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三十-原文
○鸿胪卿
《六典》曰:鸿胪卿之职,掌宾客及凶仪之事,领典客、司仪二署,以率其官属,而供其职务;少卿为之贰。
凡四方夷狄君长朝见者,辨其等位,以宾待之。
凡二王之后及夷狄君长之子袭官爵者,皆辨其嫡庶,详其可否。
若诸蕃大酋渠有封礼命,则受册而往其国。
韦昭《辨释名》曰:腹前肥者胪,言以京师为心腹,王侯外国为四体以养之也。
辨云:鸿胪,本故典客,掌宾礼。
鸿,大也;胪,陈序也。
欲以大礼陈序宾客也。
《汉书》曰:田序字子公,连擒大奸,征为大鸿胪。
又曰:典客,秦官,掌诸侯、归义蛮夷,有丞。
景帝中元六年,更名大行令。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
《东观汉记》曰:大鸿胪,汉旧官,建武元年复置,属官有丞一人、大行丞一人,有理礼员四十七人,主斋祠、傧赞九宾之礼。
《续汉书》曰:大鸿胪卿一人,中二千石。
诸王入,当郊迎,典其礼仪,及郡国上计并属焉。
皇子拜王,赞授印绶;及拜诸侯嗣子及四方夷狄封者,鸿胪召拜之。
谢承《后汉书》曰:陈纪字元方,遭父太丘长实忧,呕血绝气。
豫州嘉其至行,表上尚书,图画百城,以励风俗。
袁绍以太尉让纪,纪不受;拜大鸿胪。
卒官,子群为三公。
天下以为公惭卿,卿惭长。
又曰:白嵩字季山,为济南相。
甘露降於郡,安帝嘉其致瑞,征拜大鸿胪。
《汉官解诂》曰:鸿,声也;胪,传也。
所以传声,赞导九宾也。
又曰:昔唐虞宾於四门,此则礼宾之制与鸿胪之任亦同。
《汉杂事》曰:萧由为陈留太守,入为鸿胪,不任宾赞,还官。
《魏志》曰:崔林字德儒,清河东武城人也。
迁大鸿胪。
龟兹王遣侍子来朝,朝廷嘉其远至,褒赏其王甚厚。
馀国各遣子来朝,问使连属,林恐所遣或非真的,权取疏属贾胡,因通使命,利得印绶,而道路护送,所损滋多。
劳所养之民,资无益之事,为夷狄所笑,此曩时之所患也。
乃移书敦煌谕旨,并录前世待遇诸国丰约故事,使有恒常。
《魏略》曰:韩宣字景然,为大鸿胪。
始南阳曲阜韩暨以宿德,在宣前为大鸿胪。
及宣在官,亦称职,故鸿胪中为之语曰:
‘大鸿胪,小鸿胪,前后治行相曷如。’
《蜀志》曰:杜琼字伯瑜,后主立为大鸿胪。
为人静默少言,阖门自守,不与世事。
《吴志》曰:张俨字子节,吴人也。
弱冠知名,早历显位,以博闻多识拜大鸿胪。
使於晋,皓谓俨曰:今南北通好,以君有出境之才,故相屈行。
对曰:皇皇者华,臣蒙其荣,惧无古人延誉之美,磨厉锋锷,思不辱命。
既至,车骑将军贾充、尚书令裴秀、侍中荀勖等欲傲以所不知而不能屈。
尚书仆射羊祜、尚书何祯并结缟带之好。
《唐书·官品志》曰:鸿胪卿位视尚书右丞,掌导护赞拜。
《山涛启事》曰:鸿胪,职主胡事,前后为之者率多不善了。
今缺,当选御史中丞刁攸,不审可尔不?
○鸿胪少卿
《后魏职令》曰:鸿胪少卿第四品上,第二清,用雅学详当、明枢达理者。
《隋书》曰:炀帝时,蛮夷朝贡,前后相属。
帝从容谓宇文述、虞世基等曰:
‘四夷率服,观礼华夏,鸿胪之职,须归令望。
宁有多才艺、美容仪可以接对宾客者为之乎?’
咸以苏夔对,帝然之,即日拜鸿胪少卿。
○典属国
《汉书》曰:武帝以移中监苏武为典属国。
又曰:宣帝甘露二年,以常惠为典属国。
又曰: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
成帝河平元年,省并大鸿胪。
○司农卿
《六典》曰:司农卿之职,掌邦国仓储委积之事,总上林、太仓、钩盾、导官四署与诸监之官属,谨其出纳而修其职务;少卿为之贰。
凡京都百司官吏禄廪,皆仰给焉。
《周礼》曰:冢宰有大府下大夫。
郑玄注曰:
‘大府为王治藏之长,若今司农矣。’
《史记》曰:韩信归汉,汉以为治粟内史。
《汉书》曰:治粟内史,秦官,掌穀货。
景帝更名大农令,武帝更名大司农。
又曰:郑当时,字庄,为司农。
戒门下:
‘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
执宾礼以下人。
山东诸公翕然称庄上曰:
‘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
又曰:朱邑为北海太守,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
身为列卿,居处节俭,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
及卒,诏称扬其节行,赐邑子黄金百斤,以奉其祭祀。
又曰:田延年为大司农,坐盗都内钱三千万,自杀。
又曰:平帝元始元年,改大司农曰羲和,以刘歆为之。
《东观汉记》曰:刘据为大司农,以职事被谴,召诣尚书,将加捶挞。
尚书左雄谏帝曰:
‘九卿位亚三公,行则鸣玉,孝明永平始加扑罚,非古制也。’
帝从之,卿於是始免扑捶。
又曰:高诩字季回,以儒学征拜大司农。
在朝以清白方正称。
又曰:辛融字子优,为大司农,性明达,称为名卿。
《续汉书》曰:李固为大司农。
上信阉官,天下牧守多其宗亲旧故。
及受货贿,有诏特拜,不由选试,乱生弥甚。
固乃上表具陈盗贼所以兴,由官非其人也。
又曰:大司农卿一人,中二千石,掌诸钱穀金帛。
又曰:赵典字仲经,为大司农,闭门却扫,非德不交。
又曰:耿国字叔虑,为大司农,晓边事,能论议,数上便宜事,天子器之。
又曰:郑玄,公车征为大司农,给安车一乘,所过长吏送迎。
张璠《汉记》曰:陈宠为广汉太守,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
应劭《汉官仪》曰:大司农,古官也。
唐虞分命羲和,四子敬授民时。
高祖受命,惩秦之弊,与民休息。
逮至文景,国家无事,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腐败而不可食。
《魏志》曰:梁习为并州二十馀年,政治为天下最,乃征拜大司农。
《吴志》曰:楼玄为大司农。
玄从九卿持刀侍卫,正身率众,奉法而行,应对切直,数迕皓意,渐见责怒。
后人诬白玄与贺劭相逢,驻共耳语大笑,谤讪政事,遂被诏诘责,送付广州。
《晋阳秋》曰:司农桓范,字元则,出奔,曹爽云:”大司农印在吾手中,所在得开仓而食。”
《宋书》曰:大司农卿一人,《书》称弃,后稷其职也。
《齐职仪》曰:司农卿耕籍则掌其礼仪。
《隋书》曰:赵元淑转颍川太守,甚有惠政,因入朝,会司农不时纳诸郡租穀,元淑奏之。
帝谓元淑曰:”如卿意者,几日当了?”
元淑曰:”如臣意,不过十日.”
帝即日拜元淑为司农卿,纳天下租,如言而了,帝悦焉。
《唐书·官品志》曰:司农卿,位视散骑常侍,主农功、仓廪,统太仓、导官、籍田、上林令。
韩扬《天文要集》曰:天仓者,大司农也。
《异苑》曰:吴郡岑渊为吴郡,时大司农卿碑注在江乘湖西。
太元中,村人见龟载从田中出,还其先处,萍藻犹着腹下。
史游《急就篇》曰:司农少府,国之泉也。
○司农少卿
《后魏职令》曰:司农少卿第三清,用堪勤有幹能者。
《唐书》曰:韦弘机为司农少卿,受诏检校东都营田、园苑之事。
高宗谓之曰:”两都是朕东西二宅也。今之宫馆,隋代所造,岁序既淹,渐将颓顿,欲有修造,又费财力,何如?”
弘机奏曰:”臣任司农,向已十年,前后省费,今见贮钱三千万贯;若以供葺理,可不劳而就也.”
上大悦。
○上林苑令
《汉书·百官表》曰:水衡属官有上林令。
《续汉书》曰:上林苑令六百石,主苑中禽兽;有民居,皆主之;捕得兽,送太官。
《李郃别传》曰:郃以郎谒者,为上林苑令。
扬雄《上林苑令箴》曰:芒芒天田,芃芃作穀。
山有陵陆,野有林麓。
夷原汙薮,禽兽攸伏。
鱼鳖以时,刍荛咸植。
国以殷富,民以家给。
○太仓令
《六典》曰:太仓署令,掌九穀廪藏之事;丞为之贰。
凡凿窖、置屋,皆铭甎为庾斛之数,与其年月,受领粟官吏姓名。
又立碑如其铭焉。
《汉书》曰:淳于意为太仓令。
《续汉书》曰:太仓令一人,秩六百石。
主受郡国转漕穀。
《梁冀别传》曰:太仓令秦宫,出入冀妻寿所,语言、饮食独往独来,屏去御者。
(宫,冀仓头。)
寿姊夫宗欣不知书,因寿气力起家,拜太仓令。
《齐职仪》曰:太仓令,周司徒属官,有廪人、仓人则其职也。
○导官令
《六典》曰:导官令掌导择米麦之事。
凡有九穀之用,皆随其精粗,差其耗损而供之。
《汉书·百官表》曰:少府属官有导官。
(如淳曰:太官之别主酒也。)
《续汉书》曰:导官令一人,主舂御米及作乾糒导择也。
○太府卿
《六典》曰:太府卿之职,掌邦国赋货之事,总京都四市、平准、左右藏、常平八署之官属,举其纲目,修其职务;少卿为之贰。
以二法平物:一曰度量,二曰权衡。
《周礼》曰:天官属有太府下大夫,掌贡赋,受其货贿之入。
《梁书》曰:天监七年,置太府,班第十三,掌金帛,府帑,统右藏令、上库丞、太市、南市、北市令、关津亦皆属焉。
《后魏书》曰:杨播字延庆,弘农华阴人也。
播少修敕,奉亲尽礼。
累迁右卫将军,从车驾南巡,到悬瓠除太府卿。
《唐书》曰:杨崇礼为太府少卿,虽钱帛充仞,丈尺间皆躬自省阅,时议以为称职。
擢拜太府卿,每岁勾剥省便常出数百万贯。
在职二十年,公清如一。
时太平日久,御府财物山积,以为经杨卿者,无不精好。
《唐书·官品志》曰:太府卿位视宗正,掌金帛府帑,统右藏令。
○太府少卿
《后魏职令》曰:太府少卿第四品上,士人官上用勤笃有幹,细务无滞者。
《新唐语》曰:狄光嗣,仁杰长子也。
睿宗朝起复除太府少卿,光嗣频表不起,乃降敕:”朕念卿家门忠於王室,夺卿情理,以答殊恩。
卿屡表固陈,词理恳至,循环省览,有足可矜。
令遂所请,用劝浮薄,待卿情礼云毕,更候后命,仍编入史。”
○市令
《六典》曰:京都、诸市令,掌百族交易之事;丞为之贰。
凡建标立候,陈肆辨物,以二物平市,(谓秤以格,斗以概也。)
以三贾均平市。(精为上贾,次为中贾,粗为下贾。)
凡卖买不和而攉固,(攉谓专略其利,固谓障,固其市。)
及更出开闭共限一价,(谓卖物以贱为贵,买物以贵为贱也。)
若参市而规自入者并禁之。(谓在旁高下其价以相惑乱。)
《史记》曰:司马谈祖为汉市长。
《汉书·百官表》曰:内史,属官有长安市长,又长安西市令长、丞,属左冯翊。
《东观汉记》曰:祭遵从征河北,为军市令。
舍中儿犯法,遵格杀之。
上怒,命收遵。
时主簿陈副谏曰:”明公常欲众军整齐,今遵奉法不避,是教令行也.”
上乃贷之,以为刺奸将军,语诸将曰:”当备祭遵,吾舍中儿犯令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
《晋书》曰:石苞卖铁于邺市,市长沛国赵元儒名知人,见而异之,便与结交。叹其远量,当至公辅。
《齐职仪》曰:市令,周有司、廛、肆、师、司、市、皆其任也。
○平准令
《六典》曰:平准令掌供官市易之事;丞为之贰。凡百司不任用之物,则以时出贷;其没官物者,亦如之。
韦昭《辨释名》曰:释云:平准令,主染色。色有常平之法,准的之也。辨云:主平物价,使相依准。
《史记》曰:桑弘羊以物多腾跃,请置平准於京师,受天下委输,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则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矣。始置平准焉。
《汉书·百官表》曰:司农属官有平准令、丞。
《汉书》曰:赵广汉清洁下士,有名誉。州举茂才,拜平准令。
《续汉书》曰:平准令,秩六百石。
《齐职仪》曰:染署,掌染缯色。少昊置五雉为工正,翚雉氏设五色之工。周有染人之职,掌丝帛以为服。
○左右藏令
《六典》曰:左藏令掌邦国库藏之事;丞为之贰。凡天下赋调,先於输场阅其合尺度斤两者。卿及御史监阅,然后纳于库藏,皆题以州县、年月,以别粗良,辨新旧也。
又曰:右藏置令掌邦国宝货之事;丞为之贰。凡四方所献金玉、珠贝、玩好之物皆藏之,出纳禁令,如左藏之职。
《齐职仪》曰:右藏库,周天府内府之任。天府,物所藏也。内府,掌邦市之出入,以待王用。后汉中藏府令、丞,掌币帛、金银诸物;晋置中黄左右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三十-译文
《六典》说:鸿胪卿的职责是管理宾客和丧葬礼仪的事务,领导典客、司仪两个部门,率领下属官员,执行他们的职责;少卿作为副手。对于四方异族君长前来朝见的人,要辨别他们的等级,以宾客的礼遇接待他们。对于二王的后代以及异族君长的儿子继承官爵的人,都要辨别他们的正支和旁支,详细审查是否合适。如果各蕃族的大酋长有封赏的命令,就要接受诏书前往他们的国家。
韦昭的《辨释名》说:腹部前方肥大的人称为胪,是说以京城为心腹,以王侯和外国人为四肢来养育他们。解释说:鸿胪,原本是典客,负责宾客礼仪。鸿,大的意思;胪,陈列的顺序。是指用大礼来陈列和接待宾客。
《汉书》说:田序字子公,连续擒获大奸臣,被征召为大鸿胪。
又记载:典客,是秦朝的官职,负责管理诸侯和归顺的蛮夷,设有丞。景帝中元六年,改名为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改名为大鸿胪。
《东观汉记》说:大鸿胪,是汉朝的旧官职,建武元年重新设立,下属有丞一人、大行丞一人,有理礼员四十七人,负责祭祀、接待九宾的礼仪。
《续汉书》说:大鸿胪卿一人,为中二千石。诸王入京,应当郊外迎接,负责礼仪,以及郡国上计的事务都属于他。皇子被封为王,由他协助授予印绶;以及封拜诸侯的后代和四方异族封赏的人,鸿胪负责召集和封拜。
谢承的《后汉书》说:陈纪字元方,遭遇父亲太丘长实去世,吐血而亡。豫州赞赏他的品行,上报尚书,绘制百城图,以激励风俗。袁绍以太尉的身份让陈纪接受,陈纪不接受;被任命为大鸿胪。去世后,儿子陈群成为三公。天下人都认为公爵感到羞愧,而大鸿胪也感到羞愧。
又记载:白嵩字季山,担任济南相。甘露降于郡中,安帝赞赏他带来的祥瑞,征召他担任大鸿胪。
《汉官解诂》说:鸿,声音;胪,传达。所以传达声音,是引导九宾的。
又记载:古代唐尧虞舜在四门接待宾客,这与鸿胪的职责也是相同的。
《汉杂事》说:萧由担任陈留太守,入京担任鸿胪,不负责宾客接待,返回原职。
《魏志》说:崔林字德儒,是清河东武城人。升任大鸿胪。龟兹王派遣王子来朝见,朝廷赞赏他远道而来,对国王的赏赐非常丰厚。其余各国也派遣王子来朝见,使者络绎不绝,崔林担心派遣的人可能不是真正的王子,就临时选取了远亲的胡人,借此传递使命,获得印绶,在路上护送,损失很大。劳累了所养的百姓,做了无益的事情,被异族嘲笑,这是过去的问题。
《魏略》说:韩宣字景然,担任大鸿胪。起初南阳曲阜的韩暨因为德高望重,在韩宣之前担任过大鸿胪。等到韩宣在任时,也称职,所以鸿胪中的人说:‘大鸿胪,小鸿胪,前后治理情况如何?’
《蜀志》说:杜琼字伯瑜,后主刘禅立他为大鸿胪。他为人沉默寡言,闭门不出,不参与世事。
《吴志》说:张俨字子节,是吴国人。年轻时就知名,早年就担任显赫的职位,因为博学多识被任命为大鸿胪。出使晋国,孙皓对张俨说:‘现在南北互通友好,因为你擅长出境之事,所以委屈你前往。’张俨回答说:‘皇皇者华,臣蒙受荣耀,担心没有古人的美誉,磨砺锋芒,思考如何不辱使命。’到了晋国,车骑将军贾充、尚书令裴秀、侍中荀勖等人想用他们所不知道的事情来傲慢他,但没能使他屈服。尚书仆射羊祜、尚书何祯都与他结为好友。
《唐书·官品志》说:鸿胪卿的职位相当于尚书右丞,负责引导和辅助赞拜。
《山涛启事》说:鸿胪,负责胡人事务,前后担任这个职位的人大多不擅长理解。现在职位空缺,应该选择御史中丞刁攸,不知是否可行?
《后魏职令》说:鸿胪少卿为第四品上,第二清,选用有雅学、详明、通达事理的人。
《隋书》说:炀帝时,异族朝贡,络绎不绝。炀帝轻松地对宇文述、虞世基等人说:‘四夷都服从,观看华夏的礼仪,鸿胪的职责,必须由有声望的人担任。难道有才艺出众、容貌俊美的人可以接待宾客吗?’大家都认为苏夔合适,炀帝同意了,当天就任命他为鸿胪少卿。
《汉书》说:武帝任命移中监苏武为典属国。
又记载:宣帝甘露二年,任命常惠为典属国。
又记载:典属国,是秦朝的官职,负责管理归顺的蛮夷。
又记载:成帝河平元年,典属国并入大鸿胪。
《六典》说:司农卿的职责是管理国家仓库的物资,总管上林、太仓、钩盾、导官四个部门和各监的官员,严格管理出入并修整职责;少卿作为副手。京都百官的俸禄,都依赖他们提供。
《周礼》说:冢宰有大府下大夫。郑玄注解说:‘大府是王治理仓库的长官,就像现在的司农。’
《史记》说:韩信归附汉朝,汉朝任命他为治粟内史。
《汉书》说:治粟内史,是秦朝的官职,负责粮食和货币。
又记载:郑当时,字庄,担任司农。他告诫手下:‘客人到来,无论贵贱,不要让他们在门外等待。’以宾客之礼接待下属。
又记载:朱邑担任北海太守,因为政绩第一,入京担任大司农。身为列卿,生活节俭,性格公正,不偏私,天子器重他,朝廷尊敬他。去世后,皇帝下令赞扬他的节操,赐予他的儿子黄金一百斤,用于祭祀。
又记载:田延年担任大司农,因为盗窃都内钱三千万,自杀。
又记载:平帝元始元年,改大司农为羲和,由刘歆担任。
《东观汉记》说:刘据担任大司农,因为职责问题被责备,被召见尚书,将要受到鞭打,尚书左雄劝谏皇帝说:‘九卿的地位仅次于三公,行走时发出玉佩的声音,孝明帝永平年间开始施加鞭打,不符合古制。’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从那时起,九卿开始免于鞭打。
又记载:高诩字季回,因为儒学被征召担任大司农。在朝中以清白正直著称。
又记载:辛融字子优,担任大司农,性格明达,被称为名卿。
《续汉书》说:李固担任大司农。皇帝信任宦官,天下各州的牧守多是其亲戚旧友。他们接受贿赂,皇帝下令特别任命,不经过选拔考试,混乱更加严重。李固于是上表详细陈述盗贼兴起的原因,是因为官员不称职。
又记载:大司农卿一人,为中二千石,负责各种钱币、粮食、金帛。
又记载:赵典字仲经,担任大司农,闭门谢客,不与品行不端的人交往。
又记载:耿国字叔虑,担任大司农,了解边疆事务,能发表议论,多次上奏有益的建议,皇帝器重他。
又记载:郑玄,被公车征召担任大司农,赐予一辆安车,所经过的长官都前来迎接。
张璠的《汉记》说:陈宠担任广汉太守,声誉远扬,入京担任大司农。
应劭《汉官仪》说:大司农,是古代的官职。在唐尧虞舜时期,分派羲和四子来教导民众掌握农时。汉高祖受命后,为了惩罚秦朝的弊端,让民众得到休息。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国家太平无事,家家户户富足,京师的钱财累积到百万巨万,钱串已经朽坏无法计数。太仓的粮食,陈陈相因,堆积如山,腐烂无法食用。
《魏志》说:梁习在并州任职二十多年,政治治理是全国最好的,于是被征召任命为大司农。
《吴志》说:楼玄担任大司农。楼玄作为九卿之一,手持刀剑侍卫,以身作则,率众遵守法律,回答问题直接坦率,多次违背孙皓的意愿,逐渐受到责备和愤怒。后来有人诬陷楼玄与贺劭相遇,停下来耳语大笑,诽谤政事,于是被下诏责问,被送到广州。
《晋阳秋》说:司农桓范,字元则,逃亡时,曹爽说:‘大司农的印在我手中,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打开仓库来吃饭。’
《宋书》说:大司农卿一人,《尚书》称其为弃,后稷负责这个职位。
《齐职仪》说:司农卿在耕籍时要掌管其礼仪。
《隋书》说:赵元淑转任颍川太守,很有仁政,因为入朝,恰逢司农没有按时收取各郡的租谷,赵元淑上奏。皇帝对赵元淑说:‘照你的意思,几天可以完成?’赵元淑说:‘照我的意思,不超过十天。’皇帝当天就任命赵元淑为司农卿,收取天下租谷,果然如他所说完成了,皇帝非常高兴。
《唐书·官品志》说:司农卿的职位相当于散骑常侍,主管农业、仓库,统管太仓、导官、籍田、上林苑令。
韩扬《天文要集》说:天仓,就是大司农。
《异苑》说:吴郡的岑渊担任吴郡太守时,大司农卿的碑文注记在江乘湖的西边。太元年间,村民看到一只乌龟从田中出来,回到原来的地方,水草还附着在它的腹部。
史游《急就篇》说:司农少府,是国家的财库。
《后魏职令》说:司农少卿是第三品清官,选用勤勉有才能的人。
《唐书》说:韦弘机担任司农少卿,受命检查东都的营田、园苑事务。高宗对他说:‘两都是我东西两边的宅邸。现在的宫殿,是隋朝所建,时间已经很长,逐渐将要倒塌,想要修缮,又耗费财力,怎么办?’弘机上奏说:‘我担任司农已有十年,前后节省的费用,现在看到有贮存的金钱三千万贯;如果用来修缮,可以不劳而获。’皇帝非常高兴。
《汉书·百官表》说:水衡属官有上林令。
《续汉书》说:上林苑令的官阶为六百石,主管苑中的禽兽;有民居的,也都由他主管;捕获的野兽,送到太官。
《李郃别传》说:李郃以郎中、谒者的身份,担任上林苑令。
扬雄《上林苑令箴》说:广阔的天田,茂盛的谷物。山有丘陵,野外有山林。平原湖泊,禽兽栖息。鱼鳖按时捕捞,草料都种植。国家富足,民众生活富足。
《六典》说:太仓署令,主管九种粮食的储存。所有九种粮食的用途,都要根据其精粗程度,计算损耗后供应。
《汉书》说:淳于意为太仓令。
《续汉书》说:太仓令一人,官阶六百石。主管接受郡国转送的水稻。
《梁冀别传》说:太仓令秦宫,出入梁冀妻子寿的地方,言语、饮食都是独自来去,屏退了御者。(秦宫,是梁冀的仓库主管。)寿的姐夫宗欣不识字,因为寿的势力起家,被任命为太仓令。
《齐职仪》说:太仓令,是周朝司徒属官,有廪人、仓人负责这个职位。
《六典》说:导官令主管筛选米麦的事务。所有九种粮食的用途,都要根据其精粗程度,计算损耗后供应。
《汉书·百官表》说:少府属官有导官。(如淳说:太官的别称是导官。)
《续汉书》说:导官令一人,主管舂磨米和制作干粮筛选。
《六典》说:太府卿的职责,主管国家的赋税货物,总管京都四市、平准、左右藏、常平八署的官员,举其大纲,修其职务;少卿作为副手。用两种方法平衡物价:一是度量,二是权衡。
《周礼》说:天官属官有太府下大夫,主管贡赋,接受其货贿的进入。
《梁书》说:天监七年,设立太府,排在第十三位,主管金帛,府库,统管右藏令、上库丞、太市、南市、北市令、关津也都属于太府。
《后魏书》说:杨播,字延庆,是弘农华阴人。杨播年轻时修身养性,孝顺父母,尽职尽责。多次升迁至右卫将军,随车驾南巡,到悬瓠担任太府卿。
《唐书》说:杨崇礼担任太府少卿,虽然钱帛充足,但每件东西都亲自检查,当时议论认为他称职。提升为太府卿,每年节省的费用常常有数百万贯。在任二十年,清廉如一。当时太平已久,御府的财物堆积如山,认为经过杨卿的,无不精良。
《唐书·官品志》说:太府卿的职位相当于宗正,主管金帛府库,统管右藏令。
《后魏职令》说:太府少卿是第四品上,选用有才能、勤奋、细致无拖延的人。
《新唐语》说:狄光嗣是狄仁杰的长子。睿宗朝起用除太府少卿,光嗣多次上表推辞,于是皇帝下诏说:‘我念你家族对王室忠诚,违背你的意愿,以答谢你的特殊恩情。你多次上表坚持,言辞恳切,反复审阅,有值得同情之处。允许你按照所请,用来劝勉那些轻浮的人,等到你的情理完毕,再等待后命,仍然编入史册。’
《六典》说:京都、各市的令,主管各族的交易事务;丞作为副手。凡建立标志、设立候人,陈列货物,用两种物品来平衡市场,(称秤为格,斗为概。)用三种价格来平衡市场。(精良的为上等价格,次为中等价格,粗糙的为下等价格。)凡买卖不公,垄断利益,以及改变开市闭市的时间,共同限制价格,如果参与市场而谋求私利的人一并禁止。
《史记》说:司马谈的祖先是汉市长。
《汉书·百官表》说:内史属官有长安市长,还有长安西市令长、丞,属于左冯翊。
《东观汉记》说:祭遵从征讨河北,担任军市令,家中子弟犯法,祭遵依法处决。皇帝大怒,下令逮捕祭遵。当时的主簿陈副进谏说:‘明公常想军队整齐,现在祭遵依法不避,这是教导法令得以执行。’皇帝于是赦免了祭遵,任命他为刺奸将军,对各位将领说:‘应当防备祭遵,我家中子弟犯法尚且处决,必定不会私心对待各位。’
《晋书》记载:石苞在邺城的市场上卖铁,当时的市长是沛国的赵元儒,他很有识人之明,看到石苞后觉得他与众不同,便和他结交。赵元儒感叹石苞的远大器量,认为他将来一定能成为国家的辅佐大臣。
《齐职仪》说:市场官员负责周朝的司、廛、肆、师、司、市等事务。
平准令:
《六典》记载:平准令负责供应官府市场交易的事务;副手是丞。对于百官不使用的东西,按时出借;对于没收的官物,也照此办理。
韦昭的《辨释名》说:解释说:平准令,主要负责染色。颜色有常平法,即标准颜色。辨析说:主要负责平定物价,使其符合标准。
《史记》记载:桑弘羊因为物价波动较大,建议在京城设立平准机构,接受天下物资的调拨,全面掌握天下的货物,物价高时卖出,物价低时买入,这样富商大贾就无法获得高额利润了。于是开始设立了平准机构。
《汉书·百官表》记载:司农属官中有平准令、丞。
《汉书》记载:赵广汉为人清廉,深受士人尊敬。州里推荐他为优秀人才,被任命为平准令。
《续汉书》记载:平准令的官秩为六百石。
《齐职仪》记载:染署,负责染缯的颜色。少昊时代设立五雉为工正,翚雉氏设立五种颜色的工匠。周朝有染人的职位,负责丝绸布料制成衣服。
左右藏令:
《六典》记载:左藏令负责国家仓库的存储事务;副手是丞。天下各地的赋税,先在输场检查是否符合规定的尺寸和重量。然后由卿和御史监督验收,再入库存储,并标明州县、年月,以区分优劣,辨别新旧。
又记载:右藏令负责国家宝物的存储事务;副手是丞。四方进贡的金玉、珍珠、宝物等,都存储在此,出入都有严格的禁令,与左藏的职责相似。
《齐职仪》记载:右藏库,是周朝天府内府的职责。天府,是物品的收藏地。内府,负责国家市场的出入,以供国王使用。后汉时期有中藏府令、丞,负责货币、丝绸、金银等物品;晋朝设置了中黄左右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三十-注解
鸿胪卿:鸿胪卿是古代中国官职,掌管宾客接待和丧葬礼仪等事务。鸿胪卿领典客、司仪二署,负责宾客的接待和礼仪的安排。’鸿’意为大,’胪’意为陈列、宣读,合起来表示以盛大礼仪接待宾客。
典客:典客是古代中国官职,负责管理诸侯、归义蛮夷等事务,属于秦朝的官职。
司仪:司仪是古代中国官职,负责礼仪的安排和执行。
夷狄:夷狄指的是古代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称呼,泛指非华夏族的其他民族。
封礼命:封礼命是指对少数民族首领或外国使臣的封赏和任命仪式。
九宾:九宾是指古代中国接待外国使臣的最高礼仪,由九位官员依次进行接待。
大行令:大行令是古代中国官职,掌管丧葬礼仪等事务。
大鸿胪:大鸿胪是古代中国官职,掌管宾客接待和丧葬礼仪等事务,为大行令的别称。
郊迎:郊迎是指官员到郊外迎接宾客或外国使臣的礼仪。
印绶:印绶是指古代官员的官印和佩带的长带。
典属国:典属国是古代中国官职,掌管蛮夷降者等事务。
司农卿:古代官职,为大司农的副手,负责辅助大司农管理国家粮食。
上林:上林是指古代皇家园林,也指皇家园林中的仓库。
太仓:古代官署名,负责储存粮食。
钩盾:钩盾是指古代官署名,掌管宫廷警卫。
导官:导官是指古代官署名,掌管宫廷膳食。
穀货:穀货是指粮食和货币。
大农令:大农令是古代中国官职,掌管农业和粮食事务。
羲和:古代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名,传说中是唐尧时期的天文官。
大司农:古代官职,负责国家粮食储备和财政管理,是九卿之一。
列卿:列卿是指古代中国官职中的高级官员,相当于现代的部长级别。
牧守:牧守是指古代地方行政官员,牧指州牧,守指郡守。
宗亲旧故:宗亲旧故是指官员的亲戚和朋友。
官非其人:官非其人是指官员任命不当,不适合担任该职位。
便宜事:便宜事是指对国家有益的建议或措施。
高祖:指汉高祖刘邦,即汉武帝的前身,建立了汉朝。
文景:指西汉的汉文帝和汉景帝,他们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文景之治。
九卿:古代中央政府的九个主要官职,包括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等。
上林苑令:古代官职,负责管理上林苑,一个皇家园林。
太仓令: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太仓,即国家粮食储备仓库。
导官令: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和监督粮食的加工。
太府卿:古代官职,负责国家财政和物资管理。
太府少卿:古代官职,太府卿的副手,协助太府卿管理国家财政。
市令:市令,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市场。
石苞:石苞,晋代人物,此句描述他卖铁于邺市。
邺市:邺市,古代城市,位于今天的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
市长:市长,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城市。
沛国赵元儒:沛国赵元儒,沛国为地名,赵元儒为其姓名。
异之:异之,表示对某人或某事感到不同寻常,有赞赏之意。
结交:结交,建立友谊。
远量:远量,指远大的抱负或才能。
公辅:公辅,指古代的公卿辅佐之臣。
司、廛、肆、师、司、市:古代市场管理的不同职能单位。
平准令:平准令,古代官职,负责平准市场物价。
丞为之贰:丞为之贰,丞为副职,贰为辅助之意。
不任用之物:不任用之物,指不再使用的物品。
没官物:没官物,指被官府没收的物品。
染色:染色,指对织物进行染色处理。
常平之法:常平之法,指固定的平价制度。
准的之:准的之,指按照标准执行。
平物价:平物价,指平衡物价。
相依准:相依准,指根据标准来调整。
桑弘羊:桑弘羊,西汉时期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家。
平准:平准,指平衡物价的措施。
京师:京师,指国都。
委输:委输,指运输。
富商大贾:富商大贾,指富有的商人和商人。
牟大利:牟大利,指获取大利。
司农属官:司农属官,指隶属于司农的官员。
平准令、丞:平准令、丞,平准令为主官,丞为副官。
赵广汉:赵广汉,西汉时期的人物,因廉洁而有名。
茂才:茂才,古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
秩六百石:秩六百石,古代官员的俸禄等级,六百石指一定的粮食数量。
染署:染署,古代官署,负责染色事务。
缯色:缯色,指丝绸的颜色。
少昊:少昊,传说中的古代帝王。
工正:工正,古代官职,负责工艺制造。
翚雉氏:翚雉氏,古代官职,负责鸟类的饲养。
周:周,指周朝,古代的一个朝代。
染人:染人,古代官职,负责染色。
丝帛:丝帛,指丝绸。
服:服,指衣服。
左右藏令:左右藏令,古代官职,分别负责左藏和右藏。
邦国库藏:邦国库藏,指国家的仓库。
赋调:赋调,指征收的赋税。
输场:输场,指货物集散地。
合尺度斤两:合尺度斤两,指符合规定的尺寸和重量。
卿及御史:卿及御史,指高级官员和监察官员。
库藏:库藏,指仓库。
州县:州县,指行政区划。
年月:年月,指时间。
粗良:粗良,指质量。
新旧:新旧,指新旧程度。
宝货:宝货,指珍贵的货物。
金玉、珠贝、玩好之物:金玉、珠贝、玩好之物,指金银珠宝等贵重物品。
天府:天府,古代官职,负责收藏和管理国家宝物。
内府:内府,古代官署,负责管理国库和市易。
中藏府令、丞:中藏府令、丞,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国库。
中黄左右藏:中黄左右藏,古代官署,负责管理国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职官部-卷三十-评注
《晋书》中记载了石苞卖铁于邺市的故事,石苞因其才能被市长赵元儒所赏识,并结交为友。赵元儒对石苞的评价‘叹其远量,当至公辅’体现了古人对人才识见的重视,以及对个人未来潜力的预见。这一段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重视,以及对人才德才兼备的推崇。
《齐职仪》所述的市令职责,包括周代的司、廛、肆、师、司、市等,展现了古代城市管理的复杂性和细致性。市令不仅管理市场,还涉及到了教育、宗教等多个领域,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城市职能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六典》中的平准令一职,负责官市易事,体现了古代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调控。平准令的设立,旨在通过调节货物价格,防止市场波动,保护国家和百姓的利益。这一制度反映了古代国家对经济的重视和对市场秩序的维护。
韦昭的《辨释名》对平准令的解释,‘主染色’和‘主平物价’,揭示了平准令的双重职能,既涉及物质生产,又涉及市场管理。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生产与消费、物质与精神等多方面的平衡。
《史记》中记载了桑弘羊设立平准制度的故事,通过平准制度调节市场价格,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垄断行为,保护了普通百姓的利益。这一举措反映了古代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以及对社会公平的追求。
《汉书·百官表》和《汉书》中提到的平准令和赵广汉,说明了平准令作为官职在汉代已经存在,并且赵广汉因廉洁和才能被任命为平准令,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官员廉洁和能力的重视。
《续汉书》中对平准令秩位的描述,表明了平准令在官职体系中的地位。这一秩位的设定,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官职等级的严格划分和对官员待遇的规范。
《齐职仪》中关于染署的记载,揭示了古代染色工艺的发达和政府对工艺的重视。少昊置五雉为工正,翚雉氏设五色之工,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工艺技术和工匠的尊重。
《六典》中对左右藏令的描述,说明了古代国家财政管理的重要性。左藏令掌管国库,右藏令掌管宝货,体现了古代国家对财富的重视和对财政安全的维护。
《齐职仪》中提到的天府和内府,以及后汉中藏府令、丞,晋置中黄左右藏,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宫廷管理和财政制度的重视,以及宫廷经济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