子路煮了猪肉,孔子没有问肉的来源,就吃了。

《晏子春秋》记载:梁丘据看到晏子吃饭时肉食不足。

《王孙子》记载:楚庄王攻打宋国时,厨房里有臭肉,将军子重劝楚庄王把肉送给贤明的公孙。

《尼子》记载:殷纣王建了肉园。

《孟子》记载:孔子担任鲁国司寇时,参加祭祀,祭肉没有送到,他就摘下官帽离开了。不知道情况的人以为是因为肉,而知道情况的人则认为是因为不合礼。

又记载: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肥马,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人,这是像野兽一样吃人。

又记载:鸡、猪、狗、牛等家畜,不要错过饲养的最佳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了。

《韩子》记载:如果一百天不吃饭,等待吃上美食,饥饿的人就不会生育。如果等待尧、舜那样的贤人治理当世的人民,就像等待美食来解饿一样。

又记载:晏子对齐景公说:‘田成子杀了一头牛,只取了一小块肉,其余的用来分给士人。’

《燕丹子》记载:荆轲去秦国,路过阳翟,买肉时争辩重量,被屠夫侮辱。武阳想要打屠夫,荆轲阻止了他。

《淮南子》记载:现在杀牛煮肉,有的人用酸,有的人用甜,烹饪方法多种多样,但本质都是一头牛的身体。

《吕氏春秋》记载:最美味的肉,有猩猩的嘴唇、獾獾的烤肉、俊燕的羽毛、述荡的兽肉、旄象的肉。(旄、象,指牛和兽。旄、象肉味美,因此很珍贵。)

又记载:尝一小块肉就能知道一锅肉的滋味、一鼎的调味。

又记载:肥肉美酒,拼命地吃,这就是所谓的烂肠之食。

刘向《新序》记载:赵简子派人到鲁国聘请孔子,用肥牛肉在河边迎接。使者对船夫说:‘孔子一上船,就在河中杀了他。’孔子到了,使者传达了使命,献上了肥牛肉。孔子仰望天空叹息说:‘这水多么美丽啊,多么壮阔!如果我没有渡过这条水,那是命中注定吧?’

桓谭《新论》记载:九江太守庞真,审查县令高真曾经接受过社祭的肉,有二十斤生牛肉,以主守盗的罪名上报,请求逮捕。皇帝下诏说祭祀的肉不是赃物,因此各个府县的社腊祠祭灶,不仅进献熟食,还多准备了肉、米、酒、脯、腊等奇珍异宝,因此各个郡府甚至杀了数十头牛。

又记载:关东的俗语说:‘世人听说长安乐,出门西向笑;知道肉味美,就对着屠夫大嚼。’

《风俗通》记载:陈伯敬眼睛看到的不吃它的肉。

王充《论衡》记载:仲子的哥哥每年有万钟的俸禄,因为哥哥的俸禄是不义的,所以不吃它,避开了哥哥和母亲,住在山上。有一天他回家,有人送给他哥哥一只鹅,说:‘为什么要这只鹅呢?’有一天,他的母亲杀了这只鹅,给他吃。他的哥哥从外面回来,说:‘鹅肉!’而仲子因为违背了之前的誓言,就吐了出来。

《典略》记载:在宗庙,每三年举行一次大祭。每次大祭,将肉分给左边的上帝,右边的上后;祭祀后剩下的肉,堆积在前面,有几千斤,称为堆俎。

《博物志》记载:吃燕肉不能下水,否则会被蛟龙吞食。龙肉用酱料浸泡,就会产生花纹。

《方言》记载:在燕国的北郊,朝鲜洌水之间,所有不同的肉以及牛羊的五脏,称为膊。(膊,音博。)

《说文》记载:肴,是混合的肉。腌,是浸泡肉。切肉,是指将肉切成小块。

《广志》记载:北方有适合牧草,便于饲养牲畜,所以北方出产美味的肉。

《异苑》记载:山阴有人曾经吃牛肉,就发出牛叫声,吃蔬菜后才停止。

《广州先贤传》记载:丁密不吃有眼睛的肉。

《桂阳先贤画赞》记载:程曾子的孝孙七岁时母亲去世,他悲伤过度,身体消瘦。王母怜悯他,嚼食后喂给他吃。他知道有肉的味道,就吐了出来。

《华阳国志》记载:孝子郎偶,在父母生病时不能吃肉,于是终身不食肉。

《董卓别传》记载:吕布杀了董卓,百姓欢欣鼓舞,长安的酒肉变得昂贵。

《江氏家传》记载:蕤七岁时父亲去世,有酒肉可以吃,左右的人或者开玩笑说:‘郎君孝顺,为什么吃肉呢?’蕤惊讶地收起笑容,从此不再吃肉。

《十洲记》记载:昆仑铜柱下有一个回屋,墙壁方圆一丈。上面有鸟,名叫希,左翼覆盖东王公,右翼覆盖西王母。它的肉像酱一样,仙人喜欢吃。

《笑林》记载:甲买肉,路过厕所,把肉挂在门外。乙偷了肉,还没来得及离开。甲出来找肉。于是他假装,嘴里咬着肉说:‘挂在门外,怎么会丢失呢?如果像我这样把肉含在嘴里,怎么会丢失呢?’

《世说》记载:罗友担任荆州从事,桓宣武为王车骑集会。罗友要求参加,坐了很久,然后告辞。宣武说:‘你之前来咨询事情,现在为什么走了?’他回答说:‘我听说白羊的肉很美味,我一生都没有尝过,所以来求食。吃完了就没有事情可以咨询了。’

《魏文帝与吴质书》记载:把泰山当作肉,把东海当作酒。

陆凯《表》记载:吕蒙、凌统早逝,先帝痛悼不已。他们的孩子都很年幼,都在内心深处,被称为肉食之客。

炙:

《释名》记载:炙,是烤的意思,在火上烤。脯炙,是用糖、蜜、豉汁浸泡的肉,像脯肉一样。釜炙,是在锅中用汁液煮熟的肉。衔炙,是细切的肉,加上姜、椒、盐、豉,然后用肉包裹起来烤。豹炙,是将整块肉烤熟。各自分别切割,是从胡貊那里学来的。

《礼》记载:脍炙放在外面。不要吃炙肉。(嘬,初夬切。)

《诗》记载:执炊,为俎孔硕,或燔或炙。

又记载: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毛曰炮,加火曰燔。)

《传》记载:栾宁将要饮酒,炙肉还没有熟。听到有乱事,派人告诉季子。(季子,子路也,为孔氏宰邑也。)召获驾乘车,(召获,卫大夫。驾乘车,说不想战斗。)行爵食炙,奉卫侯辄来投奔。

《韩子》说:在晋平公的时候,有人进献烤肉,烤肉上的毛发缠绕在一起。平公让人杀了厨师,厨师向天呼喊说:‘哎呀!我犯了三个罪却不知道自己会死。’平公问:‘是什么罪呢?’他回答说:‘我用刀切肉,刀锋利得能吹散风、切断骨头,但毛发却没有被切断,这是我的第一个死罪;我用桑树灰烤肉,肉变成红白色,但毛发却没有烧焦,这是我的第二个死罪;肉烤熟了,我又仔细地看它,毛发缠绕在肉上,但我却看不见,这是我的第三个死罪。难道堂下有人恨我吗?杀我不也是冤枉的吗?’

谢承《后汉书》说:陈正,字叔方,担任太官令,与黄门侍郎有矛盾。因为进献御食时在肉中夹入了头发。光武帝看到后很生气,要杀陈正,陈正说:‘我犯有三个该死的大罪:山上的炭火加热,皮肤烧焦、肌肉腐烂,但头发却没有熔化,这是我的第一个罪;我从盒子里拿出佩刀(刀匠制作的刀)磨砺,皮肤和骨头都受到了伤害,但头发却没被切断,这是我的第二个罪;我从小就在眼睛附近工作,写奏章、表文,还能阅读五经,准备御食,与黄门侍郎和厨师一起用六只眼睛看,难道不如黄门侍郎的两个眼睛吗?这是我的第三个罪。’皇帝下令赦免了他。

《晋书》说:王羲之十三岁时,拜访周凯,周凯对他很惊讶。当时正在吃牛心烤肉,座上的客人还没吃,周凯就切给王羲之吃,从此王羲之开始出了名。

《齐书》说:在桂阳之战中,诏书很长时间都没有完成。齐高帝让江淹进入中书省,先赐给他酒食。江淹一向能喝酒吃东西,吃到鹅肉烤肉快吃完时,喝了几升酒,然后文诰也准备好了。

《隋书》说:隋炀帝还在封地时,鱼俱罗的弟弟赞作为他的随从,多次升迁至大都督。等到炀帝即位,被封为车骑将军。赞性格凶暴,虐待他的部下。命令左右烤肉,如果不满意,就用签子刺瞎他们的眼睛;如果温酒不合口味,就立刻割断他们的舌头。

《孟子》说:喜欢吃秦人的烤肉,和喜欢吃我国的烤肉没有区别。那么,对于烤肉的喜爱,也是对外来的东西有所追求的吗?

又说:曾皙喜欢吃羊枣,但曾子不忍心吃羊枣。公孙丑问:‘烤肉和羊枣哪个更美味?’孟子说:‘烤肉。’公孙丑说:‘既然这样,那为什么吃烤肉而不吃羊枣呢?’孟子说:‘烤肉是大家共同喜欢的,羊枣则是独属一人的美味。’

《孝子传》说:王祥的后母生病,想吃黄雀烤肉。恰好有几只黄雀飞入他的帐篷,他就用这些黄雀来供应母亲。

《说苑》说:智伯因为厨师忘记烤炙,却记得韩、魏的烤炙,说明他了解小的却不忘记大的。

《世说》说:顾荣,字彦先。他停止吃自己的烤肉,让烤肉的人吃,说:‘难道整天拿着烤肉却不知道它的味道吗?’

《明皇杂录》说:杜甫后来在湘、潭之间漂泊,在衡州耒阳县感到很困苦。杜甫向县令投诗,县令就送给他牛炙和白酒。杜甫喝了很多酒,一晚上就去世了。他的诗集中还有《赠聂耒阳诗》这首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饮食部-卷二十一-注解

肉:指动物的肌肉部分,古代饮食文化中,肉是重要的食物之一,代表着富足和尊贵。

礼:指古代的礼仪制度,是一种规范人们行为的文化传统。

濡肉:指新鲜的肉。

幹肉:指经过风干或熏制的肉。

宿肉:指存放了一夜的肉。

觞酒豆肉:指饮酒时搭配的豆类和肉食。

俎:古代祭祀时盛肉的器皿。

公:古代对君主的尊称。

棠:古代地名。

乌兽:指鸟类和兽类。

朝大夫: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

曹刿:古代人物,此处指某位曹姓的官员。

卿大夫:古代官职,指高级官员。

饔人:古代负责烹饪和供餐的官员。

御者:古代负责进餐的官员。

俎实:指祭祀用的肉。

脤:指祭祀用的熟肉。

韶:古代的一种音乐形式。

馁:食物因时间过长而变质。

败:食物因变质而不可食用。

脱之:指剥去皮。

鲍宣:古代人物,此处指某位鲍姓的官员。

食肉者:指吃肉的人,此处指富贵人家。

勇悍:勇敢而凶猛。

肉山:指堆积如山的肉。

脯林:指悬挂如林的肉干。

邮亭:古代的驿站。

乌攫:指乌鸦啄食。

酒池肉林:形容极度的奢侈。

里社:古代的基层社会组织。

细君:古代对妻子的称呼。

劾鼠:指指控老鼠。

伏日:古代二十四节气之一,指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

从官:古代官员的随从。

霍:古代对肉的一种称呼。

外家:指妻子的家族。

亭长:古代基层官员,负责管理一个亭子。

亭:古代基层行政单位。

亭长受其米肉者:指亭长接受别人的米和肉。

亭长素为善吏:指亭长一直是个好官。

亭长从汝求乎:亭长是不是向你索要东西?

亭长素为善吏,岁时遗之,礼也:亭长一直是个好官,每年都赠送礼物,这是礼节。

贼经姜诗墓:贼人经过姜诗的坟墓。

孝子:指孝顺的儿子。

安邑:古代地名。

昼则躬耕,夜则读书:白天耕种,晚上读书。

斤肉粱米:一斤肉和一斗米。

猪羊肉:猪和羊肉。

特徵:特别征召。

椒房:古代对皇后居所的称呼。

幕府:古代将帅的府邸。

器:才能。

下借:谦让。

酒酣:酒喝得畅快。

鹿肉:鹿的肉。

屠肉:卖肉。

清酒:清澈的酒。

粳米:一种优质的米。

蒲:一种植物。

鹿肉三斤:三斤鹿肉。

手揣轻重,斤两不差:用手掂量,重量准确无误。

屠家之女:卖肉人家的女儿。

征礼:送礼。

愍怀太子:古代人物,此处指某位太子。

石崇:古代人物,此处指某位石姓的官员。

崔亮:古代人物,此处指某位崔姓的官员。

周访:古代人物,此处指某位周姓的官员。

衡阳王仪季:古代人物,此处指某位衡阳王仪季。

队主续丰:古代人物,此处指某位队主续丰。

充养:充足的食物。

钱米:钱和米。

丰母:续丰的母亲。

丰啖肉:让续丰吃肉。

高帝:指汉高祖刘邦,即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建康令:指担任建康(今南京)的地方行政长官。

缣纩:古代的一种细薄的丝绵,此处指细软的衣物。

奉瞻:指供给、供应。

傅昭:指傅昭,南朝梁时期的一位官员。

家饷:家中的食物。

经史:指儒家经典和史书。

恍忽:指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

孔子:指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陈、蔡:指陈国和蔡国,此处指孔子被围困的地方。

晏子:指晏子,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

梁丘据:指梁丘据,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

楚庄:指楚庄王,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君。

殷纣:指商朝末年的暴君纣王。

膰肉:古代祭祀时用的牛、羊等牲畜的肉。

庖:指厨房。

厩:指马厩。

粱肉:指上好的食物。

田成子:指田成子,春秋时期齐国的权臣。

荆轲:指荆轲,战国时期燕国的刺客。

阳翟:指阳翟,春秋时期的一个地名。

屠牛:指杀牛。

猩猩:一种大型灵长类动物。

獾獾:指獾,一种哺乳动物。

燕:指燕子。

述荡:一种古代的酒器。

旄象:指一种大型的野兽。

膰:古代祭祀时用的牛、羊等牲畜的肉。

庞真:指庞真,古代的一位官员。

高真:指高真,古代的一位官员。

社祭:指祭祀土地神。

釐:古代的一种税收。

胖牛肉:指肥美的牛肉。

鲁司寇:指鲁国的司寇,即掌管司法的官员。

大牢: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

左辩:指左边。

右辩:指右边。

委肉:指剩余的肉。

堆俎:指堆积如山的肉。

燕肉:指燕子的肉。

蛟:古代神话中的一种龙形生物。

龙肉:指龙身上的肉。

醢:古代的一种酱。

膊:指动物的肩部。

肴:指各种肉类。

腌:指用盐或其他调料腌制。

:指切肉的工具。

牧草:指适合放牧的草。

山阴:指山阴,古代的一个地名。

有目之肉:指有眼睛的动物的肉。

丁密:指丁密,古代的一位人物。

程曾子:指程曾子,古代的一位人物。

郎偶:指郎偶,古代的一位人物。

吕布:指吕布,东汉末年的一位武将。

董卓:指董卓,东汉末年的一位权臣。

蕤:指蕤,古代的一位人物。

十洲记:古代的一部地理志。

昆仑:古代传说中的一座神山。

回屋:指一种特殊的建筑。

希:指一种鸟。

东王公:古代神话中的一位神。

西王母:古代神话中的一位女神。

笑林:古代的一部笑话集。

世说:古代的一部记述士人言行的书籍。

罗友:指罗友,古代的一位人物。

桓宣武:指桓温,东晋时期的一位将领。

王车骑:指王敦,东晋时期的一位将领。

太山:指泰山,中国古代的五岳之一。

东海:指东海,中国东部的一个海域。

吕蒙:指吕蒙,三国时期吴国的一位将领。

凌统:指凌统,三国时期吴国的一位将领。

先帝:指已经去世的皇帝。

内省:指反省。

肉食之客:指富贵之人。

炙:一种烹饪方法,即将肉切成块状,用火烤熟。

脯炙:指用糖、蜜、酱汁浸泡的肉干。

釜炙:指在锅中用汁液煮熟的肉。

衔炙:指用肉包裹的烤肉。

豹炙:指整个烤豹子。

胡貊:指古代北方的一些民族。

脍炙:指烤肉,这里泛指美味的食物。

嘬:指咬。

爨:指煮饭。

炮:指用泥巴包裹后烤熟。

燔:指用火直接烤熟。

晋平公:晋国的一位君主,姓姬名彪,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著名国君。

庖人:古代负责烹饪的厨师。

桑灰:指用桑树灰作为燃料,古代用来烤炙食物。

光武:即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字文叔。

陈正:东汉时期的一位官员,曾任太官令。

黄门侍郎:古代官职,掌管皇帝的机密文件。

王羲之: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周凯:王羲之的伯父,曾任会稽内史。

牛心炙:用牛心制作的烤肉。

江淹: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曾任中书侍郎。

鱼俱罗:隋朝的一位将领。

车骑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军事。

左右:指身边的侍从或亲信。

签剌:用签子刺。

舌:指人的舌头。

孟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羊枣:一种果实,味道甜美。

曾子:孔子弟子,以孝著称。

公孙丑:孟子的弟子。

王祥:东晋时期的一位官员,以孝著称。

智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贵族。

顾荣:东晋时期的一位官员,以清正廉洁著称。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

聂耒阳:杜甫的朋友,曾任耒阳县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饮食部-卷二十一-评注

《韩子》中的这段文字描绘了晋平公时期的一个小故事,通过庖人因烹饪失误而面临死亡的情景,反映了古代烹饪技艺的高超和厨师在宫廷中的地位。庖人通过列举自己烹饪技术的精湛之处,试图证明自己的失误并非故意,从而为自己争取生存的机会。这种自我辩护的方式,体现了古代士人的智慧和对技艺的尊重。同时,平公的宽容和庖人的机智,也反映了古代宫廷中的人际关系和权力斗争的微妙之处。

谢承《后汉书》中的陈正案例,通过描述陈正因在御食中放入头发而面临死刑,以及他如何通过巧妙地列举自己的三罪来为自己辩护,展现了古代士人在面对危机时的机智和口才。陈正不仅为自己争取了生存的机会,也体现了古代士人对于职责和忠诚的重视。

《晋书》中王羲之的故事,讲述了王羲之因品尝牛心炙而名声大噪。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美食的热爱,以及美食对于提升个人声誉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王羲之的才华和气质,使得他在众人中脱颖而出。

《齐书》中江淹的故事,描述了江淹在撰写诏书时,通过饮酒食炙来激发灵感,最终完成了任务。这个故事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饮食的依赖,以及饮食对于创作灵感的激发作用。

《隋书》中炀帝的故事,揭示了古代宫廷中的残酷和权力斗争的残酷。炀帝的暴虐行为,反映了古代帝王的专制和无情,同时也揭示了宫廷中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孟子》中的两段文字,通过讨论对于炙肉的喜好,引申出对事物本质和外在表现的思考。孟子通过脍炙与羊枣的对比,阐述了事物本质与外在表现的关系,以及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

《孝子传》中王祥的故事,讲述了王祥为了满足后母的愿望,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捕捉黄雀。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代孝道的伟大,以及孝子对于父母的孝顺和尊敬。

《说苑》中智伯的故事,通过庖人忘记炙和韩、魏炙的对比,说明了人们对于细节的忽视和对大局的把握。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士人对于细节和整体的思考。

《世说》中顾荣的故事,通过顾荣品尝行炙者的炙肉,表达了对于美食的热爱和对于生活的享受。这个故事展现了古代文人的豁达和对于生活的态度。

《明皇杂录》中杜甫的故事,描述了杜甫在衡州耒阳县的遭遇,以及他对于美食的渴望和对于生活的无奈。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文人在逆境中的坚韧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饮食部-卷二十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13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