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饮食部-卷三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饮食部-卷三-原文

○酒下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

《孔丛子》曰:平原君与子高饮,强子高酒,曰:’有谚云:’尧、舜千锺,孔子饮百觚,子路嗑嗑,尚饮百榼。’古之贤圣,无不能饮,子何辞焉?’子高曰:’以予所闻,圣贤以道德兼人,未闻饮酒。’

《列子》曰:夫醉者之坠於车也,虽〈疒尔〉不死。骨节与人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是故遌物而不慴。彼得全於酒而犹若是,况得全於天乎?’

《韩子》曰: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而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於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伤於壁。公曰:’大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於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嘻!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又曰: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管仲曰:’此非有国之耻也,公胡不雪之以政?’公曰:’善!’因发仓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处三日而民歌之,曰:’公胡不复遗冠乎?’

又曰:宋人有少者欲效善。见长者饮无馀,亦自饮而尽之。

王孙子《新书》曰:楚庄王攻宋,厨有臭肉,樽有败酒。将军子重谏曰:’今君厨肉臭而不可食,樽酒败而不可饮;而三军之士,皆有饥色。欲以胜敌,不亦难乎?’庄王曰:’请有酒投之士,有食馈之贤。’

《淮南子》曰:楚会诸侯,鲁、赵皆献酒於楚王。主酒吏求酒於赵,赵不与。吏怒,乃以赵厚酒易鲁薄者奏之。楚王以赵酒薄,遂围邯郸。

《抱朴子》曰:郑君酿酒,酒成,因以附子、甘草屠内酒中,暴令幹,如鸡子大。一丸投一斗水,立成美酒。

又曰:葛仙公每饮酒醉,常入门前陂中,竟日乃出。曾从吴主到列州,还大风,仙公船没。吴主谓其已死。须臾从水上来,衣履不湿,而有酒色,云:’昨为伍子胥召,设酒,不能便归,以淹留也。’

《吕氏春秋》曰: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曰烂肠之食。

《韩诗外传》曰:夫饮食之礼,不脱屦而即序者,谓之礼;跣而上坐者,谓之宴。能饮者饮之,不能饮者已,谓之醧;齐颜色,均众寡谓之沉;闭门不出者谓之湎。故君子可以宴,可以醧;不可以沉,不可以湎。

《黄石公记》曰:昔者良将用兵,人有馈一单醪者。使投之於河,令将士迎流而饮之。夫一单醪不能味一河水,三军思为之死,非滋味及之也。

贾谊《新书》曰:晋师伐虢,虢公出奔至泽中,曰:’吾饥渴甚!’其御者进清酒腶脯,问御曰:’汝何故谄谀?’曰:’恐君必亡,所以储也。’虢公作色怒,御者曰:’臣言误也。君所以亡者,天下皆不肖,疾公贤也。’虢公喜,据轼而笑。饥倦,乃枕御者膝而卧。御以块代其膝而去,虢公因饿死。

《神异经》曰:西北海外有人长二千里,两脚中间相去千里,腹围一千六百里。但日饮天酒五升,不食五谷鱼肉,惟饮天酒。忽有饥时,向天仍饮。好游出海间,不犯百姓,不千万物,与天地同生。

又曰:西北荒中有酒泉,此酒美如肉,清如镜。其上有玉樽,取一樽,复一樽,与天地同休,无幹时。饮此酒,人不死不生。

《东方朔别传》曰:武帝幸甘泉,长平阪道中有虫,赤如肝,头目口齿悉具。先驱驰还以报,上使视之,莫知也。时朔在属车中,令往视焉。朔曰:’此谓怪气,是必秦狱处也。’使案地图,果秦狱地。上问朔:’何以去之?’朔曰:’夫积忧者,得酒而解。’乃取虫置酒中,立消。赐朔帛百匹。后属车上盛酒,为此故也。

《说苑》曰:魏文侯与大夫饮,使公乘不仁为觞政,曰:’饮若不尽,浮之大白。’文侯不尽,公乘不仁举白浮君也。

又曰:吴王从民饮酒,子胥谏曰:’昔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渔者射中其目,白龙上告天。王舍万乘,从布衣,恐有射目之患也。’

《论衡》曰:东凤至,酒湛溢。按,酒味酸,从东方木也。味酸,故酒湛溢也。

又曰:文王饮酒千锺,孔子百觚。圣人胸腹小大与人均等,若饮千锺,宜食百牛;能饮百觚,则能食十羊。使文王身如防风,孔子身如长狄。文王、孔子,率礼之人,垂誉后世,岂千锺百觚耶?纣车行酒,骑行炙,二十日为一夜。按,纣以酒为池,因谓车行酒;以肉为林,因为骑行炙耳。或是覆酒滂沲於地,因以为池;酿酒积糟,因以为丘;悬肉似林,因言肉林耳。

《西京杂记》曰:司马相如还成都,以所服鹔鹴裘,就市阳昌贳酒,与卓文君为欢。

《典论》曰:孝灵末,百司湎酒,酒千文一斗。常侍张让子奉为太医令,与人饮,辄去衣露形,为戏乐也。

又曰:洛阳令郭珍,家有巨亿。每暑召客,侍婢数十,盛装饰,罗縠披之,袒裸其中,使进酒。

又曰:刘表有酒爵三:大曰伯雅,次曰仲雅,小曰季雅。伯雅容七升,仲雅六升,季雅五升。又设大针於杖端,客有酒,辄以劖之,验醉醒也。

《博物志》曰:刘玄石曾於中山酒家沽酒,酒家与千日酒饮之,至家大醉。其家不知,以为死,葬之。后酒家计向千日,往视之,云已葬。於是开棺,醉始醒。俗云:’玄石饮酒,一醉千日。’

又曰:西域有葡萄酒,积年不败。彼俗传云:可至十年;欲饮之,醉弥日乃解。

《古今记》曰:乌孙国有青田核,得水则有酒味,甚淳美如好酒。饮尽随更注水随成。不可久,久则苦不可饮。名曰青田酒。

《世说》曰:锺毓、锺会少有令誉。其父昼寝,因共偷服散酒。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父问其故,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问会,会曰:’偷酒乃非礼,所以不拜。’

又曰:阮籍遭母忧,在晋文王座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座,曰:’明公方以孝理天下,而阮籍以重哀显於公座,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宜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步兵校尉尉,厨中有贮酒数百斛,阮籍乃求为步兵。(或云:籍与刘灵饮步兵厨中,酒未尽,并醉而物故。皆好事者为之。籍景元年卒,太始中灵犹存焉。)

又曰:刘灵纵酒放达,或脱入衣裸形在室中。人见讥之。灵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室屋为裈衫,诸君何以和我裈中?’

又曰:张季鹰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或谓之曰:’卿乃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也?’张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又曰:阮宣子尝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畅。虽当世贵盛不肯诣也。

又曰:山季伦为荆州,时出酣畅。人为歌曰:’山公时一醉,径造高阳池,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时复乘骏马,倒着白接篱,举手语葛强,何如并州儿?'(高阳池在襄阳,强是其爱将,并州人也。《襄阳记》曰:汉侍中习郁於岘山南依范蠡养鱼法作鱼池,池边有高堤,皆种竹及长楸,芙蓉覆水,是游宴名处也。季伦游此池,未尝不大醉而还,恒曰:’此是我高阳池也!’)

又曰:鸿胪孔群好饮酒,王丞相语云:’卿恒饮酒,不见酒家复瓶布?日月久则糜烂。’群曰:’公不见糟中肉,乃更堪久!’群常与亲旧书云:’今年田得七百斛秫米,不了麹蘖事。’

又曰:周顗,字伯仁,风德雅重深远。危乱,还江东。积年恒大饮酒,尝经三日不醒,人谓之三日仆射。

又曰:诸阮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常杯酌,以瓮盛酒。宾坐相向,大酌更饮。时有群猪来饮酒,去上便共饮之。

又曰:桓公有主簿善别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青州有齐郡,平原有革县。从事言至齐,督邮言至革上住。

又曰:王孝伯问王大:’阮籍何如司马相如?’王大曰:’阮籍胸中垒隗,故须浇之。'(言同相如,惟有酒异。大,悦小字。)王大叹曰:’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宋明帝《文章志》曰:洸嗜酒,一饮或连日不醒,自号上顿也。谚以大饮为上顿,起於忧也。)王孝伯云:’名士不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也。’

《神仙传》曰:孔元方者,专修道术。元方为人,恶衣疏食,饮酒不过一斗,年百七十馀岁。道成,人或请元方同会。人人作酒令,次至元方作令,元方无所说,直以一杖柱地。因把杖倒竖头在下,足在上,以一手持酒,倒饮之。人莫能为也。

《列仙传》曰:酒客者,梁市上酒家客也。作酒常美,日售万钱。有过逐之,主人酒便酸败。

《异苑》曰:有虹食薛愿釜中水尽。愿辇酒饮之,虹吐金满釜,因置丰富也。

《益部耆旧传》曰:杨子拒妻,刘臣公之女,字奉汉。有四男二女。拒早亡,教道闺门,动有法则。长子元珍,尝出饮酒,自舆而归。母不见,十日,诸弟谢过乃见。数责曰:’夫饮酒有节,不至沉湎者,礼也。汝乃沉荒,慢而无礼,自为败首,何以帅先诸弟!’

郭仲产《湘州记》云:衡阳县东南有酃湖,土人取此水以酿酒,其味醇美,所谓酃酒。每年尝献之。晋平吴,始荐酃酒於太庙是也。

《时镜新书》曰:晋海西令问董勋云:’正旦饮酒,先饮小者,何也?’勋曰:’俗以小者得岁,故先以酒贺之;老者失时,故后饮酒。’

《十洲记》曰:瀛州有玉膏,如酒味,名曰玉酒,饮数斗辄醉,令人长生。

《南岳夫人传》曰:夫人设王子乔琼苏绿酒。

《孝子传》曰:蔡顺,字君仲。母饮酒,吐呕颠倒。恐母中毒,尝母吐验之。

《楚辞》曰:蕙肴设兮兰籍,奠桂酒兮椒浆。

又曰:屈原曰:’众人皆醉,惟我独醒。’渔父曰:’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梁四公记》曰:高昌遣使献幹葡萄冻酒。帝命杰公迓之,谓其使曰:’葡萄七是洿林,三是无半。冻酒非八风谷所冻者,又无高宁酒和之。’使者曰:’其年风灾,葡萄不熟,故驳杂冻酒。奉王急命,故非时耳。’帝问杰公群物之异,对曰:’葡萄,洿林者,皮蒲味美;无半者,皮厚味苦。酒是八风谷冻成者,终年不坏。今臭其气酸,洿林酒滑而色浅,故云然。’

《岭表录异》曰:南中酿酒,即先用诸药别淘漉,粳米漉幹,旋入药,和米捣熟,即绿纷矣。

热水溲而团之,形如餢飳,以指中心刺作一窍。

布於簟席上,以苟杞构叶罨之,其体候好弱,一如造曲法。

既而以藤篾贯之,悬於烟火之上。

每酝一年用几个饼子,固有恒准矣。

南中地暖,春、冬七日熟,秋、夏五日熟。

既熟,贮以瓦瓮,用粪扫火烧之。(亦有不烧者,为清酒也。)

大抵广州人多好酒,晚市散,男儿女人倒载者,日有三二十辈。

坐酒行,即两面罗列,皆是女人。

招呼鄙夫,先令尝酒。

盎上白瓷瓯谓之〈舌瓦〉刮,一〈舌瓦〉三文,不持一钱。

来去尝酒致醉者,当垆妪但笑弄而已。

盖酒贱之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饮食部-卷三-译文

《孟子》说:大禹不喜欢美酒而喜欢好的言论。

《孔丛子》说:平原君和子高一起喝酒,平原君强迫子高喝酒,说:‘有谚语说:“尧、舜能喝千钟酒,孔子能喝一百杯,子路喝得咚咚响,还能喝一百桶。”古代的圣贤,没有一个不能喝酒的,你为什么推辞呢?”子高说:“按照我所听说的,圣贤以道德来超越他人,没听说过喝酒的。”

《列子》说:醉酒的人从车上掉下来,即使受伤也不会死。他的骨骼和普通人一样,但受到的伤害却不同,因为他精神集中。他喝酒时不知道,掉下来时也不知道,生死和恐惧都没有进入他的心中,因此他不怕任何东西。他因为喝酒而精神集中,尚且如此,何况是得到天的全福呢?

《韩子》说:晋平公和群臣一起喝酒。喝得正高兴时,他长叹一声说:“没有比做君主更快乐的了,只有君主说的话没有人敢违背!”师旷坐在他面前,拿起琴敲打他。平公掀开衣襟躲开,琴撞到了墙上。平公说:“大师是谁敲的?”师旷说:“现在有一个人在旁边说坏话,所以我敲的!”平公说:“是我。”师旷说:“嘻!这不是君王应该说的话!”左右的人请求除掉那个人,平公说:“放了他,作为我的警戒。”

又记载:齐桓公喝醉了酒,丢了帽子,感到很羞耻,三天不上朝。管仲说:“这并不是做国君的耻辱,您为什么不通过政治手段来消除这种耻辱?”平公说:“好!”于是打开仓库赐给穷人,减轻了监狱中轻罪人的刑罚。过了三天,民歌颂他,说:“您为什么不再丢帽子呢?”

又记载:宋国有一个年轻人想学习做好事。看到年长的人喝酒没有剩余,他也自己喝了个精光。

王孙子《新书》说:楚庄王攻打宋国,厨房里有臭肉,酒杯里有变质的酒。将军子重劝谏说:“现在您的厨房里的肉臭了不能吃,酒杯里的酒变质了不能喝;而三军士兵都饿得脸色苍白。想要战胜敌人,不是很难吗?”庄王说:“请把酒分给士兵,把食物分给有德行的人。”

《淮南子》说:楚国会见诸侯,鲁国和赵国都向楚王献酒。掌管酒宴的官吏向赵国要酒,赵国不给。官吏生气,就用赵国的美酒换走了鲁国的薄酒并呈上。楚王认为赵国的酒太淡,于是包围了邯郸。

《抱朴子》说:郑国国君酿酒,酒酿好后,就把附子、甘草放入酒中,晒干后像鸡蛋一样大。一丸投入一斗水中,立刻变成美酒。

又记载:葛仙公每次喝醉了酒,常常在门口的池塘中喝,整天不出来。曾经跟随吴主到列州,回来时遇到大风,仙公的船沉了。吴主认为他已经死了。过了一会儿他从水中上来,衣服鞋子都没有湿,脸上还有酒意,说:“昨天被伍子胥召唤,设宴款待,不能立刻回去,所以停留在这里。”

《吕氏春秋》说:肥肉和美酒,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这被称为‘烂肠之食’。

《韩诗外传》说:饮食的礼节,不脱鞋就进入座位的人,被称为‘礼’;赤脚上座的人,被称为‘宴’。能喝酒的人喝酒,不能喝酒的人就停止,这被称为‘醧’;脸色一致,人数均匀,这被称为‘沉’;闭门不出的人,这被称为‘湎’。所以君子可以参加宴会,可以参加醧宴;但不能沉溺,不能过度。

《黄石公记》说:从前,优秀的将领用兵,有人送来一壶美酒。将领让人把酒倒进河里,让士兵迎着水流喝酒。一壶酒不能使整条河的味道变好,但三军士兵都愿意为这壶酒而死,这不是因为酒的味道,而是因为这种精神。

贾谊《新书》说:晋国军队攻打虢国,虢公逃到湖中,说:“我饿极了!”他的车夫送上清酒和肉干,问车夫:“你为什么讨好我?”车夫说:“我担心您一定会灭亡,所以储备了这些。”虢公变了脸色,生气地说:“你说错了。您灭亡的原因是天下的人都不好,嫉妒您的贤明。”虢公高兴起来,靠在车轼上笑。他饿了累了,就枕在车夫的膝盖上睡着了。车夫用一块石头代替他的膝盖离开,虢公因此饿死了。

《神异经》说:西北海外有一种人,身高两千里,两脚之间相距千里,腰围一千六百里。他们每天只喝天酒五升,不吃五谷和鱼肉,只喝天酒。如果有饿的时候,就向天要酒喝。他们喜欢在海上游玩,不侵犯百姓,也不伤害万物,和天地一样长生。

又记载:西北荒地中有酒泉,那里的酒美味如肉,清澈如镜。上面有玉制的酒杯,取一个酒杯,再取一个,和天地一样永恒,不会枯竭。喝这种酒,人不会死也不会生。

《东方朔别传》说:汉武帝到甘泉宫,长平阪道中有一种红色的虫子,像肝脏一样,头部、眼睛、嘴巴和牙齿都齐全。先锋官飞驰回来报告,武帝让人去看,没有人知道是什么。当时东方朔在随从的车中,让人去看。东方朔说:“这是怪气,一定是秦朝的监狱所在地。”让人查看地图,果然是秦朝的监狱。武帝问东方朔:“怎么消除它?”东方朔说:“积累忧愁的人,喝酒可以解除。”于是把虫子放入酒中,立刻消失了。赐给东方朔一百匹布。后来随从的车上装满了酒,就是这个原因。

《说苑》说:魏文侯和大夫们一起喝酒,让公乘不仁担任酒宴的主持人,说:“如果喝不完,就用酒杯打你的脸。”魏文侯没有喝完,公乘不仁举起酒杯打他的脸。

又记载:吴王和百姓一起喝酒,伍子胥劝谏说:“从前白龙下降到清冷之渊,变成了鱼,渔夫射中了它的眼睛,白龙向上天告状。大王放弃万乘之尊,跟随布衣,恐怕会有射中眼睛的灾祸。”

《论衡》说:东风到来时,酒会溢出来。按,酒的味道酸,是因为东方属木。味道酸,所以酒会溢出来。

又记载:文王能喝千钟酒,孔子能喝一百杯。圣人的胸腹大小和普通人一样,如果喝千钟酒,应该吃一百头牛;如果能喝一百杯,那么就能吃十只羊。如果文王的身体像防风氏一样高大,孔子像长狄一样高大。文王、孔子,都是有礼貌的人,名声流传后世,难道是因为能喝千钟酒和一百杯酒吗?纣王用车载酒,用马骑肉,二十天为一夜。纣王用酒做成池子,因此说车行酒;用肉做成林,因此说肉林。或许是把酒洒在地上,因此说成池子;把酒糟堆积起来,因此说成山丘;把肉悬挂起来像林,因此说成肉林。

《西京杂记》说:司马相如回到成都,用他穿的鹔鹴皮大衣,到市场上向阳昌赊酒,和卓文君一起快乐。

《典论》说:汉灵帝末年,百官都沉溺于酒,酒价是一千文一斗。常侍张让的儿子张奉担任太医令,和人喝酒时,总是脱掉衣服露出身体,作为娱乐。

又记载:洛阳令郭珍,家里有巨亿的家产。每当夏天召集客人,就有几十个侍女,穿着华丽的衣服,穿着轻薄的丝织品,裸露其中,让他们进酒。

又记载:刘表有三个酒杯:大的叫伯雅,次叫仲雅,小叫季雅。伯雅能装七升,仲雅六升,季雅五升。还设有一根大针在杖端,客人喝酒时,就用来扎他们,以检验他们是否喝醉。

《博物志》说:刘玄石曾在中山的酒家买酒,酒家给了他千日酒喝,回到家就醉了。家里的人不知道,以为他死了,把他埋了。后来酒家计算时间,过了千日,去看他,说已经埋葬了。于是打开棺材,他醉醒了。俗语说:“刘玄石喝酒,一醉千日。”

又记载:西域有葡萄酒,存放多年不会变质。当地传说:可以存放十年;想要喝它,喝醉了才能解酒。

《论衡》说:东风到来时,酒会溢出来。按,酒的味道酸,是因为东方属木。味道酸,所以酒会溢出来。

《古今记》说:乌孙国有一种青田核,遇到水就会有酒的味道,非常醇美,就像好酒一样。喝完之后,再加水就会重新变成酒。不能长时间保存,时间长了就会变得苦涩,不能喝。这种酒叫做青田酒。

《世说》说:锺毓、锺会年轻时就很有名声。他们的父亲白天睡觉,他们趁机偷喝父亲存放的散酒。父亲当时醒了,就假装睡觉来观察他们。锺毓喝之前先鞠躬,而锺会直接喝而不鞠躬。父亲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锺毓说:‘喝酒是为了行礼,不敢不鞠躬。’问锺会,他说:‘偷酒不是礼,所以不鞠躬。’

又《世说》说:阮籍遭遇母亲去世,在晋文王的宴席上喝酒吃肉。司隶何曾也在座,说:‘明公正以孝道治理天下,而阮籍却在公座上公开表达重哀,喝酒吃肉。应该流放到海外,以端正风俗教化!’文王说:‘嗣宗如此颓废,你不能与他共同忧愁。他可能生了病,喝酒吃肉,这本来就是丧礼的一部分。’阮籍喝酒吃肉不停,神色自如。步兵校尉的厨房里有储存的酒数百斛,阮籍于是请求担任步兵校尉。(有人说:阮籍与刘灵在步兵校尉的厨房喝酒,酒喝完,两人都醉死了。这都是好事者编造的。阮籍在景元年去世,太始年间刘灵还活着。)

又《世说》说:刘灵放任纵酒,有时脱光衣服裸体在屋子里。有人讥讽他。刘灵说:‘我把天地当作房屋,把屋子当作裤子,你们怎么能在我的裤子里与我一起呢?’

又《世说》说:张季鹰放任不拘小节,当时的人称他为江东步兵。有人对他说:‘你只顾纵情一时,难道不为自己的名声考虑吗?’张季鹰回答说:‘即使我有名声,也不如现在喝一杯酒来得开心!’

又《世说》说:阮宣子曾经步行,把一百钱挂在拐杖头上。到酒店就独自畅饮。即使是当时地位显赫的人也不愿意去。

又《世说》说:山季伦担任荆州刺史时,时常喝得大醉。有人为他作歌说:‘山公时常喝得大醉,直接走到高阳池,傍晚醉醺醺地回家,酩酊大醉不知归路。有时骑马,倒戴着白色的酒杯,举起手对葛强说,你怎么比得上并州的儿子呢?’(高阳池在襄阳,葛强是他的爱将,是并州人。《襄阳记》说:汉侍中习郁在岘山南边按照范蠡养鱼的方法建造鱼池,池边有高堤,都种满了竹子和长楸,荷花覆盖水面,是游宴的名胜之地。季伦在这里游玩,总是喝得大醉而归,常说:“这是我的高阳池!”)

又《世说》说:鸿胪孔群喜欢喝酒,王丞相对他说:‘你经常喝酒,没见过酒家换瓶子布?时间久了就会腐烂。’孔群说:‘你没见过酒糟中的肉,反而更耐久!’孔群经常在给亲友的信中说:‘今年田里收了七百斛高粱,没有处理酒曲的事情。’

又《世说》说:周顗,字伯仁,风度品德高雅深远。在危难动荡的时候回到江东。多年来一直大量喝酒,曾经连续三天不醒,人们称他为‘三日仆射’。

又《世说》说:诸阮都能喝酒。仲容在宗族聚会时,不再使用常规的酒杯倒酒,而是用大瓮盛酒。宾客面对面坐着,大口喝酒。这时有一群猪来喝酒,它们离开后,人们就一起喝。

又《世说》说:桓公的主簿擅长分辨酒的好坏,总是让他先尝,好的酒称为‘青州从事’,不好的酒称为‘平原督邮’。青州有齐郡,平原有革县。‘从事’指的是到达齐郡,‘督邮’指的是到达革县。

又《世说》说:王孝伯问王大:‘阮籍和司马相如相比怎么样?’王大说:‘阮籍心中有很多忧虑,所以需要喝酒来消解。’(意思是说,他们都是一样的人,只是阮籍有酒这个爱好。大,是王孝伯的小名。)王大叹息说:‘三天不喝酒,觉得身体和精神不再亲近。’(宋明帝《文章志》说:王孝伯喜欢喝酒,一喝就是几天不醒,自称‘上顿’。谚语中说大口喝酒叫做‘上顿’,起源于忧愁。)王孝伯说:‘名士不需要有特殊的才能,只要能经常没事痛痛快快地喝酒,读《离骚》,就可以称得上名士了。’

《神仙传》说:孔元方,专门修道。孔元方为人简朴,衣服破旧,食物简单,喝酒不超过一斗,活了一百七十多岁。修道成功后,有人邀请孔元方一起聚会。每个人都出酒令,轮到孔元方时,他无言以对,直接用一根杖撑在地上。然后他把杖倒过来,头朝下,脚朝上,用一只手拿着酒,倒着喝。没有人能这样做。

《列仙传》说:酒客是梁市上酒家的客人。他做的酒非常美味,每天能卖一万钱。如果有人来打扰他,他的酒就会变酸变坏。

《异苑》说:有彩虹吃掉了薛愿锅里的水。薛愿拿酒来喝,彩虹吐出金子填满了锅,于是家里变得富裕。

《益部耆旧传》说:杨子拒绝妻子,妻子是刘臣公的女儿,字奉汉。有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杨子早逝,教导家中的子女,举止有法度。长子元珍,曾经出去喝酒,自己乘车回家。母亲没见到他,过了十天,其他兄弟道歉后才见到他。母亲多次责备他说:‘喝酒有节制,不至于沉溺其中,这是礼节。你却沉溺其中,行为放荡,自以为是,怎么能做兄弟们的表率呢!’

郭仲产《湘州记》说:衡阳县东南有酃湖,当地人用这里的水酿酒,味道醇美,这就是所说的酃酒。每年都要献上。

《时镜新书》说:晋海西令问董勋说:‘正月初一喝酒,先给年幼的人喝,为什么?’董勋说:‘习俗上认为年幼的人会得到一年的好运,所以先给他们喝酒庆祝;年长的人失去了时机,所以后喝酒。’

《十洲记》说:瀛州有一种玉膏,味道像酒,叫做玉酒,喝几斗就会醉,让人长生。

《南岳夫人传》说:夫人设宴款待王子乔,喝了琼苏绿酒。

《孝子传》说:蔡顺,字君仲。他的母亲喝酒后呕吐,他担心母亲中毒,尝了母亲吐出的东西。

《楚辞》说:摆上香草做的菜肴,铺上兰花编织的席子,奠上桂酒,倒上椒浆。

又《楚辞》说:屈原说:‘众人皆醉,惟我独醒。’渔父说:‘众人皆醉,为什么不吃他们的酒糟,喝他们的薄酒呢?’

《梁四公记》说:高昌派人献上干葡萄冻酒。皇帝命令杰公迎接使者,对使者说:‘葡萄七是洿林,三是无半。冻酒不是八风谷冻成的,也没有高宁酒调和。’使者说:‘那一年风灾,葡萄没熟,所以冻酒掺杂了其他东西。因为奉王急命,所以不是时候。’皇帝问杰公各种奇物的异处,回答说:‘葡萄,洿林的是皮薄味美;无半的是皮厚味苦。酒是八风谷冻成的,一年都不会坏。现在闻起来有酸味,洿林酒滑而颜色浅,所以这么说。’

《岭表录异》记载说:在南方酿酒,首先要用各种药物进行筛选,然后筛选出粳米,将米淘洗干净,接着加入药物,和米一起捣碎熟化,就会变得绿色。用热水将酒团揉成,形状像饼,用手指在中心戳一个洞。然后将酒团放在竹席上,用枸杞的叶子覆盖,它的发酵条件好弱,和制作酒曲的方法一样。之后用藤条穿起来,悬挂在烟火上方。每年酿酒时用几个饼子,有固定的标准。南方的气候温暖,春天和冬天七天就能熟,秋天和夏天五天就能熟。酒熟了之后,用瓦罐储存,用粪便扫把点燃火烧它。(也有不烧的,那是清酒。)一般来说,广州人很多喜欢喝酒,晚上市场散了,男人女人喝得醉醺醺的,每天有三二十个人。坐在酒摊上,两边都是女人。招呼那些粗人,先让他们尝酒。用白色的瓷碗装酒,称为‘舌瓦’,一‘舌瓦’三文钱,不用一钱。来来往往尝酒喝到醉的人,卖酒的女子只是笑着玩耍而已。这大概是因为酒价便宜的缘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饮食部-卷三-注解

旨酒:指美酒,好酒。

善言:指有益的言论,好的建议。

子高:人名,指子高,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贤人。

尧、舜:指中国古代的两位传说中的圣君尧和舜。

孔子:指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子路:孔子的弟子,以勇猛著称。

百觚:古代酒器,一觚相当于一斗。

百榼:古代酒器,一榼相当于一斗。

道德:指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骨节:指人的骨骼和关节。

神全:指精神状态完好,没有受到干扰。

遌物:指面对外物。

慴:指恐惧、害怕。

晋平公:指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君主。

师旷:晋国的一位乐师,以直言著称。

左右:指君主身边的侍从。

除之:指除掉、驱逐。

齐桓公:指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

管仲:齐桓公的辅佐,著名的政治家。

仓:指仓库。

囹圄:指监狱。

薄罪:指轻罪。

宋人:指宋国的人。

王孙子:人名,指王孙子,战国时期楚国人。

楚庄王:指春秋时期楚国的君主。

子重:楚庄王的将军。

天酒:指天上的美酒。

诸侯:指古代的诸侯国君主。

主酒吏:指负责管理酒宴的官员。

赵:指战国时期的赵国。

邯郸:赵国的都城。

附子:一种中药材,有毒性。

甘草:一种中药材,有解毒作用。

暴令幹:指晒干。

葛仙公:指古代的一位仙人。

吴主:指吴国的君主。

伍子胥:春秋时期吴国的名将。

肥肉厚酒:指丰盛的食物和美酒。

烂肠之食:指对身体有害的食物。

饮食之礼:指饮食的礼仪。

沉:指沉迷于饮酒。

湎:指沉溺于饮酒。

单醪:一种酒器,容量较小。

虢公:指虢国的君主。

清酒腶脯:指清酒和干肉。

不肖:指不贤,品行不好。

神异经:古代的一部神话传说集。

天酒五升:指每天饮用五升天上的美酒。

玉樽:一种玉制的酒器。

秦狱:指秦国的监狱。

属车:指随从的车队。

怪气:指不寻常的气氛或现象。

防风:古代的一种大竹。

长狄:古代的一种长身人。

纣车行酒:指商纣王用酒车行酒。

骑行炙:指用肉车行炙。

鹔鹴裘:一种用鹔鹴羽毛制成的皮衣。

阳昌:人名,指阳昌,成都的一位商人。

卓文君:司马相如的妻子,以才情著称。

常侍:指皇帝的侍从。

张让:东汉末年的宦官。

郭珍:人名,指郭珍,东汉时期的洛阳令。

巨亿:指极其巨大的财富。

罗縠:一种轻柔的丝织品。

酒爵:古代饮酒的酒杯。

伯雅:刘表的一种酒杯,容量最大。

仲雅:刘表的另一种酒杯,容量次之。

季雅:刘表的另一种酒杯,容量最小。

劖:古代的一种饮酒游戏,用针扎酒杯。

中山:古代的一个地名。

沽酒:买酒。

葡萄酒:用葡萄酿造的酒。

千日酒:传说中的一种能让人喝醉一千天的酒。

乌孙国:古代西域国家,位于今中亚一带,与汉朝关系密切。

青田核:传说中的植物,其果实得水后能产生酒味。

酒味:酒的风味,指酒的品质和口感。

淳美:纯净而美好。

好酒:指上等的酒。

服散酒:古代指私自酿造的酒。

令誉:美好的名声。

昼寝:白天睡觉。

礼:古代的礼仪制度。

晋文王:司马昭,晋朝的皇帝。

司隶: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地方。

何曾:晋朝官员,以清廉著称。

阮籍: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以放达著称。

步兵校尉:古代官职,掌管步兵。

放达:行为不受拘束,自由自在。

裈衫:古代的短裤。

江东步兵:指张季鹰,因其放达不拘的性格而得此称号。

身后名:死后留下的名声。

阮宣子:阮籍的弟弟,也以放达著称。

步兵厨:指步兵校尉的厨房。

高阳池:古代名胜,位于襄阳。

鸿胪:古代官职,掌管外交。

孔群:东晋时期文学家,以好酒著称。

王丞相:指王导,东晋时期的政治家。

亲旧:亲戚和朋友。

麹蘖:酒曲,用于酿酒。

周顗:东晋时期文学家,以风雅著称。

三日仆射:指周顗曾连续三天醉酒。

司马相如:西汉时期文学家,以辞赋著称。

上顿:指连续饮酒。

名士:古代指有才德的人。

孔元方:传说中的仙人,以修道著称。

道术:道家修炼的方法和技艺。

糟中肉:酒糟中的肉,指酒中的精华。

酃酒:古代湖南衡阳地区出产的酒。

酃湖:位于湖南衡阳的湖泊。

晋平吴:晋朝平定吴国的事件。

太庙: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庙宇。

正旦: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小者:年纪小的人。

老者:年纪大的人。

瀛州:传说中的仙岛。

玉膏:传说中的仙药,有如酒的味道。

王子乔:传说中的仙人。

琼苏绿酒:传说中的美酒。

蔡顺:东汉时期孝子,以孝顺著称。

吐呕颠倒:呕吐不止。

蕙肴:用蕙草烹制的佳肴。

兰籍:用兰花烹制的食物。

奠桂酒:祭奠时用的桂酒。

椒浆:用椒调制的美酒。

渔父:传说中的渔夫,与屈原对话。

干葡萄冻酒:用干葡萄制成的冻酒。

洿林:指干葡萄。

无半:指未完全干透的葡萄。

八风谷:传说中的地方,产美酒。

高宁酒:传说中的美酒。

岭表录异:《岭表录异》是唐代刘恂所著的一部地理志书,记载了当时岭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奇闻异事等,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南中:指中国南方的地区,这里特指岭南地区。

酿酒:指制作酒类饮品的过程。

诸药:多种药物,这里指用于酿酒的药材。

别淘漉:分别淘洗,指对药材进行清洗。

粳米:一种稻米,颗粒饱满,适合酿酒。

漉幹:过滤干燥,指将米过滤并干燥。

旋入药:随即加入药材。

和米捣熟:将米和药材混合捣碎成糊状。

绿纷:酒液呈现出绿色。

热水溲而团之:用热水调和后揉成团。

形如餢飳:形状像古代的圆形食品。

以指中心刺作一窍:用手指在中间刺一个小孔。

布於簟席上:将做好的酒团放在竹席上。

苟杞构叶:苟杞和构树的叶子,这里可能指某种用于覆盖的植物叶子。

罨之:覆盖。

体候:气候条件。

一如造曲法:和制作酒曲的方法一样。

藤篾:藤条编织成的细条,这里指用来悬挂酒团的藤条。

烟火之上:在火源上方。

饼子:古代的一种食品,这里指用于计量的单位。

固:确实,的确。

恒准:固定的标准。

瓦瓮:用瓦制成的酒瓮。

粪扫火烧之:用扫帚和粪便点燃的火来加热。

清酒:未经过加热处理的酒,较为纯净。

晚市散:晚上市场散场后。

倒载:醉酒的样子。

坐酒行:在酒馆。

罗列:排列。

招呼鄙夫:招呼普通客人。

盎上白瓷瓯:酒盎上的白色瓷碗。

舌瓦:古代酒器,形状像舌头。

三文:古代货币单位,一钱的三分之一。

当垆妪:在酒馆卖酒的女子。

笑弄:嬉笑玩弄,这里指女子对醉酒的客人不以为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饮食部-卷三-评注

《岭表录异》中的这段文字,描绘了古代南方的酿酒工艺,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

首先,文中提到的‘先用诸药别淘漉’,表明南方的酿酒工艺注重药材的使用,这与中医理论中‘药食同源’的思想相契合,体现了古人对健康生活的追求。

‘粳米漉幹,旋入药,和米捣熟,即绿纷矣’这一过程,展示了酿酒工艺的精细和讲究,从选材到制作,无不体现出古人对酿酒技术的重视。

‘热水溲而团之,形如餢飳,以指中心刺作一窍’的描述,生动地描绘了酿酒过程中制作酒饼的情景,形象地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布於簟席上,以苟杞构叶罨之,其体候好弱,一如造曲法’这句话,说明了南方的酿酒工艺与造曲工艺的相似性,反映了古人在酿酒技术上的传承与创新。

‘每酝一年用几个饼子,固有恒准矣’这句话,揭示了南方的酿酒工艺在时间上的稳定性,说明古人在酿酒技术上的成熟和规范。

‘南中地暖,春、冬七日熟,秋、夏五日熟’这句话,反映了南方的气候特点对酿酒工艺的影响,说明古人在酿酒技术上的因地制宜。

‘既熟,贮以瓦瓮,用粪扫火烧之’这句话,展示了古人在酿酒工艺上的环保意识,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资源的尊重。

‘大抵广州人多好酒,晚市散,男儿女人倒载者,日有三二十辈’这句话,描绘了广州地区饮酒文化的繁荣,反映了古人对酒的热爱。

‘坐酒行,即两面罗列,皆是女人。招呼鄙夫,先令尝酒’这句话,展示了古代酒肆中的性别分工,体现了古人对女性在酒文化中的独特地位的认识。

‘盎上白瓷瓯谓之〈舌瓦〉刮,一〈舌瓦〉三文,不持一钱’这句话,反映了古代酒肆中的交易方式,说明了古人对货币经济的运用。

‘来去尝酒致醉者,当垆妪但笑弄而已’这句话,描绘了酒肆中的欢乐氛围,反映了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酒文化的传承。

总之,《岭表录异》中的这段文字,为我们提供了古代南方的酿酒工艺和饮酒文化的珍贵资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饮食部-卷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13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