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逸民部-卷十-原文
○逸民十
嵇康《高士传》曰:周丰,鲁人也。潜居自贵。哀公执贽请见之,丰辞。使人问曰:”有虞氏未施信於民而民信;夏后氏未施敬於民而民敬。何施而得斯於民也?”对曰:”墟墓之间,未施哀於民而民哀;宗庙社稷之中,未施敬於民而民敬。殷人作誓,而民始叛;周人作会,而民始疑。苟无礼义忠信诚悫之心以莅之,虽固乘结之,民其两不解乎?”
又曰:颜斶者,齐人也。宣王见之,王曰:”斶前。”斶曰:”王前。”王不悦。斶曰:”夫歜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王作色曰:”贵乎?”斶曰:”昔秦攻齐,令曰:’敢近柳下惠垄樵者,罪死不赦。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由是观之,生王之头不如死士之垄。”齐王曰:”愿先生与寡人游,食太牢,乘安车。”斶曰:”愿得蔬食以当肉,安事以当舆,无步以当贵,清净以自娱。”遂辞而去。
又曰:鲁连者,齐人,好奇伟倜傥。尝游赵,秦围邯郸,连却秦军。平原君欲封连,连不受。平原君乃置酒,以千金为寿。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而无取也。即有取,是商贩之事,不忍为也。”遂隐居海上,莫知所在。
又曰:河上公,不知何许人也。谓之丈人隐德,无言无德而称焉。安丘先生等从之,修其黄老业。
又曰:郑仲虞,不知何许人也。汉章帝自往,终不肯起,曰:”愿陛下何惜不为太上君,令臣得为偃息之民。”天子以尚书禄终其身,世号之白衣尚书。
又曰:司马季主者,楚人也。卜於长安。汉文帝时,宋忠、贾谊为太中大夫。谊曰:”吾闻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巫医。”试观卜数中,见季主闲坐,弟子侍而论阴阳之纪。二人曰:”观先生之状,听先生之辞,世未尝见也。尊官高位,贤者所处。何业之卑,何行之污?”季主笑曰:”观大夫类有道术,何言之陋?夫相引以势,相导以利,所谓贤者,乃可为羞耳。夫内无饥寒之累,外无劫夺之忧,处上而有敬,居下而无害,君子道也。卜之为业,所谓上德也。凤凰不与燕雀为群,公等喁喁,何知长者?”二人忽忽,不觉自失。后遂不知季主所在。(《史记》又载。)
又曰:班嗣,楼烦人也。世在京师,家有赐书,内足於财,好老庄之道,不屑荣官。桓君山从借《庄子》,报曰:”若庄子者,绝圣弃智,修性保身,清虚淡泊,归之自然。钓鱼於一壑,则万物不干其志;栖迟於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今吾子伏孔氏之轨迹,驰颜、闵之极艺,既系率於世教矣,何用大道为自炫燿也!昔有学步邯郸者,失其故步,匍匐而归。恐似此类,故不进也。其行已。”持论如此,遂终於家。
又曰:蒋诩字元卿,杜陵人,为兖州刺史。王莽为宰衡,诩奏事到灞上,称病不进。归杜陵,荆棘塞门,舍中三径,终身不出。时人谚曰:”楚国二龚,不如杜陵蒋翁。”
又曰:王真字叔平,杜陵人;李邵公,上郡人。真世二千石,王莽辟,不至。尝为杜陵门下掾,终身不窥长安城,但闭门读书,未尝问政,不过农田之事。邵公王莽时辟地河西,建武中,窦融欲荐之,固辞乃止。家累百金,优游自乐。
又曰:薛方,齐人,养德不仕。王莽安居迎方,因谢曰:”尧、舜在上,下有巢、许,今明王方欲隆唐虞之德,亦由小臣欲守箕山之志。”莽悦其言,遂终於家。
又曰:龚胜,楚人。王莽时遣使征聘,义不事二姓,遂不食而死。有老父来吊,甚哀。既而曰:”嗟乎!薰以香自烧,膏以明自消。龚先生竟夭天年,非吾徒也。”趍而出,终莫知其谁也。
张显《逸民传》曰:曹子臧者,曹宣公之子也。宣公卒,负刍杀太子留而自立,是为曹成公。其后晋执成公,将见子臧於周而立之。子臧辞曰:”前志有之:圣达节,次守节,不失节。为君,非吾节也。”遂亡命奔宋。晋侯请子臧反国而归成公,子臧以国致成公为君。(见《左传》。)
又曰:周党字伯况。整身清约,非法不行。建武中,征为义郎,以病去。诏曰:”昔夷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食朕禄。”后终隐居娱志,不营於世。
虞般佑《高士传》曰:皇甫士安少执冲素,以耕稼为业,专心好学。每改服以行,兼日而食,得风痺。或多劝修名,士安答曰:”居畎亩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势利而后名乎?”诏以为太子中庶子、著作郎,并不应也。
又曰:朱冲字臣容,南安人。少有德行,闲静寡欲,好学而贫。邻牛犯种,担刍送牛。牛主人大惭,乃不复暴。晋咸宁二年,诏曰:”处士朱冲,履行高洁,经学修明,征为博士及太子中庶子。”冲每闻征书至,辄逃入深山以免。居近夷俗,羌戎奉事若君也。
又曰:刘兆字延世,公府五辟三征皆不就。安贫慕道,潜志述作数十年,不出门。凡事述十馀万言。
又曰:伍朝字世明,好学该博,显命屡加,不就。镇南将军刘弘上请补零陵太守,主者以非选,竟不听。尚书郎胡济言朝守静衡门,志道日新,诚江南之良才,丘园之逸老也。且白衣为郡,前汉有旧,贲于家食,近代所崇,事可行也。朝竟不就。后卒于家。(王隐《晋书》亦同也。)
又曰:郭文举,河内轵县人。
年十三,有怀隐志。
每行山林,旬日忘归。
父母丧终,辞家不娶。
入陆浑嵩山少室,乃隐华阴之崖,以观石室之石函。
洛下将没,步担入吴兴馀杭大辟山穷谷无人之地,倚木於树,苫覆其上,亦无壁障。
时多虎暴,而文独宿积十馀年,恒著鹿皮裘葛巾。
司徒王公迎置果园中,众人问文曰:
‘饥而思食,壮而思室,自然之性。先生安独无情乎?’
文曰:
‘情由意生,意息则无情。’
又问:
‘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终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
文曰:
‘藏埋者,亦为蝼蚁所食,复何异哉?’
又曰:
‘狼虎害人,先生独不畏乎?’
文曰:
‘人无害兽之心,兽亦不害人耳。’
居园七年,逃归馀杭。
袁淑《真隐传》曰:
苏门先生,尝行见采薪於阜者,先生叹曰:
‘汝将以是终乎?哀哉!’
薪者曰:
‘以是终者,我也;不以是终者,我也。且圣人无怀,何其为哀?圣人以道德为心,不以富贵为志。’
因歌二章,莫知所终。
又曰:
鬼谷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隐居鬼谷山,因以为称。
苏秦、张仪师之,遂立功名。
先生遗书勉之曰:
‘二君岂不见河边之树乎?仆御折其枝,风浪荡其根。此木岂与天地有仇怨?所居然也。子见嵩岱之松柘乎?上枝干於青云,下根通於三泉,千秋万岁不逢斧斤之患。此木岂与天地有骨肉?所居然也。’
又曰:
郑长者,隐德无名,著书一篇,言道家事,韩非称之。
世传是长者之辞,因以为名。
又曰:
南公者,楚人。
埋名藏用,世莫能识。
居国南鄙,因以为号,著书言阴阳事。
又曰:
野老,六国时人。
游秦楚间,年老隐居,掌劝为务。
著书言农家事,因以为号。
又曰:
鹖冠子,或曰楚人。
隐居幽山,衣弊履穿,以鹖为冠,莫测其名,因服成号。
著书言道家事,马暖常师事之。
暖后显於赵,鹖冠子惧其荐己也,乃与暖绝。
又曰:
楚人有献鱼于楚王,曰:
‘今日渔获,食之不尽,卖之不售,弃之又可惜,是故来献。’
左右曰:
‘鄙哉,辞也!’
楚王曰:
‘渔者仁人,将以诲我也。’
乃恤鳏寡而存孤独,出仓粟,发币帛,去后宫,楚国大治。
又曰:
河上丈人,家贫,编萧自给。
其子没泉,得千金之珠。
丈人曰:
‘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泉,骊龙颔下。子能得其珠者,遇其睡也。使龙而寤,子其齑粉矣。’
又曰:
孙叔敖遇狐丘先生,曰:
‘仆闻人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处之。’
叔敖曰:
‘不然。吾爵高而志益下,官大而志益小,禄厚而施益溥。’
丈人曰:
‘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又见《列子》。)
又曰:
客有候孔子者,颜渊问曰:
‘客何人也?’
孔子曰:
‘窅兮泛兮,吾不测也。夫良玉径尺,虽有十仞之土,不能掩其光;明珠度寸,虽有函丈之石,不能戢其耀。苟蕴美自厚,容止可知矣。’
‘《说苑》曰:’
卫有丈夫负缶入井灌韭,终一日一区。
邓析下车教之,为机后重前轻,命曰槁,终日灌韭百区不倦。
卫丈夫曰:
‘吾师言有机智之心,我非不知,不欲为也。’
‘《杂记事》曰:’
徐稚忽荣禄,陈蕃钦其高行,以礼招请,署为功曹。
及师友祭酒,又特为设东面之坐,重席佩巾几以候之。
稚辞疾不到。
王僧虔《吴地记》曰:
处士陆著,字文伯。
汉桓灵之间,州府交辟,并不就,惟事栖遁。
临卒,诫诸子弟云:
‘吾少未尝官,勿苟仕浊世。’
子弟遵训,遂二代不仕,并有盛名。
又曰:
桐庐县东有大溪,九里注庐溪口,南通新安,东出富阳,青山绿波,连霄亘壑。
昔征士散骑常侍戴勃游此,自言山水之致极也。
勃字长云,谯国铚人。
父散骑常侍逵,字安道。
弟子常侍国子祭酒颙,并高蹈俗外,三叶肥遁,为海内所称。(梁典曰:戴颙字仲若,与逵并隐遁有高名。颙以父不仕,复循其业,辟皆不就。)
梁萧绎《孝德传》曰:
缪斐字文雅,东海兰陵人。
世乱,将家避地海滨。
不以遁世为闷,不以穷居为伤,浣衣濯冠,以俟绝气。
‘《道学传》曰:’
乐钜公者,宋人。
独好黄老,恬静不慕荣贵,号曰:
安丘丈人。
又曰:
孔总,会稽山阴人,逸操不群,惟有一奴自随。
奴善吹笙,总为《洛生咏》,与之相对而已。
‘《世说》曰:’
郗超每闻欲高尚隐退者,辄为辨百万资,并为造立居室。
在剡为戴公起宅甚精,戴始往居,与所亲书曰:
‘近至剡,如入官舍。’
又曰:
支道林因人就深公买印山,深公曰:
‘未闻巢、由买山而隐。’
‘陆机《招隐诗》曰:’
明发心不怡,投衭聊踯躅。
踯躅欲安之?幽人在浚谷。
朝采南涧藻,夕宿西山足。
轻条像云构,密叶成翠幄。
‘左思《招隐诗》曰:’
杖策招隐士,荒途横古今。
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陆云《逸民赋》曰:’
古之逸民,轻天下,轻万物,而欲专一丘之忻,擅一壑之美。
天地不易其乐,万物不干其志,然后可以妙有生之极,因无疆之休。
乃为赋曰:
‘相荒土以为居,度山阿而考室;层幽翳薈,穹谷重深;岩木振颖,葛藟垂阴;潜鱼潦沚,嘤鸟来吟;顾蔬囿於滋薄,即兰堂於芳林;靡飞飘以赴节,挥天籁以兴音;抱回流之别沼,食秋华於高岑;濛三泉以濯流,浚金谷以投簪;遵渚龙见,在林凤戢;遁绵野而宅心,望岩穴而凯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逸民部-卷十-译文
嵇康在《高士传》中说:周丰,是鲁国人。他隐居起来,自视甚高。鲁哀公带着礼物来请见他,周丰推辞了。哀公派人去问他说:‘有虞氏没有对百姓施加信任,但百姓却信任他;夏后氏没有对百姓施加敬意,但百姓却尊敬他。那么,应该怎么做才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和尊敬呢?’周丰回答说:‘在坟墓之间,没有对百姓施加哀悼,但百姓却感到哀伤;在宗庙社稷之中,没有对百姓施加敬意,但百姓却表示尊敬。商朝人立誓,百姓开始背叛;周朝人立会,百姓开始怀疑。如果没有礼义忠信诚悫之心来对待百姓,即使固守着法律,百姓难道不会感到困惑吗?’
又记载:颜斶,是齐国人。齐宣王见到他,宣王说:‘颜斶,你过来。’颜斶说:‘大王,您过来。’宣王不高兴。颜斶说:‘臣子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宣王变了脸色说:‘这算是什么道理?’颜斶说:‘从前秦国攻打齐国,下令说:’‘敢靠近柳下惠坟墓砍柴的人,死罪不赦。能抓到齐王头颅的人,封为万户侯。’由此看来,活着的王的头颅不如死去的烈士的坟墓。’齐宣王说:‘希望先生能与我同游,享受丰盛的宴席,乘坐安稳的车子。’颜斶说:‘我愿意吃简单的饭菜代替肉食,安稳的步行为代车马,不追求名利,保持内心的清净以自娱。’于是辞别而去。
又记载:鲁连,是齐国人,性格奇特不凡。曾经游历赵国,秦国围攻邯郸,鲁连击退了秦军。平原君想要封赏鲁连,鲁连不接受。平原君于是设宴,用千金为寿。鲁连笑着说:‘天下之士所尊贵的是帮助人排忧解难而不求回报。如果有所求取,那就是商贩的行为,我不愿意这样做。’于是隐居在海边,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又记载:河上公,不知是哪里人。被称为丈人隐德,因为他不言不语,没有显赫的德行而被人称颂。安丘先生等人跟随他,修炼黄老之术。
又记载:郑仲虞,不知是哪里人。汉章帝亲自前来拜访,他始终不起身,说:‘陛下何必不舍得成为太上君,让我能够成为闲适的百姓。’皇帝赐给他尚书禄位,他终身被称为白衣尚书。
又记载:司马季主,是楚国人。在长安给人占卜。汉文帝时,宋忠、贾谊担任太中大夫。贾谊说:‘我听说圣人不住在朝廷,一定在巫医之中。’我观察占卜之术,看到季主悠闲地坐着,弟子侍立在旁讨论阴阳之理。两人说:‘观察先生的模样,听先生的言辞,世间从未见过。尊贵的官位,是贤者所居。为何你的行业如此低微,行为如此卑劣?’季主笑着说:‘看你们的样子,似乎懂得一些道术,为何说话如此浅薄?用权势来引导,用利益来诱导,所谓贤者,竟然可以如此羞耻。内在没有饥寒的困扰,外在没有抢夺的忧虑,处于上位而有敬意,处于下位而无害,这是君子的道路。占卜作为行业,是所谓的上德。凤凰不与燕雀为伍,你们嗡嗡嘤嘤,怎么能了解长者的境界呢?’两人感到羞愧,不由自主地感到失落。后来就不知道季主在哪里了。(《史记》也有记载。)
又记载:班嗣,是楼烦人。世代居住在京城,家中藏书丰富,财富充足,喜欢老庄之学,不屑于追求荣华富贵。桓君山向他借《庄子》,他回答说:‘像庄子这样的人,摒弃圣智,修养本性,保持清静淡泊,回归自然。在山谷中钓鱼,万物不能干扰他的志向;在山丘上闲逛,天下不能改变他的快乐。现在你沉溺于孔子的教条,追求颜回、闵子骞的极致技艺,已经陷入了世俗的教育,还用大道来炫耀自己做什么!以前有学习邯郸步法的人,失去了原来的步伐,匍匐着回来。我担心自己会像这样的人,所以不前进。’他的言论如此,最终在家中度过余生。
又记载:蒋诩字元卿,是杜陵人,担任兖州刺史。王莽担任宰衡时,蒋诩上奏事到灞上,声称生病不前进。回到杜陵后,荆棘堵塞了家门,家中有三条小路,他终身不出门。当时的人有谚语说:‘楚国的两位龚氏,不如杜陵的蒋翁。’
又记载:王真字叔平,是杜陵人;李邵公,是上郡人。王真世代担任二千石级别的官职,王莽征召他,他没有去。曾经担任杜陵门下掾,终身不进入长安城,只是闭门读书,不曾过问政事,只是处理农田的事务。李邵公在王莽时期被征召到河西,建武年间,窦融想要推荐他,他坚决辞谢才作罢。家中积累了一百金,优游自乐。
又记载:薛方,是齐国人,修养德行而不做官。王莽安居乐业地迎接薛方,于是对他说:‘尧、舜在上,下面有巢、许,现在明王正想要发扬唐虞的德行,也像小臣想要守护箕山的志向一样。’王莽喜欢他的话,于是他在家中度过余生。
又记载:龚胜,是楚国人。王莽时期,他被派遣去征召,他坚持不事奉两个姓氏,最终绝食而死。有一个老父来吊唁,非常悲伤。然后说:‘唉!香草因为香气而自焚,油脂因为明亮而消散。龚先生竟然短命,不是我的同类。’匆匆离去,最终没有人知道他是谁。
张显的《逸民传》中说:曹子臧是曹宣公的儿子。宣公去世后,负刍杀了太子留自立,这就是曹成公。后来晋国抓住了曹成公,准备在周国见到子臧并立他为君。子臧推辞说:‘前人的志向有:圣人通达节操,次之守节,不失节。做君王,不是我的节操。’于是逃亡到宋国。晋侯请求子臧回国并立曹成公为君。(见《左传》。)
又记载:周党字伯况。他身体清瘦,生活简朴,不违法纪。建武年间,他被征召为义郎,因病辞去。诏书说:‘从前伯夷、叔齐不吃周朝的粮食,太原的周党也不吃朕的俸禄。’后来他隐居在山中,不为世俗所营。
虞般佑的《高士传》中说:皇甫士安年轻时保持朴素,以耕作为业,专心好学。每次更换衣服出行,两天只吃一顿饭,得了风痹病。有人多次劝他修养名声,士安回答说:‘住在田地之中,也可以乐享尧、舜之道,何必追求权势和利益而后才有名声呢?’皇帝任命他为太子中庶子、著作郎,他都没有接受。
又记载:朱冲字臣容,是南安人。他年轻时就很有德行,性格闲静,欲望很少,喜欢学习但贫穷。邻居的牛闯入他的田地,他担着草料送回牛。牛的主人非常惭愧,从此不再侵犯。晋咸宁二年,诏书说:‘处士朱冲,品行高洁,经学修养明确,征召他为博士及太子中庶子。’朱冲每次听到征召的书信,就逃入深山以免。
又记载:刘兆字延世,多次被公府征召,三次被征召,都没有接受。他安于贫穷,追求道德,潜心著述数十年,不出门。他著述了十余万字。
又记载:伍朝字世明,喜欢学习,知识渊博,多次受到显赫的任命,都没有接受。镇南将军刘弘上奏请求任命他为零陵太守,主管官员认为他不符合选拔条件,最终没有接受。尚书郎胡济说伍朝守静在家中,志向日益新,确实是江南的良才,是园林中的隐士。而且以白衣身份担任郡守,前汉有先例,近代也受到推崇,这件事是可以做的。伍朝最终没有接受。后来在家中去世。(王隐的《晋书》也有相同的记载。)
又说道:郭文举,是河内轵县人。十三岁时,就有了隐居的志向。每次行走山林,十天都忘记回家。父母去世后,他辞别家乡,不娶妻。进入陆浑嵩山少室,隐居在华阴的悬崖上,观察石室中的石函。洛阳将要陷落时,他步行携带行李进入吴兴余杭的大辟山无人之地,靠着树木,用草覆盖在上面,也没有墙壁遮挡。当时多有老虎出没,但郭文举独自居住了十多年,常常穿着鹿皮衣和葛巾。司徒王公迎接他并安置在果园中,众人问郭文举说:‘饿了想吃饭,壮年想成家,这是人的自然本性。先生为何没有感情呢?’郭文举说:‘感情是由意志产生的,意志停止了,感情也就消失了。’又问:‘先生独自居住在偏僻的山中,如果生病遭遇不幸,最终被乌鸦吃掉,难道不痛苦吗?’郭文举说:‘被埋葬的人,也会被蚂蚁吃掉,这有什么不同呢?’又问:‘狼虎会伤害人,先生难道不害怕吗?’郭文举说:‘人没有伤害野兽的心,野兽也不会伤害人。’在果园住了七年,逃回余杭。
袁淑的《真隐传》中说:苏门先生,曾经出行时看到有人在山丘上砍柴,他感叹道:‘你将就此度过一生吗?多么悲哀啊!’砍柴的人说:‘就此度过一生的人,是我;不就此度过一生的人,也是我。而且圣人没有怀恋之情,为什么悲哀呢?圣人以道德为心,不以富贵为目标。’于是唱了两首歌,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
又说道:鬼谷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隐居在鬼谷山,因此被称为鬼谷先生。苏秦、张仪是他的学生,于是他们建立了功名。先生留下书鼓励他们说:‘你们难道没见过河边的树吗?仆人折断了它的枝条,风浪摇动了它的根。这棵树难道与天地有仇怨吗?这是自然的。你们看到嵩山和泰山的松树和柞树吗?上枝干直插青云,下根通向三泉,千秋万岁不会受到斧头的砍伐。这棵树难道与天地有血缘关系吗?这是自然的。’
又说道:郑长者,有隐德而不出名,写了一篇文章,谈论道家的事情,韩非称赞他。世人传说这是长者的言论,因此称他为郑长者。
又说道:南公,是楚国人。隐藏名声,不为人所知。居住在国南的边陲,因此被称为南公,写书谈论阴阳的事情。
又说道:野老,是战国时的人。在秦楚之间游历,年老后隐居,以劝人为业。写书谈论农家的事情,因此被称为野老。
又说道:鹖冠子,有人说他是楚国人。隐居在幽深的山中,衣服破烂,鞋子破旧,用鹖鸟的羽毛做帽子,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因此以他的衣服命名。写书谈论道家的事情,马暖常常拜他为师。马暖后来在赵国显赫,鹖冠子害怕马暖推荐他,于是与马暖断绝关系。
又说道:楚国有个人向楚王献鱼,说:‘今天捕到的鱼,吃了吃不完,卖也卖不出去,扔掉又可惜,所以来献给您。’左右的人说:‘这话说得多么粗俗啊!’楚王说:‘渔夫是个仁慈的人,他这是在教我。’于是楚王关心鳏寡孤独,分发粮食,发放布匹,废除后宫,楚国因此治理得很好。
又说道:河上丈人,家里贫穷,编织芦苇来维持生计。他的儿子在泉中溺死,得到一颗价值千金的珍珠。丈人说:‘拿石头来打它!千金之珠,一定在九重泉的深处,骊龙的颔下。你能得到这颗珠子,是因为遇到了它睡觉的时候。如果龙醒来,你将被它咬成粉末。’
又说道:孙叔敖遇到狐丘先生,说:‘我听说人有三利,必有三患,你知道吗?官职高的人被人嫉妒,官位大的人被君主厌恶,俸禄丰厚的人被怨恨。’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官职高而志向更加谦虚,官位大而志向更加微小,俸禄丰厚而施舍更加广泛。’丈人说:‘说得好啊!连尧、舜都会为此感到困扰。’(又见《列子》。)
又说道:有客人来拜访孔子,颜渊问:‘这位客人是谁?’孔子说:‘他深不可测。就像好玉虽然有一尺长,即使有十仞高的土,也不能掩盖它的光泽;明珠虽然只有一寸大,即使有十丈高的石头,也不能掩盖它的光辉。如果一个人内心蕴藏着美好的品质,他的举止就会表现出来。’
《说苑》中说:卫国有个人背着瓦罐进入井中浇灌韭菜,一天浇一个区。邓析下车教他,用机杼后重前轻,命名为槁,一天浇韭菜百区而不疲倦。卫国的丈夫说:‘我的老师说过有机智之心,我并不是不知道,但我不想这样做。’
《杂记事》中说:徐稚突然得到荣耀的官职,陈蕃钦佩他的高尚品行,用礼节邀请他,任命他为功曹。等到担任师友祭酒,又特别为他安排了东面的座位,用厚厚的垫子和巾子来等待他。徐稚以生病为由拒绝前往。
王僧虔的《吴地记》中说:处士陆著,字文伯。在汉桓帝、灵帝之间,州府多次征召他,他都不去,只从事隐居。临终前,他告诫子弟们说:‘我年轻时从未做过官,不要随便在污浊的世界中做官。’子弟们遵从他的教导,两代人都没有做官,都有很高的名声。
又说道:桐庐县东边有一条大溪,九里注入庐溪口,南通新安,东出富阳,青山绿波,连绵的山峰和深谷。以前征士散骑常侍戴勃游历此地,自称这是山水之美的极致。戴勃字长云,是谯国铚人。他的父亲散骑常侍戴逵,字安道。他的儿子常侍国子祭酒戴颙,都隐居在世俗之外,三代人都隐居,被海内人所称赞。(梁典说:戴颙字仲若,与戴逵一起隐居,有很高的名声。戴颙因为父亲不做官,也遵循他的事业,征召都不去。)
梁萧绎的《孝德传》中说:缪斐字文雅,是东海兰陵人。在乱世中,带着家人避难到海滨。他不以隐居为苦,不以穷困为忧,洗衣服,梳理头发,等待生命的终结。
《道学传》中说:乐钜公,是宋国人。独自喜欢黄老之学,恬静不追求荣华富贵,被称为安丘丈人。
又说道:孔总,是会稽山阴人,行为与众不同,只有一个奴仆跟随他。奴仆擅长吹笙,孔总唱《洛生咏》,与他对唱。
《世说》中说:郗超每次听到有人想要隐居高尚的人,就会为他筹集百万资金,并为他建造住所。在剡地为戴公建造的住宅非常精美,戴公开始居住后,给他的亲近的人写信说:‘最近到了剡,就像进入了官舍。’
又说道:支道林因为有人向他买印山,深公说:‘没有听说过巢父、许由买山来隐居。’
陆机的《招隐诗》中说:清晨出发心情不愉快,投衣徘徊。徘徊想要去哪里?隐居者在深谷。清晨采摘南涧的藻类,傍晚在西山脚下过夜。轻柔的枝条像云彩搭建,密集的叶子形成翠绿的帐篷。
左思的《招隐诗》中说:拄着拐杖招引隐士,荒野的道路横贯古今。山洞没有房屋结构,山中有弹琴的声音。
陆云的《逸民赋》中说:古代的隐士,轻视天下,轻视万物,只想专享一丘的乐趣,独占一壑的美景。天地不会改变他们的快乐,万物不会干扰他们的志向,然后可以达到生命的极致,享受无尽的休息。于是写赋说:‘选择荒芜的土地作为居住地,穿越山丘寻找房屋;层层幽暗的树木,深谷重重叠叠;岩石和树木挺拔,葛藤和野草垂下阴凉;潜游的鱼儿在水中嬉戏,鸟儿在林中鸣叫;回顾菜园的滋润,就在芳香的树林中;没有飞翔的鸟儿扰乱节拍,挥洒天籁般的音乐;抱回流的水,在高山之巅采摘秋天的花朵;让三泉的清泉洗涤,在金谷中投掷簪子;遵循渚龙的出现,在林中等待凤凰的栖息;在广袤的野外安顿心灵,望着岩穴进入其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逸民部-卷十-注解
周丰:周丰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以隐居自贵著称,是古代隐士的典型代表。
哀公:鲁国国君,名姬嘉,在位期间有求贤若渴之誉。
执贽:古代以礼物表达敬意,执贽即拿着礼物。
有虞氏:古代部落联盟首领,以德治民著称。
夏后氏:夏朝的开国君主,以武力立国。
殷人:商朝人,商汤灭夏后建立商朝。
周人:周朝人,周武王灭商后建立周朝。
礼义:指礼节和道义,是古代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忠信诚悫:指忠诚、守信、诚实、谦逊等美德。
颜斶:战国时期齐国人,以清高自守著称。
宣王:齐宣王,名田辟疆,齐国的国君。
柳下惠:春秋时期鲁国大夫,以仁德著称。
太牢:古代祭祀或宴请时所用的最高等级的牲畜。
安车:一种装饰华丽的马车。
鲁连:战国时期齐国人,以智谋和武勇著称。
赵: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河北省南部。
邯郸:赵国的都城,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
平原君:赵国的贵族,名赵胜,以豪爽著称。
河上公:传说中的道家人物,相传是《道德经》的传授者。
黄老业:指道家学问,黄指黄帝,老指老子。
郑仲虞:东汉时期人,以隐居不仕著称。
汉章帝:东汉时期的皇帝,名刘炟。
白衣尚书:指未做官的官员,因穿白衣而得名。
司马季主:战国时期楚国人,以占卜为业。
宋忠:西汉时期人,曾任太中大夫。
贾谊:西汉时期人,曾任太中大夫,以辞赋著称。
楼烦:古代北方民族,活动于今山西、内蒙古一带。
桓君山:东汉时期人,曾任太中大夫。
杜陵: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
王莽:西汉末年的权臣,后自立为帝,建立新朝。
箕山:古代名山,位于今河南省登封市。
巢、许:指巢父和许由,都是古代的隐士。
曹子臧:春秋时期曹国人,以忠诚著称。
负刍:古代的一种刑罚,指背负干草。
太子留:曹国太子,被负刍所杀。
晋:春秋五霸之一,位于今山西省南部。
周党:东汉时期人,以清高自守著称。
夷齐:指伯夷和叔齐,是商末的两位贤人。
太原: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中部。
皇甫士安:东汉时期人,以清高自守著称。
畎亩:指农田。
尧、舜: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君,尧以德治天下,舜以仁治天下。
朱冲:晋朝时期人,以清高自守著称。
羌戎:古代北方民族,活动于今甘肃、青海一带。
刘兆:晋朝时期人,以清高自守著称。
伍朝:晋朝时期人,以清高自守著称。
镇南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军事。
零陵太守:古代官职,掌管零陵郡(今湖南省永州市)。
王隐:晋朝时期人,曾任秘书监,以史学著称。
郭文举:郭文举是古代一位隐士,河内轵县人,以隐居山林、不问世事而著称。
隐志:指隐居的志向,即追求隐逸生活的愿望。
华阴:华阴县,位于陕西省东部,是古代著名的隐居之地。
石室:指山中的洞穴,古代隐士常在此修行。
石函:指石室中的石制容器,常用于存放经文或珍贵物品。
吴兴馀杭大辟山:吴兴和馀杭是古代地名,大辟山是指山名。
洛下:指洛阳,古代都城,位于河南省。
司徒王公:司徒是古代官职,王公指王姓的贵族。
苏门先生:苏门先生是古代一位隐士,以高洁的品德和隐逸的生活方式著称。
鬼谷先生:鬼谷先生是古代一位隐士,传说中擅长兵法和纵横之术。
苏秦、张仪:苏秦和张仪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曾师从鬼谷先生。
道家: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流派之一,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
韩非:韩非是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
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代表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农家:农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流派之一,关注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
鹖冠子:鹖冠子是古代一位隐士,以戴鹖鸟羽毛制成的帽子为特征。
马暖:马暖是古代一位人物,曾师从鹖冠子。
楚王:楚王是楚国的君主。
河上丈人:河上丈人是古代一位隐士,以住在河边而得名。
孙叔敖: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楚国的政治家,以清廉著称。
狐丘先生:狐丘先生是古代一位隐士,与孙叔敖有交往。
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颜渊:颜渊是孔子的弟子,以德行著称。
良玉:指美玉,常用来比喻贤人。
明珠:指珍贵的宝石,常用来比喻贤人或有才华的人。
卫丈夫:卫丈夫是古代一位普通百姓。
邓析:邓析是春秋时期卫国的法家学者。
徐稚:徐稚是东汉时期的一位隐士,以高尚的品德著称。
陈蕃:陈蕃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名臣,以清正廉洁著称。
王僧虔:王僧虔是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著有《吴地记》。
陆著:陆著是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
戴勃:戴勃是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以游历山水著称。
梁萧绎:梁萧绎是南朝梁的皇帝,著有《孝德传》。
缪斐:缪斐是南朝梁的一位文学家。
乐钜公:乐钜公是南朝宋的一位道家学者。
孔总:孔总是南朝宋的一位隐士。
郗超:郗超是南朝宋的一位官员。
支道林:支道林是南朝宋的一位佛教高僧。
深公:深公是南朝宋的一位佛教高僧。
陆机:陆机是西晋时期的文学家,著有《招隐诗》。
左思:左思是西晋时期的文学家,著有《招隐诗》。
陆云:陆云是西晋时期的文学家,著有《逸民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逸民部-卷十-评注
古文开篇介绍了郭文举的生平,他自幼怀有隐居之志,对山林自然有着深厚的情感。行山林旬日忘归,可见其对自然的热爱之深。父母丧终后,他辞家不娶,选择了隐居的生活,这种选择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对世俗观念的挑战,体现了其对个人志向的坚持。
文中提到郭文举在洛下将没时,选择了入吴兴余杭大辟山穷谷无人之地,倚木于树,苫覆其上,独宿积十余年。这种极端的隐居生活,反映出他对于自然和宁静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世俗纷扰的排斥。
在与其他人的对话中,郭文举表达了自己对于情感和生命的看法,他认为情感是由意念产生的,意念消失则情感也随之消失。这种观点体现了道家对于情感的超然态度,以及对自然法则的顺应。
袁淑《真隐传》中的苏门先生,通过对话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和道德的理解,认为圣人以道德为心,不以富贵为志。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融合,以及对道德修养的重视。
鬼谷先生的故事,通过比喻河边之树和嵩岱之松柘,说明了顺应自然法则的重要性,以及通过修养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
郑长者、南公、野老、鹖冠子等人的故事,都是对隐逸生活的描述,体现了古代士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楚人献鱼于楚王的故事,通过渔者的仁心,说明了仁爱之心的重要性,以及通过仁爱可以带来社会的和谐。
河上丈人的故事,通过千金之珠的比喻,说明了在追求物质财富时,需要谨慎行事,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孙叔敖与狐丘先生的对话,体现了道家对于人生智慧的探讨,以及对个人修养的重视。
孔子与客人的对话,通过良玉和明珠的比喻,说明了内在美的重要性。
卫丈夫与邓析的故事,通过灌韭的方法,说明了智慧的应用。
陆著的故事,体现了古代士人对于清高和隐逸生活的追求。
戴勃的故事,通过对山水的赞美,体现了古代士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
缪斐的故事,体现了古代士人在乱世中的坚守和宁静。
乐钜公的故事,体现了道家对于恬静生活的追求。
孔总的故事,体现了古代士人对于清高和隐逸生活的追求。
郗超与支道林的故事,体现了古代士人对于隐逸生活的支持。
陆机、左思、陆云的作品,通过对隐逸生活的描绘,体现了古代士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