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饮食部-卷七-原文
○食下
《鬻子》曰:禹尝据一馈而七起,日中不暇饱食,曰:’吾不畏士留道路,吾恐其留吾门庭,四海民不至也。’
《晏子》曰: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菜耳。公曰:’嘻!夫子家如此甚贫乎?而寡人之罪。’对曰:’脱粟之食饱,士之一足也;炙三弋,士之二足也;菜五卵,士之三足也。婴无倍人之行,而有三士之食,君之赐厚矣!婴之家不贫。’再拜而辞。
又曰:晏子相齐,三年政平民悦。中食而肉不足,景公曰:’封晏子以都。’晏子辞不受。
又曰:寡妇树兰,生而不芳;继子得食,肥而不泽。
《墨子》曰:圣王制饮食,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使耳目聪明,不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不致远国珍怪异物。
又曰:不可衣短褐,不可食糟糠。饮食不美,面目颜色不足视也;衣服不美,身体从容不足观也。是以食必粱肉,衣必文绣。
《庄子》曰: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而无所求,饮食而邀游,泛若不系之舟。
又曰:秋禽之肥,易牙和之,非不美也;彭祖以为伤寿,故不食之。
又曰:廉者不食不义之食,不啖不义之水。
又曰:孔子病,子贡出卜。孔子曰:’汝待也。吾坐席不敢先,居处若齐,食饮若祭,吾卜之久矣。’
《慎子》曰:小人食於力,君子食於道。
又曰:饮过度者生水,食过度者生贪。
《燕丹子》曰:太子常与荆轲同案而食,同床而寝。
《公孙尼子》曰:食甘者益於肉,而骨不利也。
又曰:太古之人饮露,食草木实。圣人为火食,号’燧人’,饮食以通血气。
《阙子》曰:义渠之人,烹鼋鳖不熟,臊秽腥臭,中国之民,虽饥饿三日不启口,至死弗食也。吴章、庄吉受而和之,病人食之,为之轻体;万乘饮之,为之解怒。故鼋鳖至腥臊,不可加,然而病人为之轻体,万乘为之解怒,何也?吴章、庄吉之调存也。
《韩子》曰:尧之王天下也,粝粢之食,藜藿之羹。虽监门之养,不厌於此矣。
又曰: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有他故,期反而食,至暮不来。起不食而待之,明日使人求得,乃与之食。
又曰:孙叔敖相楚,粝饭菜羹,枯鱼之膳。
又曰:管仲束缚,自鲁之齐,路饥而泣。过绮邑,乞食,封人跪餐之,因窃谓仲曰:’若用齐,将何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伦我何报子?’封人怨之。
又曰:季孙相鲁,子路为都令。鲁以五月起众为长沟。当此时,子路以其私秩粟为浆饮,要沟者於五衢而餐之。孔子闻之,使子贡往,覆其饮,击毁其器,曰:’鲁君有民,子奚为乃餐之?’子路怒,攘肱而入,请曰:’夫子疾由之为仁义乎?所学於夫子者,仁义也。仁义者,与天下共而同其利者也。今以由之秩粟而餐民,其不可何也?’孔子曰:’由之野也!吾以女知之,女徒未及也!女故如是之不知礼也?女之餐之,为爱之也?夫礼,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曰侵。今鲁君有民,而子擅爱之,是子侵也,不亦诬乎?’言未毕,而季孙使者至,让曰:’肥也起民而使之,先生令弟子从役,止而餐之,将夺肥民耶?’孔子驾而去鲁。
又曰:凡人上不属天,下而不着地,以筋骨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於欲利之心。欲利之心不除,其身之忧也。故圣人衣可犯寒,食足以充虚,则不忧矣。
又曰:婴儿共戏,以尘为饭,以涂为黍,以木为胾。薄暮,必资饷食者,尘不可食也。
又曰:饿岁之春,从弟不饟;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少多之心异也。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为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也。
《孙子》曰:铄金洪炉,盗隶不探;鸩肉在俎,饿徒不食。
《淮南子》曰:煎熬焚炙,调齐和之,适以穷荆、吴甘酸之变。
《符子》曰:颜子有疾,三日不食。问之,曰:’吾师也,食非丹不餐,茹非芝不食,故七百岁。子何不吮瑶以延生,咀蕊以养龄也?’
《礼含文嘉》曰:燧人始钻火,炮生为熟,使人无腹疾。
《山海经》曰:有参青马,为西王母取食。
《吕氏春秋》曰:有城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成,重也。)饮食必以鼓。
又曰:汤得伊尹,设朝见之,说汤以至味。汤曰:’可得为之乎?’对曰:’君之国小,不足以具之。为天下,然后可具。三郡之虫,水居者腥,肉攫者臊,草食者膻。臭恶犹美,皆有所以。九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其疾徐,减腥去臊,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不能言,志不能论,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
又曰:赵襄子攻翟,胜左人、中人。使者来谒之,(下左人、中人城也。)襄子方食抟饭,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下两城,此人之所喜。今君有忧色,何也?’襄子曰:’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焱风暴雨,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积,一朝而下两城,亡其及我乎?’
《白虎通》曰:王者四食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时之功也。四方不平,四方不顺,有彻膳之法焉。所以明至尊,著法戒也。惟王者居中央,制御四方。平旦食,少阳之始;食时,大阳之始。晡时食,少阴之始,食时,大阴之始。
《说文》曰:饔,熟食也。餱,幹食也。籑,具食也。(籑,士眷切。)饣象,中食也。(饣象,式丈切)餔,日加申时食也。饛,盛器满貌。(饛,音蒙。)餬,寄食也。饫,燕食也。饯,送去食也。饪大熟也。
《释名》曰:食,殖也,所以自生殖也。
《盐铁论》曰:古者燔黍而食,捭豚相享,宾婚相召,豆羹白饭。今则燔炙满案,臑豚、包鳖、脍鲤。
《说苑》曰:晏子所与同衣食者百人,而天下之士至也。
又曰:晏子侍景公,曰:’朝寒,请子进暖食於寡人。’对曰:’臣非厨养之臣,社稷之臣也。’
又曰:子思居於卫,缊袍无里,二旬九食。
又曰:鲁有俭者,煮甂中之食,(甂,必眠切。小盆。)食而美,以遗孔子。子受之,如受犬马之遗。弟子曰:’先生何为受之,喜如此?’曰:’非以煮甂瓦之薄也,食之美,故念吾,亲也。’
杨子《法言》曰:或曰:’食如蚁,衣如华,金朱煌煌,无已泰乎?’曰:’由其德,舜、禹受天下不为太;不由其德,亦太矣。'(李轨注曰:蚁言精细。)或曰:’北夷被我纯绩,带我金犀,珍膳曼糊,不亦厚乎?’曰:’社稷灵也,不可不厚也。’
《论衡》曰:王子乔不食谷,寿百岁。按,人生禀饮食之性,故形上有口齿,下有孔窍以注写,口龄以进食。王子乔形体与人同,何以独能度世耶?夫衣以温肤,食以充腹。衣温食饱,则精神明盛。人之生也,以食为气;草木以土为气。闭口不食,拔草离土,必不寿矣!
桓谭《新论》曰:太原郡隆冬不火食五日,虽病不敢触犯,王者宜应改易。
《潜夫论》曰:何知国之将乱也?以其不嗜贤也。故病家之厨,非无馔也,乃其人弗之能食,故遂至於死也;乱国之官,非无贤也,乃其君弗能存,故遂亡矣。
又曰:欲知人且疾,不嗜食;欲知国将亡,不嗜贤。
《风俗通》曰:俗说〈马真〉马啖宾客。宴食已阙,主意未尽,欲复饮,酒馀无施,更出脯鲊椒姜盐豉,言其速疾,如〈马真〉马之传命。(〈马真〉,音填。)
又曰:俗说临日月薄食而饮,令人蚀口。谨案,日,太阳之精,君之像也。日有蚀之,天子不举乐。里语:’不救蚀者,出行遇雨。’恐有安坐饮食,重惧也。
又曰:堪舆书云:’上朔会客,必斗争。’按,刘君阳为南阳牧,尝上朔设盛馔,了无斗者。
蔡邕《月令论》曰:问者曰:’春食麦、羊,夏食菽、鸡、鱼之属,但以为时味之宜,不合之於五行。《月令》服饰、所令器械之制,皆从五行者说,所食独不以五行,已略乎?’曰:’亦尝思之矣。凡十二辰之会,五时所食者,必家人所畜:丑牛、未羊、戍犬、酉鸡、亥豕而已;其余虎以下,非食也。’
《汝南先贤传》曰:周举,字宣光,为并州刺史。太原旧俗,以介子推烧死,至其亡时,民为绝火食;老少多死举作书,置子推庙中。说民不宜寒食,因勒使炊食如故。
《益部耆旧传》曰:何祇,字君肃,为人宽厚通济,体甚壮大,能食饮,好声色,不治节俭,时人少贵之者。
曹毗《杜兰香传》曰:兰香戒张硕,不露头食。
《永昌郡传》曰:獠民口嚼食,并以鼻饮水。
《异苑》曰:新野苏卷与妇佃於野舍,每至饮时,辄有一物来。其形似蛇,长七尺五寸,光采。卷异而饴之。遂经数载,产业加焉。妇后密打杀,即得能食病,日进三斛饭犹不饱,少时而死。
《幽明录》曰:海中有金台,出水百丈,结构巧丽,穷尽神工。台内有金机,雕文备制。上有百味之食,四丈力神常立守护。有一五通仙人来欲甘膳,四神排击,迁延而退。
又曰:河南赵良与其乡人诸生到长安界,遇霖雨,粮乏。相谓曰:’饥正尔,当那得食耶?’应时美饭备在前,两人惊愕不敢食。有人声曰:’但食无嫌也!’明日早两人复曰:’那复得美食?’即复在前。遂至长安,无他祸福。
祖台之《志怪》曰:建康小吏曹著见庐山夫人。夫人为设酒,啖余,金鸟啄罂,其中镂刻奇饰异形,非人所名。下七子合盘,盘中亦无俗中肴。
《秦记》曰:符朗甚别味。会稽王道子为朗设盛馔,问曰:’关中之食孰若此?’答曰:’皆好,惟盐味少生。’
《嵩高山记》曰:山下岩中有一石屋,亦有自然经书、自然饮食。
《博物志》曰:魏明帝时,京邑有一人食啖兼十人,遂肥不能动。其父尝为远方长吏,送彼往县,令故义传食之。一二年间,一乡为俭。
《齐谐记》曰:江夏郡安陆县有人姓郭名坦,兄弟三人。其犬儿忽得时行病,病后,遂大能食,一日食斛馀米。其家供给五年,乃至罄贫,语曰:’汝当自觅食。’后至一家,门前已得筥饭,后门乞。此家出语之:’汝已就前门得,那复后门乞?’其人答曰:’实不知君有两门。’腹大饥,不可忍,后门有三畦韭,一畦大蒜,因啖两畦。便大闷极,卧地。须臾大吐,吐一物似笼,出地渐渐大。及主人持饭出,不复能食。遂撮饭内着向所吐物上,即消成水。此人於此病遂得差。
袁准《正书》曰:方丈之食,不过一饱;绨袍之绣,不过一暖。
裴玄《新言》曰: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使之饭蔬食,没齿无怨言。若管氏取以营私,则一邑不可夺也。
又曰:孝子欲亲之食,云’我已食’;欲亲之衾,云’我不寒’:此漫孝也。
《神仙传》曰:焦先者,字孝然,河东太阳人。
乡里累世云:’百七十岁。’
常煮白石以与人,熟如大芋者。
日日入山伐薪以布施,先从村头一家起,周而复始,担薪以置人门外。
人见之时,即铺席与坐,为设食。
先便就坐食,亦不与人语。
若人不见其担薪往时,乃置薪於人门间便去。
连年如此。
结草庵於河渚,或数日一食。
欲食,则为人赁作,人以衣衣之,乃使限功受直,足得一食辄去。
人欲多与,终不肯取。
亦有数日不食时。
束晳《发蒙记》曰:廉颇毕老,日啖肉百斤。
曹植《与吴季重书》曰:食若填沟壑,饭若灌漏卮,其人固难量,岂非大丈夫之乐哉!
《世说》曰: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从,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从后,长文尚小,载著车中。
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馀六龙下食。
又曰:桓公坐有参军掎,蒸薤不得解,共食者又不助,而掎终不放,举坐皆笑。
桓公曰:’同盘尚不相助,况复危难?’敕令免官。
又曰:刘真长、王仲祖共行,百旰未食。
有相识小人贻其餐者,肴案甚盛。
真长辞焉,仲祖曰:’聊以充虚,何若?’
真曰:’小人都不可作缘。’
又曰:羊曼拜丹阳尹,客早者并得佳设,日晏则渐罄,不复及精。
随客早晚,不问贵贱。
羊固拜临海,饮食皆美,虽晚至者,犹获其盛馔。
时论以固之丰腆,乃不如曼之真率也。
又曰:王东亭尝之吴郡就汰公道人,宿别脯许府家,往瓦官寺设幔屋,竟一寺。
东亭将夕至,夜后,汰公设豆藿糜。
汰公自啖一大〈王区〉,东亭难,汰公遂强进半〈王区〉。
须臾,东亭行帐设名饮食,果炙毕备,汰公都无所啖。
《俗说》曰:桓琙(音域。)性啖〈口集〉犬,大司马每暝,琙时使从兄索食。
《黄帝八十一问》曰:人不食七日而死者,何也?
然人胃中常有留谷三斗五升,水三升。
故平人一日再至,清一行二升半,日中五胜,七日七五三斗五胜,而水谷尽矣。
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尽故也。
弘君举《食檄》曰:又取滠湖独穴之鳢,(滠,音摄。)赤山后陂之莼,伺漉泠豉,及热应分。
食毕作躁,酒炙宜传。
酒便清香,肉则豆不牜孛獐,肶若披繙,急火中炙,脂不得薰。
闻香者踯躅,千咽者塞门。
罗奠碗子五十有馀。
牛〈月枼〉捣、炙鸭、〈月肃〉鱼、熊白、獐脯、糖蟹、濡台,车螯生甜,滋味远来。
百醉之后,谈闷不除,应有蔗姜、木瓜、元李、阳梅、五味橄揽、石榴、玄拘、葵羹脱煮,各下一杯。
《明皇杂录》曰:天宝中,诸公主相效进食。
上命中官袁思艺为检校进食使。
水陆珍羞,数千盘之费,盖中人十家之产。
中书舍人窦华,尝因退朝,遇公主进食,方列於通衢,乃传呵按辔,行於其间。
宫苑小儿数百人,奋挺而前,华仅以身免。
《岭表录异》曰:康州悦城县北百馀里,山中有樵石穴。
每岁乡人琢为烧食器,(虔州亦有,乃食牢也。)但烧令热彻,以物衬阁,置之盘中,旋下生鱼肉,及葱、韭、齑、俎、〈鱼奄〉之类,顷克即熟,而终席煎沸。
南中有亲朋聚会,多烧樵石,亦极热。
疑石中有火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饮食部-卷七-译文
《鬻子》说:大禹曾经吃一顿饭起身七次,中午都没有时间吃饱,说:‘我不怕士人留在道路上,我怕他们留在我的门前,这样四海之内的百姓就都不会来了。’
《晏子》说:晏子做齐景公的宰相时,吃的是糙米饭,烤的是三只猎获的鸟,加上五个鸡蛋的菜。景公说:‘哎呀!先生的家这么贫穷吗?这是我的罪过。’晏子回答说:‘糙米饭能吃饱,这是士人的一种饮食;烤三只猎获的鸟,这是士人的第二种饮食;五个鸡蛋的菜,这是士人的第三种饮食。我没有超过别人的行为,却有三样士人的饮食,君王的恩赐已经很厚了!我的家并不贫穷。’然后拜了两拜就告辞了。
《晏子》又说:晏子做齐国的宰相,三年之内政治清明,百姓高兴。在吃饭时肉不够,景公说:‘封晏子为都城。’晏子拒绝不接受。
《晏子》还说:寡妇种植兰花,花开不香;继子得到食物,吃得很胖但不光泽。
《墨子》说:圣明的君王制定饮食,足以填饱肚子、补充元气,强健身体,使耳目聪明,不追求五味的调和、香味的和谐,不追求远方珍奇异物的食物。
《墨子》又说:不应该穿粗布衣服,不应该吃酒糟和糠。饮食不美味,面目颜色就不够看;衣服不美观,身体举止就不够观赏。因此,吃饭一定要吃好的肉食,穿衣一定要有花纹的丝绸。
《庄子》说:巧者劳碌,智者忧虑,无能者无所求,饮食之后去游玩,就像没有系缆的船。
《庄子》又说:秋天鸟儿肥美,易牙能烹饪得很好,虽然很美味;但彭祖认为这样会损伤寿命,所以不吃。
《庄子》还说:廉洁的人不吃不义之食,不喝不义之水。
《庄子》又说:孔子生病时,子贡出去占卜。孔子说:‘你等着。我坐席不敢先吃,居住时像斋戒一样,吃饭时像祭祀一样,我已经占卜很久了。’
《慎子》说:小人靠力气吃饭,君子靠道德吃饭。
《慎子》又说:饮酒过度的人会生水,吃饭过度的人会生贪。
《燕丹子》说:太子经常和荆轲一起吃饭,一起睡觉。
《公孙尼子》说:吃甜食对肉有好处,但对骨头不利。
《公孙尼子》又说:古代的人喝露水,吃草木的果实。圣人用火来烹饪食物,被称为‘燧人’,饮食用来畅通血气。
《阙子》说:义渠的人,煮的鳖和龟没有煮熟,腥臭难闻,中原的百姓,即使饿了三天也不愿吃,宁愿饿死。
《韩子》说:尧王统治天下时,吃的是粗粮和野菜汤。即使是守门的仆人,也不觉得这里的生活不好。
《韩子》又说: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有其他事情,约定回来吃饭,但到了晚上没来。吴起不吃而等待他,第二天派人去找,才找到他并给他饭吃。
《韩子》还说:孙叔敖做楚国的宰相,吃的是粗粮饭和菜汤。
《韩子》又说: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到齐国,路上饿了就哭。经过绮邑时,向守关的人乞食,守关的人跪下来给他饭吃,趁机对管仲说:‘如果你被任命为齐国的官,你将如何报答我?’管仲说:‘如果像你说的那样,我会用贤能的人,用有才能的人,用勤劳的人,你我能有什么报答呢?’守关的人因此怨恨他。
《韩子》又说:季孙做鲁国的宰相,子路做都城的令。鲁国在五月动员百姓挖长沟。在这个时候,子路用他的私秩粮食做成饮料,邀请沟里的劳动者在五条路上吃饭。孔子听说后,派子贡去,倒掉饮料,打碎器具,说:‘鲁君有百姓,你为什么要给他们饭吃?’子路生气,拍着肩膀进去,问:‘先生是不是讨厌我实行仁义?我从先生那里学到的就是仁义。仁义就是与天下人共享利益。现在我用我的秩粮食给百姓吃饭,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孔子说:‘子路太粗心了!我从你这里知道,你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你为什么这么不懂礼?你给他们饭吃,是因为爱你吗?礼,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超过你所爱的就是侵犯。现在鲁君有百姓,而你擅自爱他们,这是侵犯,不是也很荒谬吗?’话还没说完,季孙的使者到了,责备说:‘肥也动员百姓,让弟子们服役,停下来给他们饭吃,是要剥夺我的百姓吗?’孔子驾车离开了鲁国。
《韩子》又说:人上不依赖天,下不依赖地,以筋骨为根本,不吃东西就不能活,所以不能不有追求利益的心。如果追求利益的心不除,那就会自身忧虑。所以圣人衣服可以忍受寒冷,只要有足够的食物填饱肚子,就不会忧虑了。
《韩子》又说:孩子们一起玩耍,用尘土当饭,用泥巴当黍米,用木头当肉。傍晚时,一定要靠食物的人,尘土是不能吃的。
《韩子》还说:饥荒年份的春天,堂兄弟不送食物;丰收年份的秋天,远客一定会得到食物。这不是因为远客和亲兄弟不同,而是因为对待多和少的态度不同。
《孟子》说:饥饿的人觉得食物很美味,口渴的人觉得饮料很甜美,这是因为他们饥饿和口渴的害处。难道只有口腹之欲会有害处吗?人心也有害处。
《孙子》说:熔化金子的炉火,奴隶不会去摸;放在砧板上的鸩肉,饥饿的人不会去吃。
《淮南子》说:烹饪、煎烤、烧烤,调和五味,只是为了穷尽荆、吴地区的甜酸变化。
《符子》说:颜回生病,三天不吃东西。问他,说:‘我的老师,不吃丹药不吃饭,不吃灵芝不吃东西,所以活了七百岁。你为什么不喝瑶泉来延长寿命,咀嚼花蕊来保养寿命呢?’
《礼含文嘉》说:燧人开始钻木取火,把生的食物烹饪成熟,使人没有消化不良的病。
《山海经》说:有一种青色的马,为西王母取食物。
《吕氏春秋》说:有城氏有两个美女,为她建造了九层的台子,(成,重也。)饮食必须用鼓来伴奏。
《吕氏春秋》又说:商汤得到伊尹,设宴款待他,向商汤介绍美味的食物。商汤说:‘可以做到吗?’伊尹回答说:‘君王的国家小,不足以准备这些。要统治天下,然后才能准备。三郡的虫子,水生的腥,肉食的臊,草食的膻。臭恶的也有其美,都有其道理。九味的根本,水最为重要。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是它的准则。掌握其快慢,去除腥臊,鼎中的变化,精妙细微,口不能言,心不能论,就像射箭和骑马一样微妙,阴阳的变化,四时的规律。所以长时间而不厌倦。’
《吕氏春秋》又说:赵襄子攻打翟国,攻下了左人和中人的城池。使者来见赵襄子,(下左人、中人城也。)赵襄子正在吃饭,脸色忧愁。左右的人说:‘一天之内攻下两座城池,这是人们应该高兴的事情。现在君王你有忧愁的表情,为什么?’赵襄子说:‘江河之大,不过三天;暴风骤雨,转眼即逝。现在赵家的德行没有积累,一天之内攻下两座城池,灭亡的日子不会远了吧?’
《白虎通》说:君王有四种食物是什么?明确有四方之物,吃四时之功也。四方不平,四方不顺,有停止进膳的方法。这是为了表明君王的至高无上,明确法戒。只有君王居于中央,统治四方。早餐时吃饭,是少阳的开始;午餐时吃饭,是大阳的开始。晚餐时吃饭,是少阴的开始,晚餐时吃饭,是大阴的开始。
《说文》说:饔是指熟食,餱是指干粮,籑是指准备好的食物。(籑,读音为士眷切。)饣象是指中间的食物。(饣象,读音为式丈切。)餔是指申时(下午三到五点)吃的食物。饛是指容器装满的样子。(饛,读音为蒙。)餬是指寄食,饫是指宴请时的食物,饯是指送行时提供的食物。饪是指食物完全煮熟的状态。
《释名》说:食,是繁殖的意思,是人们用来维持生命的。
《盐铁论》说:古时候人们吃烤熟的黍米,共享烤猪肉,宾客和婚宴上互相邀请,吃豆羹和白饭。现在则是烤肉满桌,有肘子猪肉、包裹的鳖、切好的鲤鱼。
《说苑》说:晏子有百人与他共享衣服和食物,而天下的士人都来拜访他。
又记载:晏子侍奉景公,说:‘早上天气寒冷,请允许我给您送来暖和的食物。’景公回答说:‘我不是厨房的臣子,我是国家的臣子。’
又记载:子思住在卫国,穿着没有里子的破棉袄,二十九天只吃一顿饭。
又记载:鲁国有一个节俭的人,煮了小盆里的食物,吃起来很美味,于是拿去给孔子吃。孔子接受了,就像接受犬马送来的东西一样。他的弟子问:‘先生为什么这么高兴地接受它?’他说:‘不是因为煮饭的盆子很薄,而是因为食物的美味,让我想起了亲人。’
杨子《法言》说:有人说:‘食物像蚂蚁一样细小,衣服像花一样华丽,金和朱砂闪闪发光,不是太过分了吗?’他说:‘因为他的德行,舜和禹接受天下不算过分;如果不依靠德行,那就过分了。’(李轨注解:蚂蚁指的是精细。)有人说:‘北方的少数民族用纯色的丝绸和金犀角装饰我,美味的食物让人陶醉,不是太过分了吗?’他说:‘这是对国家的忠诚,不能不丰厚。’
《论衡》说:王子乔不吃谷物,活了百岁。按照,人生都有饮食的本性,所以人体上有口和牙齿,下面有孔窍用来进食。王子乔的体形和普通人一样,为什么他能够长寿呢?衣服是用来保暖的,食物是用来填饱肚子的。衣服暖和食物充足,精神就会明亮旺盛。人的生命,以食物为气;草木以土地为气。闭口不食,拔草离土,必然不会长寿!
桓谭《新论》说:太原郡在隆冬时节五天不生火做饭,即使生病也不敢违反,王者应该改变这种做法。
《潜夫论》说:如何知道国家将要混乱呢?因为它不喜好贤人。所以生病的人家厨房里不缺食物,但是主人无法食用,所以最终死去;混乱的国家官吏中不缺贤人,但是君主无法留住他们,所以最终灭亡。
又记载:想要知道一个人将要生病,看他是否不喜欢吃东西;想要知道国家将要灭亡,看他是否不喜欢贤人。
《风俗通》说:俗语说马真马吃宾客。宴会结束后,主人意犹未尽,想要再喝酒,但是酒已经喝完了,于是拿出脯肉、干鱼、辣椒、姜、盐、豆豉,说它们快速方便,就像马真马一样传递命令。(马真,读音为填。)
又记载:俗语说在日月食时喝酒,会损坏牙齿。仔细考察,太阳是太阳精华的象征,君主的象征。太阳被食,天子不举行娱乐活动。民间谚语说:‘不救日食的人,出行会遇雨。’恐怕是坐在那里吃饭,过于害怕。
又记载:堪舆书说:‘上月初一招待客人,一定会发生争吵。’按照,刘君阳担任南阳牧时,曾经在上月初一设宴,结果没有人争吵。
蔡邕《月令论》说:有人问:‘春天吃麦、羊,夏天吃豆、鸡、鱼等,只是因为适合时令的味道,不符合五行。而《月令》中关于服饰、命令器械的规定,都是按照五行的说法,唯独食物不按照五行,这不是过于简略了吗?’回答说:‘我也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凡是十二辰的交汇,五时应该吃的食物,必须是家里饲养的:丑牛、未羊、戌犬、酉鸡、亥猪而已;其他的虎以下的动物,不是食物。’
《汝南先贤传》说:周举,字宣光,担任并州刺史。太原的旧俗是在介子推烧死的时候,人们停止生火做饭;老少很多人因此死去。周举写了一封信,放在介子推的庙里。他说人们不应该停止生火做饭,于是命令人们像以前一样做饭。
《益部耆旧传》说:何祇,字君肃,为人宽厚大方,体格健壮,能吃能喝,喜欢声色,不讲究节俭,当时的人很少尊敬他。
曹毗《杜兰香传》说:兰香告诫张硕,不要在头上吃东西。
《永昌郡传》说:獠民咀嚼食物,并用鼻子喝水。
《异苑》说:新野的苏卷和妻子在野外的小屋里耕作,每次喝酒的时候,总有一物来。它的形状像蛇,长七尺五寸,光彩照人。苏卷感到奇怪,就喂它东西。于是经过数年,他们的产业增加了。妻子后来偷偷地杀死了它,苏卷就得了能吃病的病,每天吃三斛饭还是不饱,不久就死了。
《幽明录》说:海中有一个金台,高出水面百丈,结构精美,工艺精湛。台内有金制的机器,上面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上面有各种美味的食物,四丈力神常常守护着。有一位五通仙人想要吃甜食,四神击打他,他拖延时间后退去。
又记载:河南的赵良和他的同乡学生到长安,遇到连绵的雨,粮食缺乏。他们互相说:‘现在正饿着,怎么才能找到食物呢?’突然美味的饭食出现在他们面前,两人惊讶得不敢吃。有人声音说:‘只管吃,不用害怕!’第二天早上,两人又说:‘怎么又有了美食?’它又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到达长安后,没有遇到任何灾祸。
祖台之《志怪》说:建康的小官曹著见到了庐山夫人。夫人为他设宴,吃剩下的食物,金鸟啄食瓶子,里面刻有奇异的图案,不是人能命名的。下面有七个盘子,盘子里也没有俗世中的菜肴。
《秦记》说:符朗对食物的味道有很高的鉴赏力。会稽王道子为符朗设宴,问他:‘关中的食物和这里相比怎么样?’他回答说:‘都很好,只是盐的味道稍微有点生。’
《嵩高山记》说:山下岩石中有一个石屋,里面也有自然的经书和食物。
《博物志》说:魏明帝时,京城里有一个人的食量相当于十个人,结果变得肥胖无法行动。他的父亲曾经担任远方的长吏,送他到县里,让原来的朋友为他提供食物。一两年间,整个村庄都变得节俭。
《齐谐记》说:江夏郡安陆县有一个人姓郭名坦,兄弟三人。他们的狗儿突然得了流行病,病好后,就变得能吃,一天能吃一斛多米饭。他们家供应了五年,以至于家贫如洗,他们就说:‘你应该自己找食物。’后来到了一家,门前已经得到一筐饭,后门去乞讨。这家主人说:‘你已经从前面门得到了,为什么还要从后门乞讨?’这个人回答说:‘我实在不知道您有两个门。’因为饥饿难耐,后门有三畦韭菜,一畦大蒜,他就吃了两畦。立刻感到非常难受,躺在地上。不久大吐,吐出一物像篮子,从地里慢慢变大。等到主人拿着饭出来,他再也吃不下去了。于是他把饭放在刚才吐出的东西上,它就消化成水。这个人因此病好了。
袁准《正书》说:方丈的食物,只要吃饱就可以了;绨袍的绣花,只要暖和就可以了。
裴玄《新言》说:管仲夺取了伯氏的三百户封地,让他吃粗粮,直到去世都没有怨言。如果管仲用这些来谋取私利,那么一户封地也不应该夺取。
又记载:孝子想要让父母吃得好,就说‘我已经吃饱了’;想要让父母穿得暖,就说‘我不冷’:这是虚伪的孝顺。
《神仙传》说:焦先,字孝然,是河东太阳人。乡里的人都说他活了一百七十岁。他经常煮白石给人吃,煮熟了就像大芋头一样。他每天进山砍柴来布施给人家,从村头第一家开始,一直轮流下去,把柴放在人家门外。人们看到他时,就铺上席子让他坐下,为他准备食物。焦先就坐下来吃饭,也不跟人说话。如果人们没有看到他挑柴回来,他就把柴放在人家门缝里,然后离开。多年都是这样。他在河洲上搭了个草屋,有时几天才吃一顿饭。想吃东西,就帮人家做点活,人家给他衣服穿,然后按劳付酬,吃一顿饭就走。人们想多给他点东西,他始终不肯接受。也有几天不吃饭的时候。
束晳的《发蒙记》说:廉颇年老时,每天要吃一百斤肉。
曹植在《与吴季重书》中说:食物像填满沟壑,饭像倒进漏卮里,这个人确实难以估量,这不正是大丈夫的快乐吗!
《世说新语》说:陈太丘去拜访荀朗陵,贫穷俭朴,没有仆人跟随,就让儿子元方驾车,季方拄着拐杖跟在后面,长文年纪还小,坐在车里。到了之后,荀家让叔慈应门,慈明倒酒,其余六个人下去吃饭。
又记载:桓公宴会上有个参军夹不起蒸葱,一起吃饭的人也不帮忙,那个参军一直夹不起来,满座的人都笑了。桓公说:‘同盘吃饭还不互相帮助,何况是危难之时?’命令把他免官。
又记载:刘真长和王仲祖一起出行,百天还没有吃饭。有个认识的人给他们送来了食物,菜肴很丰盛。刘真长推辞了,王仲祖说:‘暂且用来填饱肚子,怎么样?’刘真长说:‘小人不可做缘。’
又记载:羊曼被任命为丹阳尹,客人来得早的都能得到好的食物,来得晚的就逐渐吃完了,不再有精致的食物。不管客人来得多早或晚,都不问贵贱。羊固被任命为临海,饮食都很丰盛,即使来得晚的人,也能吃到最好的食物。当时的人认为羊固的丰盛不如羊曼的真实率性。
又记载:王东亭曾经到吴郡拜访汰公道人,住在许府家,然后去瓦官寺设帐,整个寺庙都布置了。王东亭傍晚到达,夜里,汰公准备了豆藿粥。汰公自己吃了一大碗,王东亭很难吃,汰公就强迫他吃了一半。不久,王东亭的行帐里摆上了名贵的饮食,水果和烤肉都准备好了,汰公却什么都没吃。
《俗说》说:桓琙(音域)喜欢吃狗肉,大司马每次晚上,桓琙都会让他的堂兄去要吃的。
《黄帝八十一问》说:人如果不吃东西七天就会死,为什么?因为人的胃里通常有留存的粮食三斗五升,水三升。所以普通人一天吃两次,清粥一次两升半,中午五升,七天就是七乘五等于三斗五升,水和粮食就都吃完了。所以普通人不吃不喝七天就会死,是因为水和粮食的精华都耗尽了。
弘君举在《食檄》中说:又取滠湖独穴的鳢鱼,赤山后陂的莼菜,等待漉泠鼓,热了再分。吃完饭后做躁,酒炙宜传。酒就变得清香,肉则豆不生虫,皮若翻滚,急火中烤,脂肪不会熏。闻到香味的人会徘徊,千咽的人会塞门。罗奠碗子五十多个。牛蹄捣、烤鸭、鱼、熊白、鹿肉、糖蟹、湿台,车螯新鲜甜美,味道远来。喝完一百杯酒之后,谈话仍然不停止,应该有甘蔗姜、木瓜、元李、阳梅、五味橄榄、石榴、玄拘、葵羹等,每种都喝一杯。
《明皇杂录》说:天宝年间,公主们相互效仿,争相请客吃饭。皇帝命令宦官袁思艺为检查进食使。水陆珍馐,数千盘的费用,相当于十家中人的财产。中书舍人窦华,曾经因为退朝,遇到公主请客吃饭,食物就摆在了大街上,于是传令按辔,走在其中,宫苑的小孩子几百人,奋勇向前,窦华仅以身免。
《岭表录异》说:康州悦城县北一百多里,山中有樵石穴。每年乡民都把石头雕琢成烧食器,(虔州也有,是食牢。)只要烧得热透,用东西垫起来,放在盘子里,立即放生鱼肉,还有葱、韭菜、酱、肉等,一会儿就熟了,整个席子都煎沸了。南方的亲朋好友聚会,也常常烧石头,也很热。怀疑石头中有火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饮食部-卷七-注解
鬻子:鬻子,古代文献,相传为夏代末年鬻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夏代的一些政治、文化、哲学思想。
禹:禹,夏朝的开国君主,被尊称为大禹,以治水功绩著称。
馈:馈,古代指食物,这里指一顿饭。
晏子:晏子,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以智慧和廉洁著称。
景公:景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脱粟之饭:脱粟之饭,指去壳的糙米饭。
炙三弋:炙三弋,指烤熟的猎物。
卵菜:卵菜,指用鸡蛋做的菜。
士:士,古代指有才能的人。
倍人之行:倍人之行,指超越常人的行为。
都:都,古代指较大的城市。
兰:兰,一种香草。
易牙:易牙,春秋时期齐国的厨师,以烹饪技艺高超著称。
彭祖:彭祖,传说中的长寿仙人。
短褐:短褐,古代指粗布衣服。
糟糠:糟糠,指酒糟和谷糠,这里指粗劣的食物。
粱肉:粱肉,指精美的食物。
文绣:文绣,指绣有花纹的精美衣物。
庄子:庄子,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著有《庄子》一书。
易牙和之:易牙和之,指易牙烹饪的美食。
廉者:廉者,指廉洁的人。
子贡:子贡,孔子的弟子,以口才和经商才能著称。
慎子:慎子,战国时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燕丹子:燕丹子,古代文献,记载了燕丹的故事。
太子:太子,指王位继承者。
荆轲:荆轲,战国时期刺客,刺杀秦王失败后被杀。
公孙尼子:公孙尼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义渠之人:义渠之人,指义渠国的人。
鼋鳖:鼋鳖,指大龟和甲鱼。
吴章、庄吉:吴章、庄吉,古代人物,具体事迹不详。
韩子:韩子,指韩非,战国时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粝粢之食:粝粢之食,指粗糙的米饭。
藜藿之羹:藜藿之羹,指用藜藿做的汤。
监门:监门,指守门的人。
吴起:吴起,战国时期军事家、政治家。
管仲:春秋时期的名将。
季孙:季孙,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
子路:子路,孔子的弟子,以勇猛著称。
五衢:五衢,指五条道路。
孔子: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仁义:仁义,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指仁爱和正义。
监门之养:监门之养,指守门人的食物。
封人:封人,古代官名,指封疆的官员。
绮邑:绮邑,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粝饭菜羹:粝饭菜羹,指粗糙的饭菜。
枯鱼之膳:枯鱼之膳,指干枯的鱼作为食物。
束缚:束缚,指被捆绑。
让:让,责备。
肥也:肥也,指季孙肥,季孙家族的成员。
起民而使之:起民而使之,指征召民众劳作。
先生:先生,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
弟子:弟子,学生的意思。
从役:从役,服劳役。
止而餐之:止而餐之,指停下来吃饭。
侵:侵,侵犯。
彻膳之法:彻膳之法,指停止进膳的礼法。
平旦食:平旦食,指早晨的餐食。
食时:食时,指上午的餐食。
晡时:晡时,指下午的餐食。
少阳:少阳,指初升的太阳,这里指早晨。
大阳:大阳,指太阳正当空中的时候,这里指上午。
少阴:少阴,指夕阳西下的时候,这里指下午。
大阴:大阴,指太阳落山的时候,这里指傍晚。
饔:指煮熟的食品,通常指正餐。
餱:指干粮,即干食。
籑:指盛放食物的器皿。
饣象:指食物的形状,这里指中食。
餔:指申时(下午三到五点)的餐食。
饛:形容盛器装满食物的样子。
餬:指寄食,即在外就餐。
饫:指丰盛的宴席。
饯:指送行时提供的食物。
饪:指食物完全煮熟。
食:指食物,繁殖,也指维持生命。
燔黍:指用火烤熟的黍米。
捭豚:指分割的猪肉。
臑豚:指猪蹄。
包鳖:指包裹好的鳖。
脍鲤:指切细的鲤鱼。
甂:一种小型的盆。
金朱煌煌:形容财富和显赫。
蚁言:形容食物精细。
纯绩:指纯净的丝织品。
金犀:指金色的犀牛角。
珍膳:指珍贵的食物。
曼糊:指美味的食物。
社稷:指国家。
灵:指吉祥。
口齿:指口腔和牙齿。
孔窍:指鼻孔和耳孔。
注写:指食物进入体内。
口龄:指口腔。
臑:指腿部的肉。
金鸟:指神话中的金鸟。
罂:指小口大腹的容器。
镂刻:指雕刻。
异形:指奇特的形状。
合盘:指可以合起来的盘子。
俗说:指民间传说。
马真:指马的一种。
日月薄食:指日食或月食。
日:指太阳。
君:指君主。
里语:指民间谚语。
堪舆书:指风水书。
上朔:指农历的正月初一。
介子推:古代传说中的忠臣。
烧死:指被火烧死。
绝火食:指停止用火做饭。
体甚壮大:指身体非常健壮。
声色:指音乐和女色。
节俭:指节约。
十人:指十个人的食物。
关中之食:指关中地区的食物。
盐味:指盐的味道。
自然经书:指自然形成的书籍。
自然饮食:指自然形成的食物。
义传食:指提供食物。
时行病:指流行病。
斛馀米:指一斛多米的量。
筥饭:指用竹篮装的食物。
笼:指用竹子编成的容器。
方丈之食:指一餐的食物。
绨袍:指用绨制成的袍子。
伯氏:管仲的封地。
骈邑:指连片的封地。
营私:指谋取私利。
漫孝:指虚伪的孝顺。
神仙传:《神仙传》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神仙故事和修炼方法的书籍,反映了道教文化和民间信仰。
焦先:焦先,字孝然,是《神仙传》中记载的一位仙人,以长寿和隐居生活著称。
河东太阳:指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煮白石:用白石煮食,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意味着焦先不食人间烟火,追求长生不老。
百七十岁:指焦先活了一百七十岁,反映了中国古代对长寿的崇拜。
日日入山伐薪:指焦先每天进山砍柴,以布施给他人。
结草庵:指焦先在河边小洲上搭建的简陋草屋,体现了他的清贫和避世。
束晳《发蒙记》:《发蒙记》是束晳所著的一部书籍,这里引用的是书中关于廉颇食量的记载。
廉颇:古代著名将领,这里描述的是他晚年食量极大的情况。
曹植《与吴季重书》: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这里引用的是他的一封信中对食量的描述。
陈太丘:古代人物,这里描述的是他访问荀朗陵时的简朴生活。
世说:《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期的一部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言行的书籍。
桓公:指古代的桓公,这里描述的是他在宴会上的一段故事。
刘真长、王仲祖:古代人物,这里描述的是他们在旅途中遇到的一位施食者。
羊曼、羊固:古代人物,这里描述的是羊曼和羊固在饮食上的不同态度。
王东亭:古代人物,这里描述的是他在吴郡就道人处住宿时的饮食情况。
桓琙:古代人物,这里描述的是他喜欢吃狗肉的习惯。
黄帝八十一问:《黄帝八十一问》是一部古代医学著作,这里引用的是书中关于人体食物消耗的论述。
弘君举《食檄》:《食檄》是弘君举所著的一部关于饮食的书籍,这里引用的是书中对美食的描述。
明皇杂录:《明皇杂录》是记载唐玄宗时期杂事的书籍,这里描述的是公主们的奢华饮食。
岭表录异:《岭表录异》是唐代段成式所著的一部地理志,这里描述的是康州悦城县北的山中奇观。
烧食器:指用石头烧制的食器,反映了南方地区的一种烹饪方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饮食部-卷七-评注
《神仙传》中的焦先形象,通过描述其煮白石、入山伐薪等生活细节,展现了一位高洁隐士的形象。‘百七十岁’这一描述,凸显了焦先的长寿,同时也暗示了他的修行有成。他煮白石以与人,熟如大芋者,表现了焦先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物质生活的淡泊。日日入山伐薪以布施,周而复始,担薪以置人门外,这一行为体现了焦先乐于助人的精神。他见人时铺席与坐,为设食,而不与人语,体现了焦先的清静无为。若人不见其担薪往时,乃置薪於人门间便去,这种不张扬的行为,更是彰显了焦先的低调和谦逊。
束晳《发蒙记》中提到的廉颇,通过‘日啖肉百斤’这一夸张的描述,塑造了一位勇猛善战的武将形象。这一描述不仅突出了廉颇的食量,更凸显了他勇猛的个性。
曹植《与吴季重书》中的‘食若填沟壑,饭若灌漏卮’,通过生动的比喻,表达了人生短暂,应尽情享受的豁达情怀。‘其人固难量,岂非大丈夫之乐哉!’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人生观。
《世说》中的陈太丘诣荀朗陵的故事,通过描写陈太丘的贫俭无仆从,以及荀朗陵家的丰盛宴席,展现了当时社会上层与下层的生活差异。‘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馀六龙下食’这一句,则生动地描绘了荀朗陵家的宴席场景。
桓公坐有参军掎的故事,通过参军掎的坚持,以及桓公的敕令免官,展现了当时社会对礼仪的重视。
刘真长、王仲祖共行的故事,通过描述两位官员的节俭,以及相识小人的馈赠,展现了当时社会对节俭的推崇。
羊曼拜丹阳尹的故事,通过对比羊曼和羊固的宴席,展现了羊曼的真率和羊固的丰腆。
王东亭尝之吴郡就汰公道人的故事,通过描述王东亭和汰公道人的饮食习惯,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饮食文化。
《俗说》中桓琙性啖犬的故事,通过桓琙的饮食习惯,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饮食风俗。
《黄帝八十一问》中关于人不食七日而死的解释,从生理学的角度,解释了人体在缺水缺食时的生理反应。
弘君举《食檄》中的描述,通过丰富的食物种类和烹饪方法,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饮食文化。
《明皇杂录》中关于诸公主相效进食的故事,通过描述公主们的奢侈,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
《岭表录异》中关于烧樵石的故事,通过描述南中地区烧樵石的习惯,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