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十七-原文
○侍中
《六典》曰:侍中之职,掌出纳帝命,缉熙皇极,总典吏职,赞相礼仪,以和万邦,以弼庶务。盖以佐天子而统大政者也。
凡军国之务,与中书令参而总焉,坐而论之,举而行之,此其大较也。
应劭《汉书》曰:侍中,周官也。
金蝉有貂,金取坚刚,百炼不耗;蝉居高食洁,口在掖下;貂内劲悍,而外温润。
侍中便蕃左右,与帝升降,卒思近对,拾遗补缺,百僚之中莫密於兹。
秦始皇破赵得其冠,以赐侍中。
《史记》曰:二世用赵高计,不悉廷见大臣,居禁中。赵高常侍中用事。
《汉书》曰:张彭祖,宣帝时为侍中。
少与帝微时同砚席书,以旧恩封侯,出常参乘。
又曰:史丹元帝世为侍中,出常陪乘,甚有宠,九男皆以丹任为侍中。
又曰:桑弘羊,洛阳贾人子。
以心计,年十五为侍中。
又曰:霍去病,以皇后姊子。
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
又曰:孝惠时侍中皆冠鵕鸃,贝带,傅脂粉。
又曰:张良子辟强,年十五为侍中。
又曰:上官桀,陇西人,为中厩令。
上尝疾,及愈,见马多瘦,怒曰:’汝以我不复见马邪?’
桀顿首曰:’臣闻圣体不安,日夜忧惶,意诚不在马。’
言未卒,泣数行下。
帝以为忠,亲近之,为侍中。
又曰:卫尉金敞疾甚,成帝拜子涉为侍中,绿车载送卫尉府。(如淳曰:载以皇孙车,宠之也。)
《东观汉记》曰:戴凭字次仲,为侍中。
正旦朝贺,百僚毕会,帝令君臣能说经者更相难诘,义有不通辄夺其席以益通者。
凭遂重坐五十馀席,故京师为之语曰:’解经不穷戴侍中。’
又曰:冯鲂字孝孙,父子兄弟并带青紫,三代侍中。
《后汉书》曰:赵典再迁为侍中,时帝欲广开鸿池。
典谏曰:’鸿池汎溉已且百顷,犹复增而深之,非所以崇唐虞之约已、遵孝文之爱人也。’
帝纳其言而止。
又曰:杨震孙奇灵帝时为侍中,帝常从容问奇曰:’朕何如桓帝?’
对曰:’陛下之於桓帝,亦犹虞舜比德唐尧。’
帝不悦曰:’卿强项,真杨震子孙。(强项,言不低屈也。光武谓董宣为强项令也。)’
又曰:朱穆因进见,乃陈曰:’闻汉家旧典,置侍中、常侍各一人,省尚书事;(省,览。)黄门侍郎一人,传发书奏,(传,通。)皆用姓族。(引用士人有族望者。)自和熹太后以女主称制,不接公卿,乃以阉人为常侍,小黄门通命两宫。
自此以来,权倾人主,穷困天下。
宜皆罢遣,博选耆儒宿德与参政事。
帝怒,不应。
穆伏不肯起。
左右传出,(传声令出也。)良久乃趋而去。
又曰:爰延为侍中,帝游上林苑,从容问延曰:’朕何如主也?’
对曰:’陛下为汉中主。’
帝曰:’何以言之?’
对曰:’尚书令陈蕃任事则化,中常侍黄门豫政则乱,是以知陛下可与为善,可与为非。此中主之谓也。’
帝曰:’昔朱云廷折栏槛,今侍中面称朕违,敬闻命矣。’
又曰:桓帝末,侍中皇禅参乘,上问:’貂珰何法?’
不知所出;又问地震,云:’不为灾。’
还宫,乃左迁议郎。
又曰:王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人也。
顺帝时为侍中,著《楚辞章句》行於代,其赋、诔、书、论及杂文,凡二十一篇;
又作汉诗百二十三篇。
《续汉书》曰:侍中比二千石,无员。
《汉官仪》曰:侍中左蝉右貂,本秦丞相史。
往来殿内,故谓之侍中。
分掌乘舆服物,下至亵器虎子之属。
武帝时,孔安国为侍中,以其儒者,特听掌御唾壶,朝廷荣之。
至东京时属少府,亦无员。
驾出则一人负传国玺、操斩蛇剑参乘,与中官俱止禁中。
谢承《后汉书》曰:公孙晔拜博士侍中,国有疑事,常使进见。
问其得失,所陈皆据经依义,补益国家,深见省纳。
又曰:刘淑为侍中,朝夕建议,竭忠於朝,补政二百馀事,悉有篇章。
朝廷有疑事,密诏问焉。
又曰:周举字宣光。
时诏遣八使巡行风俗,皆选有威名者,乃拜举侍中,与杜乔、周翊、冯羡、栾巴、张纲、郭尊、太尉长史刘班分行天下,使同日而拜,号曰八俊。
应劭《汉官仪》曰:侍中迺存年耆口臭,上出鸡舌使含之。
鸡舌香,颇小,辛螫,不敢咀咽。
自嫌有过,得赐毒药,归舍辞诀,欲就便宜。
家人哀泣,不知其故。
赖僚友诸贤问其愆失,求视其药及口香,共笑之。
更为吞食,其意遂解。
存鄙儒蔽於此耳。
《汉官》曰:侍中,殿下称制,出则参乘,佩玺抱剑。
又曰:史丹为侍中。
元帝寝疾,丹以亲密近臣得视疾。
候上间独寝时,丹直入卧内,顿首伏青蒲上。(应昭曰:以青规地曰青蒲。)
《汉官仪》曰:侍中,秩千石。
黄门有画室署,玉堂署,各有长一人。
《汉旧仪》曰:侍中无员,或列侯将军、卫尉、光禄大夫为之,得举非法。
又曰:侍中,左右近臣,见皇后如见帝,见婕妤,行则对壁,坐则伏茵。
《汉书典职》曰:侍中常伯选旧儒高德、博学洞达、仰瞻俯视、切问近对、喻指公卿,员八人,在尚书仆射下,尚书上。
《汉杂事》曰:金敞为元帝侍中,帝崩,故事,近臣皆随陵为园。
敞世名忠孝,太后使侍成帝。
《魏志》曰:卢毓为侍中,先是,散骑常侍刘劭受诏定律,未就。
毓上论曰:’古今制律之意,以为法宜一正,不宜有两端,使奸吏得容情。’
及侍中高堂隆数以宫室事切谏,帝不悦,毓进曰:’臣闻君明臣直,古之圣王恐不闻其过,故有敢谏之鼓。近臣尽规,此乃臣等所以不及隆。隆诸生,名为狂直,陛下宜容之。’
毓在职三年,多所驳易。
又曰:刘晔字子阳,为侍中。在朝,略不交接时人,或问其故,晔答曰:’魏室即祚尚新,智者知命,俗或未咸。仆在汉为支叶,於魏备腹心,寡偶少徒,於宜未失也。’
又曰: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拜侍中,博物强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弛废,方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又曰:苏则拜侍中,与董昭同僚,尝枕则膝卧,则推下之曰:’苏则之膝,非佞人之枕也。’
又曰:辛毗迁侍中,於时,帝欲徙冀州户十万实於河南,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安得不与臣议?’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
又曰:苏则与吉茂同隐於太白山,后则为侍中。侍中旧亲省起居,故俗谓之执虎子。茂见则,嘲曰:’仕进不止执虎子。’则笑曰:’诚不能效汝蹇蹇鹿车驱也。’
《蜀志》曰:宗预字德艳,南阳人也。预将命使吴,孙权问预曰:’东之与西,譬犹一家,而闻西更增白帝之守,何也?’预对曰:’臣以为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势宜然,俱不足以相问也。’权大笑,嘉其抗荩,甚爱待之,见敬亚於邓芝、费祎,迁为侍中。
又曰:关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
又曰:董扶字茂安。灵帝征扶,即拜侍中,在朝称为儒宗,甚见器用。
又曰: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先主称尊号,以良为侍中。及东征吴,遣良入武陵招纳五溪蛮夷,蛮夷渠帅皆受印号,咸如意指。
《晋书》曰:王济字武子,累选侍中,与侍中孔恂、杨济同列,为一时秀彦。武帝常会公卿藩牧於式乾殿,顾济、恂而谓诸公曰:’朕左右可谓恂恂济济矣。’
又曰:沈演之为侍中、卫将军,文帝谓之曰:’侍中、领卫俱为优重,此盖宰相便座,卿其勉之!’
又曰:陆玩迁侍中。玩虽登公辅,谦不辟掾属。成帝闻而劝之,玩不得已而从命,所辟皆寒素有行之士。玩翼亮累世,常以弘重为人主所贵,加性通雅,不以名位格物,诱纳后进,谦若布衣,由是搢绅之徒莫不荫其德宇。
又曰:韦诞以能书留补侍中,魏氏宝器铭题皆诞书也。
又曰:安平王孚,初为魏太子中庶子。魏文帝初即位,选侍中常侍等官,太子左右旧人颇讽主者,便欲就用不调馀人。孚曰:’虽尧舜必有稷契,今嗣王新立,当进用海内英贤,犹患不得,如何欲因际会自相荐举邪?官失其任,得者亦不足贵。’遂更他选。
又曰:王戎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赂戎,筒中细布五十端,为司隶所纠,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然议者尤之。帝谓朝臣曰:’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正当不欲为异耳!’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
又曰:褚翼字谋远,为侍中。苏峻作乱,王师败绩,火及宫室。翼手抱天子登太极殿,峻兵入,叱翼令下,翼不动,曰:’苏冠军未觐至尊,军人岂得逼斥宫禁。’於是兵士不敢上太极。峻执政,犹以为侍中。
《宋书》曰:陆仲元者,晋太尉玩曾孙也,为侍中。自吴郡太守玩至仲元,四世为侍中,时人方之金、张二族。
又曰:刘湛为侍中。时王华、王昙首、殷景仁亦为侍中,文帝於六合殿与四人宴饮甚悦。华等出,帝目送良久,叹曰:’此四贤一时之秀,同管喉舌,恐后世难继。’
又曰:殷景仁迁侍中,与王华、王昙首、刘湛四人并时为侍中,俱居门下,皆以风力扃幹,冠冕一时。同升之美,近代莫及。
又曰:王僧绰迁侍中。任以机密,时年二十九。始兴王濬尝问其年,僧绰自谦早达,逡巡良久乃答。其谦虚自退若此。
又曰:谢庄为侍中,领前将军。时孝武出行夜还,敕开门。庄居守,以棨信或虚,须墨诏乃开。上后因酒宴从容曰:’卿欲效郅君章邪?’对曰:’臣闻搜巡有度,郊祀有节,盘於游田,著之前诫。陛下今蒙犯尘露,晨往宵还,容致不郢之徒妄生矫诈,臣是以伏须神笔。’
又曰:孝武时,侍中何偃南郊陪乘,銮轺过白门阃,偃将匐,帝反手接之曰:’朕反陪卿也。’
又曰:王华等每与帝接膝共语,貂拂帝手,拨貂置案上。语毕,复手插之。
《齐书》曰:江淹累迁侍中。初,淹年十三,时孤贫,常采薪以养母,曾於樵所得貂蝉一具,鬻以供养,其母曰:’此故汝之休征也。汝才行若此,岂长贫贱耶!可留待得侍中著之。’至是,果如母言。
《南史》曰:谢朏(音斐)为侍中,及齐受禅,朏当日在直,百僚陪位。侍中当解玺,朏佯不知曰:’有何公事?’传诏云:’解玺授齐王。’朏曰:’齐自应有侍中。’乃引枕卧。传诏者惧,乃使称疾,欲取兼人,朏曰:’我无疾,何所道?’遂朝服步出东掖门,乃得车,仍还宅。是日遂以王俭为侍中,解玺。既而武帝请诛朏,高帝曰:’杀之则成其名,正应容之度外。’
《齐职仪》曰:魏,侍中掌傧赞。大驾出,则次直侍中护驾,正直侍中负玺陪乘,不带剑,皆骑从。御登殿,与散骑侍郎对挟帝,侍中居左,常侍居右。备切问近对,拾遗补缺也。
又曰:东汉侍中便蕃左右,与帝升降。法驾出,多识者一人参乘,兼负传国玺,操斩蛇剑。
《南史》曰:朱异居权要三十馀年,善承上旨,故特被宠。任历官自员外常侍至侍中,四官皆珥貂;自右卫率至领军,四职并驱卤簿,近代未之有也。
《梁书》曰:萧介,会侍中阙,选司举王筠等四人并不称旨。高祖曰:’我门中久无此职,宜用萧介为之。’介博物强识,应对左右,多所匡正,高祖甚重之。
又曰:王训字怀范,为侍中。武帝问何敬容曰:’褚彦回年几为宰相?’对曰:’少过三十。’帝曰:’今之王训,无谢彦回。’彦回,宋明帝时为侍郎。
又曰:柳庆远为侍中。尝失火,禁中惊惧。帝悉敛诸门钥,问’柳侍中何在’,即至,悉付之。
《后魏书》曰:罗结,世祖初迁侍中,外都大官,总三十六曹事。年一百七岁,精爽不衰。世祖以其忠悫,甚见信,待监典后宫,出入卧内。
又曰:甄琛拜侍中,以其衰老,诏赐御府杖,朝直杖以出入。
《五代史百官志》曰:北齐侍中,因后魏置六人,掌献纳谏正及进御之职,参与诸公论国政也。
《唐书》曰:魏征代王珪为侍中,尚书省滞讼有不决者,诏征评理之。征性非习法,但存大体,以情处断,无不悦服。
又曰:杨师道为侍中,性周慎谨密,未尝漏泄内事。亲友或问禁中之言,乃更对以他语。尝曰:’吾少窥汉史,至孔光不言温室之树,每钦其馀风,可庶几也。’
《唐书·官品志》曰:侍中高功者,在职一年,诏加侍中祭酒,与侍郎高功者一人对掌禁令。
《华阳国志》曰:谯隆为上林令,武帝欲广上林苑。隆言:’尧舜至治,广德不务林苑。’帝后思其言,征为侍中。
《益部耆旧传》曰:蜀郡张宽,字叔文,汉武帝时为侍中。从祀甘泉至渭桥,有女人浴於渭水,乳长七尺。上怪其异,遣问之,女曰:’帝后第七车者知我所来。’时宽在第七车,对曰:’天星主祭祀者。斋戒不严,则女人见。’
又曰:李固字子坚,谏帝云:’臣一日会朝中,见诸侍中皆诸家年少,无一宿儒可顾问者。’乃进杨厚、黄琼。
《三辅故事》曰:金日磾字翁叔,封〈禾它〉侯,有忠勤之节,七叶侍中。
《文士传》曰:张衡拜侍中,恒居帷幄,从容讽议,拾遗左右。
《竹林七贤传》曰:山涛,大始七年为侍中,诏书曰:’涛清风淳履,思心通远,宜侍帷幄,尽规左右。’
《颜含别传》曰:颜髦字君道,仪状严整,风貌端美。大司马桓公叹曰:’颜侍中廊庙之望,喉舌机要。’
魏明帝《先贤传》曰:卢植字子幹,拜侍中。逆臣董卓议欲废帝,群僚之士惟卓是顺,独植正色。卓遂大怒,欲害植。议郎彭伯群与卓亲,入为卓议曰:’夫善人者,天下之纪。卢侍中海内大儒,天下之望。今先害之,则天下怖。’卓遂止。
《孔丛子》曰:孔臧与子琳书:侍中安国特见崇礼,不供亵事,独得掌御唾壶。朝廷之士莫不荣之。此亲汝所见。
《环济要略》曰:侍中,古官也。或曰风后为黄帝侍中,周时号常伯。常者,言其道德可常遵也。秦始皇复故冠貂蝉,汉因而不改。侍帷幄,受顾问,拾遗於左右,出则负玺以从,秩二千石。
《语林》曰:晋孝武好与虞啸父饮酒,不醉不出。后临出拜,殆不复能起,帝因呼人扶上殿:’扶虞侍中。’啸父答曰:’臣位未及扶,醉未及乱,非分之赐,所不敢当。’帝美之,敕左右疏其语。
《续搜神记》曰:程咸字延休,其母始怀咸,梦老公授药与之,服此当生贵子。晋武帝时历位至侍中,有名於世。
挚虞《决疑要注》曰:晋武帝时彭权为侍中,帝问侍臣:’旄头之义何谓邪?’权对曰:’《秦纪》云:秦国有奇怪,触山截水,无不崩溃,惟畏旄头,故使虎士执之,以卫至尊。’
《山公启事》曰:侍中、太常、河南尹并缺,皆显职,宜必得其人。右军裴偕通理有才义,佥论以为侍中才。又启云:’诏,侍中缺,当复得人,谁可者?’雍州刺史郭奕、左卫将军王济皆忠亮有美才,侍中之最高者也。
《傅咸诗序》曰:朗陵公何敬祖,咸之从兄也。国子祭酒王武子,咸从姑之外孙。何公既登侍中,武子俄而亦作。二贤相得甚欣,咸亦庆之,乃赋诗以申怀曰:’吾兄既凤翔,王子亦龙飞。双鸾游兰渚,二难扬清辉。’
梁·王筠《为从兄让侍中表》曰:至如元勋旧儒之胄,积德累仁之基,九世七叶之华,相韩事汉之贵。不然则子骏之学洞古今,平子之思侔造化,仲宣之辨识无滞,次仲之解经不穷。然后可以喻旨公卿。问对帷扆,陪六尺之舆,通四方之意。求之微臣,此途顿隔。
梁丘迟《为范卫军让梁台侍中表》曰:是以怀铅早岁,不以陨获累心;蹑屩晚年,岂以充诎在念?易农伊泰,仕焉已幸,遂复分竹九疑,拥旄百越。值天地中开,神武再廓,麻丝是蓄,菅蒯靡遗。今霸运肇基。四海明目,枢机规献,实在得人,况在庸微,何用膺荷?
北齐·邢子才《为彭城王韶让侍中表》曰:
貂鼲映首,日月在躬,
冠盖庶寮,跨蹑多士。
虽智惭量力明阙,自知在梁之讥,
无待喧哗之议、素餐之责,
岂须噂〈口沓〉之口,
何悟天情方眷,复延今宠?
遂总录百揆,寅亮万机,
文昌治本,得失所系。
用才长短,隆替以之,
何容以斯寡薄,用应兹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十七-译文
《六典》说:侍中的职责,是掌管皇帝的命令的出入,发扬皇室的极致,总管官吏的职务,协助宰相的礼仪,以和谐万邦,辅助庶务。这是辅助天子并掌管大政的人。
应劭在《汉书》中说:侍中,是周朝的官职。金蝉有貂,金代表坚硬,百炼不坏;蝉生活在高处吃干净的食物,口在腋下;貂内里刚猛,外表温润。侍中随皇帝左右,与皇帝一同升降,时刻思考,弥补不足,百官中没有人比他更亲近。秦始皇打败赵国后得到他的冠,赐给了侍中。
《史记》说:二世皇帝采纳赵高的计策,不亲自接见大臣,住在宫中。赵高常常作为侍中处理事务。
《汉书》说:张彭祖,宣帝时担任侍中。他年轻时与皇帝一起学习,因为旧日的恩情被封侯,外出时常乘坐皇帝的车。
又记载:史丹,元帝时担任侍中,外出时常陪乘,很受宠爱,他的九个儿子都因为他的关系担任了侍中。
又记载:桑弘羊,洛阳商人之子。因为善于心算,十五岁时担任侍中。
又记载:霍去病,因为是皇后姐姐的儿子。十八岁时担任侍中,擅长骑射。
又记载:孝惠帝时,侍中都戴着鵕鸃冠,佩戴贝壳带,涂抹脂粉。
又记载:张良的儿子辟强,十五岁时担任侍中。
又记载:上官桀,陇西人,担任中厩令。皇帝生病时,他看到马很多都瘦弱,生气地说:‘你以为我不会再看到马了吗?’上官桀叩头说:‘我听说圣体不适,日夜担忧,心思确实不在马身上。’话还没说完,眼泪就流了下来。皇帝认为他忠诚,亲近他,任命他为侍中。
又记载:卫尉金敞病重,成帝任命他的儿子金涉为侍中,用绿色的车送他到卫尉府。(如淳说:用皇孙的车送,是对他的宠爱。)
《东观汉记》说:戴凭,字次仲,担任侍中。正月初一朝贺时,百官都聚集在一起,皇帝命令君臣中能讲解经书的人互相提问,如果解释不通就剥夺他的座位来增加通晓的人。戴凭因此连续坐了五十多个座位,所以京师的人们说:‘讲解经书没有人能比得上戴侍中。’
又记载:冯鲂,字孝孙,他的父子兄弟都佩戴着青色和紫色的官服,三代都担任了侍中。
《后汉书》说:赵典两次升迁后担任侍中,当时皇帝想要扩大鸿池,赵典劝谏说:‘鸿池已经灌溉了一百顷,再扩大加深,这不是崇尚唐虞的约法、遵循孝文的仁爱之道。’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而停止。
又记载:杨震的孙子杨奇,在灵帝时担任侍中,皇帝曾经轻松地问他:‘我比桓帝如何?’杨奇回答说:‘陛下对桓帝,就像虞舜与唐尧相比德行。’皇帝不高兴地说:‘你刚强不屈,真是杨震的后代。’(刚强不屈,指不屈服。光武帝称董宣为刚强令。)
又记载:朱穆因为进见,于是陈述说:‘听说汉家的旧典,设立侍中和常侍各一人,负责查看尚书的事务;(查看,浏览。)黄门侍郎一人,传达书信和奏章;(传达,通。)都选用有家族背景的人。(引用有家族声望的士人。)自从和熹太后以女主身份临朝称制,不接见公卿,就任命宦官为常侍,小黄门传达命令到两宫。从此以后,权力压倒君主,使天下陷入困境。应该都罢免,广泛选拔有德行的老儒生参与政事。’皇帝生气,没有回应。朱穆伏地不起。左右传令让他出去,(传声令出。)过了很久才快步离开。
又记载:爰延担任侍中,皇帝游览上林苑,轻松地问他:‘我是什么样的君主?’爰延回答说:‘陛下是汉中主。’皇帝问:‘为什么这么说?’爰延回答说:‘尚书令陈蕃负责事务就能教化,中常侍黄门干预政治就会混乱,因此知道陛下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做坏事。这就是中主的意思。’皇帝说:‘以前朱云在朝廷上折断栏杆,现在侍中当面对我说我错了,恭敬地接受命令。’
又记载:桓帝末年,侍中皇禅陪乘,皇帝问他:‘貂珰有什么法律?’他不知道答案;又问地震,他回答:‘不是灾害。’回到宫中,就被降职为议郎。
又记载:王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人。顺帝时担任侍中,著有《楚辞章句》流传于世,他的赋、诔、书、论及杂文,共有二十一篇;又创作汉诗一百二十三篇。
《续汉书》说:侍中的职位相当于二千石,没有固定的人数。
《汉官仪》说:侍中左戴蝉,右佩貂,本是秦朝丞相的属官。在殿内往来,所以称为侍中。负责管理皇帝的车舆服饰,下至私人物品如虎子等。武帝时,孔安国担任侍中,因为他是一位儒者,特别允许他掌管皇帝的唾壶,朝廷以此为荣。到东京时属于少府,也没有固定的人数。皇帝出行时,有一个人背负传国玉玺、手持斩蛇剑陪乘,与宦官一起住在宫中。
谢承《后汉书》说:公孙晔被任命为博士侍中,国家有疑难之事,常派他进见。询问他的得失,他所陈述的都依据经典和义理,对国家有益,深受朝廷的重视。
又记载:刘淑担任侍中,早晚提出建议,对朝廷忠诚,提出两百多项政策建议,都有文字记录。朝廷有疑难之事,皇帝秘密下诏询问他。
又记载:周举,字宣光。当时皇帝派遣八位使者巡视风俗,都选有威望的人,于是任命周举为侍中,与杜乔、周翊、冯羡、栾巴、张纲、郭尊、太尉长史刘班一起巡行天下,使他们同一天被任命,号称‘八俊’。
应劭在《汉官仪》中说:侍中年纪大,口臭,皇帝出行时,给他嘴里放鸡舌香。鸡舌香很小,辛辣刺鼻,不敢吞咽。自己觉得有过错,得到赐毒药,回家告别,想要自杀。家人悲伤哭泣,不知道原因。幸亏僚友和贤人询问他的过错,查看他的药和口香,大家笑了起来。他重新吞食,心中的疑惑就解开了。存鄙陋的儒生被这些事情蒙蔽了。
《汉官》说:侍中,皇帝称制时,出行时参与陪乘,佩戴玉玺,手持宝剑。
又记载:史丹担任侍中。元帝病重时,史丹因为是皇帝亲近的大臣,得以探视病情。等皇帝独自睡觉时,史丹径直进入卧室内,跪在青蒲上。(应昭说:用青色的圆规在地上画出的地方叫青蒲。)
《汉官仪》说:侍中,官秩一千石。黄门有画室署,玉堂署,各有长官一人。
《汉旧仪》说:侍中没有固定的人数,有时由列侯、将军、卫尉、光禄大夫担任,可以举荐不合法的人。
又记载:侍中,是皇帝的左右亲近大臣,见到皇后就像见到皇帝一样,见到婕妤,行走时面对墙壁,坐下时趴在垫子上。
《汉书典职》说:侍中常伯,选拔有德行的老儒生、博学多才、洞察力强、能够仰望俯视、切问近对、指示公卿,共有八人,在尚书仆射之下,尚书之上。
《汉杂事》说:金敞担任元帝的侍中,元帝去世后,按照旧例,近臣都随皇帝的陵墓去守陵。金敞以忠孝闻名,太后让他侍奉成帝。
《魏志》记载:卢毓担任侍中时,在此之前,散骑常侍刘劭接受诏令制定法律,但尚未完成。卢毓上书说:‘自古以来制定法律的意义,认为法律应该是一致的,不应该有两个极端,这样奸吏才能得到宽容。’而且侍中高堂隆多次因为宫室之事严厉劝谏,皇帝不高兴,卢毓进言说:‘我听说君主英明臣子直率,古代的圣王担心听不到自己的过错,所以有敢于进谏的鼓。近臣们都规劝,这正是我们不如高堂隆的原因。高堂隆是个书生,虽然名声上有些狂放直率,陛下应该宽容他。’卢毓任职三年,做了很多纠正和改变。
又记载:刘晔字子阳,担任侍中。在朝廷中,他很少与当时的人交往,有人问他原因,刘晔回答说:‘魏室刚刚即位,智者明白命运,俗人可能还没有完全理解。我在汉朝是枝叶,在魏朝是心腹,少有配偶和徒弟,对于这个时代来说,这并不失为一种选择。’
又记载: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被任命为侍中,博学多识,问什么都能回答。当时旧的礼仪被废弃,正在兴起新的制度,王粲经常负责这些事务。
又记载:苏则被任命为侍中,与董昭是同僚,曾经有人躺在苏则的膝盖上睡觉,苏则把他推下去说:‘苏则的膝盖,不是谄媚之人的枕头。’
又记载:辛毗被迁任为侍中,当时,皇帝想要把冀州的十万户人家迁移到河南,辛毗说:‘陛下不认为我不才,把我放在身边,怎么不与我商议呢?’皇帝没有回答,起身进入内室;辛毗随后拉住他的衣襟,皇帝于是抖掉衣服不再回头。
又记载:苏则与吉茂在太白山隐居,后来苏则成为侍中。侍中旧亲省视起居,因此习俗上称他为‘执虎子’。吉茂见到苏则,嘲笑他说:‘做官不止是‘执虎子’。’苏则笑着说:‘我确实不能像你那样驾着简陋的车马。’
《蜀志》记载:宗预字德艳,南阳人。宗预将使命出使吴国,孙权问宗预说:‘东边和西边就像一家,但听说西边增加了白帝的守卫,这是为什么?’宗预回答说:‘我认为东边增加巴丘的守卫,西边增加白帝的守卫,都是形势所宜,都不足以相互询问。’孙权大笑,赞赏他的刚直,非常喜爱他,待他如同邓芝、费祎一样尊敬,后来升任为侍中。
又记载:关兴字安国,少年时就有美好的名声,丞相诸葛亮非常器重他。成年后担任侍中。
又记载:董扶字茂安。汉灵帝征召董扶,立即任命他为侍中,在朝廷中被称为儒宗,非常受到器重。
又记载: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先主称帝,任命马良为侍中。在东征吴国时,派马良前往武陵招纳五溪蛮夷,蛮夷首领都接受了印信和称号,都满足了他们的愿望。
《晋书》记载:王济字武子,多次被选为侍中,与侍中孔恂、杨济并列,是一时的杰出人才。武帝常常在式乾殿召集公卿和藩牧,回头看着王济和孔恂,对各位公卿说:‘朕身边的人可以说是恭谨和充实了。’
又记载:沈演之担任侍中和卫将军,文帝对他说:‘侍中和领卫都是重要的职位,这相当于宰相的座位,你要努力!’
又记载:陆玩被迁任为侍中。陆玩虽然官至公辅,但谦虚不拒绝属官。成帝听说后劝他,陆玩不得已而接受命令,所任命的都是寒门有德行的人。陆玩是陆玩亮几代人的后裔,常以宽宏大量受到君主的赏识,加上他性格通雅,不因名位而傲慢,引纳后进,谦逊得像布衣一样,因此士大夫们都受他的恩惠。
又记载:韦诞因为擅长书法而被补任为侍中,魏氏的宝器铭文都是韦诞所书。
又记载:安平王孚,最初担任魏太子中庶子。魏文帝刚即位时,选拔侍中、常侍等官职,太子身边的老臣们劝告主管者,就想立即使用他们而不调其他人。孚说:‘即使是尧舜也必须有稷契,现在新立的嗣王应当选拔天下英才,还担心选不到,怎么能趁这个机会自己推荐自己呢?官职失去了其应有的职责,得到的人也不值得珍贵。’于是改选其他人。
又记载:王戎担任侍中,南郡太守刘肇贿赂王戎,送了五十端细布,被司隶纠举,因为王戎知道但没有接受,所以没有被处罚,但议论者还是责备他。皇帝对朝臣说:‘王戎的行为,难道是怀着私心贪得无厌,只是不想与众不同罢了!’皇帝虽然这样说解释了,但那些清廉谨慎的人还是看不起他。
又记载:褚翼字谋远,担任侍中。苏峻叛乱,王师战败,火势蔓延到宫室。褚翼抱着天子登上太极殿,苏峻的士兵进入,叱责褚翼让他下来,褚翼不动,说:‘苏冠军还没有觐见天子,士兵怎么能逼迫宫禁。’于是士兵不敢上太极殿。苏峻掌权后,仍然任命褚翼为侍中。
《宋书》记载:陆仲元是晋太尉陆玩曾孙,担任侍中。从吴郡太守陆玩到陆仲元,四代都担任侍中,当时的人把他们比作金、张二族。
又记载:刘湛担任侍中。当时王华、王昙首、殷景仁也担任侍中,文帝在六合殿与他们四人宴饮,非常高兴。华等人离开后,皇帝目送他们很久,叹息说:‘这四位贤人是一时的杰出人才,同时担任朝廷要职,恐怕后世难以继任。’
又记载:殷景仁被迁任为侍中,与王华、王昙首、刘湛四人同时担任侍中,都居住在门下省,都以风力执掌朝政,冠冕一时。同时晋升的美誉,近代无人能及。
又记载:王僧绰被迁任为侍中。他被赋予机密任务,当时年仅二十九岁。始兴王濬曾经问他年龄,王僧绰谦虚地说自己过早地达到了成功,犹豫了很长时间才回答。
又记载:谢庄担任侍中,兼任前将军。当时孝武帝出行夜归,下令开门。谢庄守在宫中,因为信物可能虚假,必须等到墨诏才能开门。皇帝后来在酒宴上轻松地说:‘你想要效仿郅君章吗?’谢庄回答说:‘我听说巡视有度,郊祀有节,在游田中,要有前车之鉴。陛下今天冒犯了尘土露水,早上出去晚上回来,恐怕会招致不肖之徒的欺诈,所以我必须等待您的神笔。’
又记载:孝武帝时,侍中何偃在南郊陪同皇帝,銮驾经过白门阊阖,何偃要跪拜,皇帝反手接住他说:‘我反而陪你跪拜。’
又记载:王华等人每次与皇帝膝并肩坐交谈,貂帽拂过皇帝的手,他把貂帽放在案上。谈话结束后,又用手插在帽子上。
《齐书》记载:江淹多次迁任为侍中。最初,江淹十三岁时,当时他家境贫寒,常常砍柴来养活母亲,曾经在砍柴时得到一顶貂蝉帽,卖掉后用来供养母亲,母亲说:‘这是你休止贫困的征兆。你这样有才能,怎么会一直贫贱呢?可以留着等得到侍中时再戴上。’到了这个时候,果然如母亲所说。
《南史》记载:谢朏(音斐)担任侍中,齐朝接受禅让时,谢朏当天在值班,百官陪位。侍中应当解下印玺,谢朏假装不知道说:‘有什么公事?’传诏的人说:‘解下印玺授予齐王。’谢朏说:‘齐朝自然应该有侍中。’于是他拿起枕头躺下。传诏的人害怕,于是让他称病,想要得到更多的权力,谢朏说:‘我没有病,有什么可说的?’于是他穿着朝服步行走出东掖门,才得到车,然后回到家中。那天,于是任命王俭为侍中,解下印玺。之后武帝请求诛杀谢朏,高帝说:‘杀了他就会成就他的名声,正应该宽容他。’
《齐职仪》说:在魏国,侍中的职责是负责礼仪。当皇帝出行时,直接负责保护皇帝的侍中随行,负责携带国玺的侍中则陪同乘坐,不带剑,都骑马跟随。皇帝登殿时,与散骑侍郎一起站在皇帝两侧,侍中站在左边,常侍站在右边。负责回答皇帝的紧急询问,补充遗漏的事项。
《南史》说:朱异在权力中心三十多年,善于领会皇帝的旨意,因此特别受到宠爱。他历任官职从员外常侍到侍中,这四个官职都佩戴有貂尾;从右卫率到领军,这四个职位都享受仪仗队的待遇,这在近代是前所未有的。
《梁书》说:萧介,当侍中职位空缺时,选拔官员推荐了王筠等四人,但都不符合皇帝的心意。高祖说:‘我家里很久没有这个职位了,应该让萧介担任。’萧介博学多识,能够应对左右,做了很多纠正工作,高祖非常重视他。
《梁书》又说:王训字怀范,担任侍中。武帝问何敬容说:‘褚彦回年纪多大时成为宰相的?’何敬容回答:‘不到三十岁。’武帝说:‘现在的王训,不输给褚彦回。’褚彦回是宋明帝时的侍郎。
《梁书》又说:柳庆远担任侍中。曾经发生火灾,宫中惊慌。皇帝收齐了所有门钥匙,询问‘柳侍中在哪里’,柳庆远立刻到来,皇帝把钥匙都交给了他。
《后魏书》说:罗结,在世祖初年担任侍中,是外都大官,负责三十六曹的事务。他一百七岁,精神矍铄。世祖因为他忠诚正直,非常信任他,让他监管后宫,出入卧室。
《后魏书》又说:甄琛被任命为侍中,因为他年老体衰,皇帝下诏赐给他一根宫廷中的手杖,以便他出入朝廷。
《五代史百官志》说:北齐的侍中,因为后魏设立了六人,负责献纳谏言和进献物品的职责,参与讨论国家政治。
《唐书》说:魏征代替王珪担任侍中,尚书省有一些悬而未决的案件,皇帝下诏让魏征进行审理。魏征并不熟悉法律,但他能够把握大局,根据情况做出判断,没有人不满意的。
《唐书》又说:杨师道担任侍中,性格周密谨慎,从未泄露过宫中的秘密。亲友们如果问他宫中的事,他就用其他话题来回答。他曾说:‘我年轻时研究汉史,到孔光不谈论温室之树的故事,我非常钦佩他的风格,希望能够向他学习。’
《唐书·官品志》说:对于有高功的侍中,任职一年后,皇帝会下诏任命他为侍中祭酒,与有高功的侍郎一起掌管禁令。
《华阳国志》说:谯隆担任上林令,武帝想要扩大上林苑。谯隆说:‘尧舜时期治理得当,不注重园林建设。’武帝后来想起了他的话,任命他为侍中。
《益部耆旧传》说:蜀郡的张宽,字叔文,在汉武帝时担任侍中。在从甘泉祭祀到渭桥的过程中,有一个女人在渭水中洗澡,乳房长七尺。皇帝对此感到惊奇,派人询问,女人说:‘帝后的第七辆车上的官员知道我从哪里来。’当时张宽就在第七辆车中,回答说:‘天星主管祭祀,如果不严格斋戒,女人就会出现。’
《三辅故事》说:金日磾字翁叔,被封为〈禾它〉侯,有忠诚勤勉的美德,七代都担任侍中。
《文士传》说:张衡担任侍中,经常在皇帝的帐篷中,从容地进行议论,补充遗漏的事项。
《竹林七贤传》说:山涛,在大始七年担任侍中,诏书中说:‘山涛清风高洁,思想深远,适合在皇帝身边,尽规劝左右。’
《颜含别传》说:颜髦字君道,仪容严肃整齐,风貌端庄美丽。大司马桓公感叹说:‘颜侍中是朝廷的期望,是重要的机要人物。’
魏明帝《先贤传》说:卢植字子幹,被任命为侍中。逆臣董卓提议废除皇帝,所有官员都顺从董卓,只有卢植态度坚定。董卓非常愤怒,想要杀害卢植。议郎彭伯群与董卓关系亲近,进入董卓的议事厅说:‘善良的人是天下的准则。卢侍中是海内的大儒,是天下的期望。如果先伤害他,那么天下都会害怕。’董卓于是停止了。
《孔丛子》说:孔臧给子琳写信说:侍中安国特别受到尊重和礼遇,不参与世俗之事,只有他能够掌管皇帝的唾壶。朝廷的官员没有人不以此为荣。
《环济要略》说:侍中,是古代的官职。有人说风后是黄帝的侍中,周朝时称为常伯。常,意味着他的道德可以永远遵循。秦始皇恢复了古代佩戴貂尾冠饰的习俗,汉朝沿袭了这个传统。侍中在宫中负责接受顾问,补充遗漏的事项,出行时携带国玺随行,官职品级为二千石。
《语林》说:晋孝武帝喜欢与虞啸父饮酒,不喝醉不出门。后来准备出门时,几乎无法起身,皇帝于是让人扶他上殿:‘扶虞侍中。’虞啸父回答说:‘我的地位还没有到需要别人扶的程度,醉酒还没有到无法自持的地步,这不是我应得的恩赐,我不敢接受。’皇帝对此表示赞赏,让左右的人记录下他的话。
《续搜神记》说:程咸字延休,他的母亲怀孕时,梦见一个老翁给他药,服用这种药会生下贵子。晋武帝时,程咸历任官职至侍中,在世间有很高的名望。
挚虞《决疑要注》说:晋武帝时,彭权担任侍中,皇帝问侍臣:‘旄头的意义是什么?’彭权回答说:‘《秦纪》说:秦国有奇怪的事情,触山截水,无不崩溃,只有旄头让人害怕,所以让勇士拿着旄头,来保护皇帝。’
《山公启事》说:侍中、太常、河南尹这三个职位都空缺,都是显赫的职位,必须找到合适的人选。右军裴偕通理有才干,大家一致认为他适合担任侍中。又启奏说:‘诏令,侍中职位空缺,应当再次找到合适的人选,谁可以胜任?’雍州刺史郭奕、左卫将军王济都忠诚正直,有美好的才华,是担任侍中的最佳人选。
《傅咸诗序》说:朗陵公何敬祖,是傅咸的堂兄。国子祭酒王武子,是傅咸姑妈的外孙。何公被任命为侍中后,王武子不久也担任了这一职位。两位贤人相处得很好,傅咸也为此感到高兴,于是作诗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我的兄长已经像凤凰一样飞翔,王子也像龙一样腾飞。两只凤凰在兰花洲上翱翔,这是多么难得的美好景象。’
梁·王筠《为从兄让侍中表》说:至于像我这样的元勋旧儒的后代,积累的德行和仁爱,九代七代家族的荣耀,相韩事汉的显贵。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子骏的学问贯通古今,平子的思想与造化相提并论,仲宣的辨识能力无阻碍,次仲的经学解释无尽头。然后才能向公卿们传达旨意。在皇帝的帷幕和屏风前进行问答,陪伴皇帝的车驾,传达四方的意愿。寻求这样的职位,对我来说已经是遥不可及。
梁丘迟《为范卫军让梁台侍中表》说:因此,我年轻时怀揣着铅笔,不以得失为念;晚年时穿着草鞋,也不会考虑充任官职的屈辱。从事农业已经是一种幸运,又分得了九疑山的竹子,掌握了百越的旄旗。遇到天地之中开辟,神武再次拓展,丝麻是储备,草席是必备。现在霸业刚刚开始,四海之内目光所及,枢机规划献策,确实需要合适的人选,何况我这样平庸的人,怎么能够承受这样的重任?
北齐时期的邢子才在《为彭城王韶让侍中表》中说:
貂皮帽子映衬着头顶,日月的光辉照耀着身体,冠盖满街,许多有才德的人都在这里。
虽然我的智慧不足以衡量自己的力量,明白自己的不足,也知道在梁国时受到的批评,但不需要别人的喧哗议论和指责我白吃饭,
何必去猜测别人的闲言碎语,怎么理解天意仍然眷顾,再次给予我这样的恩宠?
于是我就全面负责国家的各项事务,严谨地处理万机之事,以文昌为治国之本,得失都与此相关。
使用人才的优劣长短,国家的兴衰都取决于此,怎么能够容忍我这样能力薄弱的人,来承受这样的荣耀和责任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十七-注解
侍中:侍中是中国古代官职,始于秦朝,是皇帝身边的高级顾问,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有时也参与军事决策。侍中在朝廷中的地位很高,是皇帝的亲信,常被委以重任。
缉熙皇极:缉熙皇极指的是侍中要协助皇帝维护国家的最高利益,即皇极,即皇帝的权威和国家的根本利益。
赞相礼仪:赞相礼仪是指侍中要协助皇帝维护和推广宫廷的礼仪制度。
和万邦:和万邦意味着侍中要协助皇帝处理国家与外部国家的关系,维护国家的和平与稳定。
弼庶务:弼庶务是指侍中要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
周官:周官指的是周朝的官制,侍中作为周官之一,其职责和地位在后来的朝代中有所继承和演变。
金蝉有貂:金蝉有貂是指古代侍中冠饰的一种,金蝉代表蝉的高洁,貂皮则代表其坚韧。
貂内劲悍,而外温润:这句话形容貂皮的特点,也用来比喻侍中应该具备的内外兼修的品质。
居禁中:居禁中指的是侍中常在皇宫内居住,以便随时为皇帝服务。
廷见大臣:廷见大臣是指皇帝在朝廷上接见大臣。
省尚书事:省尚书事是指侍中要监督尚书省的政务。
传发书奏:传发书奏是指侍中负责传达和分发皇帝的诏书和奏章。
姓族:姓族指的是有贵族血统的家族。
省纳:省纳是指皇帝对侍中提出的建议进行审查和采纳。
八俊:八俊是指东汉时期被选出的八位有才能的官员。
鸡舌香:鸡舌香是一种香料,古代认为含鸡舌香可以去除口臭。
玺:玺是古代的一种印章,用于盖章或签名,代表皇帝的权威。
剑:剑是古代的武器,也象征着权力。
青蒲:青蒲是一种植物,古代用来在地上划线。
秩千石:秩千石是指官员的俸禄等级,千石是古代货币单位,代表较高的俸禄。
举非法:举非法是指官员可以检举不法行为。
婕妤:婕妤是古代宫廷中的女性官职,地位低于皇后,高于宫女。
魏志:《魏志》是《三国志》中的魏国部分,由晋代史学家陈寿所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著作之一。
散骑常侍:散骑常侍是古代官名,是皇帝的顾问官,负责向皇帝提供意见。
定律:定律指的是制定法律。
宫室事:宫室事指的是与皇宫和宫殿有关的事务。
君明臣直:君明臣直是古代的一种政治理念,指的是君主英明,臣子敢言。
敢谏之鼓:敢谏之鼓是古代的一种制度,指的是臣子可以击鼓向君主进谏。
博物强识:博物强识是指知识渊博,记忆力强。
旧仪:旧仪指的是古代的礼仪。
造制度:造制度指的是制定新的制度。
执虎子:执虎子是古代的一种说法,指的是侍中负责皇帝的日常起居。
东之与西:东之与西指的是东吴与西蜀,即三国时期的两个对立政权。
白帝之守:白帝之守指的是白帝城守军,白帝城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军事要塞。
令问:令问指的是美好的名声。
弱冠:弱冠指的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儒宗:儒宗指的是儒家学派的领袖或代表人物。
印号:印号指的是官职的凭证。
选侍中:选侍中指的是被选为侍中。
式乾殿:式乾殿是古代宫殿名,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
恂恂济济:恂恂济济形容人举止文雅,风度翩翩。
优重:优重指的是受到优待和重视。
辟掾属:辟掾属指的是征召属官。
寒素:寒素指的是出身贫寒的人。
知而未纳:知而未纳指的是知道但未接受。
苏峻作乱:苏峻作乱指的是苏峻发动的叛乱。
太极殿:太极殿是古代宫殿名,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
金、张二族:金、张二族指的是古代的两个显赫的家族。
管喉舌:管喉舌指的是掌握言论。
机密:机密指的是重要的秘密。
貂拂:貂拂指的是用貂尾装饰的扇子,古代皇帝和贵族的装饰品。
貂蝉:古代官员的冠饰,用貂尾制成,为高级官员的象征。
休征:休征指的是吉祥的征兆。
齐受禅:齐受禅指的是南齐取代南梁,即政权更迭。
百僚:百僚指的是朝廷中的官员。
传诏:传诏指的是传达皇帝的命令。
兼人:兼人指的是双重身份。
武帝:武帝指的是南齐的皇帝萧赜。
高帝:高帝指的是南齐的开国皇帝萧道成。
傧赞:傧赞是指陪同皇帝出行时的礼仪官员,负责引导和辅助皇帝。
大驾出:大驾出指的是皇帝出行时的盛大场面,通常伴随着严格的礼仪和仪仗队。
次直侍中:次直侍中是指轮值在皇帝身边的侍中,负责在皇帝出行时跟随护驾。
正直侍中:正直侍中是指直接随侍在皇帝身边的侍中,负责在皇帝出行时携带御玺。
骑从:骑从是指骑马随行的人员。
御登殿:御登殿指的是皇帝登基或上殿。
散骑侍郎:散骑侍郎是古代官职,负责随侍皇帝左右,参与机密事务。
备切问近对:备切问近对是指准备回答皇帝的紧急问题。
拾遗补缺:拾遗补缺是指填补遗漏或不足之处。
便蕃左右:便蕃左右是指皇帝身边的亲信。
法驾出:法驾出指的是皇帝按照法定的礼仪出行。
传国玺:传国玺是古代象征国家权威的宝玺。
斩蛇剑:斩蛇剑是古代传说中的宝剑,象征着皇帝的权威。
权要:权要是指掌握大权的人。
珥貂:珥貂是指佩戴在耳朵上的貂皮装饰,是高级官员的标志。
卤簿:卤簿是指古代皇帝出行时的仪仗队。
匡正:匡正是指纠正错误,提出建议。
博物:博物是指知识渊博。
强识:强识是指记忆力强。
应对左右:应对左右是指回答皇帝的问题。
御府杖:御府杖是指皇帝赐予的特权杖,用于出入宫廷。
献纳谏正:献纳谏正是指向皇帝提出建议和批评。
进御之职:进御之职是指向皇帝呈递奏章或贡品。
滞讼:滞讼是指拖延不决的案件。
评理:评理是指审理案件。
周慎谨密:周慎谨密是指非常谨慎和小心。
禁中:禁中是指皇宫。
上林苑:上林苑是古代皇家园林,位于长安城西。
甘泉:甘泉是指古代的一种美酒。
渭水:渭水是黄河的一条支流,流经陕西省。
斋戒:斋戒是指进行宗教或政治活动前的清洁和禁食。
宿儒:宿儒是指有深厚学问的老年学者。
会朝中:会朝中是指在朝廷上聚集。
诸家年少:诸家年少是指年轻官员。
诸家:诸家是指各个家族。
忠勤之节:忠勤之节是指忠诚和勤勉的品质。
七叶侍中:七叶侍中是指金日磾家族连续七代担任侍中。
帷幄:帷幄是指古代军营中的帐篷,也比喻决策之地。
讽议:讽议是指对政策或事物进行评论。
廊庙之望:廊庙之望是指受到朝廷重用的官员。
喉舌机要:喉舌机要是指掌握重要信息的人。
逆臣:逆臣是指背叛国家或皇帝的臣子。
旄头:旄头是指古代军队中的旗帜。
秦纪:秦纪是指《史记》中关于秦朝的记载。
虎士:虎士是指勇猛的士兵。
至尊:至尊是指皇帝。
亲汝所见:亲汝所见是指亲自看到的事情。
风后:风后是传说中的古代贤臣。
常伯:常伯是古代官职,负责辅佐皇帝。
黄帝: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冠貂蝉:冠貂蝉是指古代官员佩戴的冠饰。
朝廷之士:朝廷之士是指朝廷中的官员。
御唾壶:御唾壶是皇帝用来盛放唾液的容器。
旄头之义:旄头之义是指旄头的象征意义。
决疑要注:决疑要注是古代官职,负责处理疑难问题。
山公启事:山公启事是古代官职,负责处理政务。
国子祭酒:国子祭酒是古代官职,负责教育官员。
凤翔:凤翔是指凤凰飞翔,比喻显贵。
龙飞:龙飞是指龙腾空,比喻显贵。
兰渚:兰渚是指美丽的河岸。
双鸾:双鸾是指一对凤凰,比喻贤能的人。
相韩事汉:相韩事汉是指辅佐韩王和汉朝。
子骏:子骏是指古代学者。
平子:平子是指古代学者。
仲宣:仲宣是指古代学者。
次仲:次仲是指古代学者。
公卿:公卿是指高级官员。
帷扆:帷扆是指皇帝的宫殿。
六尺之舆:六尺之舆是指皇帝的车驾。
通四方之意:通四方之意是指沟通四方之意。
微臣:微臣是指自己。
顿隔:顿隔是指被阻挡或隔绝。
怀铅:怀铅是指携带文房四宝。
陨获:陨获是指获得荣誉。
分竹九疑:分竹九疑是指分封到九疑山。
拥旄百越:拥旄百越是指统率百越。
麻丝:麻丝是指粗布。
菅蒯:菅蒯是指茅草。
霸运:霸运是指强大的国运。
枢机规献:枢机规献是指掌握国家机密。
庸微:庸微是指平凡或微小。
膺荷:膺荷是指承担或接受。
映首:光彩照人,比喻才德出众。
日月:比喻高贵或显赫的地位。
躬:亲自,自己。
冠盖:古代官员的冠帽和车盖,此处代指官员。
庶寮:众官员。
跨蹑:超越,比喻才华横溢。
多士:众多有才能的人。
智惭量力:智慧不足,力量有限。
明阙:明显不足。
在梁之讥:在别人眼中受到的指责或非议。
无待:不需要。
喧哗之议:纷扰的议论。
素餐:空食,比喻无功受禄。
噂〈口沓〉:闲言碎语,指别人的非议。
天情:天意,天命。
眷:眷顾,宠爱。
延:给予,赐予。
宠:宠爱,恩宠。
百揆:古代官名,指辅佐君主的重要官员。
寅亮:辅助,辅佐。
万机:指国家大事,指代政务。
文昌:文官的象征,此处指文治。
治本:根本的治理。
得失所系:得失的关键所在。
用才长短:使用人才的优劣。
隆替:兴衰,盛衰。
寡薄:少而薄弱,此处指才能不足。
忝:谦词,表示自己有愧于某种身份或地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十七-评注
邢子才的《为彭城王韶让侍中表》是一篇典型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文,其语言华丽,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首句‘貂鼲映首,日月在躬’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彭城王韶的形象,‘貂鼲’指的是貂尾装饰的冠帽,象征着尊贵和权威,‘日月在躬’则比喻其德行如日月般明亮,体现了对彭城王韶的高度赞誉。
‘冠盖庶寮,跨蹑多士’进一步强调了彭城王韶的地位和影响力,‘冠盖’指官帽,‘庶寮’指官吏,‘跨蹑’意为超越,‘多士’指众多有才德的人,表明彭城王韶的才能和品德受到众人的尊敬。
‘虽智惭量力明阙,自知在梁之讥,无待喧哗之议、素餐之责’表达了彭城王韶谦虚的态度,他自认为智慧有限,能力不足,能够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指责,不追求虚名。
‘岂须噂〈口沓〉之口,何悟天情方眷,复延今宠’中的‘噂’和‘口沓’都是指闲言碎语,彭城王韶表示自己不需要这些无谓的闲话,而是希望得到真正的认可和宠爱。
‘遂总录百揆,寅亮万机,文昌治本,得失所系’表明彭城王韶作为百官之首,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他要处理各种政务,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其得失关系到国家的兴衰。
‘用才长短,隆替以之,何容以斯寡薄,用应兹忝’反映了彭城王韶对人才的重视,他认为人才的运用应该根据其才能的长短来决定,而不是仅仅因为地位的高低,这体现了他对人才的公正态度。
整篇文章语言流畅,意境优美,通过对彭城王韶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官员品德和才能的重视,以及对国家兴衰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