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二十二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二十二-原文

○散骑常侍

《六典》曰:唐贞观初置散骑常侍二员,隶门下省。

明庆二年,又置二员,隶中书省,始有左、右之号。

并金蝉、眊貂,左散骑与侍中为左貂;右散骑与中书令为右貂,谓之八貂。

又曰:散骑常侍,晋代此官选望甚重,时与黄门侍郎谓之黄、散。

《汉书·百官表》曰:散骑、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正员多至数十人。

应劭《汉官仪》曰:秦及前汉置散骑及中常侍各一人,散骑骑马并乘舆车,献可替否。

《魏志》曰:文帝延康元年,置散骑、常侍为一官。

省中置四人,与侍中同掌规谏,不用宦者,宦者为官不过署令。

《魏略》曰:散骑常侍比於侍中,貂珰插右。

黄初中始置四人。

出入侍从与上谈议,不典事。

《蜀志》曰:魏文帝善孟达之姿才容观,以为散骑常侍。

《吴志》曰:薛莹既至洛阳,特先见叙,为散骑常侍,答问处当,皆有条理。

《晋书》曰:郑默字思元,为散骑常侍。

武帝出南郊,侍中已陪乘,诏曰:’使郑常侍参乘。’

又曰:阮孚为散骑常侍。

尝以金貂换酒,复为所司弹劾,帝宥之。

又曰:华峤字叔骏,加散骑常侍,班同中书。

寺为内台,中书、散骑、著作及理音律,天文数术,南省文章,门下撰集,皆典统之也。

又曰:何劭字敬祖,曾之子也。

少与武帝同年,有总角之好,及帝即位,转散骑常侍,甚见亲重。

《晋起居注》曰:太康七年诏曰:’尚书冯紞忠亮在公,历职内外,勤恪匪懈,而疾未差,屡求放退。其以紞为散骑常侍,赐钱二千万,床帐一具。’

又曰:升平五年诏曰:’前西中郎谢万,才义简亮,宜居献替,其以万为散骑常侍。’

《晋中兴书》曰:庾阐有文章才美,议者以为宜综国史,於是召为散骑常侍。

《晋诸公赞》曰:司马骏五六岁能书数,魏王为帝,骏八岁为散骑常侍,常侍讲。

《齐书》曰:周盘龙,自平北将军为散骑常侍,武帝戏之曰:’卿着貂蝉,何如兜鍪?’

对曰:’此貂蝉从兜鍪中出耳。’

《齐职仪》曰:魏氏侍中皆骑从御,登殿与散骑常侍对挟帝,侍中居左,常侍居右。

《后魏书》曰:初,高祖以李彪为散骑常侍,郭祚因入见,高祖谓祚曰:’朕误授一人官禄。’

对曰:’岂容圣诏一行而有差异?’

高祖曰:’朕昨误。’

沉吟曰:’此自应有让,朕欲别授一官。’

须臾,彪有启云:’伯石辞卿,子产所恶,臣欲之已久,故不敢让。’

高祖叹谓祚曰:’卿之忠谏,李彪正辞,使朕迟回不能复决。’

遂不移官。

又曰:明亮为常侍,加武勇将军,进曰:’臣本官常侍,是第三清;今授武勇,其号至浊。’

又曰:苟颓,承明元年文明太后令百官举才堪幹事、人足委仗者,於是公卿咸以颓应选,征拜散骑常侍。

又曰:孝文谓散骑常侍元景曰:’卿等自在集书合省逋堕,致使王言遗滞,起居不修。’

《北齐书》曰:宋弁为散骑常侍,迁右将军,领黄门。

弁屡让,高祖曰:’散骑位在中书之右;常侍者,黄门之庶兄;领军者,二卫之假摄。不足空存推让而弃大委。’

又曰:朝贵多假常侍以取貂蝉之饰,高隆之自表解侍中,并陈诸假侍服者,亦请罢之。

诏皆如表。

《三国典略》曰:齐遣散骑常侍崔瞻聘於陈。

瞻辞韵温雅,南人钦服,乃谓之曰:’常侍前朝何竟不来,今日谁相对者?’

又曰:贺琛为梁散骑常侍,梁主与语,常移晷刻,故省中语曰:’上殿不下有贺雅。’

琛容止都雅,故人呼之。

《隋书》曰:案汉官侍内金蝉左貂,金取刚固、蝉取高洁也。

《董巴志》曰:内常侍右貂金珰,银附蝉,内书今亦同此。

今宦者去貂,内史金蝉右貂,纳言金蝉左貂。

开皇时特加散骑常侍,在门下者貂蝉,至是罢之,惟加常侍。

聘外国者特给貂蝉,还则输纳於内省。

《环济要略》曰:散骑常侍入侍左右,出则侍事於廊庑之下。

《华峤集》云:诏曰:’散骑以从容侍从,承答顾问,掌赞诏命,平处文籍,故前世多参用文学之士。’

议郎华峤有论议著述之才,其以峤为散骑常侍兼与中书共参著作事。

峤表谢云:’非臣典笔申辞所能陈谢。’

○员外散骑常侍

《晋书》曰:吏部郎李重启:东莞太守曹嘉之,才翰学义先代之后,宜补员外常侍。

《晋起居注》曰:咸康八年,司徒王导表员外常侍孙朝,八年告老,弃身茨宇,永绝荣禄,宜给本官秩俸以终餘年。

《梁书》曰:贺琛,字国宝,迁员外散骑常侍。

旧尚书南座无貂,貂自琛始也。

○通直散骑常侍

陶氏《职官要录》曰:晋太始十年,诏东平王楙为员外常侍,通直殿中,与散骑常侍通直。

通直之号,盖自此始也。

朱凤《晋书》曰:左军陈与骞之子以父老求去职,宿卫不宜旷,诏以为通直常侍。

《宋书》曰:通直散骑常侍,员四人,魏末散骑常侍又有在员外。

晋武帝使二人与散骑常侍通员直,故谓之通直散骑常侍。

晋江左置四人。

《梁书》曰:鲍泉尝乘高幰车,从数十,左右伞盖,服玩甚精。

道逢国子祭酒王承,承疑非旧贯,遣访之。

泉从者答曰:’鲍通直。’

承怪焉,复欲辱之,遣逼车问:’鲍通直复是何许人,而得如此!’

都下少年,遂为口实,见尚豪华人相戏曰:’鲍通直复是何许人,而得如此!’

以之为笑谑。

《北齐书》曰:张景仁除通直散骑常侍,及奏,御笔点通直字,遂为正常侍也。

《隋书》曰:许善心加通直散骑常侍,聘於隋,遇高祖伐陈,礼成而不获反命,累表请辞,上不许,留絷宾馆。及陈亡,高祖遣使告之,善心素服,号哭於西阶之下,藉草东向,经三日,敕书唁焉。明日有诏就馆,拜通直散骑常侍,赐衣一袭。善心哭,尽哀,入房改服复出,北面立,垂涕再拜受诏。明日乃朝,伏泣於殿下,悲不能兴。上顾左右曰:’我平陈国,惟复此人,既能怀其旧君,即是我诚臣也。’敕以本官直门下省,赐物千段,马二十匹。

○散骑侍郎

《魏志》曰:文帝延康元年,置散骑常侍、侍郎各四人。

又曰:锺敏字雅叔,年十四为散骑侍郎,机捷谈笑,有父之风。

《魏略》曰:孟康字公休,安平人。黄初中,以於郭后有外属,并受九亲赐拜,遂转为散骑常侍。是时,散骑皆以高才英儒充其选,而康独缘妃嫱,杂在其间,故於时皆共轻之,号为阿九。康既才敏,因在冗官,博读书传,后遂有所弹驳,其文义雅而切要,众人乃更加意。

《晋阳秋》曰:荀顗,字景倩。帝见而奇之曰:’荀令,君子也。’擢拜散骑侍郎。

干宝《晋纪》曰:处士冯恢,志行过人,以为散骑侍郎。张华曰:’臣请观之,若不见臣,上也;见而有傲世之容,次也。敬而为宾主者,固俗士也。’及华至,恢待之恭,於是时人少之。

《唐书》曰:高祖初平长安,拜舞人安叱奴为散骑侍郎,既在朝列,咸陪游宴。礼部尚书李纲谏曰:’臣案《周礼》,均工乐胥,不得预於士伍。虽复才如子野,妙等师襄,皆终身继世,不易其业。故魏武帝欲使祢衡击鼓,先解朝服露体而击之,问其故,对曰:’不敢以先王法服而为伶人之衣也。’惟齐末高纬封曹妙达为王,安马驹为开府,有国家者以为殷监。今新定天下,开太平之基,起义功臣,行赏未遍,高才硕学,犹滞草菜,而先令舞胡致位五品,鸣玉曳组,趋驰廊庙,故非创规模贻子孙之道也。’高祖不纳。

《桓氏家传》曰:延康元年初,置散骑之官,皆选亲旧文武之才,以为宾宴之臣,迁桓范为散骑侍郎。

陶氏《职官要录》曰:案汉初有骑郎,常侍有资者得为骑郎,资满五万为常侍郎。张释之以资为常侍郎,盖此官也。

《华峤谱叙》曰:华歆有三子,表字伟容,年二十馀,为散骑侍郎。时同寮诸郎共平尚书事。年少并厉锋气,要名誉。尚书事至,或有不便,故遗漏不视,及传书者去,即深文论驳。惟表不然,事有不便,辄与尚书共论,尽其意,主者固执,不得已,然后共奏。司空陈恭等以此称之。

○员外散骑侍郎

《晋起居注》曰:大兴四年诏曰:’今以前司空从事中郎卢谌为散骑侍郎,在员外。’

《晋中兴书》曰:苻坚青州刺史苻朗降,烈宗诏曰:’朗深识逆顺,望风归化,既嘉此诚,亦简其才,可员外散骑侍郎,并赐给之。’

《宋书》曰:员外散骑侍郎,置无员。

《后魏书》曰:梁三益,字敬安,於南阳内附,高祖与语,善之。曰:’三益,三益,殊不亚,拜员外散骑侍郎。’

○通直散骑侍郎

《晋大兴元年起居注》曰:置通直散骑侍郎四人。

沈约《宋书》曰:晋元帝使员外散骑侍郎二人与散骑通直,故谓之通直散骑侍郎。

《后魏书》曰:李瑾字道瑜,美容貌,颇有文才,迁通直散骑侍郎,与黄门王遵业、尚书郎卢观典修仪注。临淮王式谓瑾等三俊,共掌帝仪,可谓舅甥之国。王、卢,即瑾之外兄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二十二-译文

《六典》记载:唐朝贞观初年设立了两个散骑常侍,隶属于门下省。明庆二年,又增设了两个,隶属于中书省,这才有了左、右散骑常侍的称号。他们佩戴金蝉、貂蝉,左散骑常侍与侍中一起被称为左貂;右散骑常侍与中书令一起被称为右貂,合称为八貂。

《六典》又说:散骑常侍在晋代是一个非常受重视的官职,当时与黄门侍郎并称为黄、散。

《汉书·百官表》记载:散骑和中常侍都是加官,所加的官职可能是列侯、将军、卿大夫等,正员多达数十人。

应劭的《汉官仪》说:秦朝和前汉时期设立了散骑和中常侍各一人,散骑骑马并乘坐舆车,献上可取的建议,替代不合适的措施。

《魏志》记载:魏文帝延康元年,将散骑和常侍合并为一个官职。宫中设立了四人,与侍中一起掌管规谏,不用宦官,宦官不能担任真正的官职。

《魏略》说:散骑常侍的地位相当于侍中,佩戴貂蝉在右边。黄初年间开始设立四人。他们出入宫廷,与皇帝谈论,不负责具体事务。

《蜀志》记载:魏文帝很欣赏孟达的才华和仪容,任命他为散骑常侍。

《吴志》记载:薛莹到达洛阳后,特别受到接见,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回答问题都很有条理。

《晋书》记载:郑默字思元,担任散骑常侍。武帝出巡南郊,侍中已经陪乘,皇帝下诏说:‘让郑常侍也一起陪乘。’

《晋书》又说:阮孚担任散骑常侍。曾用金貂换酒,后来被有关部门弹劾,皇帝宽恕了他。

《晋书》又说:华峤字叔骏,被加封为散骑常侍,官职等级与中书相同。他负责内台,包括中书、散骑、著作、理音律、天文数术、南省文章、门下撰集等。

《晋书》又说:何劭字敬祖,是何曾的儿子。他年轻时与武帝同年,关系很好,等到武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散骑常侍,非常受皇帝亲近和重视。

《晋起居注》记载:太康七年,皇帝下诏说:‘尚书冯紞忠诚正直,在内外任职期间,勤勉谨慎,虽然生病,但多次请求退职。现在任命他为散骑常侍,赏赐他二千万钱和一套床帐。’

《晋起居注》又说:升平五年,皇帝下诏说:‘前西中郎将谢万,才华出众,应该适合担任献替之职,任命他为散骑常侍。’

《晋中兴书》记载:庾阐有文学才华,有人认为他应该负责编纂国史,于是他被任命为散骑常侍。

《晋诸公赞》记载:司马骏五六岁就能书写和计算,魏王成为皇帝后,司马骏八岁被任命为散骑常侍,负责讲学。

《齐书》记载:周盘龙,从平北将军升任散骑常侍,武帝戏问他:‘你戴着貂蝉,怎么样?’他回答说:‘这貂蝉是从兜鍪中出来的。’

《齐职仪》记载:魏朝的侍中都是骑马跟随皇帝,上殿时与散骑常侍相对站立,侍中站在左边,常侍站在右边。

《后魏书》记载:起初,高祖任命李彪为散骑常侍,郭祚趁机进言,高祖对郭祚说:‘我错误地授予了一个人官职。’郭祚回答说:‘哪能允许圣旨一下就有差异呢?’高祖说:‘我昨天确实错了。’沉吟了一下说:‘这自然应该有让步,我想另外授予他一个官职。’不久,李彪上奏说:‘伯石辞去了卿职,子产所厌恶的,我一直想担任,所以不敢推辞。’高祖赞叹地对郭祚说:‘你的忠诚劝谏,李彪的正直言辞,让我犹豫不决,无法再次作出决定。’于是没有更换他的官职。

《后魏书》又说:明亮担任常侍,加授武勇将军,进言说:‘我原来的官职是常侍,是第三等清官;现在授予武勇将军,这个称号太低级了。’

《后魏书》又说:苟颓,在承明元年,文明太后命令百官推荐有才能、可靠的人,于是公卿们一致推荐苟颓,他被任命为散骑常侍。

《后魏书》又说:孝文帝对散骑常侍元景说:‘你们这些人在集合书籍合并省署时懒散堕落,导致皇帝的命令滞留,起居注没有及时完成。’

《北齐书》记载:宋弁担任散骑常侍,后来升任右将军,兼任黄门。宋弁多次推辞,高祖说:‘散骑常侍的职位在中书令的右边;常侍是黄门的庶兄;领军是二卫的代理。不足以空着职位而放弃重要的职责。’

《北齐书》又说:朝廷中的显贵们很多都假借常侍的名号来获取貂蝉的装饰,高隆之主动辞去侍中职务,并陈述了其他假借侍服的人,皇帝都按照他们所请求的做了。

《三国典略》记载:齐国派遣散骑常侍崔瞻出使陈国。崔瞻言辞温雅,南方人非常佩服,他们对崔瞻说:‘常侍,你前朝为何不来,今天又有谁能够与你相对?’

《三国典略》又说:贺琛担任梁国散骑常侍,梁主与他交谈,时间很长,所以宫中有人说:‘上殿不下,有贺雅。’贺琛举止优雅,所以人们称呼他为‘贺雅’。

《隋书》记载:按照汉朝官制,侍内金蝉左貂,金取其刚毅,蝉取其高洁。

《董巴志》记载:内常侍右貂金珰,银附蝉,现在的内史也是这样。开皇年间特别加授散骑常侍,在门下省的官员佩戴貂蝉,到这时候就取消了,只加授常侍。出使外国的人特别赐予貂蝉,回来后要交还给内省。

《环济要略》记载:散骑常侍在皇帝左右侍奉,外出则到廊庑下侍奉事务。

《华峤集》记载:皇帝下诏说:‘散骑常侍是闲暇时在皇帝身边侍奉,回答咨询,负责赞颂诏命,平定处理文书,所以前代多选用文学之士。议郎华峤有议论和著述的才能,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并让他与中书共同参与著作事务。’华峤上表辞谢说:‘我无法用笔和言辞来表达我的感激。’

《晋书》记载:吏部郎李重启上奏:东莞太守曹嘉之,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是前代名士的后代,应该补任员外常侍。

《晋起居注》记载:咸康八年,司徒王导上奏员外常侍孙朝,他在八年之后退休,退隐家中,永远放弃荣禄,应该给予他本官的秩俸,以结束他余下的岁月。

《梁书》记载:贺琛,字国宝,升任员外散骑常侍。以前尚书南座没有佩戴貂蝉,貂蝉是从贺琛开始的。

《陶氏《职官要录》》记载:晋太始十年,皇帝下诏让东平王楙担任员外常侍,通直殿中,与散骑常侍通直。通直这个称号,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朱凤的《晋书》记载:左军陈与骞的儿子因为父亲年老请求离职,宿卫不宜空缺,皇帝下诏让他担任通直常侍。

《宋书》记载:通直散骑常侍,有四个名额,魏末散骑常侍中也有在员外任职的。晋武帝让这两人与散骑常侍一起通直,所以称为通直散骑常侍。江左时期设立了四个名额。

《梁书》记载:鲍泉曾经乘坐装饰华丽的车,随从众多,左右都有伞盖,服饰和玩物非常精致。在路上遇到国子祭酒王承,王承怀疑他不是旧贯,派人去探访。鲍泉的随从回答说:‘鲍通直。’王承感到奇怪,又想羞辱他,派人逼近车前问:‘鲍通直是什么人,怎么能够如此!’京城里的年轻人,于是把这当作笑料,看到还讲究豪华的人相互开玩笑说:‘鲍通直是什么人,怎么能够如此!’这成了他们的笑柄。

《北齐书》记载:张景仁被任命为通直散骑常侍,当他上奏时,皇帝亲自用笔点掉了‘通直’二字,于是他成为了正常的散骑常侍。

《隋书》记载:许善心被任命为通直散骑常侍,被派往隋朝出使,正逢高祖讨伐陈国,礼节完成但没有获得返回的命令,他多次上表请求辞职,皇帝不允许,他被留在宾馆。

等到陈国灭亡,高祖派人告知他,许善心身着素服,在西阶下痛哭,躺在草地上面向东方,过了三天,皇帝下敕书慰问他。第二天有诏令到宾馆,任命他为通直散骑常侍,并赐给他一套衣服。许善心悲痛地哭泣,进入房间换装后再出来,面向北站立,泪流满面地再次跪拜接受诏令。第二天上朝,他在殿下伏地哭泣,悲伤得无法起身。皇帝对左右的人说:‘我平定陈国,只有这个人,他既能怀念他的旧主,那他就是我忠诚的臣子。’皇帝下令以他的原职在门下省任职,赐给他一千段布匹,二十匹马。

《魏志》记载:文帝延康元年,设置了散骑常侍和散骑侍郎各四人。

又记载:锺敏字雅叔,十四岁时成为散骑侍郎,机智敏捷,谈笑风生,有父亲的风范。

《魏略》记载:孟康字公休,是安平人。在黄初年间,因为与郭皇后有亲戚关系,受到了九亲的赐拜,于是转任散骑常侍。当时,散骑官都是选择高才学之士,而孟康却因妃嫔的关系而被夹杂其中,因此当时的人都轻视他,称他为‘阿九’。孟康既聪明又敏捷,在闲职期间广泛阅读书籍,后来有所弹劾,他的文章文雅而切中要害,人们才开始重视他。

《晋阳秋》记载:荀顗,字景倩。皇帝见到他后说:‘荀令,是个君子。’于是提拔他为散骑侍郎。

干宝《晋纪》记载:处士冯恢,志向行为超出常人,被任命为散骑侍郎。张华说:‘我请求见一见他,如果不见我,那是上等的;如果见到他有傲世的态度,那是次等的;如果恭敬地对待我,那就是俗人。’张华见到冯恢后,冯恢对他非常恭敬,于是当时的人开始轻视他。

《唐书》记载:高祖初平定长安,任命舞人安叱奴为散骑侍郎,他在朝廷中,都参与游宴。礼部尚书李纲进谏说:‘我查阅《周礼》,乐官不得参与士人的行列。即使才能如子野,技艺与师襄相当,也终身从事这一职业,不会改变。所以魏武帝想要让祢衡击鼓,先让他脱下朝服赤身击鼓,问他原因,他回答说:“不敢用先王的法服来做伶人的衣服。”只有齐朝末年,高纬封曹妙达为王,安马驹为开府,有国家的人以此为殷鉴。现在新定天下,开创太平之基,表彰功臣,行赏还没有遍及,高才学之士仍然在民间,却先让舞胡担任五品官,身着华服,在朝廷中奔走,这不是开创规模留给子孙的道路。’高祖没有接受。

《桓氏家传》记载:延康元年初,设置了散骑官,都是选择亲近的文武人才,作为宴会时的臣子,升迁桓范为散骑侍郎。

陶氏《职官要录》记载:据汉初有骑郎,有资历的人可以成为骑郎,资历满五万成为常侍郎。张释之以资历成为常侍郎,就是这一官职。

《华峤谱叙》记载:华歆有三个儿子,华表字伟容,二十多岁成为散骑侍郎。当时同僚的诸郎共同处理尚书事务。年轻人都很有锐气,追求名誉。尚书事务到来时,有人处理不当,就会遗漏不查看,等到传递文书的人离开后,就严厉地论述驳斥。只有华表不是这样,事务有不妥之处,就与尚书共同讨论,尽量表达自己的意见,主管部门坚持己见,不得已后才共同上奏。司空陈恭等人因此称赞他。

《晋起居注》记载:大兴四年诏令说:‘现在以前司空从事中郎卢谌为散骑侍郎,属于员外官职。’

《晋中兴书》记载:苻坚青州刺史苻朗投降,烈宗下诏说:‘苻朗深刻理解逆顺,望风归化,既嘉许他的诚意,也考察了他的才能,可以任命为员外散骑侍郎,并赐给他。’

《宋书》记载:员外散骑侍郎,没有规定具体人数。

《后魏书》记载:梁三益,字敬安,在南阳归附,高祖与他交谈后认为他很好,说:‘三益,三益,确实不亚于他人,任命他为员外散骑侍郎。’

《晋大兴元年起居注》记载:设置通直散骑侍郎四人。

沈约《宋书》记载:晋元帝派员外散骑侍郎两人与散骑通直,因此称为通直散骑侍郎。

《后魏书》记载:李瑾字道瑜,容貌美丽,有些文才,升迁为通直散骑侍郎,与黄门王遵业、尚书郎卢观一起负责修撰仪注。临淮王式称李瑾等三人三俊,共同掌管皇帝的仪礼,可以说是舅甥之国。王、卢,即李瑾的外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二十二-注解

散骑常侍:散骑常侍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属于宫廷内的顾问官,负责顾问皇帝,参与机密。

黄门侍郎:黄门侍郎是汉代官职,属于九卿之一,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管理宫中事务,是皇帝的近臣。

列侯:列侯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爵位,是皇帝赐予功臣的封号,有爵位和封地。

将军:将军是古代中国的高级军事将领,负责统率军队。

卿大夫:卿大夫是古代中国的官职,是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

宦者:宦者是指被阉割后进入皇宫为皇帝服务的男性官员。

貂蝉:貂蝉是一种装饰品,用貂的毛制成,古代官员佩戴在冠上,是身份的象征。

侍中:侍中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是皇帝的近臣,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

中书令:中书令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是中书省的最高长官,负责处理国家机密。

南郊:南郊是指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场所,位于京城之南。

金蝉:金蝉是一种装饰品,用金制成,古代官员佩戴在冠上,是身份的象征。

眊貂:眊貂是一种装饰品,用貂的毛制成,古代官员佩戴在冠上,是身份的象征。

魏志:《魏志》是《三国志》中的一部分,记载了魏国历史。

文帝:文帝是指曹丕,东汉末年魏国的建立者。

延康元年:延康元年是曹丕称帝的年份,即公元220年。

侍从:侍从是指皇帝的随从官员,负责陪伴皇帝。

蜀志:《蜀志》是《三国志》的一部分,记载了蜀汉的历史。

吴志:《吴志》是《三国志》的一部分,记载了吴国的历史。

晋书:《晋书》是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了晋朝的历史。

武帝:武帝是指司马炎,晋朝的开国皇帝。

中书:中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处理国家机密。

著作:著作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撰写官方文献。

理音律:理音律是指负责管理音乐和律法。

天文数术:天文数术是指研究天文和数学的学问。

南省文章:南省文章是指南朝时期的文学。

门下:门下是指门下省,是古代中国的中央政府机构之一。

尚书:尚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处理国家机密。

冯紞:冯紞是晋朝的一位官员。

谢万:谢万是晋朝的一位官员。

庾阐:庾阐是晋朝的一位官员。

司马骏:司马骏是晋朝的一位官员。

周盘龙:周盘龙是南朝齐的一位官员。

后魏书:《后魏书》是《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了后魏历史。

高祖:高祖是指拓跋珪,北魏的开国皇帝。

李彪:李彪是北魏的一位官员。

明亮:明亮是北魏的一位官员。

苟颓:苟颓是北魏的一位官员。

元景:元景是北魏的一位官员。

北齐书:《北齐书》是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了北齐的历史。

宋弁:宋弁是北齐的一位官员。

高隆之:高隆之是北齐的一位官员。

崔瞻:崔瞻是南朝齐的一位官员。

贺琛:贺琛是南朝梁的一位官员。

梁主:梁主是指萧衍,南朝梁的开国皇帝。

董巴志:《董巴志》是古代的一种文献。

内史:内史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管理宫中事务。

环济要略:《环济要略》是古代的一种文献。

华峤集:《华峤集》是华峤的作品集。

员外常侍:员外常侍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是常侍的副职。

东莞太守:东莞太守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管理东莞地区。

员外:员外是指不在正式编制内的官员。

通直:通直是指直接,没有中间环节。

通直殿中:通直殿中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管理宫殿。

通直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属于宫廷内的顾问官,负责顾问皇帝,参与机密,地位较高。‘通直’意为直接,表示此官直接向皇帝汇报,不受其他官员的干预。

御笔:御笔是指皇帝亲自书写的文字,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常用于签署命令或赐予荣誉。

正常侍:正常侍是通直散骑常侍的别称,两者指同一官职。

通直散骑侍郎:通直散骑侍郎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属于宫廷内的顾问官,与通直散骑常侍职责相似,但地位略低。

散骑侍郎:散骑侍郎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属于宫廷内的顾问官,负责顾问皇帝,参与机密,地位较高。

侍郎:侍郎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通常指中央官署中的高级官员。

魏略:《魏略》是古代中国的一部历史著作,记载了魏国历史。

晋阳秋:《晋阳秋》是古代中国的一部历史著作,记载了晋朝历史。

干宝《晋纪》:《晋纪》是干宝所著的一部晋朝历史著作。

唐书:《唐书》是《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了唐朝历史。

桓氏家传:《桓氏家传》是记载桓氏家族历史的著作。

陶氏《职官要录》:《职官要录》是陶氏所著的一部关于官职的著作。

华峤谱叙:《华峤谱叙》是华峤所著的一部谱牒著作。

员外散骑侍郎:员外散骑侍郎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属于宫廷内的顾问官,但地位低于散骑侍郎。

晋起居注:《晋起居注》是记录晋朝日常政务和皇帝言行的官方文献。

晋中兴书:《晋中兴书》是记载晋朝中兴时期历史的著作。

宋书:《宋书》是《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了宋朝历史。

沈约《宋书》:《宋书》是沈约所著的一部宋朝历史著作。

李瑾:李瑾是后魏时期的一位官员。

王遵业:王遵业是后魏时期的一位官员。

卢观:卢观是后魏时期的一位官员。

临淮王式:临淮王式是后魏时期的一位官员。

王、卢:王、卢指的是李瑾的外兄王遵业和卢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二十二-评注

《北齐书》记载了张景仁被任命为通直散骑常侍的故事,其中‘御笔点通直字’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皇帝的亲笔批示,也凸显了通直散骑常侍这一官职的特殊地位。‘通直’二字,既体现了官员的直率、坦荡,又寓意着通晓直言,是皇帝信任和依赖的象征。

《隋书》中的许善心事,通过他的‘素服号哭’、‘藉草东向’等行为,展现了一位忠诚于旧主的臣子形象。‘敕书唁焉’、‘赐衣一袭’等细节,则体现了皇帝对忠臣的慰藉和赏赐,凸显了皇帝的仁德和对忠诚的重视。

《魏志》中提到的散骑侍郎,是魏文帝时期设立的官职,‘置散骑常侍、侍郎各四人’这一记载,反映了当时朝廷对人才的重视和对政治体制的完善。

《魏略》中的孟康,因妃嫱关系而得以转任散骑常侍,但他的才敏和学识最终赢得了众人的尊重,‘号阿九’的称号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出身和才能的不同态度。

《晋阳秋》中的荀顗,因其才学被皇帝擢拜为散骑侍郎,这体现了晋朝时期对人才的选拔标准,即才学为重。

干宝《晋纪》中的冯恢,以处士身份被任命为散骑侍郎,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包容和尊重,同时也体现了官员选拔的多样性。

《唐书》中的安叱奴,作为舞人被拜为散骑侍郎,引发了李纲的谏言,这一事件反映了唐朝初年对官员身份和职责的严格规定,以及对传统礼仪的尊重。

《桓氏家传》和《陶氏《职官要录》中的记载,则是对散骑官职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梳理,展现了散骑官职在各个朝代的变化和演变。

《华峤谱叙》中的华表,以其年轻有为、勇于直言的品质,得到了同僚的赞誉,这反映了唐朝时期对年轻官员的重视和对直言不讳的鼓励。

《晋起居注》和《晋中兴书》中的记载,展示了员外散骑侍郎这一官职的设立和任命,反映了晋朝时期对人才的广泛选拔和对官员身份的灵活运用。

《宋书》和《后魏书》中的记载,则是对员外散骑侍郎这一官职的进一步阐述,体现了南北朝时期官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晋大兴元年起居注》和沈约《宋书》中的记载,说明了通直散骑侍郎的设立和名称由来,反映了晋朝时期对官员职责的明确和对直言不讳的重视。

《后魏书》中的李瑾事,则是对通直散骑侍郎这一官职的具体描述,展现了官员的职责和地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二十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99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