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道部-卷十四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道部-卷十四-原文

○仙经上

《仙经》曰:九转丹、金液经、守一诀,皆在昆仑五城内。藏以玉函,书以金札,封以紫泥,印以中章。

《抱朴子》曰:余闻郑咀茉道书之重者,莫过於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古者仙官志人尊秘此道,非有仙名者不授也。授之四十年一传,传之诀朱而盟,委信为约。诸名山五岳,皆以此书,但藏於石室幽隐之地。应得道者入山,精诚思之,则山神自开山,令人见之,如帛仲理者於山中得之是也。有此书者,当须清洁。每有所为,必先白之,如奉君父。其经曰:有三皇文者,辟邪恶鬼,瘟疫横祸。又次有玉女隐微一卷,可化形为飞龙、杂兽、金玉、木石,兴致云雨之类,亦大术也。其淮南鸿宝万毕之书不能过也。郑君博极五经,知道者也。兼综九宫三棋,推步天下河雒(与洛同)谶纬。太和元年,知季辰之乱,江南将鼎沸,负笈将仙药东入霍山,莫所知之。

又曰:家有五岳真形图辟恶,人不能害。

又曰:黄老玄圣深识独见,开秘文於名山,授仙经於神人,蹶埃尘以遣累,凌太遐以高跻,金石龟鹤与之等寿。念有志於将来,愍信者之无闻,垂以方法,炳然着明。浅见之徒,区区所守,甘於蓼而酣於醨,知饮食过度而速病而不能节,知极情恣欲而致损,而不能割。神仙可得,安能信乎?按仙经以为诸得仙者,皆其授命,偶值神仙之气,自然所禀。故胎育之中,己含道性,及其有识,心好其事,必遇明师而得其法,不然则不信不求,求亦不得。夫百年之寿三万馀日,幼弱则未有所知,衰迈则欢乐并废。童蒙昏老,除数十年,而险厄忧病,又相寻焉。居世之年,略销其半,人凡得寿,不过五六十,咄(丁骨切。)嗟咸尽,除哀忧昏耄,六七千日耳。顾眄己尽,况于全百年者万尾筳焉。谛而念之,亦无笑夏虫朝菌也。盖知道者所至悲也。

《太上太霄琅书》曰:道本无形,应感生象。大象无象,象妙难明。故见真文,结空成字。

又曰:太上真人灵宝秘文内符者,九天真王、三天真皇以授帝喾,藏於锺山北阿。夏禹治水毕,诣锺山。锺山真人以授之。禹还会稽,更撰定为二通。一通藏苗山山〈石敢〉,须万年劫会乃出。一通绢写付云水洞室,须甲申期至,令与理水传伯长等。

又曰:吴王阖闾十二年正月,使龙威丈人入包山洞庭取之以出,有符而无说。又齐人乐子长授之於霍林山人韩众,乃敷演服御之方,藏於东海北阴之室。太一金液经者,按《剑经序》云:高丘子服金液水,长史书云:欲合金液,意皆是此方,今有葛洪注,是郗愔黄素书。又有别诀一卷,此亦太清上丹法也。

《登真隐诀》曰:杨君、许长史其书《洞房经》於小碧笺纸。又云篆书白麻纸。

又曰:八素之经,是圣君以白素之缯、八色之彩笔自书也。

《灵书经》曰:昔龙汉之年,高上大圣以紫笔书空青之林撰出妙经灵宝真文,出法度人也。

《金根经》曰:太阳金童、太阴玉女传紫书上法。

又曰:西华玉女在仙都守卫藏天隐月之经,《龙飞尺素隐诀》云:天帝君命羽仙侍郎执金案以请经。

《真诰》曰:上清九真中经内诀,是太极真人赤松子撰。

又曰:华阳中玉碣文云:养存三元洞,我玉文领理八老二十四真,不眠内视,此仙之要言也。

又曰:《宝神经》,裴清虚,(裴真君也。)锦囊中书也,侍者常所带者。斐昔从紫微夫人授此书也。

又曰:玄圃北坛西瑶之上台也,天真秘文尽在其内。

又曰:九华真妃与紫微王夫人、南岳魏夫人同降,真妃坐良久,拇庶侍女发检囊中,出二卷书付杨君,一上清玉霞紫映内观隐书,一上清还晨归童日晖中玄书。此是三元八会之书。杨君既究识真字,令作隶字显之耳。道有八素真经,太上之隐书也。又有九真中经,老君之秘言也。黄书亦要长生之诀也。青要紫书,金根众文,玉清真诀,三九素言,丹景道精,隐地八术,白简青录,紫度炎老,此皆道之经也。又有飞步七元天纲之经,粕变神法七转之经。又大洞真经三十九篇,太丹隐书,八禀十诀,天关三图,七星移度,九丹变化,胎精中记,九赤班符,封山隧海,金液神丹,太极隐芝,五行秘符,曲素辞诀,黄水月华,徊水玉精,水阳青英,绛树青实,琅玕华丹,天皇象符以合元气,白羽紫盖以游五岳,三皇内文以召天地神灵,玉珮金珰以登天极,素奏丹符以召六甲,金真玉光以映天下,八景之与游行太清,飞行之羽以超虚空。

刘向《列仙传序》曰:《列仙传》,汉光禄大夫刘向所撰也。初,武帝好方士,淮南王安亦招宾客,有枕中鸿宝之书。先是安谋叛伏诛,向父德为武帝治淮南狱,得其书。向幼而读之,以为奇。及宣帝即位,修武帝故事,向与王褒等以通博有俊才,进侍左右。向又见淮南铸金之术,上言黄金可成。上使向与典尚方铸金,费多不验,下吏当死。兄安阳成侯安民乞入国户半赎向罪,上亦奇其材,得减死论,诏为黄门侍郎,讲五经於石渠。至成帝时,向既司典籍,见上颇修神仙事,遂修上古以来及三代秦汉博彩诸技涸神仙事。

《穆天子传》曰:升昆仑之墟,以观黄帝之宫,具斋戒以祀,登舂山,即玄圃也。昆仑之山,地方二千里,有曾城九重,是谓阆风玄圃。

《山海经》云:明明昆仑,玄圃其上。

穆天子勒铭於玄圃,以昭后世。

天子於王母觞於瑶池之上,王母为谣白云在天,於是天子升于崦嵫,(日入处山也。)乃纪迹於崦山。

《茅盈传》曰:王母谓茅盈曰:”玉珮金珰之道,太极玄真之经,能之者皆飞行大墟.”

王母命西域王总真一一解释玄真之经。

又自敷演金珰之经,口授於盈曰:”金珰者,上清之华盖,阴景之内真。玉珮者,太上之隐玄,洞飞之宝章。得其道者,上陟云汉,宴寝太极,元始太常之言,是太宵二景隐书玉珮金珰之文章也.”

又有阴阳二景内真符,与本文相随。

太上法惟令授诸司命,子玉札玄挺,绿字刊金,黄蝾内曜,素书上清,与当为上卿之君,司命之任矣。

然不先闻明堂玄真之道,亦未由得太宵隐书也。

玄真之道,是食日月之法,炼五神之术耳。

其经曰:’太上玄玄,双神四明。玄真内映,明堂外清。吞息二晖,长生神精。上补司命,监御万灵。六华充溢,彻视黄宁。’凡四十字,太上刻於凤台南阙也。

非总真弟子而不教,非司命之挺而不传也。

太上真官用日霞之道,挹二景之法,使通灵致真,体生玉映,役命万神,上昇帝房。

昔锺山真公用此玄真法耳。

王君乃将盈归西域,依承真诀,按而行之,三年之中,面生玉泽。

后王君又赐盈九转还丹及方一道,立坛结盟,约不得传泄。

乃遣令归,告曰:”复百年求我於南岳,将授汝仙官於吴越.”

盈后得仙,居句曲山,邦人因改句曲之名为茅君之山。

时茅君二弟闻盈,方信有仙矣,弃官而去,渡江求兄。

相见,告二弟真诀。

一十八年,道成。

因使更斋戒三年,授以上道,使存明堂玄真之气。

盈乃启王君,自说二弟得为地仙之法,要当授录珮带真极之符。

王君赐玄水玉液,绛日丹芝,可授齄弟斋戒三月而服之。

盈命飚车与二弟诣青州,请书名金简,又诣西城洞宫,朝见总真上宰,次南诣衡山之朱台,谒太虚赤真人,归方诸请地仙二真之策,造赤城授真变神符。

又之罗霍,求华旌绣幡,又上登九宫,诣金阙之下,授圣君之书,顿首於阙下三月。

於是圣君命九微太真上相王大司命高晨师青童君,使上诣太上,请朱冠使者下拜二弟於金阙下,授二弟真简而还。

又曰:神仙经黄白方二十五卷,千有餘首。

然率多深微难知,其可解分明者少许耳。

世人多疑此事为虚诞,与不信神仙者正同耳。

余昔从郑君授九丹及金液经,因复求授黄白中经五卷。

郑咀茉曾与左慈於庐江铜山中试作,皆成也。

然斋洁禁忌之勤苦,与合九丹神仙药尾也。

俗人多讥余好攻异端,谓余欲强通天下之不通,若方诸所得水火,岂与常水火别哉?

自然之所感致,非穷理尽性,不能究其指归;非原始要终,不能得其情状。

成都内史吴太文,博达多知,亦自说昔事道士李根,见根术有所成,不得其术,令百日斋戒。

太史又连在官,终不能得,恒叹息,言人间不足处也。

《太真科》曰:清虚小有天王,撰三天一正法经。

《金液经》曰:太初混元皇经以陈上真绛晨,封之玉箧。

至道之大,合符天图,三丹要言,太皇所纪,之秘玉堂,勿传其旨。

太真玄丹经刻于清虚之堂,太皇君之宝章也。

命曰紫蕊明珠之丹。

开元回化,混尔而分。

阴阳屡变,其道自然。

玄图七转,至九而还。

大黄首篇,是曰玉虚。

上真保之,命曰元经。

上清洞真玉经曰,太上八景章皆刻于东华仙台,不宣於世。

其授帝君九阴诀,盟用素丝绛币,此日晖之誓也。

其授太上结邻章,盟用碧币,此月华之誓也。

《太一帝君洞真玄经》曰:有玉女在太上六合紫房之内,侍卫太丹隐书。

《马明生内传》曰:灵宝天书,封於九天之上大有之宫,西华玉女金晨紫童典卫之。

《玉光八景经》曰:金华之玉晨晨童侍卫玉光八景之经。

《太上黄素经》曰:凡读太丹隐书金华洞房及雌一宝章者,是能餐味玄真,触类无滞,感召太素,陟降九真,得称为三元丹法师,总领上真。

《九真中经》曰:西玄仙洞台中有《郁仪》《邻结》二经,玉简金字玉检曰青笔书三元玉检上元检。

《后大洞经》曰:西灵玉童在当寒台,侍卫《八景玉录经》。

《后圣君列纪》曰:龟母按笔,玉童结编,名曰《灵书紫文上经》。

三皇经内音曰:凡书此内音之符,以黄笔为文,成篆隶科斗之字,记造化人伦之始。

《丰都六宫下制北帝文》曰:人之死生,玉帝刻石隐铭,以书六宫北壁,制检群凶。

又云:刻石隐文以朱书青缯三尺珮之,万神朝己,此玄古之道也。

又云:酆都山洞中,玉帝隐铭凡九十一言,刻石书丰都山洞天六宫北壁。

六宫,万神之灵也。

又云:玉清隐书洞景金玄之章,刻石隐铭,此音发於自然之篇。

九天玉章,其词幽奥,非始学凡夫所可竟通,非大帝下降,不得演究创竖也。

又《金根经》云:凡修金玄当珮隐铭。

《玉帝七圣玄记》曰:列名上清者,皆刻注於玄圃,得为太平之真也。

故太上诰命记乎玉文,非以简札翰墨所能宣也。

《玉清隐书》曰:玄羽玉郎以《玄羽玉经》授太素三元高上玉贤之宾。

又曰:景玉童在灵景之阙,琼霞之房,侍卫上皇玉惠玉清之隐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道部-卷十四-译文

《仙经》说:《仙经》中提到的九转丹、金液经、守一诀,都藏在昆仑山的五座城池之内。这些经文被藏在玉制的函中,书写在金质的简上,用紫泥封口,并盖上中章的印章。

《抱朴子》说:我听说郑咀茉的道书中最重要的是三皇内文和五岳真形图。古代的仙官们非常重视这些道术,只有有仙名的人才能传授。传授的时间间隔是四十年一次,传授时需要用朱砂发誓,以诚信作为约定。各大名山和五岳都有这本书,但都藏在隐蔽的石室中。有缘得道的人进入山中,虔诚地思考,山神会自动打开山门,让人看到这些书籍,就像帛仲理在山中得到的那样。拥有这本书的人,必须保持清洁。每次有所行动,都必须先禀报,就像侍奉君父一样。经文说:‘拥有三皇文的人,可以驱除邪恶鬼神,避免瘟疫横祸。’还有《玉女隐微》一卷,可以变化成飞龙、杂兽、金玉、木石,引发云雨等,也是一大高术。其《淮南鸿宝万毕之书》也无法超越。郑君通晓五经,是懂得道术的人。他还通晓九宫三棋,推算天下的河洛谶纬。太和元年,他预知季辰之乱,江南将要动荡,于是背着药囊带着仙药东行到霍山,但没有人知道这一点。

又说道:家中如果有五岳真形图,可以驱除邪恶,别人不能伤害。

又说道:黄老玄圣深识独见,在名山开秘文,传授仙经给神人,摆脱尘世的烦恼,超越时空,与金石龟鹤同寿。考虑到有志于将来的人,同情信众的无知,传授了方法,明确地指出了道路。那些见识浅薄的人,所坚守的只是微不足道的东西,甘愿生活在粗劣的食物和低劣的酒中,知道饮食过度会迅速生病却不能节制,知道过度放纵会损害身体却不能割舍。神仙是可以得到的,怎么能不相信呢?按照仙经的说法,所有得到仙术的人,都是命中注定,偶然遇到神仙之气,自然得到。所以在胎育之中,已经含有道性,等到有意识时,如果喜欢这些事情,必然遇到明师而得到方法,否则就不会相信也不会寻求,即使寻求也得不到。百年的寿命有三万多余天,幼年时期则没有知识,老年时期则快乐和享乐都废除了。从童年到老年,除去数十年,再加上危险、困难、忧虑和疾病,又相互追寻。在世的时间,大约只有一半,人们得到的寿命,不过五六十岁,唉,哀叹都尽了,除去悲哀、忧虑、昏庸、老年,也不过是六七千天。回头看看自己,已经走到了尽头,何况完整的一百年就像万尾长席呢。仔细思考,也就不会嘲笑夏虫朝菌了。这是知道道的人所感到的悲哀。

《太上太霄琅书》说:道本来是无形的,感应产生形象。大的形象没有形象,形象奇妙难以明了。所以看到真正的经文,就是结空成字。

又说道:太上真人灵宝秘文内符,是由九天真王、三天真皇传授给帝喾,藏在锺山北阿。夏禹治水完毕后,来到锺山。锺山真人传授给他。禹回到会稽,重新编定为两份。一份藏在苗山的石室中,需要经过万年的劫难才会出现。一份用丝绸写成,放在云水洞室中,需要等到甲申年才会出现,与理水传伯长等人一起。

又说道:吴王阖闾十二年正月,派龙威丈人进入包山洞庭取出,有符没有解说。又有齐人乐子长传授给霍林山人韩众,他解释了服用和驱邪的方法,藏在东海北阴的室内。

《登真隐诀》说:杨君、许长史在小碧笺纸上书写了《洞房经》。又说用篆书书写在白麻纸上。

《灵书经》说:过去龙汉年间,高上大圣用紫笔在空青之林中书写了妙经灵宝真文,用来教化人。

《金根经》说:太阳金童、太阴玉女传授紫书上的法术。

又说道:西华玉女在仙都守卫藏天隐月之经,《龙飞尺素隐诀》说:天帝君命令羽仙侍郎拿着金案来请经。

《真诰》说:上清九真中经内诀,是太极真人赤松子所撰。

又说道:华阳中玉碣文说:修炼存三元洞,我玉文领理八老二十四真,不眠内视,这是仙道的关键言论。

又说道:《宝神经》,裴清虚(裴真君),是藏在锦囊中的书,侍者常携带。裴清虚曾从紫微夫人那里得到这本书。

又说道:玄圃北坛西瑶的上台,天真秘文都在其中。

又说道:九华真妃与紫微王夫人、南岳魏夫人一同降临,真妃坐了很久,庶女侍女打开囊中,拿出两卷书给杨君,一卷是上清玉霞紫映内观隐书,一卷是上清还晨归童日晖中玄书。这是三元八会之书。杨君既然已经认识了真字,就让人写成隶书显现出来。道有八素真经,是太上的隐书。还有九真中经,是老君的秘言。黄书也是长生之诀。青要紫书,金根众文,玉清真诀,三九素言,丹景道精,隐地八术,白简青录,紫度炎老,这些都是道的经文。还有飞步七元天纲之经,粕变神法七转之经。还有大洞真经三十九篇,太丹隐书,八禀十诀,天关三图,七星移度,九丹变化,胎精中记,九赤班符,封山隧海,金液神丹,太极隐芝,五行秘符,曲素辞诀,黄水月华,徊水玉精,水阳青英,绛树青实,琅玕华丹,天皇象符以合元气,白羽紫盖以游五岳,三皇内文以召天地神灵,玉珮金珰以登天极,素奏丹符以召六甲,金真玉光以映天下,八景之与游行太清,飞行之羽以超虚空。

刘向《列仙传序》说:《列仙传》,是汉光禄大夫刘向所撰。起初,汉武帝喜欢方士,淮南王刘安也招揽宾客,有《枕中鸿宝之书》。在此之前,刘安谋反被杀,刘向的父亲刘德为武帝审理淮南案件,得到了这本书。刘向年幼时就读过这本书,认为它很奇特。等到汉宣帝即位,恢复汉武帝的旧事,刘向与王褒等人因为博学多才,被推荐到皇帝身边。刘向又看到淮南王铸金的技艺,上奏说可以炼出黄金。皇帝派刘向与典尚方铸金,花费很多却没有成功,刘向被下到狱中,面临死刑。他的哥哥刘安成侯刘安民请求用国家的一半收入赎刘向的罪,皇帝也认为刘向有才能,得以减刑,下诏为黄门侍郎,在石渠讲五经。到汉成帝时,刘向已经掌管典籍,看到皇帝非常重视神仙之事,于是整理了从上古到三代秦汉的各种技艺和神仙之事。

《穆天子传》说:登上昆仑墟,观看黄帝的宫殿,准备斋戒祭祀,登上春山,就是玄圃。昆仑山方圆二千里,有九层曾城,称为阆风玄圃。

《山海经》中说:明亮的昆仑山,它的上面是玄圃。穆天子在玄圃上刻下了铭文,用以昭示后世。天子在王母那里在瑶池上饮酒,王母唱了一首白云在天的歌,于是天子登上崦嵫山(日落的地方),在那里留下了足迹。

《茅盈传》中说:王母对茅盈说:‘玉佩金珰之道,太极玄真之经,能够掌握它的人都能飞行在广阔的天地。’王母命令西域王总真逐一解释玄真之经。又亲自讲解金珰之经,口头传授给茅盈说:‘金珰是上清的华盖,阴景之内的真灵。玉佩是太上的隐玄,洞飞之宝章。掌握此道的人,可以登上云汉,宴居太极,元始太常之言,是太宵二景隐书玉佩金珰之文章。’又有阴阳二景内真符,与本文相随。太上法只允许传授给司命,子玉札玄挺,绿字刊金,黄蝾内曜,素书上清,应当成为上卿之君,司命之任。然而如果不先明白明堂玄真之道,也无法得到太宵隐书。玄真之道,是食日月之法,炼五神之术。其经文说:‘太上玄玄,双神四明。玄真内映,明堂外清。吞息二晖,长生神精。上补司命,监御万灵。六华充溢,彻视黄宁。’共四十字,太上刻于凤台南阙。不是总真弟子不教,不是司命之挺不传。太上真官用日霞之道,挹二景之法,使通灵致真,体生玉映,役命万神,上昇帝房。昔锺山真公用此玄真法。’王君于是将茅盈带回西域,依承真诀,按而行之,三年之中,面生玉泽。后王君又赐茅盈九转还丹及方一道,立坛结盟,约定不得传泄。于是派遣他回去,告诉他:‘再过百年到南岳找我,我将把仙官之位授予你于吴越。’茅盈后来得道成仙,居住在句曲山,当地居民因此改句曲山为茅君之山。当时茅君的两个弟弟听说茅盈得道,才相信仙的存在,辞去官职,渡江寻找哥哥。相见后,茅盈告诉两个弟弟真诀。十八年后,道成。于是让两个弟弟再斋戒三年,传授他们上道,使他们存明堂玄真之气。茅盈于是启禀王君,自己请求传授给两个弟弟地仙之法,要求授予他们录珮带真极之符。王君赐给他们玄水玉液,绛日丹芝,让他们斋戒三月后服用。茅盈命令飚车与两个弟弟前往青州,请求书写金简,又前往西城洞宫,朝见总真上宰,然后前往南边的衡山朱台,拜见太虚赤真人,回到方诸请求地仙二真之策,在赤城传授真变神符。又前往罗霍,请求华旌绣幡,又上登九宫,来到金阙之下,接受圣君之书,于阙下顿首三月。于是圣君命令九微太真上相王大司命高晨师青童君,让他上诣太上,请朱冠使者下拜二弟于金阙下,授予二弟真简而回。

又有人说:神仙经黄白方二十五卷,一千多首。但大多数深奥难懂,能理解明白的只有少数。世人多怀疑此事为虚幻,和不信神仙的人一样。我从前跟郑君学习九丹及金液经,因此又请求传授黄白中经五卷。郑君曾与左慈在庐江铜山中试验制作,都成功了。然而斋戒洁净的辛苦,与合九丹神仙药尾有关。俗人多讥笑我喜好攻异端,说我想要强行通晓天下不通之事,就像方诸得到的水火,难道与常水火不同吗?这是自然所感致,不穷理尽性,不能究其指归;不原始要终,不能得其情状。成都内史吴太文,博学多知,也自称曾经跟随道士李根学习,见到李根术有所成,但不得其术,让他百日斋戒。太史又连在官,终不能得,常叹息,说人间不足处。

《太真科》中说:清虚小有天王,撰写了三天一正法经。

《金液经》中说:太初混元皇经用以陈上真绛晨,封存在玉箧中。至道之大,合符天图,三丹要言,太皇所记,之秘玉堂,勿传其旨。太真玄丹经刻于清虚之堂,太皇君的宝章也。命名为紫蕊明珠之丹。开元回化,混尔而分。阴阳屡变,其道自然。玄图七转,至九而还。大黄首篇,是曰玉虚。上真保之,命曰元经。上清洞真玉经说,太上八景章皆刻于东华仙台,不宣于世。其授帝君九阴诀,盟用素丝绛币,这是日晖之誓。其授太上结邻章,盟用碧币,这是月华之誓。

《太一帝君洞真玄经》中说:有玉女在太上六合紫房之内,侍卫太丹隐书。

《马明生内传》中说:灵宝天书,封存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宫,西华玉女金晨紫童典卫之。

《玉光八景经》中说:金华之玉晨晨童侍卫玉光八景之经。

《太上黄素经》中说:凡读太丹隐书金华洞房及雌一宝章者,是能餐味玄真,触类无滞,感召太素,陟降九真,得称为三元丹法师,总领上真。

《九真中经》中说:西玄仙洞台中有《郁仪》《邻结》二经,玉简金字玉检曰青笔书三元玉检上元检。

《后大洞经》中说:西灵玉童在当寒台,侍卫《八景玉录经》。

《后圣君列纪》中说:龟母按笔,玉童结编,名曰《灵书紫文上经》。

三皇经内音中说:凡书写此内音之符,以黄笔为文,成篆隶科斗之字,记造化人伦之始。

《丰都六宫下制北帝文》中说:人的生死,玉帝刻石隐铭,以书六宫北壁,制检群凶。

又云:刻石隐文以朱书青缯三尺珮之,万神朝己,这是玄古之道。

又云:酆都山洞中,玉帝隐铭凡九十一言,刻石书丰都山洞天六宫北壁。六宫,万神之灵也。

又云:玉清隐书洞景金玄之章,刻石隐铭,此音发于自然之篇。九天玉章,其词幽奥,非始学凡夫所可竟通,非大帝下降,不得演究创竖也。

又《金根经》云:凡修金玄当珮隐铭。

《玉帝七圣玄记》中说:列名上清者,皆刻注于玄圃,得为太平之真也。故太上诰命记乎玉文,非以简札翰墨所能宣也。

《玉清隐书》中说:玄羽玉郎以《玄羽玉经》授太素三元高上玉贤之宾。

又曰:景玉童在灵景之阙,琼霞之房,侍卫上皇玉惠玉清之隐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道部-卷十四-注解

九转丹:指通过九次炼制而成的丹药,据称有延年益寿、成仙的功效。

金液经:《金液经》是道教的一部炼丹经典。

守一诀:道教修炼中的一种方法,强调心神合一,守持一念。

昆仑五城:传说中位于昆仑山上的五座仙城,是道教仙界的一部分。

玉函:用玉制成的盒子,古代常用来盛放珍贵的书籍或物品。

金札:用金制成的纸片,古代常用来书写重要文件。

紫泥:一种颜色深紫的泥,古代常用来封印重要文件。

中章:古代的一种印章,常用于官方文件。

三皇内文:古代传说中的三皇的内秘文籍。

五岳真形图:具有辟邪作用的图卷。

朱:红色,古代常用来表示重要或神圣。

盟:誓言,古代重要盟约时,双方会发誓并盟誓。

委信为约:以信任为基础的约定。

石室幽隐之地:指隐蔽的山洞或洞穴,古代常用来藏匿珍贵书籍。

帛仲理: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曾于山中得到五岳真形图。

玉女隐微:道教经典之一,内容涉及变化术等。

淮南鸿宝万毕之书:古代道教经典,内容涉及各种法术。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古代中国的经典文献。

九宫三棋:古代占卜之术,九宫指八卦的九个方位,三棋指棋盘上的三个棋子。

河雒谶纬:古代占卜之术,河指黄河,雒指洛水,谶纬指预言和纬书。

季辰之乱:古代传说中的一场战乱。

霍山:位于安徽省的一座山,古代被认为是仙山。

黄老玄圣:指道家创始人黄帝和老子。

蹶埃尘:指摆脱尘世的烦恼。

太遐:极远的地方,指仙界。

金石龟鹤:指长寿的象征,古代认为龟鹤可以活千年。

道性:指人天生具有的修道潜能。

胎育:指人的出生和成长过程。

明师:指有德行的老师。

三万馀日:指人的寿命,古代认为人的一生有三百天。

幼弱:指年幼无知。

衰迈:指年老体衰。

童蒙昏老:指从童年到老年的整个过程。

险厄忧病:指人生中的困难和疾病。

居世之年:指人在世上的寿命。

略销其半:指人的一生大约有一半的时间在消磨。

夏虫朝菌:比喻短命,出自《庄子·逍遥游》。

真文:指真正的文辞,即道经。

空成字:指道经中蕴含的深奥意义。

帝喾: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锺山:位于安徽省的一座山,古代被认为是仙山。

云水洞室:指隐居的洞穴。

甲申期:古代的一种历法,甲申年。

包山洞庭:指位于湖南省的包山和洞庭湖。

霍林山人韩众:古代传说中的人物。

葛洪:东晋时期的道教思想家。

郗愔黄素书:古代道教经典。

太清上丹法:道教修炼中的一种方法。

小碧笺纸:一种高质量的书写用纸。

八素之经:古代道教经典。

圣君:指有德行的君主。

白素之缯:指白色的丝绸。

八色之彩笔:指用八种颜色的笔。

龙汉之年:古代传说中的年代。

高上大圣:指有高深道行的仙人。

紫笔:用紫色笔书写,古代常用来表示神圣。

空青之林:指一种青色的林子。

妙经灵宝真文:道教经典。

太阳金童:道教中的神祇。

太阴玉女:道教中的神祇。

紫书上法:用紫色书写的法术。

西华玉女:道教中的神祇。

仙都:道教中的仙界。

真诰:道教经典。

太极真人:道教中的神祇。

赤松子: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玉珮金珰:玉珮和金珰是古代贵族佩戴的装饰品,在此处指代仙术。

上清:上清是道教中的最高境界,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八素真经:道教经典。

九真中经:《九真中经》是道教的一部经典。

黄书:道教经典。

青要紫书:道教经典。

金根众文:道教经典。

玉清真诀:道教经典。

三九素言:道教经典。

丹景道精:道教经典。

隐地八术:道教经典。

白简青录:道教经典。

紫度炎老:道教经典。

八景:指八个自然景观。

太丹隐书:道教经典。

八禀十诀:道教经典。

天关三图:道教经典。

七星移度:道教经典。

九丹变化:道教修炼中的一种方法。

胎精中记:道教经典。

九赤班符:道教经典。

封山隧海:道教修炼中的一种方法。

金液神丹:道教修炼中的一种丹药。

太极隐芝:道教修炼中的一种药物。

五行秘符:道教修炼中的一种符咒。

曲素辞诀:道教经典。

黄水月华:道教修炼中的一种药物。

徊水玉精:道教修炼中的一种药物。

水阳青英:道教修炼中的一种药物。

绛树青实:道教修炼中的一种药物。

琅玕华丹:道教修炼中的一种丹药。

天皇象符:道教修炼中的一种符咒。

白羽紫盖:道教修炼中的一种法器。

素奏丹符:道教修炼中的一种符咒。

金真玉光:道教修炼中的一种法术。

飞行之羽:道教修炼中的一种法术。

刘向: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

列仙传:古代道教经典,记载了许多仙人的故事。

武帝:指西汉的汉武帝。

淮南王安:西汉时期的淮南王。

枕中鸿宝之书:古代传说中的秘籍。

安阳成侯:指刘向的兄弟。

石渠:古代的一种书架,用于存放书籍。

成帝:指西汉的汉成帝。

上古以来:指古代以来的历史。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

秦汉:指秦朝和汉朝。

博彩诸技:各种技艺。

神仙事:指与神仙有关的事情。

穆天子传:古代传说中的一部书。

昆仑之墟:指昆仑山。

黄帝之宫:指黄帝的宫殿。

舂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玄圃:玄圃是昆仑山上的仙岛,是神话传说中的仙境。

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地理志和神话集,包含了许多关于地理、民族、神话、植物、动物、矿物等的记载,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宇宙观和自然观。

昆仑:昆仑山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世界的中心,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

穆天子:穆天子是西周时期的君主,据传他曾西巡至昆仑山,与西王母会面。

王母:王母,即西王母,是中国神话中的女神,居住在昆仑山,是长生不老的象征。

瑶池:瑶池是王母的居所,位于昆仑山上,是仙境的一部分。

崦嵫:崦嵫是古代神话中的山名,被认为是太阳落山的地方。

茅盈:茅盈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仙人,据《茅盈传》记载,他是西王母的弟子。

太极玄真之经:太极玄真之经是一种修炼仙术的秘籍。

太上:太上是中国古代对最高神明的尊称,如太上老君。

司命:司命是道教中的神祇,掌管人的生死。

凤台:凤台是神话传说中的仙台。

总真:总真是指掌握总括真理的人或事物。

金简:金简是用金制成的简册,古代用于书写重要文献。

青州:青州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山东省。

黄白方:黄白方是指古代炼金术的秘方。

郑君:郑君是古代的一位炼丹家。

左慈:左慈是东汉末年的一位道士,擅长炼丹术。

太真科:《太真科》是道教的一部经典。

太初混元皇经:《太初混元皇经》是道教的一部经典。

三丹要言:三丹要言是指道教中关于修炼三丹(即脑、心、肾)的秘法。

玉堂:玉堂是道教中的仙宫。

太上八景章:太上八景章是道教中的八种仙章。

帝君:帝君是道教中对某些神祇的尊称。

灵宝天书:灵宝天书是道教中的最高秘籍。

玉光八景经:《玉光八景经》是道教的一部经典。

太上黄素经:《太上黄素经》是道教的一部经典。

后大洞经:《后大洞经》是道教的一部经典。

后圣君列纪:《后圣君列纪》是道教的一部经典。

三皇经内音:《三皇经内音》是道教的一部经典。

丰都六宫下制北帝文:《丰都六宫下制北帝文》是道教的一部经典。

玉帝:玉帝是道教中的最高神祇,掌管天界。

金根经:《金根经》是道教的一部经典。

玉帝七圣玄记:《玉帝七圣玄记》是道教的一部经典。

玉清隐书:《玉清隐书》是道教的一部经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道部-卷十四-评注

《山海经》开篇描绘了昆仑山与玄圃的壮丽景象,‘明明昆仑’四字,既点明了地理之奇,又蕴含了神秘之感。‘玄圃其上’则是对昆仑之巅的描述,‘玄’字透露出一种深邃、神秘的颜色,‘圃’字则暗示了这里是一个充满生机与灵性的地方。穆天子勒铭于玄圃,意在昭示后世,其行为体现了古代帝王对神秘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天子於王母觞於瑶池之上’描绘了穆天子与西王母的会面,瑶池象征着仙境,王母则是西方神话中的女神,这种会面具有极高的神话色彩,反映了古代对神秘力量的向往。

‘王母为谣白云在天’中的‘谣’字,不仅指歌谣,更具有预言、启示的含义,‘白云在天’则是对天意、天道的隐喻,天子因此‘升于崦嵫’,表达了对神秘力量的敬仰。

《茅盈传》中,王母对茅盈传授‘玉珮金珰之道’,这些道术与‘太极玄真之经’相关,体现了道家思想中对长生不老、超脱尘世的追求。‘玉珮金珰’象征着高贵、神秘,‘太极玄真’则是对宇宙、生命本源的探索。

‘太上玄玄,双神四明’的经文,展现了道家思想中的宇宙观和生命观,‘玄’字强调了道的神秘性,‘双神四明’则是对宇宙中多种神秘力量的描述。

《太真科》和《金液经》中的经文,体现了道教对于宇宙、生命、道德的深刻思考,‘清虚小有天王’、‘太初混元皇经’等概念,展现了道教对于宇宙起源的探索。

《太一帝君洞真玄经》和《马明生内传》中的描述,则是对道教中灵宝天书、玉女、金童等神秘形象的描绘,反映了道教对于神秘世界的向往。

《玉光八景经》和《太上黄素经》中的经文,则是对道教中各种修炼方法和符咒的记载,体现了道教对于修炼成仙的追求。

《后大洞经》和《后圣君列纪》中的描述,则是对道教中各种神仙、经文、法术的记载,反映了道教对于神仙世界的向往。

《丰都六宫下制北帝文》和《金根经》中的描述,则是对道教中玉帝、北帝等神祇的崇拜,反映了道教对于神权的敬畏。

《玉帝七圣玄记》和《玉清隐书》中的描述,则是对道教中各种经文、符咒的记载,反映了道教对于神秘文化的传承。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道部-卷十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12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