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逸民部-卷七-原文
○逸民七
皇甫士安《高士传》曰:荷蕢者,卫人也。避乱不仕,自匿姓名。
孔子击磬于卫,乃荷蕢而过孔氏之门,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硁硁乎莫已知,期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孔子闻之,曰:’果哉,蔑之难矣!’
又曰:石门守者,鲁人也。亦避世不仕,自隐。
又名为鲁守石门,主晨夜开闭之。
子路从孔子入石门而宿,问之路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遂讥孔子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时人贤焉。
又曰:东郭顺子者,魏人也。
脩道守真。
田子方师事之,而为魏文侯师友。
侍坐於文侯,数称溪工。
文侯曰:’溪工子师耶?’子方曰:’非也,无择之里人也。称道数当,无择称之。’
文侯曰:’然则子无师耶?’子方曰:’有。’
文侯曰:’子师谁?’子方曰:’东郭顺子也。’
文侯曰:’然则夫子何故未尝称之?’子方曰:’其为人也,直情而容物。物无道,则正容以悟之,使人意也消。无择何也以称之!’
子方出,文侯曰:’远哉,全德之君子!始吾以圣智之言、仁义之行为至矣。吾闻子方之师,形解而不敢动,口钳而不知言语,所学真士梗耳。夫魏,真为居累矣。’
又曰:壶丘子林者,郑人也。
道德甚优,列御寇师事之。
又曰:列御寇者,郑人也,隐居不仕。
郑穆公时,子阳为相,专任刑。
列御寇乃绝迹穷巷,面有饥色。
或告子阳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不好士乎?’子阳闻而悟,使官载粟数十乘以与之。
御寇出见使,再拜而辞之。
入见其妻,妻怃心而怒曰:’闻为有道者,妻子皆得乐。今子之妻子有饥色,君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非命也哉?’
御寇笑曰:’君非自知而遗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至於其罪我也,又必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
居一年,郑人杀子阳,其党皆死,御寇安然独全。
终身不仕。
著书八篇,言道家之意,号曰《列子》。
又曰:段干木者,晋人也。
少贫目贱,心志不遂,乃怡清节,游西河,师事卜子夏。
与田子方、李克、翟璜、吴起等居於魏,皆为将,惟干木守道不仕。
魏文侯就造其门,段干木逾墙而避之。
文侯尊以客礼,出过其庐而轼。
其仆问曰:’干木布衣也,君轼其庐,不以甚乎?’
文侯曰:’段干木不趋势利,隐处乎穷巷,声驰千里,敢不轼乎?’
文侯以名过齐桓公者,盖能尊段干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故也。
又曰:公仪潜,鲁人。
与子思为友。
穆公因子思而致命,欲以为相。
子思曰:’公仪子逾所以不至也,君若饥渴待贤,纳用其谋,虽蔬食饮水,伋亦愿在下风。如以高官厚禄为钓饵,而无信用之心,公仪子智若鱼者可也。不尔,则不逾君之庭。且臣不佞,又不能为君操竿下钓,以伤守节之士。’
潜竟终身不屈。
又曰:王斗,齐人也。
脩道不仕,与颜歜并时。
曾造齐宣王门,欲见宣王。
宣王使谒者延斗入,斗曰:’趋见王为好势,趋见斗为好士,於王何如?’谒者还报。
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王趋而迎之於门,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社稷,愿闻先生直言正谏。’
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之爱尺之縠。’
王曰:’何谓?’斗曰:’王使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国,非左右便辟则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之縠也。’
王乃谢曰:’寡人有罪於国家矣。’於是举士五人,任之以官。
齐国大治,王斗之力也。
又曰:黔娄先生者,齐人也。
修身清节,不求进诸侯。
鲁恭公闻其贤,遣使致礼,赐粟三千锺,欲以为相。
辞不受。
齐王又礼之,以黄金百斤聘以为卿,又不就。
著书四篇,言道家之务,号曰《黔娄子》。
终身不屈,以寿终。
又曰:原宪居环堵之室,瓮牖桑枢,上漏下湿,缊衣无表,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坐而弹琴。
子贡相卫,结驷连骑,排藜藿,入穷闾,巷不容轩,来见宪。
宪韦冠杖藜而出,应门,正冠则缨绝,敛衽则肘见,纳履则踵决。
子贡曰:’嘻!先生何病也?’宪笑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若夫仁义之慝,车马之饰,宪不忍为。’
子贡逡巡,面有惭色,终身耻其言之过也。
又曰:曾参字子羽。
鲁哀公致邑焉,参辞不受,曰:’吾闻受人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
又曰:陈仲子,齐人。
其兄戴为齐卿,食禄万锺。
仲子以为不义,将妻子适楚,居於於陵,自谓於陵子。
仲穷,不苟求不义之食。
遭岁饥,乏粮三日,乃匍匐而食井上李实之虫者,三咽而食视。
身自织屦,妻擘泸以易衣食。
楚王闻其贤,欲以为相,遣持金百镒至於陵,聘仲子。
仲子入谓妻曰:’楚王欲以我为相,今日为相,明日结驷连骑,食方丈於前,意可乎?’
妻曰:’夫子左琴右书,乐在其中矣。结驷连骑,所安不过一肉,而怀楚国之忧,竟可乎?’
於是谢使者。
遂相与逃,而为人灌园。
又曰:披裘公者,吴人。
延陵季子出游,见道中有遗金,顾而睹公曰:’取彼金。’公投镰,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处之高而视之卑?五月披裘而负薪,岂取金者哉!’
季子大惊,既谢而问姓名。
公曰:’子皮相之士,何足语姓名哉!’
又曰:江上丈人者,楚人也。
楚平王以费无忌之谗杀伍奢,奢子员士将奔吴,至江上,欲渡无舟,而楚人购员甚急。
自恐不脱,见丈人得渡,因解所佩剑以与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
丈人不受,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爵执珪,金千镒,吾尚不取,何用剑为?’
不受而别,莫知其谁。
员至吴为相,求丈人不能得,每食辄祭之,曰:’名可得闻而不可得见,其惟江上丈人乎?’
又曰:渔父者,楚人也。
见楚乱,乃匿名隐钓於江滨。
楚顷襄王时,屈原为三闾大夫,名显於诸侯。
为上官靳尚所谮,王怒,迁之江滨,被发行吟於泽畔。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於斯?’
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不凝滞於万物,故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扬其波,汩其泥?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歠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自令放焉?’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可以濯吾足。’
遂去,深自闭匿,人莫知焉。
又曰:河上丈人者,不知何国人也。
明老子之术,自匿姓名,居河之湄,著《老子章句》,故世号曰河上丈人。
当战国之末,诸侯交争,驰说之士咸以权势相倾,惟丈人隐身脩道,老而不亏,专业於安期先生,为道家之宗焉。
又曰:乐臣公者,宋人也。
其先宋公族,其后别从赵赵其族乐毅显名於诸侯,而臣公独好黄老,恬静不仕。
及赵为秦昭王灭,臣公东之齐,以《老子》显名,齐人尊之,号称贤师。
赵人田叔等皆师事之。
又曰:盖公者,齐之胶西人也。
明《老子》,师事乐臣公。
楚汉之起,齐人争往于世主,惟盖公独遁居不仕。
及汉定天下,曹参为齐相,延问诸儒数百人,何以治齐。
人人各殊,参不知所从。
盖公善黄老,乃使人厚币聘之。
公为言治道贵清净则民定,遂推此为类,为参言之。
参悦,乃避正堂舍之,师事焉。
齐果大治。
及参入相汉,导盖公之道,故天下歌之。
盖公虽为参师,然未尝仕,以终寿。
又曰:四皓者,皆河内轵人也。
或在汲。
一曰东园公,二曰角里先生,三曰绮里季,四曰夏黄公。
皆脩道洁已,非义不动。
秦始皇时,见秦政虐,乃退入蓝田山而作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不如贫贱之肆志。’
乃共入商洛,隐地肺山,以待天下定。
及秦败,汉高闻之,征之不至。
深自匿终南山,不能屈也。
又曰:黄石公者,下邳人也。
遭秦乱,自隐姓名,时人莫能知者。
初,张良易姓为张,自匿下邳,步游沂水圯上,与黄石公相遇,衣褐衣而老,坠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取履!’
良素不知,乍愕然,欲殴之。
为其老也,强忍下取履,因跪进焉。
公笑以足受而去。
良殊惊。
公行里许,还,谓良曰:’孺子可教也。后五日平明,与我期此。’
良愈怪之,复跪曰:’诺。’
五日平旦,良往,公怒曰:’与老人期,何后也?后五日早会!’
良鸡鸣往,公又先在,怒曰:’何后?复五日早会!’
良夜半往,有顷,公亦至,喜曰:’当如是。’
乃出一篇书与良,曰:’读是,则为王者师。后十二年,孺子见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
遂去不见。
良旦视其书,乃是《太公兵法》。
良异之,因讲习以说他人,莫能用。
后与沛公遇於陈留,沛公用其言,辄有功。
后十三年,从高祖过济北穀城山下,得黄石公,良乃宝祠之。
及良死,与石并葬焉。
又曰:鲁二征士者,皆鲁人也。
高祖定天下,即皇帝位,博士叔孙通白征鲁诸儒三十馀人,欲定汉仪礼。
二士独不肯,骂通曰:’天下初定,死伤者未起,而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百年之德而后可举。吾不忍为公所为也。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也。公往矣,无污我!’
通不敢致而去。
又曰:安期先生者,琅琊人。
受学河上丈人,卖药海边,老而不仕。
时人谓之千岁公。
秦始皇东游,请与语三夜,赐金璧,值数千万。
出,置阜乡亭而去,赤玉舄为报,留书与始皇曰:’后数十年,求我於蓬莱山下。’
及秦败,安期先生与其友蒯通同往见项羽。
羽欲封之,卒不肯受。(见《列仙传》。)
又曰:东郭先生者,与其友梁石君俱修道,隐居不仕。
曹参为齐相,尊礼士。
范阳人蒯通为参客,入见参曰:’妇人有夫死三日嫁者,有幽居守寡不出门者,足下即欲求妇,何取?’
参曰:’取不嫁者。’
通曰:’然则求臣亦由是也。彼东郭先生、梁石君,齐之隽士也。今隐,未尝卑节下意以求仕,愿足下礼之。’
遂致礼聘,二人终不仕。
齐人美焉。
又曰:田何字子庄,齐人也。
自孔子授《易》,世传至何。
及秦焚学,以《易》为卜筮之书,独不焚。
故何传之不绝。
汉兴,何以齐诸田徙社,故号曰社田生。
以《易》受弟子东武王仲、洛阳周王孙丁宽、齐服生、梁项生等,皆显当世。
惠帝时,何年老家贫,守道不仕,帝亲幸其庐。
以受业。
终为《易》者宗。
又曰:王生者,汉文景时人也。
善为黄老,退居不仕,与南阳张释之交。
当时释之为公车令,太子与梁王共入朝,不下司马门。
释之劾奏太子不敬。
文帝善之,迁至廷尉,及文帝崩,太子代立为帝,是谓景帝。
释之惧,称病欲去。
用王生计,乃见上谢之,景帝不过也。
王生平常与释之及公卿会庭中立,生袜解,顾谓释之,前跪而系之。
既退,或让生曰:’独奈何辱张廷尉,使跪系袜乎?’
生曰:’吾年老,老且贱矣。自度终无益张廷尉。廷尉方为天下名臣,吾岂敢耻廷尉使系袜乎?欲重之。’
诸公闻之,皆贤王生而重张廷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逸民部-卷七-译文
皇甫士安的《高士传》中记载:荷蕢者,是卫国人。他避乱不仕,隐藏自己的姓名。孔子在卫国击磬,荷蕢者就扛着竹篓从孔子的门前经过,说:‘你击磬是有心为之吗?’接着又说:‘砰砰地敲,没有人了解我,我也就罢了。水深就穿着衣服涉过,水浅就提起衣服。’孔子听到这些话后,说:‘真是有决心啊,要忽视他是很难的!’
又有记载:石门的守门人,是鲁国人。他也避世不仕,隐居起来。他被称为鲁守石门,负责早晚开关石门。子路跟随孔子进入石门过夜,问守门人从哪里来,子路回答是从孔氏那里来。守门人于是讥讽孔子说:‘这是知道那件事不可为却还要去做的人吗?’当时的人认为守门人很贤明。
还有记载:东郭顺子,是魏国人。他修行道德,坚守真性。田子方把他当作老师,而田子方又是魏文侯的老师和朋友。田子方在文侯面前多次称赞东郭顺子。文侯问:‘东郭顺子是你的老师吗?’田子方说:‘不是,他是无择乡的人。他称颂我的道德恰当,所以我称颂他。’文侯又问:‘那么你没有老师吗?’田子方说:‘有。’文侯问:‘你的老师是谁?’田子方说:‘东郭顺子。’文侯问:‘那么为什么你没有称颂他呢?’田子方说:‘他的为人,直率而宽容。如果事物没有道理,他就正容以教化之,让人心中的恶念消散。我为什么要称赞他呢!’田子方离开后,文侯说:‘真是远见啊,全德之君子!我原以为圣智之言、仁义之行是最高的境界。现在我听说田子方的老师,虽然形体枯槁却不敢动,口不能言,他所学的才是真正的士人的样子。魏国,真的是被居住的地方拖累了。’
还有:壶丘子林,是郑国人。他的道德很高,列御寇是他的老师。
列御寇,也是郑国人,隐居不仕。在郑穆公时期,子阳担任宰相,专行刑法。列御寇于是隐居在偏僻的小巷,面有饥色。有人告诉子阳说:‘列御寇是有道德的人,住在您的国家却很贫穷,您难道不喜欢士人吗?’子阳听后醒悟,派官员载着数十车粮食给他。列御寇出来见到使者,连拜两次后推辞了。回家见到妻子,妻子失望而愤怒地说:‘听说有道德的人,妻子和孩子都能过上好日子。现在您的妻子和孩子面有饥色,君主赐给您粮食,您却不接受,难道不是命吗?’列御寇笑着说:‘君主不是自己知道而赐给我的,是因为别人的话而赐给我的。至于他们要责怪我,也一定是通过别人的话。这就是我不接受的原因。’过了一年,郑国人杀了子阳,他的党羽都死了,而列御寇却安然无恙。他终身不仕。著书八篇,阐述道家思想,称为《列子》。
还有:段干木,是晋国人。他年轻贫穷,眼盲志坚,于是修养清节,游历西河,以卜子夏为师。他和田子方、李克、翟璜、吴起等人住在魏国,他们都担任将军,只有段干木坚守道德不仕。魏文侯来到他的门前,段干木翻墙躲避。文侯以宾客之礼尊敬他,出门经过他的住处时,俯身致敬。他的仆人问:‘干木不过是个布衣之士,您对这间房子鞠躬,是不是太过分了?’文侯说:‘段干木不趋炎附势,隐居在偏僻的小巷,名声却传遍千里,我怎么能不致敬呢?’文侯之所以名声超过齐桓公,大概是因为他能尊敬段干木、敬重卜子夏、以田子方为友的缘故。
还有:公仪潜,是鲁国人。他和子思是朋友。鲁穆公因为子思而想要杀他,想要任命他为宰相。子思说:‘公仪子之所以不来,是因为君主如果像饥渴一样等待贤人,采纳他们的建议,即使吃粗粮喝水,我也愿意处于低位。如果君主用高官厚禄作为诱饵,而没有诚信之心,公仪子的智慧就像鱼一样可以捉摸。如果不是这样,我就不会跨过君主的庭院。而且我无能,也不能为君主钓鱼,伤害坚守节操的人。’公仪潜终身不屈。
还有:王斗,是齐国人。他修行道德不仕,和颜歜同时代。他曾到齐宣王那里,想要见宣王。宣王派使者请他进去,王斗说:‘急忙去见王是喜好权势,急忙去见我是喜好士人,对王来说怎么样?’使者回报后,宣王说:‘先生请稍等,我将亲自去迎接。’宣王急忙出门迎接他,说:‘我作为君主,守护先祖的宗庙社稷,希望听听先生的直言正谏。’王斗说:‘您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众的爱,不如您对一尺布的喜爱。’宣王问:‘这是什么意思?’王斗说:‘您让人做帽子,不让人身边的亲信做,而让工匠做,为什么?是因为工匠能做。现在您治理齐国,如果不是亲信就不让人做。所以我才说不如您爱一尺布。’宣王说:‘我对于国家有罪了。’于是提拔了五位士人,任命他们为官。齐国因此大治,这是王斗的功劳。
还有:黔娄先生,是齐国人。他修身清节,不追求在诸侯那里求官。鲁恭公听说他的贤明,派人送来礼物,赐给他三千石粮食,想要任命他为宰相。黔娄先生拒绝不接受。齐王又来拜访他,用一百斤黄金聘请他为卿,他也不接受。他著书四篇,阐述道家思想,称为《黔娄子》。他终身不仕,寿终。
还有:原宪住在简陋的屋子里,窗户是用破瓮做的,门轴是用桑树做的,上面漏水下面潮湿,衣服没有里子,手脚皮肤粗糙,三天不生火,十年不缝衣服,坐着弹琴。子贡出使卫国,乘坐马车,排开杂草,进入偏僻的小巷,巷子太窄,马车无法通过,来见原宪。原宪戴着皮帽,拄着藜杖出来,应门时正帽子的带子断了,整理衣襟时肘部露出来,穿上鞋子时脚跟裂开了。子贡说:‘哎呀!先生有什么病吗?’原宪笑着说:‘我听说没有钱财叫做贫穷,学道却不能实践叫做病。像我这样的人,是贫穷,不是病。至于仁义之恶,车马之饰,我都不忍心去做。’子贡尴尬地走了,面有愧色,终身为自己的话说得太过分而感到羞耻。
还有:曾参,字子羽。鲁哀公赐给他封地,他推辞不接受,说:‘我听说接受别人东西的人常常害怕别人,给予别人东西的人常常傲慢别人。即使君主不傲慢我,我难道不害怕吗?’
还有:陈仲子,是齐国人。他的哥哥陈戴是齐国的宰相,食禄万钟。仲子认为这是不义的,带着妻子孩子去了楚国,住在於陵,自称於陵子。仲子贫穷,不苟且求取不义之食。遇到饥荒,粮食匮乏三天,他匍匐在井边吃井上李子的虫子,连吞三口才吃下去。他自己织鞋,妻子劈柴换取衣食。楚王听说他的贤明,想要任命他为宰相,派人带着一百镒金来到於陵,聘请仲子。仲子进屋对妻子说:‘楚王想要任命我为宰相,今天做了宰相,明天就有马车和随从,面前摆满食物,这可以吗?’妻子说:‘先生左手弹琴,右手写字,乐趣就在其中。结驷连骑,所安不过一肉,却怀着楚国的忧虑,这可以吗?’于是拒绝使者。他们一起逃走,为人浇灌园地。
还有:披裘公,是吴国人。延陵季子出游,看到路上有遗落的金子,回头看到披裘公说:‘拿走那些金子。’披裘公放下镰刀,瞪大眼睛,挥手说:‘你处得这么高,看事物却这么低?五月份还披着皮裘背柴,难道是来拿金子的吗!’季子大吃一惊,道歉后问他的姓名。披裘公说:‘你是皮相之士,哪里值得我告诉你姓名!’
又有人说:江上的老人,是楚国人。楚平王因为费无忌的诬陷而杀了伍奢,伍奢的儿子伍员准备逃到吴国,到了江边,想要渡江却没有船,而楚国人正在悬赏捉拿伍员。伍员自己担心不能逃脱,看到老人能够渡江,就解下自己佩戴的剑给老人,说:‘这是一把价值千金的剑,我愿意献给您。’老人不接受,说:‘根据楚国的法律,谁能捉到伍员,就能被封为爵位,得到一千镒的金子,我都不去追求,何况是一把剑呢?’老人不接受就离开了,没有人知道他是谁。伍员到了吴国后成为国相,想要找到这位老人却找不到,每次吃饭都要祭拜他,说:‘名字可以听到却不能见到,大概就是江上的那位老人吧?’
又有人说:渔父是楚国人。看到楚国动乱,就隐姓埋名在江边钓鱼。楚顷襄王时,屈原担任三闾大夫,名声在诸侯中显赫。被上官靳尚诬陷,楚王愤怒,将他贬谪到江边,披散头发在湖边吟唱。渔父见到他,问他:‘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混浊,只有我独清,大家都醉了,只有我独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圣人不会拘泥于万物,所以能顺应世事变迁。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波逐流,推波助澜,沉入泥泞之中?大家都醉了,为什么不喝他们的酒糟,喝他们的薄酒?为什么要怀揣美玉,自己让自己被放逐呢?’于是唱道:‘沧浪之水清,可以洗净我的冠缨;沧浪之水浊,可以洗净我的双脚。’然后离开,深自隐藏,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又有人说:河上的老人,不知道是哪个国家的人。通晓老子的学说,隐姓埋名,住在河边的草地上,写了《老子章句》,因此世人称他为河上老人。在战国末期,诸侯争霸,游说之士都凭借权势相互倾轧,只有这位老人隐居修炼,到了老年也没有失去自我,专门学习安期先生的学说,成为道家的宗师。
又有人说:乐臣公是宋国人。他的祖先是宋国的公族,后来分支到赵国,他的族兄弟乐毅在诸侯中名声显赫,而乐臣公独好黄老学说,恬淡安静不追求仕途。等到赵国被秦昭王灭掉,乐臣公东迁到齐国,凭借《老子》一书显名,齐人尊敬他,称他为贤师。赵国人田叔等都拜他为师。
又有人说:盖公是齐国的胶西人。通晓《老子》,拜乐臣公为师。楚汉争霸时,齐人争相投靠当世的主宰,只有盖公独自隐居不追求仕途。等到汉朝统一天下,曹参担任齐相,邀请几百位儒生询问如何治理齐国。大家各有不同的意见,曹参不知道该听从谁。盖公擅长黄老学说,于是派人用重金聘请他。盖公对曹参说,治理之道贵在清净,这样民众才能安定,曹参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将此作为治理的准则,曹参非常高兴,就把正堂让给他居住,以师礼对待他。齐国因此治理得很好。等到曹参入朝担任丞相,推广盖公的学说,因此天下人都称赞他。盖公虽然成为曹参的师傅,但从未出仕,以高寿终老。
又有人说:四皓都是河内轵县人。有的住在汲县。一说是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他们都修道修身,不追求不义之财。秦始皇时,看到秦朝政治残暴,就退隐到蓝田山,作歌说:‘茂密的高山,深邃的峡谷;鲜嫩的紫芝,可以充饥;唐虞的时代已经遥远,我将何去何从?四匹马拉的车盖,我的忧虑实在很大。富贵的恐惧,不如贫贱的自由。’于是他们一起进入商洛,隐居在商山,等待天下安定。等到秦国败亡,汉高祖刘邦听说这件事,派人征召他们,他们不来。他们深自隐藏在终南山,不愿屈服。
又有人说:黄石公是下邳人。遭遇秦朝的动乱,隐姓埋名,当时没有人知道他。最初,张良改姓为张,在下邳隐居,在沂水圯上散步,与黄石公相遇,他穿着粗布衣服,年老体衰,鞋子掉在桥下,回头对张良说:‘小子,把鞋子捡起来!’张良一开始不知道,突然惊愕,想要打他。但因为他是老人,张良强忍着下桥去捡鞋子,跪着递给他。黄石公笑着用脚接过鞋子就离开了。张良非常惊讶。黄石公走了大约一里路,又回来,对张良说:‘小子,可以教诲了。五天后早上,在这里与我相会。’张良更加觉得奇怪,又跪下说:‘好吧。’五天后早上,张良去了,黄石公生气地说:‘跟老人约好,怎么来得这么晚?五天后早上再会!’张良在鸡鸣时去,黄石公又先到了,生气地说:‘怎么又晚了?再过五天早上再会!’张良半夜去,过了一会儿,黄石公也到了,高兴地说:‘应该这样。’于是拿出一本书给张良,说:‘读了这本书,就能成为王者之师。十二年后,你在济北谷城山下见到黄石公。’然后离开,再也没有见到。张良早上看那本书,是《太公兵法》。张良感到非常惊讶,于是学习并传授给别人,但没有人能用得上。后来与刘邦在陈留相遇,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就有了战功。十三年后,跟随刘邦经过济北谷城山下,找到了黄石公,张良把他当作宝贝供奉。等到张良去世,与石头一起埋葬。
又有人说:鲁国的两位征士都是鲁国人。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即位为皇帝,博士叔孙通禀报汉高祖,征召鲁国的三十多位儒生,想要制定汉代的礼仪。这两位征士唯独不肯,责骂叔孙通说:‘天下刚刚安定,伤亡者还没有恢复,你却想要恢复礼乐。礼乐的兴起,需要百年的德行才能实现。我不忍心做你做的事情。你做的事情不符合古制,我不愿意做。你走吧,不要玷污我!’叔孙通不敢再坚持,就离开了。
又有人说:安期先生是琅琊人。跟随河上老人学习,在海边卖药,到了老年也不追求仕途。当时的人称他为千岁公。秦始皇东巡,请他交谈了三天,赐给他金玉,价值数千万。离开时,把红色的鞋子留在阜乡亭,并留下书信给秦始皇说:‘几十年后,在蓬莱山下寻找我。’等到秦国败亡,安期先生和他的朋友蒯通一起前往见项羽。项羽想要封赏他,他最终也没有接受。(见《列仙传》。)
又有人说:东郭先生和他的朋友梁石君一起修道,隐居不追求仕途。曹参担任齐相时,尊重礼遇士人。范阳人蒯通成为曹参的宾客,进入见曹参说:‘有的女人丈夫死了三天就改嫁,有的女人守寡不出门,你如果要娶妻,为什么选择不嫁的女人呢?’曹参说:‘选择不嫁的女人。’蒯通说:‘那么求官也是这样。那位东郭先生和梁石君,是齐国的杰出人才。现在他们隐居,从未屈节降低身份追求官职,希望您以礼相待他们。’于是曹参以礼相待,邀请他们,但他们最终也没有出仕。齐人都很尊敬他们。
又有人说:田何字子庄,是齐国人。从孔子那里学习《易经》,这一学问世世代代传到田何。到了秦朝焚书坑儒时,因为《易经》被视为卜卦之书,所以没有被焚毁。因此田何的学问得以传承不断。汉朝兴起后,因为齐国的田氏家族被迁到其他地方,所以田何被称为社田生。他教授《易经》的弟子有东武王仲、洛阳周王孙丁宽、齐服生、梁项生等,都成为当时的显贵。惠帝时期,田何年老家贫,坚守道义不追求仕途,汉惠帝亲自到他的家中学习。田何最终成为《易经》的宗师。
又有人说:王生,是汉文帝和景帝时期的人。他擅长黄老之术,选择隐居不仕,与南阳的张释之是朋友。当时张释之担任公车令,太子和梁王一同进朝,却没有下司马门。张释之弹劾太子不敬。文帝对此表示赞同,将张释之升任为廷尉。等到文帝去世,太子继位成为皇帝,这就是景帝。张释之害怕了,声称生病想要离职。王生建议他,于是张释之见到皇帝并道歉,景帝没有责怪他。
王生平时和释之以及公卿们一起在朝廷庭院中立,有一次王生的袜子松了,他回头对释之说,跪下来帮他系好袜子。退朝后,有人责备王生说:‘你怎么能侮辱张廷尉,让他跪下来帮你系袜子呢?’王生回答说:‘我年纪大了,又低微。自己估计对张廷尉没有什么帮助。廷尉现在是天下有名的忠臣,我怎么能因为让他帮我系袜子而感到羞耻呢?我是想更加尊敬他。’听说这件事的众人,都认为王生是个贤人,也更加尊敬张廷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逸民部-卷七-注解
荷蕢:荷蕢,指背着草筐。在这里,荷蕢者指的是一个避世隐居的人,用草筐背着东西来表示他的简朴生活和避世态度。
避乱不仕:指避开战乱,不去做官。在古代,避乱不仕是一种高洁的品格,表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自匿姓名:指隐藏自己的真实姓名,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身份。这是隐士的一种行为,为了保持自己的清高和独立。
击磬:击磬,指敲击石磬,是一种古代的打击乐器。在这里,孔子击磬可能是一种比喻,表示孔子在思考或表达某种深意。
硁硁乎莫已知,期已而已矣:硁硁,形容石磬敲击的声音。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敲击石磬的声音响亮,但没有人了解其中的深意,所以只能自我满足。
深则厉,浅则揭:厉,指穿着草鞋;揭,指卷起裤腿。这句话的意思是,水深就穿着草鞋,水浅就卷起裤腿,比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
石门守者:指在石门担任守卫的人,石门可能是指一个具体的地点。
避世不仕:与避乱不仕类似,指避开世俗,不去做官。
东郭顺子:东郭顺子是魏国的一个隐士,以修道守真著称。
田子方:田子方是魏国的贤人,曾师事东郭顺子。
魏文侯:魏文侯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君主,重视贤才。
溪工:溪工,指善于钓鱼的人,这里可能是一种比喻,表示东郭顺子对道的理解深刻。
壶丘子林:壶丘子林是郑国的隐士,以道德高尚著称。
列御寇:列御寇是郑国的隐士,以隐居不仕和修道著称。
子阳:子阳是郑国的相国,以专任刑法著称。
绝迹穷巷:指隐居在偏僻的小巷中,不问世事。
段干木:段干木是晋国的隐士,以清高自守著称。
西河:西河,指晋国的西河地区。
卜子夏:卜子夏是孔子的弟子,以博学著称。
公仪潜:公仪潜是鲁国的贤人,以清高自守著称。
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孙子,以儒家思想著称。
鲁恭公:鲁恭公是鲁国的君主。
黔娄先生:黔娄先生是齐国的隐士,以清高自守著称。
原宪:原宪是孔子的弟子,以清高自守著称。
陈仲子:陈仲子是齐国的贤人,以清高自守著称。
披裘公:披裘公是吴国的隐士,以清高自守著称。
延陵季子:延陵季子是吴国的贵族,以贤能著称。
楚平王: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名熊居,在位期间,因其政治上的失策和宫廷的权力斗争,导致国家内部矛盾加剧。
费无忌:春秋时期楚国的大夫,以谗言陷害伍奢,是楚平王政治斗争中的关键人物。
伍奢:春秋时期楚国的大夫,因费无忌的谗言而被楚平王所杀。
伍员:伍奢之子,因父被杀而逃至吴国,后成为吴国的名将。
江上丈人:指江边的老人,这里指的是帮助伍员渡江的隐士。
楚人:指楚国的人民。
楚顷襄王: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君,名熊横,在位期间,楚国开始走向衰落。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的著名诗人、政治家,因被奸臣所害,最终投江自尽。
上官靳尚: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因陷害屈原而名声狼藉。
三闾大夫:楚国的官职,屈原曾任此职。
渔父:指捕鱼的老人,这里指的是帮助屈原的隐士。
老子:春秋时期著名的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乐臣公:战国时期宋国人,以研究道家学说而著名。
黄老:指道家学派中的黄老思想,黄指的是黄帝,老指的是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齐: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东部。
汉:指汉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
曹参:西汉初期的重要政治家,曾任齐相和汉相。
四皓:指四位隐士,他们在秦末汉初时期隐居不仕,后成为汉高祖刘邦的谋士。
河上丈人:指河边的老人,这里指的是河上隐士。
下邳: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徐州市。
张良:西汉初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刘邦的重要助手。
太公兵法:古代兵书,相传为姜太公所著。
鲁二征士:指鲁国的两位隐士,他们在汉朝初期拒绝征召,坚持隐居。
博士:古代官职,负责教育和研究。
叔孙通:西汉初年的政治家,曾任博士。
琅琊: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东部。
东郭先生:指东郭的隐士,这里指的是与梁石君一起隐居的东郭先生。
田何:西汉初年的易学大师,以传授《易经》而著名。
孔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易:指《易经》,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占卜哲学书籍。
汉文景时人:指生活在汉朝的文景时期的人,即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大约是公元前180年至公元前141年。
退居不仕:指隐居不出仕,不参与政治活动。
南阳张释之:张释之是西汉时期的名臣,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曾任公车令、廷尉等职。
公车令: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宫廷的车马。
太子:指皇帝的儿子,继承皇位的人。
梁王:指当时的一个封王,即梁国的国王。
司马门:古代宫门名,指皇宫中的司马门。
劾奏:指弹劾上奏,即向皇帝上奏弹劾某人的不当行为。
不敬:指对皇帝或尊长不尊敬的行为。
廷尉:古代官职,掌管司法审判。
迁至廷尉:指被任命为廷尉。
崩:指皇帝去世。
代立为帝:指继承皇位成为皇帝。
谢之:向某人表示感谢或道歉。
不过:表示对某人的尊敬,不敢过于苛责。
袜解:袜子脱落。
顾谓:回头对某人说话。
让:责备,批评。
贤:认为某人是有德行、有才能的。
重:尊重,重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逸民部-卷七-评注
此段古文描绘了王生与张释之之间的交往,以及王生独特的处世哲学,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风度。
首先,文中提到的‘王生者,汉文景时人也’点明了王生的时代背景,即汉文景时期,这是一个文化繁荣、思想开放的时期,为王生的行为提供了社会环境。
‘善为黄老,退居不仕’表明王生崇尚道家思想,主张清静无为,这与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古代士人的多元思想。
‘与南阳张释之交’说明王生与张释之关系密切,张释之在文中被描绘为‘公车令’,这表明他在朝中担任一定职务,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太子与梁王共入朝,不下司马门’反映了当时太子与梁王的特殊地位,他们可以不下司马门,这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释之劾奏太子不敬’展现了张释之的忠诚与正直,他敢于对太子进行弹劾,这在当时是需要勇气的。
‘文帝善之,迁至廷尉’说明文帝对张释之的行为表示赞赏,并对其进行了提拔,这体现了古代皇权对忠诚与正直的重视。
‘释之惧,称病欲去’反映了张释之在太子即位后可能面临的困境,他担心自己会受到牵连,因此选择称病退隐。
‘用王生计,乃见上谢之,景帝不过也’表明王生利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张释之化解了危机,使景帝对张释之的信任得以保持。
‘王生平常与释之及公卿会庭中立’说明王生在朝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他敢于在公卿面前提出自己的观点。
‘生袜解,顾谓释之,前跪而系之’描绘了王生独特的个性,他敢于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真实情感,这种率真与真诚令人敬佩。
‘既退,或让生曰:“独奈何辱张廷尉,使跪系袜乎?”’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王生行为的质疑,他们认为王生对张释之的行为过于放肆。
‘生曰:“吾年老,老且贱矣。自度终无益张廷尉。廷尉方为天下名臣,吾岂敢耻廷尉使系袜乎?欲重之。”’体现了王生的智慧与修养,他深知自己的地位与张释之相比微不足道,因此选择以这种方式表达对张释之的敬重。
‘诸公闻之,皆贤王生而重张廷尉’说明王生的行为得到了众人的认可,这也间接体现了张释之在朝中的威望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