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四十九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四十九-原文

○都督

《晋书》曰:杜预为都督荆州诸军事,南土美而谣之曰:’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

又曰:陶侃为都督荆、雍、益、梁四州诸军事。是时荆州大饥,百姓多饥死。侃至秋熟辄籴,至饥复价粜之,士庶欢悦。咸蒙济赖。

又曰: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招俊以礼,怀远以德,吴人悦服,呼为羊公。

又曰:庾翼都督江、荆、益三州刺史,制度规模每出於人。数年之中,军国充实,人情翕然,称其才明。由是自河以南,皆怀归附。

又曰:陈勰为陶侃广州长史。侃梦有司马以铠与侃,勰以为司马国姓,铠者捍国之器,节下当进位。果除都督交州。

又曰:张实都督凉州,下令曰:’忝继前踪,庶几刑政不为百姓之患;而比年饥旱,殆由庶事有缺。窃慕箴诵之言,以补不逮。自今有面刺孤罪者,酬以束帛;翰墨陈孤过者,答以筐篚;谤言於市者,报以羊米。’

又曰:石苞都督扬州诸军事。苞因入朝。当还,辞高贵乡公,留语尽日。既出,白文帝曰:’非常主也。’数日而有成济之事。

又曰:刘胤代温峤都督江州诸军事,领江州刺史、假节。胤位任转高,放豪日甚,纵酒耽乐,不恤政事,大殖财货,商贩百万。初,胤之代峤也,远近皆谓非选。陶侃、郄鉴咸云胤非方伯才,朝廷不从。或问王悦曰:’今大难之后,绳纪顿绝。自江陵至於建康,三千馀里,流人万计,布在江州。江州,国之南藩,要害之地,而胤以侈汰之性,卧而对之,不有外变,必有内患。’悦曰:’闻温平南语家公云,连得恶梦,思见代者。寻云可用刘胤。此乃温意,非家公也。’是时朝廷空罄,百官无禄,惟资江州运漕。而胤商旅继路,以私废公。有司奏免胤官。书始下,而为郭默所害。

又曰:王恭为都督兖、青、冀、幽并徐州、晋陵诸军事,平北将军,假节,镇京口。初,都督以北为号者,累有不祥,故桓冲、王坦之、桓彝之后,不受镇北之号。恭表让军号,以超授为辞,而实恶其名,於是改号前将军。

《北史》曰:贺兰祥除都督荆州刺史,见有发掘古冢,暴露骸骨,乃谓守令曰:’此岂仁者为政耶!’命所在收藏。时夏亢阳,即日降雨。

《唐书》曰:宋璟转广州都督,仍为五府经略使。广州旧俗,皆以竹茅为屋,屡有火灾。璟教人烧瓦,改造店肆,自是无复延烧之患,夷夏怀惠,立碑以纪其政。

又曰:王方翼为夏州都督。属牛疫,无以营农,方翼造人耕之法,施关键使人推之,百姓赖焉。

○总管

《后周书》曰:长孙俭为荆州总管,尝诣阙奏事。时值大雪,遂立於雪中待报,自旦达暮,竟无惰容。其奉公勤至,皆此类也。

又曰:赫连达迁大将军、夏州总管、三州五防诸军事。达虽非文吏,然性质直,遵守法度,轻於鞭挞,而重慎死罪。性又廉俭,边境胡民或馈达以羊者,达欲招纳异类,报以缯帛。主司请用官物,达曰:’羊入我厨,物出官库,是欺上也。’命取私帛与之。识者嘉其仁恕焉。

《北史》曰:韦孝宽为延州总管。兄敻至州,与孝宽相见,将别,孝宽以所乘马及辔勒与敻。敻以其华饰,心不欲之,谓孝宽曰:’昔人不弃遗簪坠履者,恶与之同出而不与同归。吾之操行虽不逮前烈,然舍旧策新,亦非吾志也。’乃乘旧马以归。

《隋书》曰:元褒为原州总管。有商人为贼所劫,其人疑同宿者而执之,褒察其色宽其辞正,遂舍其人。商诣阙讼褒受金纵贼,上遣使穷治之。使者簿责褒曰:’何故利金而舍盗也?’褒便即引咎,初无异词。使者与褒俱诣京师,遂坐免官。其盗寻发於他所,上谓褒曰:’公朝廷旧人,位望隆重,受金舍贼非善事,何至自诬也?’曰:’臣受委一州,不能息盗贼,臣之罪一也。州民为人所谤,不付法司,悬即放免,臣之罪二也。牵率愚臣,不顾刑法,不恃文书约束,至今为物所疑,臣之罪三也。臣有三罪,何所逃责?臣又不言受赂,使者复将有所穷究,然则缧绁横及良善,重臣之罪,是以自诬。’上叹异之,称为长者。

又曰:元景山为毫州总管。先是,州民王回洛、张季真等聚结亡命,每为劫盗,前后牧守不能制。景山下车遂捕之,回洛、季真挺身奔江南。擒其党与数百人,皆斩之。法令明肃,盗贼屏迹,称为大治。

又曰:韦世康尝因侍宴,再拜陈让曰:’臣无尺寸之功,位亚台铉。今犬马齿截,不益明时,恐先朝露,无以塞责。愿乞骸骨,退避贤能。’上曰:’朕夙夜庶几求贤若渴,冀与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今之所请,深乖本望,纵令筋力衰谢,犹屈公卧治一隅。’於是出拜荆州总管。时天下惟置四大总管,并、扬、益三州,并亲王临统,惟荆州委於世康,时论以为美。世康为政简静,百姓爱悦,合境无讼。

又曰:韦艺迁营州总管。艺容貌瑰伟,每夷狄参谒,必整仪卫,盛服以见之,独坐满一榻。蕃人畏惧,莫敢仰视。

又曰:薛道衡,声名藉甚一时。仁寿中,杨素专掌朝政,道衡既与素善,上不欲道衡久知机密,因而检校襄州总管。道衡久蒙驱策,一旦违离,不胜悲恋,言之哽咽。高祖怆然改容曰:’尔光阴晚暮,侍奉诚劳。朕欲令尔将摄,兼抚氓俗。今尔之去,朕如断一臂。’於是赍物三百并,九环金带,并时服一袭,马十匹,慰勉遣之。

又曰:樊子盖转循州总管,许以便宜从事。十八年,入朝奏岭南地图,赐以良马、杂物。

又曰:令孤熙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许以便宜从事,刺史已下官得承制补授。给帐内五百人,赐帛五百匹,发传送其家累,改封武康郡公。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更相谓曰:’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於是相率归附。先是,州县生梗,长吏多不得之官,寄政於总管府。熙悉遣之,为建城邑,开设学校,华夷感激,称为大化。

又曰:李安领行军总管,率蜀兵顺流东下。时陈人屯白沙,安谓诸将曰:’水战非北人所长。今陈人依险泊船,必轻我而无备。以夜袭之,贼可破也。’诸将以为然。安率众先锋,大破陈师。高祖嘉之。

《唐书》曰:田留安拜魏州总管。刘闼之乱也,来攻州城。於时山东豪猾多杀长吏以应贼,百姓、凶人咸怀异志。凡诸守皆以心腹自卫,多所猜防。由是上下情隔,怨叛者多。留安独抚结所部,示无疑阻。凡有白事者,无间疏远,皆至卧内。谓人曰:’吾与卿辈,同为国守,自宜一心,无为疑贰也。必欲弃同即异,背顺归逆,亦任卿辈斩吾头而去矣。’城中父老递相诫励子弟曰:’田公以赤心相付,何得负之。’由是人情遂固。州人苑竹林者,刘闼之党也。初有异图,留安阴知之而不发其事,因引置左右,委以关钥。竹林感其意,遂归心焉。卒收其力用。

又曰:刘世让拜广州总管,将之官,高祖问以备边之策。世让答曰:’突厥比数南寇者,徒以马邑为其中路耳。如臣计者,於崞城置一智勇之将,多贮金帛,有来降者厚赏赐之。数出奇兵,掠其城下,践其禾稼,败其生业。不出岁馀,彼当无食,马邑不足图也。’高祖曰:’非公无可任者。可驰驿至彼,善为经略。’世让於是以兵临马邑。高满政以其地来降,突厥患之,遣曹繁陀来诣中国,言世让与可汗通谋,将为乱。由是得罪,籍没其家。及突厥来降,言世让无逆谋,始原其妻子。

○都督护

《汉书》曰:宣帝时,匈奴日逐王欲降汉,使人与郑吉相闻。吉发渠犁、龟兹诸国五万人迎日逐王,吉送三千人、小王将十三人随吉至河曲,颇有亡者,吉追斩之,将诣京。汉封日逐王为归德侯。吉既破车师,降日逐,威震西域,遂并护车师以西,故号为都护。都护之置,自吉始焉。上嘉其功,乃下诏曰:’都护西域骑都尉郑吉,抚循外蛮,宣明威信。封吉为安远侯。’汉之号令班於西域,始自张骞,成於郑吉也。

又曰:段会宗为人好大节,矜功名,为西域都护,与谷永相友善。永闵其老复远出,与书戒之曰:’足下以柔远之灵德,复典都护之重职,甚休!愿吾子因循旧贯,无求奇功,万里之外,以身为本。愿详思愚言。’

又曰:元帝时,甘延寿为西域都护,陈汤为副。郅支单于数困辱汉使,汤与延寿谋曰:’郅支所在绝远,无金城强弩之守,如发屯田吏士,从乌孙直指其城,可以成功。’延寿欲奏之,汤曰:’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凡所见,必不从。’会延寿久病,汤独矫制发兵,延寿闻之欲止焉。汤怒,按剑叱延寿曰:’大众已集,竖子欲阻众耶?’延寿遂从之,部勒行阵,益置扬威、白虎、合骑之校,(张晏曰:西域阵法之名也。)即日引军分行。遂斩郅支单于头送京师。延寿封茂成侯,汤封关内侯。功大赏少,为石显、匡衡所抑。

应邵《汉官仪》曰:西域都护,武皇帝始开通西域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馀国,置使者校尉以领护之。宣帝神雀三年,改曰都护,秩二千石。平帝时省都护,令戊巳校尉领之。

沈约《宋书》曰:初,汉宣帝置西域都护,以加骑都尉,若谏大夫,护西域诸国。光武建武初,始有督军诸使。至献帝建安中,魏武相汉,遣大将外出督十军二十军者,始号都督。曹、袁、张、杨之徒,虽以三公假节领州郡,然无都督之号也。三国时亦有都护、中都护左右都护,将军兼督诸军,犹是旧制意也。黄初三年,上军大将曹真始都督中外诸军事,总诸军。高贵乡公正元二年,晋文帝都督中外诸军事,寻加大都督之号。太始中置小都督,江左亦时有也。吴朝镇将总兵亦曰都督,大军出为二部,则曰左、右都督。分武昌为两部,亦曰左、右部大督,其总一者,则曰大都督。又绕帐、羽林、无难之属,随事有督,无常号也。至诸葛恪以下辅政乃都督中外诸军事。蜀关羽在江陵亦督军、州,至张飞、姜维亦为中外都督,如吴、魏也。晋氏以来,宰辅任重者为中外大都督;方伯望隆者,亦如大都督之号。凡诸都督,虽军号有轻重,无假节也。

《唐书》曰:马总为安南都护。总敦儒学,长於政术,在南海累年,清廉不挠,夷獠便之。於汉所立铜柱之处,以铜一千五百斤特铸二柱,刻书唐德,以继伏波之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四十九-译文

《晋书》记载:杜预担任都督荆州诸军事,南方土地肥沃,因此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后世没有叛乱是因为杜翁,谁知晓他的智慧和勇猛功绩。’

《晋书》又记载:陶侃担任都督荆、雍、益、梁四州诸军事。那时荆州遭遇大饥荒,百姓多因饥饿而死亡。陶侃在秋天粮食成熟时收购粮食,在饥荒时以高价出售,士人和百姓都感到高兴,都依赖他得以生存。

《晋书》又记载:羊祜担任都督荆州诸军事。他以礼待人,以德怀远,吴人对他非常敬服,称呼他为羊公。

《晋书》又记载:庾翼担任江、荆、益三州刺史,他的制度规模常常超出常人。在几年之内,军队和国家都得到了充实,人心归附,大家都称赞他的才智和明断。因此,从黄河以南,都渴望归附。

《晋书》又记载:陈勰担任陶侃广州长史。陶侃梦见有司马官给他铠甲,陈勰认为司马是国家的姓氏,铠甲是保卫国家的工具,陈勰应当晋升。果然,陈勰被任命为都督交州。

《晋书》又记载:张实担任凉州都督,他下令说:‘虽然我愧承前人的足迹,但希望刑罚和政事不会成为百姓的祸患;然而连年饥荒,大概是因为政事有所缺失。我私下羡慕古代的箴言,用来弥补不足。从今以后,有当面指责我罪过的人,我将用一束丝帛作为报酬;有以文字陈述我过错的人,我将用筐篚作为答谢;在市场上散布诽谤言论的人,我将用羊和米作为回报。’

《晋书》又记载:石苞担任扬州都督。石苞因为入朝,当返回时,向高贵乡公辞行,整日都在说话。离开后,他告诉文帝说:‘这不是一个正常的君主。’几天后,发生了成济的事情。

《晋书》又记载:刘胤代替温峤担任江州都督,兼任江州刺史、代理节度使。刘胤的地位越来越高,放纵豪奢越来越严重,沉溺于酒色,不关心政事,大量聚敛财富,商贩遍布。起初,刘胤代替温峤时,远近都认为这不是合适的人选。陶侃、郄鉴都说刘胤不是方伯之才,但朝廷没有听从。有人问王悦说:‘如今大难之后,法纪已经崩溃。从江陵到建康,有三千多里,流民有数万,分布在江州。江州是国家的南边屏障,要害之地,而刘胤以他的奢侈放纵,安于现状,如果没有外变,必然会有内患。’王悦说:‘听说温平南说家公说,连续做了恶梦,想见到代替他的人。不久家公说刘胤可以胜任。这是温的意思,不是家公的意思。’当时朝廷空虚,百官没有俸禄,只有依靠江州的运粮。而刘胤的商旅络绎不绝,以私废公。有关部门上奏请求免去刘胤的官职。诏书刚下达,就被郭默杀害。

《晋书》又记载:王恭担任都督兖、青、冀、幽并徐州、晋陵诸军事,平北将军,代理节度使,镇守京口。起初,都督以北为号的人,连续有不祥之事,所以桓冲、王坦之、桓彝之后,不接受镇北的称号。王恭上表辞让军号,以超授为借口,但实际上他不喜欢这个称号,于是改为前将军。

《北史》记载:贺兰祥被任命为都督荆州刺史,看到有人挖掘古墓,暴露尸骨,就对守令说:‘这难道是仁者治理国家的方式吗!’他命令所在地的人把尸骨收起来。当时夏天天气酷热,就在那一天降雨。

《唐书》记载:宋璟转任广州都督,同时担任五府经略使。广州的旧俗是用竹子和茅草盖房子,经常发生火灾。宋璟教导人们烧制瓦片,改造店铺,从此再也没有发生蔓延的火灾,夷人和夏人都感激他的恩惠,为他立碑来记录他的政绩。

《唐书》又记载:王方翼担任夏州都督。当时正值牛疫,无法耕作,王方翼发明了人工耕作的方法,使用关键装置让人推动,百姓因此受益。

《后周书》记载:长孙俭担任荆州总管,曾经到朝廷上奏事情。当时正值大雪,他就站在雪中等待回复,从早上到晚上,都没有丝毫懈怠。他奉公勤勉,都是这样的。

《后周书》又记载:赫连达升迁为大将军、夏州总管、三州五防诸军事。赫连达虽然不是文官,但性格直率,遵守法度,对鞭挞看得很轻,但对死罪非常慎重。他性格又廉洁节俭,边境的胡人有人送给他羊,赫连达想要招纳异族,就用丝帛作为回报。主管官员请求使用官物,赫连达说:‘羊进了我的厨房,东西出自官库,这是欺骗君主。’他命令取自己的私帛给对方。有见识的人都称赞他的仁慈。

《北史》记载:韦孝宽担任延州总管。他的哥哥韦敻到州里,与韦孝宽相见,将要分别时,韦孝宽把自己骑的马和辔头给了韦敻。韦敻因为它们华丽,不想接受,对韦孝宽说:‘古人不会丢弃遗落的簪子和鞋子,讨厌与它们一同出门而不一同回家。我的行为虽然比不上古人,但舍弃旧策,采用新策,也不是我的意愿。’于是他骑着旧马回家。

《隋书》记载:元褒担任原州总管。有一个商人被强盗劫持,这个人怀疑是同宿的人而抓住他,元褒观察他的脸色,放宽了他的话,于是放了他。商人到朝廷告发元褒收受贿赂,放纵强盗,皇帝派人彻底调查。使者质问元褒说:‘为什么贪图金钱而放走盗贼?’元褒立即承认错误,没有异议。使者与元褒一同到京城,元褒因此被免官。那个盗贼不久在其他地方被发现,皇帝对元褒说:‘你是朝廷的老臣,地位显赫,收受贿赂,放纵盗贼不是好事,为什么自己诬陷自己?’元褒说:‘我受命管理一个州,不能平息盗贼,这是我的第一个罪。州民被人诬告,我没有交给法司处理,立即释放,这是我的第二个罪。牵连愚蠢的我,不顾刑法,不依赖文书约束,至今还被怀疑,这是我的第三个罪。我有三个罪,怎么能逃避责罚?我又没有说收受贿赂,使者还要继续追究,那么无辜的人也会受到牵连,加重我的罪责,所以我才自诬。’皇帝对此感到惊讶,称他为长者。

《隋书》又记载:元景山担任毫州总管。在此之前,州民王回洛、张季真等人聚集逃犯,经常进行抢劫,历任牧守都无法制服他们。元景山上任后立即逮捕了他们,王回洛、张季真逃到江南。他逮捕了他们的同党数百人,都把他们处死了。法律严明,盗贼无处藏身,被称为大治。

《隋书》又记载:韦世康曾经在宴会上,再次跪拜并陈述说:‘我没有尺寸之功,地位仅次于台铉。现在我已经年老体衰,对明时没有帮助,恐怕先于朝露,无法承担责任。我希望请求退休,让贤能的人接替。’皇帝说:‘我日夜渴望寻找贤才,希望与你共同治理天下,以达到太平。你现在所请求的,与我的本意相差甚远,即使我的筋力衰退,仍然希望你能卧床治理一方。’于是任命他为荆州总管。当时天下只设立四大总管,并州、扬州、益州,都是由亲王直接统领,只有荆州委托给韦世康,当时舆论认为这是好事。韦世康治理政务简静,百姓爱戴,境内没有诉讼。

《隋书》又记载:韦艺升迁为营州总管。韦艺容貌雄伟,每次夷狄前来拜见,他必定整饬仪仗,穿着华丽的衣服接见他们,独自坐在一张床上。夷人畏惧,没有人敢抬头看他。

《隋书》又记载:薛道衡声名显赫一时。仁寿年间,杨素专权朝政,薛道衡与杨素关系良好,皇帝不想让薛道衡长期了解机密,因此任命他为襄州总管。薛道衡长期受到驱使,一旦离开,他非常悲伤,说话时哽咽。高祖皇帝悲伤地改变了脸色说:‘你年纪已老,侍奉确实辛苦。我想让你担任要职,同时安抚百姓。你现在离开,对我来说就像断了一条手臂。’于是赠送给他三百两银子,一条九环金带,以及当时的一套衣服,十匹马,安慰他并让他离开。

《隋书》又记载:韦艺升迁为营州总管。韦艺容貌雄伟,每次夷狄前来拜见,他必定整饬仪仗,穿着华丽的衣服接见他们,独自坐在一张床上。夷人畏惧,没有人敢抬头看他。

又说:樊子盖被任命为循州总管,允许他根据情况自行处理事务。在十八年,他进京上奏岭南的地图,皇帝赐给他良马和其他杂物。

又说:令孤熙被任命为桂州总管,管理十七州的军事,也允许他根据情况自行处理事务,刺史以下的官员可以直接由他任命。赐给他五百人的军帐,五百匹布,并派人送他的家眷,改封为武康郡公。令孤熙到任后,大力弘扬恩德和信誉,那些山溪洞的渠帅相互说:‘以前的总管都是用兵威来威胁我们,现在这个人却是用亲笔信来劝导我们,我们怎能违抗呢?’于是纷纷归附。在此之前,州县中常有反抗,长吏们很多都不能到任,政务都寄托在总管府。令孤熙全部派遣他们回去,为他们建立城邑,开设学校,汉人和夷人都感到非常感激,称之为大化。

又说:李安担任行军总管,率领蜀兵顺流东下。当时陈人驻扎在白沙,李安对将领们说:‘水战不是北方人擅长的。现在陈人依靠险要停泊船只,一定轻视我们而没有准备。我们趁夜袭击,可以打败他们。’将领们都认为他是对的。李安率领先锋部队,大败陈军。高祖对此表示赞赏。

《唐书》记载:田留安被任命为魏州总管。在刘闼之乱时,他来攻打州城。当时山东的豪强大多杀害长吏来响应叛贼,百姓和凶人都有异心。所有的守卫都用自己的亲信自卫,多有所猜疑。因此,上下之间情谊隔阂,怨恨叛乱的人很多。田留安独自安抚和团结他的部下,表示没有疑虑。所有来报告事情的人,无论远近,他都会亲自接见。他对人说:‘我和你们,都是为国家守卫,应该一心一意,不要有疑虑。如果你们想背叛,离开顺从,归附逆贼,也可以砍我的头离开。’城中父老互相告诫子弟说:‘田公用赤诚之心相待,怎么能辜负他呢。’因此,人心逐渐稳固。州人苑竹林是刘闼的党羽。起初有叛变的意图,田留安暗中知道但没有揭发,反而将他安排在身边,把钥匙交给他。苑竹林感激他的诚意,于是归心。最终收服了他的力量。

又说:刘世让被任命为广州总管,即将上任,高祖问他如何防备边疆。刘世让回答说:‘突厥几次南侵,只是因为马邑是他们的必经之路。按照我的计划,在崞城安置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储备大量金银布匹,有来投降的给予丰厚赏赐。多次出奇兵,掠夺他们的城下,践踏他们的庄稼,破坏他们的生计。不出一年,他们就会没有食物,马邑也就不值得图谋了。’高祖说:‘除了你,没有人可以胜任这个任务。你可以骑马快速前往那里,好好规划。’刘世让因此率兵到达马邑。高满政带着他的领地来投降,突厥感到忧虑,派曹繁陀来中国,说刘世让与可汗勾结,将要叛乱。因此,刘世让获罪,家产被没收。等到突厥来投降,说刘世让没有叛乱的意图,他的妻子和孩子才被赦免。

《汉书》记载:宣帝时,匈奴日逐王想要投降汉朝,派人通过郑吉来联系。郑吉发动渠犁、龟兹等国五万人迎接日逐王,郑吉带领三千人、十三位小王将跟随他到河曲,途中有些人逃亡,郑吉追捕并斩杀他们,将他们带到京城。汉朝封日逐王为归德侯。郑吉在击败车师、降服日逐王后,威震西域,于是合并管理车师以西的地区,因此被称为都护。都护的设立,就是从郑吉开始的。皇帝嘉奖他的功绩,下诏说:‘都护西域骑都尉郑吉,安抚远方蛮夷,宣扬威信。封郑吉为安远侯。’汉朝的号令在西域的传播,始于张骞,完成于郑吉。

又说:段会宗为人重视大节,自负功名,担任西域都护,与谷永关系友好。谷永对他年老又要远行表示担忧,写信劝诫他说:‘您以柔远之德,再次担任都护的重任,非常令人欣慰!希望您能遵循旧有的原则,不要追求奇功,在万里之外,以自己的身体为本。希望您仔细思考我的话。’

又说:元帝时,甘延寿担任西域都护,陈汤是他的副手。郅支单于多次侮辱汉朝使者,陈汤与甘延寿商量说:‘郅支所在的地方非常遥远,没有坚固的城池和强弩守卫,如果我们派出屯田的官吏和士兵,从乌孙直接指向他们的城池,可以成功。’甘延寿想要上奏,陈汤说:‘国家与公卿们商议大计,不是我们这些人的见识可以决定的,肯定不会采纳。’当时甘延寿久病,陈汤独自假传圣旨发兵,甘延寿听说后想要阻止他。陈汤愤怒地按剑斥责甘延寿说:‘大军已经集结,你这个小子想阻止大家吗?’甘延寿于是同意了,部署军队,增加了扬威、白虎、合骑等校尉,当天就率领军队出发。最终斩杀了郅支单于的头颅,送到京城。甘延寿被封为茂成侯,陈汤被封为关内侯。功劳大而赏赐少,被石显、匡衡压制。

应邵《汉官仪》记载:西域都护,武帝始开通西域三十六国,后来逐渐分到五十多个国家,设立使者校尉来统领管理。宣帝神雀三年,改称都护,官秩为二千石。平帝时撤销都护,由戊巳校尉接管。

沈约《宋书》记载:最初,汉宣帝设立西域都护,以加骑都尉、谏大夫的身份,保护西域各国。光武帝建武初年,开始有督军诸使。到献帝建安中,魏武相汉,派遣大将外出督十军二十军,开始有都督的称号。曹、袁、张、杨等人,虽然以三公的身份假节领州郡,但没有都督的称号。三国时期也有都护、中都护、左右都护,将军兼督诸军,还是按照旧制。黄初三年,上军大将曹真开始都督中外诸军事,总领各军。高贵乡公正元二年,晋文帝都督中外诸军事,不久加封大都督。太始中设立小都督,江左也有。吴朝镇将总兵也称都督,大军出动分为两部,则称左、右都督。将武昌分为两部,也称左、右部大督,总领一部的,则称大都督。还有绕帐、羽林、无难等,随事设有督,没有固定的称号。到诸葛恪以下辅政,才都督中外诸军事。蜀关羽在江陵也督军、州,到张飞、姜维也担任中外都督,就像吴、魏一样。晋朝以来,宰辅重任者为中外大都督;地方长官地位显赫的,也像大都督一样。所有的都督,虽然军号有轻重,但没有假节。

《唐书》记载:马总担任安南都护。马总勤奋好学,擅长政治,在南海多年,清廉不屈,夷人和獠人都很适应他。在汉朝设立的铜柱处,用一千五百斤铜特别铸造了两根柱子,刻上唐朝的德政,以继承伏波将军的功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四十九-注解

都督:都督是古代官职,负责统领一方的军事和政治事务。在晋朝,都督通常由皇帝直接任命,负责某一地区的军事指挥,有时也兼管民政。

荆州:荆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湖南省、河南省部分地区。在历史上,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重要。

雍、益、梁四州:雍、益、梁四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分别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四川省、湖北省等地。

籴:籴,意为购买粮食,这里指陶侃在饥荒时购买粮食。

粜:粜,意为卖出粮食,这里指陶侃在粮食丰收时卖出粮食。

士庶:士庶,指士人和庶民,泛指百姓。

司马:司马是古代官职,负责军事,这里指陶侃梦中的司马。

铠:铠,指铠甲,这里指司马赠给陶侃的铠甲。

凉州:凉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地区。

刑政:刑政,指刑法和政治。

扬州:扬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安徽省部分地区。

高贵乡公:高贵乡公是曹髦的封号,曹髦是三国时期魏国的皇帝。

江州:江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江西省、湖南省部分地区。

兖、青、冀、幽并徐州、晋陵诸军事:兖、青、冀、幽并徐州、晋陵诸军事是指这些地区的军事指挥。

北史:《北史》是《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朝的历史。

广州:广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广东省。

夏州:夏州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部分地区。

长孙俭:长孙俭是北魏时期的名将。

赫连达:赫连达是北魏时期的将领。

韦孝宽:韦孝宽是北周时期的将领。

元褒:元褒是北周时期的官员。

元景山:元景山是北周时期的官员。

韦世康:韦世康是隋朝时期的官员。

韦艺:韦艺是唐朝时期的官员。

薛道衡:薛道衡是隋朝时期的文学家。

杨素:杨素是隋朝时期的官员,曾任宰相。

高祖:指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

樊子盖:樊子盖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官员,此处指其被任命为循州总管。

便宜从事:指在规定权限内自行处理事务,不必请示上级。

岭南地图:指岭南地区的地图,用于向朝廷汇报。

良马、杂物:指优质的马匹和其他物品,作为赏赐。

令孤熙:唐朝时期的一位官员,此处指其被任命为桂州总管。

溪洞渠帅:指溪洞地区的首领。

华夷:指汉族和其他民族。

李安:唐朝时期的一位将领,此处指其被任命为行军总管。

陈人:指陈朝的军队。

田留安:唐朝时期的一位官员,此处指其被任命为魏州总管。

刘闼之乱:指刘闼引起的叛乱。

山东豪猾:指山东地区的豪强。

白事者:指有事情需要报告的人。

苑竹林:指刘闼的党羽,后来归顺田留安。

刘世让:唐朝时期的一位官员,此处指其被任命为广州总管。

马邑:指马邑地区,此处指突厥的势力范围。

曹繁陀:指突厥派来的人。

都护:古代官职,负责管理边疆地区。

渠犁、龟兹:古代西域的两个国家。

河曲: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

车师: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

安远侯:封号,表示对郑吉的封赏。

张骞: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使者,曾出使西域。

郑吉:西汉时期的一位将领,曾担任都护。

段会宗:西汉时期的一位官员,曾担任西域都护。

谷永:西汉时期的一位官员,与段会宗友善。

甘延寿:西汉时期的一位将领,曾担任西域都护。

陈汤:西汉时期的一位将领,曾担任西域都护。

郅支单于:西汉时期匈奴的一位单于。

石显、匡衡:西汉时期的两位官员,此处指他们压制了甘延寿和陈汤的功绩。

应邵:东汉时期的一位学者,著有《汉官仪》。

武皇帝始开通西域三十六国:指汉武帝时期开始对西域进行开拓。

戊巳校尉:古代官职,负责边疆地区的军事。

骑都尉:古代官职,负责边疆地区的军事。

谏大夫:古代官职,负责向皇帝进谏。

曹真:三国时期曹魏的大将。

诸葛恪:三国时期蜀汉的大臣。

关羽: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

张飞: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

姜维: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

曹、袁、张、杨:指东汉末年的四大家族。

方伯:古代官职,指地方行政长官。

马总:唐朝时期的一位官员,此处指其被任命为安南都护。

铜柱:古代中国用于边界标志的铜柱。

伏波:指东汉时期的将领马援,此处指其开拓边疆的事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四十九-评注

这段古文描述了唐代官员的任命和他们在边疆地区的治理方式。首先,‘樊子盖转循州总管,许以便宜从事’表明了皇帝对樊子盖的信任,允许他在循州总管一职上自行处理事务,这体现了唐代对地方官员的放权政策。‘入朝奏岭南地图,赐以良马、杂物’则反映了唐代对边疆地区的重视,通过赏赐来激励官员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管理。

‘令孤熙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许以便宜从事’中的‘便宜从事’再次强调了皇帝对令孤熙的信任,允许他在桂州总管一职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事务。‘赐帛五百匹,发传送其家累,改封武康郡公’则是皇帝对令孤熙功绩的认可和奖励,同时也体现了唐代对功臣的优待政策。

‘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更相谓曰:“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於是相率归附’这一段描述了令孤熙在桂州的总管任上,通过仁德和信义赢得了当地少数民族的信任和归附,体现了唐代边疆治理中‘以德服人’的理念。

‘李安领行军总管,率蜀兵顺流东下’描述了李安作为行军总管,率领蜀兵东下的情景。‘水战非北人所长。今陈人依险泊船,必轻我而无备。以夜袭之,贼可破也’体现了李安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他利用陈人轻敌的心理,夜袭成功,这也是唐代军事策略的一个缩影。

《唐书》中关于田留安的记载,‘田留安拜魏州总管’表明了皇帝对田留安的信任。‘留安独抚结所部,示无疑阻’体现了田留安在治理魏州时的智慧和手段,他通过真诚和信任赢得了士兵和百姓的支持,这也是唐代边疆治理的一个成功案例。

‘刘世让拜广州总管’描述了刘世让被任命为广州总管的情景。‘突厥比数南寇者,徒以马邑为其中路耳’反映了唐代边疆治理中对抗外敌的策略,刘世让提出的‘於崞城置一智勇之将,多贮金帛,有来降者厚赏赐之’体现了唐代对边疆防御和外交政策的思考。

《汉书》中关于郑吉的记载,‘汉封日逐王为归德侯’体现了汉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策略,通过封赏和安抚来巩固边疆。‘都护西域骑都尉郑吉,抚循外蛮,宣明威信’则是对郑吉在边疆治理中的贡献的肯定。

段会宗和甘延寿的记载,‘段会宗为人好大节,矜功名,为西域都护’和‘甘延寿为西域都护,陈汤为副’反映了唐代对西域都护这一职务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唐代对边疆治理中人才选拔和使用的重视。

《汉官仪》和《宋书》中的记载,‘西域都护,武皇帝始开通西域三十六国’和‘初,汉宣帝置西域都护’则是对西域都护这一职务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的介绍,反映了唐代对边疆治理的传承和发展。

《唐书》中关于马总的记载,‘马总为安南都护’描述了马总在安南都护任上的情况。‘於汉所立铜柱之处,以铜一千五百斤特铸二柱,刻书唐德,以继伏波之迹’体现了唐代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文化的传播,也反映了唐代对边疆治理的深远影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四十九》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04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