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三十四-原文
○国子祭酒
《六典》曰:国子祭酒、司业之职,掌邦国儒学训导之政令,有六焉:一曰国子,二曰太学,三曰四门,四曰律学,五曰书学,六曰算学。
韦昭《辩释名》曰:祭酒者,谓祭六神以酒醊之也。辩云:凡会同飨宴,必尊长先用,以酒祭先,故曰祭酒。汉时吴王年长,以为刘氏祭酒是也。
徐广《释祭酒》云:古主人具馔,则宾中长者一人举酒祭地,是则长者为祭酒也。
“《汉书》曰:吴王赐号为刘氏祭酒。应劭曰:礼,饮酒必祭,示有先也,故称祭酒。饮时,惟尊长者,以酒沃酹也。
又曰:张安世荐苏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君命。宣帝以武壮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
“《续汉书·百官表》曰:建武初,置五经博士,太常差次有聪明威重者一人为祭酒,总领纲纪。
“《汉书·百官表》注:博士祭酒一人,掌国子学,每朝,服进贤两梁冠,佩水苍玉。
“《蜀志》曰:先主既定益州,广汉太守夏纂请秦宓为师友祭酒。
“《晋书》曰:袁瑰字山甫,为国子祭酒。时属经丧乱,礼教陵迟,瑰上疏,求立学徒,帝从之。国学之兴,自瑰始也。
又曰:裴頠为祭酒,奏立太学,讲堂筑门阙,刻石写五经。
“《晋中兴书》曰:杜夷字行齐,以儒学称。中宗以夷为丞相祭酒。中兴初,皇太子凡三至夷舍,执经问义。
沈约《宋书》曰:博士,秦官也。掌通古今,员多至数十人,有仆射。光武增为十五人,益一经有数家之学故也。皆教弟子。光武改仆射曰祭酒。祭酒者。一位之元长也。
“《齐书》曰:张绪。竟陵王子良领国子祭酒,武帝敕王晏曰:”吾欲令司徒辞祭酒以授张绪,物议以为云何?”子良竟不拜。以绪领国子祭酒。
“《齐职仪》曰:晋令博士祭酒掌国子学,而国子生师事祭酒,执经,葛巾单衣,终身致敬。
“《梁书》曰:王承字安期,为国子祭酒。承祖俭父暕并居此职,三代为国师,前代未有,当时以为荣。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秦录》曰:建元七年,高平苏通、长乐刘祥并以硕学耆儒,尤精二礼。坚以通为《礼记》祭酒,居于东庠;祥为《仪礼》祭酒,处于西亭。坚每月朔旦率百僚亲临讲论。
“《后魏书》曰:韩子熙累迁国子祭酒。子熙俭素安贫,常好退静。迁邺之始,百司并给兵力,时以祭酒闲豫,止给二人。或有令其陈谒者,子熙曰:”朝廷不与祭酒兵,何关韩子熙事?”论者称之。
“《后周书》曰:卢诞本名恭祖,拜给事黄门侍郎,魏帝诏曰:”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朕诸儿稍长,欲命卿为师。”於是亲幸晋王第,敕晋王以下皆拜之於帝前,因赐名曰诞。又以诞儒宗学府,为当世所推,乃拜国子祭酒。
“《隋书》曰:杨汪字元度,拜国子祭酒。帝令百僚就学,与汪讲论,天下通儒硕学多萃焉。论难锋起,皆不能屈。帝令御史书其问答奏之,省而大悦,赐良马一匹。
又曰:元善迁国子祭酒。上尝亲临释奠,命善讲《孝经》;於是敷陈义理,兼之以讽谏。上大悦,曰:”闻江阳之说,更起朕心。”赍绢百匹,衣一袭。
“《唐书》曰:许后胤尝侍太宗讲,后为睦州刺史,因入朝乞骸骨,太宗召问曰:”朕与卿刺史,资以自养,何谓即求致仕。”后胤对曰:”年老筋力不逮,望得私第,时见阙庭。”太宗曰:”卿气力犹强,欲何官也?”后胤陈谢不敢,太宗曰:”朕昔从卿读书,卿今日从朕求官,但言所欲,不相违也。”时国子祭酒缺,后胤奏言之,因授国子祭酒。
“《风俗通》曰:孙卿有秀才,善为《诗》、《礼》、《易》、《春秋》,至齐襄王时而孙卿最老师,三为祭酒。
齐王融《为王俭让国子祭酒表》曰:”窃以成均义重,振古所崇,资师道尊,有来攸尚。匪由兰芷,畴变入室之情;不自朱蓝,何迁素丝之质?”
○司业
“《唐书》曰:韦叔夏迁成均司业,久视元年特下制曰:”吉凶礼仪,国家所重,司礼博士,未甚详明。成均司业韦叔夏、太子率更令祝钦明等,博涉礼经,多所该练,委以参掌,冀弘典式。自今司礼所修仪注,并委叔夏等刊定讫,然后进奏。”
又曰:归崇敬上言:”司业者,义在《礼记》,云乐正司业。正,长也,言乐官之长,司主此业。《尔雅》云:大板谓之业。按《诗·周颂》:设业设虡,崇牙树羽,则业是悬钟磬之簨虡也。今太学既不教乐,於义则无所取,请改司业一为左师,一为右师,位正四品上。”
○博士
“《六典》曰:博士掌教文武官三品已上及国公子、孙。
应劭《汉官仪》曰:博士,秦官也。博者,通博古今;士者,辩於然否。孝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经博士,秩六百石,太常差次有聪明威重者一人为祭酒,总领纲纪。
“《汉旧仪》曰:武帝初置博士,取学通行修、博识多艺,晓古文、《尔雅》能属文章者为之。朝贺,位次中都官,吏称先生不得言君,其弟子称门人也。
“《汉书》曰:贾谊,文帝召为博士,时年二十许,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
又曰:韦贤字长孺,为人质朴少欲,笃志於学,兼通《礼》、《尚书》,以《诗》教授,时人号称邹鲁大儒,征为博士。
又曰:公孙弘对策,时百馀人,太常奏第居下。天子擢之对为第一,召入见,容貌甚严,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也。
又曰:元鼎中,徐偃为博士,使行风俗。
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
还奏事,张汤劾偃矫制,法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万人,专之可也。
汤不能诎。
“《东观汉记》曰:甄宇拜博士,每腊诏赐博士羊,人一羊,有大小肥瘦,时议欲杀羊分肉,又欲投钩。宇因取瘦者,自是不复争。
后召会,诏问”瘦羊博士”所在,京师因以为号。
又曰:欧阳歙,其先和伯从伏生受《尚书》,至于歙,七世皆为博士,敦於经学,恭俭好礼。
“《后汉书》曰:光武每朝会辄令桓荣於公卿前说经书,帝称善,曰:”得生几晚!”
会博士缺,帝欲用荣,荣叩头让曰:”臣经术浅薄,不如同门生郎中彭闳、扬州从事皋弘.”
帝曰:”俞,往,汝谐.”因拜荣为博士。
又曰:董钧,永初为博士,时草创五郊祭祀及宗庙礼乐、威仪章服,辄令钧参议,多见从用,当世称通儒。
华峤《后汉书》曰:初,欲立《左氏传》博士,范叔以为左氏浅末,不宜立。
陈元闻之,乃诣阙上疏争之,更相辩对,凡十馀上,帝卒立左氏学也。
“《汉旧仪》曰:孝文皇帝时博士七十馀人,朝服,玄章甫冠。
“《魏志》曰:乐祗字文载。少好学,黄初中征拜博士。
于时太学初立,博士十馀人,学多偏僻,不敢亲教,备员而已。惟文载五业并授。
又曰:文帝黄初五年,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穀梁》博士。
又曰:明帝太和二年,诏曰:”尊儒贵学,王教之本也。自顷儒官或非其人,将何以宣明圣道!其高选博士才任中常侍者。
“《吴志》诏曰:古者建国,教学为先,所以道世治性为时养器也。自建兴已来,时事多故,吏民颇以目前趋务,去本就末,不循古道。
夫所尚不淳则伤化败俗。其案古置学官,立五经博士,核取应选,加其宠禄,科见吏之中及将吏子弟有志好学者各令就业,一岁课试,差其品第加以位赏。
使见之者乐其荣,闻之者羡其誉,以敦王化,以隆风俗。
“《晋令》曰: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若散骑、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
召试诸生有法度者及白衣试在高等,拜郎中。
“《晋书·载记》曰:姚泓受经于博士淳于岐。
岐病,亲诣省病,拜于床下。自是,公侯见师傅皆拜焉。
“《后魏书》曰:崔逸字景隽,好古博涉,为国子博士。
每因公事,逸常被诏独进,博士特命,自逸始也。
“《后周书》曰:卢辩字景宣。为太学博士,以《大戴礼》未有解诂,辩乃注之。
其兄景裕为当时硕儒,谓辩曰:”昔侍中注《小戴》,今尔注《大戴》,庶纂前修矣.”
“《隋书》曰:马光,开皇初,高祖征山东义学之士,光与张仲让、孔笼、窦士荣、张黑奴、刘祖仁等俱至,并授太学博士,时人号为六儒。
又曰:马光为太学博士,尝因释奠,高祖亲幸国子学,王公以下毕集。
光升座讲礼,启发章门。已而诸儒生以次论难者十馀人,皆当时硕学,光剖析疑滞,虽辞非俊辩,而理义弘赡,论者莫测其浅深,咸共推服,上嘉而劳焉。
又曰:王颇授著作佐郎,寻令於国子讲授。
会高祖亲临释奠,国子祭酒元善讲《孝经》,颇与相论难,词义锋起,善往往见屈。
高祖大奇之,超授国子博士。
又曰:何妥授太学博士。帝初欲立五后,以问儒者辛彦之,对曰:”后与天子匹体齐尊,不宜有五.”
妥驳曰:”帝喾四妃,舜又二妃,亦何常数?”由是封襄城县伯。
又曰:房晖远为国子博士。会上令国子生通一经者,并悉荐举,将擢用之。
既策问讫,博士不能时定臧否。
祭酒元善怪问之,晖远曰:”江南,河北,义例不同,博士不能遍涉。
学生皆持其所短,称已所长,博士各各自疑,所以久而不决也。
祭酒因令晖远考定之,晖远览笔便下,初无疑滞。
或有不服者,晖远问其所传义疏,辄为始末诵之,然后出其所短,自是无敢饰非者。
所试四五百人,数日便决,诸儒莫不推其通博。
“《鲁国先贤传》曰:汉文帝时,闻申公为《诗》最精,以为博士。
申公为《诗》,号曰《鲁诗》。
“《李郈别传》曰:郈上书太后,数陈忠言,其辞虽不能尽施用,辄有策诏褒赞焉。
博士著两梁冠,朝会宜随士大夫例。
时贱经学博士,乃在市长下,公奏以为非所以敬儒德、明国体也。
上善公言,正月大朝引博士公府长史前。
“《殷氏世传》曰:殷亮,建武中征拜博士,迁讲学大夫。
诸儒讲论,胜者赐席,亮重席至八九,帝嘉之,曰:”讲学不当如是耶!”
“《典略》曰:公仪休者,鲁博士也。
为鲁相,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
“《论衡》曰:王莽之时,省五经章句,博士弟子郭略,夜定旧说,死於烛下。
○少府监
“《六典》曰:少府监之职、掌百工技巧之政令,总中书尚、左尚、右尚职治,掌治五署之官属,正其工徒,谨其缮作;少监为之贰。
“《汉官·宰尹下》曰:少府,言别为小藏,故曰少府。
“《汉书》曰: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养。
又曰:欧阳地余,字长宾。为少府,诫其子曰:”我死,官属送汝财物慎无受。
汝九卿儒者子孙,以廉洁著,可以自成。”及卒,少府官属送数百万,其子不受。
天子闻而嘉焉,赐钱百万。
《后汉书》曰:东平王苍为骠骑。正月朔朝,苍当入贺,故事少府给璧。
时阴就为少府,贵傲不奉法,漏将尽,求璧不得。
苍掾朱晖遥见少府主簿持璧,乃往,绐曰:’试请观之。’既得而驰奉之,就复以他璧朝。
张璠《汉记》曰:太常种拂与李儒战而死,子劭征为少府、鸿胪皆不受,曰:’我父尽忠於朝,而为时所妒,父以身徇国,为贼臣所害,为臣子不能除贼,何面目复觐明主!’三辅闻之,为之感动。
应劭《汉官仪》曰:少府掌山泽、陂池之税,名曰禁钱,以给私养,自别为藏。
少者小也,故称少府。
《魏志》曰:王观徙少府,大将军曹爽使材官张达斫屋材及诸私用之物,观闻之,皆录夺以没官。
少府统三尚方御府内藏珍玩之宝,爽等奢放,多有干求,惮观守法,乃徙为太仆。
又曰:杨阜字义山,为少府卿,然以天下为己任。
《吴志》曰:先主遣少府徐详至魏,魏太祖谓详曰:’孤比者若越横江之津,与孙将军游姑苏之台,猎长洲之苑,吾志足矣。’详对曰:’大王欲奉至尊以合诸侯,若越横江而游姑苏,是踵亡秦而蹈夫差,恐天下事去矣。’太祖曰:’徐生得无逆诈耶!’
臧荣绪《晋书》曰:陈眕字国镇,过江为少府卿。
时大旱经久,大兴四年四月始雨,有司奏应报赛宗庙山川。
中宗诏曰:’祈庙云报赛,非奉尊上辞也,吾意有疑。’眕以为旧山川有祈报,故雨应赛,非大事不应告庙;子无要君亲之道,读祭称赛,於义有违。
从之。
《唐书·官品志》曰:少府卿位视尚书左丞,置材官将军、左中尚方、甄官、平水、中署、南塘、邸税库、东西冶、中黄、细作、炭库、纸官、染署等令、丞。
○将作监
《六典》曰:将作大匠之职,掌供邦国修建土木工匠之政令,总四署、三监、百工之官属,以供其职事;少匠贰焉。
《汉书》曰:将作少府,秦官,掌治宫室。
范晔《后汉书》曰:魏霸征拜将作大匠。
明年,和帝崩,典作顺陵。
时盛冬地冻,中使督促,数罚掾吏以厉霸。
霸抚循而已,初不切责,而反劳之曰:’令诸卿被辱,大匠过也。’吏皆怀恩,力作功倍。
《续汉书》曰:曹褒字叔通,迁将作大匠。
时有疾疫,褒巡行病徒,自省医药糜粥,死者减少。
又《百官志》曰:将作,秩二千石,掌作宗庙、路、寝、宫室。
丞一人,六百石。
左右校令,左右工徒,掌木工之功,并树桐梓之类,列于道侧。
又曰:李固字子坚,迁大匠,常推贤士孔融,以将作大匠迁少府也。
华峤《后汉书》曰:应顺字仲华,为将作大匠,发摘众奸,皆极其刑,豪猾之吏敛迹。
视事五年,省费以亿万。
应劭《汉官仪》曰:世祖中兴,以谒者领其官,章帝建初元年乃置真,位次河南尹。
永元七年大匠应慎上言:’百郡计吏,观国之光,而舍逆旅,崎岖私馆,贡篚之物,朽湿曝露。’昔晋霸之盟主耳,舍诸侯於隶人,郑子产以为大讥,况今四海之大而可无乎?’和帝嘉纳之。
《魏志》曰:杨阜字义山,为将作大匠。
明帝时初治宫室,发美女充后庭。
阜上疏欲省宫人诸不见幸者,乃召御府吏问后宫人数。
吏守旧令,对曰:’禁密,不得宣露。’阜怒,杖吏一百,数之曰:’国家不与九卿为密,反与小吏密乎?’帝闻之而愈敬惮。
《晋书》曰:将作大匠陈勰掘地得古文《尚书》,奏今文长於古文,宜以古文为正;潘岳以为习用已久,不宜复改。
《唐书·官品志》曰:大匠卿位视太仆,掌土木之工,统左、右校诸署。
《汝南先贤传》曰:应仲华迁大匠,除藻饰之无用,割有损之浮费,凡所省息七亿馀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三十四-译文
《六典》说:国子祭酒和司业的职责,负责管理国家儒学的教育政策和命令,共有六个方面:一是国子,二是太学,三是四门,四是律学,五是书学,六是算学。
韦昭在《辩释名》中说:祭酒这个词,是指用酒祭祀六神。解释说:在所有的集会宴会上,必须先让尊长的人先用,用酒来祭奠先人,所以称为祭酒。汉朝时,吴王年纪最大,被称为刘氏祭酒就是这样。
徐广在《释祭酒》中说:古代,主人准备好食物后,宾客中的年长者会举杯向地面祭拜,这样年长者就是祭酒。
《汉书》记载:吴王被封为刘氏祭酒。应劭说:按照礼节,饮酒时必须祭拜,表示有先人存在,所以称为祭酒。饮酒时,只有尊长者才能倒酒。
《汉书》又说:张安世推荐苏武,他熟悉历史故事,出使外国没有辱没君王的使命。宣帝因为苏武是壮节老臣,让他每天早上朝会,封号为祭酒,非常宠爱他。
《续汉书·百官表》说:建武初年,设立了五经博士,太常挑选聪明威重的一个人担任祭酒,负责总领规章制度。
《汉书·百官表》注释:博士祭酒一人,负责国子学,每天朝会时,穿着进贤两梁冠,佩戴水苍玉。
《蜀志》记载:刘备平定益州后,广汉太守夏纂请秦宓担任师友祭酒。
《晋书》记载:袁瑰字山甫,担任国子祭酒。当时正值丧乱,礼教衰落,袁瑰上疏请求设立学徒,皇帝同意了。国学的兴起,是从袁瑰开始的。
《晋书》又说:裴頠担任祭酒,上奏请求建立太学,建造讲堂和门阙,刻石写五经。
《晋中兴书》记载:杜夷字行齐,以儒学著称。中宗任命杜夷为丞相祭酒。中兴初年,皇太子三次到杜夷家,拿着经书询问意义。
沈约在《宋书》中说:博士是秦朝的官职。负责通晓古今,人数多达数十人,有仆射。光武帝增加到十五人,因为增加了一经有多家学说。
《齐书》记载:张绪,竟陵王子良担任国子祭酒,武帝命令王晏说:‘我想让司徒辞去祭酒职位,授予张绪,大家会怎么议论呢?’子良最终没有接受。
《齐职仪》记载:晋朝命令博士祭酒负责国子学,国子生要像对待老师一样对待祭酒,拿着经书,穿着葛巾单衣,终身表示敬意。
《梁书》记载:王承字安期,担任国子祭酒。王承的祖父王俭、父亲王暕都曾担任过这个职位,三代为国师,前代没有过,当时被认为是荣耀。
崔鸿在《十六国春秋·前秦录》中说:建元七年,高平苏通、长乐刘祥都是博学耆儒,尤其精通二礼。苻坚任命苏通为《礼记》祭酒,住在东庠;刘祥为《仪礼》祭酒,住在西亭。苻坚每月初一亲自率领百官前来讲论。
《后魏书》记载:韩子熙多次升迁,担任国子祭酒。韩子熙生活简朴,喜欢退隐。迁都邺城之初,百官都分配了兵力,当时认为祭酒职位轻松,只给了两个人。有人命令他接受拜见,韩子熙说:‘朝廷没有给祭酒兵力,这与韩子熙有什么关系?’评论者都称赞他。
《后周书》记载:卢诞原名恭祖,被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魏帝下诏说:‘经师容易找到,人师难以得到。我的孩子们渐渐长大,想任命你为他们的老师。’于是亲自到晋王府第,命令晋王以下都在皇帝面前向他行礼,因此赐名卢诞。又因为卢诞是儒宗学府,被当时人所推崇,于是任命为国子祭酒。
《隋书》记载:杨汪字元度,被任命为国子祭酒。皇帝命令百官学习,与杨汪讲论,天下通儒硕学都聚集于此。辩论激烈,没有人能说服他。皇帝让御史记录他们的问答并上奏,审查后非常高兴,赐给他一匹好马。
《隋书》又说:元善升迁为国子祭酒。皇帝曾经亲自参加释奠礼,命令元善讲解《孝经》;于是他详细阐述义理,并加以讽谏。皇帝非常高兴,说:‘听到江阳的讲解,让我更加坚定。’赏赐给他一百匹绢,一件衣服。
《唐书》记载:许后胤曾经侍奉太宗讲学,后来担任睦州刺史,因为入朝请求退休,太宗问他:‘我让你担任刺史,是为了让你自养,你为什么要求退休?’许后胤回答说:‘我年纪大了,筋力不济,希望能回到自己的家中,时常见到朝廷。’太宗说:‘你的气力还很强,你想做什么官?’许后胤谦虚地拒绝,太宗说:‘我以前跟随你读书,你现在向我请求官职,只管说出你想要的,我不会违背你的意愿。’当时国子祭酒职位空缺,许后胤上奏请求,因此被任命为国子祭酒。
《风俗通》记载:孙卿有秀才,擅长《诗经》、《礼记》、《易经》、《春秋》,到齐襄王时,孙卿是最年长的老师,三次担任祭酒。
齐王融在《为王俭让国子祭酒表》中说:我认为成均的意义非常重要,自古以来就受到推崇,师资之道尊贵,历来都有崇尚。不是由于兰芷,才有进入室内的情感;不是由于朱蓝,才能改变素丝的本质?
《唐书》记载:韦叔夏升迁为成均司业,久视元年特别下诏说:‘吉凶礼仪,是国家所重视的,司礼博士,不够详细明确。成均司业韦叔夏、太子率更令祝钦明等人,博学多才,对礼经有深入的研究,委托他们参与掌管,希望扩大经典规范。从今以后,司礼所修订的仪注,都委托韦叔夏等人修订完毕后,再上奏。
《唐书》又说:归崇敬上奏说:‘司业的意义在《礼记》中,称为乐正司业。正,是长的意思,指的是乐官的长官,负责这个职责。《尔雅》中说:大板叫做业。按照《诗经·周颂》:设业设虡,崇牙树羽,这里的业是指悬挂钟磬的簨虡。现在太学不教授音乐,按照这个意义来说,就没有什么可取的,请将司业改为左师和右师,官位为正四品上。
《六典》说:博士负责教授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以及国公的子孙。
应劭在《汉官仪》中说:博士是秦朝的官职。博,是指通晓古今;士,是指能辨别是非。孝武帝建元五年,首次设立五经博士,官秩六百石,太常挑选聪明威重的一个人担任祭酒,负责总领规章制度。
《汉旧仪》说:武帝最初设立博士,选取学识广博、博学多才、通晓古文、《尔雅》并能写文章的人担任。朝会时,地位排在中都官之后,官员称呼为先生,不能称呼为君,他的弟子称呼他为门人。
《汉书》记载:贾谊被文帝召为博士,当时大约二十岁,是最年轻的,每次皇帝下诏讨论,老先生们都不能言说,贾谊都能为他们应对,每个人都像自己心里所想的那样。
《汉书》又说:韦贤字长孺,为人质朴少欲,专心致志于学习,通晓《礼记》、《尚书》,用《诗经》教授,当时人号称邹鲁大儒,被征召为博士。
《汉书》又说:公孙弘对策,当时有一百多人,太常上奏评定他排在最后。皇帝提拔他的对策为第一,召见他,他的容貌非常严肃,任命他为博士,在金马门等待诏命。
又有人说:元鼎年间,徐偃担任博士,被派遣去考察风俗。徐偃擅自制定政策,命令胶东和鲁国铸造盐铁。他回朝后上奏事情,张汤弹劾徐偃擅自制定政策,依法应当处死。徐偃认为根据《春秋》的大义,大夫出使国外,只要有有利于国家安定和人民利益的事情,就可以独断专行。张汤无法说服他。
《东观汉记》记载:甄宇被任命为博士,每年腊月皇帝赐给博士一只羊,每个人一只,大小肥瘦不一。当时有人提议杀羊分肉,也有人提议掷骰子决定。甄宇于是拿了一只瘦羊,从此不再争抢。后来皇帝召见,询问‘瘦羊博士’在哪里,京师的人因此称他为这个外号。
又有人说:欧阳歙,他的祖先和伯从伏生那里学习《尚书》,到了欧阳歙这一代,七代都担任博士,对经学有深入研究,为人谦逊、节俭、好礼。
《后汉书》记载:光武帝每次朝会时,都让桓荣在公卿面前讲解经书,皇帝称赞他,说:‘得到你这样的学生真是太晚了!’当博士职位空缺时,皇帝想要任命桓荣,桓荣叩头辞让说:‘我的经学知识浅薄,不如同门生郎中彭闳、扬州从事皋弘。’皇帝说:‘好,你去吧,你适合这个职位。’于是任命桓荣为博士。
又有人说:董钧,永初年间担任博士,当时刚开始制定五郊祭祀、宗庙礼乐、威仪章服,董钧经常被皇帝召去参与讨论,他的意见很多都被采纳,当时的人称他为通儒。
华峤的《后汉书》记载:最初,想要设立《左氏传》博士,范叔认为《左氏传》内容浅薄,不适合设立博士。陈元听说后,于是上奏朝廷争论此事,双方辩论了十多次,最终皇帝还是设立了左氏学。
《汉旧仪》记载:孝文皇帝时,博士有七十多人,穿着朝服,戴着黑色的冠。
《魏志》记载:乐祗字文载,少年时好学,黄初年间被征召任命为博士。当时太学刚刚建立,博士有十多人,学问多偏僻,不敢亲自教授,只是挂名而已。只有文载能够教授五门学科。
又有人说:文帝黄初五年,太学制定了五经课试的方法,设立了《春秋穀梁》博士。
又有人说:明帝太和二年,皇帝下诏说:‘尊重儒家,重视学问,这是王道教育的基础。近年来,一些儒官并不适合这个职位,我们将如何宣扬圣人的道理!要严格选拔博士,让他们能够胜任中常侍的职位。
《吴志》记载:古代建国时,教育是最先考虑的,这是为了引导世人治理国家,培养人才。自从建兴以来,时事多变,官吏和百姓都只顾眼前利益,抛弃了根本,不遵循古道。如果推崇的东西不纯,就会伤害教化,败坏风俗。要按照古法设立学官,设立五经博士,严格选拔,增加他们的荣誉和待遇,对在任官员和将吏的子弟中有志向、好学的,都让他们入学,一年进行一次考试,根据成绩评定等级,给予相应的奖赏。让看到的人感到荣耀,听到的人羡慕,以此来敦促王道,提升风俗。
《晋令》记载:博士都要选择品行清正、通晓经典的人,只有散骑、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的人才能担任。召试的学生有法度,以及白衣试成绩优秀的人,可以任命为郎中。
《晋书·载记》记载:姚泓向博士淳于岐学习经书。淳于岐生病,姚泓亲自去探望,跪在床下。从那时起,公侯见到师傅都要跪拜。
《后魏书》记载:崔逸字景隽,喜好古学,博学多才,担任国子博士。每次因公事,崔逸常被皇帝单独召见,博士特命从此开始。
《后周书》记载:卢辩字景宣,担任太学博士,因为《大戴礼》没有注解,卢辩于是注解了它。他的哥哥卢景裕是当时的大学者,对卢辩说:‘以前侍中注解了《小戴礼》,现在你注解《大戴礼》,希望能够继承前人的成就。’
《隋书》记载:马光,开皇初年,高祖征召山东的学者,马光与张仲让、孔笼、窦士荣、张黑奴、刘祖仁等人一同到达,都被任命为太学博士,当时的人称他们为六儒。
又有人说:马光担任太学博士,曾经在释奠礼上,高祖亲自来到国子学,王公以下的人都聚集在那里。马光升座讲解礼仪,启发众人。之后有十多个儒生依次提出疑问,都是当时的大学者,马光分析疑难问题,虽然言辞不华丽,但道理深刻,议论者无法测度他的深浅,都共同推崇他,皇帝也赞赏并慰劳他。
又有人说:王颇被任命为著作佐郎,不久后又被命令在国子学讲授。正逢高祖亲自参加释奠礼,国子祭酒元善讲解《孝经》,王颇与他辩论,言辞激烈,元善经常被驳倒。高祖非常惊奇,破格任命王颇为国子博士。
又有人说:何妥被任命为太学博士。皇帝最初想要设立五位皇后,询问儒者辛彦之,辛彦之回答说:‘皇后与皇帝地位相等,不应该有五位。’何妥反驳说:‘帝喾有四位妃子,舜又有两位妃子,哪有什么定数?’因此被封为襄城县伯。
又有人说:房晖远担任国子博士。正逢皇帝命令国子学生精通一经的人,都推荐选拔,准备提拔任用他们。考试结束后,博士不能及时确定优劣。国子祭酒元善奇怪地问他们,房晖远说:‘江南和河北的义例不同,博士无法全面了解。学生们都拿着自己的短处,称自己的长处,博士们各自怀疑,所以拖延了很久才决定。’国子祭酒于是命令房晖远考定,房晖远浏览一下就下了决定,一开始没有疑虑。有人不服,房晖远询问他们的义疏,就从头到尾背诵出来,然后指出他们的短处,从此没有人敢再掩饰错误。所试的四五百人中,几天就决定了,众儒生都佩服他的博学。
《鲁国先贤传》记载:汉文帝时,听说申公讲解《诗经》最为精通,任命他为博士。申公讲解《诗经》,被称为《鲁诗》。
《李郈别传》记载:李郈上书太后,多次陈述忠言,虽然他的建议不能全部实施,但皇帝总是下诏表扬他。博士戴两梁冠,朝会时应按照士大夫的例子。当时轻视经学博士,甚至让他们在市长下面,李郈上奏认为这样不尊重儒者的道德,也不符合国家的体制。皇帝认为李郈说得对,正月大朝会时,让博士和公府长史一起参加。
《殷氏世传》记载:殷亮,建武年间被征召任命为博士,后来升任讲学大夫。诸儒讲论,胜者赐坐,殷亮坐的次数达到八九次,皇帝赞扬他说:‘讲学不应该这样吗!’
《典略》记载:公仪休是鲁国的博士,担任鲁国相,没有进行任何变革,百官自然端正,让领取俸禄的人不能与百姓争利。
《论衡》记载:王莽时期,省略了五经的章句,博士弟子郭略在夜晚确定旧有的说法,死在烛光下。
少府监的职责是掌管百工技巧的政令,总管中书省、左尚、右尚的职务,管理五署的官员,正定工匠,谨慎制作;少监作为副手。
《汉官·宰尹下》记载:少府,指的是另外一个小型的藏府,所以称为少府。
《汉书》记载:少府,是秦朝的官职。负责管理山海池泽的税收,用于供给皇室。
又有人说:欧阳地余,字长宾,担任少府,告诫他的儿子说:‘我死后,官属送你的财物,千万不要接受。你是九卿儒者之后,以廉洁著称,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他去世后,少府的官属送来了数百万财物,他的儿子没有接受。皇帝听说后,赞扬他,赐予他一百万钱。
《后汉书》记载:东平王刘苍担任骠骑将军。正月初一上朝,刘苍应当进宫祝贺,按照惯例少府应当提供玉璧。当时阴就担任少府,他地位高贵却傲慢不遵守法律,时间快到中午,刘苍未能得到玉璧。刘苍的属官朱晖远远看到少府的主簿手持玉璧,于是前去,假装请求说:‘让我看看。’得到玉璧后立刻骑马送过去,阴就又用其他的玉璧去朝贺。
张璠的《汉记》说:太常种拂与李儒交战而死,他的儿子李劭被征召担任少府和鸿胪,但他都拒绝了,说:‘我的父亲对朝廷忠诚,却被当时的人所嫉妒,父亲为了国家献身,却被奸臣所害,作为臣子不能除去奸贼,我还有什么脸面再见圣明的君主!’三辅地区的官员听说了这件事,都为之感动。
应劭的《汉官仪》说:少府负责管理山泽、陂池的税收,称为禁钱,用来供给私人费用,另外还有专门的仓库。因为‘少’字的意思是小的,所以称为少府。
《魏志》说:王观被调任少府,大将军曹爽派材官张达砍伐房屋材料和其他私人用品,王观得知后,都记录下来并没收。少府管理三尚方御府内的珍宝,曹爽等人奢侈放纵,经常索求,害怕王观遵守法律,于是将他调任为太仆。
《魏志》又说:杨阜字义山,担任少府卿,但把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
《吴志》说:先主刘备派遣少府徐详到魏国,魏太祖曹操对徐详说:‘我最近就像越过长江的渡口,与孙将军在姑苏台游玩,猎取长洲的园林,我的志向已经满足了。’徐详回答说:‘大王想要尊奉天子以联合诸侯,如果越过长江而游姑苏,那就是追随亡秦而步履夫差的后尘,恐怕天下的事情就完了。’曹操说:‘徐生莫非是在说反话吧!’
臧荣绪的《晋书》说:陈眕字国镇,渡江后担任少府卿。当时大旱已经持续很久,大兴四年四月才开始下雨,有关部门上奏请求祭祀宗庙和山川。中宗下诏说:‘祈求和报答宗庙山川,不是奉尊上辞的礼节,我对此有所怀疑。’陈眕认为旧的山川有祈求和报答的习俗,所以下雨应该报答,不是大事就不应该告诉宗庙;儿子没有要挟君主和亲人的道理,读祭文称报赛,在道义上有违。
《唐书·官品志》说:少府卿的职位相当于尚书左丞,设有材官将军、左中尚方、甄官、平水、中署、南塘、邸税库、东西冶、中黄、细作、炭库、纸官、染署等令、丞。
《六典》说:将作大匠的职责是掌管国家修建土木工匠的政策和命令,总管四署、三监、百工的官员,以供其职责;少匠辅佐大匠。
《汉书》说:将作少府是秦朝的官职,负责修建宫室。
范晔的《后汉书》说:魏霸被征召任命为将作大匠。第二年,和帝去世,负责修建顺陵。当时正值严冬,地面结冰,使者多次督促,多次处罚属官以激励魏霸。魏霸只是安抚他们,从不严厉责备,反而安慰他们说:‘让各位官员受辱,是我的过错。’属官们都感激他的恩情,工作更加努力。
《续汉书》说:曹褒字叔通,升任将作大匠。当时有流行病,曹褒巡视病患,亲自检查医药和粥食,死亡人数减少。
《百官志》说:将作,秩二千石,负责建造宗庙、道路、寝宫、宫室。设有丞一人,秩六百石。左右校令,左右工徒,负责木工的工作,并种植桐树、梓树等,排列在道路两侧。
《百官志》又说:李固字子坚,升任大匠,经常推荐贤士孔融,因为将作大匠升任少府。
华峤的《后汉书》说:应顺字仲华,担任将作大匠,揭发众多的奸恶之徒,都给予严厉的惩罚,豪强和狡猾的官吏收敛了行为。他在任五年,节省的费用达到亿万。
应劭的《汉官仪》说:光武帝中兴后,以谒者兼任此官职,章帝建初元年才设立真正的职位,位次在河南尹之下。永元七年,大匠应慎上奏说:‘百郡的计吏,观看国家的光辉,却住在逆旅,道路崎岖,私人的馆舍,贡品和竹篓中的物品,都腐烂、潮湿、曝露。过去晋文公是盟主,把诸侯安置在奴隶之中,郑子产认为这是大耻,何况现在国家如此之大,难道可以没有吗?’和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魏志》说:杨阜字义山,担任将作大匠。明帝时开始修建宫室,派出美女充实后宫,杨阜上疏请求减少后宫中不被皇帝宠幸的人,于是召来御府的官员询问后宫的人数。官员遵守旧令,回答说:‘这是禁密的事情,不能泄露。’杨阜生气,打了官员一百板子,责备说:‘国家不与九卿保密,反而与小官保密吗?’皇帝听说了这件事,反而更加敬畏杨阜。
《晋书》说:将作大匠陈勰挖掘地得到古文《尚书》,上奏说今文比古文长,应该以古文为正宗;潘岳认为习惯使用已久,不应该再改变。
《唐书·官品志》说:大匠卿的职位相当于太仆,负责土木工程,统领左、右校等署。
《汝南先贤传》说:应仲华升任大匠,废除无用的装饰,削减有损的浪费,总共节省的费用超过七亿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三十四-注解
国子祭酒:国子祭酒是国子学的负责人。
太学:太学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负责培养官员。
四门:四门指的是古代的太学、国子监、律学、书学、算学五学之一,四门学即指除了太学外的其他四所学。
律学:律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专门研究法律和法学的学科,律学博士负责教授法律知识。
书学:书学是古代中国研究书法艺术的学科,书学博士负责教授书法。
算学:算学是古代中国研究数学的学科,算学博士负责教授数学。
祭酒:祭酒原指古代宴会中负责祭奠神灵的长者,后来成为国子祭酒等高级官员的别称。
六神:指古代祭祀中的六位神祇,通常包括天、地、祖先等。
国子:国子是古代中国对国子监学生的称呼,国子监是古代最高学府。
太常:太常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祭祀、礼仪等事务。
博士:博士是古代中国的学术官职,主要负责教授经典,参与国家重要决策。
经丧乱:经丧乱指经历了战争或社会动荡的时期。
经师:经师指精通经书的教师。
仆射:仆射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成均:成均是指古代的学府,后来成为国子监的别称。
乐正:乐正是指古代负责音乐教育的官员。
业:业在古代指悬挂乐器用的架子。
左师:左师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辅助国君处理政务。
右师:右师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辅助国君处理政务。
金马门:金马门是古代宫廷中的一种门,也是皇帝召见博士等学者的地方。
元鼎:元鼎是西汉汉武帝的年号,即公元前116年至公元前111年,这个时期是汉朝的鼎盛时期之一。
徐偃:徐偃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学者,曾任博士。
矫制:矫制是指擅自改变或伪造皇帝的命令。
胶东鲁国:胶东和鲁国都是古代中国的地名,胶东指今天的山东省东部地区,鲁国则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
盐铁:盐铁是古代中国的两种重要商品,国家实行盐铁官营。
春秋:春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社稷:社稷是古代中国对国家和国家的象征。
大夫:大夫是古代中国的官职,属于贵族阶层。
张汤:张汤是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官员和法学家。
腊:腊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祭祀活动,通常在农历十二月举行。
甄宇:甄宇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学者。
腊诏:腊诏是指皇帝在腊月发布的诏令。
羊:羊在这里指的是用于祭祀的羊。
欧阳歙:欧阳歙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学者。
伏生:伏生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学者,是《尚书》的传人。
经学:经学是研究儒家经典的一门学问。
光武:光武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谥号。
桓荣:桓荣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学者。
郎中:郎中是古代中国的官职,属于中级官员。
扬州:扬州是古代中国的地名,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省、安徽省和浙江省的一部分。
董钧:董钧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学者。
五郊祭祀:五郊祭祀是指祭祀天地及四方的祭祀活动。
宗庙:宗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场所。
华峤:华峤,人名,此处指撰写《后汉书》的作者。
左氏传:左氏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是《春秋》三传之一。
陈元:陈元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学者。
孝文皇帝:孝文皇帝是西汉汉文帝的谥号。
玄章甫冠:玄章甫冠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冠帽,是博士等学者的服饰。
乐祗:乐祗是三国时期魏国的一位学者。
穀梁:穀梁是《春秋穀梁传》的简称,是《春秋》三传之一。
明帝:明帝是东汉明帝刘庄的谥号。
王教:王教是指君主的教化。
吴志:吴志是《三国志》中关于吴国的部分。
建兴:建兴是东吴孙权的年号。
科见:科见是指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位赏:位赏是指给予官员职位和奖赏。
晋令:晋令是晋朝的律令。
散骑:散骑是古代中国的官职,属于宫廷中的顾问。
中书侍郎:中书侍郎是古代中国的官职,属于中书省的官员。
太子中庶子:太子中庶子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辅佐太子。
姚泓:姚泓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后秦的君主。
淳于岐:淳于岐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后秦的一位学者。
后魏书:后魏书是《魏书》的别称,是北魏的历史记载。
崔逸:崔逸是北魏时期的一位学者。
国子学:国子学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负责培养官员。
大戴礼:大戴礼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礼书。
卢辩:卢辩是北周时期的一位学者。
马光:马光是隋朝时期的一位学者。
六儒:六儒是指马光等六位学者。
释奠:释奠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祭祀活动,通常用于纪念孔子。
元善:元善是隋朝时期的一位学者。
著作佐郎:著作佐郎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撰写史书。
辛彦之:辛彦之是北魏时期的一位学者。
襄城县伯:襄城县伯是辛彦之的封号。
房晖远:房晖远是北周时期的一位学者。
义疏:义疏是对经典的一种解释。
申公:申公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学者,以研究《诗经》著称。
鲁诗:鲁诗是申公所讲授的《诗经》。
李郈:李郈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学者。
公府:公府是古代中国的官署名。
殷亮:殷亮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学者。
公仪休:公仪休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学者。
王莽:王莽是新朝的开国皇帝。
郭略:郭略是王莽时期的一位学者。
少府:少府,古代官名,掌管宫廷财务、手工业、盐铁等。
山海池泽:山海池泽是指山川湖泊等自然资源。
欧阳地余:欧阳地余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学者。
九卿:九卿是古代中国的九个高级官职的总称。
东平王苍:东平王苍是东汉时期的一位王侯,这里指的是东平王刘苍,他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孙子。
骠骑:骠骑,古代官名,为高级武官,负责军事。
正月朔朝:正月朔朝,指正月初一这一天朝见皇帝。
故事:故事,指过去的惯例或成例。
璧:璧,古代玉器,常作为礼器或信物。
阴就:阴就,人名,此处指担任少府的官员。
贵傲不奉法:贵傲不奉法,形容官员傲慢且不遵守法律。
漏将尽:漏将尽,指时间快到尽头。
苍掾朱晖:苍掾朱晖,指东平王苍的属官朱晖。
绐:绐,欺骗。
太常种拂:太常种拂,人名,太常是古代官名,掌管祭祀、礼仪等。
李儒:李儒,人名,此处指与太常种拂作战的敌方将领。
子劭:子劭,人名,太常种拂的儿子。
鸿胪:鸿胪,古代官名,掌管外宾接待、礼仪等。
三辅:三辅,指西汉时期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区的总称,此处泛指京师附近地区。
禁钱:禁钱,指国家禁止私人铸造的钱币,这里指国家征收的特定税金。
材官:材官,古代官名,负责招募有武艺的士兵。
曹爽:曹爽,人名,三国时期魏国权臣。
王观:王观,人名,此处指担任少府的官员。
杨阜:杨阜,人名,字义山,三国时期魏国官员。
徐详:徐详,人名,三国时期吴国官员。
魏太祖:魏太祖,指曹操,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
陈眕:陈眕,人名,字国镇,晋朝官员。
祈报:祈报,指祭祀和报答。
山川:山川,指山岳和河流。
中宗:中宗,指晋朝的皇帝司马炎。
令:令,指官职,此处指官员。
丞:丞,指官员的副手。
将作大匠:将作大匠,古代官名,掌管土木工程。
中使:中使,指皇帝派出的使者。
掾吏:掾吏,指官员的属吏。
顺陵:顺陵,指和帝的陵墓。
曹褒:曹褒,人名,三国时期魏国官员。
谒者:谒者,古代官名,掌管皇帝的出入事宜。
河南尹:河南尹,古代官名,掌管京畿地区的行政事务。
百郡计吏:百郡计吏,指来自全国各郡的计吏,计吏是古代负责地方财政的官员。
贡篚之物:贡篚之物,指进贡的物品。
隶人:隶人,指奴隶。
郑子产:郑子产,人名,春秋时期郑国的著名政治家。
百官志:百官志,指记载官员职位的书籍。
秩:秩,指官职的等级。
孔融:孔融,人名,东汉末年文学家、政治家。
应顺:应顺,人名,字仲华,东汉末年官员。
藻饰:藻饰,指装饰。
浮费:浮费,指不必要的开支。
古文《尚书》:古文《尚书》,指古代的《尚书》版本,与今文《尚书》相对。
潘岳:潘岳,人名,西晋时期的文学家。
太仆:太仆,古代官名,掌管皇帝的车马等。
汝南先贤传:汝南先贤传,指记载汝南地区先贤事迹的书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三十四-评注
《后汉书》中描述了东平王苍为骠骑将军,在正月朔朝时,少府阴就因贵傲不奉法,未能及时提供璧给苍。朱晖见状,机智地请求观看璧,从而获得并迅速奉上,展现了朱晖的机智与忠诚。同时,阴就的失职也反映了当时官场的腐败。
张璠《汉记》记载了太常种拂与李儒战死的情景,其子李劭拒绝接受少府、鸿胪的职位,表达了对父亲忠诚的追忆和对时局的失望,体现了儒家孝道与忠诚的传统价值观。
应劭《汉官仪》对少府的职责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指出少府掌管山泽、陂池之税,名为禁钱,用于私养,反映了汉代官府对资源的严格管理和对私人开支的控制。
《魏志》中提到王观徙少府后,曹爽等人因奢放而多有干求,但王观守法,因此被徙为太仆,体现了当时官场中守法与违法的冲突。
《吴志》中徐详对魏太祖的话进行了回应,表达了对魏太祖策略的担忧,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中的智谋与忠诚。
臧荣绪《晋书》中陈眕对于祈雨后报赛宗庙山川的看法,体现了他对礼仪的重视和对时政的批评。
《唐书·官品志》对少府卿的职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反映了唐代官制的严密与分工的细致。
《六典》中对将作大匠的职责进行了阐述,包括掌供邦国修建土木工匠之政令,总四署、三监、百工之官属,体现了官府对土木工程的管理。
范晔《后汉书》中魏霸作为将作大匠,在严寒中督促工程,体现了其责任感和对工作的敬业。
《续汉书》中曹褒作为将作大匠,在疾疫中巡行病徒,自省医药,体现了其仁爱之心。
《百官志》中对将作的秩位和职责进行了说明,反映了汉代官制中对官职的等级划分。
华峤《后汉书》中应顺作为将作大匠,省费以亿万,体现了其节俭和对国家财政的重视。
应劭《汉官仪》中提到应慎上言关于百郡计吏住宿条件的问题,反映了当时官场对基层官员生活状况的关注。
《魏志》中杨阜作为将作大匠,上疏欲省宫人,体现了其对国家政治的关心和对后宫制度的批评。
《晋书》中陈勰关于古文《尚书》的看法,反映了当时学术界的争议和对经典的尊重。
《唐书·官品志》中对大匠卿的职位进行了描述,反映了唐代官制中对官职的等级划分。
《汝南先贤传》中应仲华作为将作大匠,省息费用七亿余万,体现了其节俭和对国家财政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