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资产部-卷十三-原文
○陶
《礼记·檀弓》曰:有虞氏瓦棺,(始不用薪也,有虞氏上陶。)夏后氏堲周。(火熟曰堲。烧士冶以周於棺也。或谓之土周。)
又《丧大记》曰:甸人为垼于西墙下,陶人出重鬲。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曰:郑子产曰:”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阏父,舜之后。当周之兴,阏父为武王陶正。)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舜圣,故谓之神明。)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庸,用也。元女,武王之长女。胡公,阏父之子满也。)而封诸陈,以备三恪。”(周得天下,封夏、殷二王后,又封舜后,谓之恪,并二王后为三国。其体转降,示敬而已,故曰三恪。)
《毛诗·文王·绵》曰:古公亶甫,陶复陶穴,未有家室。
《续汉书》曰:董卓欲迁都长安,杨彪不从,卓作色曰:”杨公欲沮国家计耶?关东方乱,所在贼起,崤函险固,国之重防。又陇右取材,功夫不难;杜陵南山下,有孝武故陶处,作砖瓦一朝可办,宫室官府,盖何足言?”
《吴书》曰:郑泉,字文渊。临卒,谓同类曰:”必葬我於陶家之侧,庶百岁之后,化而成土,幸见取为酒壶,实获我心矣!”
《宋书》曰:文帝欲诛徐羡之,羡之乘内人问讯车出郭,步走至新林,入陶灶中,自经而死。
《尸子》曰:昆吾作陶。(《吕氏春秋》同。)
《淮南子》曰:陶人埏埴也,其取之地而以为盆盎也,无离於地;其已成器,而破碎漫澜,而复归其故也,与其为盆盎无以异矣。
《周书》曰:神农耕而作陶。
《吕氏春秋》曰:夫舜遇尧,天也。舜耕於历山,陶於河滨,钓於雷泽,天下悦之。
《列仙传》曰:宁封子者,黄帝时人,为黄帝陶正。有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入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烬犹有骨。时人葬之北山中,谓之宁封子焉。
《岭表异录》曰:广州陶家皆作土锅镬,烧熟,以土油之,其洁净则愈於铁器。尤宜煮药。一斗者才直十钱。爱护者或得数日。若迫以巨焰,涸之,则立见破裂。斯亦济贫之物。
○冶
《礼记·学记》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仍见其家锢补穿凿之器也。补器者,其金柔乃合,有似於为裘。)
《史记》曰:邯郸郭纵,以铁冶业,与王者埒富。
又曰:宛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铁冶为业。秦伐魏,迁孔氏南阳。大鼓铸,规陂池,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有游闲公子之名。
又曰:鲁人邴氏,以铸冶起,富至巨万。然家自父兄子弟约,頫有拾,仰有取。(师古曰:頫,古俯字也。俯仰必有取拾,无巨细字恶也。)
张璠《汉记》曰:杜诗为太守,为冶,作水排,教化大行。
《魏志》曰:韩暨,字公至,辟为丞相士曹属,后迁乐陵太守,徙监冶谒者。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参倍於前。在职七年,器用充实。诏书褒叹,就加司金都尉。
《晋书》曰:王沉字彦伯,作《释时论》云:”融融者,皆趋热之士,得其炉冶之门者,惟挟炭之子。苟非斯人,不如其已。”
《南史》曰:齐袁彖监吴兴郡事。彖到郡,坐逆用禄钱,免官付东冶。彖妹为竟陵王子良妃,子良世子昭胄,时年八岁,见武帝而形容惨悴,帝问其故,昭胄流涕曰:”臣舅负罪,今在尚方。臣母悲泣不食已积日,臣所以不宁。”帝曰:”特为儿赦之。”既而帝游孙陵,遥望东冶曰:”中有一好贵囚。”数日,与朝目幸冶,履行库,因宴饮,赐囚徒酒肉,敕见彖,与语。明日释之。
《梁书》曰:侯景据寿阳,怀反计,以台所给仗多不能精,启请冶锻工,欲更营造。
《后魏书》曰:崔鉴为东徐州刺史,於州内铜冶为农具,兵人获利。
《北史》曰:后周薛善为行台郎中。时欲广置屯田,以供军费,乃除善司农少卿,领同州夏阳县二十七监。又於夏阳置铁冶,复令善监之。每月役八千人营造军器,善自督课,兼加慰抚。甲兵稍利,而皆忘其苦焉。
《唐书》曰:侍中魏徵乞解所职,请为散官,陪奉左右,拾遗补阙。太宗曰:”朕拔卿於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也,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於金,以卿为良匠。卿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徵乃止。
《尸子》曰:造冶者,蚩尤也。
《淮南子》曰:夫宋工画吴冶,刻形镂法,其为微妙,尧、舜之圣不能及也。
《列仙传》曰:陶安公者,六安冶师也。数行火。一旦散上,紫色冲天,安公伏冶下求哀。须臾,朱雀至冶上,曰:”安公冶,安公冶,与天通。七月七日,迎汝以赤龙。”至时,龙到,安公骑之东南上天。
《武昌记》曰:北济湖,本是新兴冶塘湖。元嘉初,发水冶。水冶者,以水排冶。令颜茂以塘数破坏,难为功力,茂因废水冶,以人鼓排,谓之步冶。湖日因破坏,不复修治,冬月则涸。
《王子年拾遗记》曰:汉太上皇微时,尝佩一刀,长三尺,有铭,其字虽难识,疑是殷高宗伐鬼方时作此物也。
上皇游酆沛山中,遇有人冶铸。上皇息其旁,问曰:”此铸何物?”
工笑曰:”为天子铸剑,慎勿泄.”
上皇谓为戏辞,无疑色。
工曰:”今所铸铁刚厉,制器难成。若得公腰间佩刀,杂而治之,即成神器,可以克定天下,皇精为辅佐,以歼三猾。木长火盛,此为兴兆.”
上皇曰:”余此物名为匕首,其利难俦,水断蛇龙,陆斩虎兕.”
工曰:”若不得此匕首,虽欧冶专精,越砥敛锷,终为鄙器.”
上皇即解腰间匕首投於炉中,俄而烟炎冲天,日为之晦。
及剑成,衅以三牲。
工问上皇何时得匕首,上皇曰:”秦昭襄王时余行,逢一野人,於野授余,云是殷时物,世世相传,上有古字,记其年月.”
工人视之,其”镆耶”尚在叶前疑也。
工人持剑授上皇,上皇以赐高祖。
又曰:汉郭况,光武皇后之弟也。累金数亿,家僮四百人,黄金为器,功冶之声震於都鄙。
时人谓郭氏之室不雨而雷,言铸锻之声盛也。
曹毗《咏冶赋》曰:冶石为器,千炉齐设。
○锻(《笺》曰:锻石可以为质)
《诗》曰:取厉取锻。
《魏略》曰:太祖遣邯郸淳诣临淄侯植。植得淳,喜延入坐,不与谈,先为五椎锻。
邓粲《晋纪》曰:嵇康曾锻於长林之下,锺会造焉。康坐,坐以鹿皮,嶷然正容,不与之酬对。
会恨而去。
《文士传》曰:嵇康性巧,能锻。家有柳树,乃激水以围之,夏月甚清凉,居其下傲戏及自锻。
《祢衡传》曰:衡字正平。十月朝黄祖,在艨冲舟上,宾客皆会,作黍臛。
既至,先在衡前,衡得便饱食,初不顾左右。
既毕,复搏弄以戏。时江夏有张伯云亦在座,调之曰:”礼教云何而食此?”
正平不答,弄黍如故。
祖曰:”处士不当答之也?”
衡谓祖:”君子宁闻车前马屁?”
祖呵之衡,熟视祖,骂曰:”死锻锡公!”
祖大怒,令五伯将出,欲杖之,而骂不止,遂令绞杀。
黄射来救,无所复及,凄怆流涕曰:”此有异才。曹操及刘荆州不杀,大人奈何杀之?”
祖曰:”人骂汝父作锻锡公,奈何不杀?”
《向秀别传》曰:秀尝与嵇康偶锻於洛邑,与吕安灌园於山阳,收其馀利,以供酒食之费。
《韩子》曰:椎锻者,所以平不夷也;榜檠者,所以矫不直也;圣人之为法也,所以平不夷、矫不直也。
○牧
《周礼·地官》曰:牧人,掌牧六牲,而阜蕃其物,以共祭祀之牲牷。(六牲,谓牛马羊豕犬鸡。郑司农云:牷,纯也。玄谓:牷,体完具。)
又《夏官》曰:牧师,掌牧地,皆有厉禁而颁之。(颁马授圉者所牧处。)孟春焚牧,(焚牧地,以除陈,生新草。)中春通淫。(中春,阴阳交,万物生之时,可以合马之牝牡也。)
《礼记·月令·季春》曰:是月也,乃合累牛腾马游牝于牧。(累,系地。腾,跃也。其牝欲游,则就牧则合。)
又《仲夏》曰:是月也,命有司祭先牧。(谓仲夏祭先牧於大泽,用刚日。)
《毛诗·小雅》曰:《无羊》,宣王考牧也。(厉王之时,牧人之职废,宣王始兴而复之,至此而成,谓复先王牛羊之数。)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黄牛黑唇曰犉。《笺》曰:尔,女也。宣王复古之牧法,汲汲於其数,故歌此诗以解之也。)尔羊来思,其角濈々;(聚其角而息,濈々然。云此者,美富产,得其所。)尔牛来思,其耳湿湿。(动其耳湿湿然。)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讹,动也。言此者,美其无所惊畏。)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饣候。(何,揭也。蓑,所以备雨。笠,所以御暑。言此者,美牧人寒。)暑饮食有备。三十维物,尔牲则具。
又《鲁颂》曰:《駉》颂僖公也。僖公能遵伯禽之法,俭以足用,宽以爱民,务农重谷,牧于坰野,鲁人尊之。
於是季孙行父请命于周,而史克作颂。(季孙行父,季文子也。史克,鲁史也。)駉駉牧马,在坰之野。
《史记》曰:卜式,河南人。少与弟别居,脱身出分,独取畜羊百馀,田宅财物尽与弟。
式入山牧羊,十馀岁羊致千馀。
上召之曰:”吾有羊上林中,欲令子牧之.”乃布衣牧羊。
岁馀,羊悉肥。
上过,见其羊善之。
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也。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无令败群.”
上以式为奇,拜为郎。
又曰:卫青,平阳人也。其父为平阳侯家给使,与妾通,生青,为侯家人。
少时归其父,父使牧羊,嫡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为兄弟。
又曰:范增说项梁曰:”以君代为楚将,必能立楚之后.”
梁乃求怀王孙,在人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后,从人望也。
又曰:公孙弘,淄川人,家贫,牧豕海上。
年四十馀,乃学《春秋杂记》。
《汉书》曰:苏武使匈奴,欲降之,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羊,曰:”羊乳乃得归.”
武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又曰: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人。
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
又曰:王尊,宇子贡,涿郡高阳人。
少孤,归诸父,使牧羊泽中。
《后汉书》曰:马援转游陇汉间,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因处田牧,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货财产,贵其能施赈也,否则守钱虏耳!’仍尽散,以班昆弟故旧,身衣羊裘皮裤。
又曰:承宫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威明《春秋》,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诵,好之,因亡其猪。猪主欲笞,诸生禁,乃止之。
谢承《后汉书》曰:孙期,字仲式,事母至孝。牧豕於大泽中,卖之以奉供养。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追於泽畔。
范晔《后汉书》曰: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家贫,牧豕上林苑中。曾误遗失火,延烧及他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失去,悉以豕偿之,其主者犹以为少。邻家耆老见鸿非常人,乃共责让。主人於是始敬异焉,悉还豕,鸿不受。
《魏志》曰:杨俊,字季才,避地并州。同郡王象,孩少孤特,为人仆隶,年十七八,见使牧羊,而私读书,用获箠楚。俊嘉美其才质,即赎象着家,聘娶立屋,然后与别也。
《晋书》曰:张华,字茂先,少家贫,常以牧羊为事。
《三十国春秋》曰:沮渠蒙逊,其先世为匈奴左沮渠,因以官为氏。少牧羊,卧息田畔,忽见沙门,以手摩其头曰:’尔后当王此土,不久苦焉。’言终而灭。
崔鸿《前赵录》曰:李景,字延祐。少贫,见养叔父,常使牧羊。景见其叔子讲诵,羡之。后从博士乞得百馀字,牧羊之暇,折草木书之。叔乃悟曰:’吾家千里驹也!而令骐驎久踬盐坂。’乃为娶妻教学。
又曰:宇字,天水冀北人也。少孤贫,为河北陈不识家牧羊。年十五,身长七尺九寸,聪惠,美风仪。不识奇之,妻之以女。
《后魏书》曰:游明根,字志远。幼年遭乱,为栎阳王氏奴,主使牧羊。明根以浆倩人书字路边,书地学之。长安镇将窦瑾见之,呼问,知其姓名,乃告游雅,使人赎之。
《列子》曰:杨朱见梁惠王,言治天下犹运诸掌。王曰:’先生有一妻一妾而不有治,言天下何也?’对曰:’君见夫牧羊者乎?百羊为群,使五尺童子荷箠而随之,欲乐而东,欲西而西。使尧牵一羊,舜荷箠而随之,则不能矣。’
《符子》曰:汉王闻宋胜子方牧羊于巨泽,鼓而歌《南风》之诗,使者进,谓宋胜子曰:’汉王闻先生之贤,使使者致命于先生,而委国政焉。’宋胜子矍然,而顾谓使者曰:’是何言欤?今汉王待四海之士,与十群之羊,其於职司也,奚以异乎?而大王废牧羊之任,委以四海之政,是错乱天位,倒置人伦。胜不愿为也。’乃逃于阴山之阳。
《公孙尼子》曰:舜牧羊於潢阳,还,尧举为天子。
《说文》曰:羌,西戎牧羊人也,字从’羊”人’。
《列仙传》曰:商丘子瑕,吹笙牧豕,七十不娶妻而死。
《吴越春秋》曰:娄门外鸡墟者,吴王牧鸡处。
《陈武别传》曰:武休屠,胡人也,常骑驴牧羊。诸家牧竖十数人,或有和歌者,武遂学《太山梁父吟》及《行路难》之属也。
○渔
《说文》曰:渔,捕鱼也。
《周礼·天官上》曰:渔人,掌以时渔为梁,(《月令》:季冬,命渔师为梁。郑司农云:梁,水偃也,偃水为阔空,以笱承其空。《诗》曰:敝笱在梁。)春献王鲔,(王鲔,鲔之大者。)辨鱼物,为鲜槁,以供王膳羞。(鲜,生也;槁,幹也。)凡祭祀、宾客、丧纪,共其鱼之鲜槁。凡数者,掌其政令。凡渔征,入于王府。(郑司农云:渔征,鱼者之租税,渔人主收之,入於王府。)
《礼记·月令·季冬》曰:命有司始渔,天子亲往。尝鱼,先荐寝庙。(天子亲往,亲鱼非常事,此时鱼洁美。)
又《坊记》曰: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
《左传·隐公》曰:公将如棠观渔,臧僖伯谏,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渔而观之。
又《襄公二十五年》曰:崔杼弑其君。申蒯,侍渔者,(侍渔,盐取鱼之官。)退谓其宰曰:’免,是反子之义也。’与之皆死。(反死君之义。)
《周易·下系》曰:庖牺氏之王天下也,结绳而为网罟,以田以渔,盖取诸《离》。
《尚书大传》曰:舜渔雷泽之中。
《后汉书》曰:明帝时,下令禁人二业,而吏下检结多失其实,百姓患之。刘般上言:’郡国以官禁二业,至有田者不得渔捕。今滨江湖郡率少蚕桑,人资渔采以助口实;且以冬春闲月不妨农事。夫渔猎之利,为田除害,有助谷食,无关二业也。’
《北史》曰:后周裴侠除河北郡守。此郡旧制有渔、猎夫三十人以供郡守。侠曰:’以口腹役人,吾不为也。’乃悉罢之。
《管子》曰:渔人入海,海深百仞,就波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不上焉,深源之下,无不入焉。
《鲁连子》曰:古善渔者宿沙瞿子。使渔于山,则虽十宿沙子,不得一渔焉。宿沙非暗於渔道也,彼山者,非鱼之所生。
《尸子》曰: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人之渔。
《文子》曰:尧使水处者渔,山处者木,事宜其械,械宜其人。
《吕氏春秋》曰:雍季对晋文公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矣!’
《家语》曰:宓子贱治单父三年,孔子使巫马期往观政焉。
期阴免衣弊裘,入界,见鱼攵者得鱼辄舍之。
期问焉曰:’凡渔者为得也,何以得鱼却舍之?’
曰:’鱼之大者名为鱄〈鱼寿〉,吾大夫爱之:其小者名为鱦,(鱄,宜为鳣,《新序》作鲿。鱦者。鱼之怀仁也。)吾大夫欲长之。是以得二者辄舍之。’
期返,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严刑之於一方也。敢问:宓子何行而得於此?’
子曰:’吾尝与之言曰:诚於此者刑於彼。宓子志行此术於单父也。’
又曰: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焉。
孔子不受,渔者曰:’天暑市远,无处鬻焉。思欲弃之粪壤,不若献之君子,故取以进之。’
於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扫地,将以祭享焉。
门人曰:’彼将弃之矣,而夫子祭之,何也!’
子曰:’吾闻惜其腐馀,以务施者,仁人之偶也。恶有受仁人之馈而无祭者乎?’
刘向《新序》曰:楚人有献馀鱼於王者,曰:’今日获鱼,食之不尽,卖之不售,弃之可惜,故来献王也。’
楚王曰:’渔者,仁人也。境内多贫,寡人闻之未能行。渔者知之,以此喻寡人也!’
乃出仓粟;去后宫以妻寡夫。
郭璞《江赋》曰:芦人渔子,傧落江山,衣则羽褐,食惟疏鲜。
忽忘夕而宵归,咏采菱以扣舷,傲自足於一区,寻风波以穷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资产部-卷十三-译文
《礼记·檀弓》说:有虞氏使用瓦棺,(从这时开始不再使用薪柴,有虞氏重视陶器制作。)夏后氏用土将棺材包裹。(火煮熟的土叫做堲。用土烧制来包裹棺材,也有人称之为土周。)
又《丧大记》说:甸人在西墙下制作土坯,陶人制作重鬲。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说:郑子产说:’从前虞阏父担任周朝的陶正,来服侍我的先王。(阏父,是舜的后代。当周朝兴起时,阏父担任武王的陶正。)我的先王依赖他的有益的器物,以及他作为神明之后,(因为舜是圣人,所以称之为神明。)用元女大姬嫁给了胡公,(庸,即用。元女,武王的长女。胡公,阏父的儿子满。)并在陈地封地,以备三恪。'(周朝得到天下,封夏、商二王的后代,又封舜的后代,称之为恪,连同二王后代为三国。地位逐渐降低,表示尊敬,所以称为三恪。)
《毛诗·文王·绵》说:古公亶甫,挖掘土坑和洞穴居住,还没有家室。
《续汉书》说:董卓想要迁都长安,杨彪不同意,董卓生气地说:’杨公是想阻挠国家的计划吗?关东方乱,到处都有贼人,崤函险要坚固,是国家的重要防线。而且陇右可以取得材料,工程并不难;杜陵南山下,有汉武帝以前的陶窑,制作砖瓦一天就可以完成,宫室和官府,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
《吴书》说:郑泉,字文渊。临终前,对同伴说:’一定要把我葬在陶家旁边,希望百年之后,化成泥土,有幸被用来做酒壶,那就心满意足了!’
《宋书》说:文帝想要诛杀徐羡之,徐羡之乘着宫女的车子出城,步行到新林,进入陶窑中,上吊自杀。
《尸子》说:昆吾制作陶器。(《吕氏春秋》也有记载。)
《淮南子》说:陶人揉和泥土,从地里取土制作盆罐,不离土地;制作完成后,如果破碎散落,又回归到原来的泥土,与制作盆罐没有区别。
《周书》说:神农氏耕作并制作陶器。
《吕氏春秋》说:舜遇到尧,这是天意。舜在历山耕作,在河滨制作陶器,在雷泽钓鱼,天下人都喜欢他。
《列仙传》说:宁封子是黄帝时的人,担任黄帝的陶正。有人经过他那里,为他掌管火候,能进出五色烟雾,时间久了就把这个技能教给了封子,积累火候后自己燃烧,随着烟雾上下,看他的灰烬中还有骨头。当时的人把他葬在北山中,称之为宁封子。
《岭表异录》说:广州的陶家都制作土锅镬,烧熟后,用土油涂抹,比铁器还要干净。特别适合煮药。一斗的只值十个钱。爱护它的人可以得到几天。如果用大火烧干,就会立即破裂。这也是帮助穷人的一种方式。
《礼记·学记》说:优秀的冶炼家的儿子,必须学习制作皮衣。(仍然可以看到他家中修补、穿孔、打洞的器具。修补器具的人,他的金属柔软才能结合,有点像制作皮衣。)
《史记》说:邯郸的郭纵,通过铁器冶炼业,与王侯一样富有。
又曰:宛地孔氏的祖先,是梁地人,以铁器冶炼为业。秦国攻打魏国,孔氏家族被迁到南阳。他们大规模冶炼,建造池塘,拥有车队和骑兵,周游诸侯国,因此通商贾之利,有游闲公子的名声。
又曰:鲁地的邴氏,通过铸造冶炼起家,富可敌国。然而家中的父兄子弟约定,低头有可取,抬头有可取。(师古说:低头,即古俯字。低头抬头都有可取,没有大小字恶。)
张璠《汉记》说:杜诗担任太守,从事冶炼,制作水排,教化大行。
《魏志》说:韩暨,字公至,被征召为丞相府的属官,后来升任乐陵太守,调任监冶谒者。以前冶炼使用马排,每炼一石铁,需要用一百匹马,现在改为人排,又节省了功力。
《晋书》说:王沉字彦伯,在《释时论》中说:’融融者,都是追求热的人,能进入炉火冶炼之门的人,只有携带炭火的人。如果不是这样的人,不如就此罢休。’
《南史》说:齐朝的袁彖监管吴兴郡的事务。袁彖到郡后,因为私自使用官府的钱财,被免官,送到东冶。袁彖的妹妹是竟陵王子良的妃子,子良的儿子昭胄当时八岁,见到武帝时形容憔悴,武帝问他原因,昭胄流泪说:’我的舅舅犯了罪,现在在东冶。我的母亲悲伤哭泣已经好几天了,我之所以不安宁。’武帝说:’特别为你赦免他。’不久,武帝游览孙陵,远远望见东冶说:’那里有一个好贵的囚犯。’几天后,与朝中大臣一起到东冶,巡视仓库,趁机宴饮,赐给囚犯酒肉,命令见袁彖,与他交谈。第二天释放了他。
《梁书》说:侯景占据寿阳,怀有叛乱的打算,因为朝廷提供的武器大多不精良,请求提供冶炼锻造工人,想要重新制造。
《后魏书》说:崔鉴担任东徐州刺史,在州内进行铜器冶炼,制作农具,士兵从中获利。
《北史》说:后周的薛善担任行台郎中。当时想要扩大屯田,以供应军费,于是任命薛善为司农少卿,兼任同州夏阳县二十七监。又在夏阳设立铁器冶炼,命令薛善监管。每月征用八千人制造军器,薛善亲自监督,并加以安抚。军器逐渐精良,士兵们也逐渐忘记了劳苦。
《唐书》说:侍中魏徵请求解除自己的职务,请求成为散官,陪伴在皇帝左右,弥补不足。太宗说:’我从敌虏中提拔你,让你担任要职,看到我的错误,从未不加以劝谏。你难道没有看到金子在矿中时并不珍贵吗?优秀的冶炼工人将它锻造为器物,便成为人们珍视的东西。我把自己比作金子,把你比作优秀的工匠。你虽然有病,但并不衰老,怎么能就这样放弃呢?’魏徵于是停止了请求。
《尸子》说:制造冶炼的人,是蚩尤。
《淮南子》说:宋国的工匠画吴国的冶炼工人,雕刻形象和法则,其精细微妙,连尧、舜这样的圣人也无法比拟。
《列仙传》说:陶安公是六安的冶炼工人。他多次进行冶炼。有一天,火焰散开,紫色冲天,安公跪在冶炼炉下祈求。过了一会儿,朱雀飞到冶炼炉上,说:’安公冶炼,安公冶炼,与天相通。七月七日,用赤龙迎接你。’到了那一天,龙来到,安公骑着它向东南飞上天空。
《武昌记》说:北济湖,原本是新兴的冶炼塘湖。元嘉初年,发掘水冶。水冶,就是用水排进行冶炼。颜茂因为塘坝多次损坏,难以进行工作,于是废弃水冶,用人鼓动排风,称之为步冶。湖塘因此损坏,不再修复,冬天则干涸。
《王子年拾遗记》记载:汉太上皇在未显贵时,曾经佩戴一把长三尺的刀,上面有铭文,虽然字迹难以辨认,但怀疑是殷高宗讨伐鬼方时制作的。
太上皇在酆沛山中游玩时,遇到有人在铸铁。太上皇在他旁边休息,问道:‘你在铸什么?’工匠笑着回答:‘为天子铸剑,请不要泄露。’太上皇认为这是戏言,没有怀疑。
工匠说:‘现在所铸的铁非常坚硬,制作器具很难成功。如果得到您腰间的佩刀,混合着铸炼,就能制成神器,可以征服天下,皇上的精魄作为辅助,可以消灭三个狡猾之徒。木长火盛,这是兴旺的征兆。’
太上皇说:‘我腰间的这把刀名叫匕首,锋利无比,可以斩断蛇龙,在陆地上可以砍杀虎和犀牛。’工匠说:‘如果没有这把匕首,即使欧冶子专心致志,越砥磨砺刀刃,最终也只是普通兵器。’
太上皇就解下腰间的匕首投入炉中,不久火焰冲天,日光为之暗淡。剑铸成后,用三牲的血来祭奠。工匠问太上皇何时得到这把匕首,太上皇说:‘在秦昭襄王时期,我出行时,遇到一个山野之人,在野外将这把匕首交给我,说是殷朝的东西,世代相传,上面有古字,记录了年月。’工匠看了后,发现‘镆耶’字还在刀刃前。
工匠拿着剑交给太上皇,太上皇将它赐给了高祖。
又说:汉代的郭况,是光武帝皇后的弟弟。累积了数亿财富,家中有四百个仆人,用黄金制作的器具,铸锻的声音在城乡都能听到。当时的人说郭家的房子不降雨而雷鸣,指的是铸锻的声音非常响亮。
曹毗的《咏冶赋》说:用石头铸造成器具,一千个炉子同时设置。
《诗经》说:取坚硬的石头来铸锻。
《魏略》记载:太祖曹操派遣邯郸淳去见临淄侯曹植。曹植得到邯郸淳后,高兴地请他坐下,不与他交谈,先让他观看五个椎子铸锻。
邓粲的《晋纪》说:嵇康曾经在长林之下铸锻,钟会在这里铸锻。嵇康坐着,坐在鹿皮垫子上,端正地坐着,不与钟会应答。
《文士传》说:嵇康性格巧思,擅长铸锻。家中有一棵柳树,他就引水围绕它,夏天在树下非常凉爽,他在那里嬉戏和自铸。
《祢衡传》说:祢衡字正平。在十月朝拜黄祖时,在艨冲舟上,宾客都聚集在一起,准备吃黍米羹。祢衡先在众人面前吃,得到便饱食,一开始没有顾忌左右的人。吃完后,他又玩耍起来。当时江夏的张伯云也在座,他调侃祢衡说:‘礼教在哪里,你却在这里吃饭?’祢衡没有回答,继续玩弄黍米。
黄祖说:‘处士不应该回答这个问题。’祢衡对黄祖说:‘君子宁愿听到车前的马屁声?’黄祖呵斥祢衡,祢衡瞪着黄祖,骂道:‘死锻锡公!’黄祖大怒,命令五伯将他拉出去,想要鞭打他,但祢衡骂声不止,于是命令绞杀。黄射前来救援,但已经来不及了,他悲伤地流泪说:‘这个人有非凡的才能。曹操和刘荆州都没有杀他,大人为何要杀他?’黄祖说:‘人骂你的父亲是锻锡公,怎能不杀?’
《向秀别传》说:向秀曾经与嵇康在洛邑偶然铸锻,与吕安在山阳灌园,收集剩余的利益,用来支付酒食的费用。
《韩子》说:椎锻是用来平整不平的;榜檠是用来矫正不直的;圣人制定法律,也是为了平整不平、矫正不直。
《周礼·地官》说:牧人,负责牧养六种牲畜,使它们的数量繁衍,以供祭祀之用。(六牲指的是牛、马、羊、猪、狗、鸡。郑司农说:牷,是指纯净。玄说:牷,是指完整的身体。)
又《夏官》说:牧师,负责牧地,都有严厉的禁令并颁布。(颁布马匹给圉人牧养的地方。)孟春时焚烧牧地,(焚烧牧地,以清除旧草,生长新草。)中春时允许交配。(中春,指阴阳相交,万物生长的时候,可以交配马匹的雌雄。)
《礼记·月令·季春》说:这个月,要聚集牛马,让它们在牧地交配。(累,是指系在地上。腾,是指跳跃。雌马想要交配,就会去牧地交配。)
又《仲夏》说:这个月,命令有司祭祀先牧。(指仲夏在大的湖泊中祭祀先牧,使用刚日。)
《毛诗·小雅》说:《无羊》是宣王考察牧业的作品。(厉王时,牧人之职废弃,宣王开始振兴并恢复,至此而成,指恢复先王的牛羊数量。)谁说你们没有羊?有三百只羊群;谁说你们没有牛?有九十头牛。(黄牛黑唇称为牛。《笺》说:尔,是指你。宣王恢复先王的牧法,急切地关注它们的数量,因此作这首诗来解释。)你们的羊来了,它们的角聚集在一起;你们的牛来了,它们的耳朵湿润湿润的。(移动它们的耳朵,湿润湿润的。)有的下来到低地,有的在池塘边饮水,有的休息,有的活动。(活动,是指活动。)你们的牧人来了,他们穿着蓑衣和斗笠,有的背着食物。(何,是指举起。蓑,是用来防雨的。笠,是用来避暑的。说这些,是为了赞美牧人在寒冷中的生活。)夏天饮食有准备。有三十种物品,你们的牲畜就齐备了。
又《鲁颂》说:《駉》颂扬的是僖公。僖公能够遵循伯禽的法律,节俭以富足,宽容以爱民,重视农业,重视谷物,在田野上牧养,鲁人尊敬他。于是季孙行父向周朝请求命令,而史克创作了颂歌。(季孙行父,即季文子。史克,是鲁国的史官。)马匹在田野上牧养。
《史记》说:卜式是河南人。他年轻时与弟弟分开居住,自己离开,只取了一百多头羊,将田地、房屋和财物都给了弟弟。卜式进入山中牧羊,十多年后羊的数量达到一千多头。皇帝召唤他说:‘我在上林中有羊,想要让你去牧养。’于是他穿着布衣牧羊。一年多后,羊都长得肥壮。皇帝经过,看到他的羊很满意。卜式说:‘不仅仅是羊,治理百姓也是如此。按时起居,不好的就去除,不要让它们败坏群体。’皇帝认为卜式很奇特,任命他为郎官。
又《史记》说:卫青是平阳人。他的父亲是平阳侯家的仆人,与妾室通奸,生下卫青,成为侯家的仆人。卫青小时候回到父亲身边,父亲让他牧羊,嫡母的儿子们都像仆人一样对待他,不把他当作兄弟。
又《史记》说:范增劝说项梁说:‘如果您代替楚将,一定能够立楚的后代。’项梁于是寻找在民间牧羊的怀王孙子,立他为楚怀王后,以顺应人民的愿望。
又《史记》说:公孙弘是淄川人,家中贫穷,在海上牧猪。四十多岁时,开始学习《春秋杂记》。
《汉书》说:苏武出使匈奴,匈奴想要让他投降,于是将他迁移到北海边无人居住的地方,让他牧羊,说:‘等到羊生了小羊,你才能回来。’苏武手持汉节牧羊,无论是躺下还是起身,都拿着节,节上的毛都掉光了。
《汉书》说:路温舒,字长君,是巨鹿人。他的父亲是村里的看门人,让路温舒牧羊。
《汉书》说:王尊,字子贡,是涿郡高阳人。他小时候成为孤儿,回到叔叔家,叔叔让他到湖中牧羊。
《后汉书》记载:马援在陇汉之间辗转游历,常常对宾客说:‘大丈夫应当立志,越是穷困越要坚强,年纪越大越要壮志凌云。’于是他从事农业和牧业,最终拥有数千头牛马羊,数万斛谷物。不久后他感叹道:‘凡是积累财富财产,重要的是能够施舍赈济,否则不过是守财奴罢了!’于是他把所有的财产都散给了亲戚和旧友,自己则穿着羊皮衣和皮裤。
《后汉书》又记载:承宫八岁时,在乡里给人放猪。乡里的徐子威明《春秋》,教授了几百名学生。承宫路过他的茅屋下,看到学生们在读书,非常喜欢,于是把猪丢失了。猪的主人想要鞭打他,学生们阻止了,才没有打。
《后汉书》谢承记载:孙期,字仲式,非常孝顺母亲。他在大泽中放猪,把猪卖掉来奉养母亲。远道而来向他学习的人,都拿着经书追到泽边。
《后汉书》范晔记载:梁鸿,字伯鸾,是扶风平陵人。家境贫寒,在上林苑中放猪。曾经不小心失火,蔓延到其他人的房屋。梁鸿就去找失火的人,询问他们失去了什么,全部用猪来赔偿,失火的人还是觉得赔偿太少。邻居家的老人们看到梁鸿非同寻常,就共同责备他。失火的人这才开始尊敬他,把猪全部归还,梁鸿却不接受。
《魏志》记载:杨俊,字季才,在并州避难。同郡的王象,从小孤儿,被人雇佣为仆役,十七八岁时被派去放羊,但他私下里读书,因此受到鞭打。杨俊赞赏他的才华,立即赎回了他,让他回家,为他娶妻建屋,然后才与他分别。
《晋书》记载:张华,字茂先,小时候家境贫寒,经常放羊。
《三十国春秋》记载:沮渠蒙逊,他的祖先曾是匈奴左沮渠,因此以官职为姓氏。他小时候放羊,在田边休息时,忽然看到一个沙门用手摸他的头说:‘你将来会统治这片土地,但不久后你会遭受苦难。’话音刚落,沙门就消失了。
《前赵录》崔鸿记载:李景,字延祐。小时候贫穷,被叔父抚养,经常被派去放羊。李景看到叔父的儿子在读书,非常羡慕。后来他从博士那里得到了一百多字,在放羊的空闲时间,用树枝在地上写字。
《前赵录》又记载:宇,是天水冀北人。小时候孤儿贫穷,在河北陈不识家放羊。十五岁时,身高七尺九寸,聪明伶俐,风度翩翩。陈不识认为他不同寻常,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后魏书》记载:游明根,字志远。幼年遭遇战乱,成为栎阳王氏的奴隶,主人让他放羊。明根让人在路边写字,自己在地上学习。长安镇将窦瑾看到他,询问他的姓名,然后告诉游雅,派人赎回了他。
《列子》记载:杨朱见到梁惠王,说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中运转。梁惠王说:‘先生有一妻一妾却不能治理好,怎么能够治理天下呢?’杨朱回答说:‘您见过放羊的人吗?一百只羊一群,让一个五尺高的孩子拿着鞭子跟着,想要往东就往东,想要往西就往西。如果让尧牵一只羊,舜拿着鞭子跟着,那就做不到这一点了。’
《符子》记载:汉王听说宋胜子方在巨泽放羊,他击鼓唱歌《南风》诗,使者进来对宋胜子说:‘汉王听说先生的贤能,派使者来向您传达,把国家政事委托给您。’宋胜子惊讶地看着使者说:‘这是什么话?现在汉王对待四海之士,就像对待一群羊一样,他在职责上有什么不同?大王放弃放羊的职责,把四海之政委托给他,这是混淆天位,颠倒人伦。我不愿意接受。’于是他逃到了阴山之南。
《公孙尼子》记载:舜在潢阳放羊,回来后,尧举荐他做了天子。
《说文》记载:羌,是西戎放羊的人,字从‘羊’和‘人’。
《列仙传》记载:商丘子瑕吹笙放猪,七十岁时不娶妻就去世了。
《吴越春秋》记载:在娄门外的鸡墟,是吴王放鸡的地方。
《陈武别传》记载:陈武休屠,是胡人,经常骑驴放羊。十几个放羊的,有的唱歌,陈武就学会了《太山梁父吟》和《行路难》之类的歌。
关于渔业的记载:
《说文》记载:渔,是捕鱼的意思。
《周礼·天官上》记载:渔人,负责按时捕鱼制作鱼梁,春天献上王鲔,辨别鱼种,制作新鲜的鱼干,供国王享用。在祭祀、宾客、丧事等场合,提供新鲜或干制的鱼。所有这些,渔人都要负责管理。渔税的收入归入王府。
《礼记·月令·季冬》记载:命令有关官员开始捕鱼,天子亲自前往。品尝鱼后,先献祭给宗庙。
《礼记·坊记》记载:因此君子做官时不种庄稼,种地时不捕鱼。
《左传·隐公》记载:鲁隐公将要前往棠地观看捕鱼,臧僖伯劝阻,隐公说:‘我要去巡视疆界。’于是前往,布置了捕鱼的场面。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崔杼弑杀了他的君主。申蒯,是负责捕鱼的官员,退下后对家宰说:‘免职,是违背了侍奉君主的原则。’于是他们都死了。
《周易·下系》记载:庖牺氏统治天下时,用绳子结网捕鱼,这是从《离》卦得到的启示。
《尚书大传》记载:舜在雷泽捕鱼。
《后汉书》记载:明帝时期,下令禁止人们从事两种职业,但下级官员在执行时多有不实之处,百姓感到困扰。刘般上书说:‘郡国用官职禁止人们从事两种职业,以至于种田的人不能捕鱼。现在靠近江湖的郡很少有蚕桑,人们依靠捕鱼来补充食物;而且冬春闲月不会妨碍农事。渔猎的收益,有助于去除田间的害虫,有助于粮食的收成,与从事两种职业无关。’
《北史》记载:后周裴仁除担任河北郡守。这个郡的旧制有三十个渔猎夫人为郡守服务。裴仁说:‘因为口腹之欲役使人,我不这样做。’于是全部取消了。
《管子》记载:渔夫进入深海,海水深达百仞,逆流而上,冒着危险走百里路,夜以继日不出海,是因为对水的利益。因此,利益所在,即使是千仞高山,也没有不上去的,深源之下,也没有不下去的。
《鲁连子》记载:古代擅长捕鱼的宿沙瞿子。派他在山上捕鱼,即使是十个宿沙瞿子,也捕不到一条鱼。宿沙瞿子并不愚昧于捕鱼之道,那些山,并不是鱼生存的地方。
《尸子》记载:燧人氏的时代,天下多水,因此教人捕鱼。
《文子》记载:尧让住在水边的人捕鱼,住在山里的人伐木,根据事物的性质使用相应的工具,工具适合相应的人。
《吕氏春秋》记载:雍季对晋文公说:‘排干湖泽捕鱼,难道不会捕到鱼吗?但明年就没有鱼了!’
《家语》记载说:宓子贱治理单父三年,孔子派巫马期去考察他的政绩。巫马期穿着破旧的衣服,进入单父境内,看到捕鱼的人捕到鱼就放掉。巫马期问他们为什么捕到鱼却放掉。他们回答说:‘大的鱼叫做鱄(鱼寿),我们的大夫喜欢它;小的鱼叫做鱦(这里应该是鳣,《新序》写作鲿。鱦是鱼中的怀仁者),我们的大夫想要让它生长。所以捕到这两种鱼就放掉了。’巫马期回来后,告诉孔子说:‘宓子贱的德行真是达到了极致!让百姓暗中遵循,就像在某一地方实行严刑一样。请问宓子贱是如何做到这样的?’孔子回答说:‘我曾经对他说过:在这里真诚对待,就会在别的地方得到相应的回报。宓子贱在单父就是用这种方法来治理的。’
又说:孔子去楚国,有渔夫献鱼给他。孔子不接受,渔夫说:‘天气炎热,市场又远,无处卖鱼。我想扔掉它,但又觉得可惜,不如献给君子,所以拿来了。’于是孔子再次鞠躬接受,让弟子打扫地面,准备用来祭祀。弟子们说:‘那个人本来要扔掉它,而夫子却要祭祀它,为什么?’孔子说:‘我听说珍惜食物剩余,致力于施舍的人,是仁人的同类。哪有接受仁人馈赠却不祭祀的呢?’
刘向《新序》记载:楚国有个人向楚王献鱼,说:‘今天捕到鱼,吃不完,卖也卖不出去,扔掉又觉得可惜,所以来献给大王。’楚王说:‘渔夫是仁人。国内有很多贫穷的人,我听说了却没有实行。渔夫知道了,用这个来比喻我!’于是拿出仓库里的粮食;撤掉后宫的女子,把她们嫁给单身男子。
郭璞《江赋》说:芦人渔夫,在江山上捕鱼,穿的是羽毛编织的衣服,吃的只有清淡的食物。他们常常忘了夜晚到来就乘船回家,一边唱着采菱歌一边敲击船舷,对自己所在的一小块地方感到满足,一年到头都在寻找风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资产部-卷十三-注解
有虞氏:有虞氏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部族,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虞舜的后代,代表了一种理想化的政治秩序。
瓦棺:用瓦制成的棺材,比木棺更为坚固,是古代丧葬文化中的一种。
薪:薪是指木柴,这里指用木柴作为燃料。
堲周:堲,即灰烬,这里指用灰烬来填塞棺木周围,以防止棺木受潮。
甸人:甸人是指古代负责农业生产的官员。
鬲:鬲是一种古代的炊具,形状像鼎。
郑子产:郑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政治家,以智慧著称。
虞阏父:虞阏父是虞舜的后代,曾任周武王的陶正。
元女:元女是指排行第一的女儿,这里指武王的女儿大姬。
胡公:胡公是指阏父的儿子满,封于陈国。
恪:恪是指对前朝君主的尊敬,这里指对夏、商、周三代后裔的尊敬。
古公亶甫:古公亶甫是指周朝的始祖,他带领部族从陕西迁移到岐山。
董卓:董卓是东汉末年的权臣,以残暴著称。
郑泉:郑泉是三国时期吴国的一位文学家。
杨彪:杨彪是东汉末年的名臣,以忠诚著称。
昆吾:昆吾是古代的一个部落名,这里指昆吾氏族的人。
埏埴:埏埴是指制作陶器的原料,即黏土。
神农耕而作陶:神农是传说中的农业始祖,这里指神农氏开始制作陶器。
宁封子:宁封子是传说中的仙人,为黄帝陶正。
岭表异录:岭表异录是古代的一部地理志。
良冶之子:良冶之子是指优秀的冶炼工匠的儿子。
郭纵:郭纵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冶铁商人。
宛孔氏:宛孔氏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冶铁商人。
邴氏:邴氏是西汉时期的冶铁商人。
杜诗:杜诗是东汉时期的官员,发明了水排。
韩暨:韩暨是东汉时期的官员,改进了水排技术。
王沉:王沉是晋朝的文学家。
齐袁彖:齐袁彖是南朝齐国的官员。
侯景:侯景是南朝梁末年的叛军领袖。
崔鉴:崔鉴是北魏时期的官员。
薛善:薛善是北周时期的官员。
魏徵:魏徵是唐朝的著名政治家。
蚩尤:蚩尤是古代神话中的战神,相传是冶炼技术的发明者。
陶安公:陶安公是传说中的仙人,为六安的冶师。
北济湖:北济湖是古代的一个湖泊,位于今天的湖北省。
水排:水排是一种利用水力驱动的鼓风装置,用于冶炼金属。
太上皇:指汉朝的刘邦,他在成为皇帝之前,被称为太上皇。
殷高宗:指商朝的汤王,商朝的第三位君主,以德治著称。
鬼方: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商朝时期常与商朝发生战争。
剑:古代的一种长兵器,通常用于近战。
匕首:古代的一种短兵器,形似匕,用于刺击。
欧冶:春秋时期著名的铸剑师。
越砥:指越国的磨刀石,越国以铸剑闻名。
锷:刀剑的刃部。
秦昭襄王:秦朝的君主,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国力强盛。
野人:指生活在野外的人,通常指隐居的人。
镆耶:古代传说中的神剑,此处可能指匕首上的铭文。
高祖:指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
郭况: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皇后阴丽华的弟弟。
光武皇后:指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皇后阴丽华。
欧冶专精:指欧冶子专注于铸剑技艺。
越砥敛锷:指越国的磨刀石可以磨出锋利的刃。
鄙器:指质量低劣的器物。
衅:古代的一种仪式,用牲血涂在器物上,以示祭拜。
三牲:指牛、羊、猪三种牲畜,常用于祭祀。
汉郭况:指郭况,东汉光武帝刘秀皇后阴丽华的弟弟。
曹毗:晋代文学家。
咏冶赋:曹毗的作品,以冶炼为主题。
冶石为器:指用石头冶炼成器物。
千炉齐设:指同时开设许多炉火进行冶炼。
邯郸淳:东汉末年文学家。
临淄侯植:指曹植,曹操的儿子,封为临淄侯。
五椎锻:指用五根椎子锻造金属。
嵇康: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锺会:三国时期魏国将领。
鹿皮:用鹿皮制成的坐垫。
椎锻:指锤打金属以制成器物。
榜檠:指矫正器物形状的工具。
圣人:指道德高尚的人。
法:指法律或规则。
牧人:古代掌管牧畜的人。
六牲:指牛、马、羊、猪、狗、鸡。
牷:指完整的牲畜。
牧师:古代掌管牧地的官。
厉禁:严格的禁令。
颁马授圉者所牧处:将马分配给牧马人。
孟春焚牧:春季初,焚烧牧地。
中春通淫:春季中,允许马匹交配。
累牛腾马:用绳子系住牛,让马跳跃。
先牧:指最初的牧人。
大泽:大湖。
刚日:指农历中的大日子。
黄牛黑唇曰犉:指黄牛,其唇为黑色。
阿:指山丘。
池:指池塘。
讹:同“摇”,指动摇。
何蓑何笠:指蓑衣和斗笠。
饣候:指食物。
何:同“何”,表示疑问。
揭:举起。
祢衡:东汉末年文学家。
正平:祢衡的字。
黄祖:东汉末年将领。
车前马屁:古代的一种食品,用米粉制成,形状像车前的马屁。
锻锡公:对祢衡的侮辱性称呼。
绞杀:用绳子勒死。
黄射:黄祖的儿子。
洛邑:古代的都城,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
山阳: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向秀:晋代文学家。
韩子:指韩非,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牧六牲:指掌管六种牲畜的牧人。
阜蕃:使牲畜繁殖兴旺。
共祭祀之牲牷:提供祭祀用的完整牲畜。
季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
合累牛腾马游牝于牧:将牛马系在一起,让马匹与雌性马匹交配。
仲夏:夏季的第二个月。
祭先牧:祭祀最早的牧人。
无羊:《诗经》中的一篇。
宣王考牧:周宣王恢复古代的牧养制度。
鲁颂:《诗经》中的鲁国颂歌。
駉駉牧马:指牧马。
坰野:郊野。
季孙行父:鲁国的大夫。
史克:鲁国的史官。
卜式:西汉时期的人物。
平阳: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卫青:西汉时期的名将。
平阳侯家:指平阳侯的家。
嫡母之子:正室所生的儿子。
范增:秦末汉初的谋士。
项梁:秦末汉初的将领。
怀王孙:楚怀王的孙子。
公孙弘:西汉时期的政治家。
淄川: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苏武:西汉时期的将领。
匈奴: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
路温舒:西汉时期的文学家。
巨鹿: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王尊:西汉时期的官员。
涿郡: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马援:东汉名将,以勇猛著称,曾任伏波将军,有‘马革裹尸’的典故。
陇汉间:指陇西和汉朝之间的地区,即今天的甘肃一带。
丈夫:古时对成年男子的尊称,此处指有志向的男子。
志:志向,抱负。
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形容人在困境中更加坚定,年纪越大越有活力。
田牧:耕种和放牧。
牛马羊:指牲畜。
谷数万斛:谷,指谷物;斛,古代容量单位,一斛约等于十斗。
殖货财产:增殖财富。
施赈:施舍,救济。
守钱虏:比喻只知守财不懂得施舍的人。
承宫:东汉时期的人物,以孝著称。
徐子威明:指徐子威,字威明,是承宫的老师。
春秋:此处指《春秋》这部史书。
诸生:指学习《春秋》的学生。
孙期:东汉时期的人物,以孝著称。
豕:猪。
梁鸿:东汉时期的人物,以隐居不仕著称。
上林苑:古代皇家园林。
箠楚:用竹木制成的鞭子。
杨俊:东汉时期的人物,有贤德之称。
王象:杨俊的同乡,后来被杨俊赎身。
季才:杨俊的字。
并州:古代行政区划,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山西省。
张华:晋朝文学家,有“张茂先”之称。
沮渠蒙逊:十六国时期北凉的开国君主。
羌:古代民族,以牧羊为生。
羊裘皮裤:用羊皮制成的衣服和裤子。
李景:十六国时期前赵的皇帝。
延祐:李景的字。
宇:十六国时期前赵的人物。
栎阳王氏:栎阳王家的奴隶。
游明根:十六国时期北魏的人物。
志远:游明根的字。
栎阳: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
王氏:王家的意思。
沙门:指佛教僧侣。
杨朱:战国时期哲学家。
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君主。
运诸掌:比喻治理天下如同掌中玩物。
宋胜子方:十六国时期后凉的官员。
巨泽:大湖。
南风:古代诗歌《南风歌》。
牧豕:放牧猪。
吴王:指吴国的君主。
鸡墟:鸡的栖息地。
陈武休屠:十六国时期前凉的人物。
胡人: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
牧竖:放牧的奴隶。
太山梁父吟:古代诗歌。
行路难:古代诗歌。
渔:捕鱼。
梁:桥梁,此处指用竹篾编成的捕鱼工具。
王鲔:大鲔鱼。
鲜槁:新鲜的鱼干。
王膳羞:君王的饮食。
祭祀:祭祀活动。
宾客:宾客。
丧纪:丧事。
渔征:渔民的租税。
王府:王府。
滨江湖郡:靠近江河湖海的郡县。
蚕桑:养蚕和种桑。
口实:口粮。
渔猎:捕鱼和狩猎。
二业:指农业和渔业。
侠:侠义。
河北郡守:河北郡的郡守。
渔夫:捕鱼的渔民。
宿沙瞿子:古代著名的渔夫。
山:山。
燧人:古代传说中的发明钻木取火的圣人。
事宜其械,械宜其人:根据事物的情况使用相应的工具,工具要适合人使用。
竭泽而渔:比喻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
宓子贱:宓子贱,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弟子,以德治著称。宓子贱治单父,即宓子贱担任单父(今山东省单县)的地方官。
单父:单父,古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单县,是宓子贱治理的地方。
巫马期:巫马期,孔子弟子,曾受孔子之命前往单父观察宓子贱的治理。
阴免衣弊裘:阴免,指隐藏;衣弊裘,指穿着破旧的衣物。
鱼攵者:鱼攵者,指捕鱼的人。
鱄〈鱼寿〉:鱄,古代对大鱼的称呼;鱼寿,大鱼的寿命,这里指大鱼。
鱦:鱦,古代对小鱼的称呼,这里指小鱼。
大夫:大夫,古代官职,相当于现在的部长或高级官员。
刑於彼:刑,指惩罚;於彼,指对其他人。
孔子: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楚:楚,古国名,位于今湖北、湖南一带。
献鱼:献鱼,指渔夫将捕获的鱼献给孔子。
仁人:仁人,指有仁爱之心的人。
郭璞:郭璞,东晋时期文学家、训诂学家,著有《江赋》。
芦人渔子:芦人,指居住在芦苇丛中的人;渔子,指渔夫。
傧落江山:傧落,指飘荡;江山,指江河。
羽褐:羽褐,指用鸟羽制成的粗布衣服。
疏鲜:疏鲜,指粗食。
咏采菱以扣舷:咏,指唱歌;采菱,指采摘菱角;扣舷,指敲击船舷。
傲自足於一区:傲自足,指自得其乐;一区,指一个小区域。
寻风波以穷年:寻风波,指追逐风波;穷年,指过完一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资产部-卷十三-评注
《家语》中的这段文字描绘了宓子贱治理单父的故事,通过宓子贱与巫马期的对话,展现了宓子贱的德政与治理智慧。首先,宓子贱在单父治理三年,其德政使得民众自觉遵守法律,如同受到严刑峻法一般,这种治理方式被称为‘暗行’,即民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化。宓子贱的这一治理策略,巫马期通过观察渔者的行为得到了印证。渔者在捕鱼时,对大鱼‘鱄’和小鱼‘鱦’的选择,体现了宓子贱‘诚於此者刑於彼’的治理理念,即对大鱼的保护是为了让小鱼得以成长,从而实现生态的平衡与持续发展。
巫马期对宓子贱的治理方式表示赞叹,并询问宓子贱如何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孔子的回答揭示了宓子贱的治理之道,即通过自身的德行去影响他人,这种以身作则的治理方式,是宓子贱能够得到民众敬仰的关键。
在第二段文字中,孔子在楚地接受了一位渔者的鱼作为礼物。渔者因为天气炎热、市场偏远,无法处理多余的鱼,于是想要将其丢弃,但最终选择献给孔子。孔子接受礼物后,并没有将其丢弃,而是让弟子打扫卫生,准备祭祀。这一行为体现了孔子对‘仁’的尊重和重视,他认为接受仁人的馈赠而不加以祭祀,是不合礼仪的。
刘向的《新序》中,楚人献鱼给王者的故事,进一步强调了渔者的仁心。楚王通过渔者的行为,认识到自己应该关心境内的贫民,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发放粮食、帮助寡妇等,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政’的理念。
郭璞的《江赋》中,通过对芦人渔子的描写,展现了渔者生活的简朴与自足。渔者身着羽褐,饮食简单,他们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通过捕鱼来维持生计。这种生活方式反映了古代中国渔民的生存状态,也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