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羽族部-卷八-原文
○鹊
《礼记·月令》曰:季冬之月,鹊始巢。
《诗》曰:《鹊巢》,夫人之德也。国君积行累功,以致爵位,夫人起家而居有之。
又曰:鹊之疆疆,鹑植导奔。
又曰:防有鹊巢,邛有旨苕。谁侜予美?心焉忉忉。
《尔雅》曰:鹊〈具鸟〉丑,其飞翪。(郭璞症曰:丑,娄也。翪,竦翅上下翪也。)
《易通卦验》曰:鹊者,阳鸟。先物而动,先事而应,见於木风之像。今失节不巢,阳气不通,故言春不东风也。(《周书》曰:小豪戤日,鹊始巢。)
《汉书·梅福传》曰:今陛下既不纳天下之言,又加戮焉。夫鸢鹊遭害,则仁鸟增逝。
《魏志》曰:管辂至安德令刘长仁,忽有鸣鹊来,在阁屋上,其声甚急。辂曰:’鹊言:东北一妇昨杀夫,牵引西家人离娄。候不过日,在虞、渊之际,告者至矣。’到时,果有东同伍民来告邻妇手杀其夫,诈言:’西家人与夫有嫌,杀我婿也。’
《吴志》曰:赤乌十二年,有两乌衔鹊堕东观,权使领丞相朱据燎鹊以祭。
又曰:孙和为南阳王,之长沙,行过芜湖,有鹊巢于帆樯,故官僚皆忧惨,以为墙木倾危之像。
《晋书》曰:王澄为荆州,将之镇,送者倾朝。澄见树上鹊巢,便脱衣上树,探鷇而弄之。神气萧然,旁若无人。
又曰:凉李歆时,通街大树上有乌鹊争巢,鹊为乌所杀。
《宋书》曰:徐羡之拜司空,有双鹊於太家鼏东,鸱尾鸣唤。
《后魏书》曰:李崇为扬州刺史时,有泉水涌於八公山顶;寿春城中,有鱼无数从地涌出;野鸭群飞入城,与鹊争巢。
《北齐书》曰:武卫奚永洛与河内人张子信对坐,有鹊鸣于庭树,斗而堕焉。子信曰:’鹊言不善,向夕若有风从西南来,历树拂堂角,则有口舌事。今夜有人唤,必不得往。’钟信去后,果有风来。至夜,高俨使召永洛,且云敕唤。永洛欲赴,其妻苦留,称堕马孝折,遂免于难。
又曰:李玄贞,字玄操,信州刺史希礼之子也。常咏鹊,其佳句云:’东立朝雨霁,南飞夜月明。’为知音所赏。
《隋书》曰:郭俊字弘文,太原人。家门雍睦,七叶共居。犬豕同乳,乌鹊通巢。时人以为义感。州县上其事,上遣平昌公宇文(房密切。)诣其家,劳问之。御史柳彧巡省河北,表其门闾。
又曰:翟普林父母俱终,哀毁殆将灭性。庐于墓侧,有二鹊巢其庐前树。每入其庐,驯狎无所惊惧。
《唐书》曰:高祖围尧君素於蒲州。粮尽,人相食。有乌鹊巢其发石车之上,人心遂离。为李楚客斩首,传之京师。
又曰:大历八年夏四月,乾陵上仙观天尊殿有双鹊衔柴及泥,补葺殿之隙坏凡一十五处。宰臣等上贺曰:’臣闻孝至於天,则祥发陵邑;德被於物,则化及鸟兽。伏惟陛下,因心广教,弘道极和,时殷霜露之恩,流行云雨之泽。故前圣垂裕,歆於明诚;皇天报贶,锡以嘉应。异鹊来感,翔集可窥。迹此人谋,事归神化。望宜示中外,编诸史册。’
又曰:贞玄四年,中书省梧树上有鹊,以泥为巢。
又曰:窦申,宰相参之族子。参特爱申,每议除授,多恂于申。申或泄之,以招权受贿。每所至,人谓之’喜鹊’。
又曰:开成二年三月,真兴门外,鹊巢於古冢。
《庄子》曰:至德之世,乌鹊之巢,可攀援而窥之。
又曰:鹊上高城之绝,而巢於高树之颠,城坏巢折,陵风而起。故君子之居世也,得时则义行,失时则鹊起也。
又曰:庄周游乎雕陵之樊,(樊,藩也。游于栗园篱之内。)睹一异鹊,自南方来,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颡而进於栗林。(感,触。)
《孙卿子》曰:古之王者,其政好生恶杀,乌鹊之巢可俯而窥。
《淮南子》曰:鹊巢知风之所起。(言鹊作巢,向风之所起为户。一实云:背风所起也。)
又曰:乾鹄知来而不知往,此修短之分也。(乾鹊,鹊也。见人有吉事之徵,则翛翛然;凶事之徵,则鸣啼。是知来。岁多风,则巢於下枝,而童子乃探其卵。是不知往。各有所能,故曰长短之分也。)
又曰:雁北向,鹊始加巢。(雁在彭蠡皆北面,征阳剿愦北过。鹊感阳而动,乃上加巢。)
又曰:赤肉悬则鸟鹊集,鹰隼鸷则众鸟散。物之散聚,交感以然。
《淮南万毕术》曰:鹊脑令人相思。(取鹊一雄一雌头中脑,烧之于道中,以与人酒中,饮则相思。)
《穆天子传》曰:西王母还归,世民谣忧以吟曰:’徂彼西土,爰居于野。豹虎为群,於鹊与处。(於读为乌。)嘉命不还,惟我惟帝女。’
《东方朔别传》曰:孝武皇帝时,闲居无事,燕坐未央前殿。天新雨止,当此时,东方朔执戟在殿阶旁,屈指独语。上从殿上见朔,呼问之:’生独所语者,何也?’朔对曰:’殿后柏树上,有鹊立枯枝上,东向而鸣也。’帝使视之,果然。问朔何以知之,对曰:’以人事言之,风从东方来,鹊尾长,靶掮则倾,背风则蹶。必当顺风而立,是以知也。’
《西京杂记》曰:樊将军哙问陆贾曰:’自古人君皆云有瑞应,岂有是乎?’贾曰:’有之。乾鹊噪而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喜,况人君处重位乎?’
《五行传》曰:昭帝玄凤中,有乌鹊斗於燕王池上,乌堕地。乌,类君之像。
《说文》曰:鹊,知太岁之所在。
《盐铁论》曰:中国所鲜,外国贱之。昆山之旁,以玉璞抵乌鹊。
魏太祖诗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博物志》曰:鹊巢开口背太岁,此非才知,任自然也。
崔豹《古今注》曰:鹊,一名神女。
《王子年拾遗录》曰:圆峤之山名环丘。上有方湖千里,多大鹊,高一丈,群飞于湖际,衔不周之粟於环丘之上。
郭子横《洞冥记》曰:帝解〈九鸟〉鸿之刀以赐东方朔,刀长三尺。朔曰:杆刀,彩首阳之金铸为此刀,雄者以飞,雌者独在。金出九阳清溪,有鹊衔火於清溪之上。
《广异记》曰:南方赤帝女学道得仙,居高阳愕山桑树上。正月一日,衔柴作巢,至十五日成。或作白鹊,或女人。赤帝见植弹恸,诱之不得。以火焚之,女即升天,因名帝女桑。今人至十五日焚鹊巢,作灰汁,浴蚕子招丝,像此也。
《式经·三十六禽变》曰:酉为乌鹊。
《五行书》曰:烧鹊置酒中,令家无盗贼。
○山鹊
《尔雅》曰:鸴,山鹊。(郭璞症曰:似鹊而有文彩,长尾,嘴脚皆赤。鸴,胡礭切。)
《说文》曰:鸴,山鹊,知来事也。
《搜神记》曰:常山张颢为梁相。天新雨后,有乌如山鹊,稍下堕地,民争取,即化为一圆石。颢椎破之,得一金印,文曰:忠孝侯印。颢以上闻,藏之秘府。颢后官至太尉。
○鸠
《左传》曰:郯子云:少皞时,祝鸠氏,司徒者也;鹘鸠氏,司事者也。(杜预注曰:祝鸠,鵻也。鵻鸠孝,故为司徒,主教民。鹘鸠,春来冬去,故为司事。治民欲聚,故以鸠为民也。)
《礼记·月令》曰:仲春之月,鹰化为鸠。
又曰:季春之月,鸣鸠拂其羽。(郑玄云:鸣鸠飞旦翼相击,趋农急也。)
《诗》曰:翩翩者鵻。(毛云:夫不也。《诗主疏》曰:一名取夫,一名浮鸠。幽州谓之佳,或谓雕。梁梁隹阳谓之隹也。)
又曰:宛彼鸣鸠。(毛云:鹘鸠也。《诗义疏》曰:班鸠也,《月令》’鸣鸠拂其羽’是也。隹阳人谓之班隹也。)
《尔雅》曰:信其,鳺鴀。鶌鸠,鹘鸼。鴡鸠,王雎。(郭璞注曰:鳺鴀今〈孚鸟〉鸠,似山鹊,短尾,青黑色,多声,江东亦名曰鹘鸼。雎鸠,王雎,雕类,江东呼鸮,好在江渚山边食鱼。《毛诗传》曰:鸟挚而有别。孙炎曰:鳺鴀,一名祝鸠。鹘鸼,一名鸣鸠。犍为舍人曰:鳺鴀,楚鸠,今梁谓之班鸠也。)
《周书·时训》曰:谷雨之日又五日,鸣鸠拂其羽。鸣鸠不拂其羽,国不治兵。
《后汉书》曰:杨由从人饮,敕诸生酒三行,严车去。请问其趣,由曰:向社中木上有鸠鸟斗,兵之像。由去后,舍中有斗者,果杀二人也。
《魏志》曰:管辂至郭恩家。有飞鸠来,在梁头鸣,甚急。辂曰:当有老公从东方来,候豚一头,酒一壶。主人虽喜,当有小故。明日,果有客如所占。而射鸡作食,箭从树间激中数岁女子,流血惊怖。
《梁书》曰:庾子与父域为巴西守,卒于郡,子舆奉丧还乡。初发蜀,有双鸠巢舟中。及至,又栖庐侧。每闻哭泣之声,必飞翔檐宇,悲鸣激切。
《隋书》曰:李得饶,性至孝。父寝疾,辄终日不食。及丁忧,水浆不入口。五日后,甘露降其庭树,有鸠巢其庐。
《孔丛子》曰:邯郸人正旦献鸠于赵简子,厚赏之。客曰:正旦放鸠,厚恩也。得赏,竞捕之,不如勿赏。简子曰:善。
《搜神记》曰:长安有张氏者,昼独处空室。有鸠自外入,止乎床。张氏恶之,畔而祝之曰:鸠今来,为我祸耶?飞上承尘。为我福耶?来入我怀。鸠飞入怀。以手探之,则不知鸠之所在,而得一金带钩焉,遂宝之。自是之后,子孙昌盛,有为必偶,资财万倍。蜀客至长安中,闻之,乃厚赂婢,婢窃钩以与蜀客。张氏既失钩,渐渐衰耗。而蜀客亦数罹穷厄,不为己利。或告之曰:天命也,不可以力求。於是赍钩以反,张氏复昌,故关西称’张氏钩’。
《说苑》曰:枭逢鸠,鸠曰:子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也?枭曰:乡人恶吾鸣。鸠曰:子改鸣则可,不能改鸣,徙,犹恶子之声。
《论衡》曰:夫令鸠、雀施气于雁、鹄,终不成子者,何也?鸠、雀之身小,雁、鹄之形大。
《广雅》曰:良皋,鸠也。骨鸼,鳻鸠也。役鸠、蔡鸠、辟皋、浮鸠、鵴鸠也。
《琴操》曰:舜耕历山,思慕父母。见鸠与母俱飞鸣,相哺食,益以感思,乃作歌。
《地理志》曰:荣阳有井,汉王避项羽于中。双鸠飞集井上,羽以为无人,故沛挂免,因以为名。故汉世正旦放鸠,为此也。
焦赣《易林·无妄之明夷》曰:千雀万鸠,与鹞为仇,威势不敌,虽众尾嫳。
《益部耆旧传》曰:广汉景毅为益州太守,鸠巢於厅事,雏卵孕育。
阮籍《鸠赋序》曰:嘉平中,得两鸠子,常食以黍稷。后卒为狗所杀,故为作赋。
傅咸《鸠赋序》曰:余舍下种楸,蔚然成林。闲居无为,有时游之。顾见班鸠,音声可悦,於是捕而畜之。既而驯扰,偶出之笼,无何失之。其后时时一来,飞翔低徊,似有恋焉。故聊为之赋。
挚虞《槐赋》曰:春栖教农童鸠。
孙氏《瑞应图》曰:白鸠,成汤时来,王者养耆老,尊道德,不以新失旧,则至。
崔豹《古今注》曰:平帝玄始二年,济南鸠生白子。
《吴录》曰:赤乌十二年八月,白鸠见章安。
《魏略》曰:文帝欲受禅,郡国奏白鸠十九见。
张升《白鸠颂序》曰:陈留郡有白鸠,出于郡界。太守命门下赋,曹吏张升作《白鸠颂》,曰:’厥名枭鸠,貌术雍容,丹青绿目,耳像重重。’
《会稽典录》曰:皮延,字叔然,会稽山阴人。养母至孝。居丧,有白鸠巢庐侧,遂以终丧。
又曰:郑弘迁临淮太守。郡民徐宪在丧致哀,白鸠巢庐侧。弘举为孝廉,朝廷称’白鸠郎’。
《晋书》曰:太始八年,白鸠二集太庙南门左。
左九嫔《白鸠赋序》曰:太始八年,鸠巢於庙阙,而孕白鸠一诗,毛色甚鲜。晋金行之应也。
《广州先贤传》曰:顿琦,字孝异,苍梧人,至孝。母丧,琦独身立坟,历年乃成。居丧逾制,感物通灵。白鸠栖息庐侧,见人辄去,见琦而留。
又曰:沛国戴文谌居阳城山,有沙驳焉。其撇昰是妖魅。神已知之,便去,作一五色鸟,白鸠数十只从,有云复之,遂不见。
《南史》曰:姚察丁后母杜氏丧,解职。在服制掷晷,有白鸠巢于户上。
《方言》曰:〈孚鸟〉鸠,自关而东,周郑之郊、韩魏之都谓之郎睪,其〈役鸟〉鸠谓之睪。其关西,秦汉之间谓之鵴鸠,(郭璞注曰:间匊。)其大者谓之颁(音班)鸠,其小者谓之役鸠,(今荆鸠也。)或谓之〈蔡鸟〉鸠,(音蔡。)或谓之鸡鸠,或谓之鹘鸠,梁宋之间谓之佳鸠。《传》曰:’鸠氏,司空者也。’
《毛诗义疏》曰:匠箔南鸟大如鸠而黄,啼鸣相呼不同集,谓金乌。或云:’黄’当为’鸠’声转,故名移也。又云鸤鸠,一名爽鸠。又云是鹯。
《周礼·夏官上·罗氏》曰:中春,罗鸟献鸠,以养老,因行羽物。(郑玄注曰:春,鹰为鸠。与春鸟变旧为新,宜以养老,助生气也。)
《尔雅》曰:鸠,鴶鵴。(郭璞症曰:今之布谷,江东呼获谷。《方言》云戴胜。或云鹯。谢氏曰:布谷类也。)
《续汉书·礼仪志》曰: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餔之以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九尺,端以鸠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所以爱民也。
《魏书》曰:乌丸俗:耕种常以谷鸟为候。
《淮南子》曰:孟夏之月,以熟穀米,(熟亦长也。)雄鸠长鸣,为帝侯岁。(鸠,布谷也。)
《风俗通》曰:俗说:高祖与项羽战,败于京索,遁丛薄中。羽追求之时,鸠正鸣其上。追者以鸟在无人,遂得脱。后及即位,异此鸟,故作鸠杖,以赐老者。案:少皞五鸠,鸠民者,聚民也。《周礼·罗氏》’献〈九鸟〉养老’,汉无罗氏,故作鸠杖以扶老。
《楚辞》曰:进雄鸠之耿耿兮,(耿耿,小节貌。)谗纷纷而蔽之。
又曰:鸣鸠栖於桑榆。(言鸠于桑榆之上奋翼得其所。)
冯敬通《与任武达书》曰:妇口如布穀。
《孙卿子》曰: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子死卵破。巢非不完也,而系者然。
《南方草物状》曰:番鸠,生海边土穴中,里民常以腊月、正月捕食,味如蟹。得过十馀,不可复食。合浦、交趾、九真有之。
○鷃
《左传》曰:郯子云:’少皞鸷以鸟明遒。青鸟氏,司启者也。'(杜预注云:青鸟,鸧鷃也,立春鸣,立冬去。)
《尔雅》曰:鳸,鷃也。(郭璞症曰:今鷃雀也。犍为舍人曰:主趋民收麦,不得晏起也。)
《说文》曰:鷃,也。从’鸟’,’晏’声。
《春秋考异邮》曰:水灭火,故虻螫鷃。(宋均注曰:鷃,柔良之鸟,鷃于水也。)
《春秋运斗枢》曰:机星散为鷃。德义少,残百家,则鷃无头。
《易通卦验》曰:立春、雨水,鸧鷃鸣。(郑玄云:鷃,苍状也。)
《广志》曰:鷃常晨鸣,如鸡,道路贾车以为行节。出西方。
《庄子》曰:穷发之北,有鸟焉,其名曰鹏。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斥鷃笑之曰:’我腾跃上,不过适甸亻刃下,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適?’
又曰:载鼷以车马,乐鷃以钟鼓。
《国语》曰:晋平公射鷃,使竖襄搏之,失。公怒,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够枣,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於徒林,殪以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射鷃,鷃不世,搏而不得。是扬君耻也,勿令远闻!’公忸怩颜,乃趣舍之。注,贾逵解曰:’徒林,园中地也。言唐叔有才艺,封于晋。’
《吕氏春秋》曰:乱国之妖,有雉生鷃。
《车凌别传》曰:鷃雀椿能乘激风以飞。
○鹖鴠
《方言》曰:周、魏、宋、楚之间谓〈旱鸟〉鴠,或谓之独舂。自关而东,谓之城旦,或谓之倒悬,或谓之鴠。自关而西,秦陇之内谓之鹖鴠。(郭璞症曰:鸟似鸭,五色,各无毛,赤祼。昼夜鸣,独春好俯仰也。倒悬,好似悬于树也。)
《广志》曰:侃旦,冬毛希,夏毛盛。
《礼记·月令》曰:仲冬之月,〈旱鸟〉鴠不鸣。(郑玄注曰:肼旦,求旦之鸟。)
又曰:《诗》云:’相彼盍旦,尚犹患之。’
《易通卦验》曰:冬至,鹖旦不鸣。(郑玄曰:随应寻至也。入穴。寒征也。)
《说文》曰:鴠,可旦也。
《盐铁论》曰:大夫曰:’鹖鴠夜鸣,尾嫳于明。’
《周书·时训》曰:大雪之日,〈旱鸟〉鴠不鸣;〈旱鸟〉鴠犹鸣,国多讹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羽族部-卷八-译文
《礼记·月令》说:在季冬这个月,喜鹊开始筑巢。
《诗经》中说:《鹊巢》这首诗赞美了女子的美德。国君积累德行和功绩,才能获得爵位,而妻子则从建立家庭开始就拥有这样的地位。
又诗中说:喜鹊筑巢的坚固,鹌鹑在引导中奔跑。
又诗中说:堤防上有喜鹊的巢,邛山上长着美味的藤蔓。谁会不珍惜我美丽的家园?心中充满了忧伤。
《尔雅》中说:喜鹊(属于鸟类)的羽毛是黑色的,它的飞行姿态是展翅上下。
《易通卦验》中说:喜鹊是阳性的鸟。它先于其他事物行动,先于其他事情应对,它的形象出现在木风卦中。现在它不按季节筑巢,阳气不流通,所以说是春天没有东风。
《汉书·梅福传》中说:现在陛下既不接受天下人的意见,又加以杀害。如果鹰和喜鹊受到伤害,那么仁慈的鸟就会增加。
《魏志》中说:管辂到安德县令刘长仁那里,突然有一只喜鹊飞到阁楼上,叫声很急。管辂说:‘喜鹊说:东北的一个妇女昨天杀了丈夫,牵连到西家的娄家。等不到明天,在虞渊之间,报告的人就到了。’到了那时,果然有东邻的村民来报告,说邻家的妇女亲手杀了她的丈夫,假装说:‘西家的人与丈夫有嫌隙,杀了我的女婿。’
《吴志》中说:赤乌十二年,有两只乌鸦叼着喜鹊掉到东观,孙权让人烧掉喜鹊来祭祀。
又诗中说:孙和被封为南阳王,前往长沙,路过芜湖,有一只喜鹊在帆船上筑巢,所以官员们都感到忧虑和悲伤,认为这是帆船倾覆的征兆。
《晋书》中说:王澄任荆州刺史,将要赴任,送行的人很多。王澄看到树上的喜鹊巢,就脱掉衣服上树,掏出鹊蛋来玩弄。他的神态安详,好像旁若无人。
又诗中说:凉州李歆时,大街上的一棵大树上,乌鸦和喜鹊争着筑巢,喜鹊被乌鸦杀了。
《宋书》中说:徐羡之被封为司空,有一对喜鹊在太家的屋檐东边,鸱尾鸣叫。
《后魏书》中说:李崇任扬州刺史时,八公山顶有泉水涌出;寿春城中有无数鱼从地下涌出;野鸭群飞入城,与喜鹊争巢。
《北齐书》中说:武卫将军奚永洛与河内人张子信对坐,有喜鹊在庭院的树上鸣叫,相斗后掉下来。张子信说:‘喜鹊的叫声不吉利,傍晚可能会有风从西南方向来,经过树木拂过堂角,就会有口舌之争。今晚有人叫你,你最好不要去。’张子信离开后,果然有风来。到晚上,高俨派人召见奚永洛,说是皇帝的命令。奚永洛想去,他的妻子苦苦挽留,说是因为摔马而骨折,最终免于难。
又诗中说:李玄贞,字玄操,信州刺史李希礼的儿子。他经常吟咏喜鹊,其中佳句云:‘东立朝雨霁,南飞夜月明。’被知音所赞赏。
《隋书》中说:郭俊,字弘文,太原人。家里和睦,七代同住。狗和猪同奶,乌鸦和喜鹊共用一个巢。当时的人认为这是义感所致。州县上报了这件事,皇帝派人去他家慰劳询问。御史柳彧巡视河北,上报了他的家门。
又诗中说:翟普林的父母都去世了,他悲痛欲绝,几乎要失去生命。他在墓旁搭建了庐舍,有两只喜鹊在他的庐舍前树的巢中筑巢。每次进入庐舍,喜鹊都很温顺,不惊不惧。
《唐书》中说:高祖李渊在蒲州围困尧君素。粮食吃尽,人们开始相互食用。有乌鸦在发石车上筑巢,人心开始动摇。李楚客斩首了尧君素,将他的头颅传送到京城。
又诗中说:大历八年夏四月,乾陵上的仙观天尊殿有双喜鹊叼着柴和泥,修补了殿上的十五处破损。宰臣们上奏祝贺说:‘我听说孝心至诚,天就会降下祥瑞;德行普及万物,就会感化鸟兽。陛下,您因心胸宽广,教化广泛,弘扬道德,达到极致和谐,时逢霜露之恩,流行云雨之泽。所以前圣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受到明诚的赞赏;皇天回报恩赐,赐予了美好的回应。异鹊来感,飞翔可见。这些迹象都指向人谋,事情归于神化。希望陛下向中外宣布,编入史册。’
又诗中说:贞玄四年,中书省的梧树上有一只喜鹊,用泥筑巢。
又诗中说:窦申是宰相窦参的族子。窦参特别宠爱窦申,每次讨论任命,都过分地考虑窦申。窦申有时泄露这些消息,以此来招揽权力和受贿。他每次去到的地方,人们都称他为‘喜鹊’。
又诗中说:开成二年三月,真兴门外,喜鹊在古墓上筑巢。
《庄子》中说:在至德之世,乌鸦的巢可以攀爬而窥视。
又诗中说:喜鹊飞上高城的顶端,在高树的顶端筑巢,城墙倒塌,巢穴断裂,狂风将其吹起。所以君子在世,得时则行义,失时则如鹊起。
又诗中说:庄周在雕陵的樊(樊,指篱笆)中游玩,看到一只异鹊从南方飞来,翅膀宽七尺,眼睛大如运针。它触动了庄周的额头,飞进栗林中。(感,指触。)
《孙卿子》中说:古代的君王,他们的政治喜好生恶杀,乌鸦的巢可以俯瞰。
《淮南子》中说:喜鹊筑巢知道风从哪里起。(意思是喜鹊筑巢时,会选择风向起处作为巢门。一种说法是背风起处。)
又诗中说:喜鹊知道未来却不知道过去,这是长命和短命的分别。(喜鹊,指鹊。见人有吉事之兆,则展翅欢快;凶事之兆,则鸣叫。这是知道未来。年多风,则巢于低枝,而小孩子就去掏它的蛋。这是不知道过去。各有所能,所以说长命和短命的分别。)
又诗中说:雁往北飞,喜鹊开始筑巢。(雁在彭蠡都朝北飞,征兆阳剿愦北过。喜鹊感阳而动,乃上加巢。)
又诗中说:红色的肉悬挂起来,鸟鹊就会聚集,鹰隼凶猛,其他鸟就会散去。物的聚集和散去,都是相互感应的结果。
《淮南万毕术》中说:喜鹊的脑浆可以让人相思。(取一雄一雌喜鹊的头中脑,在道路上烧了,放入酒中,喝了就会相思。)
《穆天子传》中说:西王母返回,世人谣传忧虑地吟唱道:‘往那西方土地,爱居于野外。豹虎为群,与鹊共处。(於读为乌。)嘉命不还,只有我,只有天帝的女儿。’
《东方朔别传》中说:汉武帝时,东方朔闲居无事,坐在未央宫前殿。天刚下过雨,这时,东方朔拿着戟站在殿阶旁边,屈指独自说话。武帝从殿上看到东方朔,叫他过来问:‘你独自说话什么,是什么意思?’东方朔回答说:‘殿后的柏树上,有一只喜鹊站在枯枝上,朝东边鸣叫。’武帝派人去看,果然如此。问东方朔怎么知道的,他回答说:‘从人事的角度来说,风从东方来,喜鹊尾巴长,逆风站立则倾斜,顺风站立则稳定。一定是顺风而立,所以我知道。’
《西京杂记》中说:樊将军哙问陆贾说:‘自古以来的君王都说有祥瑞,难道有这种事吗?’陆贾说:‘有啊。喜鹊叫而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喜,何况是君王身处高位呢?’
《五行传》中说:昭帝玄凤年间,有乌鸦在燕王池上争斗,乌鸦掉在地上。乌鸦,象征着君王的形象。
《说文》中说:喜鹊,知道太岁星的位置。
《盐铁论》中说:中国珍贵,外国轻视。昆仑山旁边,用玉璞交换乌鸦。
魏太祖的诗说:月亮明亮星星稀少,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圈,哪一根树枝可以依靠?
《博物志》说:鹊巢的开口背对着太岁,这不是有才能的人知道的,而是自然界的规律。
崔豹的《古今注》说:鹊,又称为神女。
《王子年拾遗录》说:圆峤山名叫环丘。山上有一个方形的湖泊,方圆千里,有很多鹊,身高一丈,在湖边群飞,它们在环丘上叼来不周山的粮食。
郭子横的《洞冥记》说:皇帝解下《九鸟》鸿的刀赐给东方朔,这把刀长三尺。东方朔说:‘这把刀,是用彩首阳的金铸成的,雄性的刀用来飞翔,雌性的刀独自留在身边。金子出自九阳清溪,有鹊在清溪上衔着火。’
《广异记》说:南方的赤帝女修道成仙,住在高阳愕山的桑树上。正月初一,她衔着柴枝做巢,到正月十五日巢就完成了。有时她是白色的鹊,有时她是女人。赤帝看到她后悲痛欲绝,但无法得到她。他用火烧毁了鹊巢,女子就升天了,因此这棵树被称为帝女桑。现在的人们在正月十五日烧毁鹊巢,制作灰汁来浴蚕子招丝,就是模仿这个行为。
《式经·三十六禽变》说:酉代表乌鹊。
《五行书》说:把鹊烧了放在酒中,可以使家中没有盗贼。
关于山鹊,《尔雅》说:鸴,就是山鹊。(郭璞注:像鹊但有花纹,长尾巴,嘴巴和脚都是红色的。)《说文》说:鸴,是山鹊,知道未来的事情。
《搜神记》说:常山的张颢担任梁国的相。天刚下过雨后,有一只像山鹊的乌鸦慢慢落下地面,人们争相捕捉,它就变成了一块圆石头。张颢用锤子敲碎它,从中得到一枚金印,上面写着‘忠孝侯印’。张颢将此事上报,藏在秘密的地方。后来张颢官至太尉。
关于鸠,《左传》说:郯子说:‘少皞时期,祝鸠氏是司徒,鹘鸠氏是司事。五鸠是治理百姓的。’(杜预注:祝鸠是鹘鸼,因为鹘鸼孝顺,所以担任司徒,教导百姓。鹘鸠是春天来冬天去的,所以担任司事。治理百姓想要聚集,所以用鸠来代表。)《礼记·月令》说:仲春之月,鹰变成鸠。《礼记·月令》又说:季春之月,鸣鸠拍打翅膀。(郑玄注:鸣鸠在天亮时拍打翅膀,是为了催促农民忙碌。)《诗经》说:翩翩者鹘鸼。(毛传:夫不也。《诗经疏》说:一名取夫,一名浮鸠。幽州称为佳,或称为雕。梁梁隹阳称为隹也。)《诗经》又说:宛彼鸣鸠。(毛传:鹘鸠也。《诗经义疏》说:班鸠也,《月令》‘鸣鸠拍打翅膀’就是指的它。隹阳人称为班隹也。)《尔雅》说:信其,是鳺鴀。鶌鸠,是鹘鸼。鴡鸠,是王雎。(郭璞注:鳺鴀就是现在的孚鸟鸠,像山鹊,尾巴短,青黑色,叫声多,江东也称为鹘鸼。雎鸠,王雎,像雕,江东称为鸮,喜欢在江渚山边捕鱼。《毛诗传》说:鸟凶猛而有分别。孙炎说:鳺鴀,一名祝鸠。鹘鸼,一名鸣鸠。犍为舍人说:鳺鴀,楚鸠,现在梁称为班鸠也。)《周书·时训》说:谷雨这天再过五天,鸣鸠拍打翅膀。如果鸣鸠不拍打翅膀,国家就不会备战。
《后汉书》说:杨由和人一起喝酒,命令学生们喝三杯酒,然后严车离开。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杨由说:‘刚才社中的树上有一只鸠鸟在斗,这是战争的征兆。’杨由离开后,家里果然有人斗殴,导致两人死亡。
《魏志》说:管辂到郭恩家。有一只飞鸠飞来,停在梁上鸣叫,非常急促。管辂说:‘应该有一个老人从东方来,等着吃一头猪,喝一壶酒。主人虽然高兴,但可能会有小麻烦。’第二天,果然有一个客人像他预言的那样到来。而主人射了一只鸡作为食物,箭从树间射中了一个几岁的女孩,鲜血淋漓,令人惊恐。
《梁书》说:庾子和他的父亲庾域担任巴西郡的守将,在郡中去世,庾子舆奉丧回到家乡。最初从蜀地出发时,有一对鸠鸟在船上筑巢。到达后,又停在庐舍旁边。每当听到哭泣的声音,它们就会飞翔到屋檐上,悲鸣激切。
《隋书》说:李得饶,非常孝顺。他的父亲卧病在床,他就整天不吃饭。等到他服丧时,水米不入口。五天后,庭树降下了甘露,有一对鸠鸟在庐舍上筑巢。
《孔丛子》说:邯郸人正月初一向赵简子献上一只鸠鸟,得到了丰厚的赏赐。客人说:‘正月初一放生鸠鸟,是很大的恩惠。得到赏赐,竞相捕捉它,不如不赏赐。’赵简子说:‘好。’
《搜神记》说:长安有个张氏,白天独自待在空房间里。有一只鸠鸟从外面飞进来,停在床上。张氏讨厌它,就诅咒它说:‘鸠鸟现在来,是为我带来灾祸吗?飞上屋梁。是为我带来福分吗?进入我的怀里。’鸠鸟飞进了她的怀里。她用手去摸,却找不到鸠鸟,却得到了一个金带钩,于是珍爱它。从那以后,她的子孙兴旺发达,每次有所作为都能得到配偶,财富增加了万倍。蜀地的客人来到长安,听说了这件事,就厚赂了她的婢女,婢女偷走了带钩给了蜀地的客人。张氏失去了带钩,逐渐衰败。而蜀地的客人也多次遭遇穷困,没有为自己带来利益。有人告诉他:‘这是天命,不可以强求。’于是带着带钩返回,张氏又恢复了繁荣,因此关西人称‘张氏钩’。
《说苑》说:猫头鹰遇到鸠鸟,鸠鸟问:‘你打算去哪里?’猫头鹰说:‘我将向东迁移。’鸠鸟问:‘为什么?’猫头鹰说:‘乡里人讨厌我的叫声。’鸠鸟说:‘你改变叫声就可以,如果不能改变,迁移,还是讨厌你的叫声。’
《论衡》说:让鸠、雀向雁、鹅施加气息,最终不能成为它们的子孙,为什么?因为鸠、雀的身体小,雁、鹅的体型大。
《广雅》说:良皋,是鸠。骨鸼,是鳻鸠。役鸠、蔡鸠、辟皋、浮鸠、鵴鸠。
《琴操》说:舜在历山耕作,思念父母。看到鸠鸟和母亲一起飞翔鸣叫,互相喂食,更加感伤思念,于是创作了这首歌。
《地理志》说:荣阳有个井,汉王刘邦在井中躲避项羽。有一对鸠鸟飞到井上,羽毛沾湿,以为没有人,因此刘邦得以免于难,因此以井命名。因此汉世正月初一放生鸠鸟,就是这个原因。
焦赣的《易林·无妄之明夷》说:千雀万鸠,与鹞为敌,威势不相敌,虽然数量众多,尾巴却很细。
《益部耆旧传》说:广汉的景毅担任益州太守,鸠鸟在厅堂上筑巢,孵化小鸠。
阮籍的《鸠赋序》说:嘉平年间,得到两只鸠鸟,经常用黍稷喂养它们。后来它们被狗杀死了,所以我为它们写了赋。
傅咸的《鸠赋序》说:我在屋下种了楸树,茂盛成林。闲居无聊,有时去游玩。看到斑鸠,声音悦耳,于是捕捉并饲养它。后来它被驯服了,我偶尔放它出来,不久就失去了它。后来它经常来,飞翔徘徊,似乎有所留恋。所以我写了这篇赋。
挚虞的《槐赋》说:春天,鸠鸟栖息在教农的童子身边。
孙氏的《瑞应图》说:白鸠,在成汤时期出现,当王养老人,尊崇道德,不因新失旧,就会到来。
崔豹的《古今注》说:平帝玄始二年,济南的鸠鸟生下了白色的鸟蛋。
《吴录》说:赤乌十二年八月,白鸠出现在章安。
《魏略》记载:魏文帝想要接受禅让,各郡国上奏说白鸠出现了十九次。
张升在《白鸠颂序》中说:陈留郡有一只白鸠,它出现在郡界之外。太守命令下属作赋,曹吏张升创作了《白鸠颂》,说:‘它的名字叫枭鸠,外貌温文尔雅,红色的羽毛,绿色的眼睛,耳朵像重叠的形状。’
《会稽典录》记载:皮延,字叔然,是会稽山阴人。他非常孝顺母亲。在服丧期间,有一只白鸠在屋旁筑巢,他就这样完成了丧期。
又记载:郑弘升任临淮太守。郡民徐宪在服丧期间非常悲痛,白鸠在屋旁筑巢。郑弘推荐他为孝廉,朝廷称他为‘白鸠郎’。
《晋书》记载:太始八年,两只白鸠聚集在太庙南门左侧。
左九嫔在《白鸠赋序》中说:太始八年,白鸠在庙阙筑巢,并产下一只白色的鸠,羽毛颜色非常鲜艳。这是晋金行之应验。
《广州先贤传》记载:顿琦,字孝异,是苍梧人,非常孝顺。母亲去世后,琦独自立墓,历经多年才完成。他在服丧期间超过了规定的时间,感动了自然界的灵性。白鸠在屋旁栖息,见人就走,但见到琦就留下来。
又记载:沛国戴文谌居住在阳城山,那里有一只沙驳,被认为是有妖术的鸟。神明知道后,就离开了,变成了一只五彩鸟,带着几十只白鸠,有云彩伴随,然后就不见了。
《南史》记载:姚察丁后母杜氏去世,他辞去了职务。在服丧期间,有一只白鸠在门上筑巢。
《方言》记载:〈孚鸟〉鸠,从关中向东,周郑的郊外、韩魏的都城称之为郎睪,其〈役鸟〉鸠称之为睪。在关西,秦汉之间称之为鵴鸠,(郭璞注曰:间匊。)体型大的称之为颁(音班)鸠,体型小的称之为役鸠,(今荆鸠也。)或者称之为〈蔡鸟〉鸠,(音蔡。)或者称之为鸡鸠,或者称之为鹘鸠,梁宋之间称之为佳鸠。《传》说:‘鸠氏,是司空的人。’
《毛诗义疏》记载:匠箔南鸟,体型像鸠而羽毛黄色,啼鸣的声音不同,被称为金乌。有人说:‘黄’应该是‘鸠’的音转,所以名叫移也。又说鸤鸠,一名爽鸠。又说它是鹯。
《周礼·夏官上·罗氏》记载:春季,捕捉鸟类献上鸠,用来养老,并执行羽物。(郑玄注曰:春季,鹰变为鸠。与春鸟变旧为新,适宜养老,有助于生气。)
《尔雅》记载:鸠,鴶鵴。(郭璞注曰:现在的布谷,江东称为获谷。《方言》称为戴胜。或称为鹯。谢氏说:布谷类。)
《续汉书·礼仪志》记载:仲秋之月,县道都要检查户籍。年满七十岁的人,授予他们玉杖,赐给他们粥食。八十、九十岁的人,礼遇有加,赐给玉杖,长九尺,顶端以鸠为装饰。鸠,是不噎食的鸟。希望老人不噎食,所以爱护人民。
《魏书》记载:乌丸习俗:耕种时常用谷鸟作为候鸟。
《淮南子》记载:孟夏之月,用成熟的谷米,(熟,也可以理解为长。)雄鸠长时间鸣叫,作为帝侯的岁数。(鸠,布谷也。)
《风俗通》记载:俗语说:高祖与项羽在京索作战,败退到草丛中。项羽追赶时,鸠鸟正在上方鸣叫。追赶的人以为鸟在无人之处,于是得以逃脱。后来高祖即位,特别宠爱这只鸟,所以制作了鸠杖,赐给老年人。据查:少皞五鸠,是鸠民的人,聚集人民。《周礼·罗氏》‘献〈九鸟〉养老’,汉朝没有罗氏,所以制作鸠杖来扶持老年人。
《楚辞》记载:进献雄鸠之耿耿兮,(耿耿,小节貌。)谗言纷纷而遮蔽之。
又记载:鸣鸠栖息于桑榆。(言鸠于桑榆之上展翅得其所。)
冯敬通在《与任武达书》中说:妇女的口才如布穀。
《孙卿子》记载: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用羽毛做巢,用头发编织,用苇草系住。风一吹苇草折断,鸟儿死去蛋破。巢不是不完整,而是系住的。
《南方草物状》记载:番鸠,在海边土穴中孵化,当地居民常在腊月、正月捕捉食用,味道像蟹。吃过十多次后,就不再食用。合浦、交趾、九真都有。
关于鷃:《左传》记载:郯子说:‘少皞鸷以鸟明道。青鸟氏,是司启的人。’(杜预注云:青鸟,鸧鷃也,立春鸣,立冬去。)
《尔雅》记载:鳸,鷃也。(郭璞注曰:现在的鷃雀也。犍为舍人曰:主趋民收麦,不得晚起也。)
《说文》记载:鷃,也。从‘鸟’,‘晏’声。
《春秋考异邮》记载:水灭火,所以虻螫鷃。(宋均注曰:鷃,柔良之鸟,鷃于水也。)
《春秋运斗枢》记载:机星散为鷃。德义少,残百家,则鷃无头。
《易通卦验》记载:立春、雨水,鸧鷃鸣。(郑玄云:鷃,苍状也。)
《广志》记载:鷃常晨鸣,如鸡,道路上的商贩用车马作为行节。出西方。
《庄子》记载:穷发之北,有一种鸟,名叫鹏。翅膀像垂天之云,振翅扶摇羊角而上九万里,小鷃笑它说:‘我腾跃上去,不过到达山脚下,飞翔在蓬蒿之间,这也是飞的最高境界了,它还要飞到哪里去?’
又记载:载鼷以车马,乐鷃以钟鼓。
《国语》记载:晋平公射鷃,让竖襄去捕捉,没射中。平公生气,要将竖襄杀死,叔向听说了这件事。晚上,够枣,叔向说:‘君上一定要杀死他!从前我们祖先唐叔在徒林射杀犀牛,用大甲击杀,被封于晋。现在君上射鷃,鷃不是世间的鸟,射不中。这是扬君的耻辱,不要让这件事传得太远!’平公尴尬地笑了,于是放过了竖襄。注,贾逵解释说:‘徒林,园中地也。言唐叔有才艺,封于晋。’
《吕氏春秋》记载:乱国的妖异,有雉生鷃。
《车凌别传》记载:鷃雀椿能乘急风以飞。
关于鹖鴠:《方言》记载:周、魏、宋、楚之间称〈旱鸟〉鹖鴠,或称独舂。自关中向东,称之城旦,或称倒悬,或称鹖鴠。自关中向西,秦陇之间称鹖鴠。(郭璞注曰:鸟似鸭,五色,无毛,赤裸。昼夜鸣叫,独春好俯仰也。倒悬,好似悬于树也。)
《广志》记载:晨旦,冬毛稀,夏毛盛。
《礼记·月令》记载:仲冬之月,〈旱鸟〉鹖鴠不鸣。(郑玄注曰:晨旦,求旦之鸟。)
又记载:《诗》云:‘相彼晨旦,尚犹患之。’
《易通卦验》记载:冬至,鹖鴠不鸣。(郑玄曰:随应寻至也。入穴。寒征也。)
《说文》记载:鹖鴠,可旦也。
《盐铁论》记载:大夫说:‘鹖鴠夜鸣,尾嫳于明。’
《周书·时训》记载:大雪之日,〈旱鸟〉鹖鴠不鸣;〈旱鸟〉鹖鴠还鸣,国家多谣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羽族部-卷八-注解
鹊:鹊,即喜鹊,是一种常见的鸟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喜鹊常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其巢被称为‘鹊巢’。在古代文献中,鹊巢常用来比喻家庭和睦、国家安宁。
季冬之月:季冬之月指的是农历十二月,即冬季的最后一个月。
夫人:夫人,古代对已婚女子的尊称,这里可能指的是国君的妻子。
爵位:爵位,古代对贵族或功臣的封号,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疆疆:疆疆,形容鹊鸟飞翔时的姿态。
鹑:鹑,一种鸟类,与鹊相对,这里可能用来形容鹊鸟飞翔的速度。
邛:邛,古代地名,这里可能指邛地的植物。
旨苕:旨苕,指美味的植物。
侜予美:侜予美,表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忉忉:忉忉,形容心情忧虑不安。
丑:丑,古汉语中的十二地支之一,这里指喜鹊的形状。
翪:翪,鸟翅振动貌。
阳鸟:阳鸟,指喜鹊,因其活泼好动,常被视为阳刚之鸟。
阳气:阳气,指男性或阳性的气息,这里指春天的气息。
鸢鹊:鸢鹊,指鸢和喜鹊,鸢是一种猛禽。
仁鸟:仁鸟,指有仁爱之心的鸟类。
刘长仁:刘长仁,古代人物名。
东观:东观,古代宫殿名。
赤乌十二年:古代年份,这里指白鸠见章安的事件。
朱据:朱据,古代人物名。
长沙:长沙,古代地名,今湖南省长沙市。
帆樯:帆樯,帆和桅杆,这里指船。
王澄:王澄,古代人物名。
鷇:鷇,鸟的幼雏。
李歆:李歆,古代人物名。
乌鹊:乌鹊,指乌鸦和喜鹊。
徐羡之:徐羡之,古代人物名。
太家鼏:太家鼏,古代建筑名。
李崇:李崇,古代人物名。
扬州刺史:扬州刺史,古代官职名,负责扬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奚永洛:奚永洛,古代人物名。
张子信:张子信,古代人物名。
高俨:高俨,古代人物名。
李玄贞:李玄贞,古代人物名。
郭俊:郭俊,古代人物名。
宇文:宇文,古代姓氏。
翟普林:翟普林,古代人物名。
尧君素:尧君素,古代人物名。
乾陵:乾陵,古代帝王陵墓。
天尊殿:天尊殿,古代宫殿名。
中书省:中书省,古代官署名。
窦申:窦申,古代人物名。
李楚客:李楚客,古代人物名。
真兴门外:真兴门外,古代地名。
古冢:古冢,古代坟墓。
雕陵:雕陵,古代地名。
樊:樊,篱笆。
乾鹄:乾鹄,指喜鹊。
东方朔:东方朔,古代人物名。
陆贾:陆贾,古代人物名。
昭帝:昭帝,古代帝王名。
玄凤:玄凤,古代年号。
太岁:古代天文学中指木星,每十二年绕太阳一周,因此每年都有不同的太岁,太岁所在方位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昆山:昆山,古代地名,今江苏省昆山市。
玉璞:玉璞,未经雕琢的玉石。
月明星稀:形容夜晚月亮明亮,星星稀少,常用来形容夜晚的宁静或孤独。
乌鹊南飞:乌鹊是乌鸦和喜鹊的合称,南飞通常指鸟儿迁徙,这里可能比喻人们寻求归宿或避难。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人在失意或迷茫时,四处寻找依靠,却不知何去何从。
神女:指神话中的女性神祇,这里可能指喜鹊被认为是神鸟。
圆峤之山:传说中的山名,可能寓意着神秘或仙境。
环丘:环形的小山丘,这里可能指喜鹊栖息的地方。
九鸟:古代神话中的九种神鸟,这里可能指帝解赐予东方朔的鸿刀。
杆刀:一种长刀,这里指帝解赐予东方朔的鸿刀。
彩首阳之金:指一种珍贵的金属,这里可能指鸿刀的材料。
清溪:清澈的溪流,这里可能指金出的地方。
赤帝女:指南方赤帝的女儿,这里可能指得道成仙的女性。
帝女桑:指赤帝女升天后所化的桑树。
酉:古代五行中的西方,与乌鹊有关。
鸴:山鹊,一种鸟类,有文彩,长尾,嘴脚皆赤。
祝鸠:古代传说中的鸟类,被认为是孝鸟,代表司徒,主教民。
鹘鸠:一种鸟类,春来冬去,代表司事。
五鸠:五种鸟类,代表不同的职能。
少皞: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
鹰化为鸠:古代传说中的现象,鹰化为鸠,可能寓意着变化或转机。
鸣鸠拂其羽:指鸠鸟振动翅膀,可能寓意着春天的到来或农事的繁忙。
取夫:古代对鸠鸟的一种称呼,也指一种鸟类。
班鸠:古代对鸠鸟的一种称呼,也指一种鸟类。
鳺鴀:一种鸟类,似山鹊,短尾,青黑色,多声。
雎鸠:一种鸟类,雕类,江东呼鸮,好在江渚山边食鱼。
谷雨: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一个节气,此时雨水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杨由:古代人物,这里指他的占卜故事。
管辂:古代人物,这里指他的占卜故事。
庾子:古代人物,这里指他的故事。
张氏:古代人物,这里指他的故事。
枭:一种鸟类,凶猛,这里可能指枭逢鸠的故事。
鸠、雀:指鸠鸟和雀鸟,这里可能指鸠雀与雁鹄的故事。
良皋:古代对鸠鸟的一种称呼。
骨鸼:古代对鸠鸟的一种称呼。
役鸠:古代对鸠鸟的一种称呼。
蔡鸠:古代对鸠鸟的一种称呼。
辟皋:古代对鸠鸟的一种称呼。
浮鸠:古代对鸠鸟的一种称呼。
鵴鸠:古代对鸠鸟的一种称呼。
舜耕历山:古代传说中的故事,舜在历山耕作,思念父母。
荣阳:古代地名,这里指汉王避难的地方。
千雀万鸠:形容鸟类众多。
广汉景毅:古代人物,这里指他的故事。
阮籍:古代文学家,这里指他的作品。
傅咸:古代文学家,这里指他的作品。
挚虞:古代文学家,这里指他的作品。
孙氏:古代文学家,这里指他的作品。
白鸠:一种鸟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赋予吉祥和平的象征意义。
平帝玄始二年:古代年份,这里指济南鸠生白子的事件。
文帝:指曹丕,即魏文帝,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魏国的第二位皇帝。
受禅:古代帝位传承的一种方式,指前朝皇帝将帝位传给新朝皇帝。
郡国: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现在的省。
陈留郡: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附近。
太守:古代地方行政长官的称谓。
曹吏:曹操时期设置的官职,负责文书等事务。
张升:三国时期魏国的一位文学家。
《白鸠颂》:张升所作的一首颂扬白鸠的诗歌。
会稽山阴: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
孝廉: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孝廉即孝顺和廉洁的人。
太庙: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场所。
左九嫔:晋朝的一位文学家。
晋金行:指晋朝的金德时期。
应:应验,指某种征兆的出现。
苍梧: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
阳城山:位于沛国的一个山名。
妖魅:古代指妖怪和鬼魅。
乌丸:古代东北地区的民族。
谷鸟:指布谷鸟,一种在农业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鸟类。
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四月。
高祖:指汉高祖刘邦,西汉的开国皇帝。
京索: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附近。
金乌:古代神话中太阳的别称。
鸤鸠:一种鸟类,也称为布谷鸟。
罗鸟:古代祭祀时用来捕捉鸟类的工具。
仲秋: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
县道:古代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县。
玉杖:古代老人用来支撑身体的拐杖,常以玉为装饰。
乌丸俗:乌丸族的风俗习惯。
熟穀米:成熟的谷物。
腊月:农历十二月,古代用来举行祭祀和庆祝活动的月份。
少皞五鸠:少皞时期设置的五种官职,负责管理民众。
鸠杖:古代赐给老人的象征尊贵的拐杖。
楚辞: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以抒情为主。
蒙鸠:一种鸟类,古代传说中的神鸟。
番鸠:一种生活在海边土穴中的鸟类。
合浦: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
交趾: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越南北部。
九真: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越南北部。
少皞鸷:少皞时期的鸟官。
青鸟氏:古代神话中的鸟官。
鸧鷃:一种鸟类,古代称为青鸟。
徒林:古代园林中的林园。
雉生鷃:雉鸡生下鷃雀,古代视为不祥之兆。
旱鸟:一种鸟类,又称鴠。
鹖鴠:一种鸟类,又称旱鸟。
鹖:一种鸟类,色彩斑斓。
鴠:一种鸟类,昼伏夜出,叫声凄厉。
可旦:古代对鴠的别称,意为能鸣于旦。
尾嫳于明:鴠鸟在白天鸣叫,古代视为不祥之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羽族部-卷八-评注
《魏略》中提到,魏文帝曹丕欲受禅让,郡国上奏称白鸠出现十九次。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祥瑞的重视,白鸠的出现被视为吉祥之兆,预示着天命所归,是曹丕受禅的重要象征。
张升的《白鸠颂》通过对白鸠的描绘,赞美了其美丽的外貌和优雅的姿态。‘厥名枭鸠,貌术雍容’一句,用‘枭鸠’来代指白鸠,既展现了白鸠的高贵,又体现了古人对动物的拟人化手法。
《会稽典录》中的皮延,因白鸠巢庐侧而得以守丧期满,这个故事体现了孝道文化,白鸠的出现被视为孝子的象征,反映了古人对于孝道的尊崇。
郑弘因徐宪的孝行而举其为孝廉,朝廷称之为‘白鸠郎’,这进一步说明了白鸠在古代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与孝道文化紧密相连。
《晋书》记载的白鸠二集太庙南门左,这是对晋朝太始八年的一次祥瑞记录,体现了古代对天命和祥瑞的信仰。
左九嫔的《白鸠赋序》中,白鸠巢于庙阙,并孕出一首诗,这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界的敬畏和对于神秘力量的信仰。
《广州先贤传》中的顿琦,因居丧期间的孝行,白鸠栖息庐侧,体现了孝道与祥瑞的关联,同时也展现了古人对于感应和通灵的信仰。
沛国戴文谌的故事,白鸠化为五色鸟,伴随白鸠出现,体现了古代对于神秘现象的解释和对自然界的敬畏。
《南史》中姚察丁后母杜氏丧,白鸠巢于户上,这反映了古代对于丧葬仪式的重视,以及对于祥瑞的信仰。
《方言》中对于鸠的不同称呼,体现了古代方言的差异,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于不同地区的鸠鸟的观察和认识。
《毛诗义疏》中对鸠鸟的描述,展现了古代对于鸟类的观察和命名,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界的认知。
《周礼·夏官上·罗氏》中提到的养老制度,通过献鸠养老,体现了古代对于老年人的尊重和关怀。
《尔雅》中对鸠鸟的分类,反映了古代对于鸟类的分类和命名,同时也展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界的认知。
《续汉书·礼仪志》中关于授玉杖的记载,体现了古代对于老年人的尊重和关怀,以及对于祥瑞的信仰。
《魏书》中乌丸俗以谷鸟为候,反映了古代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利用。
《淮南子》中关于雄鸠长鸣为帝侯岁的记载,体现了古代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和对天命的理解。
《风俗通》中关于高祖刘邦与项羽战事中的鸠杖故事,反映了古代对于祥瑞的重视,以及对于孝道的尊崇。
《楚辞》中对于鸠鸟的描绘,反映了古代对于鸟类的观察和认知,同时也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感悟。
冯敬通《与任武达书》中用‘妇口如布穀’来形容妇女,体现了古人对鸟类的拟人化手法。
《孙卿子》中关于蒙鸠的描述,反映了古代对于鸟类的观察和认知,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思考。
《南方草物状》中关于番鸠的描述,反映了古代对于不同地区鸟类的认知和利用。
《左传》中关于少皞鸷以鸟明遒的记载,反映了古代对于鸟类的观察和认知,同时也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
《易通卦验》中关于鸧鷃鸣的记载,反映了古代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知。
《广志》中关于鷃的描述,反映了古代对于鸟类的观察和认知,同时也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利用。
《庄子》中关于鹏与鷃的对比,反映了古代对于鸟类的观察和认知,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思考。
《国语》中关于晋平公射鷃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对于鸟类的观察和认知,同时也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
《吕氏春秋》中关于乱国之妖的记载,反映了古代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和对社会现象的关联。
《车凌别传》中关于鷃雀椿能乘激风以飞的记载,反映了古代对于鸟类的观察和认知。
《方言》中关于鹖鴠的不同称呼,体现了古代方言的差异,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于不同地区的鸟类的认知。
《广志》中关于鹖鴠的描述,反映了古代对于鸟类的观察和认知,同时也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利用。
《礼记·月令》中关于鹖鴠不鸣的记载,反映了古代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知。
《易通卦验》中关于鹖鴠不鸣的记载,反映了古代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知。
《说文》中关于鹖鴠的解释,反映了古代对于鸟类的认知。
《盐铁论》中关于鹖鴠夜鸣的记载,反映了古代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知。
《周书·时训》中关于鹖鴠不鸣的记载,反映了古代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