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四十一-原文
《释名》曰:古者诸侯薨时,天子论行以赐谥。惟王者无上,故於南郊称天以谥之。当春秋时,周室卑微,臣谥其父,故诸侯之谥多不以实也。
《周礼》曰:太师,凡大丧,帅其瞽而廞,作柩谥。(郑玄注曰:廞,兴也。兴言王之行。陈其生时行迹为作谥。)
又曰:太史掌卿大夫之丧,赐谥读诔。(其读谥诔,亦以太史赐谥。)
《礼》曰:己孤暴贵,不为父作谥。(郑玄注曰:子事父母,无贵贱等也。)
又曰:公叔文子卒,其子戍请谥於其君曰:’日月有时,将葬矣。请所以易其名者。'(谥者行之迹也。)君曰:’昔者卫国凶饥,夫子为粥与国之饿者,是不亦惠乎?(君,灵公也。)昔者卫国有难,夫子以其死卫寡人,不亦贞乎?夫子听卫国之政,修其班制,以与四邻交,卫国社稷不辱,不亦文乎?故谓夫子贞惠文子。’
又曰: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
又曰:死而谥,今也。昔者生无爵,死无谥。(古谓殷以前也。大夫以上乃谓之爵,无有谥也。)
又曰:子曰:’先王谥以尊名,节以壹惠,耻名之浮於行也。'(名谓声誉也。先王论行为谥以尊名者,使声誉可得而尊言也。惠犹善也。言声誉虽众,节以其行一大善者为谥也。)
《传》曰:无骇卒,(无骇始为卿,未赐族也。)羽父请陲褛族。公问於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祚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
又曰:郑人田衲公之乱,斫子家之棺而逐其族,改葬幽公,谥之曰灵。
又曰:楚恭王卒,子囊谋谥。大夫曰:’君有命矣。’子囊曰:’君命以为’恭’,若之何毁之?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而知其过,可不得谓之恭乎?请谥之’恭’。’大夫从之。
又曰:卫侯赐北宫喜谥曰’贞子’,赐析朱鉏诸曰’成子’。
《论语》曰: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汉书》曰:景令诸侯薨、列侯初封及之国,大鸿胪奏谥诔策。列侯薨及诸侯太傅初除之官,大行谥,奏诔策。
又曰:贾山奏事曰:’圣王作谥,三四十世耳。虽尧、舜、禹、汤、文、武,累世广德,以为子孙基业,无过三四十世也。’
秦始皇帝曰:’死而以谥法,是父子名号有时相袭者。以一至万,则世世不相复也。’故死而号曰’始皇帝’,其次曰’二世皇帝’,欲以一至万也。
张璠《汉书》曰:范丹卒,三府各遣令史奔吊,累行论谥,曰:’宜为’贞节先生’。
又曰:蔡雍尝至朱穆家写其书,及穆卒,雍及门人共谥穆曰’忠文’。(璠论曰:夫谥者,上之所赠,非丁之所造。故颜冉至德,不闻有谥。蔡朱二子各以衰代臧否不立,故私议也。)
范晔《后汉书》曰:夏侯恭善为文章,诸儒共谥曰’宣明’。子牙少习家业,著赋颂赞凡四十篇。举孝廉,早卒。乡入号曰’文德先生’。
《魏书》曰:有司议谥,以为锺繇昔为廷尉,辨理刑狱,决嫌明疑,民无怨者,犹于张之在汉也。诏曰:’太傅功高德茂,位为师傅。论行赐谥,当先依此。廉叙廷尉,于张之德耳,乃策谥曰’成侯’。’
干宝《晋记》曰:何曾卒,下礼官谥。博士秦秀议曰:’曾资性骄奢,不修轨则。弈世以来,宰臣辅相未有受诟辱之声、被有司之劾、父子尘累而蒙恩贷若曾者也。谨按《谥法》:名与实爽曰’缪’,怙威肆行曰’丑’。曾宜谥为’缪丑’。’
又曰:太尉鲁公贾充薨。初,充用韩谧为贾氏嗣,上特许之。及议谥,博士秦秀曰:’充位冠群俊,惟民之望。而悖礼溺情,以乱大伦。案《谥法》:昏乱纪度曰荒。充宜谥曰荒。’上弗从,赐谥曰武。
《晋书》曰:太康八年,太常上谥。故太常、平阳男郭弈为景侯,有司奏云:’晋受命以来,祖宗号谥群下,未有同者。故郭弈与景皇同,不可听。宜谥曰穆。’
《晋中兴书》曰:中宗即尊号也,时赐谥多由封爵,不考德行。王遵上疏曰:’臣闻大行受大名,小行受小名。名则实称,不诬而已。近代以来,惟爵得谥,武官牙门有爵必谥,卿校常伯无爵,悉不赐谥,甚失制谥之本。今中兴肇建,勋德兼被,宜深体前训,使行以谥彰,岂可限以有爵?’中宗纳焉。自后公卿无爵而谥,自遵始也。
沈约《宋书》曰:江智渊出於北中郎长史。初,上宠姬宣贵妃殷氏卒,使群臣议谥。智渊上谥曰’怀’。上以不尽嘉号,甚衔之。后车驾幸南山,乘马至殷氏墓,群臣皆骑从,上以马鞭指石柱,谓智渊曰:’此柱上不容有’怀’字。’智渊益惧。
又南史曰:萧〈目尔〉(音轹)素为诸暨令,到县十余日,挂衣冠於县门而去。独居屏事,非亲戚不得至其篱门。妻齐太尉王俭女,久与别居,遂无子。卒,亲故迹其事行,谥曰’贞文先生’。
又曰:昙首卒,文帝临、恸,叹曰:’王詹事所疾不救,国之衰也。’中书舍人周赴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殡。’上曰:’直是我家衰耳。’以预诛羡之等谋,追封预宁县侯,谥曰文。
又曰:王晏为吏部尚书令。王俭虽贵而疏晏,既领选,权行台阁,与俭颇不平。俭卒,礼官欲依王谥为文献。晏启上曰:’乃得此谥,但宋来不加素族。’出谓人曰:’平头宪事已行矣。’
《后魏书》曰:孝文太和十六年,改谥宣尼曰’大圣尼父’,告谥孔庙。
《齐书》曰:长沙威王晃。武帝尝幸锺山,晃从驾,以马槊刺道边枯蘖。上令左右数人引之,银缠皆卷聚而槊不出,乃令晃复驰马拔之,应手便去。每远州献骏马,上辄令晃於华林中调试之。高帝尝曰:’此我家任城也。’武帝缘此意,故谥曰威。(任城即魏任城王彰也。)
《梁书》曰:萧子显卒,请谥。手敕曰:’恃才傲物,宜谥曰骄。’
又曰:徐勉卒,武帝闻而流涕,即车驾临殡。皇太后亦举哀朝堂。有司奏谥:’居敬行简曰简,执心决断曰肃。’因谥简肃公。
又曰:萧机字智通,位湘州刺史,美姿容,善吐纳。家既多书,博学强记。然而好弄尚力,远士子,近小人。为州专意聚敛,无政绩,频被案劾。将葬,有司请谥。诏曰:’王好内怠政,宜谥曰炀。’
又曰:萧晔为晋陵太守。晔初至,郡属旱。躬自祈祷,果获甘润。郡多猛兽为害,晔在政六年,此暴遂息。卒於郡。初,晔寝疾历年,官曹拥滞。有司案谥法:’言行相违曰僣。’乃谥曰僣侯。
《陈书》曰:袁泌为司徒左长史,卒于官。临终,戒其子芳华曰:’吾於朝廷素无功绩。瞑目之后,敛手足,旋葬,无得受赐谥。’其子述泌遗意,朝廷不许,谥曰质。
《唐书》曰:开元中,赠左丞相程行谌谥曰贞,岐王府长史裴子余谥曰孝。同时列上。中书令张说省之,曰:’程,裴二谥,可谓谥之无愧也。’
又曰:贞元中,太常奏马燧谥景武,上改为庄武,以避太祖谥。
又曰:元和中,赐太子宾客于頔谥曰思。初,有司谥曰厉,至是特易之。右丞张正甫封其敕,请还本谥。补阙高钺上疏曰:’夫谥者,所以惩恶劝善,激浊扬清,使忠臣义士知劝,乱臣贼子畏罪。孔乎修《春秋》,乱臣贼子惧,盖为此也。垂范如此,尚不能救,况又隳其典法乎?’
《大戴礼》曰:周公旦为太师,相嗣王,作谥法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状也;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小名。行出于己,名出于人。溢,慎也。以人行之始终,悉慎录之以为名也。
《礼记外传》曰:古者生无爵,死无谥。(古谓殷夏之前。)谥法,周公所为也。尧、舜、禹汤皆后追议其功耳。谥者,行之迹也。累积平生所行事善恶而定其名也。有大行,受大名,谓之景行;(景,大也。有大善若禹、汤、文武者;)小善受小名。(若宣若成,其德狭也。)文经天地,其德博也;武定祸乱,其功大也。
《五经通义》曰:谥者,死后之称,累生时之行而谥之。生有善行,死有善谥,所以劝善戒恶也。谥之言列其所行。身虽死,名常存,故谥也。
《白虎通》曰:谥者何谓也?谥之为言引也,引列行之迹也。所以进劝威德,使上务礼节,死乃谥之。《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始终不能若一,故据其终后可知也。今世所以临葬而谥之何?因众会,欲显扬之也。谥或一言,或两言何?文者一言为谥,质者两言为谥。故汤死后称成汤,是明二言为谥也。谥七十二品。
《礼·法谥》曰:翼善传圣曰尧,仁圣盛明曰舜,慈惠爱民曰文,刚德理直曰武。天子崩,大臣至郊谥之者何?以为臣子之义,莫不欲褒称其君,掩恶扬美者,故之郊,明不得欺天也。
又曰:卿大夫老归,死有谥何?谥者,别尊卑,彰有德。卿大夫归,无过,犹有禄位,故有谥也。夫人无谥者何?无爵,故无谥。或曰:夫人有谥。夫人,国之母,修闺门之内,即下亦化之,故设谥以彰其善恶。
《春秋传》曰:’葬宋恭姬。’《公羊传》曰:’其称谥何?贤也。’
《传》曰:’哀者何?庄公大夫也。卿大夫妻无谥者何?贱也。八妾所以无谥何?卑贱无所能豫,犹士卑小,不得有谥。太子夫人无谥何?本妇人,随夫,太子无谥,则夫人不得有谥。天子太子,元士也,士无谥,知太子亦无谥也。附庸所以无谥何?卑小无爵也。’
《王制》曰:古者之制爵禄凡五等,附庸不在其中,明附庸无爵也。号谥何法?生称火,死称灰也。
《抱朴子》曰:上古无谥,始於周家耳。黄帝谥,盖后人追为之。谥取其治世时行迹而已,非黄帝群臣之作也。俗人通自不信仙,宁肯追以仙谥黄帝乎?
《穆天子传》曰:为盛姬谥曰哀淑人。
《荀氏家传》曰:荀爽对象策曰:’臣闻火生於木,故其德孝。汉之谥帝称孝者,其义取此。故汉制使天下皆诵《孝经》,选吏则举孝廉,以孝为务也。’
《列女传》曰:鲁黔娄先生死,曾子与门人往吊焉,曰:’何以为谥?’其妻曰:’以康为谥。昔先君尝赐之粟三十锺,先生辞而不受,是其馀富也;君尝欲授之以国相,先生辞而弗为,是其馀贵也。彼先生者,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於贫贱,不汲汲於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其谥为康,不亦宜乎?’
崔骃《章帝谥议》曰:
臣闻号者,功之表;谥者,行之迹。
据德录功,各当其实。
《孝经》曰:’天地明察,神明章矣。’
《唐书》数尧之德曰:平章百姓,言天之常德也。
《诗》曰:’追琢其章,金玉其相。亹亹文王,纲纪四方。’
又曰:’倬彼云汉,为章於天。’
喻文王圣德,有金玉之质,犹云汉之在天也。
举表折义,四方德附矣。
《易》曰:’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臣愚以宜上尊号曰章。
唐独孤及谥吕諲曰’肃’严郢驳曰:
国家故事,宰臣之陲裥二字,以彰善旌德焉。
夫以吕公文能无害,武能禁暴,贞则幹事,忠则利人,盛烈宏规,不可备举。
传叙八元之德曰忠肃恭懿。
若以美谥,拟於形容,请曰忠肃。
及重议曰:
谥法在惩恶劝善,不在字多,必称其大而略其细。
故言文不言武,言武不言文。
三代以下,朴散礼坏,乃有二字之谥,非古也。
其源生於衰周。
汉兴,萧何、张良、霍去病、霍光俱以文武大略,佐汉致太平。
其事业不一,谓一文不足以纪其善,於是有文、成、景、桓、成之谥。
虽黩礼甚矣,然犹褒不失人。
唐兴,参用周秦之制,以魏征为文贞,萧瑀为贞褊。
其杜如晦封彝,陈叔达、温彦博、岑文本、唐休璟、魏知古、崔日用,并当时赫赫以功名居宰相者,谥不过一字,不闻子孙佐吏有以字少称屈。
由此言之,二字不必为褒,一字不必为贬。
若褒贬果在乎字数,则是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不如周威烈、慎靓也,齐桓、晋文不如赵武灵、魏安里也。
杜如晦、王珪以下或成、或明、或懿、或宪,不如萧瑀之贞褊也。
然肃者,威德克就之名,以諲之从政,威能闲邪,德可济众,故以肃易名,而忠在其中矣。
亦犹随会宁俞之不称文,岂必因而重之然后为美?
魏晋以来,贾许之筹算,贾逵之忠庄,张既之政能,程普之智勇,顾雍之密重,王浑之器量,刘恢之鉴裁,庾翼之志略,彼八君子者,方之东平,宜无惭德,死之日,并谥曰肃。
当代不以为贬,何当征一字二字以为之升降乎?
○讳
《周礼》曰: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
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志谓记也。先生死为忌,名为讳。)
《礼》曰:礼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
逮事父母,则讳王父母。
不逮事父母,则不讳王父母。(远不及也。谓幼孤不及识父母,不至於祖名也。孝子闻名心惧,讳之由心也。谓庶人也。适士以庙事祖,虽不逮父母,犹讳祖也。)
大夫之所有公讳。(避君讳也。)
《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谓有事于高祖则不讳。曾祖以下尊无二也。)
《大》夫人之讳,虽质,君之前,臣不讳也。(臣於夫人之家恩远也。质,独对也。)
妇讳不出门。(妇亲近于宫中,言避之耳。)
大功小功不讳。
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又曰:二名不偏讳。
夫子之母名征在,言在不称征,言征不称在。(称,举也。)
又曰:过而举君之讳则起,(举犹言也。起立者,失言而变自新。)
与君之讳同则称字。(谓诸臣之名也。)
又曰:卒哭而讳。(自此而鬼神事之,尊而讳其名。)
王父母、兄弟、世父、叔父、姑、姊、妹,子与父同讳。(父为其亲讳,则子不敢不从讳也。诸王父母以不之亲讳,是谓士也。天子诸侯讳群祖。)
母之讳,宫中讳。
妻之讳,不举诸其侧。
与从祖昆弟同名,则讳之。
《传》曰: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君父之臣,固非臣子所斥。然礼妈卒哭,以大译徇曰舍,故而讳新曰舍。亲尽乏祖而讳新死者,故言以大讳事神名丝将讳之。自父至高祖皆不敢斥言。)
萧子显《齐书》曰:
始安贞王道生字孝伯,太祖次兄也。
子凤字景慈,卒於宋。
明帝赠始安靖王,改华林凤庄门,为望贤门,太极东堂画凤鸟,题为神鸟,而鸾鸟为神雀。
《南史》曰:
王琨避讳过甚,父名怿,母名恭,心不得犯焉。
时咸谓矫枉过正。
又曰:
王亮,王攸之子,为晋陵太守。
在职清公,有美政。
时有晋陵令沈瓒之,性粗疏,好犯亮讳。
亮不堪,遂启代之。
瓒之怏怏,乃造坐,云:
下官以犯讳被代,未知明府讳。
若为攸字,当作无骹尊旁,旁为犬旁无骹尊。
若是有心悠、无心攸,乞告示。
亮不履下床,跣而走。
瓒之拊掌大笑而去。
《唐书》曰:
贾曾除中书舍人,固辞,以父忠同音。
识者以为中书是曹司名,语耠曾父音同字异,於礼无嫌,曾乃就职。
《颜氏家训》曰:
近世谢举甚有声誉,闻讳必哭,为世所讥。
《世说》曰:
桓玄呼人温酒,自道其父名,既而曰:
英雄正自粗疏。
《语林》曰:
王蓝田作会稽令,人问讳,答曰:
惟祖惟考,四海所知,过无复讳。
徐邈表不讳太子名,义兴太守褚爽上表称皇太子名,尚书下之礼官,以时议其可否?
礼官议疑,无适准王,聊率所见,以论之曰:
《礼记》曰:夫人之讳虽质,君之前,臣不讳也。
案:夫人,国之小君,君之一体,太子之母也,而尚不讳,则太子何嫌乎?
又《礼》:君前臣名,又周公告文王皆称武王名,可益明矣。
○忌日
《礼》曰: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
忌日不用,非不祥也。
言夫忌日,志有所至,而不敢尽私。(忌日,亲亡之日。忌日者不用举他事,为有时日之禁也。祥,善也。志有所至,至於亲,以此日忘其哀心如丧时。)
《续汉书》曰:申徒(与屠字同。)蟠字子龙,父母卒,蟠思慕,不饮酒食肉十馀年。忌日哀戚,辄三日不食。
《晋书》曰:穆帝纳后,欲用九月九日,是忌月。范汪问王彪之,答云:’《礼》无忌月,不敢以所不见便谓无之。’博士曹耽、荀纳等并谓无忌月之文,不应有妨。王洽曰:’若有忌月,当复有忌岁。’
《唐书》曰:万岁通天中,建安王攸宜平契丹,凯旋,欲诣阙献俘。内史王及善以为将军将入城,例有军乐,今属孝明高皇帝忌月,请备而不奏。鸾台侍郎王方庆奏:’案礼经但有忌日,而无忌月。晋穆帝纳后用九月九日,是康帝忌月。’于疑不定,下太常,礼官荀纳议,称:’《礼》只有忌日,无忌月语。若有忌月,即有忌时、忌岁。军乐是军容,与常不同。请振作,於事无嫌。’
《孔丛子》曰:季节见於子顺,子顺赐之酒,辞,问其故,对曰:’今家之忌日也。’故子顺曰:’饮也。礼,虽衰麻见于君、先生,君及先生与之粱肉,无辞。所以敬尊长而不敢遂其私也。忌日方於有服轻矣。’
萧广济《孝子传》:王修字叔治,北海人。年十岁,丧母。母以社日亡。来年社日,修哀感悲号,邻人为之罢社
《世说》曰:前辈人忌日,惟不饮酒作乐。王世将以忌日送客,至新亭,主人须臾欲作音声,王便去,时单往卫洗马墓下弹马。
《语林》曰:桓玄不立忌日,政有忌时。每至日,弦觞无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四十一-译文
《释名》中说:古时候,诸侯去世时,天子会根据他们的行为赐予谥号。因为王者的地位无上,所以在南郊会以天命来赐予谥号。到了春秋时期,周室衰落,臣子们给他们的父亲加谥号,所以诸侯的谥号很多都不真实。
《周礼》中说:太师负责,在重大丧事中,率领乐师进行祭祀,制作柩谥。(郑玄注解:廞,兴起。兴起就是指王的行为。展示他们生前的行为作为谥号。)
《周礼》又说:太史负责掌管卿大夫的丧事,赐予谥号并宣读诔文。(宣读谥号和诔文,也是由太史赐予。)
《礼》中说:如果自己年幼时就被封为贵族,那么去世后就不给父亲加谥号。(郑玄注解:儿子侍奉父母,不分贵贱。)
《礼》又说:公叔文子去世后,他的儿子戍请求国君赐予谥号,说:‘日月有时,快要下葬了。请告诉我如何更改他的名字。’(谥号是行为的表现。)国君说:‘以前卫国遭遇饥荒,夫子为国内的饿者煮粥,这不也是仁慈吗?(国君,灵公。)以前卫国遇到困难,夫子用自己的生命保卫我,这不也是忠诚吗?夫子处理卫国的政事,修订了制度,与四邻交往,使卫国社稷不受辱,这不也是文治吗?所以称夫子为贞惠文子。’
《礼》还说:幼年时的名字,成年时的字,五十岁时的伯仲,去世时的谥号,这是周朝的制度。
《礼》又说:去世后加谥号,是现在的做法。以前在世时没有爵位,去世后也没有谥号。(古时候指的是商朝以前。大夫以上的官员才被称为爵位,没有谥号。)
孔子说:‘先王用谥号来尊崇名声,用节俭来体现仁惠,耻于名声浮于实际。’(名声指的是声誉。先王根据行为来赐予谥号以尊崇名声,使得声誉可以得到尊重。惠,就像善一样。说声誉虽然很多,但用他们行为中的一件大善事作为谥号。)
《传》中说:无骇去世了,(无骇最初是卿,没有赐予族号。)羽父请求赐予族号。国君问众仲。众仲回答说:‘天子建立德行,根据出生赐予姓,赐予土地并命名氏。诸侯用字作为谥号,因此也作为族号。官职有世袭的功绩,就有官族。’
《传》又说:郑国发生田纳公之乱,砍掉子家的棺材,驱逐他的族人,改葬幽公,谥号为灵。
《传》又说:楚恭王去世,子囊策划谥号。大夫们说:‘国君已经有了命令。’子囊说:‘国君命令称他为“恭”,怎么可以毁掉它呢?赫赫楚国,国君统治它,安抚蛮夷,征服南海,使属国归附华夏,知道自己的过错,难道不能称他为“恭”吗?请谥他为“恭”。’大夫们同意了。
《传》又说:卫侯赐予北宫喜谥号为“贞子”,赐予析朱鉏诸谥号为“成子”。
《论语》中,子贡问孔子:“孔文子为什么被称为文?”孔子说:“他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所以被称为文。”
《汉书》中说:景帝命令诸侯去世、列侯初次封爵以及赴任时,大鸿胪上奏谥诔策。列侯去世以及诸侯太傅初次卸任时,大行谥号,上奏诔策。
《汉书》又说:贾山上奏事说:“圣王设立谥号,不过三四十世。即使是尧、舜、禹、汤、文、武,累世广德,作为子孙的基业,也没有超过三四十世的。”
秦始皇帝说:“死后以谥法命名,这样父子名号有时会相袭。从一到万,世世代代不会重复。”所以死后被称为“始皇帝”,次子被称为“二世皇帝”,想要从一到万。
张璠在《汉书》中说:范丹去世,三府各派令史奔丧,多次讨论谥号,说:“应该称为‘贞节先生’。”
《汉书》又说:蔡雍曾到朱穆家抄写他的书籍,等到朱穆去世,蔡雍和门人共同谥号为“忠文”。(张璠评论说:谥号是上级赐予的,不是丁所创造的。所以颜冉有至德,没有听说有谥号。蔡朱二子各自在衰败的时代评价不立,所以是私议。)
范晔在《后汉书》中说:夏侯恭擅长写文章,众儒生共同谥号为“宣明”。子牙年轻时学习家业,著有赋颂赞四十篇。举孝廉,早逝。乡人尊称为“文德先生”。
《魏书》中说:有司讨论谥号,认为锺繇过去担任廷尉,审理刑狱,明辨是非,百姓没有怨言,就像张在汉朝时一样。皇帝下诏说:“太傅功高德茂,位为师傅。讨论行为赐予谥号,应当首先依据这一点。廉洁的廷尉,和张的德行一样,应当赐谥号为‘成侯’。”
《晋记》中说:何曾去世,下礼官赐谥。博士秦秀提议说:“何曾性格骄奢,不修规矩。几代以来,宰相辅佐的官员中,没有像何曾这样受到诟病、被官吏弹劾、父子连累而蒙受恩惠的人。按照《谥法》:名与实不符称为‘缪’,依仗威势肆意妄为称为‘丑’。何曾应该谥号为‘缪丑’。”
《晋记》又说:太尉鲁公贾充去世。最初,贾充任用韩谧为贾氏后嗣,皇帝特别批准。等到讨论谥号时,博士秦秀说:“贾充地位显赫,深受百姓敬仰。但他违背礼制,沉溺于情欲,扰乱了大伦。按照《谥法》:昏乱法度称为‘荒’。贾充应该谥号为‘荒’。”皇帝不同意,赐谥号为武。
《晋书》中说:太康八年,太常上奏谥号。故太常、平阳男郭弈被谥为景侯,有司上奏说:“晋朝受命以来,祖宗的号谥在群下中,没有相同的。所以郭弈和景皇相同,不能接受。应该谥号为穆。”
《晋中兴书》中说:中宗即位,当时赐予谥号多由封爵决定,不考虑德行。王遵上疏说:“我听说大行受大名,小行受小名。名要和实相符,不要欺骗罢了。近代以来,只有爵位的人有谥号,武官牙门有爵位必有谥号,卿校常伯没有爵位,都不赐予谥号,非常失制谥的本意。现在中兴开始,功勋和德行都得到体现,应该深刻体会先前的教诲,使行为通过谥号得到彰显,怎么可以限制在有爵位的人呢?”中宗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以后,公卿没有爵位的人也有谥号,从王遵开始。
沈约在《宋书》中说:江智渊出自北中郎长史。最初,皇帝宠爱的小妾宣贵妃殷氏去世,让群臣讨论谥号。江智渊上奏谥号为“怀”。皇帝因为不完全满意这个谥号,非常生气。后来皇帝驾临南山,骑马到殷氏墓前,群臣都骑马跟随,皇帝用马鞭指着石柱,对江智渊说:“这个柱子上不能有‘怀’字。”江智渊更加害怕。
《宋书》又说:刘康祖出军未到寿阳几十里,遇到魏永昌王率领长安的八万骑兵与康祖在尉武相遇。康祖有八千人,于是结车营而进。魏军四面来攻,士兵分为三部分,边休息边战斗。康祖率领勇猛的将领,没有一个人不是以一当百。魏军死伤大半,血流成河。箭射中头部而死,于是大败,全军覆没,幸存者只有几十人。魏人把康祖的首级展示给彭城百姓。追赠益州刺史,谥号为壮。
《南史》中说:萧〈目尔〉(音轹)曾任诸暨令,到县十几天,就把衣服帽子挂在县门上离开了。独自居住,不亲近的人不能进入他的篱笆门。他的妻子是齐太尉王俭的女儿,长期分居,没有孩子。去世后,亲友根据他的事迹给予谥号为“贞文先生”。
又说:昙首去世,文帝亲临丧事,悲痛地叹道:‘王詹事所患的病无法救治,这是国家衰败的征兆。’中书舍人周赴在旁边侍奉,说:‘王家想要衰败,先要埋葬贤者。’皇上说:‘只是我家衰败罢了。’因为王预参与了诛杀羡之等人的谋划,追封他为预宁县侯,谥号为文。
又说:王晏担任吏部尚书令。王俭虽然地位高贵但与王晏关系疏远,王晏负责选拔官员后,权力扩大到台阁,与王俭关系很不和谐。王俭去世后,礼官想要按照王俭的谥号‘文献’来追赠王晏。王晏向皇上启奏说:‘只能得到这个谥号,但自宋朝以来不再给平民赐予谥号。’他出门对人说:‘平民的宪事已经施行了。’
《后魏书》记载:孝文太和十六年,改称宣尼为‘大圣尼父’,并告知孔庙。
《齐书》记载:长沙威王萧晃。武帝曾驾临锺山,萧晃随行,用马槊刺路边的枯树。皇上让左右数人拉他,银饰都卷在一起,槊却拔不出来,于是让萧晃再骑马拔出。每当远州献上骏马,皇上就命令萧晃在华林园中调试。高帝曾说:‘这是我们家的任城王。’武帝因为这个意思,所以追赠萧晃为威王。(任城即魏国的任城王曹彰。)
《梁书》记载:萧子显去世,请求追赠谥号。皇帝手诏说:‘他依仗自己的才华傲慢待人,应该谥号为骄。’
又说:徐勉去世,武帝听闻后流泪,亲自驾车前往殡葬。皇太后也在朝堂上表示哀悼。官员们上奏请求谥号:‘保持恭敬的行为叫简,果断的心思叫肃。’于是追赠徐勉为简肃公。
又说:萧机字智通,担任湘州刺史,容貌俊美,善于吐纳。家中藏书丰富,博学强记。然而他喜好武力,远离士子,亲近小人。在州任职时专注于聚敛财富,没有政绩,多次被弹劾。将要下葬时,官员们请求追赠谥号。皇帝下诏说:‘萧机喜好女色而怠慢政事,应该谥号为炀。’
又说:萧晔担任晋陵太守。萧晔初到任时,郡内遭遇旱灾。他亲自祈祷,果然获得了甘露。郡内多猛兽为害,萧晔在任六年,这些野兽的威胁终于平息。他在郡内去世。起初,萧晔卧病多年,官府事务积压。官员们根据谥法:‘言行不符叫僭。’于是追赠他为僭侯。
《陈书》记载:袁泌担任司徒左长史,在任上去世。临终前,他告诫儿子袁芳华说:‘我在朝廷素来没有功绩。我死后,整理我的手脚,立即下葬,不要接受赐予的谥号。’他的儿子袁芳华遵循他的遗愿,但朝廷不允许,于是追赠他为质。
《唐书》记载:开元年间,追赠左丞相程行谌谥号为贞,岐王府长史裴子余谥号为孝。同时上报。中书令张说审查后,说:‘程、裴二人的谥号,可以说是无愧的。’
又说:贞元年间,太常上奏请求追赠马燧谥号为景武,皇帝改为庄武,以避讳太祖的谥号。
又说:元和年间,追赠太子宾客于頔谥号为思。起初,官员们谥号为厉,到这时特别改为思。右丞张正甫封存他的敕令,请求恢复本来的谥号。补阙高钺上疏说:‘谥号是用来惩戒恶行、劝勉善行的,激励忠臣义士,使乱臣贼子畏惧罪责。孔子修订《春秋》,乱臣贼子害怕,就是这个原因。树立这样的典范,尚且不能挽救,何况毁坏它的典章制度呢?’
《大戴礼》记载:周公旦担任太师,辅佐继位的王,制定谥法,是根据他的事迹;号是根据他的功绩;服饰是根据他的地位。因此,伟大的行为受到伟大的称号,细小的行为受到细小的称号。行为是出于自己,称号是出于他人。谥号,是谨慎的。根据一个人的行为从始至终,全面谨慎地记录下来作为称号。
《礼记外传》记载:古时候,生时不封爵,死时不赐谥号。(古时候指的是殷商和夏朝之前。)谥法是周公制定的。尧、舜、禹、汤都是死后追议他们的功绩。谥号是根据他们的行为来确定的。有伟大的行为,受到伟大的称号,叫做景行;(景,就是大。有像禹、汤、文武那样伟大的善行的人。)小善行受到小称号。(像宣帝、成帝那样德行狭小的人。)文治经纬天地,其德行广大;武治平定祸乱,其功绩巨大。
《五经通义》记载:谥号,是死后给予的称号,根据他生前行为来追赠。生前有善行,死后有善谥,是用来劝勉善行、戒除恶行的。谥号就是列举他的行为。人虽然死了,但名声常存,所以有谥号。
《白虎通》记载:谥号是什么意思呢?谥号的意思是引导,引导列举行为的事迹。所以用来激励威德,使君主致力于礼节,死后才给予谥号。《诗经》说:‘没有不是开始,很少有能够有终的。’始终不能保持一致,所以根据他最终的行为来判断。现在为什么在葬礼上给予谥号呢?因为众人聚集,想要显扬他的事迹。谥号可能是一句话,也可能是两句话。文者是一句话为谥号,质者两句话为谥号。所以汤死后称为成汤,这就是说明两句话为谥号。谥号有七十二等。
《礼·法谥》记载:翼善传圣叫做尧,仁圣盛明叫做舜,慈惠爱民叫做文,刚德理直叫做武。天子去世,大臣到郊外追赠谥号,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作为臣子,没有不想要赞美他们的君主的,掩盖恶行、表扬美德的,所以到郊外追赠,表明不能欺骗上天。
又说:卿大夫退休归家,死后有谥号,是什么原因呢?谥号是用来区分尊卑、表彰有德的人。卿大夫退休归家,如果没有过错,仍然有禄位,所以有谥号。夫人没有谥号,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没有爵位,所以没有谥号。或者有人说:夫人有谥号。夫人,是国家的母亲,修养家庭内部,即下面也会受到影响,所以设立谥号来表彰他们的善恶。
《春秋传》记载:‘葬宋恭姬。’《公羊传》记载:‘为什么称呼谥号呢?因为她是贤人。’
传》记载:‘哀者是什么意思?因为他是庄公的大夫。卿大夫的妻子没有谥号,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地位低微。八个妾室没有谥号,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地位卑贱,不能参与国家大事,就像士人地位低微,不能有谥号。太子夫人没有谥号,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她是妇人,跟随丈夫,太子没有谥号,夫人也就不能有谥号。天子和太子,是元士,士人没有谥号,就知道太子也没有谥号。附庸没有谥号,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地位低微,没有爵位。’
《王制》记载:古时候的制度,爵禄分为五等,附庸不在其中,说明附庸没有爵位。谥号的制度是什么?生时称为火,死时称为灰。
《抱朴子》记载:上古没有谥号,始于周家。黄帝的谥号,是后人追赠的。谥号是根据他治世时的行为来追赠的,不是黄帝的群臣所做的。俗人普遍不相信仙道,怎么会追赠黄帝仙谥呢?
《穆天子传》记载:为盛姬追赠谥号为哀淑人。
《荀氏家传》记载:荀爽向策士说:‘我听说火是从木中产生的,所以它的德行是孝。汉朝追赠帝号为孝,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汉朝制度使天下人都诵读《孝经》,选拔官员则举孝廉,以孝为要务。’
《列女传》记载:鲁国的黔娄先生去世,曾子和他的门人前往吊唁,说:‘用什么作为谥号呢?’他的妻子说:‘用康作为谥号。从前先君曾赐给他三十钟粟,先生推辞不接受,这是他的富余;先君曾想授予他国相之位,先生推辞不做,这是他的高贵。这位先生,甘愿享受天下的淡味,安于天下的低微地位,不因贫贱而忧虑,不因富贵而热衷,追求仁德而得到仁德,追求正义而得到正义,他的谥号为康,不是很合适吗?’
崔骃在《章帝谥议》中说:’我听说称号是功绩的标志,谥号是行为的痕迹。根据德行记录功绩,各自符合实际情况。《孝经》说:’天地明察,神明彰显。’
《唐书》中列举了尧的德行说:平定和安抚百姓,这是天道的常德。《诗经》说:’雕刻其纹饰,像金玉一样宝贵。文王勤勉不懈,治理四方。’
又说:’那灿烂的银河,在天空中闪耀。’这是比喻文王的圣德,像金玉一样宝贵,就像银河在天空中一样。举出标志性的例子,四方的德行都随之而来。《易经》说:’顺应天道而行动,不会违背天道;顺应天道之后,才能顺应天时。’我认为应该给皇帝加上尊号’章’。
唐代的独孤及给吕諲加上谥号’肃’,严郢反驳说:国家的惯例,宰相的名字中如果有两个字,是为了表彰其美德和德行。吕諲的文采能无害,武略能禁止暴行,忠诚能干大事,忠诚能利于他人,伟大的功绩和宏伟的规划,不能一一列举。传述八元之德说’忠肃恭懿’。如果用美好的谥号来形容,请称为’忠肃’。
及至重新讨论时说:’谥法在于惩罚恶行和鼓励善行,不在于字的多少,必须称其大而略其细。所以称文不称武,称武不称文。夏、商、周三代以下,质朴散失,礼仪败坏,才有两个字谥号,这不是古代的做法。其源头始于衰败的周朝。汉朝兴起,萧何、张良、霍去病、霍光都凭借文武大略,辅佐汉朝达到太平。他们的事业不同,说一个字不足以记录他们的善行,因此有文、成、景、桓、成等谥号。虽然礼仪十分混乱,但仍然能够表彰而不失人。唐朝兴起,参照周、秦的制度,以魏征为文贞,萧瑀为贞褊。杜如晦被封为彝,陈叔达、温彦博、岑文本、唐休璟、魏知古、崔日用,都是当时以功名居宰相之位的人,谥号不过一个字,没有听说他们的子孙因为字少而感到委屈。由此看来,两个字不一定表示褒扬,一个字不一定表示贬低。如果褒贬确实在于字数,那么尧、舜、禹、汤、文、武、成、康都不如周威烈王、周慎靓王;齐桓公、晋文公都不如赵武灵王、魏安厘王。杜如晦、王珪以下或称成、或称明、或称懿、或称宪,都不如萧瑀的’贞褊’。然而,’肃’是威德成就的名号,因为吕諲从政,威能禁止邪恶,德能救助众人,所以用’肃’作为他的谥号,而忠诚在其中。
也就像随会、宁俞不称’文’一样,难道一定要因此加重其重要性才算是美好的吗?魏晋以来,贾逵的筹算,贾逵的忠诚庄重,张既的政绩,程普的智勇,顾雍的谨慎稳重,王浑的器量,刘恢的鉴赏力,庾翼的志向和谋略,这八位君子,与东平相比,应该没有惭愧的德行,他们在去世的那一天,都谥号为’肃’。当代的人不认为这是贬低,那么为什么要因为一个字或两个字而升降呢?
《周礼》说:小史掌管国家的志,记载世系,辨别昭穆。如果有事,就通知王的忌讳。(志指的是记载。先生去世为忌,名字为讳。)
《礼记》说:礼不避讳嫌名,两个字的名字不偏讳。侍奉父母时,就避讳王父母的名字。不侍奉父母时,就不避讳王父母的名字。(远不及也。指的是幼孤不知父母,不至于知道祖名。孝子闻名心惧,讳之由心也。指的是庶民。适士以庙事祖,即使不侍奉父母,也避讳祖名。)大夫有公讳。(避君讳。)
《诗经》《尚书》不避讳,临文不避讳,庙中不避讳。(指的是有事于高祖则不避讳。曾祖以下尊无二也。)
《大》夫人的讳,即使在质问时,臣子也不避讳。(臣子对夫人之家的恩情较远。质,独对。)
妇人的讳不出门。(妇人亲近于宫中,说避讳而已。大功、小功不避讳。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又说:两个字的名字不偏讳。孔子的母亲名征在,说’在’不称’征’,说’征’不称’在’。(称,举也。)
又说:犯君讳就要起身。(起身指的是失言后自我反省。)与君讳相同就称字。(指的是臣子的名字。)
又说:丧期结束后就避讳。(从此以后鬼神会处理这些事,尊敬而避讳其名。王父母、兄弟、世父、叔父、姑、姐、妹,子与父同讳。(父亲为其亲讳,儿子不敢不遵。诸王父母以不之亲讳,是谓士。天子诸侯讳群祖。)
母亲的讳,宫中避讳。妻子的讳,不在其身边提及。与从祖兄弟同名,则避讳。
《传》说:周人以避讳来事神,名字最终将被避讳。(君父的臣子,固然不是臣子所指责。然而,礼记中说卒哭后,以大译告之曰舍,所以讳新死者曰舍。亲尽乏祖而讳新死者,所以言以大讳事神名终将讳之。从父至高祖都不敢直呼其名。)
萧子显在《齐书》中说:始安贞王道生字孝伯,是太祖的次兄。子凤字景慈,在宋去世。明帝追赠他为始安靖王,改华林凤庄门为望贤门,太极东堂画凤鸟,题为神鸟,而鸾鸟为神雀。
《南史》说:王琨避讳过甚,父亲名怿,母亲名恭,心中不能冒犯。当时的人都认为他矫枉过正。
又说:王亮,王攸的儿子,担任晋陵太守。在任期间清廉公正,有美好的政绩。当时有晋陵令沈瓒之,性格粗疏,喜欢冒犯王亮的讳。王亮无法忍受,于是请求替换他。沈瓒之不高兴,于是坐下来,说:‘下官因为冒犯讳而被替换,不知道明府的讳。如果是攸字,应该写成无足尊旁,旁为犬旁无足尊。如果是有心悠、无心攸,请告知。’王亮不跨下床,赤脚跑开。沈瓒之拍手大笑而去。
《唐书》说:贾曾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坚决辞谢,因为他的父亲名字与’忠’同音。有见识的人认为中书是官署的名字,语言上与父亲的名字同音而字不同,在礼节上没有嫌疑,贾曾于是接受了职位。
《颜氏家训》说:近世谢举很有声誉,听到讳就要哭,被世人所讥笑。
《世说》说:桓玄让人温酒,自己说出他父亲的名字,然后说:‘英雄正自粗疏。’
《语林》说:王蓝田担任会稽令时,有人问他的讳,他回答说:‘只有祖考,四海皆知,过失不再避讳。’徐邈上表不避讳太子的名字,义兴太守褚爽上表称皇太子名字,尚书下之礼官,以时议其可否?礼官议论犹豫,无适准王,聊率所见,以论之曰:《礼记》说:夫人之讳虽质,君之前,臣不讳也。案:夫人,国之小君,君之一体,太子之母也,而尚不讳,则太子何嫌乎?又《礼》:君前臣名,又周公告文王都称武王名,可以更加明白。’
《礼记》说: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忌日不用,非不祥也。言夫忌日,志有所至,而不敢尽私。(忌日,亲亡之日。忌日者不用举他事,为有时日之禁也。祥,善也。志有所至,至於亲,以此日忘其哀心如丧时。)
《续汉书》记载:申徒蟠,字子龙,他的父母去世后,他非常思念,有十多年不喝酒不吃肉。在父母的忌日,他感到非常悲伤,常常连续三天不吃饭。
《晋书》记载:晋穆帝纳娶皇后,打算在九月九日举行仪式,但那天是忌月。范汪向王彪之请教,王彪之回答说:《礼记》中没有提到忌月,所以不敢因为没看到就认为没有忌月。博士曹耽、荀纳等人也认为忌月的内容不应该成为障碍。王洽则说:如果有忌月,那也应该有忌岁。
《唐书》记载:在万岁通天年间,建安王攸宜平定了契丹,凯旋而归,想要进宫献俘。内史王及善认为将军进城时,按照惯例会有军乐,但现在正值孝明高皇帝的忌月,建议准备但不演奏。鸾台侍郎王方庆上奏说:根据礼经,只有忌日,没有忌月。晋穆帝纳后时使用的九月九日,正是康帝的忌月。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意见不一,于是上报太常,礼官荀纳提出意见说:《礼记》中只有忌日,没有忌月的说法。如果有忌月,那么也应该有忌时、忌岁。军乐是军容的一部分,与平时不同。请允许演奏,这样做并无不妥。
《孔丛子》记载:季节在子顺那里看到了,子顺给他酒喝,他推辞了,询问原因,他回答说:今天是我们家的忌日。因此子顺说:喝酒吧。按照礼节,即使是穿着丧服的人,如果遇到国君或先生,国君和先生会给他们提供粮食和肉食,他们不应该推辞。这是为了尊敬长辈而不敢过分追求个人欲望。忌日相对于有服丧的人来说,已经算是轻的。
萧广济的《孝子传》记载:王修,字叔治,是北海人。十岁时,母亲去世。母亲是在社日那天去世的。第二年社日,王修悲伤过度,哭泣不止,邻居们因此停止了社日活动。
《世说》记载:前辈人在忌日,只不做饮酒作乐的事情。王世将在忌日送客,到了新亭,主人短暂地想要播放音乐,王世将就离开了,当时他独自前往卫洗马的墓地下弹奏马。
《语林》记载:桓玄不设立忌日,但有忌时。每当忌日到来,他都会举杯畅饮,从不间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四十一-注解
谥:古代对死者给予的尊称,用以概括其生前的品德和事迹。
诸侯:古代中国分封制度下的地方领主,拥有一定的封地和权力。
天子:古代中国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即皇帝。
南郊:古代中国举行祭祀天地的仪式地点,位于国都的南郊。
周室:指周朝的皇室。
太师:古代官名,为天子的高级顾问。
瞽:古代盲人乐师,负责演奏音乐。
廞:同“兴”,兴起。
柩谥:为死者立谥号。
太史:古代官名,负责记载国家大事、编修史书。
卿大夫:古代官名,指高级官员。
诔: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悼念死者。
孤:古代指丧父的儿童。
公叔文子: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位贤臣。
伯仲:兄弟间的排行,伯为长,仲为次。
爵:古代的官职或封号,代表一定的权力和地位。
先王:指古代的贤明君主。
声誉:指个人的名誉和声望。
无骇: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官员。
陲褛族:古代的一种封号,表示贵族的等级。
郑人田衲公:春秋时期郑国的一位官员。
子囊: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官员。
恭王:春秋时期楚国的君主。
子贡:孔子的弟子。
孔文子:孔子的儿子孔鲤。
大鸿胪:古代官名,负责外交事务。
列侯:古代的一种封号,指被封为侯爵的贵族。
贾山:西汉时期的一位文学家。
谥法:谥法是古代制定谥号的法规。
始皇帝:秦始皇的谥号。
令史:古代官名,负责文书工作。
令史奔吊:指官员前往吊唁。
三府:古代中央政府的三个主要机构。
丁:古代指普通百姓。
私议:私下议论。
乡人:同乡的人。
有司:古代官名,指负责某项事务的官员。
博士:古代官名,负责教育和学术研究。
缪:同“谬”,错误。
丑:品行恶劣。
贾充:晋朝的一位官员。
太常:太常是古代官职,负责祭祀和音乐事务。
郭弈:晋朝的一位官员。
景皇:晋朝的皇帝司马炎。
王遵:晋朝的一位官员。
江智渊:南朝宋的一位官员。
宣贵妃:南朝宋的皇帝刘裕的宠妃。
殷氏:南朝宋的皇帝刘裕的宠妃殷氏。
刘康祖:南朝宋的一位将领。
尉武:地名。
萧〈目尔〉:人名。
诸暨令:诸暨县令,诸暨为地名。
齐太尉:齐国的太尉,太尉为官名。
王俭:人名,王俭的女儿是萧〈目尔〉的妻子。
昙首:昙首是古代对僧侣的尊称,此处指某位僧侣。
文帝:指北魏时期的皇帝元宏,他在位期间推行汉化政策。
王詹事:王詹事指的是王俭,他是北魏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曾任詹事府詹事。
中书舍人:中书舍人是古代官职,负责草拟和传达皇帝的诏令。
周赴:周赴是北魏时期的一位官员。
王家:指王俭家族。
贤者:指有德才的人。
预诛羡之等谋:预诛羡之等谋指的是预谋诛杀羡之等人的计划。
预宁县侯:预宁县侯是对王俭的一种封号。
文献:文献是对王俭的一种谥号,表示他有文献之才。
王晏:王晏是北魏时期的一位官员,曾任吏部尚书令。
选:选是指选拔官员的过程。
台阁:台阁是古代官署的名称,指中央政府。
宣尼:宣尼是对孔子的尊称。
大圣尼父:大圣尼父是对孔子的一种谥号,表示他具有大圣之德。
孔庙:孔庙是纪念和祭祀孔子的庙宇。
马槊:马槊是一种古代的兵器,长矛的一种。
银缠:银缠是指马槊上的银色装饰。
华林:华林是指华林园,是古代皇家园林。
任城:任城是古代的一个地名,此处指魏国的任城王曹彰。
威:威是对长沙威王晃的一种谥号,表示他有威严之德。
萧子显:萧子显是南朝梁时期的一位文学家。
手敕:手敕是皇帝亲自书写的命令。
骄:骄是对萧子显的一种谥号,表示他傲慢无礼。
徐勉:徐勉是南朝梁时期的一位官员。
简肃公:简肃公是对徐勉的一种谥号,表示他简朴严肃。
萧机:萧机是南朝梁时期的一位官员。
湘州刺史:湘州刺史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湘州地区的官员。
炀:炀是对萧机的一种谥号,表示他好内怠政。
晋陵太守:晋陵太守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晋陵地区的官员。
僣:僣是对萧晔的一种谥号,表示他的言行相违。
司徒左长史:司徒左长史是古代官职,负责辅助司徒处理政务。
质:质是对袁泌的一种谥号,表示他的品质纯真。
程行谌:程行谌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官员。
裴子余:裴子余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官员。
中书令:中书令是古代官职,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张说:张说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官员,曾任中书令。
马燧:马燧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将领。
太子宾客:太子宾客是古代官职,负责辅助太子。
于頔:于頔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官员。
补阙:补阙是古代官职,负责补充朝廷的不足。
高钺:高钺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官员。
周公旦:周公旦是周朝初期的一位政治家、军事家。
大行:大行是对有重大德行的人的尊称。
细行:细行是指日常生活中的小节。
溢:溢同“谥”,是对已故的人给予的一种尊称。
殷夏:殷夏是指商朝和夏朝,是古代中国的两个朝代。
景行:景行是指大善之行。
宣若成:宣若成是指宣帝和成帝,他们的德行较为狭隘。
平生:平生是指一生。
列其所行:列其所行是指记录其一生所行之事。
谥七十二品:谥七十二品是指谥号分为七十二个等级。
翼善传圣:翼善传圣是对尧的一种谥号,表示他善于传扬圣德。
仁圣盛明:仁圣盛明是对舜的一种谥号,表示他仁德盛明。
慈惠爱民:慈惠爱民是对文的一种谥号,表示他慈爱惠及民众。
刚德理直:刚德理直是对武的一种谥号,表示他刚毅正直。
宋恭姬:宋恭姬是春秋时期宋国的一位公主。
哀者:哀者是对哀公的一种谥号,表示他哀怜百姓。
八妾:八妾是指哀公的八位妾室。
附庸:附庸是指依附于其他国家的国家。
火:火是指生命开始的状态。
灰:灰是指生命结束的状态。
仙谥:仙谥是指给予仙人的一种谥号。
盛姬:盛姬是周穆王的一位妃子。
康:康是对鲁黔娄先生的一种谥号,表示他安于贫贱。
孝廉:孝廉是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选拔有孝行和廉能的人。
火生於木:火生於木是指火的生成与木有关,比喻孝道的传承。
孝经: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论述孝道。
康为谥:康为谥是指以康为谥号,表示安于贫贱。
国相:国相是指国家的宰相,即最高行政长官。
号:古代对死者追赠的尊称,用以表示其生前的地位、品德或功绩。
德:道德,指人的品德、行为准则。
录:记录,记载。
功:功绩,指人的成就和贡献。
天地明察,神明章矣:出自《孝经》,意为天地能够明察一切,神明也因此而彰显。
尧:传说中的圣君,五帝之一。
平章百姓:尧的德行之一,指尧能够公正地处理百姓的事务。
常德:恒常的德行。
诗:《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出自《诗经》,比喻文王品德高尚,如同金玉般珍贵。
亹亹文王,纲纪四方:形容文王治理国家,纲纪严明,四方安定。
倬彼云汉,为章於天:比喻文王的圣德如同云汉在天,光明照耀。
易:《易经》,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论述宇宙和人生的道理。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出自《易经》,意为顺应天时,不违背自然规律。
肃:严肃、庄重,古代谥号之一,用以表彰人的威严和德行。
陲裥:古代谥号中的两个字,用以表彰人的善行和美德。
文:文采,指人的文学才能。
武:武功,指人的军事才能。
忠:忠诚,指人的忠心。
利人:对人有利。
盛烈宏规:伟大的功绩和宏伟的规划。
八元:古代传说中的八位贤人,以忠著称。
忠肃恭懿:古代谥号,用以表彰人的忠诚、严肃、恭敬和美德。
周秦:周朝和秦朝,古代的两个朝代。
魏征:唐代政治家、文学家。
萧瑀:唐代政治家。
杜如晦:唐代政治家。
陈叔达:唐代政治家。
温彦博:唐代政治家。
岑文本:唐代政治家。
唐休璟:唐代政治家。
魏知古:唐代政治家。
崔日用:唐代政治家。
赫赫:显赫,声名显赫。
二字:指谥号中的两个字。
一字:指谥号中的一个字。
褒:表扬,赞美。
贬:贬低,批评。
周威烈、慎靓:周朝和慎靓,古代的两个君主。
齐桓、晋文:齐桓公和晋文公,古代的两个君主。
赵武灵、魏安里:赵武灵王和魏安厘王,古代的两个君主。
萧瑀之贞褊:萧瑀的谥号,贞褊。
諲:古代人名。
随会宁俞:古代人名。
贾许:古代人名。
贾逵:古代人名。
张既:古代人名。
程普:古代人名。
顾雍:古代人名。
王浑:古代人名。
刘恢:古代人名。
庾翼:古代人名。
东平:古代的一个地名。
舍:古代避讳时对名字的替代称呼。
讳:避讳,对君主、尊长或先祖的名字的回避。
忌日:忌日,指纪念逝去亲人的日子,通常是逝者逝世的日期。
忌:忌讳,对某些不吉利的事情的回避。
申徒蟠:申徒蟠,字子龙,古代人物,此处指其个人事迹。
忌月:忌月,指纪念逝去亲人的月份,古代习俗中认为某些月份不宜举行喜庆活动。
《礼》:《礼》即《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古代的礼仪制度。
忌岁:忌岁,指纪念逝去亲人的年份,与忌月类似,古代习俗中认为某些年份不宜举行喜庆活动。
万岁通天:万岁通天,指唐朝武则天时期的一个年号。
建安王攸宜:建安王攸宜,古代人物,此处指其事迹。
孝明高皇帝:孝明高皇帝,指古代某位皇帝,此处指其忌月。
鸾台侍郎:鸾台侍郎,古代官职,属于朝廷中的高级官员。
《孔丛子》:《孔丛子》,儒家经典之一,为孔子的后代孔伋所著。
季节:季节,指古代人物,此处指其个人事迹。
子顺:子顺,古代人物,此处指其个人事迹。
梁肉:梁肉,指美食,此处指尊敬长辈时给予的美食。
社日:社日,古代节日,指祭祀土地神的日期。
王世将:王世将,古代人物,此处指其个人事迹。
新亭:新亭,古代地名,此处指王世将送客的地方。
弦觞:弦觞,指酒杯,此处指饮酒。
桓玄:桓玄,古代人物,此处指其个人事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四十一-评注
《续汉书》中记载的申徒蟠,字子龙,其父母去世后,他悲痛欲绝,长达十余年不饮酒食肉,以此表达对父母的深切思念。这种极端的哀悼方式,反映了古代中国孝道的深厚底蕴,孝子对父母的哀思之情至深,以至于可以牺牲自己的物质享受来表示对父母的尊敬和怀念。‘不饮酒食肉十馀年’一句,不仅展现了申徒蟠的孝心,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丧葬礼仪的重视,以及对孝道的推崇。
《晋书》中的记载,讲述了晋穆帝纳后时,由于忌月而不便选择九月九日。范汪咨询王彪之,王彪之则引用《礼》中的观点,认为没有忌月的说法,不敢仅凭未见就断言无之。这里的讨论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礼仪的严谨态度,以及对经典文献的尊重。‘《礼》无忌月,不敢以所不见便谓无之’这句话,反映了古人对于礼仪规则的遵循和对传统知识的尊重。
《唐书》中的故事,讲述了建安王攸宜凯旋,但由于忌月而未能奏乐。鸾台侍郎王方庆提出《礼》中只有忌日,无忌月之文,若有忌月,则应有忌时、忌岁。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忌日的重视,以及对礼仪规则的严格遵守。‘军乐是军容,与常不同。请振作,於事无嫌’这句话,反映了古人对于礼仪与实际情境相结合的处理方式。
《孔丛子》中的记载,讲述了季节在子顺面前拒绝饮酒,原因是因为家中有忌日。子顺则教导他,即使在丧服期间,对于君上和先生,也应该接受他们赐予的食物,这是对尊长的尊敬。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礼仪的灵活运用,以及对尊长尊敬的重视。
萧广济的《孝子传》中,王修在母亲去世的社日,悲痛不已,以至于邻人为之罢社。这个故事展现了古代中国孝子对于母亲的深切怀念,以及对丧葬礼仪的严格遵守。
《世说》中的记载,说明了前辈人在忌日时,通常不饮酒作乐。王世将则选择在忌日送客,并在新亭遇到主人欲作音声时,选择离开。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忌日的尊重,以及对个人情感的重视。
《语林》中的桓玄不立忌日,政有忌时,每至日,弦觞无废。这个故事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个人行为与政治行为的区分,以及对于个人情感的尊重。