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道部-卷七-原文
《太极真人石精金光藏景录形神经》曰:制剑之法,上宰总真西城王君昔授之於紫阳公,施行道成。
总真昔用剑解之道,又授九转丹方於里长先生,此即周人也。
《东乡序》云:潄龙胎而死决,服琼英先师王西城,此是饮丹后,用剑解而不言服九转者当是。
虽授而不遂合用,后以付门弟子茅君,亦是授而不用,故云付耳。
<茅君传>南岳魏夫人传杨君,故安妃云可寻剑解之道,但不知遂用不耳。
许长史既服腴石,或当不必为其事,掾从镇南夜解,则又非此法。
掾,许长史子也。
若是太清解,讥用剑者,应不得反望故乡。
而掾游处方台,还本居邦也。
神剑用之而解化,则能游宴太极,彩五星之灵轨,焕七元之威光,以范仪烈映真气,故轩辕乔山之葬,剑舄宰缮。
王子渤海之家,剑鸣空椁;王乔有京陵之墓,剑飞冲霄,斯实真验九玄,精应太灵,神方灵致威剑之妙化也。
诸以剑尸解者,以剑代身,五百年之后,此剑皆自然还其处。
诸以剑解者,不必止是。
用丹书者,空剑亦可幽响无闻,恍惚难寻,不可得言矣。
不可得为之者,见之者惟当应之於心耳。
神奇欻怳,变动无方,非复物理所期,正当心任化,即事从宜耳。
为之者亦不觉其所以,见之者固莫测其所然。
轩辕彩百山之铜以铸鼎,虎豹百禽为之视火参炉鼎,而轩辕疾崩。
葬乔山,五百年后山崩,宝剑赤舄宰缮。
一旦又失。
王子乔者曾诣锺山,获《九化十变经》以隐遁日月,游行星辰。
后一旦疾终,营冢渤海山。
夏襄时有发王子墓者一剑在北寝上,自作龙鸣,人无敢近。
后亦失所之。
王子乔墓在景陵,战国时复有发其墓者,见一剑,人適欲取视,其剑忽然上飞去。
王子乔事,旧说浮丘公携与乘鹤,共登嵩山。
此事不同,解化时年正十五六耳,故戴远游冠也。
昔葛洪云,阴君授鲍靓尸解之法,后死,埋石子岗。
有人发其棺,见一大刀,冢左右有人马之声,遂不敢取。
此似解剑法而不能飞去,此是用灵宝太玄阴生符朱书刀矣。
太清之下,故得主者而己。
按《玉清灵传》说总真带剑,杨君说桐柏带剑,此并应是先解剑化也。
真人用宝剑以尸解,蝉蜕化之上品也。
夫尸解之法,多如蝉蜕。
今此剑非蜕也。
故云上品,明变遁之高道。
营造剑之时,先斋戒百日,乃於幽隐处,近清泉,立西向屋,作灶口亦西向,善锻人炼好铁,生铤合炼成,令得八斤为足也。
若欲穷其精理,当用竹炭。
又以铜锡柔澳,如此用岁月功夫殊多,所以古人作剑,三年然后成也。
薛烛云:欧冶铸剑,赤钟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
今以此合烧,则炼多而不燥,刚利而销。
其锻人亦须温良,新衣沐浴,造剑之日,尤不得饮酒食肉及游履淹秽。
用七月庚申日,八月辛酉日,使长三尺九寸,广一寸四分,厚三分半,谓背脊上近柄间,令厚三分半也。
至两刃际,可减一二厘耳。
又向刃边,先煞背二分,乃立刃至抄,亦以渐令薄也。
杪九寸,为左右两处,当从镮项定度,整三尺,刻背为刃,亦广三分八厘,必使中脊馀六分也。
抄九分,合煞两边,令尖煞抄,锋令有两棱如戟,抄煞锋也。
其柄用长短適令镮高二寸四分,身长二尺四寸,则馀一尺二寸六分以柄。
铁因当中央,令广九分,厚二分,与镮相连。
柄操梓材,近环围四寸九分,刃围三寸九分,皆以釦竟为正。
若作剑装,则促扁於此也。
剑头可安录镮,谓发始炼刚,仍使镮身相连,勿别作模合作钉连之,都使外形大小厚薄相似,乃凿除应空之内,亦可先钻作数孔凿为易,其伏基处凿镘之。
都毕,令大镮高二寸四分,横分广刘,对中径二寸八分,内方员径四分,镮形古今多法,或正圆,或狭长,或如鼎耳,乃有十许种。
今此经中所图,亦是显其左右法耳,非正定形也。
谨准制古,今取其合度,立图如右。
又镮之内不得正圆如竹,亦不得正方如界尺,当令内面小方而外落棱角,必令得刻己刃字,不甚邪转,惟使长三尺九寸耳。
尺寸、度数、厚薄、形制并备如别图。
寻古今尺长短不同,九章算法皆积毫厘之度。
晋中书监荀勖善音律伎艺,常恨八音不调。
后有人掘地得一玉律,铭题周世,短晋尺四分半,以改定音律,声韵合度。
今宜用此尺为准,所以示者,总真、桐柏并以周时作剑,用周尺也。
录镮者,镂刻剑镮,镮左右面刻之,作刃字,面有九刃字也。
镮背上刻作九己字也。
深刻字皆从刃背而下,顺刃谓两边刃,及己字皆对;从刃背边起俱下就刃,故曰顺刃也。
顺镮而刻之,随镮曲转,故曰顺镮也,谓刻处得以金银间之,益分明佳也。
剑身刻象,镮中央复有竖起,如小手镮者,名之曰伏基。
伏基之义,谓为日月之基隐秋光景也。
内镮左面为日字。
内镮者,即小镮之中伏基也。
刻右面为月字,先又圆刻日月之外为郭也。
五百年还出,以挥五岳,入以藏无间,谓潜灵遁迹,隐影藏形也。
下以制九阴,谓可以摄召九阴之神也。
上以承玄冥,谓北斗玄冥星主隐变也。
卫足以逐邪魔,威足以鉴七精,谓控威秉势,鉴照七星也。
仰以映五气,谓五行之气常栖映也。
俯以代身化形矣。
欲知剑之左右内外,以剑正指南,使剑背在上,使剑刃在下也。
於是以东面右,西面为左,东为内面,西为外面。
此剑尺度长短、广狭、厚薄,刻镂文字,乃太极四真人灵剑模范也。
上清真人亦皆带剑,上清之剑,并是太极所造耳。
故此经为太极之法,乃四真人定范,何必须昆吾之金、割玉之铤也?
此盖明不必须精铁所存者,模范而己。
王子乔剑,乃凡下之铁耳。
乔山尸解之剑,非昆吾之流金也。
轩辕驾龙玄圃,是步纲之以紫囊。
欲去时,以系剑镮右,以曲晨飞精书剑左面,令至剑杪也。
又太极藏景符飞精书纸,盛以绛囊,欲去时以系剑鞘右,以曲晨飞精书剑右面,令至剑杪也。
又太极录形符以飞精书纸,临去之日服之,身生七色之云,自有电光。
右以曲晨飞精书剑背,令皆两刃之际也。
又太极解化符,恒日服一符,七年化去,朱书竹中帛秘要也。
是合曲晨丹成,临欲解化时以题剑。
七年以后,朱题剑亦能解化。
陶隐居曰:晋永嘉中,刘忄画(呼麦功。)奇识,亦云是异人作此剑,乃方佛符字殊细,设娄罗镮曰大乘法,而铁甚快利,宋来便恒供御卫,名曰刘忄画钹尚千牛刀。
同宝女己易去镮麾刻处,亦渐渐欲灭。
又见有四五故镮,并相似如一,不知其剑身何在。
东山顾居上亦造此剑。
诸人有同时共制者,今犹存焉。
大抵违谬不可具说,乃有铜铸作环,以钉铸着故刀。
如此并可以类推。
今此仪式,惟是陶隐居所匠深构心解,亦谓理极,未知必同太极模范不耳。
凡试刃之利钝,取中形芒数枚急束,以一发悬其抄,系于杖头,令一人执之。
乃以刃一斫,芒断而发犹连,计芒多少为优劣。
刘忄画钹千牜刀皆旧斫十三芒。
又有一百炼刚刀斫十二芒,国中惟称此为绝。
而近造神剑,斫十五芒。
观其铁色青激,光彩有异,盖薛烛所谓涣如冰之将释者矣。
顷来有作者十馀人,皆不及此。
作刚朴是上虞谢平,凿镂装治是石尚方师黄文庆,并是中国绝手。
以齐建武元年甲戌岁八月十九日辛酉,建於茅山,造至梁天监四年乙酉岁敕令造刀剑形供御用,穷极精功,奇丽绝世,别有横法刚。
公家自作百炼,黄文庆因此得免隶役,为山馆道士也。
‘《周礼》制剑长三尺,柄居五寸,是六分之一也。内刃广二寸半,重古秤一斤四两,今秤二斤十两也。今公家剑长四尺七寸,柄居一尺五寸,是三分之一小减也。刃广一寸六分,轻重不定。此宝剑长三尺九寸,广一寸四分。而经有刀剑两名。晋武帝大始十年,中书监荀勖及张华等校定锺律八音,不与古乐相谐。由汉来用尺渐长,乃更依《周礼》积黍法制尺,以量铸新器,募求古物,得周世正玉律,比之毫厘无差。因击古锺,以律命之,亦皆响合,兼以七锺古物相课皆会。又得汲冢竹简,亦长二尺四寸。於是施用,谓之古尺。阮咸听荀乐声以为高功,非兴国之音。咸亡,后有人掘地得铜尺,长荀尺古尺之四分半。时人以阮咸之解音,遂复施行,谓之官尺,令司农相承以制五尺,并取积寸以作斗斛也。宋元嘉中,大将军彭城王义康制物每欲广大,又加官尺寸半。民间复有相与用之,至今谓之为尚方。御府都水材官用尺,乃复长民一分,推如众例,则以古尺为胜。锺律宫商,自然响会,是合精神冥数。且周世有又二真剑之时,兼荀张穷极精巧,时又有束晢、雷焕之徒,妙贯神鬼,阮咸虽善音乐,而性度纵诞,不能清切,故以单缓为好耳,掘地铜尺犹应是后汉时物也,梁天监四年,又更校尺以调正锺律,定用张荀古尺半分,於事合衷。今施用名曰法尺。又曰:若欲潜遁名山,随时观化,不愿真官,隐浪自足者,当修剑尸解之道,以曲晨飞精书剑左右面,先逆自托疾,然后当抱剑而卧也,谓先伪称疾。寝卧数日,拇授脱剑青囊,拔出题书及系符。都毕,於是抱之而祝,须天马迎至,解衣而游,勿令人知觉也。又以飞精药密拭剑镮,呼剑名字。祝毕,勿见太一以天马来迎於寝卧之前, 於前上马。若女子,则以辎軿来迎。古来诸仙多有托以余物,或用竹杖,或巾屦。惟鲍靓用太清刀法,此神变欻怳,假类会形,不可以理趣相求,真奇事矣。天马者,吉光腾黄之什蘙。古画图有此兽形,皆昔真人所显相传示也。吉光似鹿,腾黄类马,男则单骑,女则驾軿也。太极真却庶太一使者赍马执控,并迎以宝衣。欻忽而来,不知所以然也。太一主仙蜂也,马去之时,虽众医侍疾,子孙满侧,则我易服束剑,流景变迹而不觉我之云为也。所谓化遁三辰,巅徊月精,呼吸万变,非复故形者也。’
又曰:极上化符以飞精书纸,盛以紫囊。
欲去时,以系剑镮,藏景符以飞精书纸,盛以绛囊。
欲去时,以系剑鞘。
诸仙人多以竹杖,不必尽得剑法。
或是太清术耳,假物变化,不可一类求之。
又曰:夫修下尸解者,皆不得返望故乡。
上解之道名配紫简,三官不得复窥其隙,但畜神剑,与之起居相随。
十三年自能化形,不必须药书之,若不辩作药,七年之后,但以丹书剑,亦能潜化也。
单行此法,似不得反故乡矣。
自不及曲晨之妙精,吉光腾黄之延控也。
虽单此,犹贤於太清杂法,兼得改形练化,游宴太极,其用他药得尸解,非是灵丸之化者,皆不得反故乡。
反故乡,三官执之也。
太清尸解之法,那得比太极之化遁乎?
太清尸解法,五符中有太玄阴生符。
又用牛脂煎锡药丸两事耳,无复余方也。
珮用制剑之法,具在符图诀中。
其后用解化之道,又非常修之事,故并不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道部-卷七-译文
《太极真人石精金光藏景录形神经》说:制剑的方法,是由上宰总真西城王君从前传授给紫阳公的,实践后道法有成。总真以前用剑解之道,又传授九转丹方给里长先生,这个人就是周朝的人。
《东乡序》说:漱龙胎而死决,服用琼英先师王西城的丹药,这是饮丹之后用剑解而不说服用九转丹的人。虽然传授了,但并没有实际使用,后来又将它传给了门下弟子茅君,这也是传授了但没有使用,所以说是传授而已。《茅君传》中说南岳魏夫人传给了杨君,所以安妃说可以寻找剑解之道,但不知道是否真的使用了。
许长史既然服用了腴石,或许就不必再为这件事烦恼了。掾从镇南夜解,这又不是这种方法。掾是许长史的儿子。如果是太清解,批评使用剑的人,应该不会再望向故乡。而掾游处方台,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神剑使用后能够解化,就能游宴太极,彩五星之灵轨,焕七元之威光,以范仪烈映真气,所以轩辕乔山的葬礼,剑舄宰缮。
王子渤海的家,剑鸣空椁;王乔有京陵之墓,剑飞冲霄,这确实是真验九玄,精应太灵,神方灵致威剑之妙化。所有用剑尸解的人,用剑代替身体,五百年之后,这把剑都会自然回到它的原处。所有用剑解的人,不止这些。使用丹书的人,空剑也可以幽响无闻,恍惚难寻,不可言说。
不可为之者,见之者只能应之于心。神奇变幻,变动无常,不再是物理所期,应当心任化,即事从宜。为之者也不自觉其所以然,见之者固然无法测其所然。
轩辕用百山之铜铸鼎,虎豹百禽为之视火参炉鼎,而轩辕突然去世。葬于乔山,五百年后山崩,宝剑赤舄宰缮。一旦又失。王子乔曾到锺山,获得《九化十变经》以隐遁日月,游行星辰。后来突然病终,葬于渤海山。夏襄时有发掘王子墓的人,发现一剑在北寝上,自作龙鸣,人不敢靠近。后来也失去了。
王子乔的墓在景陵,战国时又有人发掘他的墓,见到一剑,正想取来看,剑忽然飞起。王子乔的事情,旧说浮丘公带着他乘鹤,一起登上嵩山。这件事不同,解化时年正十五六岁,所以戴着远游冠。
从前葛洪说,阴君传授鲍靓尸解之法,后来死了,埋在石子岗。有人打开他的棺材,见一大刀,冢左右有人马的声音,就不敢取走。这像是解剑法但不能飞走,这是用灵宝太玄阴生符朱书刀。
太清之下,所以得主者而已。《玉清灵传》说总真带剑,杨君说桐柏带剑,这都应该是先解剑化。
真人用宝剑以尸解,是蝉蜕化之上的上品。尸解之法,多如蝉蜕。现在这把剑不是蝉蜕。所以说是上品,表明变遁之高道。
制造剑的时候,先斋戒百日,然后在幽静的地方,靠近清泉,建西向的房子,灶口也西向,好的铁匠炼好铁,生铤合炼成,使剑重八斤。
如果想要穷尽其精理,应当使用竹炭。又用铜锡柔澳,这样用岁月功夫很多,所以古人制剑,三年然后成。
薛烛说:欧冶铸剑,赤钟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现在将它们合烧,则炼多而不燥,刚利而销。
铁匠也必须温良,新衣沐浴,造剑之日,尤其不得饮酒食肉及游履淹秽。
用七月庚申日,八月辛酉日,使剑长三尺九寸,宽一寸四分,厚三分半,背脊上近柄间,令厚三分半。
至两刃际,可减一二厘。又向刃边,先削背二分,然后立刃至抄,也以渐令薄。
末九寸,为左右两处,当从镮项定度,整三尺,刻背为刃,也宽三分八厘,必使中脊余六分。
抄九分,合削两边,令尖削抄,锋令有两棱如戟,抄削锋。
其柄用长短适当,使镮高二寸四分,身长二尺四寸,则余一尺二寸六分以柄。
铁因当中央,令广九分,厚二分,与镮相连。
柄用梓材,近环围四寸九分,刃围三寸九分,皆以釦竟为正。
若作剑装,则促扁于此。
剑头可安录镮,谓发始炼刚,仍使镮身相连,勿别作模合作钉连之,都使外形大小厚薄相似,乃凿除应空之内,亦可先钻作数孔凿为易,其伏基处凿锉之。
都毕,令大镮高二寸四分,横分广刘,对中径二寸八分,内方员径四分,镮形古今多法,或正圆,或狭长,或如鼎耳,乃有十许种。
今此经中所图,亦是显其左右法耳,非正定形也。
谨准制古,今取其合度,立图如右。
又镮之内不得正圆如竹,亦不得正方如界尺,当令内面小方而外落棱角,必令得刻己刃字,不甚邪转,惟使长三尺九寸耳。
尺寸、度数、厚薄、形制并备如别图。
寻古今尺长短不同,九章算法皆积毫厘之度。
晋中书监荀勖善音律伎艺,常恨八音不调。
后有人掘地得一玉律,铭题周世,短晋尺四分半,以改定音律,声韵合度。
今宜用此尺为准,所以示者,总真、桐柏并以周时作剑,用周尺也。
录镮者,就是雕刻剑环的人,在剑环的左右两面雕刻,刻上刀刃的字样,两面共有九个刀刃字。
剑环的背面刻上九个己字。
刻得深的字都是从刀刃背面开始向下刻的,顺着刀刃叫做两边刀刃,以及己字都是相对的;从刀刃背面的边缘开始向下刻到刀刃,所以叫顺刃,顺着剑环的曲线刻,所以叫顺环,意思是刻的地方可以用金银填充,使它更加清晰美观。
剑身上刻有象形图案,剑环中央竖起一个,像小手镮,叫做伏基。伏基的意思,是指隐藏日月的光景。
内环的左面刻上日字。内环,就是小环中的伏基。
在右面刻上月字,先在日月之外圆形地刻上郭。
五百年后再次出现,用来挥舞五岳,收藏起来,意味着潜灵遁迹,隐影藏形。
下面用来控制九阴,意味着可以召唤九阴之神。
上面用来承接玄冥,意味着北斗玄冥星主隐变。
足以保护自己驱逐邪魔,威力足以鉴定七精,意味着掌握威势,照耀七星。
向上可以映照五气,意味着五行之气常驻。
向下可以代替自身变化形态。
要知道剑的左右内外,就要让剑正指南,使剑背在上,剑刃在下。
因此,东面右边,西面左边,东面内面,西面外面。
此剑的尺寸长短、宽窄、厚薄,刻上的文字,是太极四真人灵剑的模范。
上清真人也都带着剑,上清的剑,都是太极制造的。
所以这部经书是太极的法门,是四真人确定的规范,为什么一定要昆吾的金、割玉的铤呢?这表明并不一定需要精铁,模范就可以了。
王子乔的剑,只是凡间的铁。
乔山尸解之剑,不是昆吾的金。
轩辕黄帝乘坐龙在玄圃,是用紫囊来装剑。
想要离开时,用绳子系住剑环的右边,用曲晨飞精书在剑的左面,让它在剑尖处。
又太极藏景符飞精书在纸上,装在朱红色的囊中,想要离开时,用绳子系在剑鞘的右边,用曲晨飞精书在剑的右面,让它在剑尖处。
又太极录形符用飞精书纸,临走的那天服用,身体会生出七色的云,自然会有电光。
右面用曲晨飞精书在剑背上,让它在两刃之间。
又太极解化符,每天服用一个符,七年之后符会化解,朱书在竹中布的秘要。
这是曲晨丹成,临解化时题在剑上的。
七年之后,朱题的剑也能化解。
陶隐居说:晋朝永嘉年间,刘忄画(呼麦功)有奇识,也说这是异人制造的剑,上面刻的符字非常细小,设娄罗镮叫做大乘法,而剑非常锋利,宋朝以来就经常供皇帝使用,叫做刘忄画钹尚千牛刀。
同宝女己易去镮麾刻处,也渐渐要消失了。又看到有四五枚旧镮,都相似,不知道剑身在何处。
东山顾居上也曾制造此剑。有几个人同时制造,现在还存在。
大致上有些荒谬不可一一细说,有的用铜铸成环,用钉子钉在旧刀上。
现在这种仪式,只是陶隐居精心构思的,也认为是极致,不知道是否与太极的模范完全相同。
检验剑刃的锋利与否,取中等的芒数枚,急速捆绑,用一根头发悬挂在它的末端,系在棍子的头上,让一个人拿着。然后用刀刃一击,芒断了而头发还连着,根据芒的多少来判断优劣。
刘忄画钹千牜刀都是旧时砍断的十三芒。又有一把一百炼的刚刀,砍断十二芒,国内都称这把刀为绝世之刀。
最近制造的神剑,可以砍断十五芒。观察它的铁色青亮,光彩异常,就是薛烛所说的涣如冰之将释。
最近有十多人制造,都不及此。
制造刚朴的是上虞的谢平,雕刻装饰的是石尚方的师黄文庆,都是中国的高手。
在齐建武元年甲戌岁八月十九日辛酉,建在茅山,造到梁天监四年乙酉岁,奉命制造刀剑供皇帝使用,工艺精巧,美丽绝世,另有横法刚。
官家自己制造的百炼刀,黄文庆因此免除了徭役,成为了山馆的道士。
《周礼》规定剑长三尺,柄长五寸,是剑长的六分之一。
内刃宽二寸半,古秤一斤四两,今秤二斤十两。
现在官家的剑长四尺七寸,柄长一尺五寸,比剑长小三分之一。
刃宽一寸六分,重量不定。
这把宝剑长三尺九寸,宽一寸四分。
经书中有刀剑两个名字。
晋武帝大始十年,中书监荀勖及张华等人校定钟律八音,与古乐不相和谐。
从汉朝以来,用尺逐渐变长,于是依照《周礼》的积黍法制尺,来量铸新器,征集古物,得到周代的正玉律,比之毫厘无差。
于是敲击古钟,用律来命名,也都响合,加上七枚古物相互校验,也都符合。
又得到汲冢竹简,长二尺四寸。
于是开始使用,叫做古尺。
阮咸听荀勖的音乐,认为很高明,不是兴国的音乐。
阮咸去世后,后来有人挖地得到铜尺,长荀尺古尺的四分半。
当时人因为阮咸懂得音乐,于是又重新施行,叫做官尺,让司农继承来制定五尺,并取积寸来制作斗斛。
宋元嘉年间,大将军彭城王义康制造物品,总是想要做得更大,又增加了官尺的一半。
民间也有相互使用,至今称为尚方。
御府都水材官使用的尺,又比民间的尺长一分,按照众例,古尺更为准确。
钟律宫商,自然响合,这是符合精神冥数。
周代有二真剑的时候,加上荀勖、张华穷极精巧,当时又有束晢、雷焕等人,神奇贯通神鬼,阮咸虽然擅长音乐,但性格放纵,不能清切,所以喜欢单缓的音调。
挖地得到的铜尺,应该是后汉时的物品。
梁天监四年,又重新校准尺来调整钟律,确定使用张荀古尺的一半,与事情相符合。
现在使用的叫做法尺。
又说:如果想要潜入名山,随时观察变化,不愿意做真正的官,隐居自足的人,应该修炼剑尸解之道,用曲晨飞精书在剑的左右两面,先假装生病,然后抱着剑而卧,意思是先假装生病。
卧床数日,拔出剑青囊,取出题书和系符。全部完成后,于是抱着剑祈祷,等待天马到来,脱衣游玩,不要让人察觉。
又用飞精药仔细擦拭剑环,呼唤剑的名字。
祈祷完毕,不要被太一看到,在天马到来之前,在床上骑上马。如果是女子,就用辎軿来迎接。
自古以来,许多仙人都是用其他物品,或者用竹杖,或者用头巾鞋子。
只有鲍靓用太清刀法,这种神变非常迅速,假托形态,不可以用常理来寻求,真是奇事。
天马,是吉光腾黄之类的神兽。古画图上有这种兽形,都是过去真人所显现并传承下来的。
吉光像鹿,腾黄像马,男子骑马,女子驾辎軿。
太极真人却庶太一使者携带马匹,手持缰绳,并带着宝衣来迎接。
突然到来,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太一主仙蜂,马离开时,即使有众多医生侍候,子孙围绕,我也换上衣服,系上剑,流光变化,不让人察觉我的行踪。
所谓化遁三辰,巅徊月精,呼吸万变,不再是原来的形态了。
又说:最高境界的修炼方法是使用符咒来飞行精书纸,用紫色的小袋子装起来。想要离开时,用绳子系在剑环上,把藏有精书纸的符咒放在剑鞘里。许多仙人大多使用竹杖,并不一定都需要剑法。这可能是太清术的一种,借助物品的变化,不能一概而论。
又说:修炼下等尸解的人,都无法返回故乡。修炼上等尸解的方法被称为配紫简,三官无法再窥视到他们的踪迹,只需要蓄养神剑,让它与修炼者同起居。十三年后,修炼者自己就能变化形态,不需要药书指导,如果不懂得制作药丸,七年后,仅凭丹书剑也能暗中变化。单独修炼这种方法,似乎无法返回故乡。这比不上曲晨的精妙法术,吉光腾黄之延控。即使如此,也比太清杂法要强,因为它还能改变形态,修炼化形,游历太极,那些使用其他药物进行尸解,并非灵丸变化的人,都无法返回故乡。返回故乡,是三官所禁止的。太清尸解的方法,又怎能与太极的化形遁术相比呢?太清尸解法中,五符中有一个叫做太玄阴生符。还用到牛脂煎锡药丸这两个步骤,没有其他多余的方子。佩戴的剑的制作方法,都在符图诀中。之后的解化之道,不是常规修炼的事情,所以没有记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道部-卷七-注解
剑解:剑解,指通过剑术达到解脱、超脱的境界,是道教中的一种修炼方法。通过剑术修炼,可以使人达到精神与肉体的升华,甚至实现尸解(即死后身体不腐,灵魂得以解脱)。
太极真人石精金光藏景录形神经:这是一部古代道教经典,记载了太极真人的修炼方法和剑术奥秘。
上宰总真西城王君:上宰总真西城王君,是道教中的神祇,被认为是剑术的祖师。
紫阳公:紫阳公,是道教中的神祇,与剑术修炼有关。
九转丹方:九转丹方,是道教中的一种炼丹秘方,据说可以延年益寿,甚至达到飞升成仙的效果。
里长先生:里长先生,是古代对地方官员的称呼,这里可能指一位懂得剑术修炼的官员。
周人:周人,指周朝时期的人。
潄龙胎而死决:潄龙胎而死决,可能是指一种特殊的剑术或修炼方法。
琼英先师王西城:琼英先师王西城,是道教中的神祇,与剑术修炼有关。
茅君:茅君,是道教中的神祇,与剑术修炼有关。
南岳魏夫人:南岳魏夫人,是道教中的神祇,与剑术修炼有关。
杨君:杨君,是道教中的神祇,与剑术修炼有关。
安妃:安妃,可能是古代某位妃子的称呼,这里可能指一位懂得剑术修炼的妃子。
许长史:许长史,是古代某位长史的称呼,这里可能指一位懂得剑术修炼的长史。
掾:掾,古代官名,这里可能指许长史的儿子。
太清解:太清解,可能是指一种高深的剑术或修炼方法。
轩辕:轩辕,即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话人物。
乔山:乔山,是古代传说中的一座山。
王子渤海:王子渤海,可能是古代某位王子的称呼。
京陵:京陵,可能是古代某座城市的名称。
九化十变经:九化十变经,是一部古代道教经典,记载了修炼方法。
葛洪:葛洪,是东晋时期的道教思想家、炼丹家。
阴君:阴君,是道教中的神祇。
鲍靓:鲍靓,是东晋时期的道教人物。
石子岗:石子岗,可能是古代某地的名称。
玉清灵传:玉清灵传,是一部古代道教经典。
真人:真人,是道教中对得道高人的称呼。
蝉蜕化:蝉蜕化,指通过修炼达到升华,如同蝉蜕壳一般。
斋戒:斋戒,是指在进行某些宗教活动或修炼前,进行的一种净化身心的仪式。
竹炭:竹炭,是一种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的竹子,具有吸附作用。
铜锡柔澳:铜锡柔澳,可能是指一种铜锡合金。
欧冶:欧冶,是春秋时期的著名铸剑师。
赤钟之山:赤钟之山,是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若耶之溪:若耶之溪,是古代传说中的溪名。
七月庚申日:七月庚申日,是指农历七月庚申这一天。
八月辛酉日:八月辛酉日,是指农历八月辛酉这一天。
镮:剑环,剑柄上的装饰物,通常用于固定剑柄。
桐柏:桐柏,是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尺:尺,古代的长度单位。
晋中书监荀勖:晋中书监荀勖,是晋朝时期的官员,擅长音律。
玉律:玉律,是一种古代的音律器物。
刃:剑刃,剑的锋利部分。
伏基:剑柄上的装饰,形状像小手镮,寓意为日月之基。
九刃字:剑镮上刻的九个刃字,代表剑的锋利。
九己字:剑镮背上的九个己字,己字在此处可能指代某种神秘符号或力量。
顺刃:指刻字从刃背向下,顺着刃的方向。
顺镮:指刻字顺着剑镮的曲线。
金银间之:指在刻字处镶嵌金银,使刻字更加清晰。
五岳:指中国五座著名的山,象征大地之力。
九阴:指九个阴森之地,此处可能指代九个邪恶的势力。
玄冥:北斗七星中的第四星,古代认为是冥界之星。
七精:指七种精华或灵气。
五气:指五行之气,即金、木、水、火、土。
伏基之义:伏基的意义在于隐含着日月之光。
刘忄画:指古代的一位铸剑师,名刘忄画。
娄罗镮:指一种特殊的剑环。
大乘法:指佛教中的大乘教法。
千牛刀:古代的一种名刀,由千牛卫所使用。
割玉之铤:指切割玉石的锋利刀刃。
曲晨飞精书:指一种特殊的符咒或书写方式。
朱书竹中帛:指用朱笔在竹帛上书写的秘密文献。
曲晨丹:指一种仙丹。
解化符:指一种可以让人解化成仙的符咒。
昆吾之金:指古代传说中的昆吾山出产的金属,非常坚硬。
王子乔剑:指古代传说中的王子乔所使用的剑。
乔山尸解之剑:指王子乔在乔山尸解时所用的剑。
轩辕驾龙玄圃:指黄帝轩辕氏骑着龙在玄圃山。
步纲之以紫囊:指用紫囊装着步纲(一种符咒)。
天马:古代传说中的神马,能日行万里。
吉光: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形似鹿,能喷火。
腾黄:古代传说中的神马,形似马,能日行万里。
太一使者:指太一神派来的使者。
宝衣:指贵重的衣服。
化遁三辰:指变化后能隐匿天时,如日月星辰。
巅徊月精:指在月下徘徊,如月光般神秘。
呼吸万变:指变化多端,如同呼吸一样自然。
法尺:古代的一种标准尺,用于度量。
积黍法制尺:指以积黍法制作的尺,即以黍子堆积的高度作为尺的长度。
周世正玉律:指周朝时期制作的正玉律。
古锺:古代的钟,用于音律。
八音:古代音乐中的八种乐器。
束晢:古代的一位音乐家。
雷焕:古代的一位铸剑师。
阮咸:古代的一位音乐家,以音乐造诣高深著称。
官尺:古代官方使用的尺。
尚方:古代官府中负责制作器物的机构。
极上化符:指最高级别的符咒,能够使精神力量飞升,常用于道教修炼。
飞精书纸:指书写有符咒的纸张,能够帮助修炼者提升精神力量。
紫囊:指用紫色布料制成的袋子,用于存放符咒或修炼用品。
剑镮:剑柄上的装饰物,此处指用剑镮来悬挂或携带。
景符:指具有特殊功能的符咒,可能用于改变景象或保护。
绛囊:指用红色布料制成的袋子,用于存放物品。
剑鞘:剑的护套,此处指用剑鞘来携带。
竹杖:指用竹子制成的手杖,常与仙人形象相关联。
剑法:指剑术,此处指剑术的修炼。
太清术:指太清道派的修炼方法,太清道派是道教的一个流派。
假物变化:指通过借助外物来修炼或变化。
一类求之:指按照某一特定的方式或类别去寻找或追求。
下尸解:指通过修炼达到身体解脱的一种方法,但无法返回故乡。
上解之道:指更高层次的解脱之道。
紫简:指用紫色竹简写成的秘籍或符咒。
三官:指道教中的天官、地官、水官,掌管生死轮回。
畜神剑:指拥有神剑,能够与修炼者共同生活。
化形:指改变形态,常用于描述修炼者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变化。
药书:指记载药物配方和炼制方法的书籍。
丹书剑:指用丹药和符咒制作的剑,具有特殊功能。
潜化:指暗中变化,常用于描述修炼者的隐秘变化。
单行此法:指只修炼这一方法。
反故乡:指返回自己的故乡。
曲晨之妙精:指某种高深的修炼方法或境界。
吉光腾黄之延控:指某种神奇的修炼方法或境界。
太清杂法:指太清道派的多种修炼方法。
改形练化:指改变形态并进行修炼。
游宴太极:指在太极境界中游历和宴乐。
灵丸:指具有灵性的丹药。
珮用制剑之法:指佩戴剑时使用的制作方法。
符图诀:指记载符咒和图画的方法。
解化之道:指解脱和变化的方法。
非常修之事:指非常人所能修炼的事情。
太玄阴生符:指太清道派中的一种符咒。
牛脂煎锡药丸:指用牛脂和锡制成的药丸。
无复余方:指没有其他的方法或配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道部-卷七-评注
又曰:极上化符以飞精书纸,盛以紫囊。
此句描述了一种高级的修炼方法,即通过特殊的符咒和飞精书纸,将精神能量凝聚于紫囊之中,以备随时使用。这里的‘化符’指的是修炼者通过特定的仪式和咒语,将自身的精神能量转化为可以携带的符咒。‘飞精书纸’则是一种特殊的纸张,能够承载和传递修炼者的精神力量。‘紫囊’则是一种象征尊贵和神秘色彩的容器,用于存放这些凝聚了修炼者能量的符咒。这一修炼方法体现了中国古代修炼文化中对精神力量的重视,以及对神秘符咒的信仰。
欲去时,以系剑镮,藏景符以飞精书纸,盛以绛囊。
这句话进一步说明了修炼者在需要使用这些能量时,如何携带和运用它们。‘剑镮’和‘剑鞘’都是与剑相关的物品,象征着修炼者的力量和身份。‘藏景符’则是指隐藏在剑镮或剑鞘中的符咒,这些符咒可以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绛囊’与‘紫囊’类似,也是用于存放符咒的容器,但颜色不同,可能象征着不同的能量或用途。
诸仙人多以竹杖,不必尽得剑法。
此句指出,许多仙人并不一定拥有剑法,而是以竹杖作为辅助修炼的工具。这里的‘仙人’指的是修炼有成、具有超凡能力的人。‘竹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长寿和智慧,也常被用作修炼者手中的法器。这句话反映了修炼文化中的多样性,不同的修炼者可能选择不同的修炼方法和工具。
或是太清术耳,假物变化,不可一类求之。
‘太清术’指的是一种高深的修炼方法,这里的‘假物变化’则是指通过借助外物来达到修炼的目的。这句话强调了修炼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告诫修炼者不要拘泥于一种特定的修炼方式,而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灵活变通。
又曰:夫修下尸解者,皆不得返望故乡。
这句话提到了‘下尸解’,这是一种修炼方法,指的是修炼者通过特定的修炼,使身体死亡而灵魂得以解脱。‘不得返望故乡’则是指修炼者在完成修炼后,无法回到原来的世界。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死和灵魂观念的探讨,以及对修炼者超脱尘世的追求。
上解之道名配紫简,三官不得复窥其隙,但畜神剑,与之起居相随。
‘上解之道’指的是更高层次的修炼方法,‘紫简’是一种特殊的载体,用于记录修炼的方法和步骤。‘三官’可能指的是道教中的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象征着天、地、水三界的权威。‘畜神剑’则是指修炼者养成的神剑,与修炼者形影不离,象征着修炼者的力量和意志。
十三年自能化形,不必须药书之,若不辩作药,七年之后,但以丹书剑,亦能潜化也。
这句话描述了修炼者经过长时间的修炼,可以达到化形的境界,即改变自身的形态。‘药书’可能指的是修炼者所使用的丹药或修炼方法。‘丹书剑’则是指刻有丹药配方或修炼方法的剑,通过剑上的信息,修炼者可以在没有药物的情况下进行修炼。
单行此法,似不得反故乡矣。
‘单行此法’指的是专注于某种修炼方法。这句话表明,如果修炼者只专注于一种修炼方法,可能无法实现返回故乡的愿望。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修炼方法的多样性和全面性的重视。
自不及曲晨之妙精,吉光腾黄之延控也。
‘曲晨’和‘吉光腾黄’都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象征着神奇和神秘。这句话通过比较,强调了修炼方法的差异和修炼者能力的不同。
虽单此,犹贤於太清杂法,兼得改形练化,游宴太极,其用他药得尸解,非是灵丸之化者,皆不得反故乡。
这句话进一步比较了修炼方法的优劣,认为即使只专注于一种修炼方法,也比那些杂乱的修炼方法更为优秀。‘改形练化’指的是修炼者通过修炼改变自身的形态和提升自身的能量。‘游宴太极’则是指修炼者能够游历宇宙,体验太极的奥妙。‘灵丸’可能指的是某种修炼用的丹药或灵物。
反故乡,三官执之也。
这句话指出,是否能够返回故乡,取决于三官的决定。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命和宿命的信仰。
太清尸解之法,那得比太极之化遁乎?
这句话通过比较‘太清尸解之法’和‘太极之化遁’,强调了不同修炼方法的差异和各自的特点。
太清尸解法,五符中有太玄阴生符。
这句话提到了‘太清尸解法’中的一种符咒,即‘太玄阴生符’。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符咒的重视。
又用牛脂煎锡药丸两事耳,无复余方也。
这句话描述了‘太清尸解法’中使用的两种材料,即牛脂和锡药丸,表明这种修炼方法的具体操作。
珮用制剑之法,具在符图诀中。
‘珮’指的是佩戴在身上的装饰品,这里可能指的是与修炼相关的法器。‘制剑之法’和‘符图诀’则是指制作剑和符咒的方法,这些方法都记录在特定的文献中。
其后用解化之道,又非常修之事,故并不载。
这句话说明了一些修炼方法因为过于高深或特殊,没有被记载下来。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修炼方法的保密和神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