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十九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十九-原文

○黄门侍郎

《六典》曰:黄门侍郎,掌贰侍中之职。凡政之弛张,事之与夺,皆参议焉。若大祭祀,则从升坛以陪礼;皇帝盥手,则奉巾以进;既帨则奠巾於篚,奉匏爵以赞献。凡元正、冬至天子视朝,则以天下祥瑞奏闻。

《汉官仪》曰:给事黄门侍郎,次侍中,侍从左右,开通内外,给事於中,故曰给事中黄门侍郎。

《汉书》曰:王音荐扬雄待诏,岁馀,为给事黄门郎。成、哀、平三代不徙。

又曰:张禹为太傅,有疾,成帝临视,拜於床下,禹有少子在侧,数目之。帝知其意,於前拜黄门侍郎。

又曰:刘向字子政,宣帝时以中郎为给事黄门侍郎。

又曰:董贤字圣卿,云阳人,为太子舍人。贤待漏在殿下,为人美丽自喜,哀帝望见,悦其仪貌,识而问之曰:”是舍人董贤耶?”因引上与语,拜为黄门侍郎。

《东观汉记》曰:邓阊,字秀昭,迁黄门侍郎。於时国家每有灾异水旱,阊侧身暴露,忧惧憔悴,形於颜色,公卿以下咸高尚焉。汉兴以来,为外戚仪表。

《后汉书》曰:马防子钜为常从小侯,正月当冠,特拜为黄门侍郎。肃宗亲御章台,下殿陈鼎俎,自临冠之。

《续汉书》曰:荀悦字仲豫,迁黄门侍郎。献帝颇好文学,悦与从弟彧、孔融,并侍讲禁中。

又《舆服志》曰:禁门曰黄闼,以中人主之,故号曰黄令。然则黄门郎给事黄闼之内,故曰黄门郎。本既无员,於此各置六人也。

又《百官志》曰:给事黄门侍郎,六百石,无员,侍从左右,给事中使,开通中外,诸王朝见於殿上,引王就位。

《献帝起居注》曰:自诛黄门后,侍中侍郎出入禁中,机事颇露。由是王允乃奏:侍中、黄门不得出入,不通宾客,自此始也。

《汉官》曰:尚书郎奏事於明光殿,省中皆胡粉涂壁,其边以丹漆地,故曰丹墀。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其下奏事,黄门侍郎对揖跪受。

《汉旧仪》曰:黄门郎属黄门令,日暮入对青琐门拜,名曰夕郎。

《魏志》曰:王粲字仲宣,山阳人,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

又曰:夏侯玄字太初,少知名,弱冠为黄门侍郎。尝进见,与皇后弟毛曾并坐,玄耻之,不悦,形之於色。明帝恨之,左迁为羽林监。

又曰:杜恕字矜伯,为散骑、黄门侍郎。恕推诚以质,不治饬,在朝不结交。每政有得失,常引纲维以正言。於是侍中辛毗等器重之。

又曰:夏侯尚字伯仁,渊从子也。文帝与之亲友,有筹画智略,从太祖定冀州,迁黄门侍郎。

又曰:锺毓字稚叔。年十四为散骑侍郎,机捷谈笑,有父风。太和初,蜀相诸葛亮围祁山,明帝欲亲西征,毓上疏曰:”夫策贵庙胜,功尚帷幄,不下殿堂之上,而决胜千里之外。车驾宜镇守中土,以威四方。今者盛暑行师,诗人所重,实非至尊顺动之时也。”迁黄门侍郎。

《魏略》曰:董遇字季直。献帝时为黄门侍郎,旦夕侍讲,为天子所爱信。

《蜀志》曰:费祎字文伟,为黄门侍郎。丞相亮南征还,群僚於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命祎同载,由是众莫不易观。

《吴志》曰:孙承字显世。好学,有文章,作《萤火赋》行於世。为黄门侍郎,与顾荣俱为侍臣。归命世内侍多得罪,惟荣、承独获免。常使二人记事,承答顾问,乃下诏曰:”自今已后用侍郎,皆当令如宗室承、顾荣俦也。”

又曰:孙皓每宴会群臣,无不咸令沉醉。置黄门郎十人,特不与酒,侍立终日,为司过之吏。宴罢之后,各奏其阙失,迕视之咎,谬言之愆,罔有不举。大者即加威刑,小者咸以为罪。

《晋书》曰:顾荣,少有珪璋,符采朗澈,仕吴,弱冠举贤良,为黄门侍郎。当时后进尽相推谢,称荣有天才令望。

又曰:张华为黄门侍郎,博览图籍,千门万户画地成图。

又曰:吴隐之,孝武帝欲以为黄门郎,以隐之貌类简文帝乃止。

又曰:嵇绍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礻武等皆附托焉。谧求交於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

《晋书·载记》曰:秦黄门郎古成诜,风韵秀举,确然不群,每以天下是非为己任。时京兆韦高慕阮籍之为人,居母丧弹琴饮酒。诜闻而泣曰:”吾当私刃斩之,以崇风教。”遂持剑求高,高惧逃匿,终身不敢见诜。

《齐职仪》曰:给事黄门侍郎,四人,秩六百石,武冠,绛朝服。汉有中黄门,给事黄门,位从诸大夫,秦制也。与侍中掌奏文案、赞相威仪,典署其事。

《后魏书》曰:崔光为黄门侍郎,未尝留心文案,惟从容论议、参赞文政而已。

又曰:阳平王之子匡,为黄门侍郎。茹皓始有宠,百寮微惮之。世宗曾於山陵还,诏匡陪乘乂命。皓登车褰裳将上,匡谏止,世宗推之命下,皓恨匡失色。当时壮其忠謇。

又曰:任城王之子顺,除给事黄门侍郎。时领军元乂威刑尤盛,凡有迁授,莫不造门谢谒。顺拜表而已,曾不诣乂,乂谓顺曰:”卿何得不见我?”顺正色曰:”天子富於春秋,委政宗辅。叔父宜至公为心,举士报国,如何卖恩,责人私谢,岂所望也!”

《北史》曰:卢诞拜给事黄门侍郎,魏帝诏曰:”经典易求,人师难得,朕诸儿稍长,欲令卿为师。”于是亲幸晋王第,敕晋王以下皆拜之於帝前。

《隋书》曰:刘行本为黄门侍郎,文帝尝怒一郎,於殿前笞之。行本进谏,帝不顾,行本乃正当上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臣左右。岂得轻臣而不顾也!’乃置笏於地而退,上谢之而原所笞者。

《唐书》曰:温大雅为黄门侍郎,弟彦将为中书侍郎,对居近侍,高祖谓曰:’我起义晋阳,为卿一门耳。’

又曰:高宗总章元年十月,东天竺乌蔡国长年婆罗门卢伽逸多受诏合丹,上将饵之。东台侍郎郝处俊谏曰:’修短有天命,未闻万乘之主,轻服蕃夷之药。昔贞观末年,先帝令婆罗门僧那罗你娑婆寐依其本国仙方合长年神药。胡既有异术,征求灵草秘石,历年而成。先帝服之,竟无异效。大渐之际,名医莫知所为,欲归罪於胡人,将申大戮,又恐取笑夷狄。龟镜若是,惟陛下深察。’遂止。

又曰:天宝元年,改黄门侍郎为门下侍郎。

《五代史·晋书》曰:天福七年诏门下侍郎班在常侍之下,俸禄同常侍。

《三辅决录》曰:卓茂字子康,元帝时游学长安,以儒行为给事黄门郎。

又曰:杜恕字矜伯,拜黄门侍郎,每直省阁,威仪矜严。

又曰:马后志在克已辅上,不以私家干朝廷,弟为黄门郎,讫永平世不迁。

《英雄记》曰:曹纯字子和,年十六为黄门郎。

《王嘏别传》曰:嘏字昭先。魏文以嘏为黄门侍郎,每纳忠言,辄手坏本,自在禁省归书不封。帝嘉其淑慎如此。

《柏阶别传》曰:阶为尚书令,文帝行幸,见诸少子无裤,上搏手曰:’长者子无裤。’是日拜三子为黄门郎。

《傅子》曰:王黎为黄门郎,轩轩然得志,煦煦然自乐。

刘向《七略》曰:孝宣皇帝重申不害《君臣篇》,使黄门郎张子乔正其字。

《刘向集·书·诫子歆》曰:今。若年少得黄门侍郎,显处也。新拜皆谢贵人,叩头谨战战栗栗,乃可必免。

《唐中宗授韦嗣立黄门侍郎制》曰:绛衣近侍,秩亚貂蝉;青琐崇班,职参鸳鹭。实神化之有寄,信贤才之攸宜。通议大夫韦嗣立,忠规奕叶,孝绪蝉联,家匡玄燕之朝,人辅彤灵之代。芝兰并秀,见谢石之阶庭;骐骥齐驱,有刘山之昆季。入光振鹭,誉满三台;出据冯熊,声流十部。近者命兹,鸾渚已濯,雁行才出,公扃奄归蒿里;永言荆树,生折连枝;眷彼恒山,空馀一鸟。俾迁荣於皂盖,宜袭宠於黄枢。

○给事中

《六典》曰:给事中,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凡文武六品以下授职,所司奏拟,则校其仕历深浅,功状殿最,访其德行,量其才艺;若官非其人,理失其事,则白侍中而退量焉。

《汉仪注》曰:诸给事中,日上朝谒平尚书,奏事分为左、右,以有事殿中,故曰给事中。多名儒、国亲为之,掌左右顾问。

《汉书》曰:给事,秦官也,至汉因之,皆为加官,所加或大夫、博士、议郎。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

又曰:元帝诏:’萧望之傅朕八年,可赐爵关内侯、给事中。’

《后汉书》曰:郑众字仲师,以明经拜给事中。

《魏志》曰:秦朗字元明,明帝即位授以内官,为给事中。每车驾出入,朗常随从。时明帝喜发举,数有以轻微而致大辟者,朗终不能有所谏止,又未尝进一善人,帝亦以是亲爱;每顾问之,多呼其小字阿苏。

《晋书》曰:任熙字伯远,立德邈然,征拜给事中。

《晋起居注》曰:武帝太康七年诏曰:’郎中张建,忠笃履素,为江表士大夫所称,宜在中朝,其以建为给事中。’

晋武帝诏曰:燕王师陈邵,清贞廉洁,博通六籍,宜在左右,以敦儒训,可给侍中。

《唐书》曰:卢粲,幽州范阳人也,京龙二年迁给事中。时节愍太子初立,韦庶人以非已所生,深加忌嫉,劝中宗下敕,令太子却取卫府封物,每年以供服用。粲驳奏曰:’皇太子处继明之重,当主鬯之尊,岁时服用自可百司供拟。又据《周官》:’诸应用财器,岁终则会,惟王及太子应用物并不会。’此则储蓄之费,咸与王同。今与列国诸侯齐衡入封,岂所谓宪章在昔垂法将来者也。必谓青宫初启,服用所资自当广支库物,不可长存藩封。’诏从之。

又曰:卢粲迁给事中,时安乐公主婿武崇训为节愍太子所杀,特追封为鲁王,令司农少卿赵履温监护葬事。履温讽公主奏请依永泰公主故事,为崇训造陵,诏从其请。粲驳奏曰:’伏寻陵之称谓,本属皇王及储君等。自皇家已来,诸王及公主墓无称陵者,惟永泰公主承恩特葬,事越常途,不应假永泰公主为名。请比贞观已来诸王旧例,足得丰厚。’手敕答曰:’安乐公主与永泰公主无异,同穴之义,古今不殊,鲁王缘此,特为陵制,不烦固执。’粲又奏曰:’臣闻陵之称谓,施於尊极,不属王公已下。且鲁王若欲论亲等第,则不亲於雍王守礼,雍王之墓尚不称陵,鲁王则不可因尚公主而加号。且君之举事则载於方册,或稽之往典,或考自前朝,臣历检贞观已来,驸马墓无得称陵者;且君人之礼服绝於傍期,盖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陛下以膝下之恩爱施及其夫,赠赗之仪,哀荣足备,岂得使上下无辨、君臣一贯者哉!’帝竟依粲所奏。

又曰:李藩为给侍中,制、敕有不可,遂於黄敕后批之,吏曰:’宜别连白纸。’藩曰:’别以白纸是文状,岂曰批敕耶!’裴垍言於帝,以为宰相器。

又曰:宪宗以同州刺史吕元膺复为给事中。初,元膺自给事中除同州,及入谢,上问以时政得失,元膺论奏,词甚激切,上嘉其刚正。翌日,谓宰臣曰:’吕元膺谠言直气,今欲留在左右,使言得失,卿等以为何如?’李藩、裴垍进贺曰:’陛下纳谏,超冠前王,乃宗社无疆之福。臣等不能广求直士,又不能数进直言,孤负圣心,合当罪责。今请以元膺复为给事中,以备顾问。’上悦而从之。

又曰:李逊为给事中,尝论时政,以为事君之义,有犯无隐,陈诚启沃,不必择辰。今君臣敷奏乃候只日,是毕岁臣下睹天颜,献可否,能几何?宪宗嘉之。

又曰:元和十四年,以抚州司马令狐通为右卫将军、给事中。崔植封还制书,言通前刺史寿州,用兵失律,前罪未塞,不宜遽加奖用。上命宰臣谕植,以通父彰有功,不忍弃其子。其制方行。

又曰:韦弘景为给事中,屡有封驳。时有刘士经以驸马交通邪倖,自检校官用为太仆卿,弘景执奏不可;中人宣谕再三,弘景不为之回。穆宗怒,乃令弘景使安南邕容宣慰,时论翕然推重。

又曰:郭承嘏为给事中。开成元年出为华州刺史,诏方下,两省迭诣中书,求承嘏出麾之由。给事中卢载封还诏书,奏曰:’承嘏自居此官,继有封驳,能奉其职,宜在锁闱。牧守之才,易为推择。’文宗谓宰臣曰:’承嘏久在黄扉,欲优其禄俸,暂令廉问近关,而谏列拜章,惜其称职,甚美事也。’乃复为给事中。

又曰:于敖迁给事中,昭愍初即位。李逢吉用事,与翰林学士李绅素不叶,遂诬绅,以不测之罪逐於岭外。绅同职驾部郎中知制诰庞严、司封员外郎知制诰蒋防坐绅党,左迁信、汀等州刺史。黜诏下,敖封还诏书,时人以为与严相善,诉其非罪,皆曰:’于给事犯宰执之怒,伸庞、蒋之屈,不亦仁乎?’及驳奏出,乃是论庞严贬黜太轻,中外无不大噱。

《东方朔记》曰:东方朔为中郎,赐帛百匹,给事中。

荀绰《兖州记》曰:袁准字孝尼,有俊才,太始中拜为给事中。

《胡广集》曰:给事中掌侍从左右,无员,位次侍中、常侍,或名儒,或国亲。

《束晳集》曰:员外侍郎及给事、冗从皆是帝室茂亲,或贵游子弟。若悉从高品则非本意,若精乡议则必有降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十九-译文

《六典》说:黄门侍郎,负责辅佐侍中的工作。凡是政策的弛缓或收紧,事务的夺取或放弃,都要参与讨论。如果举行大祭祀,就跟随皇帝上坛参与仪式;皇帝洗手时,就递上巾子;已经戴好巾子后,就将巾子放在篚中,手持酒杯协助献酒。在元正、冬至时,皇帝上朝,就向上奏报天下的祥瑞。

《汉官仪》说:给事黄门侍郎,排在侍中之后,在皇帝左右侍从,沟通内外,负责宫中的事务,因此称为给事中黄门侍郎。

《汉书》说:王音推荐扬雄等待诏,过了一年多,被任命为给事黄门郎。成帝、哀帝、平帝三代都没有调动。

又记载:张禹担任太傅,生病了,成帝亲自前往探望,在床下拜见。张禹有一个小儿子在旁边,多次向他示意。皇帝知道了他的意思,就在前面拜封他为黄门侍郎。

又记载:刘向字子政,宣帝时以中郎的身份担任给事黄门侍郎。

又记载:董贤字圣卿,云阳人,担任太子舍人。董贤在殿下等待时,因美丽自得,哀帝见到他后,喜欢他的仪容,认出他后询问说:‘这是舍人董贤吗?’于是引他上来交谈,任命他为黄门侍郎。

《东观汉记》说:邓闊字秀昭,升任黄门侍郎。当时国家每次发生灾害和旱灾,邓闊亲自站在外面,忧虑憔悴,表情上显现出来,公卿以下的官员都对他表示敬意。汉朝兴起以来,他是外戚中的楷模。

《后汉书》说:马防的儿子马巨为常从小侯,正月即将举行冠礼,特别被任命为黄门侍郎。肃宗亲自到章台,下殿陈列鼎俎,亲自主持冠礼。

《续汉书》说:荀悦字仲豫,升任黄门侍郎。献帝非常喜欢文学,荀悦和他的堂弟荀彧、孔融,都在宫中侍讲。

又《舆服志》说:禁门称为黄闼,由宦官掌管,因此称为黄令。那么黄门郎在黄闼内负责事务,因此称为黄门郎。原本没有固定的人员,这里设置了六人。

又《百官志》说:给事黄门侍郎,官阶六百石,没有固定人数,侍从皇帝左右,负责宫中的事务,沟通内外,诸王朝见时,引导他们就位。

《献帝起居注》说:自从杀了黄门侍郎后,侍中和黄门侍郎出入宫中,机密事务泄露较多。因此王允上奏:侍中和黄门侍郎不得随意出入,不得接待宾客,从此开始。

《汉官》说:尚书郎在明光殿上奏事,宫中的墙壁都涂有胡粉,边缘用丹漆装饰,因此称为丹墀。尚书郎含着鸡舌香跪在下面上奏,黄门侍郎鞠躬跪受。

《汉旧仪》说:黄门郎属于黄门令,每天傍晚进入青琐门拜见,称为夕郎。

《魏志》说:王粲字仲宣,山阳人,十七岁时被司徒征召,下诏任命他为黄门侍郎,但因为西京混乱,都没有就职。

又记载:夏侯玄字太初,年轻时就很有名,弱冠之年担任黄门侍郎。曾经进见,和皇后的弟弟毛曾一起坐下,夏侯玄感到羞耻,不高兴,表情上显现出来。明帝很生气,将他降职为羽林监。

又记载:杜恕字矜伯,担任散骑、黄门侍郎。杜恕真诚以对,不讲究打扮,在朝中不结交私交。每当政事有得失,总是以正言劝谏。因此侍中辛毗等人很器重他。

又记载:夏侯尚字伯仁,是夏侯渊的侄子。文帝和他成为亲友,有谋略和智谋,跟随太祖平定冀州,升任黄门侍郎。

又记载:锺毓字稚叔。十四岁时担任散骑侍郎,机智敏捷,谈笑风生,有父亲的风格。太和初年,蜀相诸葛亮围攻祁山,明帝想要亲自西征,锺毓上疏说:‘策略贵在庙堂之胜,功勋在帷幄之中,不必亲自下殿堂,就能决胜千里之外。皇帝应该镇守中原,以威慑四方。现在正值盛暑,出征不符合诗人的重义,实在不是皇帝顺应天意行动的时候。’于是升任黄门侍郎。

《魏略》说:董遇字季直。献帝时担任黄门侍郎,早晚在宫中侍讲,被皇帝喜爱和信任。

《蜀志》说:费祎字文伟,担任黄门侍郎。丞相诸葛亮南征回来,群臣在几十里外迎接,费祎的年纪和地位都比其他人高,但诸葛亮却命令费祎和自己同车,因此众人对他都十分敬佩。

《吴志》说:孙承字显世。喜欢学习,有文才,写了《萤火赋》流传于世。担任黄门侍郎,和顾荣一起担任侍臣。归命侯世内侍多得罪,只有顾荣、孙承得以免罪。经常让这两个人记录事务,孙承回答询问,皇帝下诏说:‘从今以后任命侍郎,都应该像宗室孙承、顾荣一样。’

又记载:孙皓每次宴会群臣,都让他们喝得酩酊大醉。安排十名黄门郎,特别不给他们酒喝,整天侍立,作为监察过失的官员。宴会结束后,各自上奏他们的过失,对视之过,错误的言论,无不举报。大的过失就加以严厉处罚,小的过失也都视为罪行。

《晋书》说:顾荣,年轻时就很有才华,才华横溢,明朗清澈,在吴国做官,弱冠之年就被举荐为贤良,担任黄门侍郎。当时后进之人都向他推辞,称赞他有天才和声望。

又记载:张华为黄门侍郎,博览群书,能够将千门万户画成地图。

又记载:吴隐之,孝武帝想要任命他为黄门郎,但因为吴隐之的外貌像简文帝,就作罢。

又记载:嵇绍担任给事黄门侍郎。当时侍中贾谧因外戚的宠爱,年轻就担任高职,潘岳、杜武等人都依附于他。贾谧想要和嵇绍结交,嵇绍拒绝不予理睬。等到贾谧被杀,嵇绍当时在宫中,因为不依附邪恶的家族,被封为弋阳子。

《晋书·载记》说:秦朝的黄门郎古成诜,风度翩翩,与众不同,总是以天下的是非为己任。当时京兆韦高仰慕阮籍的为人,在母亲丧期中弹琴饮酒。古成诜听说后流泪说:‘我应当私下用剑杀死他,以弘扬风教。’于是拿着剑去找韦高,韦高害怕逃匿,终身不敢见古成诜。

《齐职仪》说:给事黄门侍郎,四人,官阶六百石,穿着武冠,穿着红色的朝服。汉朝有中黄门、给事黄门,官位相当于大夫,是秦朝的制度。和侍中一起掌管奏文案、赞相威仪,负责这些事务。

《后魏书》说:崔光担任黄门侍郎,从不关心文案,只是从容讨论、辅助文政而已。

又记载:阳平王的儿子元匡,担任黄门侍郎。茹皓开始受到宠爱,百官都有些敬畏他。世宗在从山陵回来时,下诏让元匡陪同乘坐。茹皓登车提起裙子准备上车,元匡劝阻,世宗推辞,茹皓对元匡很生气。当时的人都认为元匡很忠诚。

又记载:任城王的儿子元顺,被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当时领军元乂的威严刑罚特别严重,所有的升迁任命,没有人不去拜访他。元顺只是上表而已,从来没有去拜访元乂,元乂对元顺说:‘你为什么不来见我?’元顺严肃地说:‘天子还年轻,把政事委托给宗室辅佐。叔父应该公正无私,举荐人才报效国家,怎么能卖恩惠,要求私人拜访,这不是我所期望的!’

《北史》说:卢诞被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魏帝下诏说:‘经典容易求得,人师难得,我的孩子们渐渐长大,想要让你成为他们的老师。’于是亲自到晋王的府邸,命令晋王以下的官员都在皇帝面前向他行拜礼。

《隋书》记载:刘行本担任黄门侍郎,文帝曾经因为一件小事而愤怒,当着殿前的面鞭打了一名郎官。刘行本上前进谏,但皇帝没有理会。刘行本于是正色站在皇帝面前说:‘陛下不认为我不称职,才让我站在您的身边。怎么可以轻视我而不加理会呢!’说完,他把笏板放在地上就退了下去。皇帝向他道歉,并原谅了那个被鞭打的郎官。

《唐书》记载:温大雅担任黄门侍郎,他的弟弟温彦将即将担任中书侍郎,两人都担任近侍之职。高祖皇帝对温大雅说:‘我起兵晋阳,是为了你们一家。’

《唐书》又记载:高宗总章元年十月,东天竺乌蔡国长年婆罗门卢伽逸多接受诏令合成丹药,皇帝打算服用。东台侍郎郝处俊进谏说:‘人的寿命有天命决定,从未听说过万乘之主轻率服用外国的药物。过去贞观末年,先帝让婆罗门僧那罗延那婆寐依照他本国的仙方合成长生不老药。胡人既然有异术,搜集灵草和秘石,经过多年才制成。先帝服用后,竟然没有异效。在病重的时候,名医也不知道怎么办,想要把罪责归咎于胡人,但又担心被夷狄取笑。以龟镜为鉴,只有陛下要深思熟虑。’于是皇帝停止了服用。

《唐书》又记载:天宝元年,将黄门侍郎改为门下侍郎。

《五代史·晋书》记载:天福七年,皇帝下诏,门下侍郎的职位排在常侍之下,俸禄与常侍相同。

《三辅决录》记载:卓茂字子康,在元帝时期游学长安,凭借儒学行为担任给事黄门郎。

《三辅决录》又记载:杜恕字矜伯,被任命为黄门侍郎,每次值班在省阁时,威仪庄重。

《三辅决录》又记载:马后立志要克己奉公辅佐皇帝,不因私家之事干涉朝廷,她的弟弟担任黄门郎,直到永平年间都没有升迁。

《英雄记》记载:曹纯字子和,十六岁时担任黄门郎。

《王嘏别传》记载:王嘏字昭先。魏文帝任命王嘏为黄门侍郎,每次王嘏进忠言,文帝都会亲手毁掉奏章,王嘏在禁省中上书时从不封口。皇帝赞赏他如此谨慎。

《柏阶别传》记载:柏阶担任尚书令,文帝巡视时,看到一些年轻的儿子没有裤子,皇帝拍手说:‘大人的儿子怎么可以没有裤子。’当天就任命这三个儿子为黄门郎。

《傅子》记载:王黎担任黄门郎,神采奕奕,心满意足。

刘向的《七略》记载:孝宣皇帝重视申不害的《君臣篇》,让黄门郎张子乔纠正其中的文字。

刘向的《刘向集·书·诫子歆》记载:现在,如果年轻人得到黄门侍郎的职位,那是非常显赫的。新任官职的人都向贵人道谢,磕头时战战兢兢,这样才可能避免灾难。

《唐中宗授韦嗣立黄门侍郎制》记载:身着红袍的近侍,官职仅次于貂蝉;青琐崇班,职责相当于鸳鸯和鹭鸶。这确实是神化之任,是贤才应该承担的。通议大夫韦嗣立,忠诚规矩,孝顺延续,家国昌盛,人辅佐了皇朝。像芝兰一样并秀,如同石阶前谢家的庭院;像骏马一样并驱,有刘山兄弟的风范。进入朝廷,光彩照人,声名传遍三台;外出担任要职,声望流传十部。最近被任命,已经洗净了污点,像雁行一样刚刚出现,公事已经结束,回到了故土;永远怀念那棵荆树,枝条已经被折断;眷恋那座恒山,只剩下了一只鸟。现在提升荣誉,应该继承宠爱。

○给事中

《六典》记载:给事中,对于所有百官的奏章,由侍中审定后,先由给事中阅读并签署,以纠正其中的错误。对于制敕的宣行,大事则称颂德泽,褒扬功业,复奏后请示执行;小事则签署后颁布。对于文武六品以下的官员授职,由相关部门提出人选,考察他们的任职经历深浅,功绩的优劣,了解他们的德行,评估他们的才能;如果官员不称职,事情处理不当,就报告给侍中,然后重新考虑。

《汉仪注》记载:所有给事中,每天上朝拜见尚书,奏事分为左右,因为有事在殿中,所以称为给事中。多由名儒、国亲担任,负责左右顾问。

《汉书》记载:给事,是秦朝的官职,到了汉朝沿袭下来,都是加官,所加的官职可能是大夫、博士、议郎。负责顾问、应对,官位仅次于中常侍。

《汉书》又记载:元帝下诏:‘萧望之辅佐我八年,可以赐予关内侯、给事中的爵位。’

《后汉书》记载:郑众字仲师,因为通晓经书被任命为给事中。

《魏志》记载:秦朗字元明,明帝即位后任命他为内官,担任给事中。每次皇帝的车驾出入,秦朗都跟随在旁边。当时明帝喜欢发怒,多次因为小事而判处死刑,秦朗始终不能阻止,也从未推荐过一个好人,皇帝也因此亲近他;经常向他咨询,经常称呼他的小名阿苏。

《晋书》记载:任熙字伯远,品德高尚,被征召担任给事中。

《晋起居注》记载:武帝太康七年,皇帝下诏:‘郎中张建,忠诚正直,在江表士大夫中受到称赞,应该在中朝任职,任命他为给事中。’

晋武帝下诏:燕王师陈邵,清正廉洁,博通六经,应该留在皇帝身边,以弘扬儒学,可以任命为给事中。

《唐书》记载:卢粲,幽州范阳人,京龙二年升任给事中。当时太子李重俊刚刚被立为太子,韦庶人因为太子不是自己亲生,非常嫉妒,劝说中宗下诏,让太子退还卫府的封地,每年用这些财物来供应自己的使用。卢粲驳斥说:‘皇太子作为继承大统的重要人物,应当享有尊贵的地位,每年的服饰用品自然应该由百官供应。又根据《周官》:‘各种应用的财物,每年年底会合,只有王和太子应用的物品不会会合。’这表明储蓄的费用,都是与王相同的。现在与列国诸侯一样,接受封地,这难道是所说的遵循古代法典,为将来制定法则吗?如果认为青宫刚开始,服饰用品的来源自然应该广泛使用库房物品,不能长期保留在封地。’皇帝听从了卢粲的建议。

《唐书》又记载:卢粲升任给事中,当时安乐公主的丈夫武崇训被太子李重俊所杀,特别追封为鲁王,让司农少卿赵履温监护葬事。赵履温劝说公主上奏请求按照永泰公主的旧例,为武崇训建造陵墓,皇帝听从了她的请求。卢粲驳斥说:‘我思考陵墓的称呼,本来属于皇王和储君等人。自从皇家以来,诸王和公主的墓没有称为陵的,只有永泰公主因为受到特殊恩宠而特别安葬,事情超出了常规,不应该借用永泰公主的名字。请按照贞观以来诸王的旧例,足以得到丰厚的待遇。’皇帝亲自下敕答复说:‘安乐公主和永泰公主没有区别,合葬的意义,古今都是一样的,鲁王因此特别建造陵墓,不必固执己见。’卢粲又上奏说:‘我听说陵墓的称呼,是施加于尊贵的人,不属于王公以下的人。而且鲁王如果要讨论亲等,那么他比雍王守礼更亲近,雍王的墓尚且不称为陵,鲁王更不能因为娶了公主而加封。而且君主的行为要记载在史册上,或者查阅过去的典籍,或者考察前朝的事例,我检查了贞观以来,驸马的墓没有称为陵的;而且君主的礼服与旁系亲属断绝,这是为了不仅仅亲近自己的亲人,不仅仅抚养自己的子女。陛下把对子女的恩爱施加到他们的丈夫身上,赠送的财物和哀荣已经足够,怎么可以让上下不分、君臣一体呢!’皇帝最终依照卢粲的建议。

又说:李藩担任给事中时,如果对制令有不同意见,就在黄敕后面批注。有官吏说:‘应该在旁边连上白纸。’李藩说:‘用白纸是写文书,怎么能说是批注敕令呢!’裴垍向皇帝进言,认为李藩是宰相之才。

又说:宪宗任命同州刺史吕元膺再次担任给事中。当初,吕元膺从给事中调任同州,等到入宫谢恩时,皇帝问他时政的得失,吕元膺直言不讳地论奏,言辞非常激切,皇帝赞赏他的刚正。第二天,皇帝对宰相们说:‘吕元膺敢于直言,直率而有正气,现在想留他在身边,让他能直言得失,你们认为如何?’李藩、裴垍进言祝贺说:‘陛下接受忠言,超过了前代的君王,这是国家社稷无穷的福气。我们既不能广泛寻找正直之士,又不能多次进言直话,辜负了圣上的心意,应该受到责罚。现在请让吕元膺再次担任给事中,以便作为顾问。’皇帝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建议。

又说:李逊担任给事中时,曾经议论时政,认为事奉君主的道义,应该有错就犯,有隐就揭,直言不讳,不必选择吉日。现在君臣奏事要等到单日,这样一年中臣子能见到皇帝,提出可否的机会能有几次?宪宗对此表示赞赏。

又说:元和十四年,任命抚州司马令狐通为右卫将军、给事中。崔植将制书封还,说令狐通之前担任寿州刺史时,用兵不守纪律,前罪未得宽恕,不宜立即给予奖赏。皇帝命令宰相告诉崔植,因为令狐通的父令狐彰有功,不忍心抛弃他的儿子。这个制令才得以实施。

又说:韦弘景担任给事中,多次有封驳。当时有刘士经因为驸马的职务与奸佞之人交往,从检校官升任太仆卿,韦弘景坚持上奏认为不可;宦官多次传达皇帝的旨意,韦弘景不为所动。穆宗发怒,于是命令韦弘景出使安南邕容宣慰,当时的舆论一致推崇他。

又说:郭承嘏担任给事中。开成元年他被任命为华州刺史,诏书刚下达,两省官员纷纷到中书省,询问郭承嘏出京任职的原因。给事中卢载将诏书封还,上奏说:‘郭承嘏自从担任这个官职以来,一直有封驳的行为,能够履行他的职责,应该留在宫中。至于地方官的才能,容易推选。’文宗对宰相说:‘郭承嘏在黄门任职已久,想给他优厚的俸禄,暂时让他去调查关中地区,而谏官们上奏章,惋惜他称职,这是一件好事。’于是郭承嘏再次被任命为给事中。

又说:于敖升任给事中,昭愍刚刚即位。李逢吉掌权,与翰林学士李绅素来不和,于是诬陷李绅,以不可测的罪名将他流放到岭外。李绅的同职驾部郎中知制诰庞严、司封员外郎知制诰蒋防因为与李绅结党,被贬为信、汀等州刺史。贬黜的诏书下达后,于敖将诏书封还,当时的人认为他与庞严关系好,为他辩护,都说:‘于给事触怒了宰相,伸张了庞、蒋的冤屈,这不是仁义的行为吗?’等到驳议出来后,发现是认为庞严被贬得太轻,朝廷内外都感到惊讶。

《东方朔记》说:东方朔担任中郎,赏赐给他一百匹丝帛,担任给事中。

荀绰《兖州记》说:袁准字孝尼,有出众的才华,太始年间被任命为给事中。

《胡广集》说:给事中掌管侍从左右,没有固定的人数,地位仅次于侍中、常侍,有时是名儒,有时是皇亲国戚。

《束晳集》说:员外侍郎以及给事、冗从都是皇帝的近亲,或者是贵族的子弟。如果全部按照高品级来选拔,那就不是本意了,如果严格乡议,就必然会有降级的情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十九-注解

黄门侍郎:见“黄门侍郎”解释。

六典:古代的六部官制。

政之弛张:指政治的宽松与收紧,即政治政策的调整。

事之与夺:指事务的给予与剥夺,即对事务的处理和决定。

元正:古代指一年的开始,即农历正月初一。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指太阳到达黄经270°时,通常在农历十一月或十二月。

祥瑞:指吉祥的征兆,通常指自然界或社会现象中预示着吉祥的征兆。

给事中:给事中,古代官名,是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主要负责审核诏令、奏章等。

汉官仪:《汉官仪》是古代中国的一部官制书,详细记载了汉朝的官制、礼仪等。

给事黄门侍郎:指担任给事中黄门侍郎这一官职的人。

待诏:指等待皇帝召见,等待任用。

太傅:古代官职,是皇帝的高级顾问,负责教育太子。

中郎:古代官职,属于宫廷中的中级官员。

太子舍人:太子舍人是太子的属官,负责太子的日常事务。

舍人:古代官职,多指宫廷中的低级官员。

侍讲:古代官职,负责为皇帝或太子讲解经书。

禁中:指皇宫内部。

禁门:指皇宫的门户。

黄闼:指皇宫的黄门。

给事黄闼之内:指在黄门内负责给事的工作。

丹墀:指宫殿前的红色台阶。

青琐门:指皇宫中的一道门。

司徒:古代官职,是三公之一,负责掌管礼仪、教化等事务。

羽林监:古代官职,负责掌管羽林军。

散骑:古代官职,属于宫廷中的低级官员。

机事:指机密事务。

王允:东汉末年的政治家,曾任黄门侍郎。

尚书郎:古代官职,负责处理尚书省的文书。

胡粉:一种化妆品,古代女子常用。

丹漆:红色油漆。

青琐门拜:指在青琐门前行拜礼。

司徒辟:指被司徒征召。

散骑侍郎:古代官职,属于宫廷中的中级官员。

机捷谈笑:指机智敏捷,善于言谈。

帷幄:指军帐,比喻决策之地。

中土:指中原地区。

侍讲禁中:指在皇宫内为皇帝或太子讲学。

舆服志:《舆服志》是《汉书》的组成部分,记载了古代的服饰制度。

禁门曰黄闼:指皇宫的禁门称为黄闼。

黄令:指黄门令,负责管理黄门。

百官志:《百官志》是《汉书》的组成部分,记载了汉朝的官制。

献帝起居注:《献帝起居注》是记载东汉献帝日常活动的史书。

尚书:古代官职,负责处理国家政务。

明光殿:古代宫殿名,位于皇宫内。

省中:指尚书省。

胡粉涂壁:指在省中用胡粉涂抹墙壁。

丹漆地:指用丹漆涂地。

鸡舌香:一种香料,古代官员在奏事时口含以消除口臭。

对揖跪受:指官员在奏事时行礼并跪受皇帝的指示。

汉旧仪:《汉旧仪》是记载汉朝礼仪的书籍。

魏志:指《三国志》。

魏略:《魏略》是记载魏国历史的书籍。

蜀志:《蜀志》是《三国志》的组成部分,记载了蜀汉的历史。

吴志:《吴志》是《三国志》的组成部分,记载了吴国的历史。

孙皓:三国时期吴国的最后一位皇帝。

晋书:《晋书》是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了晋朝的历史。

齐职仪:《齐职仪》是记载南朝齐官制的书籍。

后魏书:《后魏书》是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了北魏的历史。

北史:《北史》是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了北朝的历史。

文帝:指汉文帝刘恒,西汉的皇帝。

殿前:指宫殿的前面,是皇帝处理政务和举行大典的地方。

笞:古代的一种刑罚,用竹板打人。

进谏:向皇帝提出忠告或建议。

帝:指皇帝。

笏:古代官员上朝时手持的狭长板子,用于记录或备忘。

上谢之而原所笞者:皇帝向刘行本道歉,并原谅了被笞打的那位郎官。

温大雅:唐代著名文学家,曾任黄门侍郎。

彦将:温大雅的弟弟。

中书侍郎:中书侍郎是古代官名,属于中书省的官员,负责处理政务。

高祖:指唐高祖李渊,唐朝的开国皇帝。

晋阳:古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是唐朝的起兵之地。

东天竺乌蔡国:古国名,位于今天的印度。

婆罗门:印度古代的四个种姓之一,是祭司和学者的阶层。

卢伽逸多:东天竺乌蔡国的长年婆罗门。

丹:一种药物。

饵:服用。

东台侍郎:东台侍郎是唐代官名,属于东台,负责监察事务。

郝处俊:唐代官员,曾任东台侍郎。

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龟镜:见“龟镜”解释。

天宝元年: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公元742年。

门下侍郎:门下侍郎是古代官名,属于门下省,负责处理皇帝的日常事务。

常侍:常侍是古代官名,属于皇帝的亲近官员,负责在皇帝身边侍奉。

给事黄门郎:给事黄门郎是古代官名,属于给事中,负责在皇帝身边处理机密事务。

卓茂:东汉时期的名士,曾任给事黄门郎。

杜恕:东汉时期的官员,曾任给事黄门郎。

马后:东汉时期的皇后,马援的女儿。

曹纯:三国时期魏国的官员,曾任黄门郎。

王嘏:三国时期的官员,曾任黄门侍郎。

禁省:皇帝的宫禁。

尚书令:尚书令是古代官名,属于尚书省,负责处理政务。

刘向: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曾任黄门郎。

七略:刘向所著的一部分类目录书。

孝宣皇帝:指汉宣帝刘询,西汉的皇帝。

申不害: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家。

君臣篇:申不害所著的著作。

张子乔:西汉时期的黄门郎,负责校正书籍。

刘向集:刘向所著的文集。

诫子歆:刘向给儿子刘歆写的家书。

韦嗣立:唐代官员,曾任黄门侍郎。

绛衣:红色的衣服,古代官员的服饰。

秩亚貂蝉:官职的等级。

青琐:古代宫殿的名称。

鸳鹭:古代皇帝的近臣。

侍中:古代官名,属于中书省,负责处理政务。

制敕:皇帝的命令。

文武六品以下授职:文武官员中六品以下的官员。

仕历:官员的任职经历。

功状:官员的功绩。

殿最:官员的排名。

德行:官员的品德。

才艺:官员的才能。

阿苏:秦朗的小名。

立德:树立德行。

邈然:高远的样子。

江表士大夫:见“江表士大夫”解释。

中朝:中央朝廷。

冯熊:古代的官职。

十部:古代的行政区划。

鸾渚:古代的湖泊。

蒿里:古代的墓地。

荆树:比喻亲情。

皂盖:古代官员的车辆。

黄枢:古代官员的官署。

秦官:秦朝的官职。

博士:古代的学者。

议郎:古代的官员。

关内侯:见“关内侯”解释。

萧望之:见“萧望之”解释。

明经:古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主要测试对儒家经典的理解。

秦朗:见“秦朗”解释。

明帝:指魏明帝曹叡。

内官:见“内官”解释。

发举:见“发举”解释。

大辟:见“大辟”解释。

立德邈然:见“立德邈然”解释。

征拜:见“征拜”解释。

郎中:古代的官职,属于尚书省。

六籍:古代的六经,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左右顾问:在皇帝身边提供咨询。

元帝:指汉元帝刘奭。

傅:辅佐。

赐爵:授予爵位。

郑众:东汉时期的官员。

车驾:皇帝的车队。

卢粲:唐代官员。

幽州范阳:古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京龙二年:唐代年号,公元719年。

时节愍太子:唐代太子李重润。

韦庶人:唐代官员韦安石的女儿,后来被废黜为庶人。

卫府:古代的军事编制。

封物:封地所赐之物。

青宫:太子的居所。

青宫初启:太子刚刚即位。

支库物:国库的物资。

藩封:封地。

宪章:法律。

垂法将来:为将来制定法律。

青宫初启,服用所资自当广支库物:太子即位后,其日常所需应由国库提供。

鲁王:指武崇训。

司农少卿:古代的官职,属于司农寺,负责农业和财政。

赵履温:唐代官员。

讽:劝告。

永泰公主:唐玄宗的女儿,死后被追封为永泰公主。

陵:古代帝王的墓地。

尊极:尊贵之极。

王公已下:王公以下的官员。

亲等第:亲戚的等级。

雍王守礼:唐玄宗的儿子,被封为雍王。

驸马:皇帝的女婿。

傍期:亲近的人。

赠赗:赠送葬礼用品。

哀荣:哀悼和荣耀。

上下无辨:上下等级不分。

君臣一贯:君臣关系一致。

李藩:李藩,唐代人物,曾任给事中,负责审核制敕,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

制、敕:制、敕,指皇帝的命令和诏书,是古代皇帝发布政令的重要形式。

黄敕:黄敕,指皇帝亲自签署的敕令,具有最高的权威。

裴垍:裴垍,唐代人物,曾任宰相,以清廉著称。

宪宗:宪宗,指唐宪宗李纯,唐朝皇帝,以改革政治、重用贤能著称。

同州刺史:同州刺史,古代官名,同州的地方行政长官。

谠言直气:谠言直气,指直言不讳、敢于直言进谏的气概。

给事中吕元膺:给事中吕元膺,唐代人物,曾任给事中,因直言进谏而受到皇帝的赏识。

李逊:李逊,唐代人物,曾任给事中,以敢于直言进谏著称。

元和十四年:元和十四年,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即公元819年。

抚州司马令狐通:抚州司马令狐通,唐代人物,曾任抚州司马和给事中。

崔植:崔植,唐代人物,曾任宰相,因直言进谏而受到皇帝的赏识。

穆宗:穆宗,指唐穆宗李恒,唐朝皇帝,以宽厚著称。

郭承嘏:郭承嘏,唐代人物,曾任给事中,因敢于直言进谏而受到皇帝的赏识。

开成元年:开成元年,唐文宗李昂的年号,即公元836年。

翰林学士:翰林学士,古代官名,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和文章。

东方朔:东方朔,西汉时期的人物,以机智幽默著称。

荀绰:荀绰,东晋时期的人物,著有《兖州记》。

袁准:袁准,字孝尼,东晋时期的人物,有俊才。

胡广集:胡广集,指胡广的文集。

员外侍郎:员外侍郎,古代官名,是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

冗从:冗从,古代官名,是皇帝身边的侍从官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十九-评注

此段古文描述了李藩在担任给事中时,对于敕令的批改态度。李藩坚持在黄敕后批改,而非使用白纸,体现了他对于制度规定的尊重和严谨。他对于‘批敕’这一行为的定义,显示出他对文书的严肃态度,以及对古代文书制度的理解。裴垍将此事上报皇帝,认为这是宰相应有的器度,反映了古代官员对职责的重视和对人才的推荐。

宪宗对吕元膺的提拔,体现了皇帝对于直言直行的官员的欣赏。吕元膺在谢恩时直言时政得失,得到了宪宗的嘉许。宪宗询问宰臣是否愿意让吕元膺留在身边,李藩和裴垍表示赞同,并以此作为对皇帝纳谏的赞誉,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直言进谏方面的不足。

李逊作为给事中,对于时政的评论,表现了他事君的忠诚和直率。他认为事君应该有犯无隐,直言不讳。他的言论得到了宪宗的认可,这反映了古代君主对于直言直行官员的重视。

元和十四年,令狐通被任命为给事中,但崔植认为其前罪未除,不宜重用。皇帝考虑到令狐通父亲的功绩,决定仍然任命。这一事件体现了古代皇帝在用人时的权衡与考量。

韦弘景作为给事中,对于刘士经的任命提出异议,坚持原则,不因权势而改变立场。他的行为得到了时人的推崇,这反映了古代官员对于职责的坚守和对正义的追求。

郭承嘏在担任给事中期间,多次封驳,表现出他的尽职尽责。他在离开华州刺史职位时,官员们对他的去留表示关心,这反映了古代官员之间的人际关系。

于敖在李逢吉当权时,敢于直言,保护了庞严和蒋防,体现了他的正直和仁爱。他的行为得到了时人的赞扬,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官员在政治斗争中的勇气。

《东方朔记》和《荀绰《兖州记》分别记载了东方朔和袁准的事迹,反映了古代给事中这一职位的重要性以及官员的选拔标准。

《胡广集》和《束晳集》中对给事中的职责和地位进行了描述,说明了给事中在古代政治体制中的位置,以及其与皇帝、官员之间的关系。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十九》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02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