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张齐贤-原文
齐贤知代州,契丹入寇。
齐贤遣使期潘美以并师来会战。
使为契丹所执,俄而美使至云:“师出至柏井,得密诏,不许出战,已还州矣。”
齐贤曰:“敌知美之来,而不知美之退。”
乃夜发兵二百人,人持一帜,负一束刍,距州西南三十里,列炽燃刍,契丹兵遥见火光中有旗帜,意谓并师至,骇而北走。
齐贤先伏卒二千于土镫砦,掩击,大破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张齐贤-译文
齐贤担任代州的知州时,契丹入侵。
齐贤派遣使者去约定潘美带领并州的军队来会合作战。
使者被契丹抓住,不久潘美的使者来说:“军队出发到了柏井,接到了密诏,不允许出战,已经返回州城了。”
齐贤说:“敌人知道潘美要来,却不知道潘美已经撤退。”
于是他在夜间派出二百名士兵,每人手持一面旗帜,背着一捆草料,在距离州城西南三十里的地方,排列燃烧草料,契丹兵远远看到火光中有旗帜,以为并州的军队到了,惊慌失措地向北逃跑。
齐贤事先在土镫砦埋伏了两千名士兵,趁机袭击,大败契丹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张齐贤-注解
齐贤:北宋时期的将领,以智谋和勇敢著称,曾在代州等地任职,成功抵御外敌入侵。
代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北部,是北宋时期的重要边防地区。
契丹: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建立了辽国,与北宋时期的中原政权常有冲突。
潘美:北宋时期的著名将领,曾参与多次对外战争,以勇猛和忠诚闻名。
柏井: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北宋时期的一个军事要地。
密诏:皇帝秘密下达的命令,通常涉及重要的军事或政治决策。
土镫砦:古代军事设施,用于防御和伏击敌人,通常位于险要地形。
炽燃刍:燃烧的草料,用于制造烟雾或火光,以迷惑敌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张齐贤-评注
这段古文描述了北宋将领齐贤在代州抵御契丹入侵的智谋和勇敢。齐贤通过巧妙的策略,成功迷惑了契丹军队,使其误以为北宋的主力军队已经到达,从而迫使契丹军队撤退。这一事件不仅展示了齐贤的军事才能,也反映了北宋时期边防将领在抵御外敌入侵时的智慧和勇气。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的‘兵不厌诈’原则。齐贤通过制造假象,成功迷惑了敌人,这不仅是军事策略的胜利,也是智慧和勇气的胜利。这种策略在中国古代战争中屡见不鲜,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家对战争心理的深刻理解。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情节紧凑,通过对话和行动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齐贤的智谋和勇敢。特别是齐贤在得知潘美军队无法参战后,迅速调整策略,利用有限的兵力制造假象,成功迷惑了敌人,这一情节充满了戏剧性和紧张感。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北宋时期的一次重要军事事件,也反映了当时边防将领在抵御外敌入侵时的智慧和勇气。齐贤的成功不仅保卫了代州的安全,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军事经验和智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紧凑的情节,展示了齐贤的智谋和勇敢,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的‘兵不厌诈’原则,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