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九-原文
○左右仆射
《汉书·百官表》曰:仆射,秦官也。古者重武官,有主射以督课之。自待中、尚书、博士及驺宰、永巷,皆有仆射。取所领之事以为号,若尚书,则名曰尚书仆射。
《东观汉记》曰:鲍永字君长,拜仆射,行将军事,将兵安集河东。永好文德,行军常皂襜,路称’鲍尚书兵’。
《后汉书》曰:郅寿为尚书仆射,是时,大将军窦宪以外戚之宠,威倾天下。宪常使门生赍书诣寿,有所请讬,寿即送诏狱。前后上书陈宪骄恣,引王莽以诫国家。
又曰:郑崇字子游,为尚书仆射,数见谏净,上笑曰:’我识郑尚书履声。’
《续汉书》曰:尚书仆射一人,六百石。令不在则奏下众事。
《魏志》曰:毛玠字孝先,为尚书仆射。时太子未定立,临淄王植有宠。玠谏曰:’近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会玠起更衣,太祖谓左右曰:’国之司直,我之周昌。’
又曰:徐宣为左仆射,后加侍中。车驾幸许昌,宣总统留事。帝还,主者奏呈文书。诏曰:’朕省与仆射何异?’竟不视。
又曰:文帝时,欲以贾诩为仆射。诩曰:’尚书仆射,官之师长,天下所望。诩名不素重,非以服人;诩纵昧於荣利,奈国朝何?’
《魏略》曰:李丰字安国,为侍中仆射,在台阁,常多托疾。时台制满百日当解禄,丰未满百日蹔起,已而复卧,如是数岁。及太傅宣王久病,曹爽摄政,丰依违二公间,故时人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机有似游光。
《吴志》曰:诸葛恪既定山越,孙权使尚书仆射薛综劳军曰:’故遣中台近官,迎致犒赐。’
《晋书》曰:荀顗代陈泰为仆射,吏部四辞而后受。
又曰:太康元年,以山涛清虚恬简,转为左仆射。
又曰:魏舒太康初拜右仆射,舒与卫瓘、山涛、张华等以六合混一,宜同古典,封禅东岳。前后累陈其事,帝谦让不许。
《晋起居注》曰:武帝太康四年,诏曰:’吏部掌叙人伦,治化之本也,宜得忠正旧德。尚书右仆射魏舒,宽泰弘毅,潜通有才识,其以舒为左右仆射,领选曹。’
又曰:永昌元年诏曰:’尚书分置左右仆射,所以广登贤俊,经始万机。护军周顗可左仆射,领军王遂可右仆射。’
又曰:尚书高阳王珪,忠允善政,思量弘济,莅官尽心,所居著称,其以珪为右仆射。’
又曰:’太康元年诏曰:尚书置左右仆射,所以恢演治典,协宣庶政。’
谢灵运《晋书》曰:古者重武事,贵射御,取其捷御如仆,各置一人,尚书六人,谓之八座。参摄百揆,出纳王命,古元凯之任也。
干宝《晋记》曰:武帝诏曰:’散骑常侍、中军将军羊祜,秉德清劲,经纬文武,虽处腹心之任,不总枢机之重,非垂拱无为,委任责成之意也。以祜为尚书左仆射卫将军。’
《晋诸公赞》曰:司马珪少时有令望,早历显职,晋受禅为尚书左仆射,时年三十七,众论以为美。
《晋书百官注》曰:仆射一人,铜印、墨绶,五时朝服,纳言帻,进贤冠,佩水苍玉。官品第三,俸月四十五石。
《晋公卿礼秩》曰:尚书仆射,魏晋以来或置左右,或不置。
《晋中兴书》曰:顾和,康帝即位为尚书仆射,以母老固辞。诏敕特谕,暮出朝还,其优遇如此。
又曰:纪瞻字士远,为右仆射。肃祖尝内殿慨然忧天下曰:’社稷之臣,欲无复十人如何?’因数之云:’君便是一人。’瞻谢曰:’臣不敢闻命。’肃祖曰:’方欲与君善语,云何复崇谦让耶。’瞻以年在悬车,自陈告老。诏曰:’岂朕德薄,不足以为治乎?’
又曰:王珣拜尚书左仆射,领吏部,时烈宗雅好典籍,深钦爱之,与殷仲堪、徐邈并以才学文章为上所昵。桓玄《答道子笺》云:’王珣明悟疏彻风流之美,虽逼於同异,才用不尽,然君子在朝,所益自多也。’
又曰:刁协字玄亮,除左仆射,时中兴草创,制度未立,朝臣无练习旧仪者。惟协以久在中朝,加性聪朗,多谙故事,朝廷宪体、出入威仪、唱赞一皆禀於协,当时称为强记。
《宋书》曰:刘延孙为尚书左仆射。延孙疾病,不任拜起,上使乘船自清溪至平昌门,仍入尚书下舍。
又曰:汉制,御史中丞遇尚书令,仆、丞郎车,皆预相回避,台官过乃得去。今尚书令上朝及下,禁断行人,犹其制也。(尚书,汉称台,魏晋已降,方号曰省。)
又王弘为仆射,奏弹康乐侯谢灵运:淫其{薛女}女、杀兴湖江涘,请免官削爵,付大理内台。旧体不得用,风声举弹,此事彰赫,暴之朝野,不敢拱默。武帝令免官而已。
又曰:王裕之,字敬弘,元嘉三年为尚书仆射,所署文案,初不省读。尝豫听讼,上问疑狱,敬宏不对。上变色问左右,何故不以讯牒副仆射,敬弘曰:’臣乃得讯牒读之,正自不解。’上甚不悦。
《齐书》曰:王延之转左仆射。宗德既衰,太祖辅政,朝野之情,人怀彼此。延之与尚书令王僧虔中立无所去就,时人为之语曰:’二王持平,不送不迎。’太祖以此善之。
又曰:张绪,帝欲用绪为右仆射,以问王俭,俭曰:’绪少有清望,诚美选也,南士由来少居此职。’褚彦回曰:’俭少年,或未忆耳。江左用陆玩、顾和,皆南人也。’俭曰:’晋昏衰政,不可为则。’
《齐职仪》曰:魏朝以尚书仆射毛玠领选曹,晋武以仆射领吏曹,后依拟至今,或领焉。
《南燕书》曰:慕容德以右仆射封嵩为左仆射,尚书韩讠卓为右仆射。时嵩、讠卓并年三十,又以嵩弟螎为西中郎将,讠卓弟轨为中郎将,嵩等俱拜,帝临轩诏令四人同入,嵩等升殿方谢,帝顾曰:’跃二龙於长衢,骋双骥於千里。’朝野荣之。
《后魏书》曰:郭祚为右仆射,时议定新令,诏祚与侍中、门下参议刊正。故事,令、仆射、中丞驺唱而入宫,至於驰道。及祚为仆射,以为非尽敬之宜,言於帝,纳之,下诏:’御在太极,驺唱至止车门;御在朝堂,至司马门。’驺唱不入宫,自此始也。
又曰:赵善为尚书右仆射,性温恭有器局,虽位居端右而愈自谦退其职。务克举则曰:’某官之力。’有罪责则曰:’善之咎也。’时人称其有公辅之量。
又曰:元顺除吏部尚书右仆射,及上省登阶向榻,见榻甚故,问都令史徐仵,仵起曰:’此榻曾经先王坐。’顺即哽塞,涕泗交流,久而不能言,遂令换之。
又曰:阳平王新成之子钦,字思若,累迁尚书右仆射。钦色黑,故时人号为黑面仆射。
《三国典略》曰:东魏以孙腾兼尚书左仆射,府库关钥,一以委之。
又曰:北齐王晋明,豪侈有气侠,留心经史,招引宾客。尝为尚书右仆射,百馀日便谢病而退。告人云:’废人饮酒,安能作刀笔吏,披故纸乎?’
《北齐书》曰:高隆之为尚书右仆射,时初给民田,贵势皆占良美,贫弱咸受瘠薄。隆之启高祖,悉更反易,乃得均平。
《后周书》曰:周惠达为右仆射,自关右草创,礼乐缺然,惠达与礼乐官损益旧章,至是仪轨稍备。魏文帝因朝奏乐,顾谓惠达曰:’此卿之功也。’
又曰:李远除尚书左仆射,远白太祖曰:’远秦陇匹夫,才艺俱缺,平生念望不过一郡守耳。遭逢际会,得奉圣明,主贵臣迁,以至於此。今位居上列,爵迈通侯,受委方面,生杀在手,非直荣宠一时,亦足光华身世。但尚书仆射,任居端揆,今以赐授,适所以重其罪责。明主若欲全之,乞寝此授。’太祖曰:’公勋德兼美,朝廷敬肃,选众而举,何足为辞!且孤之於公,义等骨肉,岂容於官位之间便致退让?深乖所望也。’远不得已,方拜职。
《陈书》曰:袁宪迁右仆射,参掌选事。先是,宪长兄简懿为左仆射,至是宪为右仆射,台省目简懿为大仆射,宪为小仆射,朝廷荣之。
《隋书》曰:杨素为右仆射,与高颎专掌朝政,后文帝渐疏忌素,诏曰:’仆射,国之宰辅,不可躬亲细务,但三五日一度,向省平论大事。’外示崇重,实夺其权。
《唐书》曰:太宗谓房玄龄、杜如晦曰:’为仆射,当须广开耳目,求访贤哲。有武艺谋略、才堪抚众者,任以边事;有经明德行,性理通悟者,任以侍臣;有明幹清悫、处事公平者,任以剧务;有学通今古,识达政术者,任以理人。此乃宰相之弘益也。比闻听受辞讼,日不暇给,安能助朕求贤哉?’因敕:尚书细务属左右丞,惟枉屈大事合闻奏者关於仆射。
又曰:戴至德为仆射,时与刘仁轨更日受词讼。尝有老母经省陈词,至德已收牒省视,老母前曰:’本谓是解事仆射,所以来诉;公乃是不解事仆射,请却付牒来也。’至德笑而还之,议者尤称其长者焉。
又曰:元和中,裴均为仆射,於尚书省都堂上事,其送印及呈孔目、唱案、授案,皆使尚书郎为之。又三品已上官升阶列坐,四品、五品及郎官、御史拜於厅下,然后召御史中丞、左右丞升阶答拜。初,开元中张说为右丞相,因制仪注自极尊大,自非中书门下及诸三品已上官,是日皆坐受拜。或征其所从来,答曰:’圣历中王及善、豆卢钦望同日拜文昌左右丞,亦同此仪。当时以说方承恩宠,不敢复诘,因为故事,非旧典也。均交结权幸而得贵位,在班列尝逾位而立,御史中丞卢坦请退之,均不受。坦曰:’姚南仲为仆射例如此。’曰:’南仲何人?’坦曰:’南仲,是守正而不交权幸者也。’寻罢坦为右庶子,时人归咎於均。
又曰:宝历中,左仆射李绛与御史中丞王璠相遇於道,璠车不为之却,因上言:’故事云,左右仆射,师长庶僚,开元中以为左右丞相,其后虽去三事机务,犹总百司之权,表状之中不署其姓。尚书已下,每月合衙上日,百寮列班,宰相送上,中丞御史列位於庭。礼数之崇,中外特异,所以自武德贞观以来,圣君贤臣布政除弊,不革此礼,谓为合宜。苟有不安,寻亦合废。近年缘有才不当职、恩加特拜者,遂从权便,不用旧仪,酌於群情,事实非当。今或有仆射初除就中丞院门相见者,即与就参何殊?或中丞新授,亦无见仆射之处。又参贺处,或仆射先至,中丞后来,宪度乖宜,尊卑倒置。倘人才忝位,自合别授贤良;若朝命守官,岂得有亏法制!伏望下百僚,重详定事体,使永可遵行。’奉敕宜令左右常侍、谏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详议闻奏。元和中,太常博士韦谦举奏削去旧仪,今降上论於体甚当。然其时,璠党方盛,致绛改官,共寝其仪。
又曰:李程,太和中为左仆射、中谢,日奏曰:
臣所忝官上礼,前后仪注不同。
在元和、长庆中,仆射数人,上日不受四品已下官拜。
近日再定仪注,四品已下官悉许受拜,王涯窦易直已行之於前。
今御史云已闻奏太常寺,定取十五日上,臣进退未知所据。
时中丞李汉以为受四品已下拜太重,敕曰:
仆射上仪近已详定,所缘拜礼皆约令文,已经施行,不合更改,宜准大和四年十一月十六日敕处分。
《锺离意别传》曰:
意为尚书仆射,其年匈奴来降,诏赐缣三百疋,尚书侍郎暨酆受诏,误以三千疋赐匈奴。
诏大怒,鞭酆欲死,意独排省阁入谏,明帝以合大义。
恚损怒消,帝谓意曰:
非锺离尚书,朕几降威於此郎。
《世说》曰:
周伯仁过江,积年恒大饮酒,尝经三日醒,时人谓为三日仆射。
《唐书官品志》曰:
仆射为执法,置二,则为左右仆射,皆与令同。
左纠弹而右不纠弹。
《唐新语》曰:
自武德至长安四年已前,仆射并是正宰相,故太宗谓房玄龄等曰:
公为宰相,当须大开耳目,求访贤哲。
即其事也。
神龙初,豆卢钦望为仆射,不带同中书门下三品,不敢参议政事,后加知军国事。
韦安石为仆射,东都留守,自后仆射不知政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九-译文
《汉书·百官表》说:仆射,是秦朝的官职。古代重视武官,有主射来监督考核。从待中、尚书、博士到驺宰、永巷,都有仆射。根据所负责的事务来命名,比如尚书,就称为尚书仆射。
《东观汉记》说:鲍永字君长,被任命为仆射,负责军事,率兵安定河东。鲍永喜欢文学和德行,行军时常常穿着黑色的衣服,被称为‘鲍尚书兵’。
《后汉书》说:郅寿担任尚书仆射,当时,大将军窦宪凭借外戚的宠爱,威震天下。窦宪经常派门生带着信件去见郅寿,有所请求或托付,郅寿就把他们送进诏狱。他前后上书指责窦宪骄横跋扈,引用王莽的事例来告诫国家。
又记载:郑崇字子游,担任尚书仆射,多次进谏,皇帝笑着说:‘我认得郑尚书鞋子的声音。’
《续汉书》说:尚书仆射一人,官职品级为六百石。如果尚书不在,就处理所有事务。
《魏志》说:毛玠字孝先,担任尚书仆射。当时太子尚未确定,临淄王曹植受到宠爱。毛玠劝谏说:‘最近袁绍因为嫡庶不分,导致宗族灭亡;废立太子这样的大事,不应该让我知道。’毛玠起身去洗手间,曹操对左右的人说:‘国家的监察官,就像我的周昌一样。’
又记载:徐宣担任左仆射,后来又加封侍中。皇帝的车驾前往许昌,徐宣负责留守事务。皇帝回来后,主管官员呈上文书。皇帝问:‘我看和仆射看有什么不同?’最后也没有看。
又记载:文帝时,想要任命贾诩为仆射。贾诩说:‘尚书仆射,是官职的长者,是天下人所仰望的。我名声不显赫,不足以服人;我即使对荣利不感兴趣,又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
《魏略》说:李丰字安国,担任侍中仆射,在台阁中常常借口生病。当时台阁制度规定满百日就要解职,李丰不满百日就暂时起身,然后又卧床不起,这样持续了几年。等到太傅宣王长时间生病,曹爽摄政,李丰在两位大臣之间摇摆不定,所以当时有人写匿名信说:‘曹爽的势力像热水一样热,太傅父子像冷浆一样冷,李丰兄弟像游光一样。’意思是说李丰虽然外表看起来很清高,但内心却在暗中图谋。
《吴志》说:诸葛恪平定了山越之后,孙权派尚书仆射薛综慰劳军队说:‘特意派遣中台近臣,来迎接慰劳赏赐。’
《晋书》说:荀顗代替陈泰担任仆射,吏部四次推辞后才接受。
又记载:太康元年,因为山涛清静淡泊,转为左仆射。
又记载:魏舒在太康初年被任命为右仆射,魏舒与卫瓘、山涛、张华等人认为天下统一,应该效仿古代,到东岳封禅。他们多次上书陈述此事,皇帝谦虚地推辞。
《晋起居注》说:武帝太康四年,下诏说:‘吏部负责叙述人伦,是治理的根本,应该得到忠诚正直的老臣。尚书右仆射魏舒,宽厚温和,有才识,任命他为左右仆射,兼管选曹。’
又记载:永昌元年下诏说:‘尚书分设左右仆射,是为了广泛选拔贤才,处理国家大事。护军周顗可以担任左仆射,领军王遂可以担任右仆射。’
又记载:尚书高阳王珪,忠诚善良,善于治理,任职尽心,所到之处都有名望,任命他为右仆射。
又记载:‘太康元年下诏:尚书设立左右仆射,是为了发扬治理的典范,宣扬庶政。’
谢灵运《晋书》说:古代重视武事,看重射箭和驾驭马匹,选取像仆人一样敏捷的人,各设一人,尚书六人,合称为八座。参与辅佐百官,传达国王的命令,这是古代元凯的职责。
干宝《晋记》说:武帝下诏说:‘散骑常侍、中军将军羊祜,品德清正刚劲,文武兼备,虽然身处腹心之位,但不掌握中枢的重权,不符合垂拱无为、委托责任的意思。任命羊祜为尚书左仆射卫将军。’
《晋诸公赞》说:司马珪年轻时就有美好的声望,早年就担任显赫的职务,晋朝禅让后担任尚书左仆射,当时三十七岁,众人认为这是美事。
《晋书百官注》说:仆射一人,佩戴铜印、墨绶,五时朝服,纳言帻,进贤冠,佩戴水苍玉。官品第三,月薪四十五石。
《晋公卿礼秩》说:尚书仆射,魏晋以来或设左右,或不设。
《晋中兴书》说:顾和,康帝即位后担任尚书仆射,因为母亲年老坚决辞官。皇帝下诏特别允许,傍晚出宫,早晨回宫,待遇优厚。
又记载:纪瞻字士远,担任右仆射。肃祖曾在内殿忧心忡忡地说:‘国家的大臣,想要没有超过十人怎么办?’于是列举了十个人,说:‘您就是其中之一。’纪瞻辞谢说:‘臣不敢接受命令。’肃祖说:‘正想和您好好说话,怎么能再推辞呢?’纪瞻因为年纪大了,请求退休。皇帝下诏说:‘难道是我的德行浅薄,不足以治理国家吗?’
又记载:王珣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兼管吏部,当时烈宗非常喜欢典籍,非常器重他,和王珣、殷仲堪、徐邈都因为才学和文章受到皇帝的喜爱。桓玄在《答道子笺》中说:‘王珣聪明机智,风度翩翩,虽然被逼得有些不同,但才能没有用尽,作为君子在朝,对国家有益处。’
又记载:刁协字玄亮,被任命为左仆射,当时国家刚刚复兴,制度尚未建立,朝臣中没有熟悉旧仪的人。只有刁协因为长期在朝廷中,加上性格聪明,对往事了解很多,朝廷的宪体、出入的威仪、赞颂等,都由刁协负责,当时人称他为强记。
《宋书》说:刘延孙担任尚书左仆射。刘延孙生病,无法起身,皇帝派人乘船从清溪到平昌门,然后进入尚书府。
又记载:汉制,御史中丞遇到尚书令、仆射、丞郎的车,都要回避,台官经过才能离开。现在尚书令上朝和下朝,禁止行人,还是按照这个制度。(尚书,汉时称为台,魏晋以后才称为省。)
又记载:王弘担任仆射,上奏弹劾康乐侯谢灵运:奸淫薛女、杀害兴湖江涘,请求免官削爵,交给大理寺内台。按照旧制不能使用,但风声已经传开,此事在朝野广为人知,不敢沉默。武帝只下令免官。
又记载:王裕之,字敬弘,元嘉三年担任尚书仆射,所签署的文案,最初都不阅读。曾经参与审理案件,皇帝询问疑难案件,王裕之回答不上来。皇帝脸色变了,问左右的人为什么不用文书副本给仆射看,王裕之说:‘我刚刚得到文书,正要阅读,但自己也不懂。’皇帝非常不高兴。
《齐书》说:王延之转任左仆射。宗德已经衰落,太祖辅佐朝政,朝野之间,人们各有各的立场。王延之与尚书令王僧虔中立无所偏倚,当时的人说:‘二王持平,不送不迎。’太祖因此认为他做得好。
又记载:张绪,皇帝想要任命张绪为右仆射,询问王俭,王俭说:‘张绪年轻时有清高的声望,确实是好人选,南人自古以来很少担任这个职位。’褚彦回说:‘王俭年轻,可能没有想起。江左时期使用陆玩、顾和,都是南人。’王俭说:‘晋朝末年政治衰败,不能作为榜样。’
《齐职仪》记载:魏朝时期,尚书仆射毛玠被任命为选曹尚书,晋武帝时期,仆射被任命为吏曹尚书,后来这一做法一直延续至今,有时也会有人被任命为这种职位。
《南燕书》记载:慕容德将右仆射封嵩提升为左仆射,尚书韩绰被任命为右仆射。当时封嵩和韩绰都三十岁,慕容德还任命封嵩的弟弟封螎为西中郎将,韩绰的弟弟韩轨为中郎将。四人一同被任命,皇帝亲自临轩,诏令他们一同进入,封嵩等人上殿后谢恩,皇帝看着他们说:‘如同长街上的双龙跳跃,千里之外的骏马奔腾。’朝野都为他们感到荣耀。
《后魏书》记载:郭祚担任右仆射时,正值新令制定,皇帝下诏让郭祚与侍中、门下省官员共同商议修订。按照旧例,令、仆射、中丞需要唱名进入宫中,直到驰道。等到郭祚担任仆射后,认为这样做不符合敬礼之宜,向皇帝进言,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诏:‘皇帝在太极殿时,唱名到止车门;皇帝在朝堂时,到司马门。’从此以后,唱名不再进入宫中。
《后魏书》又记载:赵善担任尚书右仆射,性格温和恭敬,有气度,虽然位居高位,却更加谦虚退让。他处理事情时会说:‘这是某官的功劳。’有罪责时会说:‘这是善的过错。’当时人们称赞他有宰相的气度。
《后魏书》又记载:元顺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右仆射,当他上省登阶向榻时,看到榻非常破旧,便问都令史徐仵,徐仵起身说:‘这张榻曾经先王坐过。’元顺听后哽咽,泪流满面,久久不能言语,于是让人换了一张。
《后魏书》又记载:阳平王新成之子钦,字思若,多次升迁后担任尚书右仆射。钦肤色黝黑,因此当时人称他为‘黑面仆射’。
《三国典略》记载:东魏时期,孙腾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府库的钥匙全部交给他管理。
《三国典略》又记载:北齐王晋明,豪爽奢侈,有侠义之心,关注经史,招揽宾客。他曾担任尚书右仆射,一百多天后因病辞职。
《北齐书》记载:高隆之担任尚书右仆射时,当时刚开始分配民田,权贵都占据了肥沃的土地,贫弱者只能得到贫瘠的土地。高隆之向高祖建议,全部重新分配,才得到了公平。
《后周书》记载:周惠达担任右仆射,自从关右地区开创以来,礼乐制度不完善,惠达与礼乐官员增删旧章,至此礼仪制度逐渐完备。魏文帝因为朝会奏乐,对惠达说:‘这是你的功劳。’
《后周书》又记载:李远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他向太祖说:‘我李远只是秦陇地区的普通人,才艺都缺乏,平生愿望不过是做一郡的太守。遇到这样的机遇,得以侍奉圣明君主,主上尊贵,臣子升迁,以至于此。现在位居高位,爵位超过通侯,被委以重任,生死大权在握,不仅一时荣耀,也足以光耀门楣。但尚书仆射,位居端揆,现在赐予我这一职位,恰恰加重了我的罪责。明主如果想要保全我,请停止这一任命。’太祖说:‘你的功勋和德行都很美好,朝廷敬重你,选拔人才时推举你,何需推辞!而且我对你的情义如同骨肉,怎能允许在官位之间就退让?这太不符合你的期望了。’李远无奈,才接受了职位。
《陈书》记载:袁宪升迁为右仆射,参与掌管选拔官员的事务。在此之前,袁宪的长兄袁简懿曾任左仆射,此时袁宪成为右仆射,朝廷称袁简懿为大仆射,袁宪为小仆射,都感到荣耀。
《隋书》记载:杨素担任右仆射,与高颎共同掌管朝政,后来文帝逐渐疏远杨素,下诏说:‘仆射,是国家的辅佐,不能亲自处理细小事务,但每隔三五天,向尚书省讨论重大事务。’表面上表示尊重,实际上剥夺了他的权力。
《唐书》记载:太宗对房玄龄、杜如晦说:‘担任仆射,应当广泛听取意见,寻求贤才。有武艺谋略、能安抚众人的人,可以让他负责边疆事务;有经明德行、性理通悟的人,可以让他担任侍臣;有明敏清正、处事公平的人,可以让他负责重要事务;有学问通达古今、识达政术的人,可以让他治理人民。这些都是宰相的职责所在。我听说你每天处理诉讼事务,都没有时间,怎么能帮助我寻找贤才呢?’于是下令:尚书省的细小事务由左右丞负责,只有重大事务需要上报给仆射。
《唐书》又记载:戴至德担任仆射时,与刘仁轨轮流处理诉讼事务。曾经有一位老妇人到尚书省陈词,戴至德已经收看了诉状,老妇人上前说:‘我以为遇到的是懂得事务的仆射,所以来告状;您却是不懂得事务的仆射,请把诉状退回去吧。’戴至德笑着把诉状还给了她,议论的人都称赞他为人长者。
《唐书》又记载:元和中,裴均担任仆射,在尚书省都堂处理事务,他的印信、呈报、唱案、授案等都是由尚书郎来办理。三品以上的官员升阶列坐,四品、五品及郎官、御史在厅下行礼,然后召唤御史中丞、左右丞升阶答拜。最初,开元年间张说担任右丞相,因此制定了非常尊贵的礼仪,除非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的官员,那天都要坐着接受拜见。有人询问这种礼仪的由来,回答说:‘圣历年间王及善、豆卢钦望同一天被任命为文昌左右丞,也有这样的礼仪。当时因为张说受到恩宠,不敢再问,于是成为惯例,这不是旧有的典章。’裴均通过结交权贵而获得高位,在班列中曾经越位站立,御史中丞卢坦请求他退下,裴均不接受。卢坦说:‘姚南仲担任仆射时就是这样。’裴均问:‘姚南仲是什么人?’卢坦说:‘姚南仲是坚守正道而不结交权贵的人。’不久,卢坦被贬为右庶子,当时人们把责任归咎于裴均。
《唐书》又记载:宝历年间,左仆射李绛与御史中丞王璠在路上相遇,王璠的车没有为他让路,于是上奏说:‘按照旧例,左右仆射是师长庶僚,开元年间被任命为左右丞相,后来虽然离开了三公的机要事务,但仍然掌握着百官的权力,在表状中不署名。尚书以下的官员,每月有衙门上日,百官列队,宰相送上,中丞御史站在庭中。礼节之尊,内外特别,所以自武德贞观以来,圣君贤臣施政除弊,没有改变这个礼节,认为是合适的。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也应该废除。近年来,因为有些人才不称职、恩赐特殊任命的人,就随意变通,不使用旧有的礼仪,根据众人意见,实际上并不合适。现在有时仆射刚刚被任命就去中丞院门相见,这与直接参见有何区别?或者中丞新授职,也没有见到仆射的地方。又或者参贺的地方,有时仆射先到,中丞后到,礼仪不当,尊卑颠倒。如果人才不称职,自然应该另授贤良;如果朝命守官,怎能破坏法制!请求皇帝下旨,让百官重新详细商定事务,使其永远可以遵循。’皇帝下令让左右常侍、谏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详细商议并上报。元和中,太常博士韦谦上奏请求废除旧仪,现在降低到这个程度是非常合适的。然而当时,王璠的党羽势力正盛,导致李绛被改任官职,共同废除这个礼仪。
又说:李程,在太和年间担任左仆射和中谢,每天上奏说:‘我担任的官职在礼仪上有些不合适,前后礼仪的规定不同。在元和、长庆年间,有几位仆射,皇帝每天都不接受四品以下官员的拜见。最近重新制定了礼仪规定,四品以下的官员都可以接受拜见,王涯和窦易直已经按照新的规定行事了。现在御史说已经上奏给太常寺,决定在十五天后进行,我进退两难,不知道应该依据什么。’当时中丞李汉认为接受四品以下官员的拜见过于隆重,皇帝下令说:‘仆射的礼仪最近已经详细规定,所有的拜见礼仪都是按照法令来约定的,已经实施,不应该更改,应该按照大和四年十一月十六日的敕令来处理。’
《锺离意别传》记载:钟离意担任尚书仆射那年,匈奴来投降,皇帝下诏赐予缣三百匹,尚书侍郎暨酆接受诏令,却错误地赐予匈奴三千匹。皇帝大怒,鞭打暨酆,几乎要打死他,只有钟离意独自闯入省阁进谏,明帝认为他符合大义。皇帝的怒气消散后,对钟离意说:‘如果不是钟离尚书,我差点在这个郎官面前失去威严。’
《世说》记载:周伯仁渡过长江后,长期大量饮酒,曾经连续三天不醉,当时的人称他为‘三天仆射’。
《唐书官品志》记载:仆射是执法官员,设置两个,即为左右仆射,都与法令相同。左仆射负责纠弹,而右仆射不负责纠弹。
《唐新语》记载:从武德年间到长安四年之前,仆射都是正宰相,所以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你们作为宰相,应当广泛地观察,寻求贤能和有智慧的人。’这就是那个事情。神龙初年,豆卢钦望担任仆射,没有带同中书门下三品,不敢参与政事,后来被任命为知军国事。韦安石担任仆射,担任东都留守,从此以后仆射不再参与政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九-注解
仆射:仆射是古代官职,是尚书省和门下省的副职,相当于现代的副总理或副首相。
尚书:尚书是古代官职,是尚书省的最高长官,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博士:古代官名,负责教授经学,参与国家重要决策。
驺宰:古代官名,负责宫廷的警卫和接待。
永巷:古代官名,负责宫廷的后宫事务。
待中:古代官名,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行将军事:指担任军事指挥职务。
文德:指文化和道德。
皂襜:古代官员的黑色外衣。
诏狱:皇帝的命令,将人关押在监狱。
陈宪骄恣:指责大将军窦宪傲慢无礼。
谏净:进谏和规劝。
六百石:古代官职的俸禄等级,六百石表示中等俸禄。
司直:古代官名,负责监督官员的行为。
周昌:古代著名官员,以刚直著称。
侍中:古代官名,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是皇帝的亲信。
总统留事:负责处理留守事务。
贾诩:古代著名谋士,以智谋著称。
曹爽:三国时期魏国权臣。
曹魏:三国时期的一个政权,由曹操建立。
曹太祖:指曹操,曹魏政权的建立者。
李丰:古代官员。
孙权: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
薛综:古代官员。
荀顗:古代官员。
陈泰:古代官员。
山涛:古代官员。
卫瓘:古代官员。
张华:古代官员。
魏舒:古代官员。
尚书令:古代官名,尚书省的最高长官。
尚书省:尚书省是古代中国的中央行政机构,负责处理国家政务。
吏部:古代官名,负责官员的选拔和考核。
选曹:选曹是古代官署名,负责官员的选拔和考核。
铜印、墨绶:古代官员的印信和官职标志。
纳言帻:古代官员的冠帽。
进贤冠:古代官员的冠帽。
佩水苍玉:古代官员的佩饰。
官品:古代官员的品级。
俸月:古代官员的月俸。
散骑常侍:古代官名,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中军将军:古代官名,负责军事。
羊祜:古代官员。
司马珪:古代官员。
晋: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
尚书左仆射:古代官名,尚书省的副长官。
尚书右仆射:古代官名,尚书省的副长官。
顾和:古代官员。
纪瞻:古代官员。
肃祖:古代皇帝的尊称。
王珣:古代官员。
桓玄:古代官员。
刁协:古代官员。
刘延孙:古代官员。
御史中丞:古代官名,负责监察官员。
王弘:古代官员。
王裕之:古代官员。
王延之:古代官员。
王俭:古代官员。
褚彦回:古代官员。
陆玩:古代官员。
晋昏衰政:指晋朝晚期政治腐败的时期。
尚书仆射:古代官职,尚书省的副长官,负责协助尚书令处理政务。
吏曹:吏曹是古代官署名,负责官员的任用和管理。
中郎将:中郎将是古代官职,属于中级军事将领,负责统领一定范围内的军队。
驺唱:驺唱是古代官员进入宫殿时的一种仪式,由驺人(即传达官)高声唱名。
太极:太极是古代宫殿的名称,位于皇宫中央,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
司马门:司马门是古代宫殿的门口,是官员进入宫殿的必经之地。
端右:端右是指位居朝廷高级官员的右列,是朝廷中的重要职位。
公辅之量:公辅之量是指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适合担任朝廷重要职务的人。
吏部尚书: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是吏部的最高长官,负责官员的选拔、任用和考核。
尚书郎:尚书郎是尚书省的官员,负责起草和审查文书。
三品已上官:三品已上官是指品级在三品以上的官员,是朝廷的高级官员。
宪度:宪度是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
圣君贤臣:圣君贤臣是指英明的君主和贤良的臣子,是古代理想的政治模式。
故事:故事在这里指代先例或惯例。
旧典:旧典是指古代的典章制度。
权幸:权幸是指有权势的宠臣。
班列:班列是指官员的行列或位置。
宪度乖宜:宪度乖宜是指法律和制度不符合实际情况或合理要求。
百僚:百僚是指朝廷中的所有官员。
太常博士:太常博士是古代官职,是太常寺的官员,负责祭祀和礼仪事务。
削去旧仪:削去旧仪是指废除或修改旧的礼仪制度。
太和:指唐朝唐文宗李昂的年号,时间为公元827年至835年。
左仆射:古代官职,是尚书省的副长官,负责协助尚书令处理政务。
中谢:古代官职,掌管宫廷礼仪,负责向皇帝报告事务。
仪注:指官场中的礼仪规定和程序。
元和:指唐朝唐宪宗李纯的年号,时间为公元806年至820年。
长庆:指唐朝唐穆宗李恒的年号,时间为公元821年至824年。
拜:指授予官职或接受封赏。
王涯:唐朝大臣,曾任宰相。
窦易直:唐朝大臣,曾任宰相。
太常寺:古代官署名,掌管祭祀、礼仪等事务。
御史: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官员,弹劾不法。
中丞:古代官职,是御史台的长官。
李汉:唐朝大臣,曾任中丞。
敕:皇帝的命令。
大和四年:指唐朝唐文宗李昂大和四年的年号,时间为公元830年。
匈奴:古代北方民族,与汉族有长期交往。
缣:古代丝织品,一种细密的丝布。
尚书侍郎:古代官职,尚书省的副长官。
暨:连词,表示和。
酆:人名,尚书侍郎。
排省阁:指进入皇宫中的省阁,向皇帝进言。
明帝:指东汉明帝刘庄。
周伯仁:人名,周处,字伯仁,东晋时期的名士。
世说:古代的一部小说集,记载了许多名士的言行。
执法:古代官职,负责司法审判。
左右仆射:古代官职,尚书省的副长官,左仆射负责纠弹,右仆射不负责纠弹。
令:指法令、规章制度。
武德:指唐朝唐高祖李渊的年号,时间为公元618年至626年。
长安四年:指唐朝唐高祖李渊长安四年的年号,时间为公元627年。
正宰相:指宰相中的正职,负责处理国家大事。
房玄龄:唐朝大臣,曾任宰相。
神龙初:指唐朝唐睿宗李旦神龙初年,时间为公元705年至707年。
豆卢钦望:唐朝大臣,曾任仆射。
知军国事:古代官职,负责军事和国家大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九-评注
又曰:李程,太和中为左仆射、中谢,日奏曰:臣所忝官上礼,前后仪注不同。在元和、长庆中,仆射数人,上日不受四品已下官拜。近日再定仪注,四品已下官悉许受拜,王涯窦易直已行之於前。今御史云已闻奏太常寺,定取十五日上,臣进退未知所据。
此段文字记载了唐代官员李程在太和中担任左仆射时,关于官场礼仪的争议。李程指出,官场礼仪在元和、长庆年间与现在有所不同,过去的礼仪规定四品以下官员不得拜见皇帝,而现在的规定则允许四品以下官员受拜。这种变化引起了李程的困惑,他不知道如何应对这种新的礼仪规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唐代官场礼仪的变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以及官员之间的权力斗争。
时中丞李汉以为受四品已下拜太重,敕曰:仆射上仪近已详定,所缘拜礼皆约令文,已经施行,不合更改,宜准大和四年十一月十六日敕处分。
李汉作为中丞,对李程提出的礼仪问题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接受四品以下官员的拜见过于重视,因此下令维持原有的礼仪规定,并指出新的礼仪规定已经施行,不应更改。这反映了唐代官员在处理礼仪问题时,注重遵循先例和法规,同时也体现了官员之间的权力斗争。
《锺离意别传》曰:意为尚书仆射,其年匈奴来降,诏赐缣三百疋,尚书侍郎暨酆受诏,误以三千疋赐匈奴。诏大怒,鞭酆欲死,意独排省阁入谏,明帝以合大义。恚损怒消,帝谓意曰:非锺离尚书,朕几降威於此郎。
这段文字讲述了锺离意作为尚书仆射时,面对皇帝错误决策的勇敢谏言。当皇帝因尚书侍郎暨酆的错误而愤怒,准备处罚他时,锺离意独自进谏,指出皇帝的错误,最终使皇帝消怒。这个故事体现了唐代官员的忠诚与勇气,以及他们对于国家大义的坚守。
《世说》曰:周伯仁过江,积年恒大饮酒,尝经三日醒,时人谓为三日仆射。
这段文字记载了周伯仁因饮酒过量,被称为“三日仆射”的故事。这个称呼虽然带有戏谑的成分,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饮酒文化的宽容态度,以及人们对于个性独特的认可。
《唐书官品志》曰:仆射为执法,置二,则为左右仆射,皆与令同。左纠弹而右不纠弹。
这段文字介绍了唐代官制中仆射的职责和地位。仆射作为执法官员,分为左右仆射,他们的职责与令相同。左仆射负责纠弹,而右仆射则不负责纠弹。这反映了唐代官制中对于官员职责的明确划分,以及官员之间的权力分配。
《唐新语》曰:自武德至长安四年已前,仆射并是正宰相,故太宗谓房玄龄等曰:公为宰相,当须大开耳目,求访贤哲。即其事也。神龙初,豆卢钦望为仆射,不带同中书门下三品,不敢参议政事,后加知军国事。韦安石为仆射,东都留守,自后仆射不知政事。
这段文字讲述了唐代仆射官职的历史变迁。在武德至长安四年之前,仆射是正宰相,负责国家政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仆射的职责逐渐发生变化,从参与政务到不再参与政事。这反映了唐代官制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官员职责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