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道部-卷十二-原文
○服饵中
《真诰》曰:七月十五日夜,清虚真人与许玉斧言曰:
“五公石腴,彼体所便,急宜服之,可以少颜,术散除疾,是尔所宜。次服食饭兼穀,勿违。”
又曰:明大洞,为仙卿;服金丹,为大夫;服众芝,为御史。若得太极隐芝服之,便为左仙公。
又曰:性几乎道,用之真来。紫阳真人云:可令许玉斧数沐浴,濯其水疾之气,消其积考之瑕,此致真之阶也。学养生之道,不可泣泪涕唾,所损甚多。是以真人道士,常吐纳咽味,以和六液。
又曰:昔汉成帝猎於终南山中,见一人尾骭,身生毛,飞腾不可及。乃围得之,问之,乃秦宫人。
说秦王子婴轵道之事,因宫室烧燔,惊走入山,饥无所食,垂当饿死,有一老人令食松叶松实。
其猎者将归,以穀食之,欧吐累日,乃安。
一年馀死,向不为人获,即仙矣。
又曰:龙述字伯高,京兆人也。
后汉从仙人刁道林授胎气之法。
又授〈食迅〉饭方,托形醉亡隐处。
又曰:武当山道士戴孟者,本姓燕名济,字仲微,汉明帝时人也。
少修道德,不仕,入华山,饵芝术、黄精、云母、丹砂,授法於清灵真人王君,得长生之道。
又斐真人授以玉珮金珰经并石精金光符。
又曰:食草木之药,不知行气导引,服药尾嫳也,终不得道。
若志之感灵所,存必至者,亦不须草药之益也。
若但知行气,不知神丹之法,亦不仙也。
若得金液神丹,不须他术也。
若大洞真经,不须得金丹之道而仙也。
人生有骨录,必有笃志,道使之然。
故不学而仙,道自来也。
过此以下,皆须笃志。
又曰:东海玉华妃,青童君之妹,降授张微子服雾之法。
又曰:柏来纳气,肠胃三腐。
《三五顺行经》曰:广平真人顶负圆光,执华幡於上帝前,问修炼之法。
又曰:罗江大霍山洞台中有五色隐芝,华阳山亦有五种夜光芝,良常山有萤火芝,其实似草,其在地如萤状,大如豆,如紫华,夜视有光。
得食之者心明可夜书,计得食四十七枚者寿。
又曰:包山中有白芝,又有隐泉,其色紫。
华阳雷平山有田公泉,且玉沙之流津,用以浣水佳。
又曰:服九灵日月华者,得降太极之家玄真之法也。
又曰:郎宗字仲绥,北海安邱人;少士宦,后汉时人也,为吴令,学精道术,占候风气。
后一旦有暴风庭起,占知洛阳大火烧长夏门。
遣人往参问,果尔。
朝庭闻之,以博士徵宗。
宗耻以占术就徵,夜解印绶负笈遁去。
居华山下,服胡麻得道,今在洞中。
又曰:傅礼和,汉桓帝外孙傅建安也。
常服五星气,得道,为含真台主。
《抱朴子》曰:余祖鸿胪,少时尝为临沅令,云此县有民家皆寿考。
后徙去,子孙转多夭折。
他人居其故宅,又累世眉寿。
疑其井水殊赤,乃试掘井左右,得古人埋丹砂数十斛,况饵丹砂者乎!
又曰:上党赵瞿者,病癞历年,众治之不愈。
垂死,其家兴载弃之,赍粮送置山谷中。
瞿自怨不幸,昼夜悲叹,涕泣弥月。
有仙人行棺塄口,见而哀之,具问讯,瞿知异人,乃叩头自陈乞哀。
於是仙人以囊药赐之,教其服法。
瞿服以病愈,颜色丰悦,肌肤玉泽。
仙人又过视之,瞿谢之,乞其方。
仙人告曰:
“此松脂耳。
此山中多,汝炼之,可以长生。
瞿乃归家,家甚骇,问得愈状。
瞿年百七十岁,齿发豪健,在人间二百馀年,入抱犊山去。
又曰:要於长生去留,各从所好耳。
服还丹金液之后,若且欲世间者,但服其半。
若求仙去,当尽服之。
昔安期先生,龙眉宁公,修羊公,阴长生,皆服金丹半剂者也。
其止人间,或近千年,然后去耳。
又曰:按《玉钤经》中篇云:
立功为上,除过次之。
为道者,以救人危为上功也。
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终不得长生也。
行恶事大者夺纪,小过夺算。
积善未满,虽服仙药,亦尾嫳也。
余览养生之书,莫不以还丹金液为大要,盖仙道之极也。
昔左慈字元放,於天柱山中精思积久,乃神人授以金丹仙经。
会汉末大乱,不遑修炼,而避地来渡江东,志欲投名山以修斯道。
从祖仙公又从元放授之。
凡授《太清丹经》三卷及《九鼎丹经》一卷,《金液经》一卷。
予师郑君者,仙公之弟子也。
又於从祖授之,而家贫无用买药,予亲事之。
洒扫积久,乃於马迹山中立坛盟授之,并具诸口诀之不书者。
江东先无此书,出於左慈。
慈授从祖仙公,仙公授郑君,郑君授予。
故它道士了无知者。
此盖假求於外物,以自坚固。
复有太清神丹,其法出於元君。
元君者,老子师也。
《太清观天经》有十篇,云其上七篇不可以教,授其下三篇,世无足传,当沉之三泉也。
下三篇者,正是丹经。
其经曰:
上士得道昇为天官,中士得道栖集昆仑,下士得道长生世间。
近后汉末新野阴君合此太清丹,其人有才气,着诗讥觿经赞序,言初学道随师本末,列己知识之得道者四十馀人,甚分明也。
又有九光丹与九转异法,又有岷山丹法。
道士张盍蹋精思於岷山石室中,得此方也,至於诸丹法各别也。
金液者,太一所服而仙者也。
又曰:长生制在大药,非祠醮之所定也。
秦汉二代,大兴祈祷,所祭太一、五帝、陈宝、八神之属,动费亿万,绝无所益。
况匹夫无德,欲以三牲妄祝,以祈延年,惑亦甚矣。
又曰:合金丹之大药,炼八石之气英者,尤忌凡俗闻见,则仙物不成。
或云:上士得道於军旅,中士得道於都市,下士得道於山林。
此谓仙药己成,未欲轻举,虽三军兵刃不能伤,都市凶祸不能加。
下士未及於此,故上山林耳。
古之道士,飞炼神药,必入名山。
又按入山经可以精思,修饵其药,有太华、恒、霍、嵩少、太白、终南、女凡、地肺、王屋、抱犊、安邱、衡灊、青城、峨嵋、云台、罗浮、阳驾、黄金、大小天台、盖竹、括苍、四望山,皆是正神在其中。
其上皆生芝草,可以避大兵大水,不但中以合药也。
若有道者登之,则此山之神必助之为福。
其药必此诸山者,海中大岛屿亦可合药。
又曰:余师郑君年出八十,先鬓发斑白,数年间复黑。
又颜色丰泽,能引强弩,日行数百里,饮酒二斗不醉,上山又体力轻便,年少追之不及。
饮食与凡人尾,又不见其绝穀。
余问先生随之弟子黄章,言郑君常从豫章还,於浦中连值大风,遇盗。
君推粮以给诸人,己不复食,五十日亦不饥。
又不见其所施为,不知以何事也。
灯下细书,过少年性解音律,闲夜鼓琴,侍坐数人,口答咨闻,其言不辍响,而耳益料听。
左右操弦者数谴,长短无毫厘得逃。
余晚为郑君门人,请见方书。
告余曰:’要道不过尺素上,足以度世。’
又曰:’君所知者虽多而未精,又意存於外,学不能专一,未可以经深涉远耳。自当以佳书相示也,久许渐得见。短书缣素所写者,积年之中合集,所见当出二百许卷,经不可顿得了也。’
又曰:语余曰:’新书卷卷有佳事,但当校其精粗,择所施行。若金丹一成,此书等一切不用也。亦或当有所教授,宜得本末。先从浅始,以劝进学者,无所希准阶由也。’
郑君亦不肯悉令人写其书,皆当诀其意,虽久借之,然莫有敢盗写一字者也。
郑君本大儒,晚而好道,由以《礼记》、《尚书》教授不绝。
其体望高亮,风格方整,接见者肃然。
每咨问,恒待其温颜,不敢轻脱也。
门人五十馀人,惟余见授《金丹之经》及《三皇内文》、《枕中五行记》,其馀人不得一观此书首题者。
‘《集仙录》曰:夫茂实者,翘春之明珠也;巨胜者,玄秋之沉灵也;丹枣者,盛阳之云芝也;伏苓者,绛神之伏胎也。五华含烟,三气陶精,调安六气,养魄护神。’
又曰:’太玄玉女者,帝少昊时人也。居蜀之长松山,修长生之道,遇山中人,授以八天隐文,使之修珮,谓曰:’修道之要,以无为为本。’八天之书,真无为也,而道自成,然而琅玕曲晨之液,八琼九华之丹,使炼而饵之,即太极所秘,可以入侍帝宸,下览万化,授九华方於江上,炼丹江畔,有金砂泉,是其遗迹。’
又曰:’高辛时有仙人展上公,常说,昔在华阳下食白李异美,忆之未久,而忽己三千年矣。’
又曰:’李脱居蜀金堂山龙桥峰下修道,蜀人历代见之,约其来往八百馀年,因号曰李八百初。以周穆王时来居广汉,栖玄山,合九华丹成,去游五岳十二洞二百馀年,於海上遇紫阳君授水玉之道。又来龙桥峰,作金鼎炼九丹,丹成。三於此山学道,故世号此山为茸堙山,亦号为栖贤山。’
又曰:’南阳文氏说,其先祖汉末大乱,逃壶山中,饥困殆绝。有一人教食术,遂不饥。十年来归乡里,颜色更少。身轻欲飞,履险不倦,行冰雪内,了不知寒。术一名山蓟,一名山精。’
又曰:’薛女真者,不知何许人也。晋室乱离,人多栖寓林薮,服饵避世。因居衡山寻真台,外出行常有黄鸟、白猿、白豹随之,不知所修何道。’
又曰:’玉姜者,毛女也。居华山,自言秦人。始学食松叶,不饥寒。止岩中,其行如飞。今号其处为毛女峰。’
又曰:’涓子,齐人,子饵术,着《三才经》。淮南王刘安得其文,不解其旨。又着《琴书》三篇,甚有条理。’
又曰:’张微子,汉昭帝时将作大匠张庆女也。微子好道,常服雾气。自云,雾是山泽水火之精,金石之盈气,久服之则能散形入空,与云气合体。微子自言,授此法於东海东华玉妃淳文期,青童君妹也。微子亦以此雾法教诸学者。’
九真华妃曰:’日者霞之实,霞者日之精。人惟闻服日实之法,未见其知霞之精也。夫餐霞之经甚秘,致霞之道甚易,此谓体生玉光,霞映上清之法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道部-卷十二-译文
《真诰》说:七月十五日夜,清虚真人跟许玉斧说:‘五公石(一种药材)肥美,适合你的体质,赶紧服用它,可以延缓衰老,治疗疾病,这是你应当做的。接下来服用食饭和穀(谷物),不要违背。’
又说:明悟大洞经,可以成为仙卿;服用金丹,可以成为大夫;服用多种芝草,可以成为御史。如果服用太极隐芝,就可以成为左仙公。
又说:接近道的本性,使用真实的修炼方法。紫阳真人说:可以让许玉斧多洗澡,用水清洗其身上的疾病之气,消除其积累的瑕疵,这是达到真道的途径。学习养生之道,不可哭泣流泪,唾沫,这些都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损害。因此,真人道士常常吐纳咽味,以调和六液。
又说:过去汉成帝在终南山中打猎,见到一个人尾巴像马蹄,身上长满了毛,飞翔的速度快得追不上。围捕后,问他是谁,原来是一个秦朝的宫人。他讲述了秦王子婴轵道的故事,因为宫室被烧毁,他惊慌地逃入山中,饥饿得快要死了,有一个老人让他吃松叶和松实。猎人带他回去后,给他吃穀食,他连续呕吐了好几天,才感觉好些。一年多后死去,之前没有人能捕获他,他就成为了仙人。
又说:龙述字伯高,是京兆人。后汉时期跟随仙人刁道林学习胎气之法。又学习了《食迅》饭方,托身于醉梦中隐去。
又说:武当山道士戴孟,本姓燕名济,字仲微,是汉明帝时期的人。年轻时修炼道德,不追求仕途,进入华山,服用芝草、黄精、云母、丹砂,向清灵真人王君学习,得到了长生之道。又由斐真人传授玉珮金珰经和石精金光符。
又说:食用草木之药,不知道行气导引,只是服用药物,最终不能得道。如果意志感召了灵验,必然可以实现,也不需要草药的帮助。如果只知道行气,不知道神丹的方法,也不能成仙。如果得到金液神丹,不需要其他方法。如果得到大洞真经,不需要得到金丹的方法也可以成仙。人生有命运,必有坚定的志向,这是道所使然。所以不学习也能成仙,道自然就会降临。超出这个范围以下,都需要坚定的志向。
又说:东海玉华妃,青童君的妹妹,传授给张微子服雾之法。
又说:柏来纳气,肠胃三腐。
《三五顺行经》说:广平真人头顶有圆形的光环,在上帝面前手持华幡,询问修炼的方法。
又说:罗江大霍山洞台中有五种颜色的隐芝,华阳山也有五种夜光芝,良常山有萤火芝,其果实像草,在地面上像萤火虫一样,大小如豆,颜色像紫花,夜晚看起来有光。吃了它的人心明可以夜间书写,据说吃了四十七枚的人可以长寿。
又说:包山中有白芝,又有隐泉,其颜色是紫的。华阳雷平山有田公泉,还有玉沙之流津,用来洗涤水非常适宜。
又说:服用九灵日月华的人,可以得到降太极之家玄真之法。
又说:郎宗字仲绥,是北海安邱人;年轻时做过士宦,后汉时期的人,担任吴县县令,学习精深的道术,研究天候风气。后来有一天突然刮起暴风,他预测洛阳长夏门将发生大火。派人前往询问,果然如此。朝廷听说了这件事,以博士的身份征召郎宗。郎宗以占卜之术为耻,夜间解下官印,背着书包逃走。住在华山脚下,服用胡麻得道,现在在洞中。
又说:傅礼和,是汉桓帝的外孙傅建安。他常常服用五星气,得道后成为含真台的主。
《抱朴子》说:我的祖先鸿胪,年轻时曾经担任临沅县令,说这个县有很多人长寿。后来他们搬走了,子孙后代却多夭折。其他人住在他们的旧宅中,又连续几代都长寿。怀疑他们的井水特别红,于是试着挖掘井的左右,发现古人埋藏的丹砂有几十斛,何况服用丹砂的人呢!
又说:上党赵瞿,患癞病多年,众人都治不好。临死前,他的家人准备抛弃他,给他带上粮食,送他到山谷中。赵瞿自怨不幸,日夜悲叹,哭泣了一个月。有仙人路过棺材边,见到他后感到同情,详细询问了他的情况。赵瞿知道这个人是异人,就跪下请求他的同情。于是仙人给了他一个药囊,并教他服用方法。赵瞿服用后病愈,脸色丰满,肌肤润泽。仙人又来看他,赵瞿向他表示感谢,请求他的方法。仙人告诉他:‘这是松脂。这山中有很多,你炼制它,可以长生不老。’赵瞿于是回家,家人非常惊讶,询问他康复的情况。赵瞿活了一百七十岁,牙齿头发都很健康,在人间生活了两百多年,然后进入了抱犊山。
又说:追求长生,或者留在世间,各随自己的喜好。服用还丹金液之后,如果还想要在世间生活,只需要服用一半。如果追求成仙,就应该全部服用。过去安期先生、龙眉宁公、修羊公、阴长生,都是服用金丹半剂的人。他们在人间停留,有的接近千年,然后才离开。
又说:按照《玉钤经》中篇说:立功为上,消除过错次之。修道的人,以拯救危难为最大的功绩。想要成仙的人,应该以忠诚、孝顺、和顺、仁爱、诚信为本。如果不修德行,只追求方术,最终不能得长生。做恶事大的会夺去寿命,小的会夺去算命。积累的善行不够,即使服用仙药,也不能成仙。我阅读养生之书,没有不把还丹金液视为最重要的,因为它是仙道的极致。过去左慈字元放,在天柱山中精思很久,神人传授给他金丹仙经。正值汉末大乱,他来不及修炼,于是避难来到江东,志在名山修炼此道,他的祖仙公又从元放那里传授给他。共传授了《太清丹经》三卷、《九鼎丹经》一卷、《金液经》一卷。我的师傅郑君,是仙公的弟子。又从祖仙公那里传授给他,而我因为家贫买不起药,亲自侍奉他。打扫了很久,才在马迹山中建立祭坛传授给他,并且传授了许多未书写的口诀。江东之前没有这本书,出自左慈。左慈传授给祖仙公,祖仙公传授给郑君,郑君传授给我。所以其他道士都不知道这些。这大概是依靠外在之物来增强自己的信念。还有太清神丹,其方法出自元君。元君是老子的师傅。《太清观天经》有十篇,说其上七篇不能传授,只传授下三篇,世上没有值得传授的,应该沉入三泉。下三篇正是丹经。经文说:上士得道升为天官,中士得道居住在昆仑山,下士得道长生在世间。近在汉末新野阴君合成了此太清丹,这个人有才华,写诗讽刺《觿经》的序言,讲述初学道随师的本末,列出自己知道得道的人有四十多个,非常明确。还有九光丹和九转异法,还有岷山丹法。道士张盍蹋在岷山石室中精思,得到了这个方子,至于各种丹法各不相同。金液,是太上所服用的仙丹。
又说:长生的控制在于大药,不是通过祭祀所能决定的。秦汉两代,大兴祭祀,所祭拜的太一、五帝、陈宝、八神等,动辄耗费亿万,却没有任何益处。何况普通人没有德行,想要用三牲妄加祈求,以祈求延年益寿,这种迷惑也太深了。
又说:炼制合金丹这种大药,炼制八石之气的精华时,尤其忌讳凡俗的见闻,否则仙药就无法炼成。有人说:上等的人能在军旅中得道,中等的人能在都市中得道,下等的人能在山林中得道。这就是说仙药已经炼成,还没有打算轻易飞升,即使三军兵刃也不能伤害,都市的凶祸也不能加害。下等的人达不到这个地步,所以只能去山林中修炼。
古代的道士,炼制飞升的神药,一定要进入名山。根据入山经书,可以精心思考,修炼药物,有太华山、恒山、霍山、嵩山少室山、太白山、终南山、女凡山、地肺山、王屋山、抱犊山、安邱山、衡灊山、青城山、峨眉山、云台山、罗浮山、阳驾山、黄金山、大小天台山、盖竹山、括苍山、四望山,这些地方都有正神存在。这些山上都生长着芝草,可以避大兵大水,不仅可以用它们来合药。
如果有修道的人登上这些山,那么这些山上的神灵一定会帮助他得到福报。这些药物必须在这些山上炼制,海中的大岛屿也可以用来炼制药物。
又说:我的师傅郑君已经八十多岁了,先前头发已经花白,但近几年又变黑了。他的脸色红润,能够拉开强弓,一天能行数百里路,喝两斗酒也不会醉,上山时体力轻盈,年轻人追不上他。他的饮食和普通人一样,也没有绝食的迹象。我向郑君的弟子黄章询问,他说郑君经常从豫章回来,在浦中连续遇到大风,遭遇盗贼。郑君把粮食分给其他人,自己不再进食,五十天也不觉得饿。但也不见他有特别的作为,不知道他到底做了什么。在灯下他喜欢细写小字,超过年轻人对音律的了解,闲暇时弹琴,有几个人陪坐,口答问题,他的话声不断,耳朵更加敏锐,左右弹琴的人多次尝试,但总是没有一点差错。我晚些时候成为郑君的弟子,请求看到他的方书。他告诉我:‘要道不过尺素之上,足以度世。’又说:‘你所知道的虽然很多,但还不够精通,而且你的心思还在外面,学习不能专一,还不能深入探究。’他应该给我展示一些好书,时间久了渐渐能见到。简短的书信写在丝绸上,多年中收集起来,所见大概有两百卷左右,经典不是一下子就能完全理解的。
又说:告诉我,新书卷卷都有精彩的故事,但应该分辨其精粗,选择适合自己的去实践。如果金丹一旦炼成,这本书和其他一切都不需要了。也许他还应该有所传授,应该理解其根本。先从浅显的开始,以鼓励学习者,没有固定的阶梯和途径。郑君也不愿意让人全部抄写他的书,都要领会其意,即使长期借给他,也没有人敢偷抄一个字。郑君原本是大学者,晚年信道,以《礼记》、《尚书》教授不断。他的形象高洁,风格严谨,见到他的人都肃然起敬。每次询问,总是等待他温和的表情,不敢轻易提问。有五十多个弟子,只有我见到他传授《金丹之经》和《三皇内文》、《枕中五行记》,其他人连书名都不能看。
《集仙录》说:茂盛的果实是春天的明珠;巨大的胜利是秋天的沉灵;丹枣是盛阳的云芝;茯苓是绛神的伏胎。五种精华含烟,三种气息陶炼精神,调和六气,滋养魂魄保护精神。
又说:太玄玉女是帝少昊时的人。居住在蜀地的长松山,修炼长生之道,遇到山里的人,传授给他八天隐文,让他修炼珮,对他说:‘修道的要领,以无为为本。’八天的书,是真无为的,而道自然成就,然而琅玕曲晨的液体,八琼九华的丹药,让人炼制并服用,这就是太极所秘,可以进入侍奉帝王的宫殿,下观万化,在江上传授九华方,炼丹在江边,有金砂泉,这是他的遗迹。
又说:高辛时有仙人展上公,常说,以前在华阳下吃白李非常美味,没过多久,忽然已经三千年了。
又说:李脱居住在蜀地金堂山龙桥峰下修道,蜀地的人世代见到他,大约来往八百多年,因此被称为李八百初。在周穆王时来到广汉,居住在玄山,炼成九华丹后,离开游历五岳十二洞二百多年,在海上遇到紫阳君传授水玉之道。又来到龙桥峰,制作金鼎炼九丹,丹药炼成。三次在这座山上修道,因此世人称这座山为茸堙山,也称为栖贤山。
又说:南阳文氏说,他的祖先在汉末大乱时逃到壶山,饥饿到几乎要死。有一个人教他食术,于是不再饥饿。十年后回到家乡,脸色反而比以前年轻。身体轻盈,想要飞升,走险路也不觉得疲倦,在冰雪中行走,一点也不觉得寒冷。这种术名叫山蓟,也叫山精。
又说:薛女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晋室混乱时,很多人住在山林中,服用药物避世。她因为住在衡山寻真台,外出时经常有黄鸟、白猿、白豹跟随,不知道她修炼的是什么道。
又说:玉姜是毛女。居住在华山,自称是秦人。最初学习吃松叶,不觉得饥饿和寒冷。停在岩石中,行动如飞。现在称她住的地方为毛女峰。
又说:涓子是齐人,研究饵术,著有《三才经》。淮南王刘安得到他的文章,不理解其意义。又著有《琴书》三篇,很有条理。
又说:张微子是汉昭帝时的将作大匠张庆的女儿。微子信道,经常服用雾气。她自称,雾是山泽水火之精,金石之盈气,长期服用就能散形入空,与云气合体。微子自称,这个方法是从东海东华玉妃淳文期那里学来的,她是青童君的妹妹。微子也用这个雾法教给其他学者。
九真华妃说:太阳是云霞的实质,云霞是太阳的精华。人们只听说服用太阳实质的方法,却未见其知道云霞的精华。服用云霞的经典非常保密,致云霞的方法非常简单,这就是身体产生玉光,云霞映照上清的方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道部-卷十二-注解
服饵:指服用药物或食物以养生或治病。
真诰:道教经典之一,记载了许多道教修炼的方法和传说。
五公石腴:五公石,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灵石,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
颜:指容颜,这里指年轻貌美。
术散:指道教中的法术或药物。
饭兼穀:指食用米饭和谷物。
大洞:道教术语,指深奥的道法。
仙卿:道教中的高级官员。
金丹:指炼制的一种仙丹,能够使人长生不老。
御史: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官员,这里比喻修炼到一定境界。
太极隐芝:传说中的仙草,可以使人成仙。
左仙公:道教中的高级官员。
性几乎道:指人的性格接近于道。
真来:真正的修炼方法。
紫阳真人:道教传说中的仙人。
沐浴:洗澡。
水疾之气:指身上的疾病。
积考之瑕:指积累的瑕疵或错误。
致真:达到真正的修炼境界。
吐纳咽味:道教修炼中的呼吸和吞咽法。
六液:指人的体液,包括血、津、液、精、髓、汗。
终南山: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道教名山之一。
尾骭:尾巴和脚后跟。
秦宫人:指秦朝的宫女。
轵道:指秦王子婴被贬谪到轵县(今河南省济源市)。
松叶松实:松树的叶子果实,古代认为可以养生。
欧吐:呕吐。
龙述:道教传说中的仙人。
伯高:龙述的字。
京兆:古代行政区划名,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
胎气之法:道教修炼中的胎息法。
食迅:快速食用的意思。
戴孟:道教传说中的道士。
燕济:戴孟的本名。
仲微:戴孟的字。
汉明帝:东汉时期的皇帝。
华山:位于陕西省,是道教名山之一。
饵芝术:服用芝草和术草。
黄精:一种药用植物,古代认为可以养生。
云母:一种矿物,古代认为可以炼丹。
丹砂:一种矿物,古代认为可以炼丹。
清灵真人王君:道教传说中的仙人。
长生之道:指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道法。
玉珮金珰经:道教经典。
石精金光符:道教中的符箓。
草木之药:指植物类的药物。
行气导引:道教修炼中的呼吸和身体运动。
尾嫳:指没有效果的修炼方法。
感灵所:指受到神灵感应的地方。
神丹之法:指炼制神丹的方法。
金液神丹:道教中的一种丹药,认为服用后可以成仙。
大洞真经:道教经典。
骨录:指人的天赋和命运。
笃志:坚定的意志。
东海玉华妃:道教传说中的仙人。
青童君:道教传说中的仙人。
张微子:道教传说中的仙人。
服雾之法:服用雾气的方法。
柏来纳气:指柏树吸收天地之气。
肠胃三腐:指肠胃中的食物消化三次。
三五顺行经:道教经典。
广平真人:道教传说中的仙人。
圆光:指头顶上的光环。
华幡:一种旗帜。
上帝:道教中的最高神。
修炼之法:修炼的方法。
罗江大霍山洞台:位于罗江的大霍山洞。
夜光芝:一种夜晚发光的芝草。
萤火芝:一种像萤火虫一样的芝草。
白芝:一种白色的芝草。
隐泉:隐藏的泉水。
田公泉:位于华阳的田公泉。
玉沙之流津:指玉沙流淌的泉水。
九灵日月华:一种仙草,可以使人得到长生的法术。
太极之家玄真之法:指太极家的长生法术。
郎宗:道教传说中的仙人。
仲绥:郎宗的字。
北海安邱:古代行政区划名,相当于今天的山东省。
吴令:吴地的县令。
占候风气:预测天气和风气的变化。
博士:古代官职,负责教育和文化事务。
含真台主:含真台的主持人。
鸿胪:古代官职,负责外交事务。
临沅令:临沅县的县令。
寿考:长寿。
丹砂数十斛:大量的丹药。
上党赵瞿:上党地区的赵瞿。
癞:麻风病。
抱犊山:位于河南省,是道教名山之一。
安期先生:道教传说中的仙人。
龙眉宁公:道教传说中的仙人。
修羊公:道教传说中的仙人。
阴长生:道教传说中的仙人。
金液半剂:金液丹的一半。
止人间:留在人间。
左慈:道教传说中的仙人。
天柱山:位于安徽省,是道教名山之一。
金丹仙经:道教经典。
元君:老子的师傅。
太清观天经:道教经典。
上七篇:《太清观天经》中的前七篇。
下三篇:《太清观天经》中的后三篇。
太清丹:道教中的一种丹药。
九光丹:道教中的一种丹药。
九转异法:道教中的一种炼丹方法。
岷山丹法:岷山的炼丹方法。
张盍蹋:道教传说中的道士。
金液:道教中的一种丹药,认为服用后可以成仙。
大药:道教中的一种丹药,认为服用后可以成仙。
祠醮:祭祀和祈祷。
太一:道教中的最高神。
五帝:古代的五位帝王。
陈宝:古代的一种宝物。
八神:古代的八位神灵。
三牲:指牛、羊、猪三种牲畜。
妄祝:无谓的祈祷。
延年:延长寿命。
合金丹:指通过炼制特殊的丹药,以求得长生不老或超脱尘世的仙术。
八石之气英:八石,指八种矿石;气英,指矿石中的精华部分,此处可能指炼丹所需的八种矿石的精华。
仙物:指具有仙力的物品或药物,能够帮助修炼者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
上士:指修炼有成的修炼者,具有高尚的道德和深厚的修为。
中士:指修炼尚在初级阶段的修炼者。
下士:指修炼初级或尚未开始修炼的人。
飞炼神药:指在空中炼制丹药,通常需要极高的修炼境界。
名山:指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具有灵气的山,是修炼者寻求灵感和修炼的地方。
太华、恒、霍、嵩少、太白、终南、女凡、地肺、王屋、抱犊、安邱、衡灊、青城、峨嵋、云台、罗浮、阳驾、黄金、大小天台、盖竹、括苍、四望山:这些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名山,被认为是修炼者修炼的好去处。
芝草:指一种生长在名山中的仙草,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绝穀:指断绝五谷杂粮,通过修炼或服用仙药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郑君:指郑君,一个修炼有成的仙人,具有超凡的体力和寿命。
方书:指医书或修炼的秘籍。
尺素:指一尺长的白色丝绢,古代常用来写字,此处指郑君的修炼秘籍。
九华丹:指一种炼制难度极高的仙丹。
太玄玉女:指古代传说中的仙女,具有高深的修炼境界。
八天隐文:指八天所隐藏的文秘,可能是指修炼的秘籍或口诀。
琅玕曲晨之液:指一种仙液,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八琼九华之丹:指一种炼制难度极高的仙丹。
太极:指宇宙的根本原理,也是道家修炼的至高境界。
华阳:指中国四川省的一个地名,此处可能指华阳地区的山。
金堂山:指中国四川省的一个地名,是一个著名的道教圣地。
龙桥峰:指金堂山中的一个山峰,是修炼者修炼的地方。
九真华妃:指九真华妃,一个具有高深修炼境界的仙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道部-卷十二-评注
又曰:合金丹之大药,炼八石之气英者,尤忌凡俗闻见,则仙物不成。
此句揭示了炼丹术中的神秘与超脱。合金丹被视为一种大药,需要炼制八石之气英,强调了对环境的纯净要求,忌讳凡俗的干扰。这体现了古代道家追求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升华的理念。
或云:上士得道於军旅,中士得道於都市,下士得道於山林。
这句话描绘了不同阶层人士得道的途径,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修仙者身份的划分。上士在军旅中得道,中士在都市中得道,下士在山林中得道,这种划分体现了对自然与社会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此谓仙药己成,未欲轻举,虽三军兵刃不能伤,都市凶祸不能加。
仙药炼成后,能够抵御外界的伤害和灾难,这反映了古代道家对药物神奇功效的信仰,同时也体现了对超自然力量的追求。
下士未及於此,故上山林耳。
下士未能达到修炼仙药的程度,因此只能选择上山林修行。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对于修仙的不同追求和实现途径。
古之道士,飞炼神药,必入名山。
古代道士修炼神药,必须选择名山,这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重视,以及对神秘力量的追求。
又按入山经可以精思,修饵其药,有太华、恒、霍、嵩少、太白、终南、女凡、地肺、王屋、抱犊、安邱、衡灊、青城、峨嵋、云台、罗浮、阳驾、黄金、大小天台、盖竹、括苍、四望山,皆是正神在其中。
此处列举了多个名山,认为这些地方是正神所在之地,道士在此修炼可以得道。这反映了古代对神秘力量的崇拜和对自然环境的敬畏。
其上皆生芝草,可以避大兵大水,不但中以合药也。
名山上生长的芝草具有避灾的能力,不仅可用于炼药,还体现了古代对芝草的神奇功效的信仰。
若有道者登之,则此山之神必助之为福。
登山者若是有道之人,山神会赐福于他,这反映了古代对神灵庇佑的信仰。
其药必此诸山者,海中大岛屿亦可合药。
炼制仙药的原料不仅限于名山,海中的大岛屿也可以,这体现了古代对自然资源的广泛利用和对神秘力量的广泛信仰。
又曰:余师郑君年出八十,先鬓发斑白,数年间复黑。
此句描述了郑君的神奇变化,从年迈斑白到头发复黑,反映了古代对长生不老和返老还童的向往。
又颜色丰泽,能引强弩,日行数百里,饮酒二斗不醉,上山又体力轻便,年少追之不及。
郑君的身体状况和技能表现出超凡脱俗的能力,这反映了古代对仙人异能的崇拜。
饮食与凡人尾,又不见其绝穀。
郑君的饮食与常人无异,但又能长时间不食,这体现了古代对仙人饮食的神秘化。
余问先生随之弟子黄章,言郑君常从豫章还,於浦中连值大风,遇盗。
通过黄章的叙述,我们了解到郑君在旅途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但仍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超凡的能力。
君推粮以给诸人,己不复食,五十日亦不饥。
郑君在遇到困难时,能够自我牺牲,这种精神体现了古代道家的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又不见其所施为,不知以何事也。
郑君的行为和动机充满了神秘色彩,这反映了古代对仙人行为的神秘化和神秘化。
灯下细书,过少年性解音律,闲夜鼓琴,侍坐数人,口答咨闻,其言不辍响,而耳益料听,左右操弦者数谴,长短无毫厘得逃。
郑君的才学和技艺超群,这反映了古代对仙人智慧和技艺的崇拜。
余晚为郑君门人,请见方书。
作者自述成为郑君的门人,希望能够学习到仙家的方术和智慧。
告余曰:要道不过尺素上,足以度世。
郑君告诉作者,真正的道并不复杂,只需要一张纸就能度世,这反映了古代对道的简约和直接的理解。
又曰:君所知者虽多而未精,又意存於外,学不能专一,未可以经深涉远耳。
郑君指出作者虽然知识渊博,但未能深入,学而不专,这反映了古代对学习态度的重视和对深入研究的推崇。
自当以佳书相示也,久许渐得见。
郑君承诺将好的书籍展示给作者,这体现了古代对知识的尊重和传承。
短书缣素所写者,积年之中合集,所见当出二百许卷,经不可顿得了也。
郑君的书籍数量众多,反映了古代对知识的积累和传承的重视。
又曰:新书卷卷有佳事,但当校其精粗,择所施行。
郑君提醒作者,虽然书籍众多,但需要辨别其优劣,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若金丹一成,此书等一切不用也。
郑君认为,一旦炼成金丹,所有的书籍都不再重要,这反映了古代对金丹的神秘化和崇拜。
亦或当有所教授,宜得本末。
郑君认为,如果有人需要教授,应该从基础开始,这体现了古代对教育方法的重视。
先从浅始,以劝进学者,无所希准阶由也。
郑君建议从简单开始,逐步深入,这反映了古代对学习过程的重视。
郑君亦不肯悉令人写其书,皆当诀其意,虽久借之,然莫有敢盗写一字者也。
郑君对自己的书籍保密,这反映了古代对知识的珍惜和对传承的谨慎。
郑君本大儒,晚而好道,由以《礼记》、《尚书》教授不绝。
郑君从儒学转向道学,并以此教授学生,这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其体望高亮,风格方整,接见者肃然。
郑君的品德和风度令人肃然起敬,这反映了古代对人格修养的重视。
每咨问,恒待其温颜,不敢轻脱也。
郑君对待学生温和有礼,这反映了古代教育中对师生关系的尊重。
门人五十馀人,惟余见授《金丹之经》及《三皇内文》、《枕中五行记》,其馀人不得一观此书首题者。
郑君只将部分书籍传授给作者,这反映了古代对知识的传承和筛选。
《集仙录》曰:夫茂实者,翘春之明珠也;巨胜者,玄秋之沉灵也;丹枣者,盛阳之云芝也;伏苓者,绛神之伏胎也。
《集仙录》中的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描述了不同仙草的神奇功效,反映了古代对仙草的神秘化和崇拜。
五华含烟,三气陶精,调安六气,养魄护神。
这句话进一步描述了仙草的功效,体现了古代对自然疗法的重视和对身体健康的追求。
又曰:太玄玉女者,帝少昊时人也。
这句话介绍了太玄玉女的身份和时代背景,反映了古代对神话传说的记载和传承。
居蜀之长松山,修长生之道,遇山中人,授以八天隐文,使之修珮,谓曰:修道之要,以无为为本。
太玄玉女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对修仙之道的追求和对无为而治的理念的推崇。
八天之书,真无为也,而道自成,然而琅玕曲晨之液,八琼九华之丹,使炼而饵之,即太极所秘,可以入侍帝宸,下览万化,授九华方於江上,炼丹江畔,有金砂泉,是其遗迹。
太玄玉女的故事中,涉及了多种仙术和丹药,反映了古代对神秘力量的追求和对仙术的信仰。
又曰:高辛时有仙人展上公,常说,昔在华阳下食白李异美,忆之未久,而忽己三千年矣。
展上公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对仙人寿命的夸张和对仙界的向往。
李脱居蜀金堂山龙桥峰下修道,蜀人历代见之,约其来往八百馀年,因号曰李八百初。
李八百初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对仙人长寿的信仰和对仙界的向往。
以周穆王时来居广汉,栖玄山,合九华丹成,去游五岳十二洞二百馀年,於海上遇紫阳君授水玉之道。
李八百初的故事中,涉及了多种仙术和丹药,反映了古代对仙术的神秘化和崇拜。
又来龙桥峰,作金鼎炼九丹,丹成。
李八百初的故事中,再次强调了炼丹的重要性,反映了古代对炼丹术的重视。
三於此山学道,故世号此山为茸堙山,亦号为栖贤山。
李八百初的故事中,涉及了多个山名,反映了古代对名山的崇拜和对仙界的向往。
南阳文氏说,其先祖汉末大乱,逃壶山中,饥困殆绝。
南阳文氏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对乱世中生存困境的描写和对自然的依赖。
有一人教食术,遂不饥。
南阳文氏的故事中,涉及了食术的神秘化和对生存技能的重视。
十年来归乡里,颜色更少。
南阳文氏的故事中,反映了古代对长生不老和返老还童的向往。
身轻欲飞,履险不倦,行冰雪内,了不知寒。
南阳文氏的故事中,反映了古代对仙人异能的崇拜和对超自然力量的追求。
术一名山蓟,一名山精。
南阳文氏的故事中,涉及了山蓟和山精的神秘化,反映了古代对神秘生物的信仰。
薛女真者,不知何许人也。
薛女真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对神秘人物的记载和传承。
晋室乱离,人多栖寓林薮,服饵避世。
薛女真的故事中,反映了古代对乱世中人们寻求避世的心态和对自然的依赖。
因居衡山寻真台,外出行常有黄鸟、白猿、白豹随之,不知所修何道。
薛女真的故事中,反映了古代对神秘生物的依赖和对仙道的追求。
又曰:玉姜者,毛女也。
玉姜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对神话传说的记载和传承。
居华山,自言秦人。
玉姜的故事中,反映了古代对华山的崇拜和对秦人的记载。
始学食松叶,不饥寒。
玉姜的故事中,反映了古代对食松叶的神秘化和对自然疗法的重视。
止岩中,其行如飞。
玉姜的故事中,反映了古代对仙人异能的崇拜和对超自然力量的追求。
今号其处为毛女峰。
玉姜的故事中,涉及了毛女峰的命名,反映了古代对名山的崇拜和对仙道的向往。
涓子,齐人,子饵术,着《三才经》。
涓子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对齐人和子饵术的记载和传承。
淮南王刘安得其文,不解其旨。
涓子的故事中,反映了古代对淮南王刘安的记载和对子饵术的神秘化。
又着《琴书》三篇,甚有条理。
涓子的故事中,反映了古代对琴书的重视和对音乐艺术的推崇。
张微子,汉昭帝时将作大匠张庆女也。
张微子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对汉昭帝时将作大匠张庆女的记载和传承。
微子好道,常服雾气。
张微子的故事中,反映了古代对道教的崇拜和对雾气的神秘化。
自云,雾是山泽水火之精,金石之盈气,久服之则能散形入空,与云气合体。
张微子的故事中,反映了古代对雾气的神秘化和对超自然力量的追求。
微子自言,授此法於东海东华玉妃淳文期,青童君妹也。
张微子的故事中,涉及了东海东华玉妃淳文期和青童君的神秘化,反映了古代对神话传说的记载和传承。
微子亦以此雾法教诸学者。
张微子的故事中,反映了古代对知识的传承和对道教的重视。
九真华妃曰:日者霞之实,霞者日之精。
九真华妃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对日和霞的神秘化和崇拜。
人惟闻服日实之法,未见其知霞之精也。
九真华妃的故事中,反映了古代对服食日实和霞的神秘化。
夫餐霞之经甚秘,致霞之道甚易,此谓体生玉光,霞映上清之法也。
九真华妃的故事中,反映了古代对餐霞术的神秘化和对超自然力量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