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三十一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三十一-原文

○秘书监

《六典》曰:秘书监之职,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有二局:一曰著作,二曰太史,皆率其属而修其职:少监为之贰。

《东观汉记》曰:桓帝延熹二年初,置秘书监,掌典图书、古今文字,考合异同。

华峤《后汉书》曰: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王融《曲水诗序》曰:’记言事於仙室。’谓藏室也。

《魏志》曰:王象字善伯,散骑常侍领秘书监,撰《皇览》。

鱼豢《魏略》曰:兰台,台也。而秘书署耳。

王隐《晋书》曰:王沉为秘书监,著《魏书》,多为时讳而善序事。

又曰:羊祐为黄门郎,陈留王立,以少帝,不愿为侍臣,徙为秘书监。

又曰:惠帝永平元年,诏云:’秘书监综理经籍,考校古今,课试署吏,领有四百人,宜专其事。’

邓粲《晋纪》:华谭为秘书,自负宿名,意每怏怏,尝从容谓上曰:’臣老於秘阁矣。汲暗之言,复存今日。’上不悦。

《晋诸公赞》曰:荀勖领秘书监。太康二年,汲郡冢中得竹书,勖躬自撰次注写,以为中经,列於秘书,经传阙文多所证明。

又赞曰:庾峻自司空长史迁秘书监,幽赞、符命、天文、地理,因有述焉。

何法盛《晋中兴书》曰:孙盛字安国,为秘书监,笃尚好学。自少及长,常手不释卷。既居史官,乃著《三国阳秋》

沈约《宋书·百官志》曰:秘书监、丞各一人,郎四人。魏武建国有秘书令,左、右丞。黄初中,分秘书,立中书,而秘书之局不废。昔汉武帝建藏书之册,置写书之官,於是天下文籍皆在天禄、石渠、延阁、广内秘府之室,谓之秘书。至成、哀世,使刘向父子以本官典其事。至于后则图籍在东观,有校书郎,又有著作郎。(傅毅、马融之徒多为校书郎。又蔡邕从尚书选入东观著作,邕既已为尚书郎而入东观著作,复拜议郎,知是著作郎也。)又硕学达官,往往典校秘书,如向、歆故事。或但校书东观,或有兼撰《汉记》也。

《梁书》曰:任昉字彦升,为秘书监。自齐永元以来,秘阁四部篇卷纷杂,昉手自雠校,由是篇目定焉。

《后魏书》:伊馥,世祖欲拜馥为尚书、郡公。馥辞曰:’尚书务殷,公爵至重,非臣年少愚近所宜荷任,请收过恩。’世祖问其所欲,馥曰:’中、秘二省多诸文士,若恩矜不已,请参其次。’世祖贤之,遂拜为中护将军,秘书监。

《隋书》曰:柳,炀帝嗣位,拜秘书监,封汉南县公。帝退朝之后,便命入阁,言宴讽读,终日而罢。帝每与嫔后对酒,时逢与会,辄遣命之,至与同榻共席,恩若友朋。帝犹恨不能夜召,於是命匠刻木偶人,施机关,能坐起拜伏,以像於。帝每在月下对酒,辄令宫人置之於座,与相酬酢,而为欢笑。

《唐书》曰:魏征为秘书监,奏引学者校定四部书,自是秘府图籍,粲然毕备。

刘歆《七略》曰:武帝广献书之路,百年之间,书积如丘山,故外有太常、史、博士之藏,内则延阁、广内、秘室之府。

鱼豢《魏略》曰:芸台香辟纸鱼蠹,故藏书台称芸台。

《三辅黄图》曰:未央宫东有麒麟殿,藏秘书,即扬雄校书之处也。

王充《论衡》曰:兰台之官,监国得失也。

《通典》曰:秘书省,但主书写、勘校而已,虽非要剧,然好学君子亦多求为之。

温峤《举荀崧为秘书监表》曰:夫国史之兴,将以明得失之迹,谓之实录,使一代之典,焕然可观。散骑常侍崧文质彬彬,思义通博,历位先朝,莅事以穆,宜掌秘奥,宣明史籍。

王肃《表》曰:青龙之末,主者启选秘书监,诏秘书驺吏以上三百馀人,非但学问义理,当闻有威严能检下者,诏肃以常侍领焉。

又王肃《论秘书不应属少府表》曰:魏之秘书即汉之东观,郡国称敢言之上东观,且自大魏分秘书而为中书以来,传绪相继,於今三监未有隶名於少府者也。今欲使臣编名於驺隶,言事於外府,不亦隳朝章而辱国典乎?太和中,兰台、秘书争议,三府奏议秘书司先王之载籍,掌制书之典谟,与中书相亚,宜与中书为官联。

《华峤集》诏曰:’尚书峤体素弘简,文雅该通,经览古今,博闻多识,属书实录,有良史之志,故转为秘书监,其加散骑常侍。使中书、散骑、著作及治礼音律,天文,数术,南省文章,门下撰集,皆典领之。峤表曰:’伏见诏书以臣为秘书监,加位常伯。昔刘向父子,世典史籍;马融通博,三入东观,非臣肤浅所敢投迹。’

《唐书》:太宗正授颜师古秘书监,制曰:’秘书望华,史官任重,选众而举,历代攸难。守秘书监颜师古,体业淹和,器用详敏,学该总流略,词兼典丽。职司图书,亟经岁序,朱紫既辨,著述有成。宜正名器,允兹望实可秘书监。’

○秘书少监

《唐书》:周思茂者,贝州漳南人。少与弟思钧俱早知名,自右史转太子舍人,与范履冰在禁,最蒙亲遇,至 於政事损益多参预焉。累迁麟台少监、崇文馆学士。垂拱四年下狱死。

又曰:王绍宗,扬州江都人也。迁秘书少监,仍侍皇太子读书。绍宗性淡雅,以儒素见称。当时朝廷之士咸敬慕之,张易之兄弟亦厚之;易之伏诛,绍宗坐以交往见废。

又曰:德宗以左谏议大夫、史馆修撰张荐为秘书少监,修撰如故。时裴延龄贵,欲异同宰府,乃言於上曰:’谏议大夫,论朝廷得失之官,史馆修撰,书朝廷得失之事,则领史职者不宜为谏官。’故有斯命。

○秘书丞

《魏志》曰:武帝置秘书左、右丞,以刘放为秘书左丞,孙资为秘书右丞。

《魏略》曰:薛夏字宣声,天水人也,博学有才华。天水旧有姜、任、阎、赵四姓常推於郡中,而夏为单家,不为降屈,四姓欲治之。夏乃游逸,东诣京师。太祖宿闻其名,甚礼遇之。文帝又嘉其才,黄初中为秘书丞。帝常与夏推论书传,未尝不终日也。每呼之不名而谓之薛君。夏居甚贫,帝又顾其衣薄,解御袍赐之。其后,征东将军曹休来朝,时帝方与夏有所咨论,而外启休到,帝引入坐定。帝顾夏言之于休曰:’此君秘书丞,天水薛宣声也,宜共谈。’其见遇如此。

鱼豢《魏略》曰:薛夏为秘书丞,时秘书尝公事移兰台,兰台自以台也,秘书丞时为署耳,谓夏不得仪当有坐者。夏报曰:’兰台为外台,秘书为内阁。台也、阁也何不相移之有?’兰台无以折之。

又曰:严苞以高才,黄初中入为秘书丞,数奏文赋,帝甚异之。

《晋书》:嵇绍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郄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

王隐《晋书》曰:庾峻字山甫,博学有才。为秘书丞,遍观古今,闻见益优。

虞预《晋书》曰:何桢字元幹,庐江人也。为尚书郎,特诏参秘书丞。秘书本有一丞,时尚未转,遂以桢为右丞。右丞之置,自桢始也。

檀道论《晋阳秋》曰:太元十八年,王谧为秘书丞,乃表前尚书殷允、中书郎张敞、太子后率郄俭之、故太常桓石秀是多书之家,请秘书郎分局采借。

《齐书》曰:王俭字仲宝,为秘书丞。上表求校坟籍,依《七略》撰《七志》四十卷献之。

又曰:张率字士简,吴郡人,迁秘书丞。高祖曰:’秘书丞,天下清官,东南胄绪未有为之,今以相处,为卿定名誉。’

《齐职仪》云:秘书丞,铜印墨绶。

《南史》:刘孝绰迁秘书丞。武帝谓舍人周舍云:’第一官当用第一人,故以孝绰居此职。’

《后魏书》:李彪字道固,迁秘书丞,分领著作事。自文、成帝已来至於大和,崔浩、高允著述国书,编年序录,为春秋之体,遗落时事,一二无存。彪与秘书令高祐始奏从迁、固之体,创为纪传表志之目焉。

又曰:李辅字伯尚,少有重名,高祖每云此李氏之千里驹,敕撰《太宗起居注》,寻迁秘书丞。

《后周书》曰:柳虬为秘书丞,时秘书虽领著作,不参吏事,自虬为丞,始令监掌焉。

王肃《论秘书表》云:青龙中议秘书丞、郎与博士议郎同职,近日月,宜在三台上。

又曰:秘书丞、郎宜比尚书郎,侍御史,今侍御史乘犊车奏事,用尺一;秘书丞、郎乘鹿车,犹用尺奏,恐非陛下崇儒之本意也。

○秘书郎

《六典》曰:秘书郎四人,从六品上。《晋起居注》云:’武帝遣秘书,图书分为甲、乙、景、丁四部,使秘书郎各掌其一焉。’

《魏志》曰:王基字伯舆,东莱人也。时青土初定,刺史王凌特表请基为别驾,后召为秘书郎,凌复请还。顷之,司徒王朗辟基,凌又不遣。朗书却州曰:’取宿卫之臣,留秘阁之吏,所希闻也。’凌犹不遣。凌流称青土,盖亦由基协和之辅也。

又曰:锺会字士季,敏惠夙成。时蒋济著论谓观其眸子可以知人,会年五岁见济,济大奇之。正始中以赐官郎中,为秘书郎。

《蜀志》曰:郄正字令先,安贫好学,博涉坟籍。弱冠能属文,入为秘书史,转令史,迁秘书郎。性淡於荣利,尤耽文章,自司马、王、杨、班、傅、张、蔡之俦遗文篇赋,及当世美书善论,益部有者,则钻凿推求,略皆寓目。

王隐《晋书》曰:郑默,字思元。为秘书郎,删省旧文,除其浮秽。时陈留虞松为中书令,谓默曰:’而今而后,朱紫别矣。’

又曰:左思,专思《三都赋》,杜绝人事。自以所见不博,求为秘书郎。

虞预《晋书》曰:司马彪,少笃学不倦,好色薄行,不交人事,专精学问。泰始中为秘书郎,后转为丞。

《晋太康起居注》曰:秘书丞桓石绥启校定四部书,诏郎中四人各掌一部。

《晋令》云:秘书郎掌外三阁经书,覆省校阅。正定脱误。

沈约《宋书》曰:秘书郎四人,后汉校书郎也。

又曰:萧惠开虽贵戚而车服简素,初为秘书郎,秘书、著作并名家年少,惠开意趣与之多不同,比肩或三年不共语。

《宋书》曰:王敬弘子恢之为秘书郎,使求为奉朝请,与恢之书曰:’秘书有限,故有竞。朝请无限,故无竞。吾欲使汝处无竞之地。’文帝许之。

《梁书》曰:张缵,字伯绪,为秘书郎。固求不迁,欲遍观阁内图籍。

《后魏书》:高谧,字安平,有文武才度。天安中,以功臣子召入禁中,除秘书郎,典秘阁。谧以坟典残缺,奏广访郡邑,大加缮写。由是代京图籍,莫不审正。

《通典》曰:宋、齐秘书郎皆四员,尤为美职,皆为甲族起家之选,待次入补,其居职例十月便迁。

又曰:秘书郎有自齐梁之末多以贵游子弟为之,无其才实,故当时谚曰:’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

王肃《表》曰:臣以为秘书职于三台为近密,中书郎在尚书丞、郎上,秘书丞、郎宜次尚书郎下,不然则宜次侍御史下。

秘书丞、郎俱四百石,迁宜比尚书郎,出亦宜为郡。

此陛下崇儒术之盛旨也。

尚书郎、侍御史,皆乘犊车,而秘书丞、郎独鹿车不得朝服。

又恐非陛下转台郎以为秘书丞、郎之本意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三十一-译文

《六典》说:秘书监的职责,是负责管理国家的经典书籍和图书馆的事务。下设两个部门:一个是著作局,一个是太史局,它们各自领导下属执行各自的职责:少监作为秘书监的副手。

《东观汉记》说:桓帝延熹二年(159年)开始设立秘书监,负责管理典籍、古今文字,考核核对异同。

华峤的《后汉书》说:学者们称东观为老子的藏书室,道家的蓬莱山。王融在《曲水诗序》中说:‘记录在仙室中。’这里的仙室指的是藏书室。

《魏志》说:王象字善伯,担任散骑常侍并兼任秘书监,撰写了《皇览》。

鱼豢的《魏略》说:兰台是台名,实际上是秘书署。

王隐的《晋书》说:王沉担任秘书监,著有《魏书》,虽然多为时人所忌讳,但善于叙述史事。

又记载:羊祐担任黄门郎,陈留王即位时,因为是少帝,不愿担任侍臣,于是被调任秘书监。

又记载:惠帝永平元年(291年),诏令说:‘秘书监负责整理经籍,考核古今,考试吏员,手下有四百人,应该专门负责这项工作。’

邓粲的《晋纪》说:华谭担任秘书,自认为有老资格,常常感到不满,曾从容地对皇帝说:‘我在秘阁已经老了。汲黯的话,在今天依然存在。’皇帝不高兴。

《晋诸公赞》说:荀勖担任秘书监。太康二年(281年),在汲郡的墓中得到竹简书籍,荀勖亲自整理注释,编为《中经》,存放在秘书监,许多经传的缺失之处得到了补充。

又记载:庾峻从司空长史升任秘书监,研究幽深奥妙的符命、天文、地理,因此有所著述。

何法盛的《晋中兴书》说:孙盛字安国,担任秘书监,非常重视学习。从小到大,他一直手不释卷。担任史官后,他著写了《三国阳秋》。

沈约的《宋书·百官志》说:秘书监和丞各有一人,郎四人。魏武建国时有秘书令,左、右丞。黄初年间,分秘书为中书,但秘书局并未废除。过去汉武帝建立藏书之策,设置写书官员,从此天下文献都收藏在天禄、石渠、延阁、广内秘府之中,称为秘书。到成帝、哀帝时期,让刘向父子以本官负责这项工作。后来图籍存放在东观,有校书郎,又有著作郎。(傅毅、马融等人多担任校书郎。又有蔡邕从尚书选拔进入东观著作,蔡邕已经是尚书郎后进入东观著作,又封为议郎,可知他是著作郎。)又有博学的大官,往往负责管理秘书,如刘向、刘歆的故事。有的只在东观校书,有的则兼修《汉记》。

《梁书》说:任昉字彦升,担任秘书监。自从齐永元以来,秘阁四部书籍杂乱无章,任昉亲自校对,因此篇目得以确定。

《后魏书》说:伊馥,世祖想要任命他为尚书、郡公。伊馥辞谢说:‘尚书事务繁重,公爵地位至高无上,不是我这个年轻愚笨的人所能承担的,请收回您的恩赐。’世祖问他想要什么,伊馥说:‘中、秘二省有很多文人,如果恩赐不停,请让我参与其中。’世祖认为他贤能,于是任命他为中护将军、秘书监。

《隋书》说:柳,炀帝即位后,任命柳为秘书监,封为汉南县公。皇帝退朝后,就命令他进入阁中,饮酒宴乐,讽诵读书,整天如此。皇帝常常与嫔妃饮酒,有时与与会者一起,就派人去请,甚至与他们对坐共席,恩宠如同朋友。皇帝还遗憾不能在夜间召见,于是命令工匠刻木偶人,装上机关,能坐能起,拜伏如人。皇帝在月光下饮酒,就让人把木偶放在座位上,与之对饮,为之欢笑。

《唐书》说:魏征担任秘书监,上奏请求引用学者校定四部书籍,从此秘府的图籍,都完备无缺。

刘歆的《七略》说:汉武帝广开献书之路,一百年间,书籍堆积如山,因此外面有太常、史、博士的藏书,内部则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

鱼豢的《魏略》说:芸台香能驱除纸上的蠹虫,所以藏书台称为芸台。

《三辅黄图》说:未央宫东有麒麟殿,藏有秘书,即扬雄校书的地方。

王充的《论衡》说:兰台官员,负责监察国家的得失。

《通典》说:秘书省只负责书写、校对,虽然不是重要职务,但好学的君子也很多人愿意担任。

温峤在《举荀崧为秘书监表》中说:国家史书的兴起,是为了阐明得失的迹象,称之为实录,使一代的典籍,都显得辉煌可观。散骑常侍荀崧文质彬彬,思想通博,历经先朝,处理事务以和顺著称,应该掌管秘籍,宣扬史籍。

王肃在《表》中说:青龙末年,主管官员启奏选拔秘书监,诏令秘书署中的驺吏以上三百多人,不仅要有学问和义理,还要有威严能检束下属的人,诏令王肃以常侍的身份领任。

又王肃在《论秘书不应属少府表》中说:魏朝的秘书相当于汉朝的东观,郡国中称敢于直言的人为上东观,自从大魏分秘书为中书以来,传承相继,至今三监都没有隶属少府的。

《华峤集》中的诏令说:‘尚书华峤,体质宽厚,文雅通达,博览古今,博闻强识,属书实录,有良史之志,因此转为秘书监,并加封散骑常侍。让他负责中书、散骑、著作以及治理礼仪、音律、天文、数术、南省文章、门下撰集等事务。’华峤上表说:‘我拜见诏书,任命我为秘书监,并加封常伯。过去刘向父子,世世代代管理史籍;马融博学多才,三次进入东观,我这样的浅薄之辈,不敢追随他们的足迹。’

《唐书》记载:太宗正式任命颜师古为秘书监,制书说:‘秘书监地位崇高,史官责任重大,挑选合适的人选,历代都很难。守秘书监颜师古,体态温文尔雅,器量详敏,学识广泛,文笔典雅。负责图书事务,经过多年的岁月,已经分辨出红蓝,有成就的著述。应该正名实,符合这一期望,可以任命为秘书监。’

《唐书》又记载:周思茂,贝州漳南人。他与弟弟周思钧都早有名气,从右史转为太子舍人,在禁中与范履冰相处,最受亲近,参与了许多政事的损益。多次升迁后,担任麟台少监、崇文馆学士。垂拱四年(688年)被捕入狱而死。

又记载:王绍宗,扬州江都人。升任秘书少监,仍然侍奉皇太子读书。王绍宗性格淡雅,以儒雅著称。当时朝廷的士人都敬重他,张易之兄弟也厚待他;易之被杀后,王绍宗因交往而被废黜。

又曰:德宗任命左谏议大夫、史馆修撰张荐为秘书少监,修撰工作照旧。当时裴延龄很受宠,想要在宰相府中有所区别,就对皇帝说:‘谏议大夫是议论朝廷得失的官职,史馆修撰是记录朝廷得失的事情,那么负责史职的人不应该担任谏官。’因此有这个任命。

《魏志》记载:武帝设立了秘书左、右丞,刘放担任秘书左丞,孙资担任秘书右丞。

《魏略》记载:薛夏字宣声,是天水人,博学有才华。天水有姜、任、阎、赵四大家族,经常在郡中推荐人才,而薛夏是单家,不愿意屈服,四大家族想要整治他。薛夏于是四处游历,东行到京城。太祖早就听说过他的名字,非常礼遇他。文帝也赞赏他的才华,黄初年间任命他为秘书丞。皇帝经常和薛夏讨论书籍,从早到晚都不停。每次叫他都不直接叫名字,而是称他为薛君。薛夏生活很贫穷,皇帝看到他衣服单薄,就解下自己的御袍赐给他。后来,征东将军曹休来朝,当时皇帝正和薛夏有所讨论,外面报告说曹休到了,皇帝就把他引入坐下。皇帝对薛夏说:‘这位是秘书丞,天水薛宣声,你们应该一起谈谈。’他就是这样受到待遇的。

鱼豢《魏略》记载:薛夏担任秘书丞时,秘书公事需要移交给兰台,兰台自认为是外台,秘书丞当时只是署职,认为薛夏不应该有座位。薛夏回答说:‘兰台是外台,秘书是内阁。台和阁有什么不相移交的呢?’兰台无法反驳。

又曰:严苞以高才,黄初年间入朝担任秘书丞,多次上奏文赋,皇帝非常欣赏。

《晋书》记载:嵇绍因为父亲获罪,居住在私人府邸。山涛负责选拔官员,向武帝启奏说:‘《康诰》中有这样的话:父子的罪不会相互牵连。嵇绍的才华可以和郄缺相比,应该给予表彰,请任命他为秘书郎。’武帝对山涛说:‘照你这么说,他完全能胜任秘书丞,何止是秘书郎呢。’于是发布诏书征召他,从家中起用任命他为秘书丞。

王隐《晋书》记载:庾峻字山甫,博学有才。担任秘书丞,遍览古今,见闻更加丰富。

虞预《晋书》记载:何桢字元幹,庐江人。担任尚书郎,特别被皇帝下诏参与秘书丞的工作。秘书原本有一个丞,当时还没有转任,于是任命何桢为右丞。右丞的设置,从何桢开始。

檀道论《晋阳秋》记载:太元十八年,王谧担任秘书丞,他上表推荐前尚书殷允、中书郎张敞、太子后率郄俭之、故太常桓石秀等是多读书的人,请求设立秘书郎,分别到各处采集借阅。

《齐书》记载:王俭字仲宝,担任秘书丞。上表请求校对古代文献,依照《七略》撰写《七志》四十卷献给皇帝。

又曰:张率字士简,吴郡人,升任秘书丞。高祖说:‘秘书丞是天下清廉的官职,东南地区的世家大族没有人担任过,现在让你担任,是为了给你定下好名声。’

《齐职仪》说:秘书丞的官印是铜印,带墨绶。

《南史》记载:刘孝绰升任秘书丞。武帝对舍人周舍说:‘第一官应该用第一人,所以让孝绰担任这个职位。’

《后魏书》记载:李彪字道固,升任秘书丞,分管著作事务。从文成帝以来到太和年间,崔浩、高允撰写国书,编年史,采用春秋体例,遗漏了时事,一二无存。李彪和秘书令高祐开始上奏,建议从迁、固的体例,创新为纪传表志的格式。

又曰:李辅字伯尚,少年就有很高的名声,高祖经常说他是李家的千里马,下令撰写《太宗起居注》,不久升任秘书丞。

《后周书》记载:柳虬担任秘书丞,当时秘书虽然负责著作,但不参与政务,自从柳虬担任丞,才开始监管。

王肃《论秘书表》说:青龙年间讨论秘书丞、郎和博士议郎职责相同,最近日月,应该在三台上。

又曰:秘书丞、郎应该和尚书郎、侍御史一样,现在侍御史乘坐牛车奏事,使用尺一;秘书丞、郎乘坐鹿车,还使用尺奏,恐怕不符合陛下崇尚儒学的本意。

《六典》说:秘书郎四人,从六品上。《晋起居注》记载:武帝派遣秘书,图书分为甲、乙、景、丁四部,让秘书郎各自掌管一部。

《魏志》记载:王基字伯舆,东莱人。当时青州刚刚平定,刺史王凌特别上表请求任命基为别驾,后来被召回朝廷,王凌又请求让他回去。不久,司徒王朗征召基,王凌又不放他走。王朗写信给州官说:‘选择宿卫之臣,留下秘阁之吏,是很少见的事情。’王凌还是不放他走。王凌流放青州,大概也是因为基的辅佐。

又曰:锺会字士季,聪明早慧。当时蒋济著论说可以通过观察人的眼睛来了解人,钟会五岁时见到蒋济,蒋济非常惊奇。正始年间被任命为郎中,后来担任秘书郎。

《蜀志》记载:郄正字令先,安贫好学,广泛涉猎古籍。弱冠之年就能写文章,进入朝廷担任秘书史,转任令史,升任秘书郎。他对名利看得很淡,尤其喜欢文章,对司马、王、杨、班、傅、张、蔡等人的遗文篇赋,以及当世的美书善论,益部有收藏的,他都努力寻找,几乎都看过。

王隐《晋书》记载:郑默,字思元。担任秘书郎,删减省略旧文,去除其中的浮夸。

又曰:左思,专注于写作《三都赋》,杜绝人事交往。自己认为见识不广,请求担任秘书郎。

虞预《晋书》记载:司马彪,少年勤奋好学,不喜女色,行为不拘小节,不参与人事,专心致志于学问。泰始年间担任秘书郎,后来转任丞。

《晋太康起居注》记载:秘书丞桓石绥启奏校定四部书,皇帝下诏郎中四人各掌管一部。

《晋令》说:秘书郎负责外三阁的经书,审查校对。

沈约《宋书》记载:秘书郎四人,是后汉校书郎。

又曰:萧惠开虽然出身贵族,但车马服饰简朴,最初担任秘书郎,秘书、著作都是名家年轻官员,萧惠开和他们兴趣不同,并肩站立可能三年都不说话。

《宋书》记载:王敬弘的儿子王恢之担任秘书郎,王恢之请求担任奉朝请,给王恢之的信中说:‘秘书有限,所以有竞争。奉朝请无限,所以没有竞争。我想让你处在没有竞争的地方。’文帝同意了。

《梁书》记载:张缵,字伯绪,担任秘书郎。坚决要求不升迁,想要遍览阁内的图书。

《后魏书》记载:高谧,字安平,有文武才干。天安年间,以功臣之子身份被召入宫中,任命为秘书郎,主管秘阁。高谧因为古代文献残缺,上奏请求广泛搜集郡县的文献,大力抄写。因此,代京的图书档案,无不得到校正。

《通典》记载:宋、齐的秘书郎都是四人,这个职位特别受到重视,都是世家大族起家的首选,按照次序入仕,担任这个职位的人通常十个月就会升迁。

又有人说:从齐梁朝末年开始,秘书郎这个职位多由贵族子弟担任,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真正的才能,所以当时有句谚语说:‘坐上车不摔下来就能成为著作郎,身体怎么样就当秘书郎。’

王肃在《表》中说:我认为秘书这个职位在三台(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中是最接近皇帝的,中书郎的地位在尚书丞、郎之上,秘书丞、郎的地位应该排在尚书郎之下,如果不是这样,就应该排在侍御史之下。秘书丞、郎的官职俸禄都是四百石,升迁应该与尚书郎相当,贬谪也应当降为郡官。这是陛下推崇儒家学说的重大旨意。尚书郎、侍御史都乘坐牛车,而秘书丞、郎却只能乘坐鹿车,不能穿朝服。我又担心这并不是陛下让台郎转为秘书丞、郎的初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三十一-注解

秘书监:秘书监是古代官职,负责掌管国家的经籍图书,相当于现代的图书馆馆长或国家图书馆馆长。秘书监的职责包括整理、收藏、研究和传播国家图书,以及管理相关的官员和机构。

六典:《六典》是古代中国的一部官制法典,详细记载了周朝至唐朝的官制和职责。

东观汉记:《东观汉记》是东汉时期的一部史书,由班固等人编纂,记载了东汉初年至和帝时期的历史。

桓帝:东汉时期的皇帝,名刘志,在位期间置秘书监。

太史:太史是古代官职,负责天文、历法、史书编纂等事务。

少监:少监是秘书监的副职,协助秘书监管理图书。

华峤:华峤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史学家,著有《后汉书》。

王融:王融是南朝齐时期的文学家,有《曲水诗序》。

魏志:《魏志》即《三国志》中的《魏书》,记载了曹魏时期的历史。

王象:王象是曹魏时期的文学家,曾任秘书监。

鱼豢:鱼豢是魏晋时期的文学家,著有《魏略》。

王隐:王隐是晋朝的史学家,著有《晋书》。

羊祐:羊祐是晋朝的官员,曾任秘书监。

惠帝:晋朝的皇帝,名司马衷。

邓粲:邓粲是晋朝的文学家,著有《晋纪》。

华谭:华谭是晋朝的官员,曾任秘书。

荀勖:荀勖是晋朝的官员,曾任秘书监。

庾峻:庾峻是晋朝的官员,曾任秘书监。

孙盛:孙盛是晋朝的文学家,曾任秘书监。

沈约:沈约是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曾任秘书监。

《宋书》:《宋书》是南朝宋时期的一部史书,由沈约等人编纂。

《梁书》:《梁书》是南朝梁时期的一部史书,由姚思廉等人编纂。

《后魏书》:《后魏书》是北魏时期的一部史书,由魏收等人编纂。

《隋书》:《隋书》是隋朝时期的一部史书,由魏征等人编纂。

《唐书》:《唐书》是唐朝时期的一部史书,包括《旧唐书》和《新唐书》。

刘歆:刘歆是西汉末年的文学家、史学家,著有《七略》。

《三辅黄图》:《三辅黄图》是西汉时期的地理志书。

王充:王充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哲学家,著有《论衡》。

《通典》:《通典》是唐代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历史地理著作。

温峤:温峤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曾任秘书监。

王肃:王肃是魏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曾任秘书监。

《华峤集》:《华峤集》是华峤的作品集。

颜师古:颜师古是唐朝的学者,曾任秘书监。

秘书少监:古代官职,秘书省的副职,负责协助秘书省长官管理秘书省事务。

周思茂:周思茂是唐朝的官员,曾任秘书少监。

王绍宗:王绍宗是唐朝的官员,曾任秘书少监。

德宗:指唐朝的德宗李适,是唐朝的第八位皇帝。

左谏议大夫:古代官职,谏议大夫是负责向皇帝进谏言的官员,左谏议大夫是其中的一个职位,通常位列高级。

史馆修撰:古代官职,负责编纂史书的官员。

宰府:古代对宰相府的称呼,宰相是朝廷的最高行政长官。

裴延龄:唐朝的官员,此处提到他因地位高而想要改变宰府的决策。

谏议大夫:古代官职,负责向皇帝进谏言的官员。

史馆:古代机构,负责编纂史书。

秘书丞:古代官职,秘书省的副职,负责协助秘书省长官管理秘书省事务。

秘书郎:秘书郎是古代官职,主要负责掌管图书、档案、文书等事务,是皇帝的机密顾问。在齐梁时期,秘书郎的职位多由贵族子弟担任,这个职位在当时被视为一种荣誉。

秘书省:古代机构,负责管理图书、档案、文书等。

兰台:古代机构,负责管理档案、文书等。

尚书郎:古代官职,尚书省的官员,负责处理文书、奏章等。

侍御史:古代官职,御史台的官员,负责监察官员的行为。

秘书丞、郎:秘书省的官员,秘书省负责图书、档案等事务。

博士议郎:古代官职,博士是负责教授经书的官员,议郎是负责议论朝政的官员。

三台上:古代官职,指尚书台、中书台、门下台,是朝廷的最高行政机构。

甲、乙、景、丁四部:古代图书分类法,将图书分为四类。

别驾:古代官职,负责协助地方行政长官的官员。

司徒:古代官职,三公之一,负责礼仪、教化等。

赐官郎中:古代官职,皇帝赐予的官职,郎中是其中的一个职位。

秘书史:古代官职,秘书省的官员,负责管理图书、档案等。

令史: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文书、档案等。

益部:古代地理区域,指益州地区。

朱紫别:比喻区分是非、善恶。

奉朝请:古代官职,负责向皇帝请安的官员。

固求不迁:坚决要求不升迁。

图籍:图书和档案。

甲族:指贵族家庭。

代京:古代对京城的一种称呼。

图籍残缺:图书和档案不全。

秘书郎四人:指秘书省的四个秘书郎。

校书郎:古代官职,负责校对图书的官员。

齐梁:齐梁是指南北朝时期的南齐和梁朝,这两个朝代大约存在于公元479年至557年之间。

贵游子弟:指出身贵族、游手好闲的子弟,这里指那些没有实际才能却因家庭背景而担任官职的人。

才实:才实指的是实际才能和实际能力。

谚:谚语,民间流传的简短而富有哲理的语句。

三台:古代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是中央政府的三个主要机构。

中书郎:中书郎是中书省的官员,负责起草和审核皇帝的诏令。

尚书丞、郎:尚书省的官员,尚书省是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

崇儒术:崇尚儒家学说,儒家是中国古代的主要思想流派之一,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

犊车:古代官员乘坐的一种车辆,犊车通常较为简陋,表示官员的清廉。

鹿车:古代官员乘坐的一种车辆,鹿车比犊车更为简陋,通常表示官员的地位较低。

朝服:古代官员在朝会时穿戴的正式服装,表示官员的身份和地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三十一-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秘书郎职掌考》一文,作者通过引用古代文献和谚语,对秘书郎这一官职的历史地位、职责以及与之相关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深入剖析。

首句‘又曰:秘书郎有自齐梁之末多以贵游子弟为之,无其才实,故当时谚曰:’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通过引用当时谚语,揭示了秘书郎这一职位在历史上常常由世家子弟担任,而这些子弟往往缺乏实际才能,从而反映了秘书郎职位在官场中的尴尬地位。

‘王肃《表》曰:’臣以为秘书职于三台为近密,中书郎在尚书丞、郎上,秘书丞、郎宜次尚书郎下,不然则宜次侍御史下。’’这句话引用了王肃的《表》中的观点,表明秘书职位的地位应该在中书郎和尚书郎之间,体现了作者对秘书职位在官场中的地位和职责的思考。

‘秘书丞、郎俱四百石,迁宜比尚书郎,出亦宜为郡。’’这里作者对秘书丞、郎的官职等级进行了说明,指出其官阶与尚书郎相当,同时也提到了秘书丞、郎在晋升和调动时的去向,即可以升迁为尚书郎,也可以外放为郡官,反映了秘书职位在官场中的流动性和多样性。

‘此陛下崇儒术之盛旨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皇帝推崇儒术的政策的支持,认为秘书职位正是这一政策的体现,体现了秘书职位在弘扬儒术方面的作用。

‘尚书郎、侍御史,皆乘犊车,而秘书丞、郎独鹿车不得朝服。’’这里作者通过对比尚书郎和秘书丞、郎的出行工具和服饰,进一步揭示了秘书职位在官场中的边缘地位,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官场中的等级制度。

‘又恐非陛下转台郎以为秘书丞、郎之本意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皇帝意图的担忧,认为皇帝提拔台郎担任秘书丞、郎的目的可能并非仅仅是为了秘书职位本身,而是有更深层次的考虑,体现了作者对官场政治的深刻洞察。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三十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98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