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虫豸部-卷二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虫豸部-卷二-原文

○蚊

《说文》曰:秦谓之蚋,楚谓之蚊。

《大戴礼·夏小正》曰:丹鸟羞白鸟。(白鸟,蚊也。)

《汉书》曰:中山靖王朝,天子置酒,闻乐声而泣,问其故,靖王对曰:’闻众喣漂山,聚蚊成雷。’

《后汉书》曰:赵炳有道术,人服从者如归。章安令恶其惑众,收杀之。人为立祠堂於永康,至今蚊蚋椿敢入也。

《晋书》曰:道安曰:’猛虎当道食,不觉蚊虻来。’

《唐史》曰:江东有吐蚊鸟,夏夜鸟,吐蚊於芦荻中。湖湘尤甚。

《晏子》曰:东海有虫,巢蚊睫,乳而不飞,蚊不惊,名曰焦冥。

《列子》曰:江浦之间生么虫,(么,细也。)名曰焦暝。群飞而集於蚊睫,弗相触也。

又曰:焦暝生於蚊睫,离珠、子羽,拭眼而望,弗能见也。

《庄子》曰:夫爱马者以筐盛屎,以蜃盛溺。適有蚊虻扑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

又曰:肩吾见砍灿舆,砍灿舆曰:’日中始可以语汝?’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民孰敢不听而化?’接舆曰:’是欺德也。其於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

又曰: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音匝)肤,则通宵不寝矣。’

《淮南子》曰:夫贵贱之於身也,犹条风之时丽也;(时丽,忽一过也;)毁誉之於己也,犹蚊虻之一过也。

又曰:蜂虿螫指,而神不能掞;(音淡;)蚊虻噆肤,(噆,啮也;)而性不能平。令忧患之来,婴人心也,非直蜂虿之螫毒而蚊虻之惨怛也,而欲静漠虚无,奈何哉?

《牟子》曰:昔公明仪有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转为蚊虻声,则翘尾而蹑蹀。

《夏侯子》曰:一蚁之行,一蚊之飞,圣人皆知之。

《金楼子》曰:荆州高齐,盛夏之月无白鸟,余亟寝处於其中。及移馀斋,则聚蚊之声如雷矣。数丈之间,如此之异,吁可怪哉!

又曰:白鸟,蚊也。齐桓公卧於柏寝,谓仲父曰:’吾国富民殷,无馀忧矣。一物失所,寡人犹为之於邑。白鸟营饥而求饱,寡人因之开翠纱之帐,进蚊子焉。’其蚊有知礼者,不食公之肉而退;其蚊有知足者,〈口集〉(子立切。)公之肉而退。其蚊有不知足者,遂长嘘短吸而食之,及蒲哎也,腹肠为之破溃。公曰:’嗟乎!民生亦犹是。’

《孝子传》曰:吴猛年七岁时,夏日伏於母床下,恐蚊虻及父母。

萧广济《孝子传》曰:邓展父母在牖下卧,多蚊,展伏床下,以自当之。

《神异经》曰:南方蚊翼下有蜚虫焉,目明者见之。每生九卵,复成九子,蜚而俱出,蚊遂不知。

《论衡》曰:蚊虻不如牛马之力,牛马困於蚊虻,蚊虻有势也。

《搜神记》曰:吴猛性至孝。小儿时,在父母边卧,夏时多蚊蚋而终不摇扇,恐蚊虻去已而及父母。

《岭南异物志》曰:岭表有树如冬青,实在枝间,形如枇把子。每熟即拆裂,蚊子群飞,惟皮壳而已。士人谓之蚊子树。

《岭表录异》曰:蚊母鸟,形如青鹢,嘴大而长,於池塘捕鱼而食。每叫一声,则有蚊蚋飞出其口。俗云彩其翎为扇,可辟蚊子。(亦呼为吐蚊鸟。)

《晋书》曰:惠帝时,洛阳南山有虻,作声曰:’韩尸’。识者以为韩氏将尸戮,俄而韩谧被诛。

《淮南子》曰:虻戢精血,以类推之也。(许慎曰:虻食血。)

又曰:虻与骥,致千里而不飞,无糗粮之资而不饥。

又曰:上古之时,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则不胜暑热蚊虻。

○蚋

《梁书》曰:梁武丁贵嫔讳令光,谯国人也。初,贵嫔少时,与邻女月下纺绩,诸女并患蚊蚋,而贵嫔弗之觉也。

又曰:孙谦居身俭素,床施籧蒢屏风,冬则布被筦席,夏曰无帷帐而夜卧,未常有蚊蚋,人多异焉。

《列子》曰:目将眇者先睹秋毫,耳将聋者先闻蚋飞。

《淮南子》曰:涵牛之鼎沸,而蝇蚋弗敢入;(涵牛,受一牛之鼎也。;昆山之玉瑱,(昆山,昆仑也。;瑱,式也。;而尘垢弗能污也。

又曰:羊肉不慕蚁,蚁慕於羊肉,膻也;醯酸不慕蚋,蚋慕於醯,酸也。

《吕氏春秋》曰:缶醯黄,蚋聚之,有酸也,(美羹。;徒水则必不可。以狸致鼠,以冰致蝇,虽上圣不能。以茹鱼去蝇,蝇愈至,(茹,女居反,臭也。;以致掷戤道不去之也。

○蜉蝣

《毛诗·曹·蜉蝣》曰:刺奢也。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渠略也,朝生夕死,犹有羽翼以自修饰。楚楚,鲜明貌。)

《尔雅》曰:蜉蝣,渠略。(似蛣蜣,身狭而长,有角,黄黑色,丛生粪土中,朝生暮死,猪好啖之。)

《说文》曰:秦晋之间谓蜉蝣为渠略。(郭璞症曰:似天牛而小,有甲也。)

又曰:〈虫巢〉(音略),虫也,一名蜉蝣,朝生暮死。

陆机《毛诗疏义》曰:蜉游,方土通谓之渠略。似甲虫,有角,大如指,长三四寸,甲下有翅能飞。夏月阴雨时,地中出。今人燥炙啖之,美於蝉也。樊光曰:’是粪中蝎虫,随雨而出,朝生而夕死。’

《淮南子》曰:龟三千岁;蜉蝣不饮食,三日而死。以蜉蝣为龟忧养生之具,必失之。

《广志》曰:蜉蝣可烧啖,美於蝉。蜉蝣在死晷翕然生,复水上寻死,随流而去。

傅咸《蜉蝣赋》曰:读《诗》至《蜉蝣》,感其虽朝生夕死,而能修其翼,可以有兴,遂赋之。

王褒《圣主得贤臣颂》曰:蟋蟀候秋吟,蜉蝣出以阴。

○蠛蠓
《尔雅》曰:蠛蠓。(小虫,似蚋,喜乱飞。)
《汉实录》曰:周太祖军至北郊时,慕容彦吃菰负沉勇,谓上曰:’北来都将,臣尽谙知。以臣观之,蜉蝣、蠛蠓耳!’
《列子》曰:朽壤之土,春夏之月,蠛蠓者因雨而生,见阳而死。
《庄子》曰:孔子闻老聃之言,出告颜回曰:’丘之於道也,其犹醯鸡欤?'(醯鸡者,瓮中之蠛蠓也。)
《淮南子》曰:衰世则聚虫满野。(许慎曰:飞虫,蠛蠓。)
《抱朴子》曰:蠓蝈之育於醢酢,芝檽之产於木石,蛣〈虫屈〉之滋於洿泽,翠萝之老於松枝,非彼四物所创造也。
《字书》曰:蠛蠓,小虫,三风舂雨硙者也。

○蝴蝶
《北齐书》曰:魏收常在洛京,轻薄尤甚,人号云:’魏收惊蛱蝶’。文襄曾游东山,令给事黄门侍郎等宴。文襄曰:’魏收恃才尾嵓適,须出其短。’往复数番,收忽大唱曰:’杨遵彦理屈,已倒。’竹彦从容曰:’我绰有馀暇,山立不动。若遇当途,恐翩翩遂逝。’当途者魏,翩翩者,蝶也。文襄先知之,大笑称善。
《梁书》曰:沉麟士年过八十,耳目犹聪明如故,抄写火下细书,复成二三千卷,满数十箧。时人以为养身静嘿所致,仍制《黑蝶赋》以寄意。
《汉实录》曰:右监门卫大将军许迁言:’臣奉命博州,至博平县东村,有冢弥亘数里,一夕言并化蝶飞去。’
《列子》曰:乌足以其根为跻螬,其叶为蝴蝶。
《庄子》曰:昔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不知周也;俄觉,则瞿瞿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谓物化。
《抱朴子》曰:髻孺背千仅狞蘘逐蛱蝶,越人弃八珍而甘龟蛇。
《金楼子》曰:陈思之文,群才之俊也,而武帝诔之’尊灵永蛰’,明帝颂云’释渝浮轻’。浮轻有似於胡蝶,永蛰颇拟於昆虫,施之尊极,不其蚩乎?
崔豹《古今注》曰:蛱蝶,一名野蛾,一名风蝶。东人谓之挞末,色白背青者是也。其大有如蝙蝠者,或黑色,或赤班,名曰凤子,一名凤车,一曰鬼车。生江南甘橘园中。
《广五行记》曰:晋安帝义熙中,乌伤人葛辉在妻家宿。三更,有两人把火迳至阶前,疑是恶人,便打之,欲下杖,悉化为蝶,缤纷飞散。有一物冲辉腋下,便打倒地。辉少时而死。
《岭南异物志》曰:常有人浮南海,泊於孤岸。忽有物如蒲帆飞过海,揭舟,竞以物击之,如帆者尽破碎坠地。视之,乃蛱蝶也。海人去其翅足秤之,得肉八十斤。啖之,极肥美。
《岭表录异》曰:鹤子草,蔓上春生双虫,只食其叶。越女收於妆奁中,养之如蚕,摘其叶饲之。虫老不食,而蜕为蝶。蝶赤黄色,妇女收而带之,谓媚蝶。

○萤
《毛诗·豳·七月》曰:町畽鹿场,熠耀宵行。(萤火也。)
《大戴礼·夏小正》曰:丹鸟羞白鸟。丹鸟也者,谓丹良也;白鸟也者,谓蚊蚋也。其谓之鸟者,重其养也,凡有翼者为鸟。羞也者,进也。
《礼记·月令》曰:季夏之月,腐草为萤。
《尔雅》曰:萤火,即炤。(夜飞,腹下有火。音照。)
《广雅》曰:景天,萤火,磷也。
《续晋阳春秋》曰:车胤,字武子,好学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
《后汉书》曰:光熹玄年秋,张让、段珪劫少帝及陈留王协走小平津。帝与王夜步,逐萤火光行数里,得民家露车,共乘还宫。
《隋书》曰:大业十二年,炀帝幸景华宫。徵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而放之,光遍岩谷。
崔豹《古今注》曰:萤,一名辉夜,一名景辉天,一名熠耀,一名磷粦,一名丹良,一名夜光,一名宵烛。腐草为之,食蚊蚋焉。
《月令》曰:丹鸟羞白鸟。白鸟即蚊也;丹鸟,萤也。
《说文》秦人谓蚊曰蚋。
《淮南万毕术》曰:萤火却马。注云:’取萤火裹以羊皮,置土中,马见之鸣,却不敢行。’
祖台之《志怪》曰:昔怀帝永嘉中,谯国丁祚渡江至阴陵界。时天昏雾,在道北有社,见一物如人倒立,两眼垂血,从额下聚地两处,各有升馀。祚与从弟齐声喝之,闽狞蘘不见,立处聚血皆化为萤火数千枚,纵横飞起。
《本草经》曰:萤,一名夜光,一名即照,一名熠耀。
潘岳《萤火赋》曰:烂若飞景之宵游,彗(音卫。)如移星之云流。动集飘扬,灼如随珠。熠龠若丹蕊之初葩,彯颎若流金之在沙。
傅咸《萤火赋》曰:余曾独处,夜不能寝。顾见萤火,意遂有感。於是执以自照,而为之赋。其辞曰:’感诗人之攸怀兮,览熠耀於前庭。不以姿质植瞪薄兮,欲增辉乎太清。虽无补於日月,期自竭於陋形。’

○暝蛉
《毛诗·节·小宛》曰:暝蛉有子,蜾蠃负之。(暝蛉,桑虫也。蜾蠃,蒲卢也。负,持也。《笺》云:蒲卢取桑虫之子,负持而去,煦妪养之以成子。)
《毛诗义疏》曰:暝蛉,似步屈,其色青,细小,或在草叶上。土蜂取之,置木穴中,或书卷佳笆筒中,七日而成其子。里语曰:咒云’像我像我’。
陆机《毛诗义疏》曰:暝蛉,犍为文学舍人曰:’桑土小青虫也,似步屈。’
郭璞症《方言》曰:尺蠖,又呼步屈。其色青而细小,或在草木叶上,今蜾蠃所负为子者。
《尔雅》曰:暝蛉,桑虫也。(俗谓之桑蟃,亦曰戎女。)

○蠮螉

《尔雅》曰:蜾蠃,蒲卢也。(郭璞症曰:细腰蜂也,俗呼为蠮螉。音咽翁。)

陆机《毛诗疏义》曰:蜾蠃,土蜂,一名蒲卢,似蜂而小腰,故许慎云细腰也。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笔筒中,七日而化其子。里语曰:咒云’像我像我’也。

《礼记中庸》曰:哀公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蒲卢,蜾蠃,土虫也。取暝蛉而化之以为子。为政化百姓,亦如蒲卢也。)故为政在人。’

扬子《法言》曰:暝蛉之子殪,而逢蜾蠃,祝曰:’类我。’久则肖之矣。速哉!七十子之肖仲尼也。(肖,类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虫豸部-卷二-译文

《说文》记载:在秦国称它为蚋,在楚国称它为蚊。

《大戴礼·夏小正》说:丹鸟献上白鸟。(白鸟,指的是蚊。)

《汉书》记载:中山靖王在朝会时,天子设宴,听到音乐声就哭了,询问原因,靖王回答说:‘听到众人吹嘘漂山,聚蚊成雷。’

《后汉书》记载:赵炳有道术,人们都愿意跟随他,如同回家一样。章安令认为他迷惑众人,将他逮捕并处死。人们为他建立了祠堂在永康,至今蚊虫不敢进入。

《晋书》记载:道安说:‘猛虎挡在路上吃食,却没感觉到蚊虫飞来。’

《唐史》记载:江东有一种吐蚊鸟,夏天夜晚,鸟在芦荻中吐出蚊虫。

《晏子》记载:东海有一种虫,在蚊子的睫毛上筑巢,哺乳却不飞走,蚊子也不惊扰,名叫焦冥。

《列子》记载:江浦之间有一种小虫,名叫焦暝。(么,细小之意。)它们群飞聚集在蚊子的睫毛上,却不会相互碰撞。

又记载:焦暝生于蚊子的睫毛上,离珠、子羽,擦拭眼睛看去,却看不见。

《庄子》记载:爱马的人用筐装马粪,用蛤蜊装尿液。如果有蚊虫扑上来,如果不小心拍打,就会损坏它的嘴和头。

又记载:肩吾见到砍灿舆,砍灿舆问:‘日中可以和你说话吗?’肩吾说:‘告诉我:君主,用自己制定的法则来治理天下,百姓谁敢不听从而改变呢?’接舆说:‘这是欺骗道德。对于治理天下来说,就像涉海凿河,却让蚊虫背山一样困难。’

又记载:孔子见到老子谈论仁义,老子说:‘播撒谷糠眯了眼睛,就会觉得天地四方都改变了位置;蚊虫叮咬皮肤,就会整夜睡不着觉。’

《淮南子》记载:对于个人来说,贵贱就像条风一样,忽然而过;(时丽,忽然一过也。)对于个人的毁誉,就像蚊虫飞过一样。

又记载:蜜蜂和蝎子蛰到手指,神智也不能集中;(淡,集中之意。)蚊虫叮咬皮肤,却不能保持平静。让忧患困扰人心,不仅仅是蜜蜂和蝎子的蛰伤和蚊虫的困扰,而想要平静淡泊,怎么办呢?

《牟子》记载:从前公明仪有弹奏清角之技,像牛吃草一样自然;改为蚊虫的声音,就摇尾巴跳跃。

《夏侯子》记载:一只蚂蚁的行动,一只蚊子的飞翔,圣人都能知道。

《金楼子》记载:荆州高齐,盛夏时节没有白鸟,我常常在那里休息。等到搬到我自己的住所,聚集的蚊虫声音就像雷声一样。数丈之间,如此巨大的变化,真是令人惊讶!

又记载:白鸟,就是蚊虫。齐桓公在柏寝休息,对仲父说:‘我国富强,百姓富足,没有多余的忧虑了。一件东西失去了,我还会为此感到忧愁。白鸟为了寻找食物而求饱,我就打开翠纱帐,让蚊子进来。’其中有的蚊子懂得礼节,不吃公肉就退去;有的蚊子懂得知足,吃饱了就退去;有的蚊子不知足,就长时间地吸食,等到吃饱了,肚子里的肠子都破裂了。公说:‘唉!人的一生也是这样。’

《孝子传》记载:吴猛七岁时,夏天躲在母亲的床下,担心蚊虫会咬到父母。

萧广济《孝子传》记载:邓展的父母在窗户下睡觉,有很多蚊虫,邓展躲在床下,自己承受蚊虫的叮咬。

《神异经》记载:南方蚊子的翅膀下有一种飞虫,眼睛明亮的人能看到它。每次生九个卵,孵化出九个子虫,一起飞出,蚊子却不知道。

《论衡》记载:蚊虫的力量不如牛马,但牛马被蚊虫困扰,是因为蚊虫有势力。

《搜神记》记载:吴猛非常孝顺。小时候,他躺在父母身边,夏天蚊虫很多,但他始终不摇扇子,担心蚊虫离开后会咬到父母。

《岭南异物志》记载:岭南有一种树,像冬青一样,果实长在枝间,形状像枇杷子。果实成熟后就会裂开,蚊子群飞,只剩下皮壳。士人称之为蚊子树。

《岭表录异》记载:蚊母鸟,形状像青鹢,嘴巴大而长,在池塘捕鱼吃。每次叫一声,就会有蚊虫从它的嘴里飞出。俗语说,用它的羽毛做扇子,可以驱赶蚊子。(也称为吐蚊鸟。)

《晋书》记载:惠帝时期,洛阳南山有一种虻,发出声音说:‘韩尸’。有见识的人认为韩氏将被杀,不久韩谧就被处死了。

《淮南子》记载:虻吸取精血,以类推之。(许慎说:虻吃血。)

又记载:虻和骏马,能跑千里而不飞,没有粮食而不饿。

又记载:上古时期,冬天不能承受霜雪雾露,夏天不能承受暑热蚊虫。

《梁书》记载:梁武帝的贵嫔名叫令光,是谯国人。当初,贵嫔年轻的时候,和邻女在月光下纺纱,其他女子都受到蚊虫的困扰,而贵嫔却没有感觉到。

又记载:孙谦生活节俭,床上有竹编的屏风,冬天用布被和草席,夏天不挂帷幕而夜晚睡觉,很少受到蚊虫的侵扰,人们对此感到奇怪。

《列子》记载:眼睛将要瞎的人先看到秋毫,耳朵将要聋的人先听到蚊虫飞行的声音。

《淮南子》记载:在煮沸的牛鼎中,蝇蚋不敢进入;(涵牛,装一整头牛的鼎也。)昆山的玉瑱,尘埃也不能污染。

又记载:羊肉不吸引蚂蚁,蚂蚁却吸引羊肉,因为羊肉有膻味;醋酸不吸引蚊虫,蚊虫却吸引醋酸,因为醋酸有酸味。

《吕氏春秋》记载:酒坛中的醋,蚊虫聚集,因为醋有酸味;(美羹,美味的食物。)只有水就没有蚊虫。

《说文》记载:在秦晋之间,称蜉蝣为渠略。(郭璞注:像天牛而小,有甲。)

又记载:〈虫巢〉(音略),虫也,一名蜉蝣,朝生暮死。

陆机《毛诗疏义》记载:蜉游,方言通称渠略。像甲虫,有角,大小如手指,长三四寸,甲下有翅膀能飞。夏天阴雨时,从地中出来。现在的人把它烤了吃,比蝉还要美味。

《淮南子》记载:龟活三千岁;蜉蝣不饮食,三天就死了。把蜉蝣作为龟长寿养生的方法,一定是错误的。

《广志》记载:蜉蝣可以烧了吃,比蝉还要美味。蜉蝣在白天死去,晚上又生,在水上寻找死亡,随着水流而去。

傅咸《蜉蝣赋》记载:读到《诗经》中的《蜉蝣》,感受到它虽然朝生暮死,却能修饰自己的翅膀,可以有所启发,于是写下了这首赋。

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记载:蟋蟀在秋天鸣叫,蜉蝣在阴天出现。

《尔雅》说:蠛蠓是一种小虫,形状像蚊蝇,喜欢乱飞。

《汉实录》记载:周太祖的军队到达北郊时,慕容彦吃着菰子,背负着重物,勇敢地对皇帝说:‘北来的都将,我都知道。在我看来,他们就像蜉蝣和蠛蠓一样!’

《列子》说:腐烂的土壤在春夏之月,会因雨而生蠛蠓,见到阳光就会死去。

《庄子》说:孔子听到老聃的话后,出来告诉颜回说:‘我对道的理解,就像酒瓮中的蠛蠓一样?’(酒瓮中的蠛蠓指的是被困在瓮中的蠛蠓。)

《淮南子》说:衰败的时代,田野里会充满各种飞虫。(许慎注解:飞虫指的是蠛蠓。)

《抱朴子》说:蠓和蝈蝈在酱醋中孵化,芝草和檽木在石头上生长,蜣螂在湿润的地方繁殖,翠萝在松枝上老化,这些都不是那四种物品创造的。

《字书》说:蠛蠓是一种小虫,是三风舂雨磨砺出来的。

《北齐书》记载:魏收常常在洛阳,为人轻薄,人们称他为‘魏收惊蛱蝶’。文襄王曾经游东山,让给事黄门侍郎等人设宴。文襄王说:‘魏收依仗自己的才华,就像攀附着山崖一样,必须让他露出破绽。’经过几番来回,魏收突然大声说:‘杨遵彦理屈,已经倒下了。’竹彦镇定自若地说:‘我有余暇,就像山一样立在这里不动。如果遇到当道的人,恐怕就会像蝴蝶一样翩翩飞走了。’当道的人指的是魏收,翩翩指的是蝴蝶。文襄王事先就知道了,大笑称好。

《梁书》记载:沈麟士年纪超过八十岁,耳朵和眼睛仍然像以前一样敏锐,抄写细小的字,又能写成二三千卷,装满几十个箱子。当时的人认为这是他静心养生的结果,于是他创作了《黑蝶赋》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汉实录》记载:右监门卫大将军许迁说:‘我奉命前往博州,到达博平县东村,有一座坟墓连绵数里,一夜之间,坟墓中的东西都变成了蝴蝶飞走了。’

《列子》说:乌鸦怎么能够用它的根爬上树,用它的叶子变成蝴蝶。

《庄子》说:从前周公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栩栩如生,不知道自己是周公旦;突然醒来,又瞪大了眼睛,发现自己还是周公旦。不知道是周公旦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周公旦?周公旦和蝴蝶,必定有分别,这就是所谓的物化。

《抱朴子》说:女孩背着千斤重的东西追逐蝴蝶,越人放弃八珍美食,却喜欢吃龟和蛇。

《金楼子》说:陈思王的文章,是众多才华出众的人中的佼佼者,而武帝为他作诔文说‘尊灵永蛰’,明帝为他颂扬说‘释渝浮轻’。‘释渝浮轻’有像蝴蝶一样轻盈,‘尊灵永蛰’则像昆虫一样沉睡,用在最高贵的位置上,不是很愚蠢吗?

崔豹的《古今注》说:蝴蝶,又名野蛾、风蝶。东边的人称之为挞末,颜色白背青的是蝴蝶。其中体型大的像蝙蝠,有的黑色,有的红色斑纹,称为凤子、凤车,又一说是鬼车。它们生长在江南的甘橘园中。

《广五行记》说:晋安帝义熙年间,乌伤人葛辉在妻子家过夜。半夜,有两个人拿着火把直接走到台阶前,他怀疑是坏人,就打了他们,想要用棍子打,结果他们都变成了蝴蝶,纷纷飞散。有一只东西冲到葛辉腋下,他就被打倒在地。葛辉不久后就死了。

《岭南异物志》说:常常有人乘船渡南海,停靠在孤岛上。突然有一物像蒲帆一样飞过海面,掀翻了船,人们争相用东西击打它,像蒲帆的东西都破碎掉在地上。一看,原来是蝴蝶。海人摘下它们的翅膀和脚称重,得到肉八十斤。吃了,非常肥美。

《岭表录异》说:鹤子草,春天在藤蔓上生出两只虫子,只吃叶子。越女把它们收在梳妆盒中,像养蚕一样养它们,摘叶子喂它们。虫子老了不吃东西,就变成了蝴蝶。蝴蝶是赤黄色,妇女们收起来戴在身上,称之为媚蝶。

《毛诗·豳·七月》说:田间的草地,夜晚有萤火虫在飞行。(萤火虫。)

《大戴礼·夏小正》说:丹鸟献上白鸟。丹鸟指的是丹良,白鸟指的是蚊蝇。之所以称之为鸟,是因为重视它们的养育,凡是有翅膀的都是鸟。献上指的是进贡。

《礼记·月令》说:季夏之月,腐草变成萤火虫。

《尔雅》说:萤火虫,就是炤。(夜晚飞行,腹部下面有火。音照。)

《广雅》说:景天,萤火虫,磷。

《续晋阳春秋》说:车胤,字武子,好学不倦。家里贫穷,不经常得到油,夏天就缝制一个袋子,装上几十只萤火虫,用来在夜晚继续学习。

《后汉书》说:光熹玄年秋天,张让、段珪劫持少帝和陈留王刘协逃到小平津。皇帝和王夜行,追逐萤火虫的光芒走了几里路,找到了一户人家,就住在那里。

《隋书》说:大业十二年,隋炀帝驾临景华宫。征召萤火虫,得到几斛。夜晚出游山间,就放出了这些萤火虫,光芒遍布山谷。

崔豹的《古今注》说:萤火虫,又名辉夜、景辉天、熠耀、磷粦、丹良、夜光、宵烛。是由腐草变成的,以蚊蝇为食。

《月令》说:丹鸟献上白鸟。白鸟就是蚊蝇,丹鸟就是萤火虫。

《说文》中秦人称蚊蝇为蚋。

《淮南万毕术》说:萤火虫可以驱赶马。注解说:‘用羊皮包住萤火虫,放在土中,马看到就会鸣叫,不敢前行。’

祖台之的《志怪》说:从前怀帝永嘉年间,谯国丁祚渡江到阴陵界。当时天昏地暗,在路上北边有一个土地庙,看到一个东西像人倒立,两个眼睛流出血,从额头下聚集在地上两处,各有升余。丁祚和他的堂弟一起大声呼喊它,那个东西不见了,聚集的血液都变成了萤火虫,纵横飞舞。

《本草经》说:萤火虫,又名夜光、即照、熠耀。

潘岳的《萤火赋》说:就像飞景在夜晚游玩,彗星在云中流动。动作集散飘扬,像随珠一样闪耀。熠熠生辉,像丹蕊初开,璀璨如流金。

傅咸的《萤火赋》说:我曾经独自一人,夜晚无法入睡。看到萤火虫,心中有所感触。于是拿起它们来自照,并为它们写了赋。赋文说:‘感诗人之所怀,看到熠熠生辉的萤火在前庭。虽然自己没有什么姿质,但想要增加自己的光辉。虽然对日月没有什么帮助,但愿意在自己的小身躯上竭尽全力。’

《毛诗·节·小宛》说:暝蛉有子,蜾蠃负之。(暝蛉是桑虫,蜾蠃是蒲卢,负是持的意思。《笺》说:蒲卢捕捉桑虫的子,拿起来带走,温暖地抚养它们成为子。)

《毛诗义疏》说:暝蛉,像步屈,颜色青,细小,有时在草叶上。土蜂捉了它们,放在木洞中,或者书卷、佳笆、筒中,七天就能孵化出子。民间有谚语说:‘咒语说“像我像我”’。

陆机的《毛诗义疏》说:暝蛉,犍为文学舍人说:‘桑土小青虫,像步屈。’

郭璞的《方言》说:尺蠖,又称为步屈。颜色青而细小,有时在草木叶上,现在蜾蠃所负的就是它们的子。

《尔雅》说:暝蛉,是桑虫。(俗称为桑蟃,也称为戎女。)

《说文》中秦人称蚊蝇为蚋。

《尔雅》说:蜾蠃,就是蒲卢。(郭璞注解说:蜾蠃是一种细腰蜂,俗名叫蠮螉。发音为‘yè wēng’。)

陆机在《毛诗疏义》中说:蜾蠃,是土蜂,别名蒲卢,形状像蜂但腰身细小,所以许慎说它是细腰蜂。蜾蠃会捕捉桑虫,把它放在树洞或笔筒里,七天之后桑虫就变成了它的孩子。俗语说:咒语‘像我像我’。

《礼记中庸》记载: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回答说:‘文王武王的政绩,都记载在史书中。当人存在时,他的政绩就能实行;当人不存在时,他的政绩就停止。人道的政绩要敏捷,地道的树木要茂盛。所谓政绩,就像蜾蠃一样。(蜾蠃,就是蜾蠃,一种土蜂。它会捕捉萤火虫来孵化成自己的后代。治理百姓就像蜾蠃孵化后代一样。)所以治理国家在于人。

扬子《法言》说:萤火虫的孩子死了,遇到了蜾蠃,就祈祷说:‘像我像我。’时间久了,就长得像蜾蠃了。多么快啊!七十个弟子都像孔子一样。(肖,就是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虫豸部-卷二-注解

秦:古代国家名,位于今陕西、甘肃一带,后来成为统一中国的秦朝的简称。

楚:古代国家名,位于今湖南、湖北一带,与秦并称为战国七雄。

蚋:蚋是指蚊子。

蚊:一种昆虫,体型较大,以吸血为生,古人称之为蚊。

丹鸟:丹鸟是指红色的鸟,此处指萤火虫。

白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此处指蚊。

中山靖王:古代中山国的君主,此处指中山靖王朝。

天子:古代对皇帝的尊称。

赵炳:古代人物,有道术,此处指赵炳。

道术:古代指道士或方士所修炼的技艺。

章安令:古代官职,负责管理章安县。

永康:古代地名,此处指永康县。

道安:古代道士,此处指道安。

猛虎:猛烈的虎,此处比喻强大的力量。

蚊虻:一种小昆虫,以吸血为生。

江东:古代地区名,指长江以东地区。

吐蚊鸟:古代传说中的鸟类,能吐出蚊子。

湖湘:古代地区名,指湖南和湖北地区。

焦冥:古代传说中的虫名,此处指一种巢居蚊睫毛的虫。

焦暝:古代传说中的虫名,此处指一种细小的虫子。

离珠:古代传说中的宝珠,此处指一种珍贵的珠子。

子羽:古代传说中的鸟羽,此处指一种珍贵的羽毛。

肩吾: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砍灿舆: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老聃:古代道家思想家,即老子。

播糠眯目:比喻小事影响大局。

蚊虻噆肤:蚊子叮咬皮肤。

淮南子:古代道家著作,作者为淮南王刘安。

蜂虿螫指:蜜蜂和蝎子蜇伤手指。

神异经:古代神话传说集。

论衡:古代哲学著作,作者为王充。

搜神记:古代神话传说集。

岭南异物志:古代地理著作,记载岭南地区的奇异事物。

岭表录异:古代地理著作,记载岭南地区的奇异事物。

虻:一种小昆虫,以吸血为生。

韩尸:古代传说中的鬼魂。

虻戢精血:虻吸取精血。

虻与骥:虻和千里马。

梁武丁贵嫔:古代梁朝的贵嫔。

谯国:古代国家名,位于今安徽、河南一带。

孙谦:古代人物,生活俭朴。

籧蒢屏风:用竹条编织的屏风。

筦席:用竹子编织的席子。

目将眇者:眼睛将要瞎的人。

耳将聋者:耳朵将要聋的人。

涵牛:古代传说中的牛。

昆山:古代传说中的山。

瑱:古代玉器。

羊肉:一种食物,指羊肉。

蚁:一种昆虫,此处指蚂蚁。

蜉蝣:蜉蝣是一种寿命极短的昆虫,常用来比喻生命短暂。

渠略:古代对蜉蝣的称呼。

陆机:古代文学家。

樊光:古代文学家。

龟:一种爬行动物,长寿的象征。

傅咸:古代文学家。

王褒:古代文学家。

蟋蟀:一种昆虫,秋季鸣叫。

蝉:一种昆虫,夏季鸣叫。

蠛蠓:蠛蠓是一种小昆虫,形状类似蚋,喜欢乱飞。在古文中常用来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或人。

周太祖:周太祖是指北魏的开国皇帝,即孝文帝拓跋宏。

慕容彦:慕容彦是北魏时期的一位将领。

菰:菰是一种植物,其根茎可以食用。

沉勇:形容人沉着勇敢。

醯鸡:醯鸡指的是瓮中的蠛蠓,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衰世:衰世指的是衰败的时代。

抱朴子:抱朴子是晋代葛洪的著作。

醢酢:醢酢是指用酒曲发酵的食品。

芝檽:芝檽是指一种菌类植物。

蛣〈虫屈〉:蛣〈虫屈〉是指一种生活在水边的昆虫。

翠萝:翠萝是一种植物。

三风舂雨硙:三风舂雨硙是指风车、舂米机和磨坊。

蛱蝶:蛱蝶是一种色彩斑斓的蝴蝶,常用来比喻美丽的事物或人。

魏收:魏收是北齐时期的文学家。

文襄:文襄是指北齐的文襄帝高洋。

杨遵彦:杨遵彦是北齐时期的一位官员。

竹彦:竹彦是指北齐时期的一位官员。

沉麟士:沉麟士是南朝梁时期的一位文学家。

黑蝶赋:黑蝶赋是沉麟士所作的一篇赋。

冢:冢是指坟墓。

胡蝶:胡蝶是指蝴蝶,常用来比喻梦幻或变化无常的事物。

物化:物化是指物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挞末:挞末是指一种白色的蝴蝶。

凤子:凤子是指一种颜色和形态类似蝙蝠的大蝴蝶。

凤车:凤车是指一种形状像凤的大蝴蝶。

鬼车:鬼车是指一种黑色的蝴蝶。

乌伤:乌伤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今属浙江省。

葛辉:葛辉是南朝宋时期的一位人物。

蒲帆:蒲帆是指用蒲草编织的帆。

鹤子草:鹤子草是一种植物。

妆奁:妆奁是指古代女子出嫁时携带的嫁妆。

萤火:萤火是指萤火虫,其尾部能发出光亮。

蚊蚋:蚊蚋是指蚊子。

炤:炤是指光亮,此处指萤火虫的光亮。

景天:景天是一种植物,其叶可以用来照明。

车胤:车胤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学者。

少帝:少帝是指东汉末年的汉献帝刘协。

陈留王协:陈留王协是指东汉末年的陈留王刘协。

景华宫:景华宫是隋朝时期的一座宫殿。

炀帝:炀帝是指隋朝的第二位皇帝,即杨广。

萤:萤是指萤火虫,有多种别称。

辉夜:辉夜是指萤火虫的别称。

景辉天:景辉天是指萤火虫的别称。

熠耀:熠耀是指萤火虫的光亮。

磷粦:磷粦是指萤火虫的别称。

丹良:丹良是指萤火虫的别称。

夜光:夜光是指萤火虫的别称。

宵烛:宵烛是指萤火虫的别称。

萤火虫:萤火虫是一种夜间发光的昆虫。

丹鸟羞白鸟:丹鸟羞白鸟是指萤火虫驱赶蚊子的现象。

萤火却马:萤火却马是指用萤火虫驱赶马匹的方法。

闽狞蘘:闽狞蘘是指一种昆虫。

即照:即照是指萤火虫的别称。

萤火赋:萤火赋是关于萤火虫的赋文。

暝蛉:暝蛉是一种昆虫,可能是指某种夜行性的小虫。

蜾蠃:蜾蠃是一种昆虫,属于膜翅目细腰蜂科。在古代中国,蜾蠃因其独特的繁殖方式而被赋予文化象征意义。蜾蠃不会筑巢,而是将卵产在它所捕食的昆虫体内,这些昆虫通常是其他蜂类的幼虫,如桑虫。蜾蠃的这种繁殖方式被用来比喻教育和感化他人。

负:负在这里指携带。

步屈:步屈是指一种步态弯曲的昆虫。

戎女:戎女是指暝蛉的别称。

蠮螉:蠮螉是一种昆虫,形状像蝉,常在夜间鸣叫。

蒲卢:蒲卢是蜾蠃的别称,也指代蜾蠃本身。在古代文献中,蒲卢与蜾蠃常常互换使用,都是指同一种昆虫。

郭璞:郭璞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训诂学家,他的注释对后世理解古代文献有重要影响。

细腰蜂:细腰蜂是对蜾蠃的一种俗称,因为蜾蠃的腰身细长而得名。

许慎:许慎是东汉时期的文字学家、经学家,著有《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文字学的重要著作。

桑虫:桑虫是指生活在桑树上的昆虫,如桑尺蠖等。

笔筒:笔筒是古代文人用来放置毛笔的容器,这里可能是指某种容器,用来比喻或描述蜾蠃产卵的场所。

咒:咒是一种古代的祈祷或咒语,用以祈求神灵保佑或实现某种愿望。

像我像我:这是一句咒语,意味着请求神灵或自然力量使蜾蠃的子代与自己相似。

哀公:哀公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

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文武之政:文武之政指的是文治武功,即文化和军事上的治理。

方策:方策是指古代的书籍或文献。

人道敏政:人道敏政意味着政治治理需要顺应人的道德和智慧。

地道敏树:地道敏树指的是自然界的规律,如树木的生长需要适宜的土壤和气候。

七十子:七十子是指孔子的七十位弟子。

仲尼:仲尼是孔子的字,也是对他的一种尊称。

肖:肖在这里的意思是相似或类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虫豸部-卷二-评注

《尔雅》中提到的蜾蠃,蒲卢也,首先是对昆虫的一种描述。蜾蠃,又称蒲卢,郭璞注解为细腰蜂,民间俗称蠮螉,其发音为咽翁。这种昆虫以其细腰为特征,其生态习性是将桑虫负于木空或笔筒中,经过七日化为其子。这里的描述不仅是对自然生物的记录,也蕴含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总结。

陆机在《毛诗疏义》中对蜾蠃的解释进一步细化,将其称为土蜂,并指出其体型较小,腰细,因此许慎称之为细腰。蜾蠃的行为,即取桑虫负之,七日化子,被用来比喻教育或培养的过程,体现了古人对教育的重视和对自然现象的象征性解读。

《礼记中庸》中的这段话,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以蜾蠃为喻,说明政治如同蜾蠃化蛉为子,需要人的智慧和努力。孔子认为,政治的成败取决于执政者的存在与否,这与蜾蠃的生存和繁殖过程相类比,强调了为政者的责任和作用。这里的蒲卢,即蜾蠃,被赋予了政治化的象征意义,反映了古人对政治哲学的深刻思考。

扬子《法言》中提到的暝蛉之子殪,而逢蜾蠃,祝曰’类我’,久则肖之矣,体现了古人对相似性和传承的重视。蜾蠃能够将暝蛉之子化为自己后代,这里被用来比喻七十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肖’字在这里有类似的意思,即相似或模仿,强调了传承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对于老师思想的追随和继承。

整体来看,这些古文内容不仅是对自然生物的描述,更是对人类社会、政治、教育等领域的深刻隐喻。通过昆虫的行为,古人传达了关于自然规律、政治智慧、教育理念以及文化传承的哲学思考,展现了古人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方式。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虫豸部-卷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06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