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释部-卷六-原文
○戒律
《书》曰:武帝惑於佛教,朝贤多启求授戒。
江革精信因果,而帝未知,谓革不奉佛法,乃赐革《觉意诗》五百字,又手敕革曰:’果报不可不信。’革因乞授菩萨戒。
又曰:陶弘景曾梦佛,授其菩萨记,云名为胜力菩萨,乃诣鄮县阿育王塔自誓,授五大戒。大同二年卒,遗令不须沭浴,以大袈裟覆衾蒙首足,弟子遵而行之。
又曰:陆杲素信佛法,持戒甚精,着《沙门传》三十卷。
又曰:萧昱字子贞,历位中书侍郎。每求试边州,武帝以其轻脱无威望,抑而不许。普通五年,徙临海郡,行至上虞,敕追还,令授菩萨戒。既至,恂恂尽礼,改意蹈道,持戒又精洁,帝甚善之。
《北齐书》曰:赵隐字彦深,专意玄门,崇敬佛道,虽年期颐,常持戒行。
《高僧传》曰:弗若多罗,此云功德华,罽宾人也。少出家,专精十诵律部。伪秦中,振锡入关,姚兴待以上宾之礼。先是,经法虽传,律藏未阐,鸠摩罗什闻多罗既善斯部,以秦弘始六年,集僧数百馀人,延请多罗诵出十诵胡本,罗什译为晋文,三分获二。多罗遘疾弃世,后有昙摩流支,此云法乐,西域人。弃家入道,偏以律藏驰名,以弘始七年秋达关中。初,弗若多罗诵出十诵,未拒鼬亡,庐山释惠远闻支既善毗尼,希得究竟律部,乃遗书通好。流支既得远书,乃与罗什共译十诵都毕,终椿:’吾当更行无律教处。’於是游化餘方,不知所卒。
《毗婆沙论》曰:善分别戒,名为毗尼藏。
《大智论》曰:诸罗汉问谁能明了集毗尼藏,皆言优婆离持律弟一。
请就师子坐,问佛在何处说初毗尼戒,优婆离言:’我闻佛在毗舍离,尔时须邻那迦兰陀长者子初犯戒,以是因缘,故结初罪,如是二百五十戒义,三部七法,八法,尼律,增一开杂部,善部,如是等八部十作。’
《毗尼藏经》云:五戒:一不煞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食肉,故云五戒。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惠,以法能度生死,故云六度。
声、色、香、味、触、法,能坌污人之净心,故曰六尘。
○禅
《宝林传》曰:佛未涅槃时,每告弟子迦叶曰:’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正法将付与汝。汝可流布,无令断绝。’迦叶敬诺,惟然授教。
迦叶传阿难,阿难付商那和修,自此转相传授,至般若多罗,并佛二十八师。
般若多罗付菩提达磨。菩提达摩者,南天竺人也,梁普通中,泛海至于广州,后过江,上嵩山少林寺。
达磨传惠可,惠可传僧璨,隐於皖山,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能惠能,惠能住韶州曹溪,是为六祖。
《高僧传》曰:释道立,不知何许人。出家事安公为师,隐覆舟山。岩居独立,不授供养,每潜入禅,辄七日不起。
○塔
《宋书》曰:谢尚尝梦其父曰:’西南有气至,冲人必死,勿当其锋。家无一全,汝宜修福塔寺可禳之。若未暇立寺,可杖头刻作塔形,见有气来可拟之。’尚悟,惧未及造塔寺,遂刻小塔施杖头,恒置左右。
后果有异氛遥见西南,从天而下,始如车轮,渐弥大,直冲尚家,尚以杖指之,氛便回散,阖门获全。
气所经处,数里无复孑遗。
遂於永和四年舍宅造寺,名庄严寺。
宋大明中,路太后於宣阳门外造庄严寺,改此为谢镇西寺。
又曰:阿育王寺塔,阿育王即铁轮王。
王阎浮提,一天下。
佛灭后一日一夜,役鬼神造八万四千塔,此即其一。
吴时居其地,以为精舍。
孙綝寻除毁之,塔亦同灭。
吴平后,诸道人复於旧处建立焉。
晋元帝初渡江,更修饰之。
其后有西河离石县胡人刘萨何遇疾暴亡,七日更苏,说云:’观世音语云:’汝缘未尽,当得活,可作沙门。洛下斋、丹阳会稽并有阿育王塔,可往礼拜。’忽然醒寤。’因此出家,名惠达。
游行至丹阳,未知塔处,讥悊越城西望,见长于里气色,因就礼拜,果是先阿育王塔所,屡放光明。
由是定知必有舍利,集众就掘,得三石碑,有铁函,函中有银函,函中又有盛三舍利及爪发长一丈七尺,诏遣食门释云随使往迎之。
先是,武帝改造阿育王等塔,出旧塔下舍利及佛爪发,发青绀色,众僧以手伸之,随手长短,放之则旋屈为蠡形。
按经云:’佛发青而细,犹如藕茎丝。’
《佛三昧经》云:’我昔在宫沭头,以尺自量,发长一丈二尺,放己右旋,还成蠡文。’则与帝所得同也。
《佛图澄传》曰:后赵尚书张离、张良家富,事佛起大塔。
澄谓曰:’事佛在於清净无欲,慈矜为心。檀越虽仪奉大法,而贪吝未己,游猎无度,积聚不穷,方授见世之罪,何福报之可希也?’
《洛阳伽蓝记》曰:永宁寺,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也。
在宫前阊阖门南一里,中有九层浮图。
初掘基至黄泉下,得金象三十躯,太后以为信法之徵。
永熙三年,浮图为火所烧。
后有人从东莱郡来,云见浮图於海中,光明照耀,俨然若新,海上之民咸皆见之。
俄然雾起,浮图遂隐。
又曰:西方佛沙伏国国王造一塔,初成,用贞珠为罗网覆其上。
於后数年,王乃思量,此珠罗网价值万金,我崩之后,恐人侵夺,复虑大塔破坏,无人修补,因解珠网以铜镬盛之,在塔西北百步掘地埋之。
上种树名菩提,枝条四布,密叶蔽天,树下四面坐象各高丈五,恒有四龙典掌此珠,若兴心欲取,即有祸变。
刻石为铭,属语将来,若此塔坏,劳烦后贤出珠修治。
○寺
《后汉书》曰:陶谦同郡人笮融聚众数百,往依於谦,谦授鹘广陵、下邳、彭城运粮,遂大起浮图。寺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閤周回,可容三千许人。作黄金涂象,衣以锦彩。每浴佛,辄多设饮饭,布席於路,其有就食及观者,且万馀人。
《宋书》曰:明帝以故宅起湘宫寺,费极奢侈。以孝武庄严寺刹七层,帝欲起十层,不可立,分为两刹。各五层。新安太守巢市之罢郡,还见帝,曰:’卿至湘宫寺未?我起此寺,是大功德。’虞愿在侧曰:’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卖儿贴妇钱,佛若有知,当悲哭哀愍。罪高佛图,有何功德?’帝大怒,驰曳下殿。愿徐去,尾容。
又曰:巢市之甚聪敏,时百姓欲为孝武立寺,疑其名,尚之应声曰:’掖墅天保。《诗》云:天保,下报上也。’时服其机速。
又曰:萧惠开丁父难,家素事佛,凡为起四寺,南冈下名曰禅冈寺,曲阿旧乡宅名曰禅乡寺,京口墓亭名曰禅亭寺,所封阳县名曰煨掴寺。
《梁书》曰:何氏自晋司空充,宋司空,尚之奉佛法,建立塔寺。至敬容,又舍宅东为伽蓝。趋权者因助造构,敬容并不拒,故寺堂宇颇为弘丽。时轻薄者因呼为众造寺。及敬容免职,出宅,止有常用器物及囊衣而己,竟无馀财。
又曰:谢举宅内山斋舍以为寺,泉石之美,殆若自然。举托情玄胜,尤长佛理,注《净名经》,尝自讲说。
又曰:武帝以三桥旧宅为光宅寺,敕周兴词与陆倕各制寺碑。及成,俱奏。帝以兴词所制自题。
又曰:江紑字含洁,幼有孝性。年十三,父蒨患眼,紑侍疾,将期月,衣不解带。夜梦一僧云,患眼者饮惠眼水必差。及觉,说之,莫能解者。与草堂寺智者法师善,往访之,智者曰:’《无量寿经》云:’惠眼见贞,能度彼岸。”蒨乃因智者启,舍同夏县界牛屯里舍为寺,乞赐嘉名,敕答曰:’近见智者云惠眼,眼则五眼之一号,可以惠眼为名。’及就创造泄,故井水清冽,异於常水。梦中取水洗眼及煮药,稍觉有瘳,因此遂得差。
《南史》曰:王懿字仲德。父苗,仕苻坚,至二千石。苻坚之败,仲德年十七,及兄睿同起义兵,与慕容垂战,败,被重创走,与家属相失,路经大泽,困未能去,卧林中。有一小儿,青衣,年可七八岁,骑牛行,见仲德,惊曰:’汉己食未?’仲德言饥,小儿去须臾复来,得饭与之。食毕欲行而暴雨,莫知津径。有一白狼至前,仰天而号,号讫,衔仲德衣,因渡水,仲德随后得济,与睿相及。渡河至滑台,复为翟辽所留。积年,仲德欲南归,乃弃辽芳泰山。晋太元末,徙居彭城。宋元嘉九年,又为徐州刺史。仲德三临徐州,威德着於彭城,立佛寺,作白狼、童子象於塔中,以在河北所遇也。
又曰:波斯国城外佛寺二三百所,梁大通二年,遣使献佛牙。
又曰:刘孝绰与到溉兄弟甚狎,溉少孤,宅近僧寺,孝绰谓僧物色也,抚手笑。溉知其旨,奋拳击之,伤口而去。
《三国典略》曰:齐王初为胡昭仪起大慈寺。未成,改为穆皇后大宝林寺,运石填泉,牛死无数。
《唐书》曰:会昌五年四月,括天下寺,凡大寺四千二百,兰若四万,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七月,敕并省天下佛寺,上州各留寺一所,中下州寺并废。上都、东都各留十寺,寺僧十人。
《洛阳伽蓝记》曰: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教入中国之始,寺在西阳门外御道南。明帝梦见金人,长丈六,项珮日月光明,胡神号曰佛,遣使向西域求之,乃得金象焉。时以白马负经而来,因以为名。寺上经函常存,时放光明,曜於堂宇,是以道俗礼敬之,如仰贞容。
又曰:崇义里有京兆人杜子休宅。时有隐士赵逸,云是晋武时人,晋朝旧事多所记录,正光初来至京师,见子休宅,叹息曰:’此中朝时太康寺也。’时人未之信,遂问寺之由,逸云:’龙骧将军王濬平吴之后,始立此寺,本有三层浮图,用砖为之。’指子休园中曰:’此是故处。’子休掘而验之,果得砖数万,并有石铭云:’晋太康六年岁次乙巳九月甲戌朔八日辛巳,仪同三司、襄阳侯王濬敬造。’子休遂舍宅为灵应寺。
又曰:宜寿里内苞信县令段晖宅地下常闻有钟声,时见五色光明照於堂宇。晖甚异之,遂掘光所,得金象一躯,高三尺,并二菩萨趺,上铭云:’晋泰始二年五月十五日侍中中书监荀勖造。’晖遂舍宅为光明寺。时人咸云:’此地是荀勖宅。’
又曰:修梵寺有金刚,鸠鸽不入,鸟雀不栖。菩萨达摩云:得其贞相。
《建康实录》曰:晋许询舍永兴、山阴二宅为寺,家财珍异,悉皆是给。既成,启奏孝宗。诏曰:’山阴旧为祗洹寺,永兴居为崇化寺。’造四层塔,物产既罄,犹欠露槃、相轮。一朝风雨,相轮等自备。时所访问,乃是剡县飞来。
又曰:一乘寺,梁劭陵王纶造。梁末贼起,遂延烧。陈尚书令江总舍堂宇寺,今之堂是也。寺门遍画凹凸花,代称张僧繇手迹,其花乃天竺遗法,朱及青绿缘所成,远望眼晕如凹凸,就视即平,世咸异之,拇墅凹凸寺。
又曰:牛头山西峰中有窟,不测深浅,古老相传,云辟支佛所出。梁武帝於窟穴下置寺,名曰仙窟寺。窟有一石钵盂,莫知所由来,形状甚古。唐神龙初,郑克俊取将入长安,乃开禅寺志公严屐也。
《高僧传》曰:释法度少出家,高士名僧绍隐居琅琊之摄山。
及亡,舍所居山为栖霞精舍,请度居之。
经岁许,忽闻人马鼓角之声,俄见一人持名纸通曰:靳尚度前见尚形甚都羽卫亦严致敬。
己乃言曰:弟子主有此山七百馀年,法师道德所归,谨舍以奉给,并愿授五戒,永结来缘。
度为设会,授戒而去。
又曰:孙放西寺曾构倾颓,沙门支云惠谋欲建立。
其日,有童子持纸莲花插故寺东面,相去十馀丈。
於是建刹中标,正当华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释部-卷六-译文
《书》中说:武帝被佛教迷惑,朝廷中的贤人大多请求接受戒律。江革对因果报应深信不疑,但武帝不知道这一点,认为江革不敬佛法,于是赐给江革《觉意诗》五百字,并亲自下旨告诉江革:‘因果报应不可不信。’江革因此请求接受菩萨戒。
《书》中还提到:陶弘景曾经梦见佛祖,佛祖授予他菩萨记号,说他的名字叫胜力菩萨,于是他前往鄮县阿育王塔发誓,接受五大戒。大同二年去世,留下遗嘱不需要沐浴,用大袈裟覆盖尸体,从头到脚覆盖,弟子们遵照他的遗嘱。
《书》中还提到:陆杲一直信仰佛法,持戒非常严格,著有《沙门传》三十卷。
《书》中还提到:萧昱,字子贞,历任中书侍郎。他多次请求去试任边州官职,武帝认为他轻率没有威望,因此不允许。普通五年,他被调任临海郡,行至上虞时,被皇帝召回,命令他接受菩萨戒。到达后,他恭谨地行礼,改变心意追求道德,持戒更加纯洁,武帝对他非常满意。
《北齐书》中说:赵隐,字彦深,专注于玄门,崇敬佛道,尽管年纪已高,但一直坚持持戒。
《高僧传》中说:弗若多罗,又称功德华,是罽宾人。年轻时出家,专精于十诵律部。在伪秦时期,他带着锡杖进入关中,姚兴用上宾之礼待他。在此之前,虽然经法已经流传,但律藏尚未阐明。鸠摩罗什听说多罗精通这一部,于是在秦弘始六年,召集数百名僧人,邀请多罗诵出十诵胡本,罗什将其翻译成晋文,成功翻译了三分之二。多罗因病去世后,后来有昙摩流支,又称法乐,是西域人。他放弃家庭出家,以律藏闻名,于弘始七年秋到达关中。最初,弗若多罗诵出十诵时,还未拒绝死亡,庐山释惠远听说流支精通毗尼,希望能得到究竟律部,于是写信与他交好。流支收到惠远的信后,与罗什共同翻译了十诵全部内容,最终说:‘我应当再去没有律教的地区。’于是他游历各地传教,最终不知所终。
《毗婆沙论》中说:善于分辨戒律,称为毗尼藏。《大智论》中说:罗汉们询问谁能明了集毗尼藏,都说优婆离持律第一。请坐在狮子座上,问佛在哪里说初毗尼戒,优婆离说:‘我听说佛在毗舍离,那时须邻那迦兰陀长者之子初次犯戒,因此结下初罪,像这样有二百五十戒义,三部七法,八法,尼律,增一开杂部,善部,等等,共有八部十作。’《毗尼藏经》中说: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食肉,因此称为五戒。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因为佛法能够超度生死,因此称为六度。声、色、香、味、触、法,能够污染人的清净心,因此称为六尘。
《宝林传》中说:佛祖在涅槃之前,经常告诉弟子迦叶:‘我用清净的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正法将传授给你。你可以传播,不要让佛法断绝。’迦叶敬诺,并接受了教导。迦叶传授给阿难,阿难传授给商那和修,从此辗转相传,直到般若多罗,以及佛祖的二十八位弟子。般若多罗传授给菩提达摩。菩提达摩是南天竺人,在梁普通年间,乘船到达广州,后来渡江,上了嵩山少林寺。达摩传授给惠可,惠可传授给僧璨,隐居在皖山,僧璨传授给道信,道信传授给弘忍,弘忍传授给惠能,惠能住在韶州曹溪,这就是六祖。
《高僧传》中说:释道立,不知是哪里的人。出家后以安公为师,隐居在覆舟山。他住在岩石中,独立生活,不接受供养,经常潜入禅定,有时七天都不起身。
《宋书》中说:谢尚曾经梦见他的父亲说:‘西南有气冲来,触到的人必死,不要迎着它的锋芒。家中没有一人完整,你应该修建福塔寺庙来消除它。如果你没有时间建立寺庙,可以在杖头上刻出塔形,见到有气来就指向它。’谢尚醒来后,担心来不及建造寺庙,于是就在杖头上刻了一个小塔,经常带在身边。后来果然有异气从西南方飘来,从天而降,开始像车轮一样,渐渐扩大,直冲向谢家,谢尚用杖指向它,气就散去了,全家得以保全。气所经过的地方,数里内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于是他在永和四年将自己的住宅改为寺庙,命名为庄严寺。宋大明年间,路太后在宣阳门外建造了庄严寺,将其改为谢镇西寺。
《宋书》中还提到:阿育王寺塔,阿育王即铁轮王。他在阎浮提,统治着整个天下。佛祖涅槃后一天一夜,他役使鬼神建造了八万四千座塔,这就是其中之一。吴国时期,这里被用作精舍。孙綝后来拆除它,塔也一同被毁。吴国平定后,僧人们又在旧地重建了它。晋元帝初渡江时,对其进行了修缮。后来,西河离石县的胡人刘萨何突然得病去世,七天后又苏醒过来,说他看到观世音菩萨告诉他:‘你的缘分未尽,应当活下去,可以出家为僧。洛阳、丹阳、会稽都有阿育王塔,你可以去礼拜。’于是他出家,名叫惠达。他在游历到丹阳时,不知道塔在哪里,就在讥悊越城西望,看到一座塔气色奇异,于是前去礼拜,果然是之前的阿育王塔,塔屡次发光。因此他确定塔中必有舍利,召集众人挖掘,得到三块石碑,有铁函,函中有银函,银函中又有一盛有三舍利的盒子,以及一尺七寸长的佛指甲。皇帝下令派食门释云随使者前往迎接。在此之前,武帝改造了阿育王等塔,从旧塔下挖出舍利和佛指甲,指甲呈青绀色,众僧用手伸开,长度随手长短,放开后则弯曲成蠡形。按照经文所说:‘佛的头发青而细,就像藕茎丝。’《佛三昧经》中说:‘我过去在皇宫洗头时,用尺量自己的头发,长度为一丈二尺,放开后右旋,又变成蠡文。’这与武帝所得的相同。
《佛图澄传》中说:后赵尚书张离、张良家财万贯,事佛后建造了大塔。澄对他们说:‘事佛在于清净无欲,以慈悲为心。施主虽然奉行大法,但贪婪吝啬尚未改变,游猎无度,积累财富无尽,正因如此,你将受到现世的罪罚,还有什么福报可以期待呢?’
《洛阳伽蓝记》中说:永宁寺,是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建。在宫前阊阖门南一里,寺中有九层浮图。最初挖掘地基至黄泉下,得到金象三十尊,太后认为这是信法的征兆。永熙三年,浮图被火烧毁。后来有人从东莱郡来,说在海中看到了浮图,光芒照耀,宛如新造,海上的民众都看到了,突然起雾,浮图就消失了。
《洛阳伽蓝记》中还提到:西方佛沙伏国国王建造了一座塔,刚建成时,用珍珠罗网覆盖其上。几年后,国王想到,这珍珠罗网价值万金,他去世后,担心被人夺取,又怕大塔被破坏,无人修补,于是解下珠网,用铜镬装起来,在塔西北百步外挖地埋藏。地上种了菩提树,枝条四散,树叶茂密,树下四面坐着高约一丈五尺的象,常有四龙守护这珠子,如果有人想要取走,就会发生灾祸。刻石为记,留下预言,如果这座塔损坏,劳烦后辈贤人取出珠子修复。
《后汉书》记载:陶谦的同郡人笮融聚集了几百人,前来依附陶谦,陶谦授予他广陵、下邳、彭城的运粮任务,笮融于是大兴土木建造浮图。寺庙顶部堆叠着金盘,下面是多层楼阁,周围还有殿堂,可以容纳大约三千人。用黄金涂抹佛像,用锦缎装饰。每次沐浴佛像时,都会准备很多酒饭,在路上铺设席子,前来就食和观看的人多达上万人。
《宋书》记载:明帝用旧宅建造湘宫寺,花费极其奢侈。孝武帝建造了庄严寺七层,明帝想要建造十层,但无法实现,于是分为两个塔,每个塔五层。新安太守巢市之卸任后回见皇帝,说:‘您建造这个寺庙,是大功德。’旁边的虞愿说:‘陛下建造这个寺庙,都是百姓卖儿卖女的钱,如果佛知道,应该会悲伤哭泣。这样的罪孽深重的佛塔,有什么功德呢?’皇帝大怒,立即被拖下殿。虞愿慢慢离开,尾巴还拖着。
又记载:巢市之非常聪明,当时百姓想要为孝武帝建造寺庙,怀疑寺庙的名字,尚之立刻回答说:‘掖墅天保。《诗经》中说:天保,下报上也。’当时的人都佩服他的机智。
又记载:萧惠开在父亲去世时,家中一直信奉佛教,总共建造了四座寺庙,分别在南冈下命名为禅冈寺,曲阿旧乡宅命名为禅乡寺,京口墓亭命名为禅亭寺,所封阳县命名为煨掴寺。
《梁书》记载:何氏自晋朝的司空充,到宋朝的司空尚之都信奉佛法,建立了许多塔寺。到了敬容时,他又将自己的宅邸东边改造成寺庙。那些追求权势的人于是帮助建造,敬容并不拒绝,所以寺庙的建筑非常宏伟华丽。当敬容被免职后,搬出家门,只剩下日常用品和衣物,竟然没有多余的财物。
又记载:谢举将自己的宅内山斋舍改造成寺庙,泉水石头的美丽,几乎像是自然形成的。谢举喜欢玄学,尤其擅长佛理,注释了《净名经》,曾经亲自讲解。
又记载:武帝将三桥旧宅改为光宅寺,命令周兴词和陆倕各自撰写寺碑。完成后,都呈上了。武帝以周兴词所写的自题。
又记载:江紑字含洁,自幼孝顺。十三岁时,父亲江蒨患了眼疾,江紑照顾他,几乎一个月衣不解带。夜晚梦见一位僧人,说:‘患眼的人喝惠眼水必能痊愈。’醒来后告诉父亲,没有人能解释这个梦。他与草堂寺的智者法师关系很好,去拜访他,智者说:‘《无量寿经》中说:惠眼见贞,能度彼岸。’江蒨于是通过智者请求,将同夏县界牛屯里的舍改造成寺庙,请求赐名,皇帝回答:‘最近智者提到惠眼,眼是五眼之一,可以用惠眼命名。’等到寺庙建成,井水清澈,与平常的水不同。梦中取水洗眼和煮药,渐渐觉得有所好转,因此病愈。
《南史》记载:王懿字仲德。他的父亲王苗在苻坚时做官,官至二千石。苻坚战败时,王仲德十七岁,和哥哥王睿一起起兵起义,与慕容垂作战,战败,受了重伤逃跑,与家人失散,路过大泽,被困不能离开,躺在林中。有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穿着青衣,骑在牛上走过,看到王仲德,惊讶地问:‘汉人吃饭了吗?’王仲德说饿了,小男孩离开一会儿又回来,给他带来了饭。吃完饭准备离开时,突然下起暴雨,不知道渡口在哪里。有一只白狼来到面前,仰天嚎叫,嚎叫后,叼起王仲德的衣服,帮他渡过河,王仲德随后也过了河,与王睿汇合。渡河到滑台后,又被翟辽留下。过了几年,王仲德想要南归,于是离开了翟辽的封地。晋太元末年,迁居到彭城。宋元嘉九年,又担任徐州刺史。王仲德三次到徐州,威望和德行在彭城很有名,他建立了佛寺,在塔中塑造了白狼和童子的像,因为这是他在河北遇到的事情。
又记载:波斯国城外有二三百座佛寺,梁大通二年,派使者献上佛牙。
又记载:刘孝绰和到溉兄弟关系很好,到溉年幼丧父,家靠近僧寺,刘孝绰开玩笑说僧人看上了他,拍手大笑。到溉明白他的意思,愤怒地打了他一拳,伤口流了很多血。
《三国典略》记载:齐王最初为胡昭仪建造大慈寺。还没建成,改为穆皇后大宝林寺,运送石头填埋泉水,死了无数头牛。
《唐书》记载:会昌五年四月,统计天下寺庙,共有大寺庙四千二百座,小寺庙四万座,僧尼二十六万五千人。七月,皇帝下令合并省去天下佛寺,上州各保留一座寺庙,中下州的寺庙全部废除。上都、东都各保留十座寺庙,寺庙中的僧尼十人。
《洛阳伽蓝记》记载:白马寺是汉明帝所建。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寺庙位于西阳门外御道南。明帝梦见一个身高一丈六的金人,项挂日月之光,胡人称之为佛,派遣使者前往西域寻找,找到了金像。当时用白马驮经而来,因此得名。寺庙中的经文函常存,时常放出光芒,照耀在殿堂中,因此受到道俗的敬仰,如同仰望圣容。
又记载:崇义里有京兆人杜子休的宅子。当时有隐士赵逸,自称是晋武帝时的人,记录了很多晋朝的旧事。正光初年来到京城,看到杜子休的宅子,叹息说:‘这里曾是中朝时的太康寺。’当时的人不相信,于是询问寺庙的由来,赵逸说:‘龙骧将军王濬平定吴国后,开始建造这个寺庙,原本有三层浮图,是用砖建造的。’他指着杜子休的园中说:‘这里就是原来的地方。’杜子休挖掘后,果然找到了数万块砖,还有石碑,上面写着:‘晋太康六年岁次乙巳九月甲戌朔八日辛巳,仪同三司、襄阳侯王濬敬造。’杜子休于是将宅子改造成灵应寺。
又记载:宜寿里内苞信县令段晖的宅子地下常常听到钟声,时常看到五彩的光芒照在堂宇上。段晖对此感到非常奇怪,于是挖掘光线的来源,找到了一尊高三尺的金佛像,还有两个菩萨像,上面刻着:‘晋泰始二年五月十五日侍中中书监荀勖造。’段晖于是将宅子改造成光明寺。当时的人都说:‘这个地方是荀勖的宅子。’
又记载:修梵寺中有金刚像,鸠鸽不能进入,鸟雀不栖息。菩萨达摩说:这是得到了真相。
《建康实录》记载:晋朝许询将自己的永兴、山阴两座宅子改造成寺庙,家里的珍宝财物都给了寺庙。建成之后,向孝宗上奏。皇帝下诏:‘山阴原来叫做祗洹寺,永兴改为崇化寺。’建造了四层塔,财物用尽,还欠露盘、相轮。有一天风雨交加,相轮等物品自己准备好了。当时有人询问,原来是剡县飞来的。
又记载:一乘寺是梁朝的萧纲建造的。梁朝末年,叛贼起事,寺庙被烧毁。陈朝尚书令江总将自己的堂宇和寺庙舍出,现在的堂就是那个。寺庙的门上画满了凹凸的花纹,被认为是张僧繇的手迹,这些花是印度遗留下来的方法,用朱红和青绿画成,远看眼睛晕染如凹凸,近看则平整,世人都很惊奇,称之为凹凸寺。
又记载:牛头山西峰中有一个洞穴,深浅不明,老人们相传这是辟支佛出现的地方。梁武帝在洞穴下面建造了寺庙,命名为仙窟寺。洞穴中有一个石制的钵盂,不知道从哪里来,形状非常古老。唐神龙初年,郑克俊将它带到长安,是开禅寺志公严屐的地方。
《高僧传》记载说:释法度年少时就出家为僧,是一位高洁的士人和著名的僧人,名叫绍隐,他隐居在琅琊的摄山。他去世后,他的居所的山被改建成栖霞精舍,人们请法度居住在那里。过了一年多,忽然听到有人马、鼓角的声音,不久看到一个拿着名片的人通报说:靳尚度之前见到尚形,他非常威严,羽卫也非常严谨地向他致敬。于是他说:‘弟子我主管这座山已经七百多年了,法师您的道德品质吸引了大家,我谨此将山舍给您,并愿意传授您五戒,希望我们永远结下缘分。’法度为他设宴款待,然后传授了戒律并离开了。
又记载说:孙放在西寺曾经有一座建筑倒塌,沙门支云惠谋想要重建。那天,有一个童子拿着纸做的莲花插在旧寺的东面,相距十多丈远。于是他们就在重建寺庙时以这个莲花为标记,正好位于莲花所在的位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释部-卷六-注解
戒律:戒律是指佛教中规定的僧尼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宗教规则,包括五戒、十戒、菩萨戒等,旨在指导修行者达到清净无染的境界。
武帝:指的是北魏的孝文帝,他在位期间,佛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菩萨戒:菩萨戒是佛教中的一种戒律,是菩萨在成佛前必须遵守的戒律,比一般的僧尼戒律更为严格。
因果:因果是指佛教中的因缘果报思想,即人的行为会带来相应的结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阿育王塔:阿育王塔是纪念印度阿育王所建的塔,在中国有多个著名的阿育王塔,如鄮县阿育王塔。
菩萨:菩萨是佛教中的修行者,地位仅次于佛。
沙门:沙门是佛教中对出家人的称呼,源自梵文‘bhikkhu’的音译,意为乞食者。
菩萨记:菩萨记是指佛菩萨给予修行者的预言或记号。
五大戒:五大戒是佛教中的五条基本戒律,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沭浴:沭浴是指沐浴,这里指死后不进行沐浴仪式。
袈裟:袈裟是佛教僧侣所穿的长袍,象征出家修行。
弟子:弟子是指佛教中的出家僧侣。
经法:经法是指佛教经典中的教法。
律藏:律藏是佛教经典中关于戒律的部分。
十诵律:十诵律是佛教律藏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详细规定了僧尼的戒律。
伪秦:伪秦是指十六国时期的一个政权,由苻坚所建。
关中:关中是指中国陕西省中部地区,历史上是多个朝代的都城所在。
十诵胡本:十诵胡本是指十诵律的胡语版本。
晋文:晋文是指十诵律的汉文翻译版本。
毗尼藏:毗尼藏是指佛教戒律的集合。
优婆离:优婆离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被认为是持律第一的人。
毗尼戒:毗尼戒是指佛教的戒律。
毗舍离:毗舍离是古印度的一个城市,佛教中有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于此。
须邻那迦兰陀长者子:须邻那迦兰陀长者子是佛教中的一个人物,他的故事与佛教戒律的制定有关。
尼律:尼律是指佛教中尼姑的戒律。
增一开杂部:增一开杂部是佛教律藏中的一个部分。
善部:善部是佛教律藏中的一个部分。
六尘:六尘是指佛教中的六种污染人心的外界因素,包括声、色、香、味、触、法。
禅:禅是指佛教中的静坐修行,通过冥想达到清净的境界。
涅槃:涅槃是指佛教中修行者达到的最高境界,即解脱生死。
迦叶:迦叶是佛教中的大弟子之一,是禅宗的初祖。
阿难:阿难是佛教中的大弟子之一,是禅宗的传承者之一。
商那和修:商那和修是佛教中的大弟子之一,是禅宗的传承者之一。
般若多罗:般若多罗是佛教中的大弟子之一,是禅宗的传承者之一。
菩提达摩:菩提达摩是禅宗的初祖,被认为是印度禅宗传入中国的第一人。
少林寺: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
惠可:惠可是禅宗的传承者之一。
僧璨:僧璨是禅宗的传承者之一。
道信:道信是禅宗的传承者之一。
弘忍:弘忍是禅宗的传承者之一。
能惠能:能惠能是禅宗的传承者之一,即后来的六祖慧能。
曹溪:曹溪是六祖慧能修行的地方。
禅宗: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主张直接指人心性,见性成佛。
谢尚:谢尚是东晋时期的官员,因梦见父亲而建塔。
谢镇西寺:谢镇西寺是东晋时期谢尚所建的寺庙。
阿育王:阿育王是古印度的一位国王,以推广佛教而著称。
舍利:舍利是佛教中指佛陀或高僧的遗骨。
佛图澄:佛图澄是十六国时期的一位著名僧人。
檀越:檀越是佛教中对施主的称呼。
浮图:浮图是佛教建筑的一种,即塔,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成为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建筑形式。
灵太后:灵太后是北魏时期的皇后,对佛教有重要影响。
熙平元年:熙平元年是北魏孝文帝的年号。
永宁寺:永宁寺是北魏时期的一座著名寺庙。
西方佛沙伏国:西方佛沙伏国是佛教中的一个虚构国家。
贞珠:贞珠是指一种珍贵的珍珠。
菩提:菩提是佛教中指觉悟或智慧。
象:象是指大象,这里指佛像。
典掌:典掌是指掌管、守护。
铭:铭是指刻在石头或器物上的文字,通常用于纪念或告诫。
堂閤:堂閤指房屋中的厅堂和阁楼,这里指寺庙中的大殿。
黄金涂象:黄金涂象是指用黄金装饰的佛像。
锦彩:锦彩指精美的丝绸和彩色布料。
浴佛:浴佛是佛教节日,指在佛像前举行洗浴仪式,以示对佛的尊敬。
功德:功德指佛教中所说的善行,能积累功德。
佛图:佛图即佛像。
伽蓝:伽蓝是梵语,意为僧伽居住的地方,即寺庙。
众造寺:众造寺是指由多人共同出资建造的寺庙。
净名经:净名经是佛教经典之一,全称为《维摩诘所说经》,讲述维摩诘居士的智慧。
五眼:五眼是指佛教所说的五种智慧眼,包括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佛牙:佛牙是指佛教传说中佛陀留下的牙齿,被视为圣物。
伽蓝记:伽蓝记是古代中国的一部地理志书,记载了南北朝时期的寺庙情况。
白马寺: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佛教寺庙,位于河南洛阳。
太康寺:太康寺是晋朝时期的一座寺庙。
祗洹寺:祗洹寺是古代中国的一座著名寺庙。
崇化寺:崇化寺是古代中国的一座寺庙。
金刚:金刚是佛教中的护法神,常以金刚形象出现。
达摩:达摩是佛教禅宗的创始人。
禅寺:禅寺是禅宗修行者的寺庙。
建康实录:建康实录是古代中国的一部史书,记载了东晋至南朝宋的历史。
飞来:飞来是指物体从天而降,常用于形容神秘的事物。
释法度:释法度是佛教中的一个人物,‘释’字表明他是一位出家人,‘法度’是他的法号,通常指的是他的名字或象征他修行所遵循的法则。
高士名僧绍:高士指的是品德高尚的人,名僧绍则是指一位有名的僧人,‘绍’在这里可能是指他的法号或者是对他的尊称。
琅琊:琅琊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是古代的一个郡名,也是一个著名的风景区。
摄山:摄山是位于琅琊的一个山名,这里可能是指一个具体的山名,也可能是泛指琅琊地区的山。
栖霞精舍:栖霞精舍是佛教寺院的一种称呼,‘栖霞’可能是寺院的名称或者是一个象征性的名字,‘精舍’则是指僧人居住的房屋。
靳尚度:靳尚度可能是指某位人物的名字,‘靳’是姓氏,‘尚度’可能是他的名字或法号。
名纸:名纸在这里指的是一种书写的纸片,可能是一种请柬或者通知。
羽卫:羽卫是指古代士兵的装备,这里可能是指随从的士兵或护卫。
五戒:五戒是佛教中的一种戒律,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佛教徒必须遵守的基本戒律。
孙放:孙放可能是指某位人物的名字,‘孙’是姓氏,‘放’可能是他的名字或法号。
西寺:西寺指的是位于西方的寺庙,可能是指一个具体的寺庙或者是对寺庙方位的描述。
构倾颓:构倾颓指的是建筑物的结构已经倾斜或者倒塌。
支云惠谋:支云惠谋可能是指某位沙门的名字,‘支云’和‘惠谋’可能是他的法号或名字。
莲花:莲花在佛教中具有象征意义,常用来比喻纯洁、清净和高尚。
刹:刹在佛教中指的是佛塔或佛寺,这里可能是指寺庙中的某个建筑。
华:华在这里可能是指莲花,因为莲花常与佛教文化联系在一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释部-卷六-评注
《高僧传》中记载的释法度少出家,高士名僧绍隐居琅琊之摄山,这一段文字描绘了一位高僧的出家经历和其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释法度少出家,意味着他在年轻时便选择了出家之路,追求精神上的清净与升华。‘高士名僧绍隐居琅琊之摄山’中的‘高士’与‘名僧’两词,凸显了绍隐的高尚品德和其在僧侣中的声望。‘隐居’一词,则体现了古代僧人追求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理想境界。摄山作为其隐居之地,不仅地理位置优越,更是寓意着其追求精神家园的象征。
‘及亡,舍所居山为栖霞精舍,请度居之’这句话中,‘及亡’意味着绍隐圆寂,‘舍所居山’则是对绍隐生前所居之地的尊重和纪念。‘栖霞精舍’的命名,既是对绍隐生前所居之地的延续,也寓意着其精神永存。‘请度居之’则是对释法度的邀请,体现了绍隐对法度的尊重和信任。
‘经岁许,忽闻人马鼓角之声,俄见一人持名纸通曰’这一段,描绘了一个神秘的场景。‘忽闻’和‘俄见’两个词,传达了一种突然和意外的感觉,增加了故事的神秘色彩。‘人马鼓角之声’则是对来人的形象描绘,暗示着其身份非同寻常。‘持名纸通曰’则是对来人身份的确认,‘靳尚度前见尚形甚都羽卫亦严致敬’中的‘靳尚度’和‘尚形’等词汇,进一步揭示了来人的身份和地位。
‘弟子主有此山七百馀年,法师道德所归,谨舍以奉给,并愿授五戒,永结来缘’这段话,体现了释法度与绍隐之间的深厚情谊。‘弟子主’表明了绍隐对法度的尊敬和信任,‘此山七百馀年’则是对绍隐生前所居之地的长久记忆。‘法师道德所归’则是对法度道德品质的赞誉,‘谨舍以奉给’则是对法度的尊重和馈赠。‘愿授五戒,永结来缘’则表达了绍隐对法度的期望和祝福。
‘度为设会,授戒而去’这句话,表明了法度接受了绍隐的馈赠和祝福,并进行了授戒仪式,体现了佛教传承的严肃和庄重。
‘孙放西寺曾构倾颓,沙门支云惠谋欲建立’这一段,讲述了沙门支云惠谋重建西寺的故事。‘构倾颓’意味着西寺曾经遭受过破坏,‘沙门支云惠谋欲建立’则表明了支云惠谋的重建决心。
‘其日,有童子持纸莲花插故寺东面,相去十馀丈’这句话,通过童子持纸莲花这一细节,寓意着佛教的慈悲与美好。‘插故寺东面’则是对西寺重建的象征,‘相去十馀丈’则是对重建位置的描述,体现了佛教的智慧和圆融。
‘於是建刹中标,正当华所’这句话,说明了西寺重建的地点和结果。‘建刹中标’意味着西寺得以重建,‘正当华所’则是对重建成果的赞美,也体现了佛教文化的繁荣与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