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二十八-原文
○卫尉卿
《六典》曰:卫卿之职,掌邦国器械、文物之事,总武库、武器、守宫三署之官属;少卿为之贰。
凡大祭祀、大朝会,则供具羽仪、节钺、金戟、帷帟、茵蓆之属。
《汉书·百官表》曰:卫尉,秦官也,掌宫门卫屯兵。汉因之。景帝初,更名中大夫,后元年改为卫尉。
《东观汉记》曰:光武二十三年,太尉鲍昱兼卫尉。永元三年,司徒丁鸿兼卫尉。
《后汉书》曰:铫,(音遥。)期字次况,颍川人也。拜卫尉卿,期重於信义,忧国忧主,其有不得於心,必犯颜谏诤。
《续汉书》曰:阴兴为卫尉,每诸将出征伐,身行劳问,无所爱惜。
又曰:马光字叔山,为卫尉卿。上以光谨敕小心,周密畏慎,特亲异之。
又曰:窦固字孟孙,为卫尉卿。两宫宿卫见重当时,仁厚谦恭,甚有名称。
又曰:赵喜字伯阳,为卫尉,尽心事上,夙夜匪懈。母没,上疏乞守服,不许,遣使释服。
又《百官志》曰:卫尉卿,秩中二千石,掌官服、卫士、公车令、百官卫士、左右都虞候、宫掖门司马皆属焉。
《魏志》曰:辛毗为卫尉,清平。与徐邈、胡质,皆以忧国忘私,不营产业,赐穀二千斛、钱三十万,布告天下。
又曰:田预为并州刺史。征为卫尉。屡乞逊位,司马宣王以预克壮,书谕未听。预书答曰:’年过七十而以居位,譬犹钟鸣漏尽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遂因称疾。
又曰:辛毗字佐治,为卫尉卿。帝方修殿舍,毗谏曰:’诗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吴志》曰:严畯为孙权立吴及称尊号。畯尝为卫尉,禄赐皆散之亲戚知故,家常不充。
《晋书》曰:石崇拜卫尉,与潘岳谄事贾谧。谧与之亲善,号’二十四友。’广成君每出,崇降车路左,望尘而拜,其佞如此。
《宋书》曰:南郡王义宣子恢为侍中,领卫尉。晋氏过江不置卫尉,世祖欲重城禁,故复置卫尉,自恢为始也。
《唐书·官品志》曰:卫尉卿位视侍中,掌宫门屯兵,卿每月、丞每旬行宫徼,纠察不法,统武库令、公车司马令。
《汉官解诂》曰:卫尉主宫阙之内,卫士於垣下为庐,各有员部。凡居宫中者,皆置籍於门,按其姓名,有医巫僦人当入者,本官长吏为封启,传审其印信,然后内之。人有籍者,皆复有符,用木长二寸,以所长官两字为铁印分符。当出入者,按籍毕,复齿符乃引内之也。其有官位得出入者,令执御者各传呼,前后以相通,从昏至晨分部行夜。夜有行者辄前曰:’谁!谁!’若此不懈,终岁更始,所以重慎宿卫也。
《汉书旧仪》曰:卫尉寺在京内,胡广云:’宫阙之内,卫士於周垣下为庐者,若今之伏宿屋矣。’
○武库令
《六典》曰:武库令掌藏邦国之兵仗器械,辨其名数,以备国用;丞为之贰。
《汉书·百官表》曰:执金吾属官,有武库令。
又曰:杜钦为大将军,武库令职闲无事,钦所好也。
又曰:武库令一人。昔武王伐纣,散牛放马,倒载干戈,韬以虎皮而藏诸武库。武库之职,由来尚矣。
《续汉书》曰:武库令一人,秩六百石,主兵器。
《晋书》曰:乐广欲会荆杨士人,武库令黄庆进陶侃於广。人或非之,庆曰:’此子终当远到,复何疑也。’
○守宫令
《六典》曰:守宫令掌邦国供帐之属,辨其名物,会其出入。
凡大祭祀、大朝会及巡幸,则设王公、百官位於正殿南门外。
《续汉书》曰:少府属官有守宫令、丞,主御纸笔墨及财物诸用,并封书泥之事。
《魏志》曰:荀彧字文若,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举孝廉,拜守宫令。
董巴《汉中官传》曰:守宫,禁内署令,秩千石,在省内用中人,省外士人。
《齐职仪》曰:守宫,周掌舍之职,王行为帷宫,即其任也。
○公车令
《汉书》曰:张释之为公车令。
《续汉书》曰:公车司马令,掌宫南门。凡吏民上书、四方贡献及征诣公车者,皆掌之。
又曰:周垂字子居,拜侍御史、公车司马令,不畏强御,以是见怨於幸臣。
应劭《汉官仪》曰:公车司马令,周官也,秩六百石,冠一梁,掌殿司马门。徼夜宫中,天下上事及阙下凡所征召,皆总领之。李邵以公车司马入为侍。
○宗正卿
《六典》曰:宗正卿之职,掌九族、六亲之属籍,以别昭穆之序,并领崇玄署;少卿为之贰。
《汉书》曰:宗正,秦官也。(应劭曰:周成王时,形伯入为正。)掌亲属。
又曰:刘德字路叔,修黄老术,有智略,少时数言时事,召见甘泉宫。武帝谓之’千里驹’。昭帝初为宗正丞,后为宗正卿。德妻死,大将军欲以女妻之,德不敢,畏盛满也。
又曰:刘向字子政,元帝时萧望之、周堪荐向宗室,忠直明经有行,为宗正。
《东观汉记》曰:刘般字伯兴,迁宗正。在朝廷竭忠尽节,勤身忧国,夙夜不怠,数纳嘉谋,州郡便宜,清净畏慎,受职修治,振施宗族。
又曰:刘平字公子,以仁孝著闻。永平三年,为宗正卿。
《后汉书》曰:刘轸字君文,梁孝王胤为宗正,卒官,遂代掌宗正焉。
《续汉书》曰:宗正卿一人,秩二千石,掌序录王国嫡庶之次,及诸宗室亲属远近,郡国岁计,上宗室名籍。
《晋起居注》曰:咸宁元年,以太中大夫王览为宗正卿。
又曰:太始二年,以侍中中书监朱整为宗正卿。
《后魏书》曰:杜铨。初,密太后父豹丧在濮阳,世祖欲命迎葬於邺,谓司徒崔浩曰:’天下诸杜,何处望高?’浩对京兆为美。世祖曰:’朕今方改葬外祖,意欲取京兆杜中长老一人,以为宗正,命营护凶事。’浩曰:’中书博士杜铨,其家今在赵郡,是杜预之后,於今为诸杜最。’即命诏之。及见,铨器貌瑰雅,世祖感悦,谓浩曰:’此真吾所欲也。’以为宗正。
《唐书·官品志》曰:宗正卿,位视列曹尚书,主皇室外戚之籍,以宗室为之。
《石氏星经》曰:宗正二星,在帝座东南。
《山公启事》曰:羊祜忠笃宽厚,然不长理剧,宗正卿缺,不审可转作否?
○宗正少卿
《后魏职令》曰:宗正卿第四品上,第二清用懿清和识参教典者,先尽皇宗,无则用庶姓。
○宗正丞
《六典》曰:宗正丞,掌判寺事。
○太仆卿
《六典》曰:太仆卿掌邦国厩牧、车舆之政令,总乘黄、典厩、典牧、章府四署及诸监、牧之官属;少卿为之贰。凡国有大礼及大驾行幸,则供其五辂属车之属。
《尚书·冏命》曰:穆王命伯冏为周太仆正,(伯冏戍名为太仆,作大御中大夫也。)作《冏命》曰:’昔在文武,聪明齐圣,小大之臣,咸怀忠良。今予命汝作太仆正,正於群仆侍御之臣。’
《周礼》曰:太仆正,掌正王之服位,出入王之大命,掌诸侯之复逆。王视朝,前正位而退,入亦如之。建路鼓於大寝之门外而掌其政,以待达穷者与遽令;闻鼓声则速逆御仆与御庶子。祭祀、宾客、丧纪,正王之服位,诏法仪,赞王牲事。王出入,则自在左驭而前驱。
《汉书》曰:夏侯婴自上初起沛,常为太仆,竟高祖世以太仆事惠帝,惠帝崩,以太仆事高后。高后崩,代王之来,婴与东牟侯入清宫,以天子驾迎代王,共立文帝,复为太仆。
又曰:《百官表》曰:’太仆掌舆马。属官有大厩、未央厩、象马三令。又车府、路軨、(音灵。)骑马、骏马四令丞;又龙马、闲驹、橐泉騊駼、承华五监长丞;又边郡六牧苑令,各三丞;又牧橐、昆蹄令、丞皆属焉。’
《东观汉记》曰:祭(侧界切。)彤膂力过人,常贯三百斤弓,马为太仆;从帝过孔子讲堂,帝指子路室曰:’太仆,吾之御侮也。’
《后汉书》曰:征祭彤为太仆。彤在辽东几三十年,衣无兼副。显宗既嘉其功,又美彤清约,拜日赐钱一百万、马三匹、衣被、刀剑下至居屋什物,大小无不悉备。
《续汉书》曰:赵岐字台卿,献帝以为太仆,持节安慰天下。
又《百官志》曰:太仆秩中二千石,掌车马。天子出,奉驾;大驾则驭。
《魏志》曰:国渊字子尼,迁太仆。居列卿位,布衣疏食,禄赐散之旧故宗族,以恭俭自守。
又曰:潘尼字正叔,侍中为太仆,造《乘舆箴》。
《汉旧仪》曰:太仆牧师诸苑三十六所,分布北边,以郎为苑监官。奴婢三万人,分养三十万头,择取给六厩,牛羊无数,以给牲牺。
《汉杂事》曰:石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庆於兄弟中最为简易,而犹如此。
又曰:公孙贺以太仆为丞相,子敬声代为太仆。
《晋诸公赞》曰:郭展为太仆,留心於养生,是以厩马充牣;其后征吴,得以济事。
《唐书·官品志》曰:太仆卿位视黄门侍郎,统南马牧、左右牧、龙厩、内外厩丞。
○乘黄令
《六典》曰:乘黄令掌天子车辂,辨其名数与驯驭之法;丞为之贰。
《宋书》曰:乘黄令,晋官也。主乘舆金根车及安车、追锋诸众车马。
《齐职仪》曰:乘黄,兽名也。龙翼马身,黄帝乘之而仙,后人以名厩。
○厩令
《六典》曰:典厩令掌系饲马牛,给养杂畜之事;丞为之贰。
《汉书》曰:太仆属官有大厩、未央厩、象马三令,各五丞一尉。又车府、辂軨、骑马、骏马四令、丞;(晋约曰:汉仪注,大厩,名也,主马万匹也。)又龙马、闲驹、橐泉、(如淳曰:厩在橐泉宫下。)騊駼、承革五监长、丞;牧橐、昆蹄令丞。(应劭曰:橐,橐驼。昆蹄,好马名也。如淳曰:因以名厩也。)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象马为桐马。(应劭曰:主乳马取其汁,桐洛之味酢可饮,因以名官相动。)
又曰:苏武为栘中监。(移中,厩名,音移。)
又曰:上官桀迁未央厩,上体不安,及愈,见马瘦,上怒曰:’汝以我不复见马耶!’桀曰:’圣体不安,日夜忧惧,意诚不在马。’言未卒,泣数行下,上以为忠。
《齐职仪》曰:诸厩有圉师、牧人,养马之官;校人,掌王之马正也。
○车府令
《六典》曰:车府令掌王公已下车骆,辨其名数及驯驭之法,丞为之贰。
《史记》曰:赵高为秦车府令。
《汉书·百官表》曰:太仆属官,有车府令一人,六百石;丞一人。
《东观汉记》曰:永平中,车驾出,信阳侯阴就干车骑突卤簿,车府令齐国徐匡就车收御者送狱,诏书谴匡,匡自系不出。吴良上书言:’信阳侯骄慢,干突车骑,无大臣礼,大不敬。匡执法守正而下狱,臣恐陛下政化由是隳矣。’於是诏出匡,左迁为即丘长。
《齐职仪》曰:车府署,周有巾车典辂之职,辨五辂之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二十八-译文
《六典》说:卫尉卿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武器、文物等事务,总管武库、武器、守宫三署的官员;少卿作为副手。在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朝会时,提供羽毛仪仗、节钺、金戟、帷幕、垫席等物品。
《汉书·百官表》说:卫尉是秦朝的官职,负责宫门的守卫和驻军。汉朝沿袭了这个职位。景帝初期,更名为中大夫,后元年初又改为卫尉。
《东观汉记》说:光武帝二十三年,太尉鲍昱兼任卫尉。永元三年,司徒丁鸿兼任卫尉。
《后汉书》说:铫期,字次况,颍川人。被任命为卫尉卿,他重视信义,忧国忧民,如果心中有不满,必定会冒犯皇帝直言进谏。
《续汉书》说:阴兴担任卫尉,每当将领们出征,他亲自走访慰问,毫不吝惜。
又记载:马光,字叔山,担任卫尉卿。皇帝认为他谨慎小心,周密谨慎,特别亲近他。
又记载:窦固,字孟孙,担任卫尉卿。在两宫宿卫中受到重视,仁厚谦恭,很有名。
又记载:赵喜,字伯阳,担任卫尉,全心全意事奉皇帝,日夜不懈。母亲去世后,他上书请求守丧,但没有被允许,皇帝派人让他脱去丧服。
又《百官志》说:卫尉卿的官阶为中二千石,负责官服、卫士、公车令、百官卫士、左右都虞候、宫掖门司马等事务。
《魏志》说:辛毗担任卫尉,清廉平和。与徐邈、胡质一样,都以忧国忘私,不经营产业,被赐予二千斛谷、三十万钱,布告天下。
又记载:田预担任并州刺史。后来被征召为卫尉。他多次请求辞去职位,司马宣王认为他还年轻力壮,写信劝阻他没有同意。田预回信说:‘年纪过了七十还居官位,就像钟声响起、漏壶滴尽却还要夜行不止,这是罪人。’于是他假装生病。
又记载:辛毗,字佐治,担任卫尉卿。皇帝正在修建宫殿,辛毗劝谏说:‘诗经中说:人民已经很辛苦了,可以稍微休息一下。’
《吴志》说:严畯为孙权建立吴国并称帝。严畯曾经担任卫尉,他的俸禄和赏赐都分给了亲戚和朋友,家中常常不富裕。
《晋书》说:石崇担任卫尉,与潘岳巴结贾谧。贾谧与他亲近友好,号称‘二十四友’。广成君每次出行,石崇都会下车站在路左边,望着尘土行礼,他的谄媚就是这样。
《宋书》说:南郡王义宣的儿子刘恢担任侍中,兼任卫尉。晋朝南渡后没有设置卫尉,世祖想要加强城禁,因此重新设置卫尉,从刘恢开始。
《唐书·官品志》说:卫尉卿的职位相当于侍中,负责宫门的驻军,卿每月、丞每旬巡视宫中,纠察不法,统管武库令、公车司马令。
《汉官解诂》说:卫尉负责宫内的事务,卫士在宫墙下搭建庐舍,各有固定的编制。所有居住在宫中的人,都在门口登记,检查他们的姓名,有医生、巫师、商贩等需要进入的人,本官的长官为他们开具证明,传递审查他们的印章,然后才能进入。有登记的人,都还有符信,用长二寸的木头,用长官的名字作为铁印分符。当需要出入的人,检查完登记后,再咬合符信才能进入。有官位的人可以出入,命令守卫人员依次传呼,从黄昏到清晨分部巡逻。夜间有行人就上前说:‘谁!谁!’这样不懈,终年更替,以此来重视宿卫的安全。
《汉书旧仪》说:卫尉寺位于京内,胡广说:‘宫内,卫士在宫墙下搭建的庐舍,就像现在的伏宿屋。’
《六典》说:武库令负责保管国家的兵器器械,辨别它们的名称和数量,以备国家使用;副手是丞。
《汉书·百官表》说:执金吾的属官中有武库令。
又记载:杜钦担任大将军,武库令职位清闲无事,是杜钦所喜欢的。
又记载:武库令一人。从前武王伐纣,散放牛马,收起武器,用虎皮包裹后藏在武库中。武库的职责,历史悠久。
《续汉书》说:武库令一人,官阶六百石,负责兵器。
《晋书》说:乐广想要召集荆扬地区的士人,武库令黄庆推荐了陶侃给乐广。有人对此表示反对,黄庆说:‘这个人最终会有大成就,还有什么可疑的呢?’
《六典》说:守宫令负责国家供应的帐幕等物品,辨别它们的名称和用途,记录它们的出入。在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朝会以及巡视时,将王公、百官的座位安排在正殿南门外。
《续汉书》说:少府的属官中有守宫令、丞,负责御用纸笔墨及财物等用途,以及封印泥的事情。
《魏志》说:荀彧,字文若,年轻时,南阳何颙认为他与众不同,说:‘这是辅佐王者的才能。’他被举荐为孝廉,担任守宫令。
董巴《汉中官传》说:守宫,禁内署令,官阶千石,在宫内使用宦官,宫外使用士人。
《齐职仪》说:守宫,周朝掌舍的职责,王行时在帷宫中,就是他的职责。
《汉书》说:张释之担任公车令。
《续汉书》说:公车司马令,负责宫南门。所有官员上书、四方贡献以及征召到公车的人,都由他负责。
又记载:周垂,字子居,被任命为侍御史、公车司马令,不畏强权,因此被宠臣所怨恨。
应劭《汉官仪》说:公车司马令,是周朝的官职,官阶六百石,戴一梁冠,负责殿司马门。夜间在宫中巡逻,天下上奏的事务以及阙下的征召,都由他总领。李邵因担任公车司马令而进入朝廷。
《六典》说:宗正卿的职责是掌管九族、六亲的属籍,以区别昭穆的顺序,并领导崇玄署;少卿作为副手。
《汉书》说:宗正,是秦朝的官职。(应劭说:周成王时,形伯入宫为正。)负责亲属事务。
又记载:刘德,字路叔,修习黄老之术,有智谋,年轻时多次谈论时事,被召见于甘泉宫。武帝称他为‘千里驹’。昭帝初期担任宗正丞,后来担任宗正卿。刘德的妻子去世,大将军想要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刘德不敢,因为他害怕盛名。
又记载:刘向,字子政,元帝时,萧望之、周堪推荐刘向进入宗室,他忠诚正直,明经有德行,担任宗正。
《东观汉记》说:刘般,字伯兴,升迁为宗正。在朝廷竭尽忠诚,勤勉忧国,日夜不懈,多次提出好的建议,州郡的便利措施,清净谨慎,尽职尽责,救济宗族。
又记载:刘平,字公子,以仁孝著称。永平三年,担任宗正卿。
《后汉书》说:刘轸,字君文,梁孝王刘武担任宗正,去世后,刘轸接替掌管宗正。
《续汉书》说:宗正卿一人,官阶二千石,负责记录王国的嫡庶次序,以及各宗室亲属的远近,郡国的年度统计,上报宗室的名籍。
《晋起居注》说:咸宁元年,以太中大夫王览担任宗正卿。
又记载:太始二年,以侍中中书监朱整担任宗正卿。
《后魏书》记载:杜铨。起初,密太后的父亲杜豹在濮阳去世,世祖想要命令将他迎葬到邺城,他对司徒崔浩说:‘天下所有的杜姓,哪个地方的人望最高?’崔浩回答说京兆的杜姓最好。世祖说:‘我现在正要改葬我的外祖父母,我想从京兆的杜姓中选一位长老,让他担任宗正,负责处理丧事。’崔浩说:‘中书博士杜铨,他家现在在赵郡,他是杜预的后代,现在是所有杜姓中最有地位的。’于是世祖下令召唤他。见到杜铨后,他的器宇和容貌都很出众,世祖感到非常高兴,对崔浩说:‘这正是我想要的人。’于是任命他为宗正。
《唐书·官品志》记载:宗正卿的职位相当于列曹尚书,主要负责皇室外戚的户籍,由宗室成员担任。
《石氏星经》记载:宗正二星位于帝座东南。
《山公启事》记载:羊祜忠诚、宽厚,但不擅长处理繁杂的事务,宗正卿的职位空缺,不知道是否可以转任。
《后魏职令》记载:宗正卿是第四品上,需要选用清正和识大体的人,优先选用皇族,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则选用庶姓。
《六典》记载:宗正丞负责处理宗正寺的事务。
《六典》记载:太仆卿负责国家马匹、车舆的政令,总管乘黄署、典厩署、典牧署、章府署以及各监、牧的官员;少卿作为副手。国家举行大典或皇帝出行时,负责提供五辂属车。
《尚书·冏命》记载:周穆王任命伯冏为周太仆正,(伯冏的封号是太仆,相当于大御中大夫。)在《冏命》中说:‘从前在文武盛世,君王聪明睿智,大小官员都怀有忠良之心。现在我任命你为太仆正,负责管理群臣侍御之臣。’
《周礼》记载:太仆正负责管理君王的服饰和位置,传达君王的命令,管理诸侯的朝贡。君王上朝时,太仆正站在前方,退朝时也如此。在大寝门外设立路鼓,负责处理紧急事务。
《汉书》记载:夏侯婴自汉高祖起兵于沛县以来,一直担任太仆,直到高祖时期以太仆的身份侍奉惠帝,惠帝去世后,以太仆的身份侍奉高后。高后去世后,代王刘恒来京,夏侯婴与东牟侯入宫清理,用天子的车驾迎接代王,共同拥立了文帝,夏侯婴再次担任太仆。
《汉书》又记载:《百官表》说:‘太仆掌管车马。属官有大厩、未央厩、象马三令。还有车府、路軨、骑马、骏马四令丞;龙马、闲驹、橐泉、騊駼、承华五监长丞;边郡六牧苑令,各设三丞;牧橐、昆蹄令、丞也都属于太仆管辖。’
《东观汉记》记载:祭彤膂力过人,常能拉弓三百斤,担任太仆;跟随皇帝经过孔子讲堂,皇帝指着子路室说:‘太仆,你是我的御侮者。’
《后汉书》记载:征召祭彤担任太仆。祭彤在辽东三十多年,衣服没有多余的。显宗既赞赏他的功绩,又赞美他的清廉节约,封赏他一百万钱、三匹马、衣物、刀剑,甚至包括居所等一切物品,大小俱全。
《续汉书》记载:赵岐字台卿,献帝任命他为太仆,持节安慰天下。
《百官志》记载:太仆秩为中二千石,掌管车马。皇帝出行时,太仆负责驾车;大驾出行时则负责驾驭。
《魏志》记载:国渊字子尼,被任命为太仆。他位居列卿,过着布衣蔬食的生活,将禄赐分给了旧日的宗族,以恭俭自守。
《魏志》又记载:潘尼字正叔,担任侍中后成为太仆,创作了《乘舆箴》。
《汉旧仪》记载:太仆管理牧师和诸苑三十六所,分布在北边,以郎官担任苑监官。有奴婢三万人,饲养三十万头牲畜,从中挑选给六厩,牛羊无数,以供祭祀之用。
《汉杂事》记载:石庆担任太仆,外出时,皇帝问他车中有几匹马,石庆用鞭子数了数,举手说:‘六匹马!’石庆在兄弟中最是简易,但还是这样回答。
《汉杂事》又记载:公孙贺以太仆的身份担任丞相,他的儿子公孙敬声接替他担任太仆。
《晋诸公赞》记载:郭展担任太仆,专注于养生,因此厩中的马匹充实;后来出征吴国,得以成功。
《唐书·官品志》记载:太仆卿的职位相当于黄门侍郎,统管南马牧、左右牧、龙厩、内外厩丞。
《六典》记载:乘黄令负责管理天子的车辂,辨别其名称和驯养方法;丞作为副手。
《宋书》记载:乘黄令是晋朝的官职。负责管理天子的乘舆金根车及安车、追锋等车辆。
《齐职仪》记载:乘黄是一种兽名,龙翼马身,黄帝骑着它成仙,后人用它的名字命名马厩。
《六典》记载:典厩令负责饲养马牛,提供杂畜的饲养事宜;丞作为副手。
《汉书》记载:太仆属官有大厩、未央厩、象马三令,各设五丞一尉。还有车府、辂軨、骑马、骏马四令丞;龙马、闲驹、橐泉、騊駼、承华五监长丞;牧橐、昆蹄令丞。武帝太初元年,将象马更名为桐马。
《汉书》又记载:苏武担任栘中监。(栘中,厩名,音移。)
《汉书》又记载:上官桀被迁到未央厩,皇帝身体不适,等到痊愈后,看到马瘦了,皇帝生气地说:‘你以为我不再看到马了吗!’上官桀说:‘圣体不适,我日夜担忧,确实没有心思在马身上。’话还没说完,眼泪就流了下来,皇帝认为他是忠诚的。
《齐职仪》记载:各厩有圉师、牧人,负责养马;校人,负责管理君王的马匹。
《六典》记载:车府令负责管理王公以下的马车,辨别其名称和驯养方法;丞作为副手。
《史记》记载:赵高担任秦国的车府令。
《汉书·百官表》记载:太仆属官有车府令一人,六百石;丞一人。
《东观汉记》记载:永平年间,皇帝出行时,信阳侯阴就冒犯了车骑,车府令齐国徐匡将车夫逮捕并送入监狱,皇帝下诏谴责徐匡,徐匡自己系狱不出。吴良上书说:‘信阳侯傲慢无礼,冒犯了车骑,没有大臣的礼节,大不敬。徐匡执法公正而下狱,我担心陛下政令因此受到破坏。’于是皇帝下诏释放了徐匡,将他降职为即丘长。
《齐职仪》记载:车府署,周朝有巾车典辂的职务,负责辨别五辂的制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二十八-注解
卫尉卿:卫尉卿是古代中国官职,负责掌管宫廷的警卫和宫门的管理,以及宫廷内的兵器、文物等事务。其职责包括总管武库、武器、守宫三署等官员,是宫廷内的重要官职。
六典:《六典》是古代中国的法典之一,记载了官制、礼仪、刑法、食货、兵役等制度,是研究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文献。
大祭祀、大朝会:大祭祀指的是国家的大型祭祀活动,如祭祀天地、祖宗等;大朝会则是皇帝举行的重要朝会,如即位、册封、庆功等。
秦官:秦官指的是秦朝的官职,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其官制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
景帝:景帝是西汉的第七位皇帝,即汉景帝刘启,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巩固了汉朝的统治。
中大夫:中大夫是古代中国官职,负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是皇帝的高级顾问。
卫尉:卫尉是古代中国官职,掌管宫廷的警卫和宫门的管理,是宫廷内的重要官职。
太尉:太尉是古代中国官职,负责军事,是三公之一,地位仅次于丞相。
司徒:司徒是古代中国官职,负责掌管土地、户籍等事务,是三公之一。
铫期:铫期是古代中国历史人物,曾任卫尉卿,以忠义著称。
阴兴:阴兴是古代中国历史人物,曾任卫尉,以勤勉著称。
马光:马光是古代中国历史人物,曾任卫尉卿,以谨慎著称。
窦固:窦固是古代中国历史人物,曾任卫尉卿,以仁厚著称。
赵喜:赵喜是古代中国历史人物,曾任卫尉,以忠心著称。
秩中二千石:秩中二千石是古代中国官职的等级,表示该官职的俸禄等级。
公车令:公车令是古代中国官职,负责管理宫廷的车辆,以及处理官员和百姓的申诉。
宗正卿:宗正卿,宗正的最高官职,地位相当于列曹尚书。
杜铨:杜铨,古代人物,此处指中书博士杜铨,其家在赵郡,是杜预之后,被选中为宗正。
密太后:密太后,指北魏时期的一位太后,她的父亲豹在濮阳去世。
世祖:世祖,指北魏的皇帝拓跋焘,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司徒崔浩:司徒崔浩,北魏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司徒。
京兆:京兆,古代地名,指现在的西安市,此处指京兆杜氏。
宗正:宗正,古代官职,掌管皇室外戚的籍贯,负责宗室事务。
帝座:帝座,古代天文学术语,指天空中与皇帝相对应的位置。
宗正少卿:宗正少卿,宗正的副职官职。
太仆卿:太仆卿,古代官职,掌管国家马政、车舆等事务。
太仆正:太仆正,太仆卿的副职官职,负责王室的车辆和马匹。
太仆牧师:太仆牧师,太仆卿属下的官员,负责牧马。
乘黄令:乘黄令,古代官职,掌管天子的车辂。
典厩令:典厩令,古代官职,掌管马匹的饲养。
车府令:车府令,古代官职,掌管王公以下的车马。
巾车典辂:巾车典辂,古代官职,负责车辆的制作和管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二十八-评注
《后魏书》中记载了杜铨的事迹,通过对这段古文的赏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北魏时期对于宗族和官职的重视。首先,密太后之父丧事在濮阳,世祖欲将其迎葬于邺,这体现了皇权对于宗族事务的干预和重视。世祖询问司徒崔浩天下诸杜中谁望高,崔浩推荐京兆杜氏,这表明了当时对于地域宗族声望的认可。世祖选择杜铨作为宗正,不仅是因为他出自名门,更是因为他的器貌和才能,这反映了当时选拔官员的标准。
《唐书·官品志》中提到宗正卿的职位和职责,宗正卿是主管皇室外戚之籍的官员,由宗室担任,这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宗族关系的重视,以及宗室在官职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宗正卿的职位和职责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宗族关系的维护和管理。
《石氏星经》中提到的宗正二星,位于帝座东南,这可能是古代天文学中对于宗族和官职的象征,将宗正的位置与帝座相联系,强调了宗正官职的重要性。
《山公启事》中提到的羊祜,虽然忠笃宽厚,但不擅长处理繁杂的事务,这反映了古代官员选拔中对于个人能力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宗正卿这一职位对于处理宗族事务的特殊要求。
《后魏职令》中对于宗正卿品级的描述,第四品上,表明了宗正卿在官职体系中的地位,同时也说明了选拔宗正卿的条件,要求其具备懿清和识参教典的能力,并且优先考虑皇宗,无则用庶姓,这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宗族和血缘关系的重视。
《六典》中对于宗正丞的职责描述,掌判寺事,这表明宗正丞在宗正卿的领导下,负责处理宗族事务的具体执行工作。
《六典》中对于太仆卿的描述,掌邦国厩牧、车舆之政令,总乘黄、典厩、典牧、章府四署及诸监、牧之官属,这反映了太仆卿在古代中国官职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职责的广泛性。
《尚书·冏命》中对于太仆正的描述,掌正王之服位,出入王之大命,掌诸侯之复逆,这表明太仆正不仅是掌管车马之官,还承担着维护王权的重要职责。
《汉书》中对于太仆的记载,从夏侯婴到石庆,再到苏武,都反映了太仆这一职位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变迁。
《东观汉记》和《后汉书》中对于祭彤和赵岐的记载,表明太仆这一职位在处理国家大事和安抚天下方面的重要作用。
《续汉书》中对于赵岐的记载,说明太仆不仅掌管车马,还涉及牧师和苑囿的管理。
《汉旧仪》和《汉杂事》中对于太仆牧师和厩令的记载,进一步说明了太仆职责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晋诸公赞》中对于郭展的记载,反映了太仆在军事行动中的重要作用。
《唐书·官品志》中对于乘黄令的描述,掌天子车辂,辨其名数与驯驭之法,这表明乘黄令在太仆卿的领导下,负责管理天子的车马。
《六典》中对于厩令的描述,掌系饲马牛,给养杂畜之事,这表明厩令在太仆卿的领导下,负责管理马匹和其他牲畜。
《汉书》中对于大厩、未央厩、象马三令的记载,以及车府、辂軨、骑马、骏马四令丞的记载,都反映了太仆卿体系中的细致分工和管理。
《齐职仪》中对于车府署的记载,表明车府令在管理车马方面的职责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