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逸民部-卷八-原文
○逸民八
皇甫士安《高士传》曰:挚峻字伯陵,京兆长安人。
少治清节,与太史令司马迁交好。
峻独退修修德,隐於〈阝开〉山。
迁既亲贵,乃以书劝峻进曰:
“迁闻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
伏惟伯陵材能绝人,高尚其志,以善厥身,冰清玉洁,不以细行累其名。
固己贵矣,然未尽太上之所由也。
愿先生少致意焉。
峻报书曰:
“峻闻古之君子,料能而行,度德而处。
故悔吝去於身,利不可以虚受,名不可以苟得。
汉兴以来,帝王之道於斯始显,能者见利,不肖者自屏,亦其时也。
“《周易》大君有命,小人勿用,徒欲偃仰从容,以送馀齿耳。
峻之守节不移如此。
迁居太史官,为李陵游说,下腐刑,果以悔吝被辱。
峻遂高尚不仕,卒於〈阝开〉。
〈阝开〉人立祠号曰〈阝开〉君。
又曰:韩福者,涿人也。
以行义修洁著名。
昭帝时,将军霍光秉政,表显义士。
郡国条奏行状,天子得福等五人行义最高,以德行征至京兆,病不得进。
元凤元年,诏策曰:
“朕悯劳福以官职之事,赐帛五十匹,遣归。
其务修孝悌,以教乡里。
福归,终身不仕,卒於家。
又曰:安丘望之,京兆长陵人也。
少治《老子经》。
恬静不求进官,号曰安丘丈人。
成帝闻,欲见之。
望之辞不肯见。
上以其道德深重,常宗师焉。
望之不以见敬为高,愈自损退。
为巫医於民间,著《老子章句》,故老氏有安丘之学。
扶风耿况、王伋等皆师事之,从受《老子》。
终身不仕,道家宗焉。
又曰:丘字季春,扶风人也。
少有大材傲世,不能与俗人为群。
郡召始见,曰:
“明府欲臣耶?友耶?师耶?明府所以尊宠人者极於功曹,所以荣禄人者已於孝廉,一极一已,皆所不用也。
府君异之,遂不敢屈。
(《三辅决录》曰:丘傲俗,自谓无伍。
又曰:荀靖字叔慈。
父淑有名绩。
靖兄弟八人,号曰八龙。
靖至孝,阖门悌睦,隐身修道。
弟爽字慈明,亦有材学。
汝南许章称二人皆玉也。
慈明外朗,叔慈内润。
太尉辟,不就。
及终,颍阳令丘祯号靖曰玄行先生。
颍川太守王怀亦谥曰昭定先生。
又曰:任棠字季卿。
以《春秋》教授,隐身不仕。
庞参为汉阳太守,就家候棠,以薤一本、水一盆置户屏前,自抱孙儿伏户下。
参曰:
“棠是欲谕太守也;水欲太守清也;拔一本薤,欲太守击强宗也;抱孙儿当户者,欲太守开门恤孤也。
终参去,不言。
诏征不至。
及卒,乡人图画其形,至今称任征君也。
又曰:张仲蔚,平陵人。
与同郡魏景卿俱修道德,隐身不仕。
明天官博物,善属诗赋,所处蓬蒿没人。
闭门养性,不治荣名。
时人莫识,惟刘龚知之。
又曰:高恢字伯远,少治《老子经》,恬虚不营世务。
与梁鸿善,隐於华阴山。
又曰:姜肱字伯淮,彭城广戚人也。
家世名族,肱兄弟三人皆孝行著。
肱年最长,与二弟仲海、季江同被卧,甚相亲友。
及长各娶,兄弟相爱不能相离。
习学五经,兼明星纬,弟子自远方至者三千馀人,声重於时。
凡一举孝廉,十辟公府,九举有道,至孝贤良,公车三征皆不就。
仲季亦不应征辟。
建宁三年,灵帝诏徵为犍为太守。
肱得诏,乃告其友曰:
“吾以为虚获实遂籍声价。
盛明之世尚不委质,况今政在私门哉!”
乃隐遁命,乘船浮海,使者迫之不及。
再以玄纁聘,不就;即拜太中大夫,又逃不受诏。
名振天下,年七十卒於家。
又曰: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
少以经行高於南州。
桓帝时,汝南陈蕃为豫章太守,因荐稚於朝廷。
由是三举孝廉贤良,皆不就;连辟公府,不诣,未尝答命。
公薨,辄身自赴吊。
太守黄琼亦尝辟稚,至琼薨,归葬江夏,稚既闻,即负笈徒行豫章三十馀里,到江,夏琼墓前,致酹而哭之。
后公车三征。
不就,以寿终。
又曰:夏馥字子治,陈留圉人也。
少为诸生,质直不苟,动必依道。
同县高俭及蔡氏凡二家豪富,郡人畏事之,惟馥闭门不与高、蔡通。
桓帝即位。
灾异数发,诏百司举直言之士各一人。
太尉赵戒举馥,不诣,遂隐身。
久之,灵帝即位,中常侍曹节等专朝,禁锢善士,谓之党人。
馥虽不交官,然声名为节等所惮,遂与汝南范滂、山阳张俭等数百人并为节所诬,悉在党中。
诏下郡县,各捕以为党魁,馥於是顿足而叹曰:
“孽自己作,空汙良善,一人逃死,祸及百家,何以生为!”
乃剪须变服,易形改姓,入相虑山中,为冶工客作,形貌毁悴。
积佣三年,而无知者。
后诏悉放,俭等皆出,馥独叹曰:
“以为人所弃,不宜复齿乡里矣!”
留赁作不归,家人求,不知所处。
其后人有识其声者,以告同郡上党太守濮阳潜。
潜使人以车迎馥,馥自匿不肯见。
潜车三返,乃得馥。
又曰:申屠蟠字子龙,陈留外黄人也。
少有名节,同县大女虽玉为父报仇,外黄令梁丑欲论杀玉。
蟠时年十五,为书生,进谏曰:”玉之节义,足以感无耻之孙,激忍辱之子,不遭明时,尚当追旌庐表,况在清听而不加哀矜?”
丑善其言,乃为谳减死论,人称之。
及父母卒,蟠思慕,不饮酒食肉十馀年。
遂隐居,学治《京氏易》、《严氏春秋》、《小戴礼》。
三业先通,因博贯五经,兼明图纬,学无常师。
始与济阴王子居同在太学,子居病困,以身托蟠。
蟠即步负其丧,至济阴,遇司隶从事於河巩之间。
从事义之,为符传护送蟠,蟠不肯,投传于地而去。
事毕还学,前后凡一察,蒲车特征,皆不就。
年七十四,以寿终。
又曰:郭泰字林宗,太原人也。
少事父母,以孝闻。
身长八尺馀,家贫,郡县欲以为吏,叹曰:”丈夫何能执鞭斗筲哉!”
乃辞母,与同郡宗仲至京师,从屈伯彦学《春秋》,博洽无不通。
又审於人物。
由是名著於陈梁之间。
步行遇雨,巾一角垫,众人慕之,皆折巾角。
士争往从之,载策盈车。
凡泰知之,於无名之中六十馀人,皆先言后验。
以母丧归,徐稚来吊,以生刍一束顿泰庐前而去。
泰曰:”南州高士徐孺子也。诗曰:’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吾不堪此喻。”
后辟司徒府有诏征,皆不就。
又曰:袁闳字夏甫,汝南人也。
筑室於庭中,闭门不见客。
旦於室中向母拜,虽子往不得见也。
子亦向户拜而去。
首不著巾,身无单衣,足著木履。
母死,不列服位。
公车再征,不诣。
范滂美而称之曰:”隐不违亲,身不绝俗,可谓至贤也。”
又曰:牛牢字君直。
世祖为布衣时,与牢游,夜讲讫,共言谶”刘秀当为天子”。
世祖曰:”安知非我万一?各言尔志.”
牢独默然。
世祖问之,牢曰:”丈夫立义,不与帝友.”
众大笑。
及世祖即位,征牢,称疾不至。
诏曰:”朕幼交牛君直,清高士也.”
恒有疾,州郡之官者,当先到家致意焉。
刺史郡守是以每辄奉诏,就家存问。
牢恒被发称疾,不答诏命。
又曰:成公者,成帝时自隐姓名。
尝诵经,不交世利,时人号曰成公。
成帝时出游,问之,成公不屈节。
上曰:”朕能贵人,能杀人,子何逆朕哉?”
成公曰:”陛下能贵人,臣能不受陛下之官;陛下能富人,臣能不受陛下之禄;陛下能杀人,臣能不犯陛下之法.”
上不能折,使郎二人就受政事十二篇。
又曰:彭城老父者,楚之隐人也。
见汉室衰,乃自隐修道,不治名利,至年九十馀。
王莽时,征故光禄大夫龚胜,欲为太子师友祭酒。
耻事二姓。
莽迫之,胜遂不食而死。
莽使者及郡守以下会敛者数百人。
先生痛胜以名致祸,乃独入哭胜,甚悲。
既而曰:”嗟乎!薰以香自烧,膏以明自煎。龚先生夭天年,非吾徒也.”
哭毕而起,出,众莫知其谁。
又曰:宋胜之字即子,南阳安众人也。
少孤,年十五失父母,家於穀城〈阝聚〉中,孝慕甚笃,〈阝聚〉中化之,少长有礼。
胜之每行,见老人担负,辄以身代之;猎得禽兽,尝分肉与有亲者。
贫,依姊居数岁,乃至长安受《易》通明,以信义见称。
从兄裒为东平内史,遣吏召之,胜之曰:”众人所乐者,非胜之愿也.”
乃去游太原,从郇越牧羊,以琴书自娱。
丞相孔光闻而就太原辟之,不至。
元始三年,病卒於太原。
又曰:东海隐者,汉故司直王良友人。
建武中,良以清节征用,历位至一年,复征还,见友不肯见而让之曰:”不有忠信奇谋而取大位,自知无德,曷为致此而复遽去?何往来屑屑不惮烦也?”
遂距良,终不纳。
论者高之。
又曰:韩顺字子良,天水成纪人也。
以经行清白辟州宰,不就。
王莽末,隐於南山。
地黄四年,汉兵起於南阳,顺同县隗嚣等起兵,自称上将军。
西州大震。
惟顺修道山居,执操不回。
嚣以道术深远,使人赍璧帛车辞厚礼聘顺,欲以为师。
顺因使谢嚣曰:”礼有来学,义无往教,即欲相师,但入深山来.”
嚣闻矍然,不敢强屈。
其后嚣等诸姓皆灭,惟顺山栖安然,以贫洁自终焉。
又曰:挚恂字季直,伯陵之十二世孙也。
明《礼》、《易》,遂治五经,博通百家之言。
又善属文,词论清美。
渭滨弟子、扶风马融、沛国桓驎等自远方至者十馀人。
既通古今,而性温敏,不耻下问,故学者宗之。
常慕其先人之高,遂隐於南山之阴。
初,马融始从恂受业,恂爱其才,因以女妻之。
融后果为大儒,文冠当世,以是服恂之知人。
永和中,和帝博求名儒,公卿荐恂行侔曾、闵,学拟仲舒,文参长卿,才同贾谊,实瑚琏器也,宜在宗庙,为国真辅。
由是公车征,不诣。
大将军窦宪举贤良,不就。
清名显於世,以寿终。
三辅称焉。
又曰:姜岐字子平,汉阳上郡人也。
少失父,独与母兄居,治《书》、《易》、《春秋》,恬居守道,名重西州。
延熹中,沛国桥玄为汉阳太守,召岐,欲以为功曹。
岐称疾不就。
玄怒,敕督邮尹益收岐,若实不起者,欲嫁其母,而后杀岐。
益争之。
玄怒益,使挝之。
益得杖且谏曰:’岐少修学孝义,栖迟衡庐,乡里归仁,名宣州里,实无罪杖。益敢以死守之。’
玄心乃止。
岐於是高名逾广。
及母死,丧礼毕尽,让平水田与兄岑,遂隐。
以畜蜂豕为事,教授者满於天下,营业者三百馀人。
辟州从事,不诣。
民从而居之者数千家。
后举贤良,公府辟以为茂才,为蒲坂令,皆不就。
以寿终於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逸民部-卷八-译文
皇甫士安的《高士传》记载:挚峻字伯陵,是京兆长安人。他年轻时注重品德修养,与太史令司马迁关系很好。挚峻独自退隐,修养德行,隐居在〈阝开〉山。司马迁因为亲近贵族,写信劝挚峻出来做官,说:‘我听说君子所看重的是三件事:最上等的是立德,其次是立言,再次是立功。我想伯陵先生才华横溢,志向高远,以善行修养自己,品德高尚,冰清玉洁,不会因为小节而损害名声。虽然已经很有地位了,但还没有达到最上等的境界。希望先生稍微留意一下。’挚峻回信说:‘我听说古代的君子,根据自己的能力行动,根据自己的德行处世。所以不会后悔和吝啬,不会轻易接受利益,不会轻易得到名声。汉朝建立以来,帝王之道开始显现,有才能的人看到利益,没有才能的人自己隐退,这也是时势所造成的。《周易》说大君有命令,小人不适用,我只是想悠闲自得地度过余生。’挚峻坚守节操,就是这样。司马迁后来担任太史官,为李陵辩护,结果被处以腐刑,果然因为悔恨而受辱。挚峻于是高洁不仕,最终在〈阝开〉山去世。〈阝开〉人为他立祠,称为〈阝开〉君。
又记载:韩福是涿郡人,以行为正义、品德纯洁而闻名。汉昭帝时,将军霍光掌权,表彰了义士。郡国上报了韩福等五人行为最高尚的事迹,因为他们的德行被征召到京兆,因病未能前往。元凤元年,皇帝下诏说:‘我怜悯韩福因为官职的事务,赐给他五十匹布,让他回家。他务必修养孝悌,以教化乡里。’韩福回家后,终身不仕,在家中去世。
又记载:安丘望之是京兆长陵人。他年轻时研究《老子经》,恬静淡泊,不求进取官职,被称为安丘丈人。汉成帝听说后,想要见见他。望之推辞不肯见面。皇帝因为他的道德深厚,常常以他为师。望之不因被尊敬而自高自大,反而更加谦退。他在民间行医,著有《老子章句》,因此老子的学说有安丘学派。扶风耿况、王伋等都拜他为师,向他学习《老子》。他终身不仕,被道家尊崇。
又记载:丘季春,是扶风人。他年轻时才华横溢,不与世俗人为伍。郡里召见他时,他说:‘明府是想让我做臣子吗?还是想与我结交?还是想以我为师?明府尊重人到了极致,荣耀人到了极致,但我都不需要。’郡君对他感到惊讶,于是不敢再屈尊相求。(《三辅决录》说:丘季春傲视世俗,自认为无人能比。)
又记载:荀叔慈,字靖。他的父亲荀淑有名声和功绩。荀靖兄弟八人,号称八龙。荀靖非常孝顺,全家和睦,隐居修道。他的弟弟荀爽,字慈明,也有才华学问。汝南许章称他们二人为玉。荀爽外表开朗,荀叔慈内心温润。太尉征召他,他没有接受。直到去世,颍阳令丘祯称他为玄行先生。颍川太守王怀也称他为昭定先生。
又记载:任季卿,字棠。他以教授《春秋》为业,隐居不仕。庞参担任汉阳太守,到任后拜访任棠,把一株葱和一盆水放在门前的屏风前,自己抱着孙子跪在门下。庞参说:‘任棠这是想告诉太守;水是想让太守清廉;拔一株葱是想让太守打击强宗;抱着孙子在门下的是想让太守开大门照顾孤儿。’庞参离开后,没有说话。皇帝下诏征召他,他没有前往。直到去世,乡人画了他的像,至今被称为任征君。
又记载:张仲蔚,是平陵人。他与同郡的魏景卿一起修养道德,隐居不仕。他精通天文和博物之学,擅长写诗赋,但住在荒野中,没有人知道。他闭门修养,不追求名利。当时的人都不认识他,只有刘龚知道他。
又记载:高伯远,字恢。他年轻时研究《老子经》,恬淡虚无,不热衷于世俗事务。他与梁鸿关系很好,隐居在华阴山。
又记载:姜伯淮,字肱,是彭城广戚人。他家世显赫,兄弟三人都有孝行。姜肱是老大,与两个弟弟姜仲海、姜季江一起睡觉,关系非常亲密。长大后各自娶妻,兄弟间依然相爱,不愿分离。他们学习五经,还精通天文,有来自远方的三千多名弟子,当时声名显赫。他多次被推荐为孝廉、有道之士,甚至被公车征召,但他都不接受。他的弟弟也不接受征召。汉灵帝建宁三年,皇帝下诏征召他为犍为太守。姜肱得到诏书后,告诉他的朋友说:‘我以为自己虚有其名,现在得到了真正的成就。在光明之世尚且不愿出仕,何况现在政权在私门呢!’于是他隐居,乘船出海,使者追他不及。再次以高官厚禄聘请他,他也不接受;即使被任命为太中大夫,他也逃走不接受诏令。他的名声震动天下,七十岁时在家中去世。
又记载:徐孺子,字稚,是豫章南昌人。他年轻时在南方以经学和行为高尚而著称。汉桓帝时,汝南陈蕃担任豫章太守,推荐徐稚给朝廷。因此,他三次被推荐为孝廉和贤良,都不接受;连续被征召到公府,也不去,从未回应。陈蕃去世后,徐稚亲自前往吊唁。豫章太守黄琼也曾征召徐稚,黄琼去世后,徐稚回到江夏安葬,听说后,就背着书包徒步走了三十多里,到江夏黄琼墓前,祭酒哭泣。后来公车三次征召他,他都不接受,最终寿终。
又记载:夏子治,字馥,是陈留圉人。他年轻时是诸生,性格直率,不随波逐流,行动一定遵循道德。与他同县的两个豪富家族,郡里的人都畏惧他们,只有夏馥闭门不与他们交往。汉桓帝即位后,灾害频发,皇帝下诏让百官各推荐一个直言不讳的人。太尉赵戒推荐了夏馥,夏馥不去,于是隐居。过了一段时间,汉灵帝即位,中常侍曹节等人专权,禁锢善良之士,称他们为党人。夏馥虽然没有与官府交往,但他的名声让曹节等人害怕,于是他与汝南范滂、山阳张俭等数百人一起被曹节等人诬陷,都被列入党人名单。皇帝下诏让郡县捕捉他们,夏馥于是叹息说:‘罪过是自己造成的,无辜地污蔑了善良的人,一个人逃亡,祸及百家,还有什么活下去的必要呢!’于是他剪掉胡须,改变服饰,易容改姓,进入相虑山中,做冶炼工人。他辛苦了三年,没有人认出他。后来皇帝下诏全部释放,范滂等人都被释放,只有夏馥叹息说:‘我以为自己被所有人抛弃,不应该再回到乡里了!’他留在那里做雇工,不回家。家人来找他,不知道他在哪里。后来有人认出他的声音,告诉了同郡的上党太守濮阳潜。濮阳潜派人用车接他,夏馥自己躲起来不肯见面。濮阳潜的车来回三次,才找到夏馥。
又说道:申屠蟠字子龙,是陈留外黄人。年轻时就很有名节,同县的大女儿虽玉为父亲报仇,外黄县令梁丑想要论罪处死她。申屠蟠当时十五岁,是个书生,进言说:‘虽玉的节义,足以感动无耻的子孙,激励忍辱的子女,虽然没有遇到明君,尚且应当追封其家,何况在清明的朝廷而不加以同情呢?’梁丑认为他说得对,于是改为减刑,不处死。人们都称赞他。等到父母去世,申屠蟠思念父母,有十多年不喝酒不吃肉。于是隐居起来,学习《京氏易》、《严氏春秋》、《小戴礼》。这三门学问都精通了,因此广泛涉猎五经,并且通晓图纬,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最初与济阴的王子居一同在太学学习,王子居病重,把身体托付给申屠蟠。申屠蟠就步行背着他的尸体,到济阴,在河巩之间遇到了司隶从事。从事认为他讲义气,为他开具符传护送,申屠蟠不肯,把符传扔在地上就走了。事情结束后回到太学,前后总共一次被朝廷征召,一次是乘坐蒲车被特别征召,都没有去。七十四岁时,因寿终正寝。
又说道:郭泰字林宗,是太原人。年轻时就侍奉父母,以孝顺著称。身高八尺多,家境贫寒,郡县想要任命他为官吏,他却说:‘大丈夫怎么能做执鞭斗筲的小事呢!’于是辞别母亲,与同郡的宗仲一同到京城,跟从屈伯彦学习《春秋》,博学多才,无所不通。又擅长识人辨物。因此,在陈梁之间名声显赫。一次步行遇雨,用头巾的一角垫着脚,人们都羡慕他,纷纷折断头巾的一角。士人们争相跟随他,载着策杖的车都装满了。郭泰所知道的,在默默无闻之中有六十多人,都是先说了然后再应验。因为母亲去世,他回家守丧,徐稚来吊唁,只带了一束生草放在郭泰的屋前就离开了。郭泰说:‘这是南州的高士徐孺子。诗中说:“生草一束,其人如玉”,我不能接受这样的比喻。’后来被征召到司徒府,有诏书征召,都没有去。
又说道:袁闳字夏甫,是汝南人。他在庭院中建了房子,闭门不见客人。每天在屋中向母亲行礼,即使是儿子去看望也不能见到。儿子也向门拜别而去。他不戴帽子,身上没有单衣,脚穿木屐。母亲去世后,他没有穿戴丧服。公车两次征召,他都不去。范滂称赞他说:‘隐居不违背亲族,身体不脱离世俗,可以说是非常贤明的人。’
又说道:牛牢字君直。光武帝刘秀还是布衣时,与牛牢交往,晚上讲学完毕,一起谈论谶语‘刘秀应当成为天子’。光武帝说:‘怎么知道不是我自己呢?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牛牢独自沉默不语。光武帝问他,牛牢说:‘大丈夫立义,不与帝王交朋友。’众人哈哈大笑。等到光武帝即位,征召牛牢,他称病不去。皇帝下诏说:‘朕年幼时与牛君直交往,他是清高的士人。’他经常有病,州郡的官员,应当先到家里问候。刺史郡守因此每次都遵照诏书,到家里探望。牛牢经常披头散发称病,不回应诏命。
又说道:成公,是成帝时隐姓埋名的人。曾经诵经,不与世俗交往,当时的人称他为成公。成帝时出游,问他,成公不屈节。皇帝说:‘朕能让人富贵,能杀人,你为什么违抗朕呢?’成公说:‘陛下能让人富贵,我不能接受陛下的官职;陛下能让人富有,我不能接受陛下的俸禄;陛下能杀人,我不能违反陛下的法律。’皇帝无法反驳,派两个郎官去接受他的政事十二篇。
又说道:彭城的老者,是楚地的隐士。看到汉室衰落,就自己隐居修道,不追求名利,到了九十多岁。王莽时,征召原光禄大夫龚胜,想要他成为太子的师友祭酒。龚胜以侍奉两个主子为耻,王莽逼迫他,龚胜最终绝食而死。王莽的使者以及郡守以下的官员数百人参加了他的葬礼。老者痛心龚胜因名声而招致灾祸,就独自进去哭悼,非常悲伤。然后说:‘唉!香料因为香而自焚,油脂因为明而自煎。龚先生短命,不是我的同类。’哭完后起身,出去,众人都不知道他是谁。
又说道:宋胜之字即子,是南阳安众人。少年丧父,十五岁时失去了父母,在穀城聚中居住,非常孝顺,穀城聚中的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年长后很有礼节。宋胜之每次出行,看到老人背负重物,就亲自去帮忙;猎得禽兽,就分给有亲属的人。他贫穷,靠姐姐生活了几年,后来到长安学习《易经》,以诚信和义气著称。他的堂兄宋裒担任东平内史,派官吏召他,宋胜之说:‘众人所喜爱的,不是我所希望的。’于是离开去太原游历,跟随郇越牧羊,用弹琴和读书来自娱。丞相孔光听说了,到太原征召他,他没有去。元始三年,病逝于太原。
又说道:东海的隐士,是汉故司直王良的朋友。建武年间,王良因为清廉的节操被征召,历任官职一年后,再次被征召回去,见到朋友不肯相见,责备他说:‘不是有忠诚、信义、奇谋而取得高位,自己知道没有德行,为什么要到这里来而又匆匆离去?为什么往来忙碌,不怕麻烦呢?’于是拒绝了他,最终没有接纳。议论的人都高度评价他。
又说道:韩顺字子良,是天水成纪人。因为他的品行清白而被州宰辟为官,他没有接受。王莽末年,他在南山隐居。地黄四年,汉军在南阳起兵,韩顺的同县隗嚣等人起兵,自称上将军。西州震动。只有韩顺在山中修道,坚守自己的操守。隗嚣因为韩顺的道术深远,派人带着玉璧、丝绸、车马等厚礼去聘请韩顺,想要他成为自己的师傅。韩顺因此派人回绝隗嚣说:‘礼有来学,义无往教,如果想要我成为师傅,就请你自己到深山中来。’隗嚣听后惊愕,不敢强迫他。后来隗嚣等众多姓氏的人都灭亡了,只有韩顺在山中安静地生活,以贫穷和清白终身。
又说道:挚恂字季直,是伯陵的第十二代孙。精通《礼》、《易》,于是研究五经,博通百家学说。又擅长写文章,文辞清丽。渭滨的弟子、扶风的马融、沛国的桓驎等从远方来的人有十多个。他通晓古今,性格温和敏捷,不耻下问,因此学者都尊崇他。他常常仰慕先人的高风,于是隐居在南山的北面。最初,马融刚开始跟随挚恂学习,挚恂喜爱他的才华,因此把女儿嫁给他。马融后来成为大儒,文才冠绝当世,因此佩服挚恂的识人能力。永和中,和帝广泛寻求名儒,公卿推荐挚恂,说他行为与曾子、闵子骞相当,学问与董仲舒相仿,文才与司马相如相当,才华与贾谊相当,确实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应该在宗庙中,成为国家的真正辅佐。因此公车征召,他没有去。大将军窦宪推举贤良,他也没有去。他以清名显于世,寿终。
三辅称颂他。
又有人说:姜岐字子平,是汉阳上郡的人。他小时候失去了父亲,就只和母亲和哥哥一起生活,他研究《书》、《易》、《春秋》这些经典,过着恬淡的生活,坚守道德,名声在西部地区非常响亮。延熹年间,沛国的桥玄担任汉阳太守,征召姜岐,想要让他担任功曹这个职位。姜岐以生病为由拒绝了这个邀请。桥玄非常生气,命令督邮尹益去逮捕姜岐,如果姜岐真的不起来,他想先绑架他的母亲,然后再杀掉姜岐。尹益进行了争辩。桥玄更加愤怒,让人打尹益。尹益虽然被打,还是坚持说:‘姜岐从小就学习孝道和正义,居住在衡庐,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仁义,他的名声在州里传播,实际上他并没有犯什么罪,我敢用生命来保护他。’桥玄的心思这才平息下来。从此,姜岐的名声更加显赫。等到他的母亲去世后,丧礼结束后,他把平水田让给了哥哥岑,于是隐居起来。他养蜂养猪作为生计,向他学习的人遍布天下,从事商业活动的人有三百多人。他被征召为州从事,但他没有去。有数千家百姓跟随他居住。后来他被推举为贤良,公府征召他担任茂才,又被任命为蒲坂令,但他都没有接受。他最终在家中安享天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逸民部-卷八-注解
皇甫士安:皇甫士安,东汉末年文学家,著有《高士传》一书,记录了许多隐逸高士的事迹。
高士传:《高士传》是皇甫士安所著的一部记载古代隐逸高士事迹的书籍。
京兆长安:京兆长安,古地名,指今天的西安市,是西汉至唐朝的都城。
清节:清节,指清高的节操,即高尚的品德。
太史令:太史令,古代官职,负责天文、历法、祭祀等事务。
司马迁: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著有《史记》。
立德:立德,指树立德行,即培养高尚的品德。
立言:立言,指著书立说,即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立功:立功,指建立功勋,即为国家或社会做出贡献。
阝开:阝开,山名,位于今陕西省。
韩福:韩福,东汉时期人物,以行义修洁著称。
涿人:涿人,指涿郡的人,涿郡是古代的一个郡名。
昭帝:昭帝,指西汉的汉昭帝刘弗陵。
霍光:霍光,西汉时期权臣,曾任大将军、大司马等职务。
郡国:郡国,古代地方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省。
元凤元年:元凤元年,西汉昭帝的年号,即公元前80年。
安丘望之:安丘望之,西汉时期人物,以恬静不求进官著称。
《老子经》:《老子经》,即《道德经》,是道家经典。
道家:道家,中国哲学流派之一,以《道德经》为经典。
丘:丘,姓氏。
扶风:扶风,古地名,位于今陕西省。
八龙:八龙,指荀靖的兄弟八人,都有才学。
颍阳令:颍阳令,古代官职,负责颍阳县的行政事务。
平陵:平陵,古地名,位于今陕西省。
魏景卿:魏景卿,与张仲蔚一同修道德,隐身不仕。
华阴山:华阴山,位于今陕西省华阴市。
彭城广戚:彭城广戚,古地名,位于今江苏省。
党人:党人,指东汉末年因政治斗争而被贬谪或禁锢的士人。
相虑山:相虑山,山名,位于今河南省。
豫章南昌:豫章南昌,古地名,指今江西省南昌市。
桓帝:桓帝,东汉时期皇帝,名为刘志。
陈蕃:陈蕃,东汉时期人物,曾任豫章太守。
公车:古代官署名,负责接待宾客和传达诏令。
陈留圉:陈留圉,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高俭:高俭,东汉时期人物,同县豪富。
蔡氏:蔡氏,东汉时期豪富家族。
赵戒:赵戒,东汉时期人物,曾任太尉。
曹节:曹节,东汉时期宦官,权倾朝野。
党魁:党魁,指领导党人的人物。
濮阳潜:濮阳潜,东汉时期人物,曾任上党太守。
申屠蟠:申屠蟠,字子龙,东汉时期人物,以名节著称,少有才学,后来隐居不仕。
子龙:申屠蟠的字,寓意为龙,有高贵、卓越之意。
陈留外黄:陈留是古代地名,外黄是其下辖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
名节:指个人的名誉和节操,是古代士人极为重视的品质。
玉:指申屠蟠的姐姐申屠玉,她因父报仇而闻名。
报仇:指为亲人复仇的行为,在古代社会中有时被视为正当的行为。
外黄令:外黄县的县令,即地方行政长官。
梁丑:外黄县令的名字。
谏:向君主或上级提出忠告或建议。
节义:指坚守道义和节操。
追旌庐表:旌表,表彰;庐表,指住宅。意指追赠荣誉。
清听:指清明的听觉,引申为公正的判断。
哀矜:同情和怜悯。
京氏易:《京氏易》是易学的一种流派,由京房创立。
严氏春秋:《严氏春秋》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史书。
小戴礼:《小戴礼》是《礼记》的一种版本。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这五部儒家经典。
图纬:古代的一种占卜之术,通过观察天象和地理来预测吉凶。
太学:古代的最高学府,培养官员的地方。
济阴王子居:济阴王子的名字,与申屠蟠一同在太学学习。
司隶从事:司隶是古代官职,从事是其下属官职,负责监察地方。
符传:古代的凭证,相当于现在的身份证或通行证。
蒲车:古代一种简陋的车,也用来指代隐士的简朴生活。
郭泰:字林宗,东汉时期人物,以孝行和学识著称。
太原: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
郡县:古代的行政单位,郡相当于现在的省,县相当于现在的市或县。
吏:古代的官员或胥吏。
斗筲:斗和筲都是古代的量器,斗筲比喻微不足道。
京师:古代对首都的称呼。
屈伯彦:郭泰的老师,以教授《春秋》著称。
陈梁:古代地名,陈指陈国,梁指梁国,均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
巾:古代男子戴的头巾。
策:古代的一种竹简,用来书写文字。
徐孺子:徐稚的字,东汉时期的高士,以清高著称。
辟司徒府:辟,征召;司徒,古代官职,负责礼仪和教化。
袁闳:字夏甫,东汉时期人物,以隐居不仕著称。
汝南: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
庭中:庭院中。
服位:指穿戴丧服的位次。
范滂:东汉时期的人物,以正直著称。
隐不违亲:隐居而不违背父母的意愿。
身不绝俗:自身不脱离世俗生活。
至贤:极其贤德的人。
牛牢:字君直,东汉时期人物,以清高著称。
世祖: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谥号。
谶:预言,谶语。
帝友:皇帝的朋友。
清高士:清高的人士。
州郡:古代的行政单位,州相当于现在的省,郡相当于现在的市或县。
郎:古代官职,属官。
成公:成帝时期的人物,以隐居修道著称。
南州:古代对南方地区的称呼。
王莽:西汉末年的权臣,后来自立为帝,建立新朝。
光禄大夫:古代官职,负责宫廷礼仪。
祭酒:古代官职,掌管宴饮礼仪。
名致祸:因名声而招致灾祸。
薰以香自烧:香草因为香气而自燃。
膏以明自煎:油脂因为明亮而自燃。
夭天年:短命。
宋胜之:字即子,东汉时期人物,以孝行和信义著称。
穀城〈阝聚〉:穀城是古代地名,〈阝聚〉是其下辖的一个聚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
孝慕:对父母的孝敬和怀念。
少长有礼:从小到大都有礼貌。
依姊居:依靠姐姐生活。
长安:古代对首都的称呼,即今天的西安市。
通明:精通明了。
裒:宋胜之的从兄,官至东平内史。
郇越牧羊:在郇越放羊。
琴书:弹琴和读书。
孔光:东汉时期的人物,丞相孔融的父亲。
辟:征召。
元始三年: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元始三年即公元5年。
永和:东汉和帝的年号。
曾、闵:曾子、闵子骞,都是孔子的高徒,以孝行著称。
仲舒:西汉时期的儒家学者,以《春秋》学著称。
长卿:西汉时期的文学家,以辞赋著称。
贾谊:西汉时期的文学家,以辞赋著称。
瑚琏器:比喻有杰出才能的人。
三辅:古代对关中地区的称呼,包括今天的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
姜岐:姜岐,字子平,是汉代著名儒者,汉阳上郡(今陕西省安康市一带)人。他以博学多才和品德高尚著称。
子平:子平是姜岐的字,古代人们常用字来表示自己的名字,相当于现代的昵称或别号。
汉阳上郡:汉阳上郡是汉朝时期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安康市一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
少失父:年幼时父亲去世,意味着姜岐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
独与母兄居:独自和母亲及哥哥生活在一起,表明姜岐家庭较为贫困。
治《书》、《易》、《春秋》:研究《尚书》、《易经》和《春秋》三部儒家经典,这三部经典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恬居守道:安静地居住,坚守道德准则,表现了姜岐的高洁品德。
名重西州:在西部地区享有很高的名声,说明姜岐的学问和品德在当地很有影响力。
延熹中:延熹是东汉桓帝的年号,延熹中指的是这个年号期间,大约是公元158年至166年。
沛国桥玄:桥玄是东汉末年的名臣,曾任沛国(今安徽宿州市一带)的太守。
汉阳太守:汉阳太守是汉朝时期汉阳郡的地方行政长官。
功曹:功曹是古代官职,主要负责文书和行政事务。
称疾不就:以生病为由拒绝就任,表示姜岐不愿意接受官职。
敕督邮尹益收岐:命令督邮尹益逮捕姜岐,督邮是古代的官职,负责监察地方官吏。
嫁其母:企图逼迫姜岐的母亲嫁人,这是古代社会中一种极其残忍的威胁手段。
嫁:使女子出嫁,这里用来比喻对姜岐母亲的威胁。
收:逮捕。
若实不起者:如果姜岐真的不起来(即拒绝就任),则…
嫁其母,而后杀岐:先让姜岐的母亲出嫁,然后杀掉姜岐。
益争之:尹益据理力争。
使挝之:命令打他。
使:让,命令。
挝:打。
杖且谏曰:一边用杖打他,一边劝谏说。
岐少修学孝义:姜岐年轻时修养学问和孝道。
栖迟衡庐:在衡庐(一种古代的草庐)中居住,形容姜岐过着简朴的生活。
乡里归仁:乡里的人归附于他,表示姜岐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名宣州里:名声传遍州里,说明姜岐的名声很大。
实无罪杖:实际上姜岐并没有犯罪,不应该受到惩罚。
益敢以死守之:尹益敢于用生命来保护姜岐。
玄心乃止:桥玄的心思这才停止,表示他不再坚持原来的决定。
高名逾广:姜岐的名声更加广泛了。
丧礼毕尽:丧礼结束后,指母亲去世的仪式完成。
让平水田与兄岑:将平水田(一种田地)让给哥哥岑。
遂隐:于是隐居起来。
以畜蜂豕为事:以养蜂和养猪为生业。
教授者满於天下:有很多人向他学习,他的影响力遍布天下。
营业者三百馀人:从事商业活动的人有三百多人,说明姜岐的产业规模很大。
辟州从事:被征召为州从事,州从事是州一级的官职。
不诣:不去就任。
民从而居之者数千家:有数千户人家跟随他居住,说明姜岐受到了广泛的尊敬。
后举贤良:后来被举荐为贤良,贤良是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
公府辟以为茂才:公府征召他为茂才,茂才是古代对有才能的人的称呼。
为蒲坂令:被任命为蒲坂县令,蒲坂是古代的一个县名。
皆不就:都拒绝了。
以寿终於家:在家中安享天年而终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逸民部-卷八-评注
此段古文描述了姜岐其人的一生,从他的家世背景、个人品质到他的际遇与选择,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定的道德立场。
首句‘姜岐字子平,汉阳上郡人也’介绍了姜岐的姓名和籍贯,字子平是古人的一种命名方式,表明了其文雅和修养。
‘少失父,独与母兄居’反映了姜岐早年的家庭环境,失去父亲的悲痛和与母亲兄长的相依为命,塑造了他早熟和责任感。
‘治《书》、《易》、《春秋》,恬居守道’展现了姜岐对儒家经典的深入研究和对道德的坚守,恬居守道体现了其淡泊名利、安于清贫的生活态度。
‘名重西州’说明姜岐在当地享有盛誉,他的学问和品德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延熹中,沛国桥玄为汉阳太守,召岐,欲以为功曹’描述了姜岐与当时官员桥玄的相遇,桥玄想利用姜岐的才能,但姜岐拒绝了这个职位。
‘岐称疾不就’表现了姜岐对官场的拒绝,以及对个人志向的坚持,这与他之前的恬居守道相呼应。
‘玄怒,敕督邮尹益收岐,若实不起者,欲嫁其母,而后杀岐’这一段描绘了桥玄的愤怒和极端手段,反映了当时官场的残酷和权力斗争的激烈。
‘益争之’和‘益得杖且谏曰’展现了尹益对姜岐的同情和正义感,他不顾个人安危,为姜岐辩护。
‘岐於是高名逾广’说明姜岐的声誉因此事而更加显赫,这也反映了他的人格魅力。
‘及母死,丧礼毕尽,让平水田与兄岑,遂隐’这一段描述了姜岐对母亲的孝顺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他放弃了自己的财产,选择了隐居。
‘以畜蜂豕为事,教授者满於天下,营业者三百馀人’说明姜岐在隐居生活中依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他传授知识,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辟州从事,不诣’和‘民从而居之者数千家’表现了姜岐的淡泊名利,他不接受官府的征召,但民众却纷纷前来归附。
‘后举贤良,公府辟以为茂才,为蒲坂令,皆不就’表明了姜岐对官职的拒绝,他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以寿终於家’是对姜岐一生的总结,他以其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在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