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十一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十一-原文

《六典》曰:左右丞掌管辖省事,纠举宪章,以辨六官之仪制,而正其文法,分而视焉。

《汉官典职》曰:尚书左右丞,典台事,绳纠,无所不总。

《续汉书·百官志》曰:左丞掌录尚书,吏人上章,百官威仪。

《汉官仪》曰:汉制:八座、丞、郎初拜,并集都堂交礼,迁,又解交。

《晋书·百官表志注》曰:左右丞,俸月三十斛,左丞主台内禁令、宗庙祠祀、朝仪射制、弹案选用署吏,稽近道文书,给假。

《晋书》曰:刘皦字长叔,为尚书左丞,正色在朝,三台清肃。

又曰:郄诜为尚书左丞,推奏吏部尚书崔洪,洪曰:’举诜丞而还奏我,此谓挽弩自射。’诜曰:’赵宣子任韩厥为司马,而厥以军法戮宣子;崔侯为国举才,我以才见举,惟官是视,各明至公,何故其言乃至於此?’洪闻而悦服之。

又曰:傅咸为尚书左丞。时尚书郭奕,咸故将也。累辞病疾不起,复不上朝。又自表妹葬,乞出临丧,诏书听许,咸举奏之。

又曰:郄弘始为尚书郎,转左右丞,在朝为百僚所惮,后坐泄事免。

《晋诸公赞》曰:许奇为尚书左丞,有准绳操。

又曰:傅咸字长虞,为左丞,台阁小大,望风自肃。

《晋中兴书》曰:荀蕤字令远,迁左丞。时桓温平蜀,朝廷欲以豫章封温,蕤谓太宗曰:’若温复假主威平定河洛,修复山陵,将复何以加之?’遂止。

沈约《宋书》曰:何承天为中丞,与尚书左丞谢元素不相善,二人竞伺二台之违,累相纠奏。

《宋书·百官志》曰:晋宋之世,左丞主台内禁令、宗庙祠祀、朝仪礼制、选用署吏,纠诸不法,无所回避。

《三国典略》曰:北齐张耀尝为尚书左丞,文宣近出,令耀居守。文宣夜还,耀不开门,勒兵严备,火至,看面然后开迎。文宣笑曰:’卿欲学郅君章也。’赐以锦袍,以其忠勤,深见亲待。

《梁书》曰:贺琛迁尚书左丞,并参礼仪事。琛前后居职,凡郊庙诸议,多所创定。每见高祖,与语,常移晷刻,故省中为之语曰:’上殿不下有贺雅。’琛容止都雅,故时人呼之。

又曰:刘孺弟览除尚书左丞。性聪敏,尚书令史七百人,一见并记姓名。当官清正,无所私。姊夫御史中丞褚湮,从兄吏部郎李绰,在职颇通赃货,览劾奏,并免官。李绰怨之,常谓人曰:’犬啮行路,览噬家人。’

《北史》曰:郎茂,炀帝即位为尚书左丞。时工部尚书宇文恺、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竞河东银窟,茂奏劾:’恺位已隆,禄赐优厚,拔葵去织,寂尔无闻,求利下交,曾无愧色。仲文大将军宿卫近臣,趋侍阶庭,朝夕闻道,虞芮之风,抑而不慕,分诛之利,知而必争,何以贻范庶僚、示人轨物?’恺与仲文竟坐得罪。

《隋书》曰:杨汪字元度。高祖尝谓谏议大夫王达曰:’卿为我觅一好左丞。’达遂私於汪曰:’我当荐君为左丞,若事果,当以良田相报也。’汪以达所言奏之,达竟以获罪。卒拜汪为尚书左丞。汪明习法令,果於剖断,当时号为称职。

《唐书》曰:赵涓,永泰初为监察御史。时禁中失火,焚室数十间,火起处与东宫稍近,代宗深疑之。涓为巡使,俾令即讯,涓周历壖囿,按据迹状,乃上直中官遗火所致也。推鞫明审,颇尽事情。既奏,代宗称赏焉。德宗时在东宫,常感涓之究理详细。及刺衢州年考既深,又与观察使韩滉不相得,滉奏免涓官。德宗见其名,谓宰相曰:’岂非永泰初御史赵涓乎?’对曰:’然’。即日拜尚书左丞。

《唐新语》曰:杨昉为左丞,时宇文化及子孙理资荫朝廷,以事隔两朝,且其家亲族亦众多,为言者所司。理之至于左司,昉未详其案状,诉者以道理已成,无复凝滞,勃然逼昉。昉曰:’适朝退未食,食毕当详案。’诉者曰:’公云未食,亦知天下有累年羁旅诉者乎?’昉遽命案,立批之曰:’父杀隋主,子诉隋资,生者犹配远方,死者无宜更叙。’时人深赏之。

《傅咸表》曰:左丞职轻事重,以贱制贵,所以难居。臣以闇劣,猥忝斯任,愧於不称,惧罪之及,夙夜惶恐,寝食无宁。

《卞壸弹尚书丞郎事》曰:旧丞、郎取急及属出,皆尚有对,使职局不废,而昨左右二丞及诸郎皆出,惟次直二郎在,设使有兵火警急,便为无复行事者。二丞顿行,无印可以封符疏。此之逋慢,莫斯之甚!

《傅咸答辛旷诗序》曰:尚书左丞弹八座以下,居万机之会。斯乃皇朝之司直,天台之管辖。余前为右丞,具知此职之要;后忝此任,僶从事,日慎一日。

《续汉书·百官志》曰:尚书右丞一人,四百石,掌录文书、期会、假署印绶及笔墨诸材用。

《汉官仪》曰:尚书左右丞,秩各四百石,迁刺史。

《晋书百官表注》曰:右丞主台内库藏、廨舍、量物用多少及廪赐、民户、租布、刑狱、兵器,稽远道文书、章表、奏事。

《晋中兴书》曰:王国宝因酒坐怒右丞祖台之,攘袂唤呼,以盘盏乐器掷台之,复为有司所弹。烈宗诏曰:’国宝纵肆情性,甚不可长;台之懦弱非监司体,其免官。’

沈约《宋书》曰:晋西朝八座丞、郎,朝晡诣都座朝;江左惟旦朝而已。八座丞郎初拜,并集都座交礼,迁又解交,汉旧制也。今惟八座解交,丞、郎不复解交。

《宋书·百官志》曰:右丞掌台内库藏,凡诸器物、廨舍、刑狱、兵器。

《唐书》曰:宇文节为尚书右丞,明习法令,以幹局见称。时江夏王道宗,尝以私事讬於节,遂奏之。太宗大悦,赐绢二百匹,仍劳之曰:’朕所以不置左右仆射者,正以卿在省耳。’

又曰:韦温为尚书右丞,吏部员外张文规父弘靖,长庆初在幽州为朱克融所囚,文规不时省赴。人士喧然,罪之。温居纲辖,首纠其事,出文规为安州刺史。

<五代史·后唐书>曰:梁开平二年,改左右丞为左右司侍郎,避庙讳也。至同元年十月复旧为左右丞,长兴元年九月诏曰:’台辖之司,官资并设左右貂,素来相类,左右揆不至相悬。以此比方,岂宜各别。自此宜升尚书右丞官品,与左丞并为正四品。’

○左司郎中 左司员外郎

<六典>曰:左、右司郎中、员外郎各掌付十有二司之事,以举正稽违,省署符目焉。凡都省掌举诸司之纲纪与其百僚之程式,以正邦理,以宣邦教。

<隋书>曰:炀帝三年,尚书都司始置左右司,郎各一人,品同诸曹郎从五品。掌都省之职。

<唐职员令>曰:左右司郎中,掌副左右丞所管诸司事。署抄目,举稽失,知台内宿直。若本司郎中不在并行之。

○右司郎中 右司员外郎

<隋书>曰:骨仪迁尚书右司郎。于时政渐乱浊,货赂公行,凡当枢要之职,无问贵贱,并家累金宝。天下士大夫莫不变节,而仪励志守常,介然独立。

○令史

<汉官仪>曰:能通苍颉史篇,补兰台令史;满岁,补尚书令史;满岁,为尚书郎。出亦与郎同,宰百里,郎与令史分职受书。令史见仆射、尚书,执板拜;见丞、郎,执板揖。

<续汉书·百官志>曰:尚书令史十八人,人二百石。曹有三人主书,后增列曹三人,合二十一人。

华峤《后汉书》:韦彪上疏曰:’有楚狱事繁,故置尚书令史以助郎。’

<晋书>曰:陈寿少仕蜀,在观阁为令史,又为郎。宦人黄皓专弄朝政,大将军阎宇等皆曲躬事皓以营时务,寿独峻然,皓乃自禅与杖。

又曰:赵孟字长舒,入补尚书郎令史,善於清谈,有国士之风。其面有疵点,诸事不决,皆言当问疵面。

<齐职仪>曰:自魏晋宋齐,正令史、书令史皆有品秩,朱衣执板,进贤一梁冠。

杨楞伽《北齐邺都故事》曰:尚书郎判事,正令史侧坐,书令史过事。

<典略>曰:边让字文礼,陈留人,将军何进闻其名,欲以礼辟。恐不肯来,乃托以军事召之,到署令史。进以礼见之,让占对闲叙,声气如流。其时,坐席宾客有百数,皆高慕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十一-译文

《六典》说:左右丞负责管理省事,纠正违宪行为,辨别六官的礼仪制度,并规范他们的文法,分别进行监督。

《汉官典职》说:尚书左右丞负责管理台事,负责纠正错误,无所不包。

《续汉书·百官志》说:左丞负责记录尚书的事务,处理官员上奏的章疏,以及百官的威仪。

《汉官仪》说:汉朝制度规定,八座、丞、郎初次拜官时,都在都堂会面行礼,升迁时再次行礼,降职时则解除礼节。

《晋书·百官表志注》说:左右丞的月薪为三十斛,左丞负责台内的禁令、宗庙祭祀、朝仪射制、弹案选用官员,稽查近道文书,发放假期。

《晋书》说:刘皦字长叔,担任尚书左丞,在朝中正直,三台风气清正。

又曰:郄诜担任尚书左丞,推荐了吏部尚书崔洪,崔洪说:‘推荐郄诜做丞官然后又上奏我,这就像拉弓射自己。’郄诜说:‘赵宣子任命韩厥为司马,韩厥却用军法处死了宣子;崔侯为国家举荐人才,我因为才能被举荐,只看官职是否公正,大家都明确公正,为何他的话会如此激烈?’崔洪听后很高兴。

又曰:傅咸担任尚书左丞。当时尚书郭奕是傅咸的旧将。傅咸多次以病为由拒绝起复,也不上朝。他上表请求外出参加妹妹的葬礼,皇帝下诏同意,傅咸因此上奏。

又曰:郄弘最初担任尚书郎,后来转任左右丞,在朝中让百官都感到敬畏,后来因为泄露机密被免职。

《晋诸公赞》说:许奇担任尚书左丞,有严明的操守。

又曰:傅咸字长虞,担任左丞,台阁大小事务,都自觉遵守规矩。

《晋中兴书》说:荀蕤字令远,升任左丞。当时桓温平定蜀地,朝廷打算封桓温为豫章王,荀蕤对太宗说:‘如果桓温再次利用皇帝的威望平定河洛,修复山陵,我们还能用什么来奖赏他呢?’于是作罢。

沈约《宋书》说:何承天担任中丞,与尚书左丞谢元素关系不好,两人都暗中寻找对方的过失,多次互相告发。

《宋书·百官志》说:晋宋时期,左丞负责台内的禁令、宗庙祭祀、朝仪礼制、选用官员,纠正各种违法行为,无所回避。

《三国典略》说:北齐的张耀曾经担任尚书左丞,文宣帝外出时,让张耀留守。文宣帝深夜返回,张耀不开门,严阵以待,直到文宣帝的面部被看清后才开门迎接。文宣帝笑着说:‘你这是想学郅君章啊。’并赐给他锦袍,因为他忠诚勤勉,深受亲近。

《梁书》说:贺琛升任尚书左丞,并参与礼仪事务。贺琛在任职期间,对郊庙等事务多有创新。每次见到高祖,交谈常常持续很久,因此宫中有人戏称:‘上殿不下有贺雅。’贺琛举止优雅,因此当时的人称他为‘贺雅’。

又曰:刘孺弟览被任命为尚书左丞。他聪明敏捷,能在一见之下记住七百名尚书令史的名字。他担任官职时清廉正直,没有私心。他的姐夫御史中丞褚湮,他的堂兄吏部郎李绰,在职期间贪污受贿,刘孺弟弹劾他们,他们都因此被免职。李绰怨恨刘孺弟,经常对人说:‘狗咬过路人,刘孺弟咬过家人。’

《北史》说:郎茂,炀帝即位后担任尚书左丞。当时工部尚书宇文恺、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争夺河东的银矿,郎茂上奏弹劾他们:‘宇文恺地位已经很高,俸禄优厚,他应该像拔掉向日葵一样放弃织布,默默无闻,却追求私利,毫不羞愧。于仲文是大将军,是皇帝的近臣,每天都能听到皇帝的教诲,却抑制不住对利益的渴望,必然争夺,这样如何给其他官员树立榜样、规范人们的行为?’宇文恺和于仲文最终因此获罪。

《隋书》说:杨汪字元度。高祖曾经对谏议大夫王达说:‘你为我找一个好的左丞。’王达于是私下对杨汪说:‘我会推荐你担任左丞,如果事情成功,我会用良田作为报酬。’杨汪将王达的话上奏,王达最终因此获罪。最终杨汪被任命为尚书左丞。杨汪精通法令,断案果断,当时被认为称职。

《唐书》说:赵涓,永泰初年担任监察御史。当时宫中失火,烧毁了数十间房屋,火势蔓延到东宫附近,代宗非常怀疑。赵涓担任巡使,命令立即审讯,赵涓亲自调查现场,根据痕迹情况,发现是直中的中官遗火所致。他推究审问,非常详细,充分了解了事情真相。上奏后,代宗对此表示赞赏。德宗当时在东宫,常常感叹赵涓调查事情的细致。等到赵涓担任衢州刺史,年考已经很久,又与观察使韩滉关系不好,韩滉上奏请求免去赵涓的官职。德宗看到赵涓的名字,对宰相说:‘难道不是永泰初年的御史赵涓吗?’宰相回答说:‘是的。’当天就任命赵涓为尚书左丞。

《唐新语》说:杨昉担任左丞,当时宇文化及的子孙理资荫朝廷,因为事情隔了两朝,而且他们家族亲戚众多,被言官所注意。事情到了左司,杨昉不了解案件情况,诉者认为道理已经形成,不再拖延,突然逼迫杨昉。杨昉说:‘我刚从朝堂退下还没吃饭,吃完饭我会详细审阅案件。’诉者说:‘您说还没吃饭,难道不知道天下有多年在外漂泊诉讼的人吗?’杨昉立即命令审查案件,立即批示说:‘父亲杀了隋朝皇帝,儿子诉求隋朝的资荫,活着的还被流放到远方,死了的更不宜再提起。’当时的人都很赞赏他。

《傅咸表》说:左丞职责轻微而事务繁重,用低微的身份管理高贵的人,因此很难担任。

《卞壶弹尚书丞郎事》说:过去丞、郎请假或属官外出,都还有人在职,使职局不致荒废,但昨天左右二丞以及各位郎官都外出,只有值班的两名郎官在,如果发生兵火警急,就再也没有人处理事务了。两位丞官都离职,没有印章可以封印符疏。这种拖延,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

《傅咸答辛旷诗序》说:尚书左丞弹劾八座以下官员,处于万机之会。这是皇朝的司直,天台的管辖。我之前担任右丞,深知这个职位的要害;后来担任这个职位,勉力从事,一天比一天谨慎。

《续汉书·百官志》说:尚书右丞一人,月薪四百石,负责记录文书、期会、假署印绶以及笔墨等物资。

《汉官仪》说:尚书左右丞,月薪各四百石,可以升任刺史。

《晋书百官表注》说:右丞负责台内的库藏、廨舍、物品的多少以及廪赐、民户、租布、刑狱、兵器,稽查远道文书、章表、奏事。

《晋中兴书》说:王国宝因为酒醉发怒,打了右丞祖台之一拳,挽起袖子大声呼喊,用盘子、酒杯等器物扔向祖台之,后来被有司弹劾。烈宗下诏说:‘王国宝放纵性情,非常不可取;祖台之软弱,不符合监司的体统,免去他的官职。’

沈约《宋书》说:晋朝西朝的八座、丞、郎,早上和傍晚都去都座朝见;江左只有早上朝见。八座、丞、郎初次拜官时,都在都座会面行礼,升迁时再次行礼,降职时则解除礼节。现在只有八座解除礼节,丞、郎不再解除礼节。

《宋书·百官志》说:右丞负责台内的库藏,包括各种器物、廨舍、刑狱、兵器。

《唐书》记载:宇文节担任尚书右丞,他精通法令,因为管理才能而受到赞誉。当时江夏王道宗,曾经把一些私事委托给宇文节处理,宇文节于是上报给了太宗。太宗非常高兴,赐给他二百匹绢,并且慰劳他说:‘我之所以不设立左右仆射,正是因为你在尚书省。’

《五代史·后唐书》记载:梁开平二年,为了避讳庙号,将左右丞改为左右司侍郎。到了同元年十月又恢复为左右丞,长兴元年九月下诏说:‘台辖的部门,官员的资历都设有左右貂,一直以来都是相似的,左右丞不应该相差太远。按照这个道理,不应该各自分开。从现在开始,应该提升尚书右丞的官品,与左丞一起定为正四品。’

《六典》记载:左、右司郎中和员外郎各自掌管十二司的事务,用来纠正错误,检查文件。凡是在都省,负责检查各司的纪律和百官的规矩,以端正国家治理,宣扬国家教化。

《隋书》记载:炀帝三年,尚书都司开始设立左右司,每个司有一个郎,官品与其他曹郎相同,都是从五品。他们负责都省的职责。

《唐职员令》记载:左右司郎中,负责辅助左右丞管理各司事务。负责抄写文件目录,检查错误,知道台内值班情况。如果本司郎中不在,就由他们代行职责。

《隋书》记载:骨仪升迁为尚书右司郎。当时政治逐渐混乱,贿赂公行,所有担任要职的人,无论贵贱,都积累了很多金银财宝。天下士大夫都改变了节操,但骨仪立志坚守正道,独立不倚。

《汉官仪》记载:能够通晓苍颉史篇的人,可以补任兰台令史;满一年后,可以补任尚书令史;再满一年,可以成为尚书郎。出仕后,与郎官有相同的待遇,治理百里之地,郎官和令史分工处理文书。令史见到仆射、尚书时,手持板子行拜礼;见到丞、郎时,手持板子行揖礼。

《续汉书·百官志》记载:尚书令史有十八人,每人年薪二百石。每个曹有三个主书,后来又增加了三个,总共二十一人。

华峤《后汉书》记载:韦彪上疏说:‘因为楚狱案件繁多,所以设立尚书令史来辅助郎官。’

《晋书》记载:陈寿年轻时在蜀地做官,在观阁担任令史,后来又成为郎官。宦官黄皓专权弄政,大将军阎宇等人曲意逢迎黄皓来处理时事,陈寿却坚守正道,黄皓因此感到不安,给了他杖刑。

《晋书》记载:赵孟字长舒,进入朝廷后补任尚书郎令史,擅长清谈,有国士的风范。他的脸上有个瑕疵,处理事情时,大家都说应该去问瑕疵。

《齐职仪》记载:从魏晋到宋齐,正令史和书令史都有品秩,穿着朱衣,手持板子,戴着一梁冠。

杨楞伽《北齐邺都故事》记载:尚书郎判事时,正令史在旁边侧坐,书令史经过事务。

《典略》记载:边让字文礼,陈留人,将军何进听闻他的名声,想要以礼辟他。担心他不肯来,于是以军事为由召见他,到官署后让他担任令史。何进以礼相见,边让回答问题,言辞流畅。当时,坐席上的宾客有百余人,都对他非常敬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十一-注解

左丞:左丞是古代官职,属于尚书省的官员,主要负责辅助尚书处理政务,具体职责包括掌管尚书省内部事务、纠举官吏违法行为、监督六官的仪制和文法等。

右丞:右丞同样是古代官职,也是尚书省的官员,与左丞相对应,职责包括掌管尚书省内部库藏、廨舍、量物用多少及廪赐、民户、租布、刑狱、兵器等。

六典:六典是古代中国的一部法典,包括《周礼》、《仪礼》、《礼记》、《乐经》、《春秋》、《尚书》。

宪章:宪章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宪章的纠举即是指对国家法律和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纠正。

六官:六官指古代官制中的六个主要官职,即吏、户、礼、兵、刑、工,分别负责国家的行政、财政、礼仪、军事、司法和工程等事务。

文法:文法指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文法的正即是指对法律条文的正确理解和执行。

尚书:尚书是古代官职,是皇帝的重要助手,负责处理国家重要政务。

八座:八座是古代官职,指尚书省下设的八个主要官职,即尚书令、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尚书左丞、尚书右丞、尚书左郎中、尚书右郎中、尚书左郎、尚书右郎。

郎:郎是古代中国官职,通常指尚书省下属各部门的官员。

八座、丞、郎:八座、丞、郎指的是尚书省的高级官员,包括八座(尚书令、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等)和丞、郎。

都堂:都堂是古代官署的名称,是尚书省的办公地点。

迁:迁指官员的调动,包括升迁和降职。

解交:解交指官员离职时的交接仪式。

俸月:俸月指官员的月俸,即官员的工资。

台内禁令:台内禁令指尚书省内部的禁令和规定。

宗庙祠祀:宗庙祠祀指对祖先和神灵的祭祀活动。

朝仪射制:朝仪射制指朝廷的礼仪和射箭制度。

弹案选用署吏:弹案选用署吏指对官员的弹劾和选拔。

稽近道文书:稽近道文书指对近道文书的审查。

给假:给假指官员休假。

三台:三台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是古代中央政府的三大机构。

挽弩自射:挽弩自射是一个成语,比喻自己给自己制造麻烦。

台阁:台阁指尚书省的办公地点。

准绳操:准绳操指官员的公正无私。

郊庙:郊庙指古代帝王祭祀天地和祖先的场所。

山陵:山陵指帝王的陵墓。

豫章:豫章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也指豫章郡,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

河洛:河洛指黄河和洛河,是古代中国的两大河流。

二台:二台指尚书省和中书省,是古代中央政府的两个重要机构。

违:违指违法行为。

纠奏:纠奏指对违法行为的检举和上奏。

禁令:禁令指禁止和命令的事项。

祠祀:祠祀指祭祀活动。

朝仪礼制:朝仪礼制指朝廷的礼仪制度。

选用署吏:选用署吏指官员的选拔和任命。

纠诸不法:纠诸不法指检举各种违法行为。

回避:回避指避开,不涉及。

银窟:银窟指银矿。

勒兵严备:勒兵严备指严密布置军队进行防御。

锦袍:锦袍指华丽的袍子,作为奖励或表彰的象征。

亲待:亲待指亲近和优待。

郊庙诸议:郊庙诸议指关于郊庙祭祀的各种讨论。

创定:创定指创立和确定。

移晷刻:移晷刻指时间流逝。

都座:都座指尚书省的办公地点。

朝晡:朝晡指早上和傍晚。

秩:秩指官职的品级。

廨舍:廨舍指官署的房屋。

量物用:量物用指物品的计量和使用。

廪赐:廪赐指官府的粮食和赏赐。

民户:民户指百姓。

租布:租布指租税和布匹。

刑狱:刑狱指司法和监狱。

兵器:兵器指武器。

稽远道文书:稽远道文书指对远道文书的审查。

章表:章表指奏章和表文。

奏事:奏事指上奏事务。

坐怒:坐怒指因为某种原因而愤怒。

攘袂:攘袂指挥动手臂。

盘盏乐器:盘盏乐器指盘子、酒杯和乐器。

有司:有司指官员。

纵肆情性:纵肆情性指放纵自己的性情。

懦弱:懦弱指胆小怕事。

监司体:监司体指监察官员的体面。

朝:朝指朝廷,即皇帝的朝廷。

江左:江左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宇文节:宇文节是唐朝的一位官员,曾任尚书右丞,是当时著名的法律专家,以熟悉法律和行政事务而闻名。

尚书右丞:尚书右丞是唐朝尚书省的副职,负责协助尚书左丞处理尚书省的日常事务,是高级官员。

江夏王道宗:江夏王道宗是唐朝的一位亲王,因私事请求宇文节帮忙,宇文节上报太宗,得到太宗的赞赏。

太宗:太宗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以政治清明、文治武功著称。

幹局:幹局是指官员的行政能力和管理能力。

江夏王:江夏王是唐朝对某些亲王的封号,代表其封地。

左右丞:左右丞是尚书省的副职,左右丞共同协助尚书处理尚书省的日常事务。

左右司侍郎:左右司侍郎是五代时期对尚书左右丞的改称,以避讳庙讳。

庙讳:庙讳是指皇帝祖先的名讳,为避讳而改称。

左右揆:左右揆指的是尚书省的左右丞,揆是辅佐的意思。

尚书省:尚书省是唐朝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处理国家的日常政务。

郎中:郎中是唐朝官职,是尚书省下属各部门的主管官员。

员外郎:员外郎是唐朝官职,是郎中的副手。

邦理:邦理指的是国家的治理。

邦教:邦教指的是国家的教育。

炀帝:炀帝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即隋炀帝杨广。

左右司:左右司是尚书省的左右丞下属的机构。

令史:令史是古代中国官职,是尚书省下属各部门的文书官员。

苍颉史篇:苍颉史篇是指古代的一种文字书籍,用于学习和研究文字。

尚书令史:尚书令史是尚书省的文书官员。

曹:曹是古代中国官职,是尚书省下属各部门的名称。

满岁:满岁是指一年期满。

尚书郎:尚书郎是尚书省的官员,负责处理文书和行政事务。

宰百里:宰百里是指担任地方行政长官,负责一个县的治理。

执板:执板是指官员在朝见时的礼仪动作,表示尊敬。

仆射:仆射是古代中国官职,是尚书省的副职。

丞:丞是古代中国官职,是尚书省下属各部门的副职。

朱衣:朱衣是指官员的官服,红色代表尊贵。

国士:国士是指有才能、有品德的人。

疵点:疵点是指人的面部瑕疵。

清谈:清谈是指文人雅士之间的闲谈,多涉及哲学、文学等。

边让:边让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以文学才华著称。

何进:何进是东汉末年的权臣,曾任大将军。

礼辟:礼辟是指以礼节邀请某人担任官职。

军事召之:军事召之是指以军事事务为由邀请某人。

署令史:署令史是指担任令史职务。

占对闲叙:占对闲叙是指对答如流,闲谈自如。

宾客:宾客是指被邀请的客人。

高慕:高慕是指非常敬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十一-评注

《唐书》记载宇文节为尚书右丞,其人明习法令,以幹局见称。这里的‘明习法令’体现了古时官员对法律知识的重视,‘幹局’则指其处理政务的能力。江夏王道宗私事托付于宇文节,宇文节奏报太宗,太宗大悦,赐绢二百匹,并称赞宇文节。这体现了古时君臣之间的信任与赏罚分明,同时也展现了太宗对贤臣的重视。‘朕所以不置左右仆射者,正以卿在省耳’一句,凸显了太宗对宇文节的信任,认为他足以胜任尚书右丞的职责。

韦温为尚书右丞,面对吏部员外张文规父弘靖被囚禁的情况,韦温居纲辖,首纠其事,出文规为安州刺史。这一行为体现了韦温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他敢于直面问题,纠正错误,同时也展示了古时官员的清廉与正直。

《五代史·后唐书》中提到,梁开平二年改左右丞为左右司侍郎,以避庙讳,后复旧为左右丞。这一变化反映了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礼制和尊卑观念,同时也体现了政治制度的灵活性和对传统礼制的尊重。

《六典》记载左、右司郎中、员外郎掌付十二司之事,以举正稽违,省署符目。这体现了古时官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共同维护国家治理。

《隋书》记载炀帝三年,尚书都司始置左右司,郎各一人,品同诸曹郎从五品。这反映了古时官职的等级制度和职能分工。

《唐职员令》中提到左右司郎中掌副左右丞所管诸司事,署抄目,举稽失,知台内宿直。这进一步说明了左右司郎中的职责和重要性。

《隋书》中骨仪迁尚书右司郎的故事,反映了古时官员在政治动荡时期坚守原则,不随波逐流的精神。

《汉官仪》记载了令史的选拔和晋升制度,以及他们在官场中的地位和礼仪。这体现了古时官员选拔的规范性和对官员礼仪的重视。

《续汉书·百官志》和《晋书》中的记载,反映了令史在尚书令史、尚书郎等官职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们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齐职仪》和《北齐邺都故事》中的记载,展示了令史在官场中的地位和礼仪,以及他们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典略》中边让的故事,反映了古时官员在政治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人格魅力。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十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02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