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逸民部-卷六-原文
《隋书·隐逸传》曰: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
髫龀丧父,事母以孝。
闻母曾呕吐,疑为中毒,因跪而尝之。
伯父玚深所嗟尚,每称曰:”此儿,吾家之颜子也。”
后丁母忧,居丧骨立。
服阕,舍宅为伽蓝,脱身而出。
诣学请业,精研不倦。
遂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
隋有天下,毕志不仕。
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口无杀害之言。
至於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
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穀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
少长肃然,不敢弛惰。
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士谦闻而自责曰:”何乃为人所疏,顿至於此!”
家富於财,躬处节俭,每以赈施为务。
开皇八年,终於家。
又曰:崔廓字士玄,博陵安平人也。
少孤贫而母贱,由是不为邦族所齿。
长为里佐,屡逢屈辱。
於是感激,逃入山中。
遂博览书籍,多所通涉,山东学者皆宗之。
既还乡里,不应辟命,与赵郡李士谦为忘言之友,每相往来,时称崔李。
及士谦死,廓哭之恸,为之作传,输之秘府。
士谦妻卢氏寡居,每有家事,辄令人咨廓取定。
廓尝著论,言刑名之理,其义甚精。
大业中,终于家,时年八十。
又曰:徐则,东海剡人也。
幼沉静,寡嗜欲。
受业於周弘正,善三玄,精于论议。
怀栖隐之操,杖策入缙云山。
后学数百人,苦请教授,则谢而遣之。
不娶妻,常服巾褐。
陈太建时,应召来,憩于至真观,期月,又辞入天台山,因绝谷养性,所资惟松水而已。
虽隆冬沍寒,不服绵絮。
初在缙云山,太极真人徐君降之曰:”汝年出八十,当为王者师,然后得道也。”
晋王广镇扬州知其名,手书召之,遂诣扬州。
其后夕中,命侍者取香火,如平常朝礼之仪,至五更而卒,支体柔弱如生。
又曰:张文诩,河东人也。
父琚,开皇中为洹水令,以清正闻。
有书数千卷,教训子侄,皆以明经自达。
文诩博览文籍,特精三礼。
高祖引致天下名儒硕学之士。
文诩时游太学,学内翕然,咸共宗仰。
其门生多诣文诩,请质疑滞。
文诩辄博引证据,辨说无穷,惟其所择。
右仆射苏威闻其名而召之,与语,大悦,劝令从官。
文诩意不在仕,固辞焉。
仁寿末,学废,文诩策杖而归,灌园为业,州郡频举,皆不应命。
事母以孝闻。
每以德化人,乡党颇移风俗。
尝有人夜中窃刈其麦者,见而避之。
盗因感悟,弃麦而谢。
文诩慰谕之,自誓不言,固令持去。
经数年,盗者向乡人说之,始为远近所悉。
州县以其贫素,将加赈恤,辄辞不受。
每闲居无事,从容长叹曰:”老冉冉而将至,恐修名之不立。”
以如意击几,皆有处所,时人方之闵子骞、原宪焉。
终於家,年四十。
乡人为立碑颂,号曰张先生。
《唐书·隐逸传》曰:王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人也。
少与李播、吕才为莫逆之交。
隋大业中,应孝悌廉洁,举授扬州六合县丞。
非其所好,弃官还乡里。
绩河渚中,先有田数顷。
邻渚有隐士仲长子先,服食养性,绩重其真素,愿与相近。
乃结庐河渚,以琴酒自乐。
尝游北山,因为《北山赋》以见志。
绩尝躬耕於东皋,故时人号东皋子。
或经过酒肆,动经数日,往往题壁作诗,多为好事者咏讽。
贞观十八年卒。
临终自克死日,遗命薄葬,兼预自为墓志。
又曰:田游岩,京兆三原人也。
初补太学生,后罢归,游於太白山。
每遇林泉会意,辄留连不能去。
其母及妻子并有方外之志,与游岩同游山水二十馀年。
后入箕山,就许由庙东,筑室而居,自称许由东邻。
调露中,高宗幸嵩山,遣中书侍郎薛元超就问其母,游岩山衣田冠,出拜。
帝令左右扶止之,谓曰:”先生养道山中,比得佳否?”
游岩曰:”臣泉石膏肓,烟霞痼疾。既逢圣代,幸得逍遥。”
帝曰:”朕今得卿,何异汉获四皓乎?”
因将游岩就行宫,授崇文馆学士,令与太子少傅刘仁轨谈论。
帝后将营奉天宫于嵩山,游岩旧宅先居宫侧,特令不毁,仍亲书题额悬其门曰:”隐士田游岩宅。”
又曰:史德义,苏州昆山人也。
咸亨初,隐居武丘山,以琴书自适。
或骑牛带瓢,出入郊郭廛市,号为逸人。
高宗闻其名,征赴洛阳,寻称疾东归,公卿已下皆赋诗饯别。
德义亦以诗留赠,其文甚美。
天授初,江南道宣劳使周兴表荐,则天征赴都,诏曰:”苏州隐士史德义,志尚虚玄,素履贞确,谦冲彰於里闬,孝友表於闺庭;固辞征辟,长往严陵之濑;多谢簪裾,高蹈愚公之谷。朕承天革命,建极开阶,寤寐星云,物色林壑,顺贞期而损薜带,应休运而解荷裳,粤自海隅,来游魏阙,行藏之理斯得,去就之节无违,风操可知,启沃攸伫,特宜优奖,委以谏曹,授谏议大夫。”
后放归丘壑。
又曰:王友贞,怀州河内人也。
弱冠时,母病笃,医言惟啖人肉乃差。
友贞独念无可求治,乃割股肉以饴亲,母疾寻差。
则天闻之,令就其家验问,特加旌表。
友贞素好学,读九经皆百遍,训诲子弟,如严君焉。
口不言人过,尤好释典,屏绝膻味,出言未曾负诺。
时论以为真君子。
中宗在春宫,召为司议郎,不就。
神龙初,又拜太子中舍人,仍令所司以礼征赴。
及至,固以疾辞。
玄宗在东宫,又表请礼征之,以年老,竟辞不赴。
年九十馀,开元四年卒。
特下制赠银青光禄大夫。
又曰:卢鸿一字浩然,本范阳人,徙家洛阳。
少有学业,颇善籀篆楷隶,隐於嵩山。
开元初,遣币礼再征,不至。
五年,下诏征之。
至东都,谒见不拜。
宰相遣人问其故,奏言:”臣闻老君言,礼者忠信之所薄,不足可依。山臣鸿一敢以忠信奉见。”
上别召升内殿,赐之酒食,诏曰:”卢鸿一应辟而至,访之政道,有会淳风,爰举逸人,用劝天下。特宜授谏议大夫,放之还山。”
又曰:王希夷,徐州滕人也。
孤贫好道。
父母终,时为人牧羊,收佣以供葬。
葬毕,隐於嵩山,师道士黄赜向四十年,尽能传其闭气道养之术。
颐卒,更居兖州徂徕山中,与道士刘玄博为栖遁之友。
好《易》及《老子》,尝饵松柏叶及杂花散。
景龙中。年七十馀,气益壮。
刺史卢齐卿就谒致礼,因访以字人之术。
希夷曰:”孔子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可以终身行之矣。”
及玄宗东巡,敕州县以礼徵召。
至驾前,年已九十六。
上令中书令张说访以道义,宦官扶入宫中,与话,甚悦。
诏授朝散大夫,守国子博士,听致仕还山。
又曰:卫大经者,笃学善《易》,口无二言。
则天降诏征之,辞疾不赴。
与魏州人夏侯乾童有旧,闻乾童母卒,徒步往吊之。
乡人止之曰:”当夏溽暑,岂可涉千里?致书可也。”
大经曰:”尺书安能尽意!”
遂行至魏州。
会乾童出行,大经造门设席,行吊礼,不讯其家人而还。
开元初,毕构为刺史,谓解令孔慎言曰:”卫生德厚,宜有旌异。古人式干木之闾,礼贤故也。”
慎言造门就谒。
时大经已年老,辞疾不见。
尝预筮死日,先凿墓,自为志文。
如筮而终。
又曰:李元凯者,博学,善天文律历。
然性恭慎,口未尝言人之过。
乡人宋璟,年少时师事之。
及璟作相,使人遗元凯束帛,将荐举之,皆拒而不答。
景龙中,元行冲为洺州刺史,邀元凯至州,问以经义,因遗衣服。
元凯辞曰:”微躯不宜服新丽,但恐不能胜其美,以速咎也。”
行冲乃以泥涂污而与之,不获已而受。
及还,乃以己之所蚕素丝五两,以酬行冲曰:”义不受无妄之财。”
年八十馀终。
又曰:徐仁纪者,圣历中征拜左拾遗,三上书论得失,不纳,谓人曰:”三谏不听,可去矣。”
遂移病归乡里。
神龙初,宣慰使举仁纪之行可以激俗,又征拜左补阙,三上书,又不省,乃诣执政,求出,授灵昌令。
妻子不之官,廨舍惟衣履及书疏而已,馀无所蓄。
又曰:孙处玄,长安中征为左拾遗,颇善属文,常恨天下无书以广所闻。
神龙初,桓彦范等用事,处玄遗彦范书,论时事得失。
彦范竟不用其言。
乃去官还乡里,以病卒。
又曰:白履忠,陈留浚仪人也。
博涉文史,尝隐居于古大梁城,时人号为梁丘子。
景云中,征拜校书郎,寻弃官而归。
开元十年,刑部尚书王志愔表荐履忠隐居读书,贞苦守操,有古人之风,堪代褚无量、马怀素入阁侍读。
乃征赴京师。
及至,辞以老病,不任职事。
诏授朝散大夫,停留数月而归。
履忠乡人左庶子吴竞谓履忠曰:”吾子家室屡空,竟不沾斗米匹帛,虽得五品,何益於实也?”
履忠欣然。
寻以寿终。
又曰:崔觐,梁州城固人也。
为儒不乐仕进,以耕稼为业。
老而无子,乃以田宅家财分给奴婢,令各为生业。
觐夫妻遂隐於城固南山,家事不问。
约奴婢递过其舍,至则供给酒食而已。
夫妇林泉相对,以啸咏自娱。
山南节度使郑馀庆高其行,辟为节度参谋,累邀,方至府第。
为吏无方略,若不达人事,馀庆以长者优容之。
太和八年,左补阙王直方荐觐有高行,诏以起居郎征之,觐辞疾不起,卒於山。
皇甫士安《高士传》曰:王倪者,尧时贤人也,师被衣。
啮缺又学於王倪,问道焉。
啮缺曰:”子不知厉害,则至人固不知利乎?”
王倪曰:”至人神矣。
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暴风振海而不能惊。
若然者,乘云雨,骑日月,而游天地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间乎?”
又曰:善卷者,古之贤人也。
尧闻其得道之士,乃北面师之,而问道焉。
及舜受终之后,又以天下让卷。
卷曰:”昔唐氏之有天下,不教而民从之,不赏而民劝之。
天下均平,百姓安静,民不知怒,不知喜。
今子盛为衣裳之服,以观民目;调五音之声,以乱民耳,作皇韶之乐,以愚民心。
耳目益荣,天下之乱从此始矣。
吾虽为之,其何益乎!予立宇宙之中,冬衣皮毛,夏衣絺葛,春耕种形足以劳,秋收敛身足以休。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於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何以天下为哉?”
遂不受,去。
入深山,莫知所终矣。
又曰:啮缺,尧时人。许由师事啮缺,尧又师由。
问曰:’啮缺可以配天乎?’既而啮缺遇由,由曰:’子将何之?’曰:’将逃尧。’曰:’何谓也?’曰:’夫尧知贤人之利天下,而不知其贼天下。’遂逃不见。
又曰:’巢父,尧时隐人。年老,以树为巢而寝其上,故时人号曰巢父。尧之让许由也,由以告巢父。巢父曰:’汝何不隐汝形,藏汝光?若非吾友也。’击其膺而下之。由怅然不自得,乃过清冷之水洗其耳,拭其目,曰:’向者闻言,负吾矣。’遂去,终身不相见。
又曰:’许由字武仲,隐乎沛泽之中。尧闻,乃致天下而让焉。由乃退而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史记》又载。)’
又曰:’壤父者,尧时人。年五十而击壤於道中。观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於我哉?’
又曰:’蒲衣者,舜时贤人也。年八岁而舜师之,遂让以天下。蒲衣不受而去,莫知所终。’
又曰:’老莱子者,楚公室乱,逃世,耕於蒙山之阳。蓬蒿为室,枝杖于床,饮水食菽,垦山播种。人或言於楚王,王於是驾至莱子之门。莱子方织畚,王曰:’守国之政,孤愿烦先生。’老莱子曰:’诺。’王去,其妻樵还,曰:’子许之乎?’老莱子曰:’然。’妻曰:’妾闻之,可食以酒肉者,可随而鞭棰;夫可拟以官禄者,可随而鈇钺。妾不能为人所制者!’妻投其畚而去。老莱子亦随其妻,至于河南。以莱子为老子,人莫知其所终也。’
又曰:’颜回字子渊,贫而乐道,退居陋巷,曲肱而寝。孔子曰:’尔家贫,居卑,何不仕?’回曰:’回有郭外田六十亩,足以供饘粥;有郭内圃六十亩,足以供丝麻;鼓宫商之音,足以自乐;习所闻於夫子,足以自娱。回何仕焉?’
又曰:’弦高者,郑人也。郑穆公时,高见郑为秦晋所逼,乃隐不仕,为商人。及晋文公之返国也,与秦穆公伐郑,围其都。郑人私与秦盟,而晋师退。秦又使大夫杞子等三人戍郑。居三年,晋文公卒。襄公初立,秦穆公方强,使百里、西乞、白乙率师袭郑,过周及滑,郑人不知。时高将市於周,遇之,谓其友蹇他曰:’师行数千里,又数经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无备也。示以知其情,必不敢进矣。’於是乃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犒秦师,且使人告郑为备。杞子亡奔齐。孟明等返至殽,晋人要击,大破秦师。郑於是赖高而在。郑穆公以存国之赏赏高,而高辞曰:’许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为国而无信,是败俗也。赏一人而败国俗,智者不为也。’遂以其属徙东夷,终身不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逸民部-卷六-译文
《隋书·隐逸传》记载:李士谦,字子约,是赵郡平棘人。小时候父亲去世,他孝顺地侍奉母亲。听说母亲曾经呕吐,怀疑是中毒,就跪下来尝母亲的呕吐物。他的伯父李玚非常赞赏他,常常称赞他说:‘这个孩子,是我们家中的颜子。’后来他母亲去世,他守丧期间极度消瘦。服丧期满后,他将住宅捐给了寺庙,自己则隐居。他去学校学习,勤奋不懈。于是广泛阅读各种书籍,还精通天文和数学。隋朝统一天下后,他始终没有出仕。因为他从小丧父,从未饮酒食肉,从不讲杀戮的话。至于亲朋好友来访,他总是摆上酒菜,对他们礼貌地坐着,一整天都不感到疲倦。李氏家族非常富有,每年春秋两季的祭祀活动中,总是举行盛大的聚会,人们无不醉醺醺、喧哗热闹。曾在李士谦家中聚会,丰盛的食物摆满了桌子,他先摆上黍米,对大家说:‘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子也说食物先吃黍稷。古人崇尚的,我们怎能违背呢?’大家肃然起敬,不敢懈怠。回去后互相说:‘见到君子,才觉得自己这些人道德不佳。’李士谦听到后自我反省说:‘怎么竟被人疏远到这种地步!’他家中财产丰富,但自己生活节俭,总是把赈济施舍作为自己的职责。开皇八年,在家中去世。
又记载:崔廓,字士玄,是博陵安平人。他小时候就孤儿寡母,母亲地位低微,因此不被同乡所尊重。长大后做了里佐,经常遭受屈辱。于是他感慨万分,逃入山中。他广泛阅读书籍,学识渊博,山东的学者都尊崇他。回到家乡后,他拒绝了官职的征召,与赵郡的李士谦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经常互相往来,当时被称为‘崔李’。李士谦去世后,崔廓悲痛欲绝,为他写了传记,并献给了秘府。李士谦的妻子卢氏守寡,每当有家事,总是让人去请教崔廓。崔廓曾写了一篇论文,论述刑名的道理,其义理非常精深。大业年间,崔廓在家中去世,享年八十。
又记载:徐则,是东海剡人。他小时候沉稳冷静,没有过多的欲望。他跟随周弘正学习,擅长三玄学,精通辩论。他怀着隐居的志向,拄着拐杖进入缙云山。后来有数百人跟随他学习,他多次拒绝,最后还是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他没有娶妻,总是穿着粗布衣服。陈太建年间,他被征召,在至真观休息了一个月,然后又辞别去天台山,从此断谷养生,只靠松树的水维持生活。即使在严冬,他也不穿棉絮。最初在缙云山时,太极真人徐君降临对他预言:‘你年满八十,将成为王者之师,然后才能得道。’晋王杨广镇守扬州,知道他的名字,亲自写信邀请他,于是他前往扬州。那天晚上,他让侍者拿香火,按照平常朝见皇帝的礼仪,到了五更时分去世,身体柔软如同活着时。
又记载:张文诩,是河东人。他的父亲张琚,在开皇年间担任洹水令,以清廉正直闻名。他有数千卷书籍,教导子侄,他们都通过明经考试获得了功名。张文诩广泛阅读书籍,特别精通三礼。高祖引进了天下著名的儒学大师。张文诩当时在太学游学,太学中的学者都尊敬他。他的门生常常向他请教疑难问题。右仆射苏威听说了他的名字,就召见他,交谈后非常高兴,劝他做官。但张文诩并不想仕途,坚决拒绝了。仁寿末年,学校废弃,张文诩拄着拐杖回家,以园艺为业,州郡多次征召他,他都拒绝了。他以孝顺闻名。他常常用德行感化他人,乡里的人风气因此而改变。曾经有人夜里偷割他的麦子,被他看到后躲避。偷盗者因此感到愧疚,放下麦子道歉。张文诩安慰他,并发誓不说出去,坚持让他拿走麦子。几年后,偷盗者向乡里人说起这件事,才被远近的人所知晓。州县因为他贫穷朴素,想要救济他,但他都拒绝了。他常常在闲暇时长叹:‘老去的日子越来越近,担心名声不能树立。’他用如意敲击桌子,都有一定的位置,当时的人把他比作闵子骞、原宪。在家中去世,享年四十。乡人为他立碑颂扬,称为‘张先生’。
《唐书·隐逸传》记载:王绩,字无功,是绛州龙门人。他年轻时与李播、吕才是非常好的朋友。隋大业年间,他因为孝顺、廉洁被推荐为扬州六合县丞。但他不喜欢这个职位,就辞官回到了家乡。王绩在河渚中有一片田地。河渚的另一边有一个隐士仲长子先,他服食丹药养生,王绩很欣赏他的真实朴素,希望能接近他。于是他在河渚上建了房子,以弹琴饮酒自娱。他曾经游历北山,因此写了《北山赋》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王绩曾经在东皋亲自耕种,因此当时的人称他为‘东皋子’。有时他经过酒店,常常几天不离开,经常在墙上题诗,这些诗常常被好事者传唱。贞观十八年去世。临终前自己预测了死期,遗命薄葬,并预先为自己写了墓志。
又记载:田游岩,是京兆三原人。最初他是太学生,后来退学,在太白山游历。每当遇到有意义的山林泉石,他总是流连忘返。他的母亲和妻子都有出家的志向,与田游岩一起游历山水二十多年。后来他进入箕山,在许由庙东边建了房子居住,自称是许由的邻居。调露年间,高宗驾临嵩山,派中书侍郎薛元超去询问他的母亲,田游岩穿着山服,戴着田冠出来拜见。皇帝让左右扶住他,说:‘先生在山中修道,最近过得怎么样?’田游岩说:‘我痴迷于山水,患上了烟霞之病。既然遇到了圣明之世,有幸能够逍遥自在。’皇帝说:‘我现在得到你,岂不就像汉武帝得到四皓一样吗?’于是将田游岩带到了行宫,任命他为崇文馆学士,让他与太子少傅刘仁轨谈论。皇帝后来计划在嵩山建造奉天宫,田游岩的旧宅位于宫殿旁边,皇帝特别下令不要毁坏,并亲自题写了‘隐士田游岩宅’的匾额。
又记载:史德义,是苏州昆山人。咸亨初年,他在武丘山隐居,以弹琴读书自得其乐。有时骑着牛,带着瓢,出入城郊市集,被称为逸人。高宗听说了他的名字,征召他到洛阳,不久他称病东归,公卿以下的官员都作诗送别。史德义也作诗相赠,诗文非常优美。天授初年,江南道宣劳使周兴上表推荐他,武则天征召他到都城,下诏说:‘苏州隐士史德义,志向追求虚无玄妙,行为端正坚定,谦逊在乡里著称,孝顺友爱在家庭中表现。他坚决辞谢征召,长期隐居在严陵之濑;多次拒绝官服,高洁地生活在愚公之谷。朕继承天命,进行革命,建立国家,日夜思念,寻找山林,顺应正道而减去繁琐,应运而生而解去束缚,从海角天涯来到朝廷,行藏之道得以实现,去留之节没有违背,他的风操可知,对他的教诲期待已久,特别应该给予嘉奖,任命他为谏议大夫。’后来他被放归山林。
《唐书·隐逸传》记载:李元茂,是赵郡平棘人。他小时候丧父,母亲改嫁,他跟随继父生活。继父去世后,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李元茂孝顺母亲,以孝道闻名。他喜欢读书,尤其擅长《周易》。他隐居在武丘山,以耕读为乐。他曾经拒绝过官职的征召,但后来接受了。他在官场上以清廉著称,深受人们尊敬。他晚年辞官回家,继续隐居。他去世后,人们称他为‘李孝子’。
又说:王友贞,是怀州河内人。在他年轻的时候,他的母亲病得很重,医生说只有吃人肉才能痊愈。友贞心想没有其他办法可以治疗,于是割下自己的大腿肉来喂母亲,母亲的病很快就好了。武则天听说了这件事,派人到他家查验,特别表彰了他。友贞向来好学,读《九经》都能读上百遍,教育子弟,就像严父一样。他从不谈论别人的过错,尤其喜欢研究佛经,排斥荤腥,说话从未违背过承诺。当时的人认为他是真正的君子。中宗在太子时期,召他为司议郎,他没有去。神龙初年,又任命他为太子中舍人,仍然派官员以礼邀请他。等到了,他坚决以生病为由推辞。玄宗在太子时期,又上表请求以礼邀请他,因为年老,最终推辞不去。九十多岁时,开元四年去世。朝廷特地下令追赠他为银青光禄大夫。
又说:卢鸿,字浩然,原本是范阳人,后来迁居洛阳。年轻时就有学问,很擅长书写篆书、楷书和隶书,隐居在嵩山。开元初年,朝廷派人带着礼物再次征召他,他没有来。开元五年,朝廷下诏征召他。他到了东都,拜见皇帝时没有跪拜。宰相派人问他为什么,他上奏说:‘我听说老子说,礼是忠诚和信用的薄弱之处,不值得依赖。山中的臣子卢鸿一愿意以忠诚和信用来拜见。’皇帝另外召见他到内殿,赐给他酒食,下诏说:‘卢鸿一应召而来,询问他政治之道,他能够理解淳朴的风气,我因此提拔了这个隐士,用来鼓励天下人。特别应该授予他谏议大夫的职位,让他回到山中。’
又说:王希夷,是徐州滕县人。他孤苦贫穷,喜欢修道。父母去世后,他当时为人放羊,用收到的报酬来支付丧葬费用。葬礼结束后,他隐居在嵩山,师从道士黄赜学习四十年,完全掌握了闭气道养生的技艺。黄赜去世后,他搬到兖州徂徕山中居住,与道士刘玄博成为隐居的朋友。他喜欢《易经》和《老子》,曾经服用松柏叶和杂花散。景龙年间,七十多岁时,他的精神更加旺盛。刺史卢齐卿前往拜访并致以敬意,趁机询问他修身养性的方法。希夷说:‘孔子说: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可以终身实践这个原则。’等到玄宗东巡,皇帝下令州县以礼邀请他。到了皇帝面前,他已经九十六岁了。皇帝让中书令张说询问他关于道义的问题,宦官扶他进入宫中,与他交谈,非常高兴。皇帝下诏授予他朝散大夫的职位,让他留任国子博士,允许他退休后返回山中。
又说:卫大经,勤奋好学,精通《易经》,说话从不言过其实。武则天下诏征召他,他以生病为由推辞不去。他与魏州人夏侯乾童有旧交,听说乾童的母亲去世,他徒步前往吊唁。乡人劝阻他说:‘现在正是夏天,怎么能走千里路呢?写信也可以。’大经说:‘一封信怎么能表达我的心意呢!’于是他走到魏州。正赶上乾童外出,大经到他家门口设宴,行吊唁之礼,没有询问他的家人就回去了。开元初年,毕构担任刺史,他对解令孔慎言说:‘卫大经品德深厚,应该得到表彰。古人以礼待干木之闾,是为了礼遇贤人。’慎言前往拜访。当时大经已经年老,他以生病为由拒绝见面。他曾预先占卜自己的死日,提前挖好坟墓,自己写好墓志铭。就像占卜的那样,他去世了。
又说:李元凯,博学多才,擅长天文、历法。然而他性格谦逊谨慎,从不谈论别人的过错。乡人宋璟年轻时曾拜他为师。等到宋璟成为宰相,派人送给李元凯一束布匹,想要推荐他,但他都拒绝不接受。景龙年间,元行冲担任洺州刺史,邀请李元凯到州里,询问他经书的义理,并送给他衣服。李元凯推辞说:‘我这样微不足道的人,不适合穿新衣服,恐怕不能承受它的美丽,反而会招致灾祸。’行冲于是用泥土涂脏衣服后给他,他不得不接受。等回到家中,他用自己养的蚕丝五两作为回报,说:‘我不能接受无端的财物。’他八十多岁时去世。
又说:徐仁纪,圣历年间被征召为左拾遗,三次上书谈论政事得失,没有被采纳,他对人说:‘三次进谏不被听取,可以离开了。’于是他生病回到家乡。神龙初年,宣慰使认为徐仁纪的行为可以激励风俗,又征召他为左补阙,三次上书,还是没有得到回复,于是他到执政官那里请求外调,被任命为灵昌令。他的妻子和孩子没有随他到任,官舍里只有衣服、鞋子和书信,其他什么都没有。
又说:孙处玄,长安年间被征召为左拾遗,很擅长写文章,常常遗憾天下没有书可以拓宽自己的见识。神龙初年,桓彦范等人掌权,孙处玄给桓彦范写信,讨论时政得失。桓彦范最终没有采用他的意见。于是他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因病去世。
又说:白履忠,是陈留浚仪人。博学多才,涉猎文史,曾经隐居在古大梁城,当时的人称他为梁丘子。景云年间,被征召为校书郎,不久后辞去官职返回。开元十年,刑部尚书王志愔上表推荐白履忠隐居读书,坚守道义,有古人的风范,可以代替褚无量、马怀素入阁侍读。于是他被征召到京城。到了京城,他以年老体病为由推辞不去任职。皇帝下诏授予他朝散大夫的职位,他在京城停留了几个月就回去了。白履忠的乡人左庶子吴竞对白履忠说:‘您的家室常常空空如也,竟然不沾一点米和布匹,虽然得到了五品官职,对实际有什么好处呢?’白履忠很高兴。不久后,他因寿终正寝。
又说:崔觐,是梁州城固人。他作为儒者不喜欢做官,以耕作为业。年老时没有儿子,于是把田地、房屋和家产分给奴婢,让他们各自谋生。崔觐夫妇于是隐居在城固南山,不问家事。约定奴婢轮流到他们家,来了就提供酒食。夫妇俩在山林泉水中相对,以吟咏自娱。山南节度使郑馀庆非常欣赏他的行为,邀请他担任节度参谋,多次邀请,他才到府中。他做官没有策略,好像不懂得人情世故,郑馀庆以长者的宽容对待他。太和八年,左补阙王直方推荐崔觐有高尚的品行,皇帝下诏以起居郎的身份征召他,崔觐以生病为由拒绝起程,最终在山中去世。
皇甫士安的《高士传》说:王倪是尧时的贤人,师从被衣子。啮缺又向王倪学习,向他请教道义。啮缺说:‘你不知道厉害,那么至人真的不知道利吗?’王倪说:‘至人是神明的。大火焚烧大泽,他不会感到热;河水结冰,他不会感到冷;雷电劈开山岳,狂风震撼大海,他不会感到惊吓。如果这样,他可以乘云雨,骑日月,在天地之外游历,生死对他来说没有变化,何况是利害之间呢?’
又说:‘善卷是古代的贤人。尧听说他是得道的人,就向北面拜他为师,向他请教道义。等到舜继承了帝位之后,又把天下让给了善卷。善卷说:‘以前唐尧统治天下时,不用教化百姓就顺从了,不用奖赏百姓就鼓励了。天下公平,百姓安宁,百姓不知道愤怒,也不知道喜悦。现在你大量制作衣服,来观看百姓;调整五音之声,来扰乱百姓的耳朵;创作皇韶之乐,来愚弄百姓的心。耳朵和眼睛越来越满足,天下的混乱就从这里开始了。我虽然参与了这些,那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我立足于宇宙之中,冬天穿皮毛,夏天穿麻布,春天耕种,足以劳累身体;秋天收获,足以休息身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天地之间逍遥,心意自然得到满足。我为什么要考虑天下的事呢?’于是他拒绝了,离开了。进入深山,没有人知道他的结局。
又有人说:啮缺,是尧时代的人。许由拜啮缺为师,尧又拜许由为师。有人问啮缺:‘啮缺能否与天相配呢?’不久啮缺遇到了许由,许由问:‘你要去哪里?’啮缺说:‘我要逃避尧。’许由问:‘为什么?’啮缺说:‘尧知道贤人可以造福天下,却不知道贤人也可能危害天下。’于是啮缺逃避不见。
又有人说:巢父,是尧时代的一个隐士。年纪大了以后,用树木搭建巢穴在上面睡觉,所以当时的人称他为巢父。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的时候,许由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巢父。巢父说:‘你为什么不隐藏你的才华,不显露你的光芒?如果你不是我的朋友。’于是他敲打啮缺的胸脯,让他下去。许由感到很失落,于是到清冷的水边洗耳朵,擦眼睛,说:‘刚才听到的话,让我感到很羞愧。’于是他离开了,终身不再见面。
又有人说:许由字武仲,隐居在沛泽之中。尧听说后,就辞去天下而让给了他。许由于是退隐,在中岳颍水的南岸,箕山之下耕田。(《史记》中也有记载。)
又有人说:壤父,是尧时代的人。五十岁的时候在道路上击壤。观看的人说:‘帝尧的德行多么伟大啊!’壤父说:‘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取水喝,耕田得食。帝尧对我有什么恩德呢?’
又有人说:蒲衣,是舜时代的贤人。八岁的时候就成为了舜的师傅,舜就把天下让给了他。蒲衣不接受,就离开了,没有人知道他最终的结局。
又有人说:老莱子,是楚国的公室混乱时逃世隐居的人。他在蒙山的南坡耕田。用蓬蒿搭建房屋,在床上拄着拐杖,喝清水,吃豆类,开垦山地播种。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楚王,楚王于是驾车来到老莱子的家门口。老莱子正在编织草鞋,楚王说:‘守护国家的政治,我希望麻烦先生。’老莱子说:‘好吧。’楚王离开了,他的妻子砍柴回来,说:‘你答应了吗?’老莱子说:‘是的。’妻子说:‘我听说,可以享用酒肉的,可以随他鞭打;可以给予官职俸禄的,可以随他斩首。我不能被别人控制!’妻子扔下她的柴禾就离开了。老莱子也跟着他的妻子,到了河南。人们把老莱子认为是老子,没有人知道他的最终结局。
又有人说:颜回字子渊,贫穷却乐道,退居在简陋的小巷里,弯曲手臂睡觉。孔子说:‘你家境贫寒,住处简陋,为什么不去做官呢?’颜回说:‘我有一百亩田在城外,足够供我吃粥;有一百亩菜园在城内,足够供我种植丝麻;弹奏宫商之音,足以自娱;学习孔夫子的教诲,足以自乐。我为什么要去做官呢?’
又有人说:弦高,是郑国的人。在郑穆公时代,弦高看到郑国被秦国和晋国逼迫,于是隐居不做官,成为商人。等到晋文公回国的时候,与秦穆公攻打郑国,包围了郑国的都城。郑国人与秦国秘密结盟,晋国的军队就撤退了。秦国又派大夫杞子等三人驻守郑国。过了三年,晋文公去世。晋襄公刚即位,秦穆公正值强盛,派百里、西乞、白乙率领军队袭击郑国,经过周国和滑国,郑国人并不知道。当时弦高正要去周国做买卖,遇到了他们,就对他的朋友蹇他说:‘军队行军数千里,又经过许多诸侯国,他们的意图一定是袭击郑国。凡是偷袭的国家,都是因为对方没有防备。如果我们显示出我们已经知道了他们的意图,他们一定不敢进攻。’于是他假扮郑国国君的命令,用十二头牛来慰劳秦军,并且派人告诉郑国做好防备。杞子逃跑到齐国。孟明等人回到殽山,晋国人截击,大败秦军。郑国因此依赖弦高的帮助而幸存。郑穆公把保存国家的奖赏给了弦高,但弦高推辞说:‘如果接受了奖赏,郑国的信誉就会受损;为国家却没有信誉,这是败坏风俗。为了国家而败坏风俗,智者是不会做的。’于是他带着他的属下迁往东夷,终身不再返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逸民部-卷六-注解
逸民:指隐居不仕的人,他们通常追求道德修养,不参与世俗的功名利禄。
赵郡平棘:赵郡是古代的一个郡名,平棘是其下辖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赵县。
髫龀:指儿童乳齿脱落,换上恒齿的时期,泛指儿童。
孝:指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美德。
伯父:父亲的哥哥。
颜子:指孔子的弟子颜回,以德行著称。
丁母忧:指母亲去世,按照古代习俗,子女要守丧。
伽蓝:指佛教寺庙。
天文术数:指研究天文和占卜的学问。
春秋二社:指春秋两季的祭祀活动。
五穀:指古代的五种主要粮食作物,包括稻、麦、黍、菽、稷。
荀卿:指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
刑名之理:指刑法和名分理论。
巾褐:指粗布衣服,古代贫贱者所穿。
缙云山:位于今天的浙江省缙云县。
太极真人:指道教中的神仙。
王者师:指辅佐君王的大臣。
手书:亲手书写的信件。
三礼:指《周礼》、《仪礼》、《礼记》,是古代礼制的经典。
太学:古代的最高学府。
苏威:隋朝的名臣。
策杖:拄着拐杖,指年老或体弱。
东皋子:王绩的号,因他在东皋耕作而得名。
酒肆:酒店。
北山赋:王绩的作品,表达了他的隐逸志向。
箕山:位于今天的河南省登封市。
许由:许由是古代传说中的高士,以隐逸和清高著称,尧帝曾想禅让给他,但许由不接受。
调露中:唐朝的一个年号,指调露年间。
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是中国五岳之一。
中书侍郎:唐朝的官职,负责处理中央政务。
簪裾:古代士人的冠帽和衣裳,泛指官服。
严陵之濑:严陵是古代的隐士,濑是指水边,严陵之濑即指隐居之地。
魏阙:古代宫门前的建筑,代指朝廷。
谏曹:古代的谏官机构。
谏议大夫:官名,负责向皇帝进谏。
丘壑:指山陵和山谷,比喻隐居之地。
王友贞:王友贞是唐代的一位贤人,因割股肉以救母病而被旌表,表现了孝道和牺牲精神。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弱冠’即指年轻时期。
啖人肉:古代迷信认为某些疾病需要食用人肉才能治愈。
差:病愈。
则天:指武则天,唐代的女皇帝。
旌表:表彰,表扬。
九经:古代的九部经典,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
训诲子弟:教育指导子弟。
释典:佛教经典。
膻味:指羊肉的膻味,这里指荤腥。
诺:承诺。
中宗:唐代皇帝李显的庙号。
春宫:指太子居住的地方。
司议郎:官名,负责议论政事。
神龙初:指唐睿宗李旦神龙年间。
太子中舍人:太子属官,负责太子事务。
玄宗:指唐玄宗李隆基。
东宫:指太子居住的地方。
银青光禄大夫:唐代官名,是一种荣誉性的官职。
卢鸿一:唐代文学家,有“浩然”字。
籀篆楷隶:古代的文字书写形式,包括籀文、篆文、楷书和隶书。
隐於嵩山:隐居在嵩山。
币礼:礼物。
辟:征召。
老君:指老子。
忠信:忠诚和诚信。
淳风:淳朴的风俗。
逸人:隐居的人。
王希夷:唐代道士,徐州滕人。
牧羊:放羊。
佣:工资。
闭气道养之术:一种养生方法。
颐:父亲。
兖州徂徕山:位于兖州的一座山。
刘玄博:道士的名字。
《易》:《易经》,儒家经典之一。
《老子》:《道德经》,道家经典。
饵:服用。
松柏叶:松树和柏树的叶子。
杂花散:各种花的花粉。
景龙中:指唐中宗景龙年间。
刺史:地方行政长官。
中书令:官名,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和处理政务。
致仕:退休。
卫大经:唐代人,精通《易经》。
夏侯乾童:唐代人,卫大经的朋友。
乡人:同乡的人。
止:阻止。
尺书:一尺长的信。
预筮死日:预测自己的死期。
志文:墓志铭。
李元凯:唐代人,博学多才。
天文律历:天文、历法。
宋璟:唐代人,官至宰相。
束帛:一束丝织品,作为礼物。
元行冲:唐代人,官至洺州刺史。
徐仁纪:唐代人,曾任左拾遗。
左拾遗:官名,负责拾遗补阙,即纠正皇帝的过失。
宣慰使:官名,负责宣慰地方。
左补阙:官名,负责补阙,即补充皇帝的不足。
灵昌令:官名,地方行政长官。
孙处玄:唐代人,曾任左拾遗。
桓彦范:唐代人,曾任宰相。
白履忠:唐代人,曾任校书郎。
校书郎:官名,负责校对书籍。
褚无量:唐代人,曾任宰相。
马怀素:唐代人,曾任宰相。
朝散大夫:官名,是一种荣誉性的官职。
崔觐:唐代人,曾任儒官。
城固南山:位于城固的南山。
山南节度使:官名,负责山南地区的军事和行政。
郑馀庆:唐代人,曾任山南节度使。
起居郎:官名,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
皇甫士安:唐代人,著有《高士传》。
王倪:古代传说中的贤人。
被衣:古代的一种衣服。
啮缺:啮缺是传说中尧时的人物,是古代传说中的隐士,代表了隐逸文化的精神。
至人:至高无上的人。
利:利益。
善卷:古代传说中的贤人。
唐氏:指唐尧。
唐氏之有天下:唐尧统治天下。
皇韶之乐:古代的一种音乐。
逍遥:自由自在地游荡。
配天:配天意味着能够与天同德,是古代对圣贤或帝王的最高赞誉。
巢父:巢父是尧时的一位隐士,以在树上建造巢穴而闻名,代表了古代隐士的生活方式。
中岳:中岳指的是中国五岳之一的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是古代祭祀的重要场所。
颍水:颍水是流经河南省的一条河流,古代文化中常被提及。
壤父:壤父是尧时的一位隐士,以击壤游戏为乐,代表了一种简单快乐的生活态度。
蒲衣:蒲衣是舜时的一位贤人,因德高望重而被舜帝禅让,但他不接受,体现了古代的谦让美德。
老莱子:老莱子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隐士,以隐居山林、不问世事而著称。
莱子:莱子即老莱子,是古代文化中一个重要的隐士形象。
颜回:颜回是孔子的弟子,以谦逊好学著称,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人物。
郭外田:郭外田指的是城郭之外的田地,古代常用来比喻隐居之地。
郭内圃:郭内圃指的是城郭之内的园地,古代常用来比喻城市中的私人园地。
宫商之音:宫商之音指的是古代音乐中的五个基本音阶,这里指音乐。
夫子:夫子是对孔子的尊称,表示对其学问和道德的尊敬。
弦高:弦高是郑国的一位商人,因智勇双全而闻名。
郑穆公:郑穆公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国君,弦高活动的时代背景。
秦晋:秦晋指的是秦国和晋国,两个春秋时期的强国。
秦穆公:秦穆公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国君,与郑国有过多次冲突。
百里、西乞、白乙:百里、西乞、白乙是秦穆公的将领,参与了攻打郑国的行动。
郑伯:郑伯是郑国的国君,弦高曾以他的名义犒赏秦军。
东夷:东夷指的是古代中国东方的一些部族,这里指弦高离开郑国后居住的地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逸民部-卷六-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古代圣贤避世隐居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士人对于理想政治和道德境界的追求。啮缺、许由、巢父等人物形象,展现了古代士人对于政治的失望和对自然的向往。
啮缺问许由是否可以配天,许由的回答体现了他对于尧的治国理念的不满。他认为尧虽然知道贤人可以利天下,却不知道贤人也可能成为天下的祸害。这种对政治的深刻洞察,体现了古代士人的批判精神。
巢父对许由的态度,则反映了古代隐士对于世俗的排斥和对个人道德的坚持。巢父认为许由不应该显露自己的才华,而应该隐藏自己的光芒,这种观点体现了古代隐士对于避世的态度。
许由退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这一行为体现了古代士人对于简朴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壤父击壤于道中,对于帝王的德行表示疑问,这种对于权力的质疑和对于自然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古代士人的独立思考。
蒲衣让天下而不受,老莱子逃世耕于蒙山之阳,这些故事展现了古代士人对于道德的坚持和对政治的疏离。
颜回贫而乐道,退居陋巷,曲肱而寝,他的生活态度体现了古代士人对于道德的追求和对物质生活的淡泊。
弦高见郑国被秦晋所逼,隐不仕,为商人,他的行为体现了古代士人在国家危难时刻的智慧和勇气。
整段古文通过一系列的避世隐居故事,展现了古代士人的道德理想和人生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现实和士人的生存状态。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