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李牧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李牧-原文

李牧,赵北边良将也。

尝居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

日击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如此数岁,匈奴以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李牧,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乃复请李牧。

牧固称疾,赵王强起之,牧曰:“必用臣,臣如前,乃可奉令。”

王许之,李牧如故约。

匈奴终岁无所得,然终以为怯。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

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匈奴小入,佯北,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

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

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不敢近边。

〔评〕厚其遇,故其报重;蓄其气,故气发猛。

故名将用死士。

兵之力,往往一试而不再,亦一试而不必再也!

今之所谓兵者,除一二家丁外,率丐而甲,尪而立者耳。

呜呼!尪也,丐也,又多乎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李牧-译文

李牧是赵国北部的优秀将领。

他曾经驻守在雁门防备匈奴,根据需要设置官吏,市场税收都输入幕府,作为士兵的费用。

每天杀牛犒劳士兵,训练骑射、严密监视烽火、多派间谍、优待战士,并规定:“匈奴一旦入侵,立即退守,有敢捕捉俘虏的,斩首。”

这样过了几年,匈奴认为李牧胆小,连赵国的边防士兵也认为自己的将领胆小。

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赵王发怒,召回他,派别人代替他。

一年多后,匈奴每次来犯,出战多次不利,损失惨重,边境无法耕种放牧。

于是再次请求李牧。

李牧坚持称病,赵王强行起用他,李牧说:“一定要用我,我必须像以前一样,才能接受命令。”

赵王答应了,李牧依然如故。

匈奴一年到头一无所获,但仍然认为李牧胆小。

边境士兵每天得到赏赐却不用打仗,都希望一战。

于是李牧精选战车,得到一千三百辆,精选骑兵一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弓箭手十万人,全部训练作战。

大规模放牧,人民遍布野外。

匈奴小规模入侵,假装败退,用几千人引诱,单于听说后,率领大军入侵。

李牧布置奇阵,展开左右翼攻击,大败匈奴,杀死匈奴十余万骑兵。

单于逃跑,此后十多年,不敢靠近边境。

〔评〕优待士兵,所以他们的回报重大;积蓄士气,所以士气爆发猛烈。

因此名将使用敢死之士。

军队的力量,往往一试而不再,也一试而不必再试!

现在所谓的军队,除了一两家丁外,大多是乞丐穿甲,瘦弱站立的人罢了。

唉!瘦弱的人,乞丐,又多么多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李牧-注解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名将,以防守北方边境、抵御匈奴著称。

雁门:古代中国北方的重要关隘,位于今山西省代县西北,是防御匈奴的重要军事据点。

匈奴:古代活跃于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常与中原王朝发生冲突。

幕府:古代将军的办公场所,也指将军的指挥部。

市租:市场税收,此处指李牧将市场税收用于军费。

烽火:古代用于传递军情的信号,通常通过点燃烽火台来传递信息。

间谍:古代用于侦察敌情的秘密人员。

单于:匈奴的最高统治者,相当于中原的皇帝。

奇阵:指李牧在战场上布置的特殊战术阵型,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击败敌人。

百金之士:指精锐的士兵,通常指战斗力强、经验丰富的战士。

彀者:指能够拉弓射箭的士兵,通常指弓箭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李牧-评注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在北方边境防御匈奴的故事。李牧以其独特的军事策略和深远的战略眼光,成功地抵御了匈奴的入侵,并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首先,李牧在边境采取了‘厚遇战士’的策略,通过丰厚的赏赐和优厚的待遇来激励士兵的士气。这种策略不仅增强了士兵的忠诚度,还使得他们在战场上更加勇猛。李牧深知‘厚其遇,故其报重’的道理,通过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激励,使得士兵们愿意为他效死力。

其次,李牧在军事上采取了‘蓄其气’的策略。他通过长期的训练和准备,使得士兵们积累了强大的战斗力。李牧并不急于与匈奴决战,而是通过长期的防守和积累,最终在合适的时机一举击败了匈奴。这种‘蓄气’的策略,使得李牧的军队在关键时刻能够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

此外,李牧还善于运用‘奇阵’战术。他在战场上布置了特殊的阵型,通过左右翼的夹击,成功地击败了匈奴的主力部队。这种战术不仅体现了李牧的军事智慧,也展示了他在战场上的灵活应变能力。

最后,李牧的胜利还在于他对匈奴心理的准确把握。他通过长期的防守和示弱,使得匈奴误以为他怯战,从而放松了警惕。当匈奴大举进攻时,李牧突然发动反击,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种心理战术的运用,使得李牧能够在战场上占据主动。

总的来说,李牧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军事才能,更在于他对士兵的关爱和对敌人的深刻理解。他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军事智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李牧》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1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