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道部-卷十五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道部-卷十五-原文

《玉帝七圣玄记》曰:旧文有十万玉言,自非上圣,莫能意通。题昆仑之堂,北洞之源。

又曰:昆仑之室,北洞之真,源回九乙天霄,白简青录在其内也。

《本行经》曰:九都之上,金格玉书,并题得道却墅,展转劫数。

又曰:紫兰台,琼文紫字在其中。

《西极明科》曰:龟山西室,王屋南洞,天经备足也。

又曰:玉清洞房三气金章,封于玉京紫户之内。

又曰:玉录宝章,藏紫房九户之内。

‘《大洞雌一经》云:有玄琳玉殿五老镇,生上经藏在其中。’又曰:四极明科,封於金阙紫台。

又曰:华耀景真经秘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宫,金映粕宝台。又有三宝玄台,上清隐书秘其中。

‘《登真隐诀》曰:上清仙台,金书在其中;太极九玄台,碧简文在其中;玄真皇龟台明堂,玄真经在其中。’又曰:昆仑瑶台,西母之宫,所谓西瑶上台,天真秘文在其中。

‘《金书玉字上经》曰:西玄洞台有金书洞房经。’又曰:骨命己定於玄閤绿字,己有生名仙籍故也。

‘《洞玄经》曰:有始阳台,在阮乐天中,内音书在其上。’又曰:三层玉台,在九天阙之上,台上有太清宝经三百卷及真人学仙簿箓简目,大帝监真玉司郎典之。

又曰:瑶台者高上帝藏金玄羽章,方神隐音在其内,紫书。

‘《金根经》曰:凡学者勤尚苦志,则玉皇三元东华太上当遣真人授其真经,后圣众真莫不先奏金简於东华,投玉札於上清,然后得授大洞真经,而或青宫无金简之录,玉格无玄编之名,则神经亦不可得而授也。’《金根经》曰:开云凤之蕴,紫锦之囊,出紫书真诀玉篇。

‘《大有经》曰:帝卿执大洞真经,盛以紫玉函。’又曰:太一君执素灵洞玄大有妙经,盛以黄玉函。

又曰:大有经,金缕玉字,以明其篇。

又曰:大有妙经九真科检校秘於金藏玉匮。

‘《大洞雌一篇目》曰:大洞真经在九天之上,大有宫大玄灵台。’又曰:华玉堂,仙母金丹在其内,奔日月二景。

‘《隐文》曰:西玄山下洞台中,有郁仪结邻经也。玉屋山清虚中亦有此经也,而不备。惟太上玄宫高上台及蓬莱府北室金柱玉壁刻此,并备。’《八素经》曰:太上曰:’诸学真人而授玄清八素经,皆有太帝篇目。西华宫有玉简藻书,当为真人者,乃得此文也。’

又曰:西龟之山,玄圃之上,积石之阴,八素真经在其内。

‘《龟山元录》曰:龟山丹屋飞玄紫文,西母常所宝秘,其旨隐奥,自无仙名,不得眄其篇目,得者皆九天书录,名题龟山。’又曰:玉华之室,丹景玉文在其内。

‘《飞行羽经》曰:峨眉山金台之室,飞玄羽经秘其内。’又曰:太上飞经,藏于玉清上宫七映紫台。

‘《五宝经》曰:灵宝紫文,秘在九天之上太玄灵台。’又曰:神州七转舞天经,秘於紫天元台。

‘《三元玉检》曰:九天三关之门,九天龙书三元空洞玉检飞玄之文,刻题其内。’又曰:三玄台,玉检紫文九天真书在其内。

又曰:西沙方台,上真三元之检在其中也。

又曰:晨灯之台,飞天检文在其中,明照九天之上。

又曰:金牖台,三元玉检刻题其中。

又曰:凤生台,太真金书在其内。

‘《金简玉字经》曰:有洞天阳台,玉珮金珰经在其内。’《洞景金玄经》曰:自非真仙之名,帝图玉录者,不得闻见此经。得见此经者,飞仙上清。

‘《法轮经》曰:太上玄一真人曰:吾昔授无极太上大道君无上按逝经,道成,位加真人。此文与元始同生,包含天地,亿劫长存,自非仙录,不得妄传。’《天地纲纪经》曰:太上玉经隐书,皆盛以别笈。

‘《道迹经》曰:东井华林堂元洞天中,内音玉书置其上。’《大有经》曰:太玄灵台,玄都九真明科在其内。

‘《飞龙隐诀》曰:飞行羽经,封之峨嵋山金台室。’《道学传》曰:洞室中有金城玉屋,真文所在。

‘《上清九真中经内诀》曰:太上宫高上台,有太上玉晨郁仪奔日赤玉文,及太上玉宠噌邻奔月黄景玉章,此二经刻以玉简金字。’《内音玉字经》曰:内音,封於南河洞室石匮之中。

‘《五符经》曰:九天灵书,封於石匮。’《玉诀经》曰:南圃丹霍之河,三元洞室,封题玉匮。

‘《消魔经》曰:仙经一藏於荒山,观试凡心也。’《象天地品》曰:后汉顺帝时,曲阳泉上得神仙经一百卷,内七十卷,皆白素朱界青慓朱书,号曰太平青道阴行品。日度代君司马生以白玉板青玉界丹玉字,以授吴郡沈羲。

又曰:上清以丹金书之,紫金为界。

‘《三元真一经》曰:琳霄之室者,三元真一之法藏在其中也。’《玉光八景经》曰:金辉紫殿,金真玉光八景经藏其内。

‘《上清经》曰:南极藏上清经於瑶台。’《茅君传》曰:金台者,上真内经封其中。

‘《三道顺行经》曰:南洞之室,玉君封三道经在其中。’《玄真经》曰:高玄之妙道,玉清之秘篇,皆授金名玉字高仙之人。

‘《九真中经》曰:奔日月之道,太上上清,太极九皇,四司真人之所宝秘,玄元君之玉章也。自非有金阙玉名及东华紫字,皆不得闻见。此郁仪奔日、结邻奔月二章之篇目。’《三元布经》曰:南极上上宝秘玉检之文,自无玄名帝图,不得见其篇弟也。

又金羽玄章经,此文隐藏不传於世,自无兰台丹字,不得见闻。

‘《灵宝真一诀》曰:洞玄自然经,本文出乎太上道也者,弥纶无极,微妙无形。’

《老子》曰:天下莫柔弱於气,气莫柔弱於道。道之所以柔弱者,苞乎天地万物。

夫柔之生刚,弱之生强,而天下莫能知其根本所从生者乎?

是故,有以无为母,尾馛虚为母,虚以道为母,自然者,道之根本也。

人能以自然为道真,则道可得而通也。

《太上经》曰:道实无形,隐为化本。

经有文字,显为教端。

师有形言,出处为法。

语默随时,为存为最。

期至乎道,白经与师。

师经及道,号为三宝。

又云:化本有三,道经师也,大道无形,须经为阶;

经文玄妙,非凡所知;圣降为师,示人旨诀。

《老子》云: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

贤者得之,以为真宝;愚者得之,不敢失道。

道无常术,德无常方;神无常体,和无常容;

道无中主,与静为友。

又曰:龙景九文紫凤赤书经旧文藏在太上六合紫房之内,天人侍卫其经。

《太微黄书经》曰:天真三皇藏八会之文於委羽山,太微天帝藏一通於龟山。

其灵书八会,字无正形,趣究乎奥,难可寻详。

得为天书,自然至真。

斯八会之气,全五和之音,非浅近者所能洞明。

天真皇人,竭其所见,注解其意。

八会多文者,生天立地,开化人神。

万物之本,主召九天。

上帝校定神仙图录,政天分度,安国息民,摄制酆都,降魔伏鬼,敕命水帝,召龙上云。

论天地劫期,辩圣真名氏。

所理城台种种,因缘广宣,区别五方元精,服御求仙化形之法,皆演玄妙自然,虚无正真,妙趣明了具足也。

又有玉诀者,天真上圣述释天书八会之文,以为正音。

又有灵图者,玄圣表化,示以灵变象形述理,令物易悟也。

玉皇谱录者,众圣纪述圣君名姓,宗本继词,神官位绪也。

诫律者,玄圣制敕,诠量罪福,轻重科条,防检过失也。

威仪自然经者,具示斋戒,奉法俯仰,进止容式,轨范节度也。

方法者,众圣著述丹药秘要,神草灵芝,柔金水玉,修养之道也。

术数者,明辩思神,存真念道,神心虚志,游空飞步,餐吸元和,导引三光,仙度之法也。

记传者,众圣载述学业,得道成真,证果众事之迹也。

《昇玄经》曰:太上以灵宝内教经者,咸信着万民,乃可传授。

奉戒完具,内无毁灭,赈恤孤弱,远恶修善,不求名誉,称毁如一。

幽僻之处,勤行其道,使人信之。

如四时不欺,与贤者论议,不自专执者,可传援也。

又有好求胜法,从善如流,好近贤智,无猜疑行。

聪明而赏别真伪,谨慎而言不过行,柔弱而无过恶,能师己胜而无悖慢,

重其师教如贫之得,宝尊奉师长而不辞勤劳,请益之心,夙夜不懈。

如此之类,方可授经。

又曰:有上清列纪经者,得为太极仙人。

益能诵之者,遂为上清之君也。

有玉清隐书者,旦夕当致真仙,论道讲妙。

有四极明科经者,则玉帝遣五方神兵,左右三官检制灵文。

《灵宝经》曰:元始洞玄灵宝赤书五篇真文者,於元始之先,空洞之中,天地未根,日月未光,

幽幽冥冥,无祖无宗,灵文暗蔼,乍存乍亡,二仪待之,以分太阳,待之以明,

灵图革运,玄象推迁,乘机应运,於是存焉。

天地得之而分判,三茎洑之而发光,灵文郁秀,洞映上清,发乎始青之天而色无定方,

支势曲折,不可寻究。

元始炼之於洞阳之馆,冶于飞火之庭,鲜其正文,莹发光芒,洞阳气赤,故号赤书。

天宝之以致浮,地秘之以致安。

五帝赏之以得镇,三光乘之以高明。

上圣奉之以致真,五岳从之以得灵,天子得之以致治,国享之太平,

实灵文之妙德,标天地之玄根。

威灵恢廓,普加无穷,荡荡大化,为神明之宗。

其量莫测,巍巍大空,生天立地,开化神明。

上谓之灵,施镇五岳,安国长存;

下谓之宝,灵宝玄妙,为万物之尊。

又曰:太上八威策文,(今灵宝五符,后有一符,名太上八咸策,以制虎豹山精也。)

太上隐书金真上光经,即太上玉晨传也。

素灵洞玄大有妙经,即西王母传也。

玉珮金珰太极金书,即扶桑大帝君传也。

飞行羽经,即中央黄老君传也。

太霄隐书琼文玉章,即太帝传也。(凡诸传必有真经,或人高而法下,或术重而位轻。此传虽有新法,以黄庭内经为主,是为太极经也。)

赤丹金精石景水母经,(此似紫文照日精法。)

天皇象符,以合元气,黄书赤界,长生之要。

《洞真玄经》曰:无太一金阁,五星隐录,后圣七符,空山石函,

丹台章玄黄,五行天母抱图者,皆不得闻见至道也。

《洞真经》曰:玉室者,三九素语,玄丹上化三真洞元之道,藏於内。

又曰:高上藏三元玉检三元布经於其内曲室者,太微天帝君秘九丹上仙文之所也。

元始五老又秘五篇真文於其内。

又曰:东海青华小童治玉革青宫内,其东殿架上有宝经三百卷,

玉诀九千篇,主学仙簿录,应为真人者授之。

玉晨监仙侍郎典之。

又曰:玄灵台,五老宝经及玄母八门金台玄丹三真洞元之经藏其内。

又曰:九天关台,上有上皇太真高帝玉名及后圣真人簿录,

太虚玉晨监典之。

《太洞玉经》曰:玉晨延以金华之堂,太上书以明玉之札。

又曰:龙山是玉清天中高台名也,天帝玉字在其中。

又曰:万华宫有上帝宝经,玉清隐书。

《大洞经》曰:有玄云羽室,黄老元君经封在其中。

又曰:黄老元君经,封在素瑶台及北寒金台。

又曰:有闻风玉台总司学道仙籍。

又曰:雌一玉检,秘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名,太玄灵台。

又曰:有混成玉堂,大洞真经在其中。

又曰:大洞真经者,三五之秘号,真道之至精,三一之极章,并玉清之禁诀,高上之秘篇也。

又太上九真明科经云:大洞真经、雌一宝经、素灵妙经,三奇之章,高上玉皇宝篇秘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宫,太玄灵台玉房之中也。

三箓者,众经之端也。金录、黄录、玉录也。

夫灵宝经者,有内外。

外教杂教,随人所悟,说之不必尽言也。

趣令前人授悟为喜蘙。

内教者,真一妙术,发自内心,行善得道,非从外来。

若道可假外而得者,便应以道授,至真不变,湛然常存也。

三皇经者,玉清洞真,上清洞玄,太清洞神。

又:太极隐注宝诀经云:授三洞经,当绝人事而行之也。

总三洞,名太上洞一高上之经矣。

‘《大洞真经》或曰:《太真道经》,或曰《太清上道观天内经》,上清之高旨,极真之微辞,飞仙之妙经也。’

‘《灵宝经》,或曰洞玄,或云太上昇玄经,曰:皆高仙之上品,虚无之至真,大道之幽圆蘙。三皇天文或云洞神,或云洞仙,或云太上玉策,此三洞经,符道之纲纪,太虚之玄宗,上真之首经矣,岂中仙之所闻哉?’

又《金录简文经》曰:三洞宝经,自然天之文也。

又《太上太真科经》云:大化始立,人风真淳,故三宝度三品人。

洞神名仙宝之道,接三皇之世。

洞玄名灵宗之道,明三才,度五帝之世。

洞真名天宝之道,纪清正之方,济三代之后。

又《太上仓元经》云:三洞经者,洞真上清也,洞玄灵宝也,洞神三皇也。

又《灵书经》曰:元始以龙汉之年撰十部经,告西母曰:

‘太上紫微宫中,金格玉书灵宝真文篇目有妙经,其篇蔫囫以相示,皆刻金为字,书於玉简,题其篇目於紫微宫南轩。太玄都玉京山亦具记其文。’

‘《道君列纪》曰:若三元宫有珠札青书者,则紫脑锦舌北为仙相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道部-卷十五-译文

《玉帝七圣玄记》说:古代的文献中有十万篇玉言,如果不是上等的圣人,没有人能够理解。这些文献被题写在昆仑的殿堂上,北洞的源头处。

《玉帝七圣玄记》又说:昆仑的室内,北洞的真理,源自九乙天霄,白简青录都包含在其中。

《本行经》说:九都之上,金格玉书,都题写了得道后的别墅,经历辗转的劫数。

《本行经》又说:紫兰台上,有琼文紫字。

《西极明科》说:龟山的西室,王屋的南洞,天经完备。

《西极明科》又说:玉清洞房的三个气金章,封存在玉京紫户之内。

《西极明科》又说:玉录宝章,藏在紫房九户之内。

《大洞雌一经》说:有玄琳玉殿,五老镇守,上经藏在其内。

《大洞雌一经》又说:四极明科,封存在金阙紫台。

《大洞雌一经》又说:华耀景真经秘藏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宫,金映宝台。还有三宝玄台,上清隐书秘藏其中。

《登真隐诀》说:上清仙台,有金书;太极九玄台,有碧简文;玄真皇龟台明堂,有玄真经。

《登真隐诀》又说:昆仑瑶台,西母的宫殿,所谓的西瑶上台,天真秘文藏在其内。

《金书玉字上经》说:西玄洞台有金书洞房经。

《金书玉字上经》又说:骨命已经注定在玄閤绿字中,因为已经有了生名仙籍。

《洞玄经》说:有始阳台,在阮乐天中,上面的音书藏在其上。

《洞玄经》又说:三层玉台,在九天阙之上,台上有太清宝经三百卷及真人学仙簿箓简目,大帝监真玉司郎典之。

《洞玄经》又说:瑶台者,高上帝藏金玄羽章,方神隐音藏在其内,紫书。

《金根经》说:凡是有志于学习的学者,如果勤奋且意志坚定,玉皇三元东华太上将会派遣真人传授他们真经,后圣众真莫不先向东华奏上金简,向上清投递玉札,然后才能得到传授大洞真经。如果青宫没有金简的记录,玉格没有玄编的名字,那么神经也就不能传授。

《金根经》又说:打开云凤的蕴藏,紫锦的囊中,取出紫书真诀玉篇。

《大有经》说:帝卿拿着大洞真经,用紫玉函盛装。

《大有经》又说:太一君拿着素灵洞玄大有妙经,用黄玉函盛装。

《大有经》又说:大有经,金缕玉字,用来明确其篇章。

《大有经》又说:大有妙经九真科检校秘藏在金藏玉匮。

《大洞雌一篇目》说:大洞真经在九天之上,大有宫大玄灵台。

《大洞雌一篇目》又说:华玉堂,仙母金丹藏在其内,奔日月二景。

《隐文》说:西玄山下洞台中,有郁仪结邻经。玉屋山清虚中也有此经,但不完备。只有太上玄宫高上台及蓬莱府北室金柱玉壁刻有此经,并完备。

《八素经》说:太上曰:‘所有学真人,传授玄清八素经,都有太帝篇目。西华宫有玉简藻书,应当是给真人者的,才能得到此文。’

《八素经》又说:西龟之山,玄圃之上,积石之阴,八素真经藏在其内。

《龟山元录》说:龟山丹屋飞玄紫文,西母常所宝秘,其旨隐奥,自无仙名,不得眄其篇目,得者皆九天书录,名题龟山。

《龟山元录》又说:玉华之室,丹景玉文藏在其内。

《飞行羽经》说:峨眉山金台之室,飞玄羽经秘藏其中。

《飞行羽经》又说:太上飞经,藏在玉清上宫七映紫台。

《五宝经》说:灵宝紫文,秘在九天之上太玄灵台。

《五宝经》又说:神州七转舞天经,秘在紫天元台。

《三元玉检》说:九天三关之门,九天龙书三元空洞玉检飞玄之文,刻题其内。

《三元玉检》又说:三玄台,玉检紫文九天真书藏在其内。

《三元玉检》又说:西沙方台,上真三元之检藏在其内。

《三元玉检》又说:晨灯之台,飞天检文藏在其内,明照九天之上。

《三元玉检》又说:金牖台,三元玉检刻题其中。

《三元玉检》又说:凤生台,太真金书藏在其内。

《金简玉字经》说:有洞天阳台,玉珮金珰经藏在其内。

《洞景金玄经》说:如果不是真仙之名,帝图玉录者,不能听闻见到此经。见到此经的人,可以飞升成仙。

《法轮经》说:太上玄一真人说:‘我昔日传授无极太上大道君无上按逝经,道成,位加真人。此文与元始同生,包含天地,亿劫长存,如果不是仙录,不能随意传授。’

《天地纲纪经》说:太上玉经隐书,都装在别笈中。

《道迹经》说:东井华林堂元洞天中,内音玉书置其上。

《大有经》说:太玄灵台,玄都九真明科藏在其内。

《飞龙隐诀》说:飞行羽经,封存在峨嵋山金台室。

《道学传》说:洞室中有金城玉屋,真文所在。

《上清九真中经内诀》说:太上宫高上台,有太上玉晨郁仪奔日赤玉文,及太上玉宠噌邻奔月黄景玉章,这两部经文用玉简金字刻写。

《内音玉字经》说:内音,封存在南河洞室石匮之中。

《五符经》说:九天灵书,封存在石匮。

《玉诀经》说:南圃丹霍之河,三元洞室,封题玉匮。

《消魔经》说:仙经一藏于荒山,是为了考验凡心。

《象天地品》说:后汉顺帝时,曲阳泉上得到神仙经一百卷,其中七十卷,都是白素朱界青慓朱书,号称太平青道阴行品。日度代君司马生用白玉板青玉界丹玉字,传授给吴郡沈羲。

《象天地品》又说:上清用丹金书写,紫金为界。

《三元真一经》说:琳霄之室,三元真一之法藏在其内。

《玉光八景经》说:金辉紫殿,金真玉光八景经藏其内。

《上清经》说:南极藏上清经于瑶台。

《茅君传》说:金台者,上真内经封存在其中。

《三道顺行经》说:南洞之室,玉君封三道经在其中。

《玄真经》说:高玄之妙道,玉清之秘篇,都授给金名玉字高仙之人。

《九真中经》说:奔日月之道,太上上清,太极九皇,四司真人之所宝秘,玄元君之玉章也。如果不是有金阙玉名及东华紫字,都不能听闻见到。这郁仪奔日、结邻奔月两章的篇目。

《三元布经》说:南极上上宝秘玉检之文,如果没有玄名帝图,不能见到其篇弟。

《三元布经》又说:金羽玄章经,此文隐藏不传于世,如果没有兰台丹字,不能见闻。

《灵宝真一诀》说:洞玄自然经,本文出自太上道,涵盖无极,微妙无形。

《老子》说:天下间没有比气更柔弱的了,而气又没有比道更柔弱的。道之所以柔弱,是因为它包含了天地万物。柔能生刚,弱能生强,但是天下没有人能知道它们的根本是从哪里产生的。因此,以无为根本,以虚空为根本,以道为根本,自然就是道的根本。人如果能以自然之道为真,那么道就可以通达了。

《太上经》说:道实际上是无形的,隐含着万物的根本。经典有文字,明显是教育的起点。师傅有具体的言语,出处是法则。言语和沉默随时机变化,最重要的是保持存在。期望达到道,就是经典和师傅。师傅和经典以及道,被称为三宝。

又说:万物的根本有三,即道、经、师。大道无形,需要经过来作为阶梯;经文深奥,不是普通人所能理解的;圣人降世为师,向人传授旨意。《老子》说:道是万物的奥秘,是善良人的宝藏。贤者得到它,视为真正的宝藏;愚者得到它,不敢失去道。道没有固定的方法,德没有固定的方向;神没有固定的形态,和谐没有固定的容貌;道没有中心,与静为伴。

又说:龙景九文紫凤赤书,旧文藏在太上六合紫房之内,天人和仙人守护着这部经典。

《太微黄书经》说:天真三皇将八会之文藏在委羽山,太微天帝在龟山藏有一通。这些灵书八会,文字没有固定的形状,探究其深奥,难以详细寻找。得到它就是天书,自然是真正的。这八会之气,包含了五和之音,不是浅薄的人能完全理解的。天真皇人竭尽所能,注解其意。八会多文,能生成天地,开化人神。万物之本,主召九天。上帝校定神仙图录,管理天界,安抚人民,控制酆都,降服恶魔,命令水神,召唤龙上云。讨论天地劫数,辩论圣真名氏。所理城台种种,因缘广泛宣传,区分五方元精,服御求仙化形之法,都演化为玄妙自然,虚无正真,妙趣横生,完备无缺。

又有玉诀,天真上圣阐释天书八会之文,作为正音。又有灵图,玄圣表示变化,以灵变象形述理,使事物容易理解。玉皇谱录,记录众圣记载圣君名姓,宗本继词,神官位序。诫律,玄圣制定,衡量罪福,轻重科条,防止过错。

威仪自然经,详细展示斋戒,奉行法则,俯仰进止,规范节度。方法,众圣著述丹药秘要,神草灵芝,柔金水玉,修养之道。术数,明辨思神,存真念道,神心虚志,游空飞步,吸纳元和,导引三光,成仙之法。记传,众圣记载学业,得道成真,证果众事之迹。

《昇玄经》说:太上以灵宝内教经,使万民信服,才能传授。遵守戒律完备,内心没有毁灭,救济孤弱,远离恶行,修正善行,不求名誉,称誉和毁谤一样。在偏僻的地方,勤奋修行其道,使人信服。像四季不欺骗一样,与贤者讨论,不自专断,可以传授。

又说:有上清列纪经,得到它的人可以成为太极仙人。更能诵读者,成为上清之君。有玉清隐书,早晚可以成真仙,讨论道和妙理。有四极明科经,玉帝派遣五方神兵,左右三官检查灵文。

《灵宝经》说:元始洞玄灵宝赤书五篇真文,在元始之前,空洞之中,天地未形成,日月未发光,幽幽冥冥,没有祖先和宗族,灵文暗淡,时而存在,时而消失,二仪等待它,以分开太阳,等待它发光,灵图变革,玄象推移,顺应时机,于是存在。天地得到它而分开,三茎水涌出而发光,灵文郁郁葱葱,洞映上清,从始青之天发出,颜色不定,支脉曲折,难以探究。

元始在洞阳之馆炼制它,在飞火之庭熔炼,鲜其正文,发光发亮,洞阳气赤,所以称为赤书。天宝用它来达到浮升,地宝用它来达到安定。五帝赏赐它以得到镇守,三光承载它以达到高明。上圣奉行它以达到真,五岳跟随它以得到灵,天子得到它以达到治理,国家享受太平,确实是灵文的妙德,标记天地的玄根。威灵广阔,普遍无穷,荡荡大化,为神明的宗主。其量不可测,巍巍大空,生成天地,开化神明。上称之为灵,施加镇守五岳,安定国家长存;下称之为宝,灵宝玄妙,为万物的尊主。

又说:太上八威策文,(现在灵宝五符,后面有一符,名为太上八咸策,用来制服虎豹山精。)太上隐书金真上光经,即太上玉晨传。素灵洞玄大有妙经,即西王母传。玉珮金珰太极金书,即扶桑大帝君传。飞行羽经,即中央黄老君传。太霄隐书琼文玉章,即太帝传。(所有这些传承都有真正的经典,或者人高而法下,或者术重而位轻。这个传承虽然有新法,以黄庭内经为主,这就是太极经。)赤丹金精石景水母经,(这类似于紫文照日精法。)天皇象符,用来合元气,黄书赤界,长生之要。

《洞真玄经》说:无太一金阁,五星隐录,后圣七符,空山石函,丹台章玄黄,五行天母抱图者,都不能听闻见到至道。

《洞真经》说:玉室,三九素语,玄丹上化三真洞元之道,藏于其中。

又说:高上藏三元玉检三元布经于其内曲室,是太微天帝君秘九丹上仙文的地方。元始五老又秘五篇真文于其中。

又说:东海青华小童治理玉革青宫内,其东殿架上有宝经三百卷,玉诀九千篇,主学仙簿录,应为真人者授之。玉晨监仙侍郎典之。

又说:玄灵台,五老宝经及玄母八门金台玄丹三真洞元之经藏于其中。

又说:九天关台,上有上皇太真高帝玉名及后圣真人簿录,太虚玉晨监典之。

《太洞玉经》说:玉晨在金华之堂延请,太上用明玉之札书写。

又说:龙山是玉清天中高台的名字,天帝玉字在其中。

又说:万华宫有上帝宝经,玉清隐书。

《大洞经》说:有玄云羽室,黄老元君经封在其中。

又说:黄老元君经,封在素瑶台及北寒金台。

又说:有闻风玉台总司学道仙籍。

又说:雌一玉检,秘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名,太玄灵台。

又说:有一个叫做混成玉堂的地方,其中藏有《大洞真经》。

又说:《大洞真经》被称为三五之秘号,是真道的极致精华,三一之极章,还包括玉清的禁诀,高上的秘篇。太上九真明科经中说:《大洞真经》、《雌一宝经》、《素灵妙经》,这三部奇经,高上的玉皇宝篇秘藏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宫,太玄灵台玉房之中。三箓是众多经书的开端。金录、黄录、玉录。至于灵宝经,有内外之分。外教杂教,随人所悟,不必尽言。引导前人授悟为乐。内教是真一妙术,发自内心,行善得道,不是从外面得来。如果道可以从外面得到,就应该传授道,直到真正不变,永远存在。三皇经是玉清洞真、上清洞玄、太清洞神。

又说:太极隐注宝诀经中说:传授三洞经,应当断绝人事而行之。总括三洞,名为太上洞一高上之经。

《大洞真经》又称《太真道经》,或称《太清上道观天内经》,是上清的高深旨意,极真之微妙的经文,飞仙的妙经。

《灵宝经》又称洞玄,或称太上昇玄经,说:都是高仙的上品,虚无的至真,大道的幽深奥妙。三皇天文或称洞神,或称洞仙,或称太上玉策,这三洞经是符道的纲纪,太虚的玄宗,上真的首经,难道是中仙所能听闻的吗?

《金录简文经》说:三洞宝经,是自然的天的文。

《太上太真科经》说:大化开始,人风真淳,所以三宝度三品人。洞神名仙宝之道,接三皇之世。洞玄名灵宗之道,明三才,度五帝之世。洞真名天宝之道,纪清正之方,济三代之后。

《太上仓元经》说:三洞经是洞真上清、洞玄灵宝、洞神三皇。

《灵书经》说:元始以龙汉之年撰写十部经,告诉西母说:‘太上紫微宫中,金格玉书灵宝真文篇目有妙经,其篇蔫囫以相示,皆刻金为字,书于玉简,题其篇目于紫微宫南轩。太玄都玉京山也记载了这些文字。’

《道君列纪》说:如果三元宫有珠札青书,那么紫脑锦舌北就是仙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道部-卷十五-注解

玉帝:指道教中的最高神,即玉皇大帝,是中国神话和道教中的至高无上的神。

昆仑:在中国神话中,昆仑山是世界的中心,也是许多神话传说发生的地方,被视为仙界的入口。

北洞:指道教中的一种神秘之地,常与仙境和修行相关。

玉言:指用玉石雕刻的文字,象征着神圣和珍贵。

九都:指道教中的九个圣地,是修行和得道的地方。

金格玉书:指用金线和玉石雕刻的书籍,象征着极高的价值和神圣。

紫兰台:指道教中的神秘宫殿,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琼文紫字:指用紫色墨水书写的琼瑶般的文字,常用来形容仙人的文字。

龟山:指道教中的圣地之一,与仙人修炼和得道有关。

王屋:指道教中的圣地之一,是仙人修炼的地方。

天经:指道教中的经典,是修行者必须学习的经典。

玉京紫户:指道教中的神秘宫殿,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玉录宝章:指用玉石雕刻的珍贵文献。

玄琳玉殿:指道教中的神秘宫殿,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四极明科:指道教中的经典,包含了四极的修行方法。

金阙紫台:指道教中的神秘宫殿,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华耀景真经:指道教中的经典,包含了华耀的景象和真实的修行方法。

大有之宫:指一个广大无边的宫殿,通常用来比喻道教修炼的境界。

金映粕宝台:指道教中的神秘宫殿,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三宝玄台:指道教中的神秘宫殿,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上清仙台:指道教中的神秘宫殿,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太极九玄台:指道教中的神秘宫殿,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玄真皇龟台明堂:指道教中的神秘宫殿,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昆仑瑶台:指道教中的神秘宫殿,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西母:指西王母,道教中的女神。

西玄洞台:指道教中的神秘宫殿,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玄閤绿字:指道教中的神秘文字,常与仙人的修炼和得道相关。

骨命:指人的命运和生命。

始阳台:指道教中的神秘之地,是仙人修炼的地方。

阮乐天:指道教中的神秘之地,是仙人修炼的地方。

三层玉台:指道教中的神秘宫殿,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太清宝经:指道教中的经典,包含了太清的修行方法。

真人学仙簿箓简目:指记录仙人修炼和得道过程的簿子和简册。

大帝:指道教中的至高无上的神,如玉皇大帝。

玉司郎典:指道教中的官员,负责管理经文。

金简:指用金线书写的简册,象征着神圣和珍贵。

玉札:指用玉石雕刻的信札,常用来传递重要的信息。

大洞真经:道教经典之一,被认为是包含最高深、最精妙的道教教义和修炼方法的经典。

玉皇三元东华太上:指道教中的三位至高无上的神,分别是玉皇大帝、三元大帝和东华帝君。

开云凤之蕴:指开启云雾中的神秘宝藏。

紫锦之囊:指用紫色锦缎制成的袋子,常用来装藏重要的物品。

紫书真诀玉篇:指用玉石雕刻的紫色书籍,包含了仙人的真传。

大有经:指道教中的经典,包含了修行的奥秘。

帝卿:指道教中的高级官员。

素灵洞玄大有妙经:道教经典之一。

金缕玉字:指用金线和玉石雕刻的文字,象征着极高的价值和神圣。

金藏玉匮:指用金线和玉石制成的宝箱,用来存放重要的经文。

大洞雌一经:指道教中的经典,包含了大洞雌一的修行方法。

华玉堂:指道教中的神秘宫殿,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郁仪结邻经:指道教中的经典,包含了郁仪结邻的修行方法。

玉屋山:指道教中的神秘之地,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八素经:指道教中的经典,包含了八素的修行方法。

西华宫:指道教中的神秘宫殿,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玉简藻书:指用玉石雕刻的简册,包含了仙人的文字。

龟山元录:指道教中的经典,包含了龟山的修行方法。

玉华之室:指道教中的神秘宫殿,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峨眉山:指位于四川的一座山,在中国神话和道教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金台之室:指道教中的神秘宫殿,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玉清上宫:指道教中的神秘宫殿,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太玄灵台:道教中的修炼场所。

神州七转舞天经:指道教中的经典,包含了神州七转的修行方法。

紫天元台:指道教中的神秘宫殿,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九天三关之门:指道教中的九个重要的门户,是仙人通往更高境界的地方。

三元空洞玉检:指道教中的神秘玉检,包含了三元空洞的修行方法。

西沙方台:指道教中的神秘宫殿,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晨灯之台:指道教中的神秘宫殿,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金牖台:指道教中的神秘宫殿,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凤生台:指道教中的神秘宫殿,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洞天阳台:指道教中的神秘宫殿,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玉珮金珰:指用玉石和金子制成的装饰品,常用来象征仙人的身份。

洞景金玄经:指道教中的经典,包含了洞景金玄的修行方法。

无极太上大道君:指道教中的至高无上的神。

道成:指修行者达到了道的境界。

元始:指宇宙的最初状态,也指元始天尊。

道迹经:指记录仙人修行经历的经文。

东井华林堂:指道教中的神秘宫殿,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南河洞室:指道教中的神秘之地,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石匮:指用石头制成的宝箱,用来存放重要的物品。

茅君传:指道教中的经典,记录了茅君的修行经历。

三道顺行经:指道教中的经典,包含了三道顺行的修行方法。

玄真经:指道教中的经典,包含了玄真的修行方法。

九真中经:指道教中的经典,包含了九真中经的修行方法。

南极上上宝秘:指道教中的至高无上的秘密。

金羽玄章经:指道教中的经典,包含了金羽玄章的修行方法。

灵宝真一诀:指道教中的经典,包含了灵宝真一的修行方法。

洞玄自然经:指道教中的经典,包含了洞玄自然的修行方法。

太上道:指道教中的至高无上的道。

天地纲纪经:指道教中的经典,包含了天地纲纪的修行方法。

道学传:指记录道教修行方法的经典。

上清九真中经内诀:指道教中的经典,包含了上清九真中经的修行方法。

内音玉字经:指道教中的经典,包含了内音玉字的修行方法。

五符经:指道教中的经典,包含了五符的修行方法。

玉诀经:指道教中的经典,包含了玉诀的修行方法。

消魔经:指道教中的经典,包含了消魔的修行方法。

象天地品:指道教中的经典,包含了象天地的修行方法。

曲阳泉:指位于中国的一个地方,与道教有关。

司马生:指道教中的仙人。

吴郡沈羲:指道教中的仙人。

琳霄之室:指道教中的神秘宫殿,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上清经:指道教中的经典,包含了上清的修行方法。

茅君:指道教中的仙人。

三道经:指道教中的经典,包含了三道的修行方法。

高玄之妙道:指道教中的至高无上的道。

玉清之秘篇:指道教中的神秘篇章。

金名玉字:指用金子和玉石书写的名字,常用来象征仙人的身份。

玄元君:指道教中的仙人。

玉章:指用玉石雕刻的篇章,常用来象征仙人的文字。

三元布经:指道教中的经典,包含了三元布的修行方法。

金羽玄章:指道教中的经典,包含了金羽玄的修行方法。

老子:《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哲学的经典著作,作者为春秋时期的老聃,书中阐述了道家的核心思想,即‘道’,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道:在道家哲学中,‘道’是宇宙的根本原理,是无形无象、永恒不变、无所不在的,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维系者。

气:‘气’在古代哲学中指构成宇宙万物的细微物质,是生命的根本。

苞乎天地万物:包含着天地万物,意指‘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

无为:道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顺应自然,不做无用之事。

自然:自然状态,不受人为干预。

太上经:《太上经》是道教经典之一,包含了许多关于道教教义、修炼方法和宇宙观的内容。

三宝:指道、经、师,是道教中认为最重要的三件宝物。

天真:道教用语,指先天、自然的状态。

三皇: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位远古帝王,分别是伏羲、神农、黄帝。

太微天帝:道教中的一种神祇,掌管天界。

天真皇人:道教中的高阶神仙。

灵书:道教中的秘传经文。

天真上圣:道教中的高阶神仙。

八会:道教中的一种修炼方法。

九天:道教中指九重天,也泛指天界。

上帝:道教中的最高神祇。

太微黄书经:道教经典之一。

昇玄经:道教经典之一。

灵宝内教经:道教经典之一。

上清列纪经:道教经典之一。

玉清隐书:道教经典之一。

四极明科经:道教经典之一。

灵宝经:道教经典之一,通常与《灵宝经》相联系,被认为是道教修炼的重要经典。

元始洞玄灵宝赤书:道教经典之一。

太上八威策文:道教中的符箓。

太上隐书金真上光经:道教经典之一。

玉珮金珰太极金书:道教经典之一。

飞行羽经:道教经典之一。

太霄隐书琼文玉章:道教经典之一。

赤丹金精石景水母经:道教经典之一。

天皇象符:道教中的符箓。

太洞玉经:道教经典之一。

大洞经:道教经典之一。

玄云羽室:道教中的修炼场所。

素瑶台:道教中的修炼场所。

北寒金台:道教中的修炼场所。

闻风玉台:道教中的修炼场所。

雌一玉检:道教中的修炼秘籍。

混成玉堂:指道家传说中的玉皇大帝居住的宫殿,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纯净无瑕的境界。

三五之秘号:三五指的是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和五方五老,秘号表示这些经典是深奥的秘密。

真道之至精:指真正的道教教义是最精深、最精华的部分。

三一之极章:三一指的是道、德、仁,极章表示这是最高的篇章。

玉清:道教三清之一,代表最高的道德境界。

禁诀:指禁止普通人知晓的、非常秘密的修炼方法。

高上之秘篇:表示这些篇章是非常高深和秘密的。

太上九真明科经:道教经典之一,包含九真修炼的明科和教义。

雌一宝经:道教经典之一,强调雌一(即无极)的重要性。

素灵妙经:道教经典之一,含有素朴灵妙的教义。

三奇之章:三奇指的是道教中的三奇神符,章指的是篇章。

九天之上:指非常高的天上,通常用于形容神圣或非凡的地方。

太玄灵台玉房:太玄指最深奥的玄妙,灵台指心灵的居所,玉房指道教修炼的密室。

三箓:指道教的三种符箓,是道教法术和修炼的重要工具。

金录、黄录、玉录:指道教中的三种不同等级的符箓。

外教杂教:指非正统的道教教派或修炼方法。

内教:指真正的道教修炼,强调内心的修炼和道德的提升。

真一妙术:指真正的道教修炼方法,强调追求真一(即无极)。

三皇经:指与三皇(伏羲、神农、黄帝)相关的道教经典。

玉清洞真:道教三清之一,洞真代表深奥的真理。

上清洞玄:道教三清之一,洞玄代表深奥的玄妙。

太清洞神:道教三清之一,洞神代表深奥的神妙。

太极隐注宝诀经:道教经典之一,太极指宇宙的根本原理。

三洞经:道教分为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每洞都有相应的经典。

太上洞一高上之经:指最高深的道教经典。

《大洞真经》:又称《太真道经》或《太清上道观天内经》,是上清派的重要经典。

飞仙之妙经:指能够帮助修炼者飞升成仙的经典。

《灵宝经》:又称《洞玄》或《太上昇玄经》,是灵宝派的重要经典。

高仙之上品:指非常高级的仙道经典。

虚无之至真:指非常深奥、接近虚无的真理。

大道之幽圆蘙:指大道的深奥和圆融。

三皇天文:指与三皇相关的天文经典。

《金录简文经》:道教经典之一,包含金录的简明文义。

三洞宝经:指三洞中的宝经,即洞真、洞玄、洞神中的经典。

自然天之文:指自然天成的、非人为创造的经典。

《太上太真科经》:道教经典之一,包含太真修炼的科条。

大化:指宇宙的生成和变化。

三宝度三品人:三宝指道、德、仁,三品人指不同层次的人。

洞神名仙宝之道:洞神派的修炼方法,被认为是仙宝之道。

洞玄名灵宗之道:洞玄派的修炼方法,被认为是灵宗之道。

洞真名天宝之道:洞真派的修炼方法,被认为是天宝之道。

太上仓元经:道教经典之一,仓元指道教的神祇。

《灵书经》:道教经典之一,记录了灵书的内容。

龙汉之年:指古代的时期,也指道教修炼的境界。

紫微宫:天宫中的一部分,是北极星的象征,也是道教中的天宫之一。

太玄都玉京山:道教传说中的山峰,是道教修炼者的圣地。

《道君列纪》:道教经典之一,记录了道君(即道教神祇)的事迹。

三元宫:道教中的宫观,三元指天、地、人。

珠札青书:指用珠子和青丝书写的文书,通常用于道教仪式。

紫脑锦舌:指仙人的特征,紫脑指紫色头发的仙人,锦舌指舌头上有锦缎般的光泽的仙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道部-卷十五-评注

古文中提到的‘混成玉堂’与‘大洞真经’蕴含着深厚的道教文化内涵。‘混成玉堂’指的是道教中的玉清宫,是道家修行者向往的圣地,象征着至高无上的道境。‘大洞真经’则是道教中的核心经典,被视为道教的至高秘籍,包含了道教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修行方法。这两者的结合,体现了道教追求宇宙和谐、天人合一的理念。

‘三五之秘号’、‘真道之至精’、‘三一之极章’等词汇,展示了道教对于‘道’的精深理解。‘三五’指的是天地人三才,‘三一’则是指道、德、一的三位一体。这些概念强调了道教对于宇宙整体性和内在联系的认识。

‘玉清之禁诀’与‘高上之秘篇’表明了这些经典的重要性和神秘性。在古代,禁诀和秘篇往往被视作传世之宝,只有真正的修行者才能获得。这种神秘主义的色彩,增加了这些经典的神秘感和吸引力。

‘太上九真明科经’中的‘三奇之章’和‘高上玉皇宝篇’进一步强调了这些经典的非凡地位。‘三奇’指的是大洞真经、雌一宝经、素灵妙经,这三部经典被看作是道教的三大奇经。‘高上玉皇宝篇’则是指这些经典来自于玉皇大帝,具有极高的权威性。

‘三箓’作为‘众经之端’,指的是道教中的三种基本经文,即金箓、黄箓、玉箓。这些经文被认为是道教的根本,是修行者入门的必读之书。

‘灵宝经’的内外之分,反映了道教修行层次的差异。外教杂教指的是一般性的宗教信仰,而内教则是指真正的道教修行。这种区分体现了道教对于修行层次的严格划分。

‘三皇经’则是指玉清洞真、上清洞玄、太清洞神三部经文,它们分别代表了道教修行的三个阶段,即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境界。

‘太极隐注宝诀经’中的‘授三洞经,当绝人事而行之也’表明了道教修行者应远离尘世纷扰,专注于道经的修炼。

《大洞真经》的多种名称,如《太真道经》、《太清上道观天内经》等,反映了道教经典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灵宝经》的别称,如洞玄、太上昇玄经等,显示了道教经典的传承和演变。

‘三皇天文’的多种称呼,如洞神、洞仙、太上玉策等,说明了道教经典在不同流派中的不同名称。

《金录简文经》中‘三洞宝经,自然天之文也’的表述,强调了道教经典的天授性质,认为这些经典是自然天成的。

《太上太真科经》中的‘三宝度三品人’体现了道教对于不同层次修行的指导。

《太上仓元经》中‘三洞经者,洞真上清也,洞玄灵宝也,洞神三皇也’的描述,进一步明确了三洞经的分类和内涵。

《灵书经》中‘太上紫微宫’和‘太玄都玉京山’的提及,展示了道教对于宇宙空间的想象和描绘。

《道君列纪》中的‘三元宫’和‘珠札青书’等词汇,透露出道教对于仙界和神秘符号的信仰。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道部-卷十五》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11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