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四十二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四十二-原文

○太子太师

《六典》曰:太子三师,以道德辅教太子者也,止於动静、起居、言语、视听,皆有以师焉。

《礼记·文王世子》曰: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於中,发形於外,是故其成也怿。出则有师,是以教喻而德成也。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大戴礼》曰: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太公为太师。

《唐书·官品志》曰:太子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师,常师范、训导、辅翊。

○太子太傅

《礼记》曰:三王教太子,立太傅、少傅以养之,太傅在前,少傅在后。

《史记》曰:万石君(姓石,名奋。)无文学,恭谨无比,迁为太子太傅。

又曰:夏侯胜为太子太傅,受业,诏撰《尚书》、《论语》,赐黄金百斤。年九十卒官,赐冢茔,葬平陵。太子赐钱二百万,为胜素服五日,以报师傅之恩。儒者以为荣。

《汉书》曰:景帝栗太子以窦婴为太傅。十年,栗太子废,婴争不能得,谢病屏居蓝田山下。数月,诸窦宾客辨士说清,遂起朝。

又曰:萧望之,字长倩,为太子太傅,以《论语》授太子。

又曰:叔孙通为太傅。高帝欲立赵王,废太子,通谏曰:”昔晋献公以骊姬故,废立太子,晋国乱者数十年;秦不早定扶苏,终使灭祀。今太子仁,陛下必废嫡立庶,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上曰:”公罢,吾戏耳。”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戏乎?”

又曰:疏广字仲翁,为太傅,兄子受为少傅,朝廷以为荣。皆请免归乡里,公卿祖饯东都门外,百姓观者叹曰:”贤哉二大夫!”初,太子外祖许伯以太子少,请使其弟舜监护太子家。广曰:”太子国储副君,师友必天下英俊,不宜独亲外家。今官属以备,若亲昵外家,非所以广太子德於天下也。”上善之。

《东观汉记》曰:建安二十八年,大会百官,诏问谁可傅太子者,群臣承意皆言太子舅执金吾阴识可,博士张佚正色曰:”今陛下立太子,为阴氏乎?”为天下乎?即为阴氏,则阴侯可;为天下,则固宜用天下之贤才.”上称善,曰:”欲置傅者以辅太子也。今博士不难正朕,况太子乎?”即拜为太子太傅。

又曰:张湛字子孝,为太子太傅。及郭后废,因称疾,拜太中大夫。病居东门候舍,故时人号中东门君。帝数存问,赏赐。后大司徒戴涉被诛,帝强起湛以代之,至朝堂遗失溲,因自陈疾笃,不能复任朝事,遂罢之。

《后汉书》曰:明帝以邓禹先帝名臣,拜太子太傅也。

应劭《汉官仪》曰:太子太傅,日就月将,琢磨玉质。言太子有玉之质,琢磨以道也。

《魏志》曰:何夔代凉茂为太子太傅,每月朔,太傅入见,太子正法服而礼焉。

《吴志》曰:吴粲迁太子太傅,遭二宫之变,抗言执正,明嫡庶之分,欲使鲁王出住夏口,遣杨竺不得令在都邑。又数以消息语陆逊,逊时驻武昌,连表谏争。由此为竺等所谮害。

又曰:孙权寝疾,征大将军诸葛恪为太子太傅,会稽太守滕胤为太常,并受诏辅太子。

又曰:阚泽字德闰,会稽山阴人,拜太子太傅,领中书。孙权尝问:”书传篇赋,何者为美?”泽欲讽谕以明治乱,因对贾祖《过秦论》最美,权览读焉。

又曰:程秉字德枢,汝南南顿人也。秉事郑玄,避乱交州,与刘熙考论大义,遂博通五经。士燮命为长史。权闻其名儒,以礼征;秉既到,拜太子太傅。

又曰:张温字惠恕,吴郡吴人也。温少修节操,容貌奇伟。权闻之,以问公卿曰:”温当今与为谁比?”大司农刘基曰:”可与全综为辈。”太常顾雍曰:”基未详其为人也。今无辈。”权曰:”如是,张允不死也。”征到廷见,文辞占对,观者倾竦。权改容加礼。罢出,张昭执其手曰:”老夫托意,君宜明之。”拜议郎,选曹尚书,寻迁太子太傅。

《晋起居注》曰:武帝太始三年始置太子二傅。是时官事大小皆由二傅,太傅立草,少傅写之。

《晋中兴书》曰:贺循字彦先,为太子太傅。诏曰:”循清直履道,秉尚贞贵,居身以冲约为本,立德以俭让为行,可躬训储宫,默而成化。”

《唐书·官品志》曰:太子太傅一人,位视尚书令;少傅一人,位视左仆射。

《魏故事》曰:太傅於太子不称臣,少傅称臣。

○太子太保

《礼记》曰: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

《晋书》曰:刘实字子真,以特进开府,加太子太保。

《晋中兴书》曰:怀帝以荀组为侍中,特进,行太子太保。

傅畅《晋赞》曰:贾充为太尉,行太子太保,以公位重,其为保、傅,或行或领,各随其时。

《后魏书》曰:显祖将禅位於京兆郡王子推,任城王云、陇西王源贺并固谏。陆馥抗言曰:”皇太子圣德承基,四海属望,不可横议,干国之纪。臣请刎颈殿庭,有死无二。”久之,帝意乃解,诏曰:”馥,直臣也,其能保吾子乎!”遂以馥为太保。

○太子少师

《六典》曰:太子三少,掌奉皇太子以观三师之道德而教谕焉。

《晋书》曰:惠帝以卫尉裴楷为太子少师。

《宋书》曰:太子少师、少保,并晋置。

《后魏书》曰:郭祚领太子少师,曾从世宗幸东宫,肃宗幼弱,祚怀一黄〈扁瓜〉出奉肃宗。时应诏左右赵桃弓与御史王显迭相唇齿深,为世宗所信,祚私事之。时人谤祚者,以为桃弓仆射、黄〈扁瓜〉少师。

《唐书·官品志》曰:太子少师、少傅、少保,是为三少,各一人,掌皇太子以观三师之德。出则三师在前,三少在后。

又曰:李纲拜太子少师。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特赐步舆,令纲乘至阁下,数引禁中,问以政道。又令舆入东宫,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纲於是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词直,听者忘倦。

又曰:贞观十三年,以左仆射房玄龄为太子少师。玄龄上表逊位,诏不许。太宗因谓侍臣曰:’太子师保,古难其选。若成王幼小,以周公为傅,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自幼及长,便为圣君。秦之胡亥,赵高傅之,教以刑法;及其立也,诛功臣,杀亲族,酷烈不已,旋踵而亡。以此言之,善恶由於习近。’

又曰:唐休璟,年力虽衰,进取弥锐。时宫人贺娄氏用事,而休璟为男取其养女,因以自达,拜太子少师。时议讥之。

又曰:长庆中,以兼太常卿赵宗儒为太子少师。太常有师子乐,备五方之色,非会朝聘享不作焉。至是,中人掌教坊之乐者,移牒取之。宗儒不敢违,以状白宰相,以为事在有司执守,不合关白,而宗儒忧恐不已。宰相责以懦怯不任事,故换此散秩。

陶氏《职官录》曰:三少旧视左仆射,冠服同三太也。

○太子少傅

《汉书》曰:上谓张良曰:’子房虽疾,强起傅太子。’时叔孙通已为太傅,以良行少傅事。

又曰:匡衡字稚圭,为太子少傅,数上书陈便宜。少好学,家贫,佣力以供资用。

《东观汉记》曰:建兴二十八年,以桓荣为少傅,赐以辎车乘马。荣大会诸生,陈车马印绶曰:’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乎!’

《后汉书》曰:征王丹为太子少傅。时大司徒侯霸欲与交友,及丹被征,遣子昱候於道,昱迎拜车下,丹下,答之。昱曰:’家公欲与君结交,何为见拜?’丹曰:’君房有是言,丹未之许也。’

《续汉书》曰:王丹字仲回,为太子少傅,謇谔正直,名德重於时。

《魏志》曰:邢颙,字子昂。初,太子未定而临淄侯植有宠,丁仪等并赞翼其美。太祖问颙,颙对曰:’以庶代宗,先世之戒也。愿殿下深重察之!’太祖识其意,后遂以为太子少傅。

《吴志》曰:薛综、综子莹、莹子兼,三世并为太子少傅,谈者美之。

《晋书》曰:山涛转太子少傅。在东宫,年已七十,病疾求退,手诏不听,寻讲武於宣武场。有诏,涛乘步辇,导皇太子入。时尚书仆射卢钦与涛言及孙武用兵本意,武帝欣然而言曰:’山少傅故是天下谈士也。’举坐倾心。

又曰:何曾议太子少傅当称臣拜,荀顗曰:’太之与少,自二傅之名次耳,非於太子有轻重也。’诏曰:’秦汉以来,旧章废灭,随时改作,其故事不可依用,宜远准古义,定二傅不臣拜。’

又曰:王雅为太子少傅。时朝望属王珣,珣亦颇以自许。及诏用雅,众遂赴雅焉。将拜,遇雨,请以伞入。王珣不许之,因冒雨而拜。雅既贵幸,威权甚振,门下车骑常数百,而善应接,倾心礼之。

《晋中兴书》曰:周顗字伯仁,拜太子少傅。顗上疏曰:’臣退自忖省,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难,未能守分。不悟天监忘臣顽蔽,乃欲使臣内管铨衡,外忝傅训,质轻蝉翼,事重千钧,此之不可,不待识而明矣。’

《后周书》曰:萧圆肃,武帝建德三年,授太子少傅,增邑九百户。肃氏以任当师傅,调护是职。乃作《少傅箴》曰:’惟王建国,辨方正位。左史记言,右史书事。莫不援立太子,为皇之贰。是以《易》称明两,《礼》云上嗣。东序养德,震方主器。束发就学,《宵雅》便隶。朝读百篇,已夜乃寐。爱日惜力,寸阴无弃。视膳再饭,寝门三至。小心翼翼,大孝烝烝。询谋计虑,问对疑承。安乐必敬,无忘战兢。夫天道益谦,人道恶盈。汉嗣不绝乎驰道,魏储回还乎邺城。前史攸载,后世扬名。三善既备,万国以贞。姬周长久,实赖元良。嬴秦短祚,诚由少阳。虽卜年七百,有德至历而昌;数世一万,无德不及而亡。敬之敬之,天惟显思。光副皇极,永固洪基。观德审谕,敢告职司。’太子见而悦之,致书劳问。

《陈书》曰:孝明帝在东宫,宣武皇帝欲以崔光为太子师傅。光固辞,帝令太子南面再拜,宫官皆从太子拜;光北面立,不敢答拜,惟西面拜谢而出。乃授光太子少傅。

傅玄《太子少傅箴》曰:’夫金木无常,方员应形,亦有隐括,习以性成。故近朱则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正人在侧,德义盈堂;鲍肆先入,兰蕙不芳。傅臣司训,敢告君王。’

○太子少保

《晋书》曰:怀帝以光禄刘蕃为太子少保。

《晋诸公赞》曰:惠帝以吏部尚书和峤为太子少保。

《唐书》曰:李纲字文纪,为太子少保。高祖以纲隋代名臣,甚加优礼,每手敕未尝称名,其见重如此。

《唐新语》曰:李适之为右相,李林甫密奏其好酒,颇妨政事。玄宗惑焉,乃除太子少保。适之遽命亲故欢会,赋诗曰:’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举朝服其度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四十二-译文

《六典》说:太子的三位师傅,是用来用道德来辅助教育太子的,他们在太子的动静、起居、言语、视听等方面都有所教导。

《礼记·文王世子》说:教育太子必须用礼乐。音乐是用来修养内心的,礼是用来修养外部的。礼乐在内心交织,在外部表现出来,因此成就了他们的喜悦。外出时有师傅伴随,因此通过教育而德行得以成就。师傅就是用事物来教导他,并让他明白德行的意义。

《大戴礼》说:从前周成王年幼时还在襁褓之中,太公就被任命为太师。

《唐书·官品志》说: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为三师,通常是师范、训导、辅佐。

《礼记》说:三位古代帝王教育太子时,设立了太傅和少傅来养育他们,太傅站在前面,少傅站在后面。

《史记》说:万石君(姓石,名奋)没有文学才能,非常恭敬谨慎,被任命为太子太傅。

《史记》又说:夏侯胜担任太子太傅,接受学业,被命令撰写《尚书》、《论语》,赐予黄金百斤。九十岁时去世,被赐予墓地,葬于平陵。太子赐予他二百万钱,太子为他服丧五天,以报答师傅的恩情。儒者认为这是荣耀。

《汉书》说:汉景帝的栗太子任命窦婴为太傅。十年后,栗太子被废黜,窦婴争辩未能成功,因病退居蓝田山下。

《汉书》又说:萧望之,字长倩,担任太子太傅,用《论语》教授太子。

《汉书》又说:叔孙通担任太傅。汉高帝想要立赵王为太子,废除太子,叔孙通劝谏说:‘从前晋献公因为骊姬的缘故,废立太子,晋国因此混乱了几十年;秦朝没有及早确定扶苏的地位,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现在太子仁爱,陛下如果废除嫡子立庶子,我愿意先被处死,用我的鲜血染红地面。’皇帝说:‘你退下,我只是在开玩笑。’叔孙通说:‘太子是国家的根本,一旦动摇,整个国家都会震动,怎么能用整个国家来开玩笑呢?’

《汉书》又说:疏广,字仲翁,担任太傅,他的侄子疏受担任少傅,朝廷认为这是荣耀。他们都请求辞官回乡,公卿们在东都门外为他们饯行,百姓观看的人感叹说:‘两位大夫真是贤明啊!’起初,太子的外祖父许伯因为太子年轻,请求让他的弟弟许舜监护太子家。疏广说:‘太子是国家的储君,他的师傅和朋友必须是天下英俊之才,不应该只亲近外家。现在官属已经完备,如果亲近外家,这不是扩大太子德行于天下的方法。’皇帝认为他说得对。

《东观汉记》说:建安二十八年,皇帝大会百官,询问谁可以担任太子师傅,群臣都迎合皇帝的意思,都说太子的舅舅执金吾阴识可以。博士张佚严肃地说:‘现在陛下立太子,是为了阴氏吗?是为了天下吗?如果是为了阴氏,那么阴侯可以;如果是为了天下,那么当然应该用天下的贤才。’皇帝称赞他说得好,说:‘想要设立师傅是为了辅助太子。现在博士不畏惧纠正我,何况太子呢?’于是任命他为太子太傅。

《东观汉记》又说:张湛,字子孝,担任太子太傅。到郭后废黜后,他借口生病,被任命为太中大夫。生病住在东门候舍,当时的人称他为中东门君。皇帝多次探望他,并赏赐他。后来大司徒戴涉被处死,皇帝强迫张湛代替他,到朝堂上时因为遗失了尿,于是自己陈说病情严重,不能再担任朝事,于是被免职。

《后汉书》说:汉明帝因为邓禹是先帝的名臣,任命他为太子太傅。

应劭的《汉官仪》说:太子太傅,日积月累,磨砺玉的质地。意思是太子有玉的质地,用道德来磨砺他。

《魏志》说:何夔代替凉茂担任太子太傅,每月初一,太傅进见,太子穿上正式的服装并对他行礼。

《吴志》说:吴粲被任命为太子太傅,遭遇两宫之变,坚持正义,明确嫡庶之分,想要让鲁王出住夏口,不让杨竺留在都城。又多次以消息告诉陆逊,陆逊当时驻扎在武昌,连续上表谏争。因此被杨竺等人诬陷。

《吴志》又说:孙权病重,征召大将军诸葛恪担任太子太傅,会稽太守滕胤担任太常,一起接受命令辅助太子。

《吴志》又说:阚泽,字德闰,会稽山阴人,被任命为太子太傅,兼任中书。孙权曾经问他:‘书籍、传记、赋文,哪一篇最出色?’阚泽想要用这些来讽喻他治理国家的方法,于是引用贾谊的《过秦论》说它最出色,孙权阅读后。

《吴志》又说:程秉,字德枢,是汝南南顿人。程秉侍奉郑玄,避乱到交州,与刘熙讨论大义,于是广泛通晓五经。士燮任命他为长史。孙权听说他是有名的儒者,用礼节征召他;程秉到达后,被任命为太子太傅。

《吴志》又说:张温,字惠恕,是吴郡吴人。张温年轻时就修养节操,容貌奇特。孙权听说后,询问公卿:‘张温在当今与谁相提并论?’大司农刘基说:‘可以与全综相提并论。’太常顾雍说:‘刘基不太了解他的为人。现在没有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孙权说:‘如果是这样,张允就不会死了。’征召到朝廷相见,文辞应对,观看的人都非常惊讶。孙权改变了他的态度,更加礼遇他。他离开后,张昭握着他的手说:‘我对你有特别的期望,你应该明白。’任命他为议郎,选曹尚书,不久后升任太子太傅。

《晋起居注》说:晋武帝太始三年开始设立太子的两位师傅。那时,官职的大小都由两位师傅决定,太傅起草,少傅抄写。

《晋中兴书》说:晋怀帝任命荀组为侍中,特进,代理太子太保。

傅畅的《晋赞》说:贾充担任太尉,代理太子太保,因为他的官位重要,担任保、傅的职务,有时是实际担任,有时是挂名。

《后魏书》说:显祖将要禅位于京兆郡王子推,任城王云、陇西王源贺都坚决劝谏。陆馥直言不讳地说:‘皇太子圣德承继基业,四海仰望,不能随意议论,干扰国家的纲纪。我请求在殿庭刎颈,有死无二。’过了一段时间,皇帝的怒气才消解,下诏说:‘陆馥是正直的大臣,他能保护我的儿子吗?’于是任命陆馥为太保。

《六典》说:太子的三位少师,负责侍奉皇太子,观察三位师傅的道德并对其进行教导。

《晋书》说:晋惠帝任命卫尉裴楷为太子少师。

《宋书》说:太子少师、少保,都是晋朝设立的。

《后魏书》记载:郭祚担任太子少师,曾经跟随世宗到东宫,肃宗年幼体弱,郭祚拿一个黄瓜献给肃宗。当时皇帝左右的人赵桃弓和御史王显互相支持,深受世宗信任,郭祚私下与他们交往。当时有人诽谤郭祚,认为他是赵桃弓的仆射、黄瓜的少师。

《唐书·官品志》记载:太子少师、少傅、少保,合称三少,各设一人,负责观察皇太子的德行。出行时,三师在前,三少在后。

又记载:李纲被任命为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无法行走。太宗特赐步舆,让李纲乘坐到阁下,多次在禁中询问他政治之道。又让步舆进入东宫,皇太子引他上殿,亲自拜见。李纲于是讲解君臣父子之道,询问睡眠和饮食的适宜方法,讲解得体,听者忘却疲劳。

又记载:贞观十三年,任命左仆射房玄龄为太子少师。房玄龄上表请求辞职,皇帝下诏不允许。太宗于是对侍臣说:‘太子师保,古时很难选择。如果成王年幼,周公担任师傅,身边的人都是贤人,每天都能听到好的教诲,从小到大,自然成为圣君。秦朝的胡亥,赵高担任师傅,教他刑法;等到他即位,诛杀功臣,杀害亲族,残酷无比,很快灭亡。由此可见,善恶在于平时的熏陶。’

又记载:唐休璟虽然年老体衰,但进取心很强。当时宫中有个叫贺娄氏的人掌权,唐休璟让自己的儿子娶她的养女,以此自达,被任命为太子少师。当时有人对此表示讽刺。

又记载:长庆年间,任命兼太常卿赵宗儒为太子少师。太常寺有师子乐,备有五方的音乐,非朝会聘享时不演奏。到这时,宫中掌管教坊音乐的人,派人去取。赵宗儒不敢违抗,向宰相报告情况,认为这是有司的职责,不应该上报,但他非常担忧。宰相责备他懦弱不能担当重任,因此更换了这个闲职。

陶氏《职官录》记载:三少原本地位高于左仆射,服饰与三太相同。

《汉书》记载:皇帝对张良说:‘子房虽然生病,还是要强起担任太傅。’当时叔孙通已经担任太傅,张良行少傅之事。

又记载:匡衡字稚圭,担任太子少傅,多次上书陈述利国利民之事。他少年好学,家境贫寒,靠做雇工来维持生计。

《东观汉记》记载:建兴二十八年,任命桓荣为少傅,赐给他车辆和马匹。桓荣大会学生,展示车马印绶说:‘今天所得到的,都是学习古人的结果,怎么能不努力呢!’

《后汉书》记载:征召王丹为太子少傅。当时大司徒侯霸想与他结交,等到王丹被征召,侯霸派儿子侯昱在路上等候,侯昱在车下迎接拜见,王丹下车回答。侯昱说:‘家父想与你结交,为什么见面就下拜?’王丹说:‘君房有这样的话,但我还没有答应。’

《续汉书》记载:王丹字仲回,担任太子少傅,刚正不阿,德行在当时很有名。

《魏志》记载:邢颙字子昂。起初,太子人选未定,临淄侯曹植受到宠爱,丁仪等人一起赞扬他的美德。太祖问邢颙,邢颙回答说:‘以庶民代替宗室,是先世的教训。希望殿下深刻考虑!’太祖理解他的意思,后来任命他为太子少傅。

《吴志》记载:薛综、薛综的儿子薛莹、薛莹的儿子薛兼,三代都担任太子少傅,谈论的人都称赞他们。

《晋书》记载:山涛转任太子少傅。在东宫时,已经七十岁,因病请求退休,皇帝手诏不允许,不久在宣武场讲武。皇帝下诏,山涛乘坐步辇,引导皇太子进入。当时尚书仆射卢钦与山涛谈论孙武用兵的本意,武帝高兴地说:‘山少傅确实是天下的谈论者。’全座的人都倾心赞同。

又记载:何曾提议太子少傅应该称臣拜见,荀顗说:‘太傅与少傅,只是名次的不同,并不影响对太子的重视。’皇帝下诏:‘秦汉以来,旧有的规章废弃,随时改变,旧例不可照搬,应该远溯古义,确定太傅和少傅不必行臣拜之礼。’

又记载:王雅担任太子少傅。当时朝中人士都看好王珣,王珣也颇自许。等到皇帝下诏任用王雅,众人纷纷向王雅靠拢。将要拜官时,遇到下雨,王雅请求撑伞进入。王珣不允许,王雅只好冒雨拜官。王雅后来显贵,威权很大,门前车马常数百辆,但他善于接待,深受人们的敬重。

《晋中兴书》记载:周顗字伯仁,被任命为太子少傅。周顗上疏说:‘我自我反省,学问不通一经,智慧不能胜任一官,守分很难,未能尽守职责。不明白天意忘记了我这个愚钝的人,竟然想要让我在宫中管理铨衡,在外担任师傅,我如此微不足道,所承担的事务却如此重大,这是不可能的,不用想就知道。’

《后周书》记载:萧圆肃,武帝建德三年,被任命为太子少傅,增加封地九百户。萧圆肃认为担任师傅责任重大,调护职责。于是作《少傅箴》说:‘只有国王建国,辨正方位。左史记言,右史书事。没有人不扶持太子,作为皇帝的辅佐。因此《易经》称明两,《礼记》说上嗣。东序培养德行,震方掌管神器。束发就学,《宵雅》便隶。朝读百篇,已夜乃寐。爱日惜力,寸阴无弃。视膳再饭,寝门三至。小心翼翼,大孝烝烝。询谋计虑,问对疑承。安乐必敬,无忘战兢。天道益谦,人道恶盈。汉嗣不绝于驰道,魏储回还于邺城。前史记载,后世传扬。三善既备,万国以贞。姬周长久,实赖元良。嬴秦短祚,诚由少阳。虽然预卜七百岁,有德至历而昌;数世一万,无德不及而亡。敬之敬之,天惟显思。光副皇极,永固洪基。观德审谕,敢告职司。’太子看到后很高兴,写信慰问。

《陈书》记载:孝明帝在东宫时,宣武皇帝想任命崔光为太子师傅。崔光坚决辞谢,皇帝让太子面南再拜,宫官都随太子拜见;崔光面北站立,不敢答拜,只向西面拜谢而出。于是任命崔光为太子少傅。

傅玄《太子少傅箴》说:‘金木没有固定形状,圆形方形顺应物体的形状,也有可以弯曲的地方,习惯可以成就性格。所以接近朱砂就变红,接近墨水就变黑。声音和谐则回声清亮,形状端正则影子直。正人在侧,德义充满堂室;鲍鱼先入,兰草不香。我作为师傅,敢告君王。’

《晋书》记载:怀帝任命光禄刘蕃为太子少保。

《晋诸公赞》记载:惠帝任命吏部尚书和峤为太子少保。

《唐书》记载:李纲字文纪,担任太子少保。高祖因为李纲是隋朝的名臣,对他非常优待,每次手诏都不称呼他的名字,可见他的受重视程度。

《唐新语》记载:李适之为右相,李林甫秘密上奏说李适之喜欢喝酒,颇影响政事。玄宗因此将他任命为太子少保。李适之立即命令亲近的人欢聚,赋诗说:‘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全朝的人都佩服他的度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四十二-注解

太子太师:太子太师是古代中国官职,是太子三师之一,主要负责以道德教育辅助太子,涵盖太子的日常生活、言行举止、视听等方面。

六典:《六典》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法典,是古代官制和礼仪的汇编。

太子三师:太子三师是指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是古代中国对太子进行教育的三位高级官员。

礼乐:礼乐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化和教育体系,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乐是内在的情感修养。

太傅:太傅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是太子三师之一,主要负责对太子的教育,尤其是学术教育。

少傅:少傅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是太子三师之一,负责辅助太傅对太子进行教育。

三王:三王通常指夏、商、周三代的开国君主,这里可能是指古代的贤王。

太公:太公指姜太公,即姜子牙,周文王的师傅,后被尊为太师。

唐书:《唐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正史,记载了唐朝的历史。

官品志:《官品志》是《唐书》中的一个部分,记载了唐朝的官职等级。

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儒家经典,记载了古代的礼仪制度。

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所著。

万石君:万石君指石奋,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官员。

夏侯胜:夏侯胜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儒者,曾任太子太傅。

汉书:《汉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史书,由班固所著。

景帝:景帝是西汉时期的一位皇帝,即汉景帝。

窦婴:窦婴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官员,曾任太子太傅。

萧望之:萧望之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儒者,曾任太子太傅。

叔孙通:西汉初期的官员,曾任太傅。

疏广:疏广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官员,曾任太子太傅。

东观汉记:《东观汉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记载了东汉时期的历史。

建安二十八年:建安二十八年是东汉时期的一个年份。

博士:博士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学术研究和教育。

张湛:张湛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官员,曾任太子太傅。

郭后:郭后是东汉时期的一位皇后。

太中大夫:太中大夫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顾问和议论国事。

后汉书:《后汉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东汉时期的历史。

明帝:明帝是东汉时期的一位皇帝,即汉明帝。

邓禹:邓禹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将领,曾任太子太傅。

应劭:应劭是东汉时期的一位文学家,著有《汉官仪》。

魏志:《魏志》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三国时期魏国的历史。

何夔:何夔是三国时期魏国的一位官员,曾任太子太傅。

吴志:《吴志》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三国时期吴国的历史。

吴粲:吴粲是三国时期吴国的一位官员,曾任太子太傅。

诸葛恪:诸葛恪是三国时期吴国的一位官员,曾任太子太傅。

滕胤:滕胤是三国时期吴国的一位官员,曾任太常。

阚泽:阚泽是三国时期吴国的一位文学家,曾任太子太傅。

程秉:程秉是三国时期吴国的一位儒者,曾任太子太傅。

张温:张温是三国时期吴国的一位官员,曾任太子太傅。

晋起居注:《晋起居注》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记载了晋朝的历史。

晋中兴书:《晋中兴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记载了晋朝的历史。

贺循:贺循是晋朝时期的一位官员,曾任太子太傅。

魏故事:《魏故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记载了魏国的历史。

后魏书:《后魏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北魏时期的历史。

显祖:显祖是北魏时期的一位皇帝,即孝文帝。

京兆郡王子推:京兆郡王子推是北魏时期的一位王子。

任城王云:任城王云是北魏时期的一位王子。

陇西王源贺:陇西王源贺是北魏时期的一位王子。

陆馥:陆馥是北魏时期的一位官员。

太保:太保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是太子三师之一,主要负责辅助太子,确保太子的安全。

晋书:《晋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晋朝的历史。

刘实:刘实是晋朝时期的一位官员。

傅畅:傅畅是晋朝时期的一位官员。

贾充:贾充是晋朝时期的一位官员。

太子三少:太子三少是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是古代中国对太子进行教育的三位较低级别的官员。

惠帝:惠帝是晋朝时期的一位皇帝,即晋惠帝。

裴楷:裴楷是晋朝时期的一位官员,曾任太子少师。

宋书:《宋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南朝宋的历史。

郭祚:郭祚是北魏时期的一位官员,曾任太子少师,负责辅佐太子。

太子少师:古代官职,是太子的三位辅佐官之一,主要负责教育太子,传授儒家经典。

世宗:指北魏的孝文帝,是北魏时期的一位著名皇帝。

肃宗:指北魏的孝武帝,是北魏的皇帝。

黄〈扁瓜〉:古代一种食物,可能是黄色的瓜类。

赵桃弓:北魏时期的一位官员,与王显一同受到世宗的信任。

御史: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官员的行为。

王显:北魏时期的一位官员,与赵桃弓一同受到世宗的信任。

三少:指太子少师、少傅、少保,是古代太子身边的三个重要辅佐官。

李纲:唐代的一位官员,曾任太子少师,因脚疾不便,太宗特赐步舆。

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

房玄龄:唐代的一位官员,曾任太子少师,因上表逊位,太宗不允许。

周公:周朝的开国元勋,曾辅佐周成王,是古代贤臣的典范。

胡亥:秦朝的皇帝,因赵高辅佐而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

赵高:秦朝的权臣,曾辅佐胡亥,是秦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唐休璟:唐代的一位官员,曾任太子少师,因自达而受到时人讥讽。

赵宗儒:唐代的一位官员,曾任太子少师,因不敢违抗教坊之乐的指令而受到宰相的责备。

三太:指太师、太傅、太保,是古代皇帝身边的三个重要辅佐官。

张良:西汉初期的著名谋士,曾辅佐刘邦建立汉朝。

匡衡:西汉初期的官员,曾任太子少傅,以家贫佣力供资用著称。

桓荣:东汉初期的官员,曾任太子少傅,赐以辎车乘马。

王丹:东汉初期的官员,曾任太子少傅,以正直著称。

邢颙:三国时期魏国的官员,曾任太子少傅。

薛综:三国时期吴国的官员,曾任太子少傅。

山涛:晋代的一位官员,曾任太子少傅,因年事已高而求退。

何曾:晋代的一位官员,对太子少傅的称臣拜礼提出异议。

王雅:晋代的一位官员,曾任太子少傅,因遇雨冒雨而拜。

周顗:晋代的一位官员,曾任太子少傅,上疏自省。

萧圆肃:北周的一位官员,曾任太子少傅,作《少傅箴》。

崔光:北魏的一位官员,曾任太子少傅,被宣武皇帝欲授太子师傅。

傅玄:晋代的一位文学家,作有《太子少傅箴》。

刘蕃:晋代的一位官员,曾任太子少保。

和峤:晋代的一位官员,曾任太子少保。

李适之:唐代的一位官员,曾任太子少保,因好酒而罢相。

李林甫:唐代的一位权臣,曾密奏李适之好酒。

玄宗:指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的第八位皇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四十二-评注

《后魏书》中记载郭祚领太子少师,曾从世宗幸东宫,肃宗幼弱,祚怀一黄〈扁瓜〉出奉肃宗。此段文字展现了郭祚对肃宗的关怀与忠诚,黄〈扁瓜〉作为礼物,寓意着吉祥与祝福。同时,赵桃弓与御史王显的相互支持,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权力斗争的残酷。祚私事之,表明郭祚在政治斗争中有所偏向,这也为后世的评价提供了依据。

《唐书·官品志》中提到太子少师、少傅、少保,是为三少,各一人,掌皇太子以观三师之德。这里的‘三师’指的是太师、太傅、太保,三少则是辅助三师的官职。这种官职设置体现了古代对太子教育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皇权对太子教育的干预。

李纲拜太子少师的故事,说明了古代皇帝对太子教育的重视。太宗特赐步舆,令纲乘至阁下,体现了皇帝对李纲的尊重和信任。李纲在东宫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表明他在教育太子方面的专业素养。

房玄龄为太子少师的故事,通过太宗的言论,强调了善恶由於习近的观点。太宗认为,太子师保的选择至关重要,因为太子从小接触的教导将直接影响其成长。

唐休璟为太子少师的故事,反映了当时官场上的权谋与世态炎凉。休璟因与宫人贺娄氏的关系而获任,但时人对此有所非议。

赵宗儒为太子少师的故事,说明了古代官场上的权力斗争。宗儒因不敢违抗中人掌教坊之乐者的命令,而被宰相责备懦怯不任事。

陶氏《职官录》中提到三少旧视左仆射,冠服同三太也。这表明三少在官职地位上与三太(太师、太傅、太保)相当,反映了古代官场上的等级制度。

《汉书》中记载张良为太子少傅,体现了古代皇帝对太子教育的重视。张良虽疾,但皇帝仍强起傅太子,表明了对太子教育的重视。

《东观汉记》中提到桓荣为少傅,赐以辎车乘马,表明了皇帝对少傅官职的重视。

《后汉书》中提到王丹为太子少傅,王丹的謇谔正直,名德重於时,体现了古代对官员品德的要求。

《魏志》中提到邢颙为太子少傅,邢颙在太子未定之时,以直言进谏,体现了古代官员的忠诚与担当。

《吴志》中提到薛综、综子莹、莹子兼,三世并为太子少傅,谈者美之,反映了古代对家族传承的重视。

《晋书》中提到山涛转太子少傅,山涛在东宫讲武,体现了古代对太子教育的重视。

《晋书》中提到何曾议太子少傅当称臣拜,荀顗认为太之与少,自二傅之名次耳,非於太子有轻重也。这反映了古代对官职名称和实际权力的区分。

《晋中兴书》中提到周顗为太子少傅,周顗上疏表达了自己对太子教育的看法,体现了古代官员的责任感和担当。

《后周书》中提到萧圆肃为太子少傅,萧圆肃作《少傅箴》,体现了古代对太子教育的重视。

《陈书》中提到崔光为太子少傅,崔光因不愿与宣武皇帝结交而辞官,体现了古代官员的气节。

傅玄《太子少傅箴》中提到夫金木无常,方员应形,亦有隐括,习以性成。这里的观点强调了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环境对人的塑造。

《晋书》中提到怀帝以光禄刘蕃为太子少保,体现了古代皇帝对太子教育的重视。

《晋诸公赞》中提到惠帝以吏部尚书和峤为太子少保,反映了古代对太子教育的重视。

《唐书》中提到李纲为太子少保,李纲因隋代名臣的身份而受到高祖的优礼,体现了古代对功臣的尊重。

《唐新语》中提到李适之为右相,因好酒而除太子少保,反映了古代对官员品行的要求。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四十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04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