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道部-卷十三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道部-卷十三-原文

○服饵下

《登真隐诀》曰:太极真人昔以神方一首传长里先生。

先生姓薛,自号长里,周武王时人也。

先生以传西域总真王君,即金阙圣君之上宰也。

按〈食迅〉饭方授西梁真人所传,时在大宛北谷。

今长里传九转,乃周初间,是为授服〈食迅〉饭,三四百年后乃合此丹。

盖司命剑经序也。

总真王君传太元真人,即东卿司命茅大君也。

以汉武帝天汉三年授之,时年四十八。

后又以付二弟,并各赐成丹一剂。

司命既传二弟而不载於此,当以王命君使付,非正次传授也。

自二君以后,惟定录与杨君使示许长史并掾,乃至于今。

故汉晋之世,诸学道人各六合服金液昇仙,无言九转,则此真人方下授以来,未有营之者。

授经皆登坛盟誓,割帛跪金,为敢宣之约。(敢,不敢也。)

前盟则金龙玉鱼,后代止布帛而己。

违盟负信,三祖获考於水官,谓妄传非人也。

传授须斋盟,用金玉偃镮,以代剪发歃血之誓也。

欲合九转,先作神釜,当用荣阳长沙豫章土釜,谓瓦釜也。

昔黄帝火九鼎於荆山,太清中经亦有九鼎丹法即是。

丹釜从来咸呼为鼎,用穀糠烧之,当在名山深僻处,临水上作灶屋,屋长四丈,广二丈,开南东西三户。

先斋戒百日,乃泥作神釜,釜成捣药。

令计至九月九日,平旦发火。

按合诸丹,无用年岁好恶,惟日月中有期限及吉凶。

琅玕以四月七月十二月中旬间发火,曲晨以五月中起火,太清九丹起火虽无定月,而云作六一五月七月九月为佳。

自斋以始,便断绝人事,令待丹成也。

合丹可将同志及有心者四五人耳,皆当同斋。

戒斋起日,先投玄酒五斛於所止之流水中。

若地无流水,当作好井,亦投酒於井中,以镇地气。

令斋者皆饮食此水也。

合丹法,又令以青石函盛好龙骨十斤,沉于东流水中,名曰青龙液。

饮食之,以通水灵也,取东海左顾牡〈虫历〉,吴郡白石滞秀母屑,蚯蚓土滑石矾,凡六物等分,太极真人以太上天帝君镇生五藏上经,刻于太极紫微玄琳殿东殿墉上。

此乃上清八龙大书,非世之学者可得悟了也。

南岳赤松子授而服之,求其注释於太极真人。

又青童君云:五公之腴,镇生五藏,炼白易躯,可以少颜色。

须斋戒泥灶修炼也。

云腴之味香甘味美,强血补骨,守气凝液,镇生五藏,长养魂魄,真上药也。

真人云:此愈於炼八石饵云母也。

真人炼形於太阳,易貌於三官者,此之谓也。

又曰:太极真人青精〈食迅〉饭方。

按《彭祖传》云:大宛有青精先生,能一日九食,亦能终岁不饥,即是此矣。

真上仙之妙方,断谷之奇灵也。

清虚真人说,霍山中有学道者邓伯元、王玄甫,授服青精石饭、吞日景之法,能夜中书。

又仙人龙伯高授服青〈食迅〉方,醉亡隐处方台。

又定录君命告掾云:次服饭,兼穀勿违,益髓除患,肌肤充肥。

又掾书告长史觅彩药来山染作饭,恐草燥。

又长史与大掾书,令饷小掾白米,是染作饭。

凡此六事,有书者也。

太极真人青精十石〈食迅〉饭,上仙灵方,王君注解。

其后大书者是太素本经及西梁口诀,墨注者是清虚王君所释,南岳魏夫人敷撰而使司命杨君书之。

五真共成一法,足称灵妙矣。

《上元宝经》曰:子食草木之王气,与神通子食青烛之津,此之谓也。

此太素所传,太极所撰,上真灵仙之至要,不同馀术也。

服〈食迅〉饭,百害不能伤,疾疫不能干,去诸思念,绝灭三尸,耳目聪明,行步轻捷,能隐化遁变,长服益寿。

茅司命大君语二弟云:宜服四扇散。

昔黄帝授风后却老还少之道也。

我昔授之於高邱先生,今以相付耳。

又语小弟保命君曰:卿宜服王母四童散,此反婴之秘道也。

体中少损,宜服此方,以补脑耳。

按小茅君服时已一百二十岁也。

夫此二方,皆妙法也,当斋戒修制。

又曰:斐君授支子元服食伏苓之法,焦山蒋山人所传,能长生久视,修合之际,须谨密斋戒。

斐君又授支子元胡麻之法,蒋先生惟服此二方,位为仙真。

此二方书与世少异,斐君所秘用者,验而有实。

凡服伏苓胡麻之方甚众,此法既真人所经用,真人手所书记,必当最神,胜於诸法。

若能常服,仙道可期。

但患人服未觉甚益,便不服之,故少有克终之效。

若体先不虚损,及年少之时,当服伏苓。

若年三十岁,当服胡麻。

蒋先生曰:此二方是大有之要法,长生神仙之秘宝也。

大有者,谓委羽山洞天大有宫中之书法,彼人当有服之者。

《宝玄经》云:伏苓治少,胡麻治老,合以斋戒,服以朝早,卉醴华腴,(蜜也。百卉之花以成腴醴。五公谓为卉醴华英。)

火精水宝,(火精,伏苓也。性热而合火,伏苓则其精矣。水宝,胡麻也。性冷色黑而津含泽,故谓之水宝。)

和以为一,还精归宝。

此之谓也。

斐君以年少时所用,故服伏苓也。

清虚真人年十二便授此方,於时未必亏损,所以云服伏苓,夜视有光也。

二方同耳,皆长年之奇方也。

若合二物倍用蜜共煎捣为丸乃佳。

按青精方伏苓禁食酸,此专用伏苓,不必禁酸味。

又曰:清虚王真人授南岳魏夫人穀仙甘草丸方。

魏夫人少多病疾,王君于修武县中告夫人曰:’学道者当去病,先令五藏充盈,耳目聪明,乃可存思服御耳。’

按王君初降真之时,是晋元康九年冬於汲郡修武县廨内。

夫人时应年四十八也。

夫人按而服之,及隐影去世之时,年八十三岁也。

此晋成帝咸和八年甲午岁,则夫人从服药己来三十五年矣。

其间或不必常相续也,了无复他患,先疹都愈发不白,齿不落,耳目聪明,常月中书道家章符。

夫人既为女官祭酒,故犹以章符示迹耳。

存思入室,动百日数十日,了不觉劳。

既在俗世,家事相乱,欲修斋研诵,便托以入室也。

食饮通快,四体充盈,即甘草丸之验也,谓之穀仙方。

脾胃既和,则能食而不害,肤充而精察,起居调节,无涩利之患矣。

食穀而得仙,故谓之穀仙也。

此本九宫右真公郭少金撰集,此方诸宫久己有之。

至郭氏更撰集,次弟序说所治耳,犹如青精及太素之法,而今谓太极真人也。

学仙道者,宜先服之。

昔少金以此方授介象,又授刘根、张陵等数十人,亦称此丸为少金丸。

宜斋戒修合,并无毒无所禁食,一年大益,无责旦夕之效也。

俗人亦皆可服之。

又曰:云芝英不择日而修合,治三尸伏疾,服食一剂,则穀虫死,则三尸枯。

若道士固食穀者,乃宜服也。

穀虫既灭,使人食穀而无病,过饱而不伤。

去尸虫之药甚多,莫出於此。

昔修羊公、稷丘子、东方朔、崔文子、商丘子,以协穀而皆得仙也。

汉茎及武帝求索东方朔、修羊公秘方,终不传。

又曰:北海公涓子,名姓不显,青童君弟子苏林之师也。

少饵木黄精,授守一玄丹之道,在世二千八百年。

玄洲上卿苏林字子玄,涓子弟子也。

同紫阳之师,濮阳曲水人,年二十馀,辞技骇道,后授三元真一,游变人间。

又曰:太清正一真人张道陵,沛国人,本大儒。

汉延光四年始学道。

至汉末,於鸟鹄山,仙官来降,授以正一盟威之教,施化领民法,号天师。

即《真诰》云奉张道陵正一平气者是也。

天师灵宝伍符序及太清金液丹序并佳笔,别有传,己行於世。

又曰:服五石者亦能一日九食,百关流淳,亦能终岁不饥,还老反婴。

遇食则食,不食亦平,真上仙之妙方,断穀之奇灵也。

陶隐君注云:虽一日九食,而吸飨流变,不为滓,终岁不饭,而容色更鲜。

又云:吸引之易感,无贵於七曜;修行之早成,不过於九道;保守之坚固,莫逾於镇生;卫用之急防,无起於浑神;药石之速效,岂胜於青精;祈拜之感,孰贤於朝谢也。

又曰:服五石镇,五藏不坏。

又曰:九苞凤脑,太极隐芝,丹炉金液,紫华虹英,太清九转,五云之浆,东瀛白香,沧浪青钱,高丘馀精,积石飞田,能使人寿考。

琴高先生授镇气益命之道,又行补脑反丹之法。

《宝剑上经》曰:太极曲晨八景丸服之,能飞行太虚。

又曰:太虚真人服四极云牙也。

又曰:飞龙云腴方,炼五石之华膏,身有玉光,能夜书。此药愈於八石之饵。

又曰:服日月之华者。

欲得恒食竹笋。

竹笋者,日华之胎也,一名太明。

又欲恒食松叶。

松者木之秀也,欲服日月,当食此物,气以感运也。

太虚真人云:松柏者,木之秀。

又曰:真人挹五方元辰之晖。食九霞之精。(注曰:谓清晨之元气始晖之霞精,曰阳数九,谓之九霞。本文云:神光内耀,朱华外陈。)

《太上黄素经》曰:凡道士临食,常上飨太和。

《太平经》曰:青童君彩飞根,吞日景。

《空洞灵章》云:朝餐五云气,夕吸三晨光。

又云:食黄琬紫真之饴。

《真诰》曰:昆仑有绛山石髓玉树之实。

又曰:上清金阙灵书紫文彩服阴华吞月精之法,昔授之於大微天帝君,一名黄气阳精藏天隐月之经也。

又曰:诸为道者,酒肉最为大忌。

酒之为物,能使人识虑昏迷,性怀乱僻。

案诸药中,惟□□四童丸云用酒,亦可以水。

又术丸以酒和煎之,其馀不云酒服饵。

又曰:后汉左慈就司命乞丹砂,得十二斤,以合九华丹。

又曰:治明期与后汉末人张正礼,在衡山中授服王君虹茎觿,积三十馀年。

又曰:赵广信,阳城人也。

魏末来剡山,授服气法,守玄中之道。

后服九华丹。

又曰:朱孺子,吴末人,入赤水山,服菊花饵术,又授西归子入室存泥丸法三十三章。

又曰:郑景世与张重华,俱晋初人也,在灊山授行守五藏含日法,服胡麻及玄丹。

又曰:马明生,临淄人。

为县吏,逐贼被伤。

太真夫人以灵元救得差,后师安期生,授服太清丹。

又曰:王玄甫,沛人,与邓伯元俱在霍山,授服青精石饭吞日丹景之法。

又曰:《黄山诀》云:养性服食药物,不欲食蒜及石榴子。

道士自不可食。

《列仙传》曰:赤将子{兴车}者,黄帝时人。

不食五穀而食百草华。

又曰:天仙偓佺者,槐山彩药人也。

好食松实,体生毛,目方,能飞行及走马。

又曰:务光,夏时人,耳长七寸,好琴,服蒲韭根。

又曰:涓子,齐人,好饵术,著天地人经三十八篇。

后钓于泽,得符鲤中,隐宕山,能致风雨。

吉伯阳九仙法,淮南王少得其文,不能解也。

其《琴心》三篇有旨焉。

又曰:刘景,前汉时人也。

从邯郸张君授饵云母,知其吉凶。

《抱朴子》曰:修道饵药及隐居入山,不得入小法者多遇害,万物之老者悉能为怪,常试人耳。

惟不能於镜中易其真形耳。

是以古之入山道士,皆以明镜,径九寸已上,悬於背后,则老魅不敢近人。

或有来试人者,则当顾视镜中,是列仙山神者如人形,是鸟兽邪鬼亦见。

昔人有於蜀云台山石室中,忽有一人,着黄练单衣葛巾至其前。

於是人顾镜中,乃鹿也。

因叱而成鹿径去。

又林虑山下有一亭,每宿者或死或病。

常夜有十数人,衣或白或黑,或妇人男子。

后郅伯夷过宿,明烛而坐。

夜半果见,密以镜照之,乃群犬也。

伯夷乃执烛起,诈误以烛烬落其衣,闻燎毛,遂以刀刺煞一犬,餘骇去。

每入山,须择吉日。

《抱朴子》曰:天地之情状,阴阳之吉凶,茫茫乎其亦难详也。

吾亦不必谓之有,又亦不敢保其无。

然黄帝吕望皆所信伏,近代严君平司马迁皆所据用,而经传有历,刚曰吉日,有自来矣。

王者立太史官封拜置立,有事宗庙社稷,郊祀天地,皆择其一曰也。

按《玉钤》云:欲入山,不可不知遁甲之秘术而不为人委曲说其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道部-卷十三-译文

《登真隐诀》说:太极真人曾经用一部神方传授给长里先生。长里先生姓薛,自号长里,是周武王时期的人。他传授给西域的真人王君,也就是金阙圣君的宰相。根据《食迅》中的饭方,是传授给西梁真人的,当时在大宛北谷。现在长里传授九转丹法,是在周朝初年,这就是传授服食《食迅》饭的原因。三四百年后,才合成了这种丹药。这是司命剑经的序言。真人王君传授给太元真人,也就是东卿司命茅大君。在汉武帝天汉三年传授给他,当时他四十八岁。后来又传授给他的两个弟弟,并各自赐予一剂成丹。司命传授给两个弟弟,但这里没有记载,应该是王命君让他传授的,不是正次的传授。从这两个真人以后,只有定录和杨君把秘法展示给许长史和掾,一直到现在。所以汉晋时期,所有修道的人都是服食金液升仙,没有提到九转丹,那么自从这个真人开始传授以来,没有人尝试过。传授经文都要登坛发誓,割帛跪金,作为不敢宣扬的约定(敢,即不敢)。之前的誓言是金龙玉鱼,后代只用布帛而已。违背誓言,失去信誉,三祖在水官那里受到惩罚,被认为是妄传非人。传授必须斋戒发誓,用金玉制成的带子代替剪发歃血之誓。想要合成九转丹,先制作神釜,应该使用荣阳长沙豫章的土釜,也就是瓦釜。过去黄帝在荆山炼九鼎,太清中经中也有九鼎丹法。丹釜从古至今都被称为鼎,用谷糠烧制,应该在名山深僻处,靠近水边建造灶屋,屋长四丈,宽二丈,开设南东西三扇门。先斋戒百日,然后制作神釜,釜制成后开始捣药。计算到九月九日早晨点火。根据合丹的方法,不用考虑年岁的好坏,只看日月中的期限和吉凶。在四月、七月和十二月中旬之间点火,在五月点火,太清九丹虽然没有固定的月份,但说五月、六月、七月、九月是最佳时期。从斋戒开始,就断绝人事,等待丹药制成。合丹时可以带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四五个人就可以了,都应当一同斋戒。斋戒开始的日子,先在所停留的河流中投入五斛玄酒。如果没有流水,就挖一口好井,也在井中投入酒,以镇压地气。让斋戒的人都饮用这水。合丹的方法,还让用青石函装上十斤好龙骨,沉入东流水中,称为青龙液。饮用它,以通达水灵。取东海左顾牡〈虫历〉,吴郡白石滞秀母屑,蚯蚓土滑石矾,共有六种物品,太极真人用太上天帝君镇生五藏上经,刻在太极紫微玄琳殿东殿的墙上。这是上清八龙大书,不是世上学者可以理解的。南岳赤松子传授并服用它,向太极真人寻求注释。青童君也说:五公之腴,镇生五藏,炼白易躯,可以少颜色。需要斋戒、泥灶修炼。说云腴的味道香美,强身补骨,守气凝液,镇生五藏,滋养魂魄,是真正的上药。真人说:这比炼八石饵云母还要好。真人炼形于太阳,易貌于三官,这就是所说的。

又说道:清虚王真人传授给南岳魏夫人的穀仙甘草丸配方。魏夫人年轻时多病,王君在修武县中对夫人说:‘修道的人应当去除疾病,首先要让五脏充实,耳目聪明,才能存思修炼。’据王君最初降临的时候,是在晋元康九年冬天在汲郡修武县的官舍内。夫人当时四十八岁。夫人按照王君的指示服用,到了隐居去世时,已经八十三岁了。这是晋成帝咸和八年甲午年,夫人服用此药已经三十五年。其间不一定连续服用,但从未再患其他疾病,先前的皮肤病都消失了,牙齿也没有脱落,耳目聪明,常常书写道家章符。夫人既然是女官祭酒,所以还以章符为迹。存思修炼,动则百日数十日,丝毫不觉劳累。在俗世中,家务繁琐,想要修炼斋戒研读,便以入室修炼为借口。饮食顺畅,身体充实,这就是甘草丸的效果,被称为穀仙方。脾胃调和,就能吃得香而不生病,皮肤充实而精神敏锐,起居有度,没有滞涩或腹泻的困扰。食用穀类而得道,所以称为穀仙。这个配方原本是九宫右真公郭少金汇编的,这个方子在各个宫观早已存在。到了郭氏再次汇编,按次序说明其疗效,就像青精丸和太素丸的方法,而现在称为太极真人。学习仙道的人,应该先服用这个方子。以前少金用这个方子传授给介象,又传授给刘根、张陵等数十人,也称为少金丸。应该斋戒修炼,没有毒副作用,没有禁忌食物,一年后大有益处,不要期望立刻见效。普通人也可以服用。

又说道:云芝英不需要选择吉日来制作,可以治疗三尸伏疾,服用一剂,穀虫就会死亡,三尸也会枯萎。如果是道士固定食用穀类,那么应该服用这个。穀虫一旦灭绝,人们食用穀类就不会生病,吃得再饱也不会伤害身体。治疗尸虫的药物很多,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以前修羊公、稷丘子、东方朔、崔文子、商丘子,通过食用穀类都得到了成仙。汉武帝和汉茎、求索东方朔、修羊公的秘方,最终没有传下来。

又说道:北海公涓子,名字不显,是青童君弟子苏林的师傅。年轻时服用木黄精,传授守一玄丹之道,在世二千八百年。玄洲上卿苏林字子玄,是涓子的弟子。同紫阳之师,濮阳曲水人,二十多岁,技艺高超,后来传授三元真一,游历人间。

又说道:太清正一真人张道陵,沛国人,原本是大儒。汉延光四年开始修道。到汉末,在鸟鹄山,仙官降临,传授给他正一盟威之教,施行教化领导民众,号称天师。即《真诰》中所说的奉张道陵正一平气。

又说道:服用五石的人也能一天吃九顿饭,百脉流通,也能一年四季不饿,返老还童。遇到食物就吃,不吃也平静,这是真正的上仙妙方,是断食的神奇灵药。陶隐君注释说:虽然一天吃九顿饭,但吸收的精华不会成为杂质,一年四季不吃饭,但容貌更加鲜亮。又说:吸收的容易,不比七曜贵重;修炼的早成,不比九道慢;保守的坚固,不比镇生强;急用的防护,不比浑神差;药石的速效,不比青精差;祈拜的效果,不比朝谢差。

又说道:服用五石镇,五脏不会损坏。

又说道:九苞凤脑,太极隐芝,丹炉金液,紫华虹英,太清九转,五云之浆,东瀛白香,沧浪青钱,高丘余精,积石飞田,能使人长寿。琴高先生传授镇气益命之道,又行补脑反丹之法。

《宝剑上经》说:太极曲晨八景丸服用后,能飞行太虚。

又说道:太虚真人服用四极云牙。

又说道:飞龙云腴方,炼五石之华膏,身有玉光,能夜书。这种药物比八石之饵更有效。

又说道:服用日月之华的人,想要常吃竹笋。竹笋是日华的胚胎,又名太明。又想要常吃松叶。松是木之秀,想要服用日月,应当食用这些,气以感运。

太虚真人说:松柏是木之秀。

又说道:真人汲取五方元辰之光。食用九霞之精。(注:指清晨元气始晖之霞精,阳数九,称为九霞。本文云:神光内耀,朱华外陈。)

《太上黄素经》说:道士临食时,常以上飨太和。

《太平经》说:青童君彩飞根,吞日景。《空洞灵章》说:朝餐五云气,夕吸三晨光。又说:食黄琬紫真之饴。

《真诰》说:昆仑有绛山石髓玉树之实。

又说道:上清金阙灵书紫文彩服阴华吞月精之法,昔授之于大微天帝君,一名黄气阳精藏天隐月之经也。

又说道:所有修道的人,酒肉最为大忌。酒这种东西,能使人理智昏沉,性情怪僻。据各种药物中,只有□□四童丸需要用酒,也可以用水。又术丸以酒和煎之,其余的没有提到酒服用的。

又说道:后汉左慈向司命请求丹砂,得到十二斤,用来合成九华丹。

又说道:治明期与后汉末人张正礼,在衡山中传授服用王君虹茎觿,历时三十余年。

又说道:赵广信,阳城人。魏末来剡山,传授服气法,守玄中之道。后来服用九华丹。

又说道:朱孺子,吴末人,入赤水山,服用菊花饵术,又传授西归子入室存泥丸法三十三章。

又说道:郑景世与张重华,都是晋初人,在灊山传授行守五脏含日法,服用胡麻及玄丹。

又说道:马明生,临淄人。担任县吏,追捕盗贼时受伤。太真夫人用灵元救了他,后来师从安期生,传授服用太清丹。

又说道:王玄甫,沛人,与邓伯元都在霍山,传授服用青精石饭吞日丹景之法。

又说道:《黄山诀》说:养性服食药物,不欲食蒜及石榴子。道士自然不可食用。

《列仙传》说:赤将子{兴车}是黄帝时的人。不吃五谷而吃百草花。

又说道:天仙偓佺是槐山彩药人。喜欢吃松实,身体长毛,眼睛方形,能飞行和骑马。

又说道:务光是夏时的人,耳朵长七寸,喜欢弹琴,服用蒲韭根。

又说道:涓子是齐人,喜欢服用饵术,著有天地人经三十八篇。后来在泽中钓鱼,得到符鲤中,隐居宕山,能引起风雨。吉伯阳九仙法,淮南王少得其文,不能解。其《琴心》三篇有深意。

又说道:刘景是前汉时的人,从邯郸张君学习服用云母,知道其吉凶。

《抱朴子》说:修炼道术、服用丹药以及隐居山林,如果不得其法,就会遇到很多危险。万物中那些年代久远的,都能变成怪物来考验人,但它们不能在镜子中改变自己的真实形象。因此,古代入山的道士,都会携带一面直径九寸以上的明镜,挂在背后,这样老魅就不会靠近人。如果有来试探的人,道士就会看向镜子,里面会出现像列仙山神一样的人形,鸟兽和邪鬼也会显现出来。曾经有个人在蜀云台山的石室中,突然出现一个穿着黄色绸缎单衣和葛巾的人站在他面前。这个人看向镜子,发现自己变成了鹿。于是他大声斥责,鹿就立刻逃走了。在林虑山脚下有一个亭子,住在那里的人要么生病要么死亡。常常在夜里看到十几个穿着白色或黑色衣服的人,有的是男人有的是女人。后来郅伯夷路过这里住宿,他点燃蜡烛坐着。半夜果然看到了这些人,他用镜子仔细照看,发现是群狗。伯夷拿起蜡烛,假装不小心让烛烬落在他们的衣服上,听到烧毛的声音,就用刀刺死了一条狗,其余的狗惊慌逃走。每次入山,都必须选择吉日。

《抱朴子》说:天地的形态,阴阳的吉凶,浩瀚无边,很难详尽。我也不必说它们是否存在,也不敢保证它们不存在。然而,黄帝和吕望都深信不疑,近代的严君平和司马迁也都依据这些来行事,而且经传中有历法,称为吉日,这是有源头的。王者设立太史官,进行封拜和设立,有关于宗庙社稷的事务,郊祀天地,都会选择其中的某一天。

按照《玉钤》的说法:想要入山,不能不知道遁甲的秘术,而且不要轻易向别人透露这些事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道部-卷十三-注解

太极真人:道教中的一种真人,具有很高的修炼境界。

神方:指神秘的药方,通常含有特殊的成分和秘传的炼制方法。

长里先生:指周武王时的一位仙人,姓薛,自号长里。

西域总真王君:指金阙圣君的助手,具有很高的道行和地位。

食迅饭:一种道家修炼中使用的食物,具有特殊的功效。

司命:道教中掌管生死、命运的神。

九转:道家炼丹术中的术语,指经过九次炼制的过程。

金液:道家炼丹术中的一种液体,具有极高的价值。

丹:道家炼制的一种药物,通常由多种矿物和草药制成。

斋戒:道教修炼前的一种仪式,通过禁食和禁欲来净化身心。

神釜:道家炼丹时使用的特殊釜具。

荣阳长沙豫章土釜:指制作神釜所用的特定土质。

九鼎:古代传说中的神器,象征着权力和地位。

青精:道教中的一种丹药。

青烛:道教中使用的青色蜡烛,通常用于修炼仪式。

龙骨:古代用来制作药方的动物骨骼,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

青童君:道教中的仙人。

云腴:道家炼丹术中的术语,指云雾中的精华。

青精石饭:一种道教食品。

青烛之津:道教中的一种神秘物质。

上清八龙大书:道教中的一种秘传经典。

龙伯高:道教传说中的仙人。

伏苓:一种中药材,具有滋补强壮的功效。

胡麻:一种植物,具有药用价值。

宝玄经:道教中的一种经典。

青精方:道家炼丹术中的方剂。

伏苓禁食酸:服用伏苓时禁止食用酸味食物的规定。

清虚王真人:指道教中的一位真人,具有高深的道行和神通。

南岳魏夫人:指南岳衡山的女道士魏夫人,是道教中的重要人物。

穀仙甘草丸方:一种道教中的丹药方剂,用于修炼和养生。

修武县: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河南省。

晋元康九年:晋朝的一个年号,对应公元299年。

晋成帝咸和八年:晋朝的一个年号,对应公元333年。

章符:道教中的一种符箓,用于驱邪治病。

女官祭酒:古代女官的一种,负责祭祀等事务。

九宫右真公郭少金:道教中的真人,有很高的地位。

太素:道教中的一种修炼方法。

介象:古代的一种官职。

刘根、张陵:古代的道教人物。

少金丸:一种道教丹药,由郭少金所制。

穀虫:道教中指身体内的疾病和邪气。

三尸:道教中指人体内的三种邪气。

修羊公、稷丘子、东方朔、崔文子、商丘子:古代的道教人物。

汉茎:古代的一种植物,具有药用价值。

武帝:指汉武帝刘彻。

北海公涓子:道教中的真人。

苏林:道教中的仙人。

紫阳:道教中的一个派别。

濮阳曲水:古代的一个地名。

正一盟威之教:道教中的一种教派。

天师:道教中的尊称,指张道陵。

五石:道教中的一种丹药成分。

陶隐君:道教中的仙人。

七曜: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

九道:道教中的修炼方法。

镇生:道教中的修炼方法。

浑神:道教中的修炼方法。

朝谢:道教中的仪式。

十二斤:古代的重量单位。

九华丹:一种道教丹药。

王君虹茎觿:一种道教丹药。

赤水山:古代的一个地名。

西归子:道教中的仙人。

存泥丸法:道教中的一种修炼方法。

五藏:指心、肝、脾、肺、肾。

玄丹:道教中的一种丹药。

安期生:道教中的仙人。

吞日丹景之法:一种道教修炼方法。

黄山诀:一种道教修炼方法。

养性服食药物:道教中的一种修炼方法。

蒜及石榴子:两种食物,道教中认为不宜食用。

赤将子:古代的仙人。

槐山彩药人:古代的仙人。

偓佺:古代的仙人。

蒲韭根:一种植物,具有药用价值。

天地人经:一种道教经典。

符鲤:一种鱼类,具有神秘色彩。

隐宕山:古代的一个地名。

吉伯阳:古代的仙人。

淮南王:古代的诸侯王。

刘景:古代的仙人。

邯郸张君:古代的仙人。

修道:指追求长生不老、超脱尘世的修行方法,是中国古代道教的核心概念之一。

饵药:指服用药物以求延年益寿或达到修炼的目的,是道教修炼的一种方式。

隐居入山:指离开尘世,到山林中隐居修炼,以求超脱尘世纷扰。

小法:指不完整或不成熟的修炼方法,与“大法”相对。

万物之老者:指世间所有经历过时间沉淀、年龄较大的生物,这里指具有神秘力量的生物。

怪:指奇异、不寻常的现象或事物。

真形:指真实的形态,即本来的样子。

明镜:指明亮的镜子,这里指道士随身携带的镜子,用于查看自己的真实形态。

九寸:古代长度单位,一寸约合今之三分之二寸,九寸约合今之1.5寸。

列仙山神:指居住在仙山上的仙人神灵。

蜀云台山:古代地名,位于今四川省境内。

黄练单衣葛巾:指黄色的丝绸衣服和用葛藤编织的头巾,古代士人的常服。

林虑山: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太史官:古代官职,负责天文、历法、祭祀等事务。

遁甲:一种古代的占卜术,通过排列天干地支来预测吉凶,常用于选择吉日良辰。

委曲:曲折,这里指详细、全面地。

事宗庙社稷:指进行宗庙祭祀和社稷祭祀,宗庙是祭祀祖先的地方,社稷是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道部-卷十三-评注

《抱朴子》中所述的修道、饵药、隐居入山等行为,体现了中国古代道教对于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不老的追求。其中提到‘不得入小法者多遇害’,强调了修炼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则,不可随意妄为。‘万物之老者悉能为怪,常试人耳’则是对修炼者内心坚定、不被外界诱惑的考验。

‘惟不能於镜中易其真形耳’揭示了修炼者即使遇到各种怪异现象,也要保持冷静,不被迷惑。古之入山道士携带明镜,既是对自身修炼状态的审视,也是对邪魔外道的警示。‘是列仙山神者如人形,是鸟兽邪鬼亦见’反映了道教中对于神仙世界的想象,以及修炼者对于超自然现象的认知。

‘昔人有於蜀云台山石室中,忽有一人,着黄练单衣葛巾至其前’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修炼者在山中可能遇到的考验。‘因叱而成鹿径去’则是对修炼者内心强大的肯定,即通过内心的力量可以驱散邪魔。

‘又林虑山下有一亭,每宿者或死或病’描绘了修炼者在山中的另一种危险,即邪气的侵袭。‘后郅伯夷过宿,明烛而坐’表现了修炼者面对危险时的镇定自若,‘夜半果见,密以镜照之,乃群犬也’则是对邪气的识别和驱除。

‘伯夷乃执烛起,诈误以烛烬落其衣,闻燎毛,遂以刀刺煞一犬,馀骇去’通过伯夷的行为,展现了修炼者面对邪气时的果断和智慧。‘每入山,须择吉日’则是对修炼者生活规律的强调,即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修炼,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天地之情状,阴阳之吉凶,茫茫乎其亦难详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自然规律的敬畏和探索。‘吾亦不必谓之有,又亦不敢保其无’则是对自然规律存在与否的辩证思考,体现了古代哲学的思辨精神。

‘黄帝吕望皆所信伏,近代严君平司马迁皆所据用’指出古代圣贤对于自然规律的重视,以及这一观念在历史中的传承。‘而经传有历,刚曰吉日,有自来矣’则是对古代占卜、择日的文化习俗的描述,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于时间节点的重视。

‘王者立太史官封拜置立,有事宗庙社稷,郊祀天地,皆择其一曰也’说明了古代君主在进行重大活动时,会通过占卜等方式选择吉日,以祈求天地的庇佑。‘按《玉钤》云:欲入山,不可不知遁甲之秘术而不为人委曲说其事也’则是对修炼者必须掌握的遁甲之术的强调,这一术数在古代道教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修炼者必备的技能。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道部-卷十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11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