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释部-卷四-原文
《高僧传》曰:安清字世高,安息国王正后之太子也。
幼以孝行见称,虽居家而奉戒清峻。
王薨,便词位。
乃深惟苦空,散离形器,行服既毕,遂让国与叔,出家修道。
博晓经藏而游方弘化,遍历诸国。
以汉桓帝之初,始到中夏,多有神迹,世莫能量。
自称先身己经出家,有一同学多瞋分别,值世主不称,每槁迹恨。
高屡加诃谏,终不悛改,如此二十馀年,乃与同学辞诀云:’卿明经精勤不在吾后,然性多恚怒,命过当授恶形。我若得道,必当相度。’
既而值灵帝之末,振锡江南云:’我当过庐山,度昔同学。’
行过宫亭湖庙,此庙旧有威灵,商旅祈祷,乃分风上下,各无留滞。
尝有乞神竹者,未许辄取,舫即覆没,竹还本处。
自是舟人敬惮,莫不摄影。
时商旅三十馀船奉牲请福,乃降祝曰:’舫有沙门,可枫呼上。’
客咸惊愕,请高入庙。
神告高曰:’昔吾外国与子俱出家学道,好行布施,而性多瞋怒。今为宫亭庙神,周回千里并吾所治,以布施故,珍玩甚丰,以瞋恚故,堕此神报。今见同学,悲欣何言。寿尽旦夕而丑形长大,若於此舍命,秽污江湖。当渡山西泽中,此身灭后,恐堕地狱。吾有绢千匹并杂宝物,可以立法营塔,使生善处也。’
高曰:’故来相度,何不出形?’
神曰:’形甚丑异,众人必惧。’
高曰:’但出,众不怪也。’
神从床后出头,乃是大蟒,不知尾之长短。
至高膝边,高向之梵语数番,赞呗数契,蟒悲泪如雨,须臾还隐。
高即取绢物辞别而去,舟侣飓帆,蟒复出身,登山而望,众人举手,然后拇署。
倏忽之顷,便达豫章,即以庙物为造东寺。
高去后,神即命过暮有一少年上船,长跪高前,授其咒愿,忽然不见。
高谓船人曰:’向之少年即宫亭庙神也。得离恶形矣。’
又曰:竺昙摩罗刹,此云法护。
其先月支人,本姓文氏,世居敦煌郡。
年八岁出家,遂随师至西域,游历诸国,遂通外国之言三十六种,书亦如之。
以晋武之末,隐居深山,山有清泉,恒取澡潄。
后有彩薪者秽其水侧,俄顷而燥,护乃徘徊叹曰:’人之无德,遂使清泉辍流,水若永竭,贞尾馛自给,正当移去耳。’
言讫而泉流满涧。
法护以世居敦煌而化道周洽,时人咸谓敦煌菩萨也。
又曰:帛远字法祖,才思俊彻,敏朗绝伦。
诵经日八九千言,研味方等,妙入幽微,世俗坟典,多所该贯。
晋惠之末,太宰河间王颙镇关中,虚心敬重,待以师友之礼。
每至闲辰静夜,辄谈讲道德。
于时西府初建,俊乂甚盛,能言之士咸伏其远达。
后奄然命终,群胡各起塔庙。
少时,有一人姓李名通,死而更苏,云见祖法师宰芍罗王处,为王讲《首楞严经》,云讲毕往忉利天。
又见祭酒王浮被锁械,求祖忏悔。
昔祖平素之日与浮母争邪正,浮屡屈,既瞋,不自忍,乃作《老子化胡经》以诬谤佛法,殃有所归,故死方思悔。
又曰:佛驮跋陀罗,此云觉贤。
本姓释迦氏,维罗卫国甘露饭王之苗裔也。
父少亡,贤三岁孤,与母居。
五岁后丧母,为外氏所养。
从祖鸠婆利闻其聪敏,兼悼其孤露,乃迎还,度为沙弥。
至年十七,与同学数人,俱以习诵为业,众皆一月,贤一日诵毕。
其师叹曰:’贤一日敌三十夫也。’
及授具戒,胁燿精勤,博学群经,多所通达。
少以禅律驰名,常与同学僧迦达多共游罽宾,同处积岁,达多虽伏其才明,而未测其为人也。
后於密室闭户坐禅,忽见贤来。
惊问何来,答云:’暂至兜率,致敬弥勒。’
言讫便隐。
达多知是圣人,未测浅深。
后屡见神变,乃归心祈问,方知得不还果。
然常欲游方弘化,备观风俗。
会有秦沙门智睿西至罽宾,既要请苦,遂愍而许焉。
於是既度葱岭,路经六国,国王矜其远化,并倾怀贤奉。
至交趾,乃附舶循海而行,经一岛下,贤以手指山曰:’可止於此。’
舶主曰:’客行惜日,调风难遇,不可停也。’
行二百馀里,忽风转吹舶,还向岛下,众人方悟其神,咸师事之。
於后闇夜之中,忽令众舶俱发,无肯从者。
贤自起收缆,一舶独发。
俄尔贼至,留者悉被抄害。
顷之,至青州东莱郡,闻鸠摩罗什在长安,即往从之。
什大悦,秦太子泓欲闻贤说法,乃要命群僧集论东宫。
罗什与贤数番往复,什问法云:’何空?’
答曰:’众微成色,色自无性,故惟色常空。’
又问:’既以极微破色空,微复去:何破一微?’
答曰:’群师或折一微,我意谓不尔。’
又问:’微是常耶?’
答曰:’以一微,故众微空;以众微,故一微空。’
时宝云译出此语,不解其意,道俗咸谓贤之所计微尘是常。
馀日,长安学僧复请更释。
贤曰:’夫法不自生缘会,故生缘一微,故有众微。微自无性,则为空矣。宁可言不破一微,常而不空乎?’
又曰:爰无忏,天竺人。
明解咒术,所向皆验,西域号为大咒师。
后随王(王即天竺王也。)入山,王渴,须水不能得,忏拇授咒石出水,因赞曰:”大王圣化所感,遂使枯石生泉.”
邻国闻者皆叹王德。
于时雨泽甚调,百姓称咏,王悦其道,深加优宠。
后至凉,凉王沮渠蒙逊闻忏名,呼与相见,接待甚厚。
尝告蒙逊云:”有鬼入聚落,必多灾疫.”
逊不信,欲躬见为验。
忏即以术加之,逊见而骇怖。
忏曰:”宜洁诚斋戒,神咒以驱之.”
乃读咒三日,谓逊曰:”鬼己去矣.”
时境首有见鬼者,云见数百疫鬼,奔骤而逝。
境内获安,忏之力也。
又曰:释法显姓龚,平阳武阳人也。
三岁便度为沙弥,十岁遭父母忧,孝性过人,葬事毕,仍即还寺。
尝与同学数十人於田中刈稻,时有饥贼欲夺其穀,诸沙弥悉走,惟显独留,语贼曰:”若欲须穀,随意所取。但君等昔不布施,故致饥贫。今复夺人,恐来世弥甚,贫道预为君忧耳.”
言讫即还,贼弃穀而去。
及授大戒,常慨经律舛阙,誓志寻求。
以晋隆安三年西度流沙,将至天竺,去王舍城三十馀里有一寺,逼暝过之,显欲诣耆阇崛山,寺僧谏曰:”路甚艰阻,多黑狮子,亟经啖人,何由可至?”
显曰:”远涉数万里,誓到灵鹫,身命不期,出息非保,岂可使积年之诚既至而废?虽有险难,吾不惧也.”
众莫能止,乃遣两僧送之。
既至山,日将曛夕,遂欲停宿。
两僧色惧,舍之而还。
显独留山中,烧香礼拜,翘感旧迹,如睹圣仪。
至夜,有三黑狮子来,蹲踞显前,舐唇摇尾。
显诵经不辍,一心念佛,狮子乃低头下尾,伏显足前。
显以手摩之,咒曰:”若欲相害,待我诵竟。若见试者,便可退矣.”
狮子良久乃去。
明晨乃还,路穷幽梗,止有一径通行。
未至里馀,忽逢一道人,年可九十馀,容服粗素而神气俊远,显虽觉其韵高,而不悟是神人。
后又逢一少僧,显问曰:”向者耆年是谁耶?”
答云:”头陀迦叶大弟子也.”
显方大恨,更追至山所,有横石塞于室口,遂不能入,显流涕而去。
又曰:爰无竭,此云法勇。
至罽宾国,礼拜佛钵。
住岁馀,学梵书语,求得《观世音授记经》梵文一部,复西行。
虽屡经危险,而系念所赍《观世音经》未尝暂废。
将至舍卫国,中野逢山象一群,无竭称名归命,即有狮子从林中出,象惊惶奔走。
后渡恒河,值野牛一群鸣吼而来,将欲害人,无竭归命如初,寻有大鹫飞来,野牛惊散。
其诚心所感,在险克济,皆此类。
又曰:释智严,晋义熙十三年,宋武帝西伐长安,克捷旋旆,涂出山东。
时始兴公王恢从驾游观山川,至严精舍,见其同止三僧各坐绳床,禅思湛然。
恢至,良久不觉,弹指三人开眼,俄而还闭,不与言。
恢心敬其奇,访诸耆老,皆云此三僧隐居、求志、高洁法师也。
恢即启宋武延请卉骷,莫肯行者。
既屡请情至,二人推严随行。
恢道怀素笃,礼事甚勤,卉骷即住始兴寺。
严性虚静,志避喧尘。
恢乃为於东郊起精舍,即枳园寺也。
严在寺不授别请,常分卫自资。
道化所被,幽显咸伏。
有见鬼者,云见西州太社闻鬼相谓云”严公当至,当辟易.”
此人未之解。
俄而严至,聊问姓字,果称智严,默而识之,密加礼异。
又曰:求那跋摩,此云功德铠,累世为王。年十四便机见俊远,深有远度,仁爱泛博,崇德务善。
其母尝须野肉,令跋摩辩之。跋摩曰:’有命之类,莫不贪生,夭彼之命,非仁人矣。’母怒曰:’设令得罪,吾当代汝。’跋摩他日煮油,误烧其指,因谓母曰:’代儿忍痛。’母曰:’痛在汝身,吾何能代?’跋摩曰:’眼前之苦尚不能代,况三途耶?’母乃悔悟,终身断煞。
至年十八,相工见而谓曰:’君年三十当临大国,南面称尊。若不乐世荣,当获圣果。’至年二十,出家授戒。乃辞师违众,林栖谷饮,孤行山野,遁迹人世。
往师子国观风阐教,识贞之众咸谓己得初果,仪形感物,见者发心。
元嘉初,文帝知跋摩己至南海,於是敕州郡令资发下京,路由始兴,经停岁许。
始兴有虎市山,峰岭高绝,跋摩谓其仿佛耆阇,乃改名灵鹫。
於山寺之外别立禅室,去寺数里,磬音不闻。每至鸣权,跋摩己至,或冒雨不沾,或履泥不湿,时道俗莫不肃然增敬。
寺有宝月殿,跋摩於殿北壁手自画作罗汉象,乃作定光儒童有布发之形。
象始成之后,每夕放光。
此山本多虎灾,自跋摩居之,昼行夜往,或值虎者,以杖按头戏之而去。
於是山旅水宾,去来无梗。
尝於别室入禅,累日不出,寺僧遣食弥候之,见一白狮子缘柱而立,亘室弥漫,生青莲华。
沙弥惊恐大呼,往逐狮子,豁无所见。
后文帝重敕观寺等,复更敦请,乃泛舟下都,以元嘉八年正月达于建业。
文帝引见,因问曰:’弟子常欲持斋不煞,迫以身殉物,不获从志。法师既不远万里来化此国,将何以教之?’
跋摩曰:’夫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非由人。且帝王与匹夫所修各异,匹夫身贱名劣,言令不威,若不克己苦躬,将何为则?帝王以四海为家,万民为子,出一嘉言则士庶咸悦,布一善政则神人以和。刑不夭命,役无劳力,乃则使风雨適时,寒暖应节,百穀滋繁,桑麻郁茂,如此持斋亦以大矣,不煞亦以众矣。宁在阙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然后方为弘济耶?’
帝乃抚几叹曰:’夫俗却试於远理,沙门滞於近教。迷远理者谓至道虚说,滞近教者则拘挛篇章。至如法师所言,贞理开悟明达,可与言天人之际矣。’
乃敕住祗洹寺,供给隆厚。
又曰:爰摩密多,此云法秀,罽宾人也。
年至七岁,神明澂正,每见法事,辄自然欣跃。
其亲爱而异之,遂令出家。
罽宾多出圣达,屡值明师,博贯群经,特深煨蕤,所得门户,极其微奥。
为人沉邃,有惠解,仪轨详正,生而连眉,故世号连眉禅师。
少好游方,有如毗罗神王卫送,遂至龟兹,於中路欲回,乃现形告辞密多曰:’汝神力通变,自在游处,将不相随共往南方。’语毕,即收影不现。
遂从至都,即於上寺图象于壁,迄今犹有声影之验。
洁诚祈福,莫不响应。
又曰:释智猛,雍州新丰人。
每闻外国道人说天竺国有释迦遗迹及《方等经》,常慨然有感,驰心遐外,以为万里咫尺钦簇可追,遂发长安,到罽宾国,有五百罗汉,常往返於阿耨达地。
有大阿罗汉,见猛,至欢喜,猛咨问方士,为说四天子事。
猛于奇沙国见佛文石唾壶,又于此国见佛钵,光色紫绀,四际尽然,以香花供养,顶戴发愿,钵若有应,能轻能重,既而转重,力遂不堪。
及下钵时,复不觉重。
至迦维罗卫国,见佛发、佛牙及肉髻骨,佛影、佛迹,炳然俱存。
其所游践,究观灵变天梯地龙之事。
不可胜数。
又曰:天竺沙门僧伽达,禅学深明,来游宋境,尝在中坐禅,日时将迫,念欲虚斋,乃有群鸟衔果,飞来投之。
达多思维弥候奉密,佛亦授而食之,令鸟授食,何为不可?於是授而进之。
又曰:求那跋陀罗,此云功德贤,中天竺人。
以大乘学,故世号摩谙熊谯。
王欲请讲《华严经》,而跋陀自忖未善宋言,有怀愧叹,即旦夕礼忏於观世音,乞求冥应,遂梦有人白衣持剑,擎一人首来至其前曰:’何故忧耶?’
跋陀具以事对,答曰:’无所多忧。’即以剑易首,更安新头,语令回转曰:’得无痛也?’答曰:’不痛。’豁然便觉,心神喜悦。
旦起,道义皆通,备领宋言,於是就讲。
又曰:沙门宝意,世居天竺,以宋孝建中来止京师瓦官煨蘅,恒於寺中树下坐禅,又晓经律,时人号为三藏。
常转侧数百具子,立知吉凶,善能神咒,以香涂掌,亦见人往事。
宋祖施一铜唾壶,高二尺许,常在床前,忽有人窃之,意取竹席一领空卷之,咒数通经,于三夕,唾壶还在席中,莫测其然。
又曰:竺法崇尝游湘州麓山,山精化为夫人诣崇请戒,舍所住山以为寺,崇居之。
少时,化洽湘土。
又曰:释法安,一名慈钦,未详何许人。
善能开化愚蒙,拔邪归正。
晋义熙中,新阳虎灾,县有大社,树下筑神庙,左右居民以百数,遭虎死者,夕有一两。
安尝游於其县,暮经此宿,民以畏虎,早闭门闾,安径之树下,通夜坐禅向晓,闻虎负人而至,投之树北,见安如喜,惊绦撄安前,安为说法授戒,虎踞地不动,有顷而去。
讥卨,村人追虎至树下,见安大惊,谓是神人,遂传之,一县士庶莫不崇奉,虎灾由此遂息。
因改神庙,留安立寺。
又曰:释昙邕於庐山之西南营立芧宇,与弟子昙果澄思禅门。
尝於一时,果梦山神求授五戒,果曰:’家师在此,可往咨授。’
少时,邕见一人着单衣袷,风姿端雅,从者二十馀人,请授五戒。
邕以果先梦,知是神仙,乃为说法授戒。
神亲以外国匕着,礼拜辞别,倏忽不见。
又曰:释僧苞建三七日普贤斋忏。
至弟十七日,有白鹄飞来,集普贤座前,至行香毕,乃去。
至二十一日将暮,有黄者衣四人,绕塔数匝,忽然不见。
又曰:支昙兰,晋太元中游剡县,后憩始丰赤城山,见一处林泉清旷而居之。
经于数日,忽见一人,长数丈,呼兰令去,又见诸异形禽什馛恐兰,见兰恬然自得,乃屈膝礼拜,云:’珠欺王是家舅,令往韦乡山就之,推此处以相奉尔。’
后三年,忽闻车骑隐隐,从者弥众,俄而有人着帻,称珠欺王通,既前,从其妻子男女等二十三人,并形貌端正,有逾於世。
既至兰所暄凉讫,兰问住在何处,答曰:’在乐安县韦乡山。久服风问,与家累仰投,乞授归戒。’
兰即为授之,授法竟,亲钱一万,密二器,辞别而去。
便闻鸣笳动吹,响振山谷,禅众十馀,共所闻见。
又曰:释玄高母梦梵僧散华满室,觉便怀胎,及生男,家内忽有异香,光明照壁,迄旦乃息。
母以儿生瑞兆,因名灵育。出家改名玄高。
聪敏生知,学不加思。
至年十五,已为山僧说法授戒。
林阳堂山,古老相传云是群仙所宅,高徒众三百,往居山舍,多有灵异,磬不击而鸣,香亦自然有气,应贞仙士,往往来游。
学徒之中有玄绍者,学究诸禅,神力自在,手指出水供高洗潄,其水香静,倍异於常,每得非世华香,以献三宝。
其灵如绍者,有十一人。
西海有梵僧印,亦从高授学,志隘量褊,得少为足,便谓己得罗汉,顿尽禅门。
高拇授以神力令印於定中备见十方无极世界,诸佛说法不同。
印於一夏寻其所见,永不能尽,方知定水无底,大生愧惧。
又曰:释僧同韬光晦迹,人莫能知。
居塞山,山在长安南四百里。
将殂,告弟子曰:’吾将去矣。’
其夕,见火从绳床后出烧身,经二日方尽,烟焰张天,而房不烬。
弟子收遗灰,架以砖塔。
又曰:阿诃罗竭者,多行头陀,独宿山野。
晋惠帝元康元年,乃西入止娄至山石室中坐禅。
此室水既远,时人欲为开涧,竭曰:’不假相劳。’
乃自起,以左脚室西壁,陷没指,既拔足,水从中出,清香软美,四时不绝,来饮者皆止饥渴除病。
又曰:竺法惠,本关中人,晋康帝建元中至襄阳,止羊叔子寺,不授别请。
每乞食,辄赍绳床自随,於闲旷之路则施之而坐。
时或遇雨,以油帔自覆,雨止,惟见神床,不知惠所在,讯问未息,惠己在绳床。
每语弟子法照曰:’汝过去时折一鸡脚,其殃寻至。’
俄而照为人所掷,脚遂永疾。
又曰:涉公,西域人。
言未然之事,验若指掌。
以符坚建元十一年至长安,能以秘咒咒下神龙。
每旱,坚常请之咒龙,俄而龙下钵中,天辄大雨。
坚及群臣亲就钵观之,咸叹其异。
又曰:杯渡者,不知姓名,常以木杯渡水,因而为目。
不修细行,神力卓越,世莫测其由来,惟持一芦圌子,更无馀物。
向广陵,遇村舍,有李家设八关斋,先不相识,乃直入斋堂而坐,置芦圌於中庭。
众以其形陋,无恭敬心。
李见芦圌当道,欲移置墙边。
数人举,不能动,渡食竟,提之而去,笑曰:’四天王福于李家。’
于时有一竖子窥其圌中,见四小儿,并长四寸,面目端正,衣裳鲜洁。
于是追觅,不知所在。
后三日,乃见西界蒙笼树下坐。
李礼拜请还家供养,渡不堪持斋,饮酒啖肉,至於辛鲙,与俗不殊。
清旦,忽云:’欲得一袈裟,中时令辩。’
李即经营,至中时未成。
渡云暂出,至冥不返,合境闻有异香,疑之为怪。
处处觅渡,乃见在北岩下,敷败袈裟於地,卧之而死,头前届翅皆生莲花,花极鲜香。
邑共殡之,后数日,有人从北来,云见渡负芦圌行向彭城。
乃共开棺,惟见鞋履。
既至彭城,有白衣黄欣,深信佛法,见渡礼拜,请还处家。
家至贫,但有麦奋鼬己,渡甘之怡焉。
止得半年,忽语欣云:’可觅芦圌三十六枚,吾须用之。’
答云:’此间正可有十枚,贫尾馛买,恐不尽办。’
渡曰:’汝但检觅,宅中应有。’
欣即穷检,果得三十六枚,列之庭中。
虽有其数,亦多破损,比欣次弟熟视,皆新完。
渡密封之,因语欣令开,乃见钱帛皆满,可百许万。
识者谓是杯渡分身他土,所得亲施,回以施欣。
欣授之,皆为功德。
经一年许,渡辞去,欣为办粮食,明晨,见粮食具存,不知渡所在。
《续高僧传》曰:释惠恭者,益州成都人也。
与同寺惠远结契亲骚,远直诣长安,恭往荆扬访道,从江左来还,二人相遇,欣欢共叙别离三十馀年。
同宿数夜,远言谈泉涌,恭竟无所道。
远问拐椿:”离别多时,今得相见,庆此欢会,伊何可论,但觉仁者无所说,将无所得耶?”
恭对曰:”为性闇劣,都无所解。
远曰:”大无所解,可不诵得一部经乎?”
恭曰:惟诵得《观世音经》一卷。
远厉声曰:”《观世音经》小儿皆能诵之,何烦汝大许人?且向为童子出家,与远立誓望登道果,岂复二十馀年惟诵一卷经如指许大?是非暗钝懒惰所为,请与断交,愿法师早去,无增远之烦恼也.”
拐椿:”经卷虽小,佛口所说。遵敬者得无量福,轻慢者得无量罪,仰愿暂息瞋心,当为法师诵一遍,即与长别.”
远大笑曰:”《观世音经》是《法华普门品》,远已讲之数百遍,如何欲闹人耳乎?”
拐椿:”外书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但至心听佛语,岂得以人弃法?”
乃於庭前结坛,坛中安高座,绕坛数匝,顶礼昇高座。
远不得己,於檐下据胡床坐听。
恭始发声唱经题,异香氛氲,遍满房宇,及入经文,天上作乐,雨四种花。
乐则寥亮振空,花则雰霏满地。
诵经讫,下座自为解座梵讫,花乐方歇。
惠远接足顶礼,泪下交流,谢曰:”惠远臭秽死尸,敢行天日之下,乞暂留赐见教诲.”
拐椿:”非恭所能,诸佛力耳.”
即拂衣长揖,沿流而去。
尔后访问,竟不知其所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释部-卷四-译文
《高僧传》记载:安清,字世高,是安息国王的正后所生的太子。他从小以孝顺行为著称,即使在家中也非常遵守戒律。国王去世后,他辞去了王位。于是他深思熟虑,认识到世间皆苦,空无所有,便放弃了世俗生活,出家修道。他广泛地学习经藏,并在各地弘扬佛法,游历了许多国家。在汉桓帝初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原,有许多神奇的迹证,世人无法理解。他自称前世已经出家,有一位同学性情多怒,遇到世主不称意时,常常愤怒不已。世高多次劝诫他,但他始终不改,这样过了二十多年,世高终于与这位同学告别说:‘你虽然精通经文,勤奋不懈,但你的性情多怒,命里注定要得到恶报。如果我能够得道,一定会来度你。’不久,到了汉灵帝末年,世高在江南行脚,他说:‘我将要经过庐山,度化昔日的同学。’当他行至宫亭湖庙时,这座庙宇原本有神奇的力量,商旅们都会来祈祷,庙里的神灵会分开风,让船只上下无阻。曾经有人未经允许就取走庙里的竹子,船就翻了,竹子又回到了原处。从此以后,船夫们都敬畏神灵,不敢再随意取用。当时有三十多艘商船带着祭品来请求神灵赐福,神灵降下祝福说:‘船上有位沙门,可以叫他上船。’客人们都很惊讶,请世高进了庙。神灵告诉世高:‘以前我在外国与你一同出家修道,喜欢布施,但性情多怒。现在我是宫亭庙的神,周围千里都是我管理的范围,因为布施的缘故,这里有很多珍宝,但因为愤怒,我堕入这个神灵的报应。现在见到你,悲喜交加。我寿命即将结束,身体变得丑陋,如果在这里死去,会污染江湖。你应该渡过山西泽中,我的身体消亡后,你可能会堕入地狱。我有一千匹丝绸和一些宝物,你可以用来建塔,这样你就能在来世得到善报。’世高说:‘我来这里是为了度化你,为什么不现身呢?’神灵说:‘我的形象非常丑陋,人们一定会害怕。’世高说:‘只管出来,他们不会觉得奇怪的。’神灵从床后探出头来,原来是一条大蟒蛇,不知道尾巴有多长。它来到世高的膝盖边,世高用梵语对他念了几次经文,唱了几段佛号,蟒蛇悲伤得泪如雨下,不久又隐去了。世高拿走丝绸和宝物,告别而去,船夫们扬帆起航,蟒蛇又现身,登山远望,人们举手致敬,然后才消失。转眼间,他们便到达了豫章,世高就用庙里的东西建造了东寺。世高离开后,神灵命令有一个少年上船,他跪在世高面前,传授给他咒语和愿望,然后忽然不见了。世高对船夫说:‘刚才的那个少年就是宫亭庙的神,他已经摆脱了恶形了。’
又说:竺昙摩罗刹,这个名字叫做法护。他原本是月支人,本姓文,世代居住在敦煌郡。八岁时出家,后来跟随师父去了西域,游历了许多国家,因此通晓了三十六种外国语言,书写能力也如此。在晋武帝末年,他隐居在深山中,山中有清泉,他常常去那里洗澡。后来有砍柴的人污染了泉水旁边,不久泉水就干了,法护在泉边徘徊叹息说:‘人如果没有德行,竟然让清泉断流,如果泉水永远干涸,我正应该离开这里。’说完泉水立刻又满了。法护因为世代居住在敦煌,而且他的佛法传播广泛,当时的人都称他为敦煌菩萨。
又说:帛远,字法祖,才华横溢,思维敏捷,才华出众。他每天能背诵八九千字的经文,深入研究大乘经典,深入浅出,对世俗的书籍也多有涉猎。在晋惠帝末年,太宰河间王颙镇守关中,非常尊敬他,待他如师如友。每当闲暇的夜晚,他们就会谈论道德。当时西府刚刚建立,才子很多,有才能的人都很佩服法祖的远见。后来法祖突然去世,胡人各自为他建塔造庙。他小时候,有一个姓李名通的人,死后又复活了,说看到了法祖在宰芍罗王那里,为王讲解《首楞严经》,说完就去忉利天了。他还看到了祭酒王浮被锁链锁住,请求法祖忏悔。以前法祖平素与王浮的母亲争论正邪,王浮多次屈服,但愤怒之下,无法忍受,于是写了《老子化胡经》来诬蔑佛法,结果自食恶果,死后才后悔。
又说:佛驮跋陀罗,这个名字叫做觉贤。他原本姓释迦,是维罗卫国甘露饭王的子孙。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觉贤三岁时就成了孤儿,和母亲一起生活。五岁后母亲也去世了,被外家抚养。他的祖父鸠婆利知道他聪明敏捷,又怜悯他孤独无依,于是把他接回,让他剃度为沙弥。到了十七岁,他和几位同学一起以学习诵经为业,其他人一个月才能诵完,觉贤一天就能诵完。他的师父感叹说:‘觉贤一天的学习量可以抵得上三十个人。’等到受具足戒时,他非常勤奋,博学多才,对众多经典都有深刻的理解。他年轻时以禅宗和戒律而闻名,经常和同学僧迦达多一起在罽宾游历,相处了多年,达多虽然佩服他的才华,但并不了解他的为人。后来他在密室中闭门打坐,忽然看到觉贤来了。他惊讶地问道:‘你怎么来了?’觉贤回答说:‘我刚刚去了兜率天,向弥勒致敬。’说完就消失了。达多知道他是圣人,但并不了解他的深浅。后来他多次看到觉贤的神通变化,于是归心祈求,才知道觉贤已经得到了不还果。然而他常常想要游历各地弘扬佛法,观察不同的风俗。恰逢秦国的沙门智睿西行至罽宾,请求他传授苦行,智睿怜悯他,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他们渡过了葱岭,路经六国,国王们都敬重他的远道而来,并倾心向他学习。他们到达交趾后,就乘船沿着海岸航行,经过一个岛屿时,觉贤用手指着山说:‘我们可以在这里停下来。’船主说:‘客人行船惜时,风向难以预料,不能停船。’他们又航行了二百多里,突然风向转变,船又回到了岛屿下面,人们这才明白这是神迹,都尊奉他为老师。后来在深夜里,他突然命令所有的船都出发,没有人愿意听从。觉贤自己起身收起缆绳,只有一艘船独自出发。不久海盗来了,留下的人都被杀害。不久,他们到达了青州东莱郡,听说鸠摩罗什在长安,于是前往拜师。鸠摩罗什非常高兴,秦国的太子司马泓想要听觉贤说法,于是命令召集所有僧人到东宫集会。鸠摩罗什和觉贤多次辩论佛法,鸠摩罗什问道:‘什么是空?’觉贤回答说:‘众微构成色,色本身没有自性,所以只有色是常空的。’鸠摩罗什又问:‘既然用极微来破除色的空性,微又没有了,那么如何破除一个微?’觉贤回答说:‘有些师父可能会破除一个微,但我认为不是这样。’鸠摩罗什又问:‘微是常的吗?’觉贤回答说:‘因为一个微,所以众微是空的;因为众微,所以一个微也是空的。’当时宝云翻译了这些话,但不懂其意,僧俗之人都说觉贤所说的微尘是常有的。后来,长安的僧人们再次请求觉贤解释。觉贤说:‘佛法不是自己产生的,而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所以一个微是因缘和合产生的,所以有众微。微本身没有自性,因此是空的。怎么能说一个微不破除,是常而不空的呢?’这就是他们问答的大意。
又有人说:爱无忏,是天竺人。他精通咒术,无论做什么都灵验,在西域被称为大咒师。后来他跟随国王(国王就是天竺国王)进山,国王口渴,找不到水,爱无忏用咒语在石头上引水,于是赞叹说:‘大王圣明的教化感动了天地,使得干涸的石头流出泉水。’邻国的百姓听到这件事都赞叹国王的德行。那时雨水充沛,百姓歌颂,国王很高兴,对他非常宠爱。后来到了凉州,凉州的国王沮渠蒙逊听说了爱无忏的名声,叫人带他去见面,接待得很隆重。爱无忏曾经告诉蒙逊:‘有鬼进了村落,必定会有很多灾害和瘟疫。’蒙逊不相信,想要亲自见一见以验证。爱无忏就用咒语对他施展,蒙逊见到后非常害怕。爱无忏说:‘应该清洁身心,斋戒,用神咒来驱除鬼。’于是他念咒三天,对蒙逊说:‘鬼已经离开了。’当时境首有看到鬼的人,说看到几百个瘟疫鬼,奔跑着消失了。境内恢复了安宁,这是爱无忏的功劳。
又有人说:释法显,姓龚,是平阳武阳人。三岁就出家成为沙弥,十岁时遭遇父母去世,他的孝心超过常人,葬礼结束后,就立刻回到寺庙。曾经和几十个同学在田里割稻,当时有饥荒的盗贼想要抢他们的稻谷,所有的沙弥都跑了,只有法显留了下来,对盗贼说:‘如果你们想要稻谷,随便拿。只是你们以前不布施,所以导致饥荒贫困。现在又来抢夺别人的,恐怕来世会更加严重,我预先为你们感到担忧。’说完就回去了,盗贼扔下稻谷离开了。等到他受了大戒,常常感叹经律有缺失,发誓要寻找。在晋朝隆安三年,他向西渡过流沙,即将到达天竺,离王舍城三十多里处有一座寺庙,在黄昏时分经过,法显想要去耆阇崛山,寺庙的僧人劝他说:‘路非常难走,有很多黑狮子,常常吃人,怎么能够到达呢?’法显说:‘远行数万里,发誓要到达灵鹫山,生命无法保证,出息无法保证,怎么可以让多年的诚意到达这里就放弃呢?虽然有危险和困难,我也不害怕。’大家都无法阻止他,于是派了两个僧人送他。到了山上,天快黑了,他想要停下来住宿。两个僧人害怕,丢下他就回去了。法显独自留在山中,烧香礼拜,怀着敬仰之心,好像看到了圣人的身影。到了晚上,有三只黑狮子来到他面前,蹲坐在那里,舔嘴唇摇尾巴。法显继续念经,一心念佛,狮子就低下头,尾巴垂下,伏在法显的脚前。法显用手抚摸它们,念咒说:‘如果想要伤害我,等我把经念完。如果想要考验我,就可以走了。’狮子过了很久才离开。第二天早上才回去,路上非常险峻,只剩下一条小路可以通行。走了不到一里路,忽然遇到一个道士,年纪有九十多岁,衣服简朴而神态俊朗,法显虽然觉得他气质高雅,但不知道他是神仙。后来又遇到一个小僧人,法显问:‘刚才那个老者是谁?’他回答说:‘是头陀迦叶的大弟子。’法显这才非常后悔,又追到山里,有一块横石堵在门口,于是无法进去,法显含泪离开。
又有人说:爰无竭,这个名字叫做法勇。到了罽宾国,他礼拜了佛的钵盂。在那里住了快一年,学习了梵文和语言,找到了《观世音授记经》的梵文版本,然后继续向西行。虽然经历了许多危险,但他对所携带的《观世音经》从未放弃。快要到达舍卫国时,在野外遇到一群大象,无竭呼唤它们的名字,请求它们归命,立刻有一只狮子从林中出来,大象惊慌地逃跑。后来渡过恒河,遇到一群野牛咆哮着冲来,想要伤害人,无竭像之前一样归命,不久有一只大鹫飞来,野牛惊散。他的诚心感动了危险,都像这样。
又有人说:释智严,在晋朝义熙十三年,宋武帝西征长安,取得胜利后返回,途中经过山东。当时始兴公王恢跟随他游览山川,来到智严的精舍,看到他和其他三个僧人各自坐在绳床上,禅思深沉。王恢到了那里,过了很久都没有反应,弹指三人睁开眼睛,然后又闭上,不和他说话。王恢心中非常敬仰他们的奇特,向老年人询问,都说这三个僧人是隐居、追求志向、品德高尚的法师。王恢就启请宋武帝邀请他们,他们都不愿意去。虽然多次邀请,但他们的心意坚定,最后两个人推荐智严随行。王恢性格纯朴,非常虔诚,智严就住在始兴寺。智严性格虚静,志向是避开喧嚣的尘世。王恢就在东郊为他们建了一座精舍,就是枳园寺。智严在寺里不接受别人的邀请,常常自己分取食物。他的道化所及,无论是隐居还是显赫的人物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有看到鬼的人说,西州的太社里的鬼互相说:‘智严公要来了,我们要避开。’这个人不明白其中的含义。不久智严到了,只是询问了他的姓名,果然是智严,默默记在心里,暗中给予特别的礼遇。
又曰:求那跋摩,这名字的意思是功德铠,意思是累世为王。他十四岁就展现出聪明才智和远见,仁爱广泛,崇尚道德和善行。他的母亲曾经想要吃野味,让他去辩论。跋摩说:‘所有有生命的生物,无不贪恋生命,夺走它们的生命,不是仁人的行为。’母亲生气地说:‘即使我得罪了你,我也会代替你。’跋摩有一天煮油时不小心烧到了自己的手指,就对母亲说:‘代替我忍受痛苦。’母亲说:‘痛苦在你身上,我怎么能代替呢?’跋摩说:‘眼前的痛苦尚且不能代替,何况是三途(地狱、饿鬼、畜生)的痛苦呢?’母亲于是悔悟,终身不再杀生。到了十八岁,相面的人见到他后对他说:‘你三十岁时将统治大国,成为南面称尊的君主。如果你不享受世俗的荣华,你将获得圣果。’到了二十岁,他出家受戒。于是他告别师傅,离开众人,隐居山林,过着孤独的生活,隐藏在尘世之外。他去师子国传播佛法,那里的虔诚信徒都认为他已经得到了初果,他的形象感动了人们,看到他的人都心生向往。元嘉初年,文帝知道跋摩已经到达南海,于是命令州郡官员资助他,让他回到京城,路上经过始兴,停留了一段时间。始兴有虎市山,山峰高耸,跋摩认为它像耆阇山,于是将它改名为灵鹫山。他在山寺外面另外建立了一座禅室,离寺庙几里地,那里连磬声都听不到。每当鸣钟的时候,跋摩已经到达,有时冒雨而不湿,有时踏泥而不沾,当时无论是僧侣还是俗人都对他肃然起敬。寺庙里有宝月殿,跋摩在殿北墙上亲手画了罗汉像,画的是定光佛童子,有散发之状。画像完成后,每晚都会发光。这座山以前多有虎患,自从跋摩居住在这里,白天行走,夜晚往来,即使遇到老虎,也能用杖轻轻抚摸它的头,然后让它离开。于是山中的旅人和水上的宾客,来去无阻。他曾在另一间房里打坐,连续几天不出门,寺庙的僧人派人送饭等待他,看到一只白狮子沿着柱子站立,整个房间都充满了它的身影,生出了青莲花。沙弥惊恐地大声呼喊,追赶狮子,却什么都没有看到。后来文帝再次命令观寺等地方,再次诚恳地邀请跋摩,他才乘船前往京城,于元嘉八年正月到达建业。文帝接见他,并问:‘弟子我常常想要持斋戒杀生,但因为身不由己,无法实现这个愿望。法师不远万里来到这个国家传播佛法,你将如何教导我们呢?’跋摩说:‘道在于心,不在于事情;法由自己而来,不由他人。而且帝王和普通人所追求的不同,普通人身份低微,名声不好,说话没有威信,如果不克己修身,又能做什么呢?帝王以四海为家,以万民为子,说出一句好话,士人和百姓都会高兴,实施一项好政策,神灵和人都能够和谐。刑罚不夺走生命,劳役不耗费体力,这样就能使风雨适时,寒暖应节,五谷丰登,桑麻茂盛,像这样持斋戒也是很大的功德,不杀生也是很大的善行。难道只在宫中少吃一顿饭,就能保全一只鸟的生命,然后才能算是宏大的救济吗?’皇帝于是抚摸着桌子叹息说:‘俗人往往对深奥的道理感到困惑,沙门则停留在浅显的教义上。那些迷失在深奥道理中的人认为至道是虚幻的,那些停留在浅显教义上的人则拘泥于经文。至于法师所说的,真正的道理能够启迪人心,明辨是非,可以谈论天人之间的关系了。’于是命令他住在祗洹寺,给予丰厚的供给。
又曰:爰摩密多,这名字的意思是法秀,是罽宾国人。七岁时,他的神智清明正直,每次看到法事,都会自然地感到高兴。他的亲人爱他,对他与众不同,于是让他出家。罽宾国多出圣达之人,他多次遇到明师,博通群经,特别精通煨蕤之术,他所学的门派,极其微妙。他为人深沉,有智慧,仪轨详尽正确,他天生连眉,因此世人称他为连眉禅师。他年轻时喜欢游历四方,好像有毗罗神王在保护他,于是他来到了龟兹国。在路上他想要回去了,神王现形告诉密多:‘你的神力可以随意变化,你可以自由游历,不需要跟我一起去南方。’说完,神王收起身影,不再出现。于是密多跟随他来到了都城,在上寺的墙上画了神王的像,至今还有声音和影子的痕迹。他虔诚地祈福,无不得到回应。
又曰:释智猛,是雍州新丰人。每次听到外国道人谈论天竺国的释迦遗迹和《方等经》,他常常感慨万分,心驰神往,认为万里之遥如同咫尺之近,可以追寻。于是他从长安出发,到达罽宾国,那里有五百罗汉,他们经常在阿耨达地往返。他遇到了一位大阿罗汉,非常高兴,智猛向他请教,阿罗汉为他讲述了四天子的事。智猛在奇沙国看到了佛文石唾壶,又在这国看到了佛钵,光色紫红,四周都是这样,他用香花供养,顶礼膜拜,并发愿,钵如果有所感应,可以轻可以重,后来变得很重,他无法承受。当他放下钵时,又感觉不到它的重量。到了迦维罗卫国,他看到了佛发、佛牙和肉髻骨,佛影、佛迹,都清晰可见。他所游历的地方,观察到的神奇变化和天地之间的龙,数不胜数。
又曰:天竺沙门僧伽达,禅学深厚,来到宋朝境内游历,曾经在中坐禅,时间快到了,他想要进行斋戒,于是有群鸟衔着果实飞来投喂他。僧伽达多思考后,认为佛也会接受食物,让鸟儿来喂食,为什么不可以呢?于是他接受了食物。
又曰:求那跋陀罗,这名字的意思是功德贤,是中天竺人。因为他的大乘学问,所以世人称他为摩谙熊谯。国王想要请他讲解《华严经》,但跋陀自己觉得自己的宋语讲得不好,心中有愧,于是早晚在观世音菩萨前忏悔,祈求冥冥中的感应,于是他梦见有人穿着白衣,手持宝剑,提着一个人头来到他面前说:‘为什么忧愁呢?’跋陀详细地述说了事情,回答说:‘没有什么可多忧的。’于是他用剑换下了头颅,重新安上新的头颅,并问:‘现在不痛了吗?’他回答说:‘不痛了。’他突然醒来,感到心神愉悦。第二天起床,他对道义都通达无阻,完全掌握了宋语,于是他开始讲解。
又曰:沙门宝意,世居天竺,因为宋孝建年间来到京城瓦官寺煨蘅,经常在寺中的树下打坐,又通晓经律,当时的人称他为三藏。他经常转动数百具子,立刻就能知道吉凶,擅长神咒,用香涂在掌心,也能看到人的过去。宋祖送给他一个高二尺的铜唾壶,经常放在床前,忽然有人偷走了它,宝意取来一领竹席,把它卷起来,念咒数遍经文,在三夜之内,唾壶又回到了席中,这是无法解释的。
又曰:竺法崇曾经游历湘州麓山,山中的妖怪变成夫人来请求法崇受戒,并放弃她所住的山,将其改为寺庙,法崇就住在那里。不久,他在湘土上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又曰:释法安,又名慈钦,他的出身不明。他擅长开导愚昧的人,使他们改邪归正。晋义熙年间,新阳县有虎患,县里有座大社,树下建了神庙,附近居民有几百人,晚上有几个人被虎咬死。法安曾经游历到这个县,晚上经过这里住宿,居民因为害怕老虎,早上就闭门不出。法安径直走到树下,整夜坐禅到天亮,听到老虎背着人来到树下,把它扔在树北,看到法安后,老虎好像很高兴,惊恐地绕着他转,法安为他讲解佛法,并授给他戒律,老虎蹲在地上不动,过了一会儿就离开了。讥卨,村民们追赶老虎到树下,看到法安,都非常惊讶,认为他是神人,于是传播开来,全县的士人和百姓都开始崇敬他,虎患也因此而停止。于是他们改了神庙,留下法安在那里建立寺庙。
又说:释昙邕在庐山的西南边建造了芧宇,和弟子昙果澄思一起修行禅宗。曾经有一天,昙果梦见山神来请求传授五戒,昙果说:‘我的师傅在这里,你可以去请教他。’不久,昙邕见到一个穿着单衣的人,风度翩翩,身后跟着二十多人,请求传授五戒。昙邕因为昙果之前梦到了山神,知道他是神仙,就为他讲解佛法并传授戒律。山神亲自用外国的匕首作为信物,行礼告别,突然不见了。
又说:释僧苞建立了三七天的普贤斋忏。到了第十七天,有一只白鹤飞来,停在普贤座前,等到行香完毕,就飞走了。到了第二十一天傍晚,有四个穿着黄衣的人,围绕着宝塔走了几圈,突然不见了。
又说:支昙兰在晋太元年间游历剡县,后来在始丰赤城山休息。有一天,他看到一个人身高数丈,让他离开,又看到许多奇形怪状的鸟兽吓唬昙兰,但昙兰显得很自在,于是这些人跪下拜他,说:‘珠欺王是我的舅舅,让我去韦乡山找他,把这里推荐给你。’三年后,突然听到车马声隐约传来,随从众多,不久有人戴着头巾,自称是珠欺王,来到昙兰处,带着他的妻子和二十三个子女,个个容貌端正,胜过常人。到了昙兰那里,大家都很高兴,昙兰问他们住在哪里,他们回答说:‘我们住在乐安县韦乡山。久仰昙兰的大名,带着家眷前来投奔,请求传授归戒。’昙兰就为他们传授戒律,传授完毕,亲自送上一万钱,还送了两个神秘的器物,告别离去。这时,突然听到吹奏笛子的声音,声音震动了山谷,禅宗弟子十多人,共同见证了这一奇观。
又说:释玄高的母亲梦见梵僧散花满屋,醒来就怀孕了。等到孩子出生,家里突然有异香,墙壁上出现光明,直到天亮才消失。母亲认为孩子出生是吉祥的征兆,因此给他取名叫灵育。出家后改名为玄高。他聪明过人,学习不假思索。到了十五岁,已经成为山僧,为他们讲解佛法并传授戒律。林阳堂山,古老传说中说是群仙居住的地方,玄高在这里收徒三百人,居住在山舍,有很多灵异现象,磬不敲自鸣,香也自然飘散,吸引了许多贞洁的仙人前来游玩。他的弟子中有一个叫玄绍的,精通各种禅宗,神力自在,他能用手中的水为玄高洗涤,这水清香静谧,非常不同寻常,每次得到非世间的花香,都会献给三宝。像玄绍这样的弟子,还有十一个人。西海有位梵僧印,也跟玄高学习,心胸狭隘,得到一点就满足了,便认为自己已经得到了罗汉的境界,瞬间精通了禅宗。玄高用神力让印在定中看到了十方无极世界,不同的佛在说法。印在夏天的某个时候寻找他所看到的世界,永远也看不完,这时才知道定水无底,心生愧惧。
又说:释僧同韬隐藏了自己的光芒,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他住在塞山,塞山在长安南边四百里。临终前,他告诉弟子:‘我将要离开了。’那天晚上,他看到火从绳床后面出来烧自己的身体,经过两天才烧完,烟焰冲天,但房子却没有烧毁。弟子收集了他的遗灰,用砖头建了一个塔。
又说:阿诃罗竭,多次行头陀行,独自在山野中住宿。晋惠帝元康元年,他西行到止娄至山石室中打坐。这个石室离水源很远,当时有人想要为它开凿一条溪涧,阿诃罗竭说:‘不用麻烦了。’他自己站起来,用左脚踩在石室西壁上,手指陷了进去,拔出脚后,水从中流出,清香甜美,四季不绝,来喝水的人都能解渴除病。
又说:竺法惠,本来是关中地区的人,晋康帝建元年间来到襄阳,住在羊叔子寺,不接受别人的邀请。每次化缘,都带着绳床自己跟随着,在空闲的路上就把它放下坐下。有时遇到下雨,就用油布遮盖自己,雨停后,只看到神床,不知道法惠在哪里,询问还没有结束,法惠已经在绳床上了。他经常对弟子法照说:‘你过去时折了一只鸡脚,这个灾祸很快就会到来。’不久,照被人推倒,脚就永久残疾了。
又说:涉公,是西域人。他说的事情还未发生,就能准确预测。苻坚建元十一年来到长安,能用秘咒召唤神龙。每次干旱,苻坚都会请他召唤神龙,不久龙就会从钵中降下,天空就会下大雨。苻坚和群臣亲自到钵前观看,都感叹其神奇。
又说:杯渡,不知道他的名字,经常用木杯渡水,因此被称为杯渡。他不修边幅,神力非凡,世人无法猜测他的来历,他只拿着一个芦苇杯,再也没有其他东西。他前往广陵,遇到一个村庄,李家在设八关斋,他们之前并不认识,杯渡就直接走进斋堂坐下,把芦苇杯放在中庭。众人因为他外表丑陋,没有尊敬他的心。李家看到芦苇杯挡道,想要移到墙边,几个人尝试移动,却无法动弹。杯渡吃完斋饭后,拿起芦苇杯离开,笑着说:‘四天王保佑李家。’当时有一个小孩偷看芦苇杯,看到四个小孩,每个四寸高,容貌端正,衣服干净,于是追赶他们,却不知道他们的去向。三天后,看到他们在西边蒙笼树下坐着。李家礼拜请他们回家供养,杯渡因为不能持斋戒,就喝酒吃肉,甚至吃生鱼片,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清晨,他突然说:‘我想要一件袈裟,中午时候你们来辩论。’李家立刻准备,但到中午还没有准备好。杯渡说暂时出去一下,结果就再也没有回来,整个地区都闻到异香,怀疑是妖怪。到处寻找杯渡,却看到他在北岩下,铺开破旧的袈裟躺在地上,死了,头前脚后都长出了莲花,花香非常浓郁。当地的人一起为他办了丧事,几天后,有人从北边来,说看到杯渡背着芦苇杯走向彭城。大家打开棺材,只看到鞋子和鞋子。到了彭城,有一个穿白衣的人叫黄欣,非常信仰佛法,见到杯渡就礼拜,请他回家。他家非常贫穷,只有麦子和自己。杯渡却很满足。住了半年后,他对黄欣说:‘你可以找三十六个芦苇杯,我需要它们。’黄欣回答说:‘这里最多只能找到十个,我买不起,恐怕不能全部买到。’杯渡说:‘你只管找,家里应该有。’黄欣立刻寻找,果然找到了三十六个,放在庭院里。虽然数量够了,但很多都破损了。等到黄欣仔细查看,发现它们都是新的。杯渡把它们密封起来,然后告诉黄欣打开,结果看到里面都是钱和布匹,大约有百万之多。有见识的人认为这是杯渡的分身在其他地方得到的,然后又转送给黄欣。黄欣接受了他的礼物,都用来做了功德。过了一年左右,杯渡告别离去,黄欣为他准备了粮食,第二天早上,看到粮食仍然在那里,却不知道杯渡在哪里。
《续高僧传》记载:有一位名叫释惠恭的高僧,他是益州成都人。他与同寺的惠远法师结为亲交,惠远法师直接前往长安,而惠恭则前往荆扬地区访道。惠恭从江左地区回来后,与惠远法师相遇,两人都非常高兴,一起谈论了分别三十多年的往事。他们同宿了几夜,惠远法师言谈如泉涌,而惠恭却没有什么可说的。惠远法师问惠恭:‘分别这么久,今天能再次见面,庆祝这个欢乐的聚会,有什么可说的呢?我总觉得你没有什么可说的,难道你一无所获吗?’惠恭回答说:‘我的性格愚钝,什么都不懂。’惠远法师说:‘你大可以说说,难道不能读一部经文吗?’惠恭说:‘我只读过一卷《观世音经》。’惠远法师严厉地说:‘《观世音经》连小孩子都会念,你何必如此夸大其词?而且你当初作为童子出家,与我立誓要达到道果,难道二十多年了,你只念了一卷经文吗?这不是愚钝懒惰的人能做的事情,请你与我断绝关系,希望法师早点离开,不要增加我的烦恼。’惠恭说:‘经卷虽小,却是佛口所说。尊重的人能得到无尽的福报,轻慢的人则会得到无尽的罪过,请法师暂时息怒,我会为法师念一遍,然后我们就永别了。’惠远法师大笑说:‘《观世音经》是《法华经》的普门品,我已经讲过几百遍了,怎么还想要打扰别人呢?’惠恭说:‘外书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只要真心听佛语,怎么能因为别人而舍弃佛法呢?’于是,他们在庭院前设坛,坛中放置高座,绕坛走了几圈,然后顶礼并登上高座。惠远无奈,只能在屋檐下坐在胡床上听。惠恭开始念经,异香弥漫整个房间,等念到经文时,天空中响起音乐,落下四种花。音乐响亮振空,花朵飘落满地。念经结束后,惠恭从高座上下来,自己解开座下的梵文,音乐和花朵才停止。惠远法师跪下,泪流满面,感谢说:“惠远我是个臭秽的死尸,敢在阳光下行走,请求暂时留下,接受您的教诲。”惠恭说:“这不是我能做到的,是诸佛的力量。”说完,他挥衣行礼,沿着河流离开了。此后再没有人知道他的去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释部-卷四-注解
安息国: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伊朗西北部,因其地理位置优越,曾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
孝行:指孝顺的行为和品德,是儒家文化中极为重视的一种美德。
奉戒:指遵守戒律,佛教徒对戒律的遵守是修行的重要部分。
深惟苦空:指深入思考人生的苦难和空性,这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
形器:指人的身体和物质世界,佛教认为这些是虚幻不实的。
让国与叔:指放弃王位,将国家交给叔叔。
经藏:指佛教经典的总称,包括律藏、经藏、论藏等。
神迹:指超自然的现象或奇迹,常与佛教高僧的修行成就相关。
瞋分别:指愤怒和偏执的分别心,是佛教认为需要克服的烦恼之一。
槁迹恨:指因不称心而怨恨,槁迹可能指留下的痕迹或痕迹所代表的过去。
诃谏:指严厉地责备和劝诫。
命过当授恶形:指因为业力,将投生为恶形。
振锡江南:指高僧携带锡杖前往江南地区,锡杖是佛教徒的象征。
宫亭湖庙:指位于宫亭湖的庙宇,庙中供奉的神灵。
商旅:指从事商业贸易的旅行者。
奉牲请福:指用牲畜作为祭品祈求福祉。
沙门:沙门,梵文Brahmacari,指出家的和尚。
枫呼上:指用枫树的声音呼唤,这里可能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
宫亭庙神:指宫亭湖庙中的神灵。
瞋恚:指愤怒和怨恨的情绪。
堕此神报:指因为瞋恚而堕入这样的神灵境界。
梵语:指古印度的一种语言,佛教经典多用梵文写成。
赞呗:指佛教徒唱诵经文。
飓帆:指强风,这里可能是指船快速行驶。
豫章:指古代的一个郡名,相当于现在的江西省南昌市。
法护:指竺昙摩罗刹,是佛教翻译家,以翻译经典著称。
月支:古代中亚的一个民族,居住在今天的伊朗东部。
敦煌郡:古代中国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甘肃省西部。
澡潄:指沐浴清洁。
坟典:指古代的书籍和经典。
太宰河间王颙:指古代中国的一位官员,河间王颙是他的封号。
关中: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天的陕西省中部。
西府:指古代中国的一个官署,位于长安(今西安)。
俊乂:指才智出众的人。
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塔庙:指佛教徒为纪念高僧而建造的塔和庙宇。
首楞严经:佛教经典之一,全称为《大佛顶首楞严经》。
忉利天:佛教中的一种天界,位于欲界六天之上。
祭酒:古代的一种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宴会主持人或招待官。
诬谤:指恶意诽谤和污蔑。
释迦氏:释迦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姓氏。
维罗卫国: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出生地,位于古代印度。
沙弥:佛教中的一种出家弟子,年龄通常在十岁到二十岁之间。
具戒:指受完全部戒律,成为正式的出家僧侣。
禅律:指禅修和戒律,是佛教修行的重要部分。
罽宾:罽宾,古印度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克什米尔地区。
葱岭:古代中亚的一条山脉,位于今天的帕米尔高原。
交趾: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天的越南北部。
舶主:指船只的船长。
兜率:佛教中的一种天界,位于欲界六天之上。
弥勒:佛教中的一位菩萨,被认为是未来佛。
鸠摩罗什:古代中国的一位著名佛教翻译家,以翻译经典著称。
东宫:古代中国太子居住的宫殿,也指太子的住所。
微尘:佛教中指极微小的物质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爰无忏:爰无忏是古代对一位天竺(今印度)人的称呼,指其名字或称号。
天竺人:天竺是古代中国对印度的称呼。
咒术:咒术是一种通过念咒、施法等方式来达到某种目的的宗教或神秘仪式。
大咒师:大咒师是对擅长咒术的人的尊称,意味着其咒术造诣高深。
王:王即天竺王也,指的是天竺国的国王。
忏拇授咒石出水:指爰无忏通过念咒的方式使石头流出水来。
邻国:指与天竺国相邻的国家。
邻国闻者皆叹王德:指邻国的百姓听到这个事迹后都赞叹天竺王的德行。
雨泽甚调:雨泽甚调意味着雨水充沛,符合季节,对农业有利。
百姓称咏:百姓称咏表示百姓都对此事表示赞美。
王悦其道,深加优宠:王悦其道表示国王对爰无忏的道术感到高兴,深加优宠则表示国王对他非常宠爱。
凉:指古代的凉州,位于今甘肃省一带。
沮渠蒙逊:沮渠蒙逊是古代凉州的一个著名君主。
鬼入聚落:鬼入聚落指有鬼魂进入村庄或村落。
大戒:大戒是佛教中的最高戒律,表示修行者已经受持的全部戒律。
耆阇崛山:耆阇崛山是佛教圣地之一,位于印度。
黑狮子:黑狮子在这里可能指的是一种象征性的生物,代表危险或考验。
灵鹫:灵鹫,指灵鹫山,佛教传说中佛陀讲经说法的地方。
神人:神人指的是具有神通或非凡能力的人。
佛钵:佛钵是佛教中用来盛放食物或供品的器皿。
梵书语:梵书语指的是梵文,古代印度的一种文字。
观世音授记经:《观世音授记经》是佛教经典之一,讲述观世音菩萨的故事。
罽宾国:罽宾国是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
恒河:恒河是印度的一条重要河流。
野牛:野牛是一种大型哺乳动物,有时会对人类构成威胁。
大鹫:大鹫是一种猛禽,可能在这里象征保护或援助。
道化所被:道化所被表示道教的教化影响。
幽显咸伏:幽显咸伏意味着无论是隐居的僧人还是显赫的人物都对道教表示敬畏。
那跋摩:那跋摩是梵文Naravamsha的音译,意为‘功德铠’,指具有功德的人,此处指一位具有高德的人。
机见俊远:机见俊远,指那跋摩十四岁时便展现出非凡的见识和远大的志向。
仁爱泛博:泛博,意为广泛,此处指那跋摩的仁爱之心非常广泛。
崇德务善:崇德,指崇尚美德;务善,指致力于行善。
须野肉:须,需要;野肉,野生的肉食。
三途:三途,指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
相工:相工,指占卜、相面的人。
南面称尊:南面,指面朝南,古代帝王面南而坐,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力。
出家授戒:出家,指离开家庭,成为僧侣;授戒,指接受僧戒。
师子国:师子国,古印度的一个国家,即现在的斯里兰卡。
耆阇:耆阇,梵文Jataka,指佛陀前世的故事。
磬音:磬,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磬音,指磬的声音。
权:权,古代的一种计数单位,此处指时间。
罗汉象:罗汉象,指描绘罗汉形象的图画。
定光儒童:定光儒童,佛教传说中佛陀的前世之一。
祗洹寺:祗洹寺,梵文Jeta Grove,指佛陀成道的地方。
法秀:法秀,梵文Dharma-citta,指具有智慧的人。
毗罗神王:毗罗神王,佛教传说中的一位神。
龟兹:龟兹,古印度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
阿耨达地:阿耨达地,佛教传说中的一种圣地。
释迦遗迹:释迦遗迹,指佛陀留下的遗迹。
方等经:方等经,佛教经典的一种。
禅学:禅学,指佛教禅宗的学问。
宋境:宋境,指宋朝的疆域。
观音:观音,佛教中慈悲为怀的菩萨。
白衣持剑:白衣持剑,指白衣观音的形象。
摩谙熊谯:摩谙熊谯,梵文Mahaprajna,指具有大智慧的人。
华严经:华严经,佛教经典之一。
三藏:三藏,指佛教经典的总称,包括律藏、经藏、论藏。
神咒:神咒,具有神奇功效的咒语。
湘州麓山:湘州麓山,指湖南的麓山。
山精:山精,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妖怪。
神庙:神庙,供奉神灵的庙宇。
慈钦:慈钦,指慈悲的人。
新阳虎灾:新阳虎灾,指新阳县发生的虎害事件。
释昙邕:释昙邕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僧人,此处在文中指他。
庐山:庐山是中国江西省的一座名山,以风景秀丽和佛教文化著称。
芧宇:芧宇指的是用茅草等简易材料搭建的房屋。
昙果澄思:昙果澄思是释昙邕的弟子,此处指昙果澄思的禅门。
五戒:五戒是佛教的基本戒律,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释僧苞:释僧苞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僧人。
普贤斋忏:普贤斋忏是一种佛教修行仪式,以普贤菩萨为对象。
白鹄:白鹄是一种白色的鹤,常用来比喻高洁的人或事物。
黄者衣:黄者衣指的是穿着黄色衣服的人。
支昙兰:支昙兰是晋代的一位僧人。
剡县:剡县是晋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浙江省。
始丰赤城山:始丰赤城山是支昙兰居住的地方。
珠欺王:珠欺王是支昙兰遇见的神仙。
韦乡山:韦乡山是珠欺王居住的地方。
灵育:灵育是竺法惠的母亲给儿子起的名字,寓意有灵性的生育。
玄高:玄高是竺法惠出家后的名字。
林阳堂山:林阳堂山是竺法惠居住的地方。
三宝:佛教中的三宝指的是佛、法、僧。
竺法惠:竺法惠是晋代的一位僧人。
关中人:关中是指中国陕西省中部地区。
符坚:符坚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
神龙:神龙是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神兽,此处指符坚通过秘咒召唤的龙。
八关斋:八关斋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要求斋戒八关。
杯渡:杯渡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神秘僧人,以神奇的能力著称。
芦圌子:芦圌子是一种用芦苇编成的容器。
彭城:彭城是古代的一个城名,位于今江苏省徐州市。
麦奋鼬己:麦奋鼬己是指麦子、豆类等粮食。
功德:功德是佛教中指积累的善行和功德,可以用来造福他人。
益州成都:益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成都则是益州的首府,位于今天的四川省。这里指的是释惠恭的出生地。
结契亲骚:结契是指结交深厚友谊,亲骚可能是指亲密无间或情感深厚的意思。
长安:长安是古代中国的首都,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是唐朝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
荆扬:荆扬是古代中国的两个行政区划,荆指荆州,扬指扬州,这里指的是释惠恭访问的地区。
江左:江左是指长江的南岸地区,这里指的是释惠恭从南方返回的地方。
别离:别离是指分别,这里指的是两人分别三十多年的情况。
拐椿:拐椿在这里可能是指释惠恭的名字,或者是某种尊称。
《观世音经》:《观世音经》是佛教经典之一,全名为《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佛教中非常著名的经文。
道果:道果是指修行得到的果位,这里指的是修行者所追求的成就。
经卷:经卷是指佛教经典的书卷。
诵:诵是指念诵,这里指的是念经。
大许人:大许人可能是指夸大其词,这里指的是惠远对惠恭的夸奖。
童子出家:童子出家是指年纪轻轻就出家为僧。
道:道在这里指的是佛教的教义或修行之道。
经:经在这里指的是佛教经典。
梵:梵是指梵音,即佛教念诵经文时的声音。
天日之下:天日之下是指世间,这里指的是惠远在世间行走。
诸佛力:诸佛力是指所有佛的力量,这里指的是惠恭的修行得到了佛力的加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释部-卷四-评注
《续高僧传》中记载的这段故事,展现了佛教中师徒关系、修行态度以及宗教信仰的深刻内涵。
首句介绍释惠恭的背景,他是益州成都人,与惠远结为亲骚,两人分别前往长安和荆扬访道,三十年后重逢,情感深厚。
惠远询问惠恭为何不言语,惠恭以‘性暗劣,都无所解’自谦,惠远则认为惠恭应该诵经以证道果。
惠远对惠恭仅诵《观世音经》一卷表示不满,认为这是小儿皆能之事,不应大许人。这反映了佛教中对修行深度的重视。
惠远提出断交,希望惠恭能早日离去,减少自己的烦恼,这体现了佛教中的戒律精神。
惠恭请求惠远诵经,惠远表示自己已讲《法华普门品》数百遍,不愿再次重复。
惠远引用‘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成语,强调修行者应该至心听佛语,不应以人弃法。
惠远在庭前结坛,惠恭诵经时,异香弥漫,天上有乐声,雨四种花,这是佛教中常见的瑞相,表示经文的神圣和加持力。
诵经结束后,惠远泪下交流,表示自己臭秽死尸,敢行天日之下,请求惠恭的教诲,这体现了佛教中的谦卑和忏悔。
惠恭谦虚地表示这是诸佛之力,然后拂衣长揖,沿流而去,不知所终,这反映了佛教中修行者的神秘和超脱。
整个故事通过惠恭和惠远的对话,展现了佛教修行者之间的相互砥砺和信仰的力量,同时也揭示了佛教修行中的困难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