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虫豸部-卷一-原文
○虫
《尔雅》曰: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
《周礼·冬官·梓人》曰:外骨、内骨,却行、仄行,连行、纡行,以脰鸣者、以注鸣者、以旁鸣者、以翼鸣者、以股鸣者、以胸鸣者,谓之小虫之属。(外骨,龟属。内骨,鳖属。卻行,蟥衍之属。仄行,蟹属。连行,鱼属。纡行,蛇属。脰鸣,蛙属。注鸣,精列属。旁鸣,蜩霓属。翼鸣,发皇属。股鸣,蚣蝑动股属。胸鸣,荣原属。)
《大戴礼》曰:毛虫之精者曰麟,羽虫之精者曰凤,介虫之精者曰龟,鳞虫之精者曰龙,裸虫之精者曰圣人。
《礼记·月令》曰:孟春之月,蛰虫始振。仲春之月,蛰虫咸动。(启户始出。)仲秋之月,蛰虫坏户。(坏,益也。)季秋之月,蛰虫咸俯。(在内皆墐其户。墐谓途闭之。)
《春秋考异邮》:二九十八,主风精为虫,八日而化,风列波激。故其名从虫,虫之为言屈申也。
《东观汉记》曰:永平三年春,有司奏立长秋宫以率八妾,上未有所言,皇太后曰:”马贵人德冠后宫。”遂登至尊。先之数日,梦有小飞虫万数,随着身入皮肤中,复飞去。
《魏书·华佗传》曰:广陵太守陈玄龙得疾,所苦胸中烦满,面赤,不能饭。持其脉,曰:”府君胃虫有数升,欲成内蚀病,食腥物所为也。今可去也。”即作汤二升,先饮一升,须臾复一升,食顷,吐出数升虫,长一二寸,赤头,皆摇半躯,皆是生鱼脍也。
《赵书》曰:前石时,淳觚白羌妇产卵,大如盂。剖之,有虫如静蒀,二足立行。(《异苑》同。)
萧子显《齐书》曰:王敬则少时於草中射猎,有虫如乌豆,集其身,掷去乃脱,脱处皆流血。敬则恶之,诣道士卜曰:”不须忧,此侯之瑞也。”敬则闻之喜,故出都自效。
《后魏书》曰:蠕蠕,东胡之苗裔也。木骨闾死,子车庶会自号柔然,役属於魏,世祖以其无知,状类於虫,故改其号为”蠕蠕。”
《隋书》曰:田式拜襄州总管,专以立威为务。所爱奴常诣式白事,有虫上其衣衿上,挥袖拂去之,式以为慢已,立棒杀之。
《庄子》曰:井蛙不可以语於海者,拘於虚也;夏虫不可以语於冰者,笃於时也。
《鲁猎萦》曰:百足之虫,断而不蹶,持掷贲也。
《淮南子》曰:凡有血气之虫,含牙戴角,前爪后距;有角者触,有齿者噬,有毒者蠚,有蹄者趹;喜而相戏,怒而相害:天之性也。
又曰:故草食之兽不疾易薮,(疾,患。)水居之虫不疾易水,行小变而不失常。(小变,易水易草也。草食,故食草;十居,故死晷。故曰不疾失其常也。)
又曰:太阴所在,蛰虫首穴处;鹊巢以乡为户。
又曰:水食者善游能寒,(鱼鳖之属是也。)土食者无心不惠。(蚯蚓之属是也。)
又曰:介虫之动以固,(介,甲,龟鳖之属。动,行也。)贞虫之动以毒螫。(贞虫,细腰蜂。虫,蜾嬴之属。无牝牡之合曰贞,而有毒,故能螫。)
又曰:山有猛兽,林木为之不斩;园有螫虫,藜藿为之不彩。(言人畏也。)
《抱朴子》曰:毒粥陈则旁有烂肠之鼠,明膏举则下有聚死之虫。
又曰:慕恶者犹宵虫之赴明烛,学恶者犹轻埃之应飘风也。
《孙卿子》曰: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论衡·适虫篇》曰:变复之家,谓虫食穀者,吏贪狼所致也。虫头赤者武官,黑者文吏。案:虫头赤身白,头黑身黄,复应何官耶?今虫食五穀则为灾,桂蠹桑蝎不怪,何也?桂中药,桑给蚕,何可不怪?书卷不舒,衣襞不悬,皆生虫也,此复关何吏耶?
又曰:司南之杓投於地,蒲苞南指;鱼肉之虫,集地北行,自然之性也。
《世本》曰:廪君乘土舡至盐场,盐水神女子止廪君,廪君不听。盐神为飞虫,诸神从而飞蔽,日为之晦。廪君不知东西,所向七日七夜,使人以青缕遗盐神曰:”佣菟,与尔俱生。”盐神受缕而缨之,廪君应青缕所射,盐神死,天则大开。
崔豹《古今注》曰:光武建武六年,山阳有小虫,皆类人形,甚众。明日,皆悬树枝而死。
《搜神记》曰:东阳刘宠北征,将炊饭,尽变为虫。又家人蒸炒,亦化为虫,火愈猛而虫愈壮。宠遂见诛。(仲兴书又载。)
《广五行记》曰:汉武帝幸甘泉宫,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目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使东方朔视之,对曰:”杆秦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死,咸仰首叹曰怪哉,故明逯哉。此必秦之狱处。”朔又曰:”凡忧者得酒而解,以酒沃之当消。”於是取虫致酒中,须臾糜散。
桓谭《新论》曰:睢陵有董仲君,好方道。常坐重罪系狱,佯病死,数日毁虫出而复活。
○蝉
《易通卦验》曰:《遘》上九,候蝉始鸣。不鸣,国多妖言。蝉应期鸣,言语之像。今失节不鸣,鸣则失时,故多妖言。
《毛诗·荡之什》曰:咨汝殷商,如蜩如螗。(注:蜩,蝉也;螗,蝘也。)
《毛诗义疏》曰:鸣蜩,蝉也。宋、卫谓之唐蜩,陈、郑云螂,海岱之间谓之蝉,通语也。
《礼记·月令》曰:仲夏之月,蜩始鸣。季秋之月,寒蝉鸣。
又《檀弓》曰:范则冠,而蝉有緌。(蝉,蜩也。緌谓蜩喙,长在腹下。)
《尔雅》曰:蜩、螂蜩,(《夏小正》曰:螂蜩者,五采具。)螗蜩。(《夏小正》曰:螗蜩者,蝘,俗呼为胡蜩,江南谓之螗〈虫弟〉,音夷。)蚻,蜻蜻。(如蝉而小。《方言》云:有文者谓之螓。《夏小正》曰:鸣蚻虎悬。){截虫},茅蜩。(江东呼为茅截,似蝉而小,青色。)蝒,马蜩。(蜩中最大者为马蝉。蝒音绵。)霓,寒蜩。(寒螀也,似蝉而小,青赤。《月令》曰:寒蝉鸣,蝒,音绵。)
《孝经援神契》曰:蝉无力,故不食。
《周书》曰:夏至又五日,蜩始鸣;不鸣,贵臣放逸。立秋之日,寒蜩鸣;不鸣,人臣不力争。
《梁书》曰:朱异为通事舍人,后除中书郎。时秋日始拜,有飞蝉正集异武冠上,时咸谓蝉珥之兆。
又曰:何戢为吴兴太守,颇好画扇。宋孝武赐戢蝉雀扇,善画者顾景秀所画。时吴郡陆探微、顾宝先皆能画,叹其巧绝。戢因王晏献之,上令晏厚酬其意。
《后周书》曰:宣帝汰侈,即自比上帝,不欲令人同已。尝自带绶及通天冠,加金附蝉。顾见侍臣武弁有金蝉及王公有绶者,并令去之。
《庄子》曰:仲尼適楚,出游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巧乎!有道耶?’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队,则失者锱铢;(累二丸於竿头,是用手足亭宁也。)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所失愈少也。)累五而不队,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掷軎。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蜩翼掷戟。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不得?'(遗彼,故得此也。)
又曰:鹏之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一息者也。蜩与学鸠莺之曰:’我决处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奚以九万里而图南为也?’
《孙卿子》曰:胱蝉者务明其火,振其树;若火不明,虽振树尾嫳。人有明德,则天下归之,若蝉归明火也。(观《吕氏春秋》。)
《淮南子》曰:孟秋,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寒蝉,青蝉也。虫,阴类,感气鸣也。)
又曰:蛇不足而行,鱼无耳而听,蝉无口而鸣,有然之者也。(然,如是也。)
又曰:蚕食而不饮,二十二日而化蝉;饮而不食,三十日而蜕。
《说苑》曰: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羽斨不敢,则怀丸操弹於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蒲傍。
《论衡》曰:王充建武三年生,为小儿不狎人侪伦,不掩雀炊蝉。
《盐铁论》曰:以所不睹不信人,若蝉之不知雪。
扬雄《方言》曰:蝉,楚谓之蜩,宋卫之间谓之螗蜩,(江南呼为螗蛦也。)陈郑之间谓之螂蜩,(〈虫良〉音良。)秦晋之间谓之蝉,海岱之间谓之〈虫奇〉。(齐人呼为巨〈虫奇〉,音枝。)其大者谓之蟧,或谓之蝒(音绵。)马(案,《尔雅》蝒者,马蜩,非别孟面马也,此方言误耳。)其小者谓之陵蚻,(如蝉而小,青色,今关西呼为陵{截虫}也。)有文者谓之蜻蜻,(《尔雅》云:蚻蜻。即夌蚻也。)其雌谓之匹,(必一切。)大而黑者谓之践,(音栈。)黑而赤者谓之霓蜩。蟧谓之茅蜩,(江东呼为茅{截虫}。)〈虫应〉谓之寒蜩。寒蜩,闇蜩也。(案,《尔雅》以霓为寒蜩,《月令》亦曰寒蝉鸣,则寒蝉非瘖者。此诸蝉名通出《尔雅》,而多驳错,未可详据也。寒蝉,寒螀也,似蝉而小。〈虫应〉,音应。)
崔豹《古今注》曰:牛亨问董仲舒曰:’蝉为齐女,何?’答曰:’昔齐王后怨王而死,尸变为蝉,登庭树嘒唳而鸣,王悔恨之,故曰齐女。’
又曰:貂蝉,胡服也。貂者,取其有文而不焕,外柔而易,内刚而劲也;蝉者,取其清虚而识时变也,在位者有文而不自耀,有武而不示人,清虚自收,识时而动也。
曹大家《蝉赋》曰:吸清露於丹园,抗乔枝而理翮。崇皇朝之辉光,映豹豹而灼灼。
陆云《寒蝉赋》曰:昔人称鸡有五德而作赋焉,至於寒蝉,才齐其美,独未之思而莫斯述。夫头上有帻,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常,则其信也;加以冠冕,则其容也。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且攀木寒鸣,贫士所叹。余昔侨处,窃有感焉。公侯常伯,乃身纡紫黻,手执龙渊;俯鸣珮玉,仰抚貂蝉;饰黄卢之多士,光帝皇之侍人。腾仪像於云闼,望景曜於通天。迈休声之五德,岂鸣鸡之独珍?
傅玄《蝉赋》曰:美滋蝉之纯洁,禀阴阳之微灵。
傅咸《粘蝉赋》曰:樱桃,其为树则多荫,其为果则先熟。故种之於厅所之前,时以盛暑逍遥其下。有蝉鸣,仰而见之,故命粘取,以弄小儿。退惟当蝉之得意於斯树,而不虞粘之将至,亦犹人之得意於富贵,而不虞祸之剿愦也。
○蝇
《韩诗》曰:《鸡鸣》谗人也。匪鸡则鸣,苍蝇之声。(薛君曰:鸡远鸣,蝇声相似也。)
《毛诗·甫田》曰:《青蝇》,大夫刺幽王也。
营营青蝇,止于樊;(蝇之为虫,污白使黑,污黑使白,喻佞人变乱善恶也。)
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营营青蝇,止于棘;谗人罔极,交乱四国。
《汉书》曰:成帝建始玄年六月,青蝇万数集未央宫殿中朝者坐。(服虔曰:公卿以下朝会坐也。)
又曰:昌邑王贺梦青蝇矢积西阶,可五六石,以屋版瓦复。发视之,青蝇矢也。以问龚遂,遂曰:’陛下之侧谗人众多,愿皆放逐之。’贺不用其言,卒至於废也。
《东观汉记》曰:光武与隗嚣书曰:’苍蝇之飞,不过三数步。托轺之尾,得以绝群。’
《后汉书》曰:杨章为杜乔、李固荐为平原令。后乔、固被刑,章行赴洛阳,见乔、固暴尸,坐其旁驱逐蝇虫。
《魏略》曰:王思,正始中为大司农。性急,常执笔作书,蝇集笔端,驱去复来,如是再三。思怒,自趁逐蝇不能得,还取笔掷地,踏坏之。
张勃《吴录》曰:曹不兴,帝使画屏风,笔落素,便点为蝇。帝疑生,乃弹之。
《前秦书》曰:符坚欲赦。与王猛、符融议甘露堂,悉屏左右。坚亲为赦文。有大苍蝇集於笔端,驱而复来。俄而长安街巷人相告曰:’官今大赦。’有司以闻,坚惊曰:’禁中无属耳之垣,事何从泄也?’敕穷之,咸言有一小儿衣青衣,大呼於市曰:’官今大赦!’须臾不见。坚叹曰:’其向苍蝇乎?’
《梁书》曰:昭明太子食中频得蝇虫之类,密置盘边,恐厨人获罪,不令人知见。
《北史》曰:库狄伏连居室患蝇,杖门者曰:’何故听入!’
《唐书》曰:武儒衡为中书舍人,玄稹知制诰。儒衡一日因会食公堂,有蝇集瓜上。因发怒,命击去之,曰:’適从何丝却而遽集此!’
《淮南子》曰:夫江河之腐胔,不可胜数也,然祭者汲焉,大也;一杯酒,釉菡其中,匹夫弗常,小也。
《韩子》曰:以火去蛾,蛾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
《吕氏春秋》曰:以狸致鼠,以冰致蝇。
扬子《法言》曰:或问苍蝇红紫。(苍蝇间乎白黑,红紫似朱而非朱也。)
《论衡》曰:清受尘,白受垢。青蝇所污,常在练素。邑犬群吠,吠所怪也。
《虞翻别传》曰:翻放弃南方,自恨疏节,骨体不媚,犯上获罪,当长没海隅,生无可与语,死以青蝇为吊客,天下一人知己者,足以不恨。
崔豹《古今注》曰:蝇虎,蝇狐也。形似蜘蛛而色灰白,善捕蝇。一名蝇皇,一名蝇豹。
扬雄《方言》曰:蝇,东齐谓之羊,陈楚之间谓之蝇,自关而西,秦晋之间谓之蝇。
《广五行记》曰:魏吏部尚书何晏,常梦青蝇数十头来自鼻上,驱之不肯去。以问管辂,辂曰:’鼻者,天中。今有青蝇臭恶而来集之,位峻者颠,轻豪者亡,不可不始之。’至明年,何晏及邓飏皆伏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虫豸部-卷一-译文
《尔雅》说:有脚的叫做虫,没有脚的叫做豸。
《周礼·冬官·梓人》说:外骨指的是龟类,内骨指的是鳖类。卻行指的是蚯蚓类,仄行指的是蟹类,连行指的是鱼类,纡行指的是蛇类。以喉咙发声的是蛙类,以注发声的是精列属,以旁边发声的是蜩霓属,以翅膀发声的是发皇属,以大腿发声的是蚣蝑动股属,以胸部发声的是荣原属。
《大戴礼》说:毛虫中的精华叫做麒麟,羽虫中的精华叫做凤凰,介虫中的精华叫做龟,鳞虫中的精华叫做龙,裸虫中的精华叫做圣人。
《礼记·月令》说:正月,蛰虫开始活动。二月,蛰虫全部活动起来。(开始开门出门。)八月,蛰虫破坏门户。(坏,即益也。)九月,蛰虫全部低头。(在内都堵住它们的门户。堵住,即途闭之。)
《春秋考异邮》说:二九十八,主风精为虫,八天而化,风列波激。所以它的名字从虫,虫的意思是屈申。
《东观汉记》说:永平三年春天,有官员上奏请求设立长秋宫以率领八妾,皇帝还没有发表意见,皇太后说:‘马贵人的德行位居后宫之首。’于是登上皇位。在此之前几天,皇帝梦见有数万小飞虫跟随他进入皮肤中,又飞走了。
《魏书·华佗传》说:广陵太守陈玄龙生病,所苦的是胸中烦闷,面红,不能吃饭。华佗给他把脉,说:‘府君胃中有数升虫,想要形成内蚀病,是因为吃了腥物。现在可以去除它们。’于是做了两升汤,先喝一升,过了一会儿再喝一升,一顿饭的功夫,吐出数升虫,长一二寸,红头,都是生鱼脍。
《赵书》说:从前石时,淳觚白羌妇产卵,大如盂。剖开它,有虫如静蒀,有两足直立行走。(《异苑》也有记载。)
萧子显《齐书》说:王敬则小时候在草中射猎,有虫如乌豆,聚集在他的身上,扔掉它才脱身,脱身的地方都流血。敬则很讨厌它,去见道士占卜说:‘不必担忧,这是侯爷的吉祥之兆。’敬则听后很高兴,所以离开都城去自荐。
《后魏书》说:蠕蠕,是东胡的后裔。木骨闾死后,他的儿子车庶会自称为柔然,隶属于魏国,世祖因为它们无知,形状类似虫子,所以改称它们为‘蠕蠕’。
《隋书》说:田式被任命为襄州总管,专门以树立威严为己任。他喜欢的奴仆常常去向他报告事情,有一只虫子爬到他的衣服领子上,他挥袖拂去它,田式认为这是对他不敬,立刻用棒子打死了他。
《庄子》说:井里的青蛙不能和它谈论大海,因为它被局限在井里;夏天的虫子不能和它谈论冰,因为它被限制在季节里。
《鲁猎萦》说:百足之虫,即使断掉也不会跌倒,因为它有力量。
《淮南子》说:凡是有血有气的虫子,都有牙齿和角,前有爪后有脚;有角的就顶撞,有牙齿的就咬,有毒的就蛰人,有蹄的就跑;高兴时互相嬉戏,生气时互相伤害:这是天的本性。
《淮南子》又说:所以吃草的野兽不会轻易改变栖息地,住在水里的虫子不会轻易改变水域,小的变化不会破坏它们的常态。(小变,即改变水域和栖息地。吃草的,所以吃草;十居,所以死去。所以说不会轻易失去常态。)
《淮南子》又说:太阴所在的地方,蛰虫的首穴处;鹊巢以朝向为门。
《淮南子》又说:吃水食的虫子善于游泳且能抵御寒冷,(如鱼鳖之类。)吃土食的虫子没有心机不聪明。(如蚯蚓之类。)
《淮南子》又说:甲壳虫的行动是坚固的,(甲,即甲壳,如龟鳖。)细腰蜂的行动是有毒的,(细腰蜂,即蜾嬴之属。无雌雄之合称为贞,而且有毒,所以能蜇人。)
《淮南子》又说:山上有凶猛的野兽,树木因此不会砍伐;园中有毒虫,杂草因此不会美丽。(言人畏惧也。)
《抱朴子》说:有毒的食物放置久了,旁边会有烂肠的鼠子,明亮的油灯举起,下面会有聚集而死的虫子。
《抱朴子》又说:喜欢恶行的人就像夜晚的虫子飞向明亮的蜡烛,学习恶行的人就像轻埃随着飘风。
《孙卿子》说:肉腐烂了会生虫,鱼干枯了会生蛀。
《论衡·适虫篇》说:变化反复之家,认为虫子吃谷物是官吏贪婪的结果。虫子头红的是武官,黑的是文官。按:虫子头红身白,头黑身黄,再对应什么官职呢?现在虫子吃五谷是灾祸,桂蠹桑蝎不奇怪,为什么?桂是中药,桑养蚕,为什么不可怪?书卷不舒,衣襞不悬,都生虫子,这又关什么官吏呢?
《论衡·适虫篇》又说:司南的勺子扔在地上,蒲草包裹向南指向;鱼肉之虫,聚集在地面北方,这是自然的本性。
《世本》说:廪君乘土船到盐场,盐水神女子阻止廪君,廪君不听。盐神变成飞虫,其他神随之飞舞遮蔽,太阳因此昏暗。廪君不知道东西南北,七天七夜,派人用青丝送给盐神说:‘佣菟,与你同生。’盐神接受丝线并系在头上,廪君应青丝所射,盐神死去,天空就大开了。
崔豹《古今注》说:光武帝建武六年,山阳有小虫,都像人形,很多。第二天,都挂在树枝上死了。
《搜神记》说:东阳刘宠北征,将要煮饭,饭全部变成了虫子。又家人蒸炒,也变成了虫子,火越猛虫子越壮。刘宠于是被处死。(《汉纪》也有记载。)
《广五行记》说:汉武帝幸甘泉宫,驰道中有虫,红色头,眼睛和鼻子都有。观看的人都不认识,皇帝让东方朔看,东方朔回答说:‘这是秦时拘禁无辜,民众愁死,都抬头叹息说怪哉,所以明亮得很。这一定是秦的监狱处。’东方朔又说:‘凡是有忧愁的人喝醉酒就能解除,用酒浇它就会消散。’于是把虫子放入酒中,一会儿就消散了。
桓谭《新论》说:睢陵有董仲君,喜欢方术。经常因为重罪被关在监狱里,假装死去,几天后虫子出来复活。
《易通卦验》说:《遘》卦上九,是蝉开始鸣叫的时候。如果不鸣叫,国家就会有妖言。蝉应时鸣叫,是言语的象征。现在失节不鸣叫,鸣叫又失时,所以会有妖言。
《毛诗·荡之什》说:唉,你们殷商,就像蝉鸣一样。(注:蝉,即蜩;螗,即蝘。)
《毛诗义疏》说:鸣叫的蜩,就是蝉。宋、卫地区称之为唐蜩,陈、郑地区称之为螂,海岱地区称之为蝉,这是通用的说法。
《礼记·月令》说:五月,蝉开始鸣叫。九月,寒蝉鸣叫。
《檀弓》说:范则戴冠,而蝉有緌。(蝉,即蜩。緌,即蜩的喙,长在腹部下方。)
《尔雅》说:蜩、螂蜩,(《夏小正》说:螂蜩,有五种颜色。)
螗蜩。(《夏小正》说:螗蜩,就是蝘,俗称为胡蜩,江南称之为螗〈虫弟〉,读音为夷。)蚻,蜻蜻。(像蝉但体积小。《方言》说:有花纹的叫做螓。《夏小正》说:鸣蚻时虎悬空。)
{截虫},茅蜩。(江东称为茅截,像蝉但体积小,呈青色。)蝒,马蜩。(蜩中体积最大的是马蝉。蝒的读音为绵。)霓,寒蜩。(寒螀,像蝉但体积小,青赤色。《月令》说:寒蝉鸣叫,蝒的读音为绵。)
《孝经援神契》说:蝉没有力量,所以不吃东西。
《周书》说:夏至后的第五天,蜩开始鸣叫;如果不鸣叫,贵族大臣会放纵。
立秋的那天,寒蜩鸣叫;如果不鸣叫,大臣们不会争斗。
《梁书》说:朱异担任通事舍人,后来被任命为中书郎。当时是秋天,他刚刚被任命,有一只飞蝉停在他的武冠上,当时的人都认为这是蝉佩戴的征兆。
又说到:何戢担任吴兴太守,非常喜欢画扇。宋孝武帝赐给了何戢一把蝉雀扇,由擅长绘画的顾景秀所画。当时吴郡的陆探微、顾宝先都擅长绘画,对这把扇子的巧夺天工赞叹不已。何戢通过王晏献给了皇上,皇上让王晏给予了丰厚的报酬。
《后周书》说:宣帝奢侈,把自己比作上帝,不希望有人与他相同。曾经自己带着绶带和通天冠,头上戴着金蝉。
顾见侍臣武弁有金蝉及王公有绶带的人,都命令他们去掉。
《庄子》说:孔子去楚国,在林中游玩,看到一个驼背的老人捕蝉,就像拾取东西一样。孔子说:‘真巧啊!有什么道术吗?’老人说:‘我有道术。五六月累起两个丸子不坠落,那么失落的就很少;(累起两个丸子在竿头,这是用手脚保持稳定。)累起三个丸子不坠落,那么失落的就更多了;(失落的越多);累起五个丸子不坠落,还是可以轻松地拾取。我站立在那里,就像枯树一样稳固;我举起手臂,就像枯木扔石头一样。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很多,但我只关注蝉的翅膀。我不回头也不侧身,不因为万物而改变对蝉翅膀的关注,怎么会得不到呢?’(舍弃其他,所以得到了这个。)
又说到:鹏鸟飞翔,翅膀就像垂挂在天空的云彩。它扶摇直上九万里,离开时用六个月的时间休息一次。蜩和学鸠莺说:‘我决定停下来就飞,撞到榆树和枋木就停下,有时飞不到,就落在地上而已,为什么要飞九万里去南方呢?’
《孙卿子》说:捉蝉的人致力于使火光明亮,摇动树木;如果火光不亮,即使摇动树木尾巴也不会吸引来蝉。人有了明德,天下都会归附他,就像蝉会归向明亮的火光一样。(参考《吕氏春秋》。)
《淮南子》说:孟秋时节,凉风到来,白露降落,寒蝉鸣叫。(寒蝉,青蝉。昆虫,属阴类,感受到气温变化而鸣叫。)
又说到:蛇没有脚却能行走,鱼没有耳朵却能听音,蝉没有嘴巴却能鸣叫,有这种事。(然,就是这样。)
又说到:蚕吃而不喝,二十二天后化成蝉;喝而不吃,三十天后蜕皮。
《说苑》说:吴王想要攻打楚国,告诉他的左右说:‘敢有劝谏的人处死!’一个叫少孺子的舍人,虽然拿着羽毛矛不敢劝谏,但在后园里拿着弹弓,衣服被露水打湿,这样连续三天。吴王说:‘你来,为什么衣服这么湿?’回答说:‘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悲鸣吸露水,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弯曲身体想要捕捉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旁边。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弹丸在它下面。这三者,都只想着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后面的祸患。’吴王说:‘好!’于是取消了攻打楚国的计划。
《论衡》说:王充在建武三年出生,小时候不亲近同龄人,不藏匿鸟雀和蝉。
《盐铁论》说:因为没有亲眼看到就不相信人,就像蝉不知道雪。
扬雄《方言》说:蝉,楚地称为蜩,宋卫之间称为螂蜩,(江南称为螂蛦。)陈郑之间称为螂蜩,(〈虫良〉读音为良。)秦晋之间称为蝉,海岱之间称为〈虫奇〉。(齐人称为巨〈虫奇〉,读音为枝。)体积大的称为蟧,或者称为蝒(读音为绵。)马(按,《尔雅》中的蝒是指马蜩,不是指另一种叫做马的小动物,这里的方言有误。)体积小的称为陵蚻,(像蝉但体积小,呈青色,现在关西称为陵{截虫}。)有花纹的称为蜻蜻,(《尔雅》说:蚻蜻。即蜻蜻。)雌性的称为匹,(必一切。)体积大而黑色的称为践,(读音为栈。)黑色的红色的称为霓蜩。蟧称为茅蜩,(江东称为茅{截虫}。)〈虫应〉称为寒蜩。寒蜩,暗蜩也。(按,《尔雅》中把霓称为寒蜩,《月令》也说寒蝉鸣叫,所以寒蝉不是哑巴。这些蝉的名字都出自《尔雅》,但多有错误,不能详细依据。寒蝉,寒螀,像蝉但体积小。〈虫应〉,读音为应。)
崔豹《古今注》说:牛亨问董仲舒说:‘蝉是齐女,为什么?’回答说:‘从前齐王后怨恨王而自杀,尸体变成了蝉,在庭院的树上悲鸣,王后悔,所以称为齐女。’
又说到:貂蝉,是胡服。貂,取其有花纹但不显眼,外表柔弱而内心刚劲;蝉,取其清静而识时变,当权者有文采但不自炫,有武艺但不张扬,清静自守,识时而行。
曹大家《蝉赋》说:在丹园吸清露,站在高枝上整理翅膀。崇尚皇朝的辉煌,映照着豹豹的炽热。
陆云《寒蝉赋》说:古人称鸡有五德而作赋,至于寒蝉,才德相当,独未深思而未述。头上戴着冠,就是它的文采;含气饮露,就是它的清高;不享受黍稷,就是它的廉洁;不筑巢而居,就是它的节俭;顺应时节,就是它的诚信;加上冠冕,就是它的仪容。君子学习它的操守,可以事奉君主,可以立身处世,难道不是至德之虫吗?而且攀木寒鸣,是贫士所叹息的。我过去客居他乡,对此有所感慨。公侯常伯,身穿紫色的衣服,手持龙渊剑;低头鸣珮玉,抬头抚貂蝉;装饰着黄卢的文士,照亮了帝皇的侍人。在云闼中腾跃,在通天处瞻望。超越五德的美誉,难道鸣鸡的独特之珍贵吗?
傅玄《蝉赋》说:赞美蝉的纯洁,禀受阴阳的微妙灵性。
傅咸《粘蝉赋》说:樱桃,作为树则枝繁叶茂,作为果实则先熟。所以种在厅堂之前,时常在炎热的夏天在树下逍遥。有蝉鸣叫,抬头就能看到,所以命名取之,以供孩子们玩耍。退下来思考,蝉在这棵树上得意,却没想到会被粘走,这也像人得意于富贵,却没想到祸患即将降临。
○蝇
《韩诗》说:《鸡鸣》是谗言之人。不是鸡鸣,而是苍蝇的声音。(薛君说:鸡在远处鸣叫,声音与苍蝇相似。)
《毛诗·甫田》说:《青蝇》,这首诗是大夫讽刺周幽王的。那些忙碌的苍蝇,停在樊树上;(苍蝇这种虫子,能使白色变黑,黑色变白,比喻那些谄媚的人能混淆是非。)和乐的君子,不要听信谗言。忙碌的苍蝇,又停在棘树上;谗言的人没有底线,导致四国纷乱。
《汉书》记载:汉成帝建始年间六月,成千上万的苍蝇聚集在未央宫的宫殿中,朝会的人因此受到责罚。(服虔说:这是指公卿以下的朝会。)
《汉书》又记载:昌邑王刘贺梦见苍蝇的粪便堆积在西阶上,大约有五六石,用屋瓦覆盖。他打开看,发现是苍蝇的粪便。他问龚遂,龚遂说:‘陛下身边有太多谗言的人,希望都把他们放逐。’刘贺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最终导致被废黜。
《东观汉记》记载:光武帝给隗嚣写信说:‘苍蝇的飞行,不过几步。依托车辆的车尾,可以摆脱众人。’
《后汉书》记载:杨章被杜乔、李固推荐担任平原县令。后来杜乔、李固被处罚,杨章前往洛阳,看到杜乔、李固的尸体,坐在尸体旁边驱逐苍蝇。
《魏略》记载:王思在正始年间担任大司农。他性格急躁,经常手持笔写字,苍蝇停在笔尖上,赶走又飞回来,如此反复多次。王思生气,亲自追赶苍蝇却未能成功,于是拿起笔扔在地上,踩坏了它。
张勃《吴录》记载:曹不兴被皇帝命令画屏风,笔落在白布上,他就随意点了几笔,画成了苍蝇。皇帝怀疑是有生命的东西,就弹了弹。
《前秦书》记载:符坚想要赦免罪犯。与王猛、符融在甘露堂商议,让左右的人都退下。符坚亲自撰写赦令。突然有一只大苍蝇停在笔尖上,赶走又飞回来。不久,长安街巷的人互相传说:‘现在朝廷要大赦了。’有关部门上报此事,符坚惊讶地说:‘宫中没有能听到消息的墙壁,事情怎么会泄露出去的呢?’他下令调查,都说有一个穿青衣的小孩子在大街上大声喊:‘现在朝廷要大赦了!’一会儿就不见了。符坚叹息说:‘难道是那只苍蝇吗?’
《梁书》记载:昭明太子在食物中频繁发现苍蝇,他悄悄地把苍蝇放在盘子旁边,担心厨师因此受到责罚,不让别人知道。
《北史》记载:库狄伏连的居所里有很多苍蝇,守门的人说:‘为什么让它们进来!’
《唐书》记载:武儒衡担任中书舍人,玄稹负责撰写诏书。武儒衡有一天在公堂上吃饭,一只苍蝇停在瓜上。他生气地命令人赶走苍蝇,说:‘刚刚从哪里来的线却突然聚集在这里!’
《淮南子》说:江河中的腐烂尸体数不胜数,然而祭祀的人仍然从中取水,这是大的;一杯酒中放入了一朵花,普通人不会经常这样做,这是小的。
《韩子》说:用火驱赶蛾子,蛾子反而更多;用鱼驱赶苍蝇,苍蝇反而更多。
《吕氏春秋》说:用猫来捕捉老鼠,用冰来吸引苍蝇。
扬子《法言》说:有人问苍蝇的颜色。(苍蝇在黑白之间,红紫像朱砂但不是朱砂。)
《论衡》说:清水容易沾染灰尘,白色容易沾染污垢。被青蝇污染的,常常是洁白的布料。城里的狗群起吠叫,是因为它们看到了奇怪的东西。
《虞翻别传》说:虞翻被贬谪到南方,自己后悔节操不严,身体不迎合,触犯上级获罪,应当永远住在海角,活着没有可以交谈的人,死了以青蝇为吊客,天下只有一个人了解自己,足以不后悔。
崔豹《古今注》说:蝇虎,即蝇狐,形状像蜘蛛但颜色灰白,善于捕捉苍蝇。又名蝇皇,又名蝇豹。
扬雄《方言》说:苍蝇,在东齐被称为羊,在陈楚之间被称为苍蝇,从关中往西,在秦晋之间被称为苍蝇。
《广五行记》说:魏国吏部尚书何晏,经常梦见几十只苍蝇从鼻子上飞来,赶也赶不走。他问管辂,管辂说:‘鼻子,是天中的位置。现在有青蝇臭恶地聚集在这里,地位高的人会倒台,轻浮的人会灭亡,不可不引起注意。’到了第二年,何晏和邓飏都被处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虫豸部-卷一-注解
虫:在古汉语中,’虫’通常指昆虫,泛指有足的动物。在《尔雅》中,’虫’与’豸’相对,’豸’指无足的动物,如鱼类、鸟类等。
豸:指无足的动物,如鱼类、鸟类等,与’虫’相对。
卻行:指蚯蚓类动物,它们通常向后移动。
仄行:指螃蟹类动物,它们通常横着行走。
连行:指鱼类,它们通常连续游动。
纡行:指蛇类动物,它们通常蜿蜒前行。
脰鸣:指蛙类动物,它们通常通过喉咙鸣叫。
注鸣:指精列属动物,具体指代不明。
旁鸣:指蜩霓属动物,即蝉类动物,它们通常通过侧面鸣叫。
翼鸣:指发皇属动物,具体指代不明。
股鸣:指蚣蝑动股属动物,具体指代不明。
胸鸣:指荣原属动物,具体指代不明。
麟:古代传说中的神兽,毛虫之精,象征吉祥。
凤:古代传说中的神鸟,羽虫之精,象征高贵。
龟: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介虫之精,象征长寿。
龙:古代传说中的神兽,鳞虫之精,象征权威。
圣人:裸虫之精,指道德高尚的人。
蛰虫:指冬眠的昆虫。
坏:指破坏,这里指蛰虫破坏门户。
墐:指封闭。
风精:指风神。
马贵人:指东汉时期皇太后马氏的宠妃。
广陵太守陈玄龙:指东汉时期广陵太守陈玄龙。
生鱼脍:指生鱼片。
淳觚白羌妇: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生物。
静蒀: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生物。
乌豆:指一种黑色的豆子。
蠕蠕:古代北方民族柔然人的自称,意为像虫子一样。
田式:指隋朝时期襄州总管田式。
虚:指局限。
夏虫:指夏天的昆虫,生命短暂。
百足之虫:比喻势力强大,即使部分受损也不会崩溃。
血气之虫:指有血有肉的昆虫。
介虫:指甲壳类昆虫,如龟、鳖等。
贞虫:指细腰蜂等有毒昆虫。
毒粥:指有毒的食物。
方道:指方术、道术。
肉腐:指肉腐烂。
鱼枯:指鱼干枯。
桂蠹:指蛀食桂树的虫子。
桑蝎:指蛀食桑树的虫子。
司南:古代用来指示方向的仪器。
蒲苞:指蒲草的苞片。
光武:光武,指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即汉光武帝。
杆秦:指秦朝。
怪哉:表示惊讶。
蝉:蝉,指昆虫蝉。
蜩:蜩,指蝉,是一种昆虫,以其鸣声清亮而著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用来象征高洁、清高。
螗:一种鸣虫,与蝉相似。
唐蜩:古代对蝉的一种称呼,流行于宋、卫地区。
螂:古代对蝉的一种称呼,流行于陈、郑地区。
蝉有緌:指蝉的喙长在腹部下方,古代用作冠饰。
螂蜩:螂蜩,指蝉的一种,即螳螂捕食的蝉,有时也指螳螂。
螗蜩:螗蜩,指蝉的一种,又称胡蜩,在江南地区被称为螗〈虫弟〉,是一种青色的蝉。
蚻:蚻,指一种体型较小的蝉,与蝉相似但体积更小。
螓:螓,指有花纹的蝉,即螓蜻。
蝘:蝘,指一种小型的蝉,俗称为胡蜩。
蚻虎悬:蚻虎悬,指蝉鸣声如虎悬挂,形容蝉鸣声之大。
截虫:截虫,指一种像蝉但体型较小的昆虫。
茅蜩:茅蜩,指一种生活在茅草上的小蝉,青色。
蝒:蝒,指蝉中体型最大的马蝉,音绵。
霓:霓,指寒蝉,似蝉而小,青赤色。
寒蜩:寒蜩,指寒蝉,即寒螀,似蝉而小。
蝉无力,故不食:蝉无力,故不食,指蝉不进食,象征其高洁。
截:截,指一种小型的蝉,江东地区称为茅截。
马蜩:马蜩,指蝉中体型最大的种类。
寒螀:寒螀,指寒蝉,一种小型的蝉。
朱异:朱异,指梁朝时期的一位官员,与蝉有关的故事。
飞蝉正集异武冠上:飞蝉正集异武冠上,指一只蝉停在朱异的武冠上,被解读为吉祥的征兆。
何戢:何戢,指南朝宋时期的一位官员,擅长绘画。
顾景秀:顾景秀,指擅长绘画的人,曾为何戢画扇。
陆探微:陆探微,指南朝宋时期的画家。
顾宝先:顾宝先,指南朝宋时期的画家。
金附蝉:金附蝉,指装饰在官员冠帽上的金蝉。
仲尼:仲尼,即孔子,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承蜩:承蜩,指承接蝉,比喻技艺高超。
遗彼,故得此也:遗彼,故得此也,指专注于蝉而忽略了其他事物,比喻专注可以得到成功。
鹏:鹏,指古代神话中的大鸟,比喻远大的志向。
学鸠莺:学鸠莺,指一种鸟,此处用于比喻。
明德:明德,指高尚的品德。
白露降:白露降,指白露节气到来,天气转凉。
阴类:阴类,指阴性的生物,如昆虫。
蚕食而不饮,二十二日而化蝉;饮而不食,三十日而蜕:蚕食而不饮,二十二日而化蝉;饮而不食,三十日而蜕,指蚕的变化过程。
羽斨:羽斨,指古代的一种武器。
黄雀:黄雀,指一种小鸟,此处用于比喻。
弹丸:弹丸,指弹弓发射的小石子。
王充:王充,东汉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
侪伦:侪伦,指同辈、朋友。
掩雀炊蝉:掩雀炊蝉,指隐藏雀鸟,烹饪蝉虫,比喻隐忍不露。
貂蝉:貂蝉,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装饰品,也指美女。
丹园:丹园,指美丽的园林。
乔枝:乔枝,指高大的树枝。
皇朝:皇朝,指古代的皇室。
豹豹:豹豹,指豹皮,此处用于比喻。
貂蝉,胡服也:貂蝉,胡服也,指貂蝉是一种胡服。
貂:貂,指一种动物,其皮毛可制作装饰品。
清虚而识时变:清虚而识时变,指蝉的清高和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特点。
貂蝉赋:貂蝉赋,指以貂蝉为主题的赋。
蝉赋:蝉赋,指以蝉为主题的赋。
粘蝉赋:粘蝉赋,指以粘蝉为主题的赋。
蝇:蝇,指苍蝇,此处用于比喻。
鸡鸣:鸡鸣,指鸡的鸣叫声,此处用于比喻。
苍蝇之声:苍蝇之声,指苍蝇的鸣叫声。
青蝇:青蝇,指苍蝇,常用来比喻小人或邪恶势力。在古代文学中,青蝇常被用来象征谗言或邪恶势力,因为苍蝇善于在污秽的地方聚集,且其行为常被视为污秽和不洁。
大夫:大夫,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属于贵族阶层,地位较高,通常负责政治、军事或文化事务。
幽王:幽王,指西周时期的周幽王,因其昏庸无道,导致国家衰落,历史上常被用来比喻昏庸的君主。
营营:营营,形容苍蝇飞舞的样子,也比喻小人忙碌而不正派的行为。
樊:樊,指樊城,古代地名,此处可能比喻某个地方。
棘:棘,指荆棘,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困难。
谗言:谗言,指诽谤他人的话,含有恶意。
朝者:朝者,指朝见君主的人,即朝臣。
昌邑王贺:昌邑王贺,指西汉时期的昌邑王刘贺,因其荒淫无度,最终被废黜。
龚遂:龚遂,西汉时期的官员,以直谏著称。
隗嚣:隗嚣,西汉末年的割据势力领袖。
苍蝇之飞,不过三数步:这句话比喻小人或势力有限,不能长久。
托轺之尾,得以绝群:轺,古代一种轻便的车,此处比喻借助他人之力,可以达到非凡的成就。
杨章:杨章,东汉时期的官员。
杜乔、李固:杜乔、李固,东汉时期的官员,因反对宦官专权而被处刑。
王思:王思,三国时期魏国的大司农。
曹不兴:曹不兴,三国时期吴国的画家。
符坚:符坚,前秦的君主,以雄才大略著称。
昭明太子:昭明太子,南朝梁的太子,以文才著称。
库狄伏连:库狄伏连,北魏时期的官员。
武儒衡:武儒衡,唐代官员。
玄稹:玄稹,唐代官员。
江河之腐胔:江河,指大江大河,胔,指腐烂的尸体,此处比喻极大的恶行。
狸:狸,指猫,此处比喻善于捕捉东西的人或物。
鼠:鼠,指老鼠,此处比喻需要驱逐的害虫。
冰:冰,此处比喻寒冷或严酷的环境。
苍蝇红紫:苍蝇的颜色,此处比喻事物的表面现象。
青蝇所污,常在练素:练素,指白色的丝织品,此处比喻纯洁的事物。
邑犬群吠,吠所怪也:邑犬,指城中的狗,此处比喻不明真相的人。
翻放弃南方,自恨疏节,骨体不媚,犯上获罪,当长没海隅,生无可与语,死以青蝇为吊客,天下一人知己者,足以不恨:翻放,指虞翻,东汉时期的文学家,此处引用其自述,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
蝇虎,蝇狐:蝇虎,蝇狐,指两种善于捕蝇的动物,此处比喻善于捕捉害虫的人或物。
羊,陈楚之间谓之蝇,自关而西,秦晋之间谓之蝇:此处是关于“蝇”这一词汇在不同地区的不同称呼。
何晏:何晏,三国时期魏国的官员,以才子著称。
管辂:管辂,三国时期的术士,以占卜著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虫豸部-卷一-评注
《毛诗·甫田》中的《青蝇》一诗,通过比喻手法,以青蝇的习性来象征小人。诗中‘营营青蝇,止于樊’描绘了青蝇的骚扰,‘蝇之为虫,污白使黑,污黑使白’则揭示了小人的诡计多端,善于混淆是非。‘岂弟君子,无信谗言’则是对君子的告诫,不要轻信小人的谗言。整首诗通过对青蝇的描写,表达了对当时政治腐败的批判。
《汉书》中记载的成帝建始年间,青蝇聚集于未央宫殿,象征着宫廷的混乱。‘公卿以下朝会坐也’说明即使是朝会这样的正式场合,也难以避免小人的干扰,反映了当时朝政的不稳定。
昌邑王贺梦见青蝇堆积,是梦境中常见的象征手法。龚遂的解读‘陛下之侧谗人众多,愿皆放逐之’则是对梦境的解梦,暗示昌邑王身边有小人当道,需要警惕。
《东观汉记》中光武与隗嚣的书信,用‘苍蝇之飞,不过三数步’比喻小人的短视和局限,而‘托轺之尾,得以绝群’则表明,只要摆脱了小人的束缚,就能超越众人。
《后汉书》中杨章的行为,通过驱逐蝇虫来表达对杜乔、李固的哀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蝇虫的厌恶,以及对于正义的坚持。
《魏略》中王思的故事,通过驱赶蝇虫的挫折,表现了王思的急躁性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蝇虫的烦恼。
《吴录》中曹不兴画屏风的故事,通过画中点蝇的细节,展现了曹不兴的绘画技巧,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蝇虫的忌讳。
《前秦书》中符坚的梦境,‘青蝇臭恶而来集之’象征着不祥之兆,‘官今大赦’的传闻则是对梦境的讽刺,反映了当时政治的不确定性。
《梁书》中昭明太子食中的蝇虫,昭明太子为了避免厨人获罪,选择不让人知道,体现了他的仁慈和谨慎。
《北史》中库狄伏连居室患蝇的故事,通过门者的质问,反映了当时对于蝇虫的忌讳。
《唐书》中武儒衡因蝇虫而发怒,体现了古人对于蝇虫的厌恶,以及对于整洁环境的重视。
《淮南子》中的比喻,‘江河之腐胔’与‘一杯酒’的对比,说明了事物的大小和重要性,‘匹夫弗常’则强调了小人的无常。
《韩子》中的比喻,‘以火去蛾,蛾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揭示了采取错误方法解决问题的无效性。
《吕氏春秋》中的比喻,‘以狸致鼠,以冰致蝇’说明了利用事物本身的特性来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扬子《法言》中关于苍蝇颜色的讨论,反映了古人对细节的关注,以及对颜色的区分。
《论衡》中的比喻,‘清受尘,白受垢’与‘青蝇所污,常在练素’说明了纯洁与污染的关系,以及小人对纯洁的破坏。
《虞翻别传》中虞翻的感慨,通过青蝇作为吊客的比喻,表达了他对于知己的渴望和对命运的无奈。
崔豹《古今注》中对于蝇虎的描述,说明了古人对昆虫的认识,以及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尊重。
扬雄《方言》中对于‘蝇’的不同称呼,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差异。
《广五行记》中何晏的梦境,‘青蝇数十头来自鼻上’象征着不祥之兆,‘位峻者颠,轻豪者亡’则是对于梦境的解读,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政治命运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