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释部-卷一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释部-卷一-原文

《汉书》曰:汉使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棺苌耆山,得休王屠祭天金人。

颜师古注曰:作金人以为天神之主而祭之,即今佛象,是其遗法也。

《后汉书》曰:浮图者,佛图也。西域天竺国有佛道焉。

佛者,汉言觉也,将以觉悟群生也。

统其教以修善,慈心为主,不煞生类,专务清静。

其精进者,号为沙门,汉言息自心,盖息意去欲,而归无为也。

又以为人死精神不灭,随复授形,所行善恶,皆有报应,故所贵行善修道以练精神,练而不己,以至无生而得佛也。

身长一丈六尺,黄金色,项珮日月光,变化无常,无所不入,故能化通万物,而大济群生。

初,帝梦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

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其形长大而黄金色。陛下之所梦,得无是乎?”

於是遣使天竺而问道术,遂於中国而图其形象焉。

有经书数千卷,以虚无为宗,包罗精粗,无所不统。

善为弘阔胜大之言,所求在於一体之内,而所明在於视听之表,故世俗之人以为虚诞。

然归於玄微,深远难测,故王公大人观死生报应之际,莫不萸然自失也。

《晋书》曰:后赵百姓以佛图澄故,多奉佛,皆营造寺庙,相竞出家,贞伪混淆,多生愆过。

季龙下书料简,其着作郎王度奏曰:”佛,外国之神,非诸华所应祠奉。

汉代初传其道,惟听西域人等,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汉人皆不出家。

魏承汉制,亦修前轨。今可断赵人悉不听诣寺烧香礼拜,以遵典礼。”

《宋书》曰:顾欢以佛道二家教异,学者互相非毁,乃着《夷夏论》,曰:”《道经》云:’老子入关之天,竺维卫国,国王夫却墅曰净妙。老子因其昼寝,乘日精入净妙口中。后年四月八日夜半时,剖左腋而生,坠地即行七步。於是佛道由此而始兴焉。’

又《玄妙内篇佛经》云:’释迦成佛有尘劫之数,出法华无量寿。然二经所说如合符契,道则佛也,佛则道也,其圣则符,其迹则反。”

欢虽同二注,而意党道教。

司徒袁祭托为道人以驳之。

《后魏书·释老志》曰:凡说教,大抵言生生之类,皆因行业而起。

有过去、当今、未来,历三世,识神不灭。

凡为善恶,必有报应。

渐积胜业,陶冶粗鄙,经无数形,藻练神明,乃致无生而得佛道。

其门阶次二行,等级非一,皆缘浅以致深,藉微而为着,率在於积仁顺,蠲嗜欲,习虚静而成通照也。

其始修心则依佛法僧,谓之三归。

又有五诫:去煞、盗、淫、妥茉、饮酒,大意与仁、义、礼、智、信同。

《梁书》曰:郭祖深以武帝溺情内教,朝政弛纵,与〈榇见〉诣阙,上封事曰:”比来慕法,普天信向,家家斋戒,人人忏礼,不事农业,空谈彼岸。

夫农业者,今日济育;功德者,将来胜因。岂可惰本勤末,置近效刹蘙?”

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以为都下佛寺五百馀所,穷极弘丽,僧尼十馀万,资产浓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而僧尼多非法养女,皆服罗纨,其蠹俗伤法,抑由於此。

恐方来处处成寺,家家剃落,尺土一人,非复国有。

《南史》曰:天竺诸国,皆事佛道,自后汉明帝,法始东流。

自此以来,其教稍广,别为一家之学。

元嘉十二年,丹杨尹萧摹之奏曰:”佛教被於中国,己历四代,而自顷以来,更以奢竞为重。

请自今以后,有欲铸铜象者,悉诣台自闻。

兴造塔寺精舍,皆先列言,须许报,然后就功。

先是,晋世庾冰始创议,欲使沙门敬王者。

后桓玄复述其议,并不果行。

宋大明六年,孝武使有司奏沙门接见皆尽敬,诏可。

《隋书·经籍志》曰:释迦在世四十九年,教化乃至,天龙人鬼,并来听法,弟子多有得道证果。

後於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二月十五日,入般涅槃,译言灭度,亦言常乐我净。

弟子迦叶等,追共撰述,教为十二部经。

《唐书》曰:傅奕上疏,请除去释教,高祖付群官详议。

太仆卿张道源称奕奏合理,中书令萧瑀与之争论曰:”佛,圣人也,奕为此议,非圣人者,无法,请寘严刑。”

奕曰:”礼本於事亲,终於奉上,则忠孝之理着,臣子之行成。

而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抗天子,以继体悖所亲。

瑀非出於空桑,乃遵无父之教。

臣闻非孝者无亲,瑀之谓矣。

瑀不能答,但合掌曰:”地狱所设,正为是人。”

又曰:会昌中:道士赵归贞举罗浮道士邓元起有长年之术,帝遣中使迎之,繇是与衡山道士刘玄静胶固而排释氏。

《牟子》曰:或问曰:”佛从何而生?宁有先祖?”

牟子曰:”佛生天竺,假形王家。

父曰白净,夫人字曰净妙。

四月八日,佛精从天来,夫人昼寝,梦见象六牙,欣然悦之,遂感而孕,因以八日从母右胁而生。

太子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颊如师子,皮不授尘水,手足皆钩锁,毛悉向上。

《牟子》又曰:子得佛道以来,良有益否?

牟子曰:”吾自得佛道来,如开浮云,见白日,如执火炬,入冥室矣。”

《建康实录》曰:吴赤乌十年,胡人康僧会入境,置经行所,朝夕礼念,有司以闻。

帝曰:”昔汉明帝感梦金人,使往西方求之,得摩腾竺法兰来中国立经行教,今无乃是遗类乎?”

因引见僧会。

其言佛教灭度己久,惟有舍利可以求请。

遂以大内立坛,结静三七日得之。

帝崇佛道,以是江东初有佛法。

《高僧传》曰:释惠严,宋高祖素所知重。

文帝在位,情好尤密。

先是,帝未甚崇信,京尹萧摹之上启,请制起寺及铸象。

帝乃与侍中何尚之、吏部郎羊玄保等议之,谓尚之曰:’谢灵运常言六经典文,本在济俗。为治必求灵性贞奥,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耶?近摹之推达性论,尤为名理。’

羊玄保进曰:’此谈盖天人之际,岂臣所宜预?窃恐秦楚论强兵之术,孙吴画吞并之计,将无取此耶?’

帝曰:’此非战国之具,良如卿言。’

尚之曰:’夫礼隐逸则战士怠,贵仁德则兵气衰。若以孙吴为志,荀在吞噬,亦无取於尧舜之道,岂惟释教而己邪?’

帝悦曰:’释门有卿,亦犹孔氏之有季路。’

《世说》曰:殷中军见佛经,云理应在阿堵上。

注云:’佛经之行东国,尚焉,而记传无闻,莫详其始。’

牟子曰:’汉明帝夜梦见神人,身有日光,飞止殿前,意甚忻悦。明日问群臣,有通人傅毅对曰:’闻天竺有得道号曰佛,身有日光,殆将其神也。’於是上语,遣羽林郎秦景、博士弟子等十二人之大月氏,写取佛经四十二章,在兰台石室。’

又曰:庾公常入佛图,见卧佛,曰:’此子疲於津梁。’时人以为名言。

(《涅槃经》云:如来背痛於双树间,北首而卧,故后之图绘者为此象也。)

《佛地论》曰:佛者,觉也。

觉一切种智,复能开觉有情,如睡梦觉,故名为佛。

姓释迦,号牟尼佛。

《普曜经》曰:从兜率天降神於西域迦维卫国净饭王宫,摩耶夫人剖左胁而生,时多灵瑞,生而能言。

《本相经》曰:年十九,逾城出家,学道勤行,精进禅定。

六年成道,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涅槃经》曰:醍醐之教,逾於佛性,从乳出酪,从酪出苏,从生苏出熟苏,熟苏出醍醐。

醍醐,苏之精也。

《法显记》曰:佛生於殷末,道成於周初,至成王十二年,经律始到新头河。

(河即拯喂所到之处。)

《佛骨记》曰:佛有四牙,广半寸,长半寸。

一牙在呵条国,又一牙在天上,又一牙在海龙王宫,又一牙在乾陀国。

国王使大臣九人守保之,月朝捧擎牙出,牙或时放光明,香花数十斛散牙上,而牙不没。

唐韩愈《论佛骨疏》曰: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昔黄帝在位百年,年一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一百八十岁,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此时未有佛也。

至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书史不言其年寿考所极,盖亦非因事佛而致然。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

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齐、梁、陈、元魏己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

惟梁武帝在位三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尽日一食,止於菜果。

其后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事佛求福,乃更为祸。

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也,亦可知矣。

高祖始授隋禅,则议除之,当时群臣才识不远,不审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正斯弊,其事遂止。

陛下神圣睿武,数百年已来未有伦比,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不许创立寺观。

臣以为高祖之志,必行於陛下之身。

纵未能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

囫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於凤翔楼,以舁入内,又令诸寺送迎供养。

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於佛以祈福也。

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

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贞心信佛。

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更惜身命?

以至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

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若不明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

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恩。

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境,不令惑众也。

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令入宫禁?

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

古之诸侯行宜於国,尚令巫祝以桃茢拂除不祥,然后进吊。

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茢不用,群臣不定,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

乞以此骨付有司,投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之作为出於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释部-卷一-译文

《汉书》记载:汉朝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征陇西,经过长耆山时,发现了一个用于祭祀天神的金人。颜师古注释说:人们制作金人作为天神的象征并对其进行祭祀,这就是现在所说的佛像,这是他们遗留下来的习俗。

《后汉书》记载:浮图就是佛图。在西域的天竺国中存在佛教。佛,在汉语中意味着觉悟,旨在觉悟众生。他们的教义以修善为主,慈悲心为根本,不杀害生命,专注于清净。那些精进修行的人被称为沙门,意思是息灭自己的心意,去除欲望,回归无为。他们认为人的精神在死后不会消亡,会再次获得身体,所行的善恶都会有相应的报应,因此重视行善修道来锻炼精神,不断修炼直至无生而达到佛的境界。佛像身高一丈六尺,金色,颈部佩戴日月光芒,变化无常,无所不入,因此能够感化万物,大大利益众生。起初,皇帝梦见一个高大金人,颈部有日月光芒,于是询问群臣。有人说:‘西方有神,名叫佛。他的形象高大,金色。陛下梦见的,难道就是他吗?’于是派遣使者前往天竺学习佛教,后来在中国描绘了佛像的形象。有数千卷经书,以虚无为宗,包罗万象,无所不包。善于用宏大、超越的语言,追求的是统一,所明白的在于视听之外,因此世俗之人认为这是虚幻的。然而,它回归于玄妙、深远、难以测度,因此王公大人面对生死报应时,无不感到迷茫。

《晋书》记载:后赵的百姓因为佛图澄的缘故,很多人信奉佛教,都建造寺庙,争相出家,真伪混淆,产生了许多错误。季龙下令调查,他的著作郎王度上奏说:‘佛是外国的神,不是我们华夏人应该崇拜的。汉代最初传播其教义,只允许西域人等在都城建立寺庙,供奉其神,汉人都不出家。魏朝继承了汉制,也沿袭了之前的做法。现在应该禁止赵国人前往寺庙烧香礼拜,以遵循礼制。’

《宋书》记载:顾欢认为佛教和道教的教义不同,学者们互相诋毁,于是写了《夷夏论》,说:‘《道经》说:老子进入函谷关的天竺国,净妙国国王夫却墅说净妙。老子趁他白天睡觉,乘着日精进入净妙口中。第二年四月八日夜半时,从左腋下剖开而生,落地就能行走七步。于是佛教和道教就这样兴起了。’《玄妙内篇佛经》说:释迦成佛有无数劫数,出法华无量寿。这两部经文所说如出一辙,道就是佛,佛就是道,他们的圣德相符,他们的事迹相反。’顾欢虽然认同这两部经文的注释,但他的意思偏向道教。司徒袁祭托假扮道人反驳他。

《后魏书·释老志》记载:所有的教义,大致上都说是生生死死的生命,都是因为行为而引起的。有过去、现在、未来,经历三世,精神不会消亡。所有的善恶行为,都会有相应的报应。逐渐积累善业,陶冶粗俗,经过无数形态,净化精神,最终达到无生而得佛道。他们的门派等级众多,各有不同,都是因为起点浅薄而逐渐深入,依靠微小的努力而变得显著,都是因为积累仁爱、顺应自然,去除欲望,练习虚静而达到通达。

《梁书》记载:郭祖深认为武帝沉迷于内教,朝政松懈,于是与别人一起到宫门前,上书说:‘最近人们都信奉佛法,普天之下都信仰佛教,家家都在斋戒,人人都在忏悔,不从事农业,空谈彼岸。农业是今天养育我们的基础;功德是将来得到好报的原因。怎么能忽视根本,追求末节,放弃近在咫尺的实效,而追求遥远的佛国呢?’当时武帝大力弘扬佛教经典,意图改变风俗,因此祖深特别提到了这件事,认为都城里有五百多座佛寺,极其宏伟华丽,僧尼有十几万人,资产丰厚,所在郡县的情况无法一一列举。道士和白衣尼收养女性,都不在户籍中,天下户口几乎减少了一半,而僧尼中很多人非法收养女儿,都穿着华丽的衣服,这些行为败坏了风俗,伤害了法律,都是因此造成的。担心将来到处都会建起寺庙,家家户户都剃发出家,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都不再是国家的样子。

《南史》记载:天竺诸国都信奉佛教,自后汉明帝以来,佛教开始东传。从那时起,佛教逐渐扩大,成为一家之学。元嘉十二年,丹阳尹萧摹之上奏说:‘佛教传入中国已经历经四代,但近年来,更重视奢华和竞争。请从现在开始,所有想要铸铜佛像的人,都必须先到朝廷报告。建造塔寺和精舍,都必须先上报,得到许可后再开始建造。’在此之前,晋朝庾冰开始提议,想要让沙门尊敬王者。后来桓玄再次提出这个提议,但都没有实施。宋大明六年,孝武帝下令,沙门在接受接见时都必须表示尊敬,下诏同意。

《隋书·经籍志》记载:释迦牟尼在世四十九年,他的教化传遍了天龙人鬼,很多弟子都得到了道果。后来在拘尸那城的娑罗双树间,二月十五日,他进入涅槃,意思是灭度,也说是常乐我净。他的弟子迦叶等人共同撰写了教义,共有十二部经。

《唐书》记载:傅奕上疏,请求废除佛教,高祖交给群官详细讨论。太仆卿张道源认为傅奕的建议合理,中书令萧瑀与他争论说:‘佛是圣人,傅奕提出这个建议,是不尊重圣人,没有法律,请施以严刑。’傅奕说:‘礼起源于侍奉父母,结束于尊敬君主,这样忠孝的道理就明显了,臣子的行为也就完善了。而佛越过城墙出家,背离了他的父亲,以平民的身份对抗天子,以继位者违背了亲人。萧瑀不是出自空桑,而是遵循无父的教义。我听说不孝顺的人没有亲人,萧瑀就是这样的人。’萧瑀无法回答,只能合掌说:‘地狱的设立,正是为了这样的人。’

又记载:会昌年间,道士赵归贞举荐罗浮山的道士邓元起有长寿的技艺,皇帝派遣使者去迎接他,因此与衡山的道士刘玄静结成了对立,反对佛教。

《牟子》记载:有人问:‘佛是从哪里来的?有没有祖先?’牟子说:‘佛生在天竺,假托王家的身份。父亲叫白净,母亲叫净妙。四月八日,佛的精神从天而降,母亲白天睡觉,梦见六牙象,非常高兴,于是感孕,因此八日在母亲的右胁下出生。太子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面颊像狮子,皮肤不沾尘埃水,手足都有钩锁,毛发都向上生长。’

又记载:自从得到佛道以来,有什么好处吗?牟子说:‘我自从得到佛道以来,就像拨开浮云,见到太阳,就像手持火炬,进入黑暗的房间。’

《建康实录》记载:吴赤乌十年,胡人康僧会来到中国,设立经行所,早晚礼念,有关部门上报。皇帝说:‘过去汉明帝梦见金人,派人前往西方寻求,得到了摩腾和竺法兰来到中国建立经行教,现在这难道不是他们的后代吗?’于是引见康僧会。他说是佛教已经消亡很久了,只有舍利可以求请。于是在大内设立坛场,静修三七天后得到了舍利。皇帝崇尚佛教,因此江东开始有了佛法。

《高僧传》说:释惠严,是宋高祖非常了解和重视的人。文帝在位期间,对释惠严的感情特别深厚。在此之前,皇帝并不非常信奉佛教,京尹萧摹之向皇帝上奏,请求建造寺庙和铸造佛像。皇帝于是与侍中何尚之、吏部郎羊玄保等人商议此事,对何尚之说:‘谢灵运常说六经经典,原本是为了教化百姓。治理国家必须寻求灵性和深奥的智慧,怎能不把佛经作为指导呢?最近萧摹之推崇的达性论,尤其符合名理。’羊玄保进言说:‘这种谈论涉及到天人之间的关系,岂是臣子应该参与的?我私下担心,秦朝和楚国的强兵之术,孙吴的吞并之计,难道不正是这样吗?’皇帝说:‘这并非战国时期的策略,正如你所说。’何尚之说:‘如果礼遇隐逸之人,战士就会懈怠,如果重视仁德,士兵的士气就会低落。如果以孙吴为榜样,即使是在吞并,也不应该放弃尧舜的道德,难道只有佛教才如此吗?’皇帝高兴地说:‘佛教中有你这样的贤人,就像孔子门中有子路一样。’

《世说》说:殷中军看到佛经,说理应放在这里。注释说:‘佛经传入东方国家,很受重视,但记载中并未详细说明其起源。’牟子说:‘汉明帝晚上梦见神人,身上有日光,飞到宫殿前,非常高兴。第二天询问群臣,有通人傅毅回答说:“听说天竺有得道之人称为佛,身上有日光,大概就是这位神人。”于是皇帝下令,派遣羽林郎秦景、博士弟子等十二人前往大月氏,抄写佛经四十二章,存放在兰台石室中。’

又记载:庾公经常进入佛寺,看到卧佛,说:“这个人太累了。”当时的人认为这是一句名言。(《涅槃经》说:如来在双树之间背痛,面向北方躺下,所以后来的画家以此为形象。)

《佛地论》说:佛,就是觉悟。觉悟一切种智,又能启发觉悟有情,就像从睡梦中醒来一样,所以称为佛。姓释迦,号牟尼佛。

《普曜经》说:从兜率天降临到西域迦维卫国净饭王宫,摩耶夫人从左侧肋下生下,当时有很多灵异现象,出生时就能说话。

《本相经》说:十九岁时,越城墙出家,勤奋修道,精进禅定。六年后成道,具备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涅槃经》说:最高的教义,超过佛性,从乳中提炼出酪,从酪中提炼出生苏,从生苏中提炼出熟苏,从熟苏中提炼出醍醐。醍醐是苏的最高精华。

《法显记》说:佛生于殷朝末年,道成于周朝初年,到成王第十二年,经律才传到新头河。(河即救养的地方。)

《佛骨记》说:佛有四颗牙齿,每颗半寸宽,半寸长。一颗在呵条国,一颗在天上,一颗在海龙王的宫殿里,一颗在乾陀国,国王派九位大臣守护。每月初一捧着牙齿出来,牙齿有时会发光,几十斛香花撒在牙齿上,但牙齿不会沉没。

唐韩愈的《论佛骨疏》说:我认为佛只是夷狄的一种信仰,后汉时期传入中国,上古时期并没有。过去黄帝在位百年,享年一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享年一百八十岁,那时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然而那时并没有佛。到商汤时,也享年一百岁,汤的孙子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史书中没有记载他们的寿命,大概也不是因为信佛而导致的。汉明帝时期,才开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此后乱亡相继,国运不长,宋、齐、梁、陈、元魏以下,信佛越来越虔诚,年代越来越短。只有梁武帝在位三十八年,前后三次舍身施佛,宗庙祭祀不用牲畜;一天只吃一餐,只吃蔬菜水果。后来被侯景逼迫,饿死在台城,国家也随之灭亡。信佛求福,反而变成了祸害。由此看来,佛不值得信奉,这一点也很清楚。高祖开始接受隋朝的禅让,就提出废除佛教,当时群臣见识不广,不知道先王的道理,古今的适宜之处,推广圣明之道来纠正这种弊端,这件事就停止了。陛下神圣英武,数百年以来没有能与之相比的,即位之初,就不允许剃度为僧尼、道士,不允许建立寺庙。我认为高祖的意愿,一定会体现在陛下身上。即使不能完全实现,怎能任其发展呢?听说陛下命令僧侣在凤翔楼迎接佛骨,抬入宫中,又让各寺送迎供养。我虽然愚昧,但一定知道陛下并不是因为信佛而祈福。只是因为年景丰收,人心愉悦,迎合人们的心理,为京都的士民设立奇异的景观,戏耍的用具而已。然而百姓愚昧无知,容易迷惑,如果看到陛下这样,就会认为陛下真心信佛。都说天子是大圣人,还一心敬信佛,百姓又有什么人,会珍惜自己的生命呢?以至于烧香燃指,成群结队,解衣散钱,从早到晚,互相效仿。都怕错过了,老少奔波,放弃自己的事业,如果不严加禁止,让佛骨在各寺流传,必定会有断臂割体来作为供养的人,败坏风俗,被四方传笑,这不是小事。佛本是夷狄之人,与中国语言不通,服饰不同,嘴上不说先王的法言,身上不穿先王的法服,不知道君臣的大义、父子之间的恩情。假如他的身体至今还在,奉他的国命来朝见京师,陛下接待他,不过是在宣政殿见一面,设一次礼仪,赐给他一套衣服,送他出境,不让其迷惑百姓。何况他的身体已经死去很久,枯朽的骨头,恶臭的残余,怎能让他进入皇宫?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古代的诸侯在国内行事,还要让巫祝用桃枝、柳枝驱除不祥,然后才进行吊唁。现在无缘无故地拿这些腐朽的物品,亲自去看,巫祝没有先行驱除不祥,桃枝、柳枝没有使用,群臣意见不统一,这不符合御史检举过失的规定,我实在感到羞耻。请求将这根佛骨交给有关部门,投入水火,永远断绝根本,消除天下的疑惑,断绝后代的迷惑,让天下的人知道大圣的行为超乎寻常,这不是很好吗?这不是很痛快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释部-卷一-注解

骠骑将军:古代官名,指掌管骑射的将军,霍去病曾任此职,以勇猛著称。

陇:指陇山,古代以陇山为界,陇山以东为中原,陇山以西为西域。

休王:指休屠王,古代匈奴部落首领。

屠祭天金人:古代用金铸成的神像,用于祭祀天神。

佛象:佛教中的佛像。

浮图:佛教塔的别称。

佛道: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天竺:天竺是古代中国对印度的称呼。

沙门:佛教修行者的称呼,意为息自心。

涅槃:佛教用语,指生命的终极解脱状态。

经书:佛教经典。

虚无:道家哲学概念,指宇宙万物的本源和终极状态。

报应:佛教用语,指善恶行为的因果报应。

道经:道家经典。

老子:道家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

释老志:《后魏书》中记载佛教和道教的志。

行业:佛教用语,指人的行为和作为。

门阶次二行:佛教修行中的不同阶段和等级。

三归:佛教修行中的三大誓言,即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五诫:佛教修行中的五条戒律,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释典:佛教经典。

礼本於事亲,终於奉上:儒家思想,强调孝道和忠诚。

匹夫抗天子,以继体悖所亲:批评佛教中佛陀出家违反孝道的行为。

会昌中:唐朝会昌年间,指公元841年至846年。

罗浮道士:罗浮山上的道士。

拘尸那城:佛陀涅槃的地方。

般涅槃:佛教用语,指佛陀的涅槃。

舍利:佛教用语,指佛陀的遗骨。

经行教:佛教修行的方法和教义。

大内:古代皇帝的宫殿。

江东:古代对长江以南地区的称呼。

释惠严:释惠严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僧人,宋高祖刘裕对他非常重视,文帝刘义隆在位期间,与他的关系尤为亲密。

六经:六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是儒家经典的总称。

达性论:达性论是南北朝时期何尚之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强调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自我完善。

孙吴:孙吴指的是三国时期的孙权和吴国,孙吴以军事强盛著称。

尧舜之道:尧舜之道是指古代圣贤尧、舜的治国理念,强调仁政、德治。

释门:释门指的是佛教界,也指佛教徒。

季路:季路是孔子的弟子子路,此处比喻释惠严对佛教的贡献。

阿堵上:阿堵上是指财富,此处比喻佛经中的智慧。

大月氏:大月氏是古代中亚的一个民族,与佛教的传播有关。

兜率天:兜率天是佛教中的天堂之一,位于欲界之上。

迦维卫国:迦维卫国是佛教中佛陀出生地所在的国家。

摩耶夫人:摩耶夫人是佛陀的母亲。

禅定:禅定是佛教修行的一种方法,通过冥想达到内心的平静。

醍醐:醍醐是牛乳中提取的精华,比喻佛教教义的精华。

新头河:新头河是古代印度的一条河流,与佛教的传播有关。

呵条国:呵条国是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

乾陀国:乾陀国是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

九人守保:九人守保指的是九位大臣守护佛牙。

佛骨:佛骨是指佛陀的遗骨。

夷狄:夷狄是指古代中国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称呼。

黄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传说中的古代帝王。

少昊:少昊是古代华夏族的一位帝王。

殷汤:殷汤是商朝的开国君主。

太戊:太戊是商朝的一位帝王。

武丁:武丁是商朝的一位帝王。

明帝:明帝指的是东汉明帝刘庄。

梁武帝:梁武帝是南朝梁的一位帝王,佛教信徒。

侯景:侯景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叛乱领袖。

台城:台城是古代中国的宫殿区。

度人为僧尼:度人为僧尼是指出家为僧尼。

寺观:寺观是佛教和道教的宗教场所。

凤翔楼:凤翔楼是古代中国的一座著名楼阁。

舁入内:舁入内是指抬入皇宫。

京师:京师是指古代中国的首都。

孔子: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巫祝:巫祝是古代的宗教职业者,负责祭祀和祈福。

桃茢:桃茢是古代用来驱邪的植物。

御史:御史是古代中国的监察官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释部-卷一-评注

《高僧传》中记载的释惠严受到宋高祖和文帝的重视,反映了佛教在当时的地位。其中,文帝与侍臣的对话,体现了对佛教经典的理解和应用。文帝提到‘六经典文,本在济俗’,表明他认识到佛教经典对于世俗教化的作用。而‘为治必求灵性贞奥,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耶?’则显示出他对佛教智慧的认同。羊玄保的提问,则是对佛教与治国理念的关系的探讨,而文帝的回答则表明他认为佛教与战国时期的兵法不同,不应被视为治国之术。尚之的言论,则进一步阐述了礼与仁德在治国中的作用,强调佛教与儒家思想的相通之处。整段对话展现了当时朝廷对佛教的重视及其与治国理念的融合。

《世说》中的记载,通过殷中军对佛经的理解,反映了佛教在东国的传播情况。牟子的解释则是对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进行了追溯,从汉明帝的梦境到派遣使者求取佛经,展现了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和影响。

庾公对卧佛的评论‘此子疲於津梁’,虽然简短,却富含哲理,体现了佛教对人生苦难的深刻理解。而《涅槃经》中的描述,则是对佛教核心教义‘涅槃’的阐释,即通过修行达到解脱和觉悟。

《普曜经》和《本相经》分别讲述了佛陀的诞生和成道过程,展现了佛陀的神奇和智慧。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也富含哲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涅槃经》中的‘醍醐之教’比喻,生动地说明了佛教教义的精深和层次。

《法显记》和《佛骨记》则是对佛教历史和遗物的记载,为后人了解佛教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唐韩愈的《论佛骨疏》则是对佛教的批判,他认为佛教是外来的宗教,对中国的文化和传统产生了负面影响。韩愈的言论反映了唐代儒学复兴的思想,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佛教的争议。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释部-卷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12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